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怎么写 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音乐教育研究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7

音乐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
  2. 第二篇摘要范文:城市社区音乐教育研究
  3. 第三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
  4. 第四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模板:当代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高师音乐教育
  5. 第五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怎么写:三官寨彝族丧葬仪式音乐及教育功能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1949-2009年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八次改革研究
  7. 第七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范文:雷默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8. 第八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格式: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影响
  9. 第九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音乐教育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

【100篇】免费关于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范文,均为免费优秀摘要,可做为音乐教育研究相关摘要参考,是音乐教育研究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摘要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

文化范式孕生时代的音乐教育范式.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在工业文明的意识形态和认识论的思维路向上所作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相当浓郁的工具论色彩.在迈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的同时也难以摆脱现代性固有的缺陷,凸显出一系列问题.如今,面对生态文明时代的呼唤与要求,回首工具性音乐教育的无力,生态观以其独有的理论视角为现代音乐教育工业的改进与超越指明了新的路向.

本文主要以生态整体论为方法论基础,基于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展开讨论.首先,梳理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特征、困境与危机以及问题的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整体论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点,并阐释音乐教育系统诸要素所具有的生态属性,论证了走向生态是生态文明时期音乐教育发展的应然追求.然后,进行音乐教育生态转向的基本架构,包括音乐教育应以生活世界为根基和归宿,以音乐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目标,将对话原则贯穿始终.最后,以生态整体论为逻辑起点重构迎合当前时代需要的音乐教育教学框架,涉及到音乐课程观的建构及课程的生态式设计,诸如身体感觉、创设音乐学习的生态语境、倡导群体协作等具体的教学操作

本文认为,将生态观用于音乐教育的研究是对当前以西方认识论哲学为基础的音乐教育现代范式的质疑和重建.新的音乐教育范式将摆脱工具理性支配下音乐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彰显出音乐的文化理解及其体验和建构的生活性,真正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和建构音乐的意义,做到“文道统一”;将消除西方音乐文化为圆心的封闭意识,倡导本土化的同时走向多元化;注重音乐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和体验性,强调人文意识和科学意识的对话和生成,让音乐教育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走向综合.这对于促进人的整体生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音乐教育的学科走向,为生态文明时期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寻求一种全球性音乐教育观察的思维框架,实现音乐教育由工具论向生态论的跨越,重新发现包括本土在内的东方传统音乐及音乐教育体系的价值与意义,为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回归以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展开提供理论参照.

第二篇摘要范文:城市社区音乐教育研究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以及社会民众的积极参与下,社区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缺乏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社区教育的研究往往容易纸上谈兵,而对社区音乐教育研究的缺乏,制约了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以及国外发达社区教育的经验,思考和展望上海社区音乐教育活动.

本文除前言、结语之外,共分四章:

第一章论述了社区、社区教育、社区音乐教育等相关概念及其理论依据,明确了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当前上海社区文化设施与艺术教育建设的概况.

第二章着重分析上海居民参与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数据,并从受访上海居民的角度出发,分析论述上海居民对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需求层次.

第三章则从运作体系、经费投入、师资队伍三大方面对上海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实施的现状与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在第四章中,笔者结合前三章以及国外发达社区教育建设的经验,对上海城市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工作提出思考和展望:一、明确上海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定位,包括社区音乐教育社会化、社区音乐活动教育化;二、调整上海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运作机制,包括由政府统筹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建设、由教育部门主管社区音乐教育;由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配送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由社区自组织增进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居民参与层次;三、调配上海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经费,包括加大对社区软、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大对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资金投入;四、建立上海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专业化人员队伍,包括培养专业化的社区教育管理者队伍、建立适应社区音乐教育要求的多元化师资队伍.

第三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

该文对",太空时代",的21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以及对音乐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的提出,以及音乐人类学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作了阐述.本文指出,太空时代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是音乐人类学,音乐人类学从非西方音乐研究到世界各种社会、国家、民族、族群音乐的全球视野的研究,为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提供了重要音乐文化资源和学科基础.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出现是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超越20世纪音乐教育的重要体现,该文描述了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重要进展,同时指出:音乐教师需要对音乐人类学学科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其学科理念和成果,有力促进音乐教育全球化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四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模板:当代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高师音乐教育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我国国民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20世纪初,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针下建立的高师音乐教育,奠定了我国当代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基础,进而辐射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基础音乐教育和学前音乐教育.在百年的历程中,它积极有效地推动了我国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向着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当代高师音乐教育与早期相比,越来越显现出重技术轻文化、重理性轻感性、重塑造轻养育、重西方轻东方等特点,也越来越表现出以专业性、唯理性、主流性、竞争性、宏大性等为特征的“男性气质”.本文把这种建立在西方现代性哲学基础上的音乐教育隐喻为男性音乐教育模式,把建立在西方后现代性哲学基础上的富有宽容、责任、情感、关怀、多元意蕴的音乐教育隐喻为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哲学思潮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导致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后现代转向.在这种理论氛围中的音乐教育领域,从新的理论视角——女性主义来研究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及其改革的时机已经到来.女性主义音乐教育理论在其母体——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话语支撑下,针对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中的具体问题,结合具体文化和社会背景提出参考策略.女性主义主张在和谐音乐教育世界中运用“圣杯式”的思维概念.“圣杯”概念所强调的开放性、包容性、对话性和差异性等,可以弥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等级观念和科层制度的男性“剑”式思维的缺陷.一方面它诟病现实中以男性为中心的音乐知识框架,揭示那看似合理其实是在父权制度笼罩下的不合理的音乐教育现象,另一方面它又以全新的理论构架意图建立起生态的崭新的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

将女性主义的“圣杯文化”引入高师音乐教育领域,可以带来全新的伙伴关系模式.这是一种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生态、合作的模式,它并不排斥男性音乐教育模式,而意图与其平等共存、和谐共生.女性音乐教育模式能化解音乐课堂中竞争、冲突、权力的男性统治话语,在消解“欧洲音乐男性中心论”在音乐教育中垄断倾向的同时,推进温暖、关爱、慰藉的女性文化话语.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提倡母语化,珍视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倡导生活化,为音乐教育的课堂提供温暖与关怀,提倡对话性,与世界不同文明“他者”音乐文化交流沟通,强调情感性,对音乐价值及文化进行全面理解.如果能在高师音乐教育中融入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将结束西方现代性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唯一模式的局面,同时也可拓展中国音乐教育研究的空间与视野,对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模式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下,女性主义音乐教育理论可为高师音乐教育领域勾勒一个更为平等、和谐的未来图景.

第五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怎么写:三官寨彝族丧葬仪式音乐及教育功能研究

当前,彝族原始宗教仪式音乐及教育的研究尚为起步阶段,其详情和特点,均无多了解.这对于在西南众多民族群众的生活中仍有广泛运用和影响力的原始宗教音乐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空白或薄弱的研究领域.对这种特殊宗教仪式音乐及教育的专门研究,不但有助于扩大和加深我们对中国宗教音乐整体格局的认知,还可为我国当代民族音乐教育提供一定借鉴和启示,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

本文以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近四个月的实地居住和一年半的走访调查,在充分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贵州省毕节市大屯乡三官彝寨为个案标本选点,综合运用音乐民族志的研究写作方法、音乐学分析法及民族教育学分析方法分别对三官寨彝族丧葬仪式音乐及教育活动、音乐的形态特点、仪式音乐教育功能及意义进行了较详阐释.

研究发现:

一、三官寨彝族丧葬仪式有300年以上历史,仪式活动组织严密、过程繁复,分为三个部分:“布摩”(主祭司)的唱、念、做是一个部分;“麻协”(仪式程序主持人)与“呗土”(仪式组织者)带领下的唱、念、跳为一个部分;灵堂中主人家请的乐队和各“火塘”下祭亲戚所带乐队的演奏又构成一个部分.三个部分的音乐活动各自独立进行又有所交叉,音乐执行者、参与者在音乐内容的展演中有所互动,存在教育关系,其共同的目的是为亡者超度,使其顺利回到祖先所在地,保佑后代吉祥.从仪式的原始宗教观念(万物有灵,近族崇拜)和仪式过程(为达到最终目的祈求和控制的手段)以及仪式的主要执行者(布摩)三个要素来看,三官寨彝族丧葬仪式仍属于原始宗教仪式的范畴.

二、丧葬仪式音乐内容分唱、奏两个部分,从音乐特点的分析结论看,二者分属两种风格系统,前者宗教神圣感较强,后者民间世俗感较强.

唱的部分以布摩唱的布摩歌为主,歌词内容重视祖先历史、人生道理、孝道的宣传,音乐结构采用循环变奏的体制,吟唱为主,结合咏唱,旋律单纯朴素,情绪偏于肃穆单一,较多保留中音偏北音系统的原生风格,体现了彝族原始宗教仪式音乐“神圣性”的特点,是丧葬仪式音乐中用于超度亡灵的核心部分.

奏的部分为莫亨曲,由当地“吹师”吹奏,其“口谱”反映爱情、传递信号等内容,音乐为曲牌体,总体分为“新谱”、“老谱”、“草谱”三类,每一类还可细分为多种曲牌形式.它们的核心音调均为窄声韵,曲式结构一般为带结尾的单句变奏体,也有曲牌连缀体的套曲结构,旋律发展手法多样,以重复、变奏、合尾、声部对比为主,音乐总体委婉、优美动听,总体地域风格属于南音系统,体现出多民族长期频繁迁徙和交流的影响,具有民间音乐“世俗性”的特点.

三、由于布摩歌具有神圣性的特点,它与仪式结合紧密,固定配合仪式形成神圣、庄严肃穆的场域,激发参加者们对祖先和长辈的敬畏之情,并在丧葬仪式长期反复的展演中,加强了民族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德育教育.

莫亨曲音乐营造出仪式场域热闹的气氛,强化了“慎重追远”的思想观念,同时,它表现出的艺术魅力对当地人,特别是儿童,产生了一定审美教育影响,莫亨曲在仪式的场域环境中长期反复上演,当地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美,认同这种美,主动学习后担当起展演美的角色,进行再发展、创作,实现了美的教育过程.

在这些功能的影响下,布摩歌和莫亨曲分别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使丧葬仪式音乐文化得到有效的维系.

四、将布摩歌和莫亨曲的教育方式总结为两种教育模式,前者以传统教育模式“传、帮、带”为主,后者反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两种模式体现出情境教育、高度学习自主性的特点.对当代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重视学习环境的营造,从而激发学习者强烈兴趣,在教学过程突出学习主题.

本文首次将彝族原始宗教仪式音乐及教育个案的全貌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为推动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仪式音乐及教育研究提供了可靠详实的新材料、新角度、新观点;首次对彝族丧葬仪式音乐的形态风格进行较详研究;首次在彝族丧葬仪式背景下,揭示仪式音乐的教育功能.对彝族丧葬仪式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探索性总结;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为同类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得出的结论可作为相关研究在其他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材料.

第六篇摘要范文:1949-2009年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八次改革研究

音乐教育这个概念,并不是固态的定义,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对小学与初中包含在内的音乐教育过程,解释为九年义务教育,其中包括社会补充教育与家庭知识教育.教育工作研究人员将高中音乐教育也算在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之中,从我国中小学音乐情况上来看,高中音乐教育过程还不能够算作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它属于中等教育的部分,中国还并没有将高中音乐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所以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不包含高中阶段音乐教育.为了不混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笔者将本文题目定为中小学音乐教育,1986年的广东中山市第一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已经区分开来关于基础音乐教育与音乐基础教育的概念,学校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学校的基础音乐教育,另一类则为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基础教育.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于1977年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已经有了关于基础教育的研讨,并提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从1949年至2009年经历了八次改革发展.由于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文献发现大部分研究人员都将基础音乐教育的研究剥离在某个断代时期或者某个特定区域上,没有看到专门统整梳理我国建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且提出反思的研究文献.建国初期,我国对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没有经验、也没有理论支持.对待基础音乐教育还在摸索中,所以这一时期是非常迷茫的.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前苏联的基础音乐教育模式,1956年教育部颁发的《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草案)》和《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颁发的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它是在总结建国初期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的经验并借鉴前苏联音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需要.随着新教学大纲的颁发实行,基础音乐教育建设也开始起步.到了八十年代,我国开始进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反思.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和提倡寻找本国家特有的音乐教育体制与课程标准,在多民族语境下的自我寻找.

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教育研究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音乐教育研究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研究者,希望通过对建国以来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这段历史进行梳理与分析研究,找到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理论与指导体制,进一步优化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本文以1949-2009中国60年中八次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政策为研究对象,梳理音乐教育思想、课程标准、管理体制等方向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建国以后60年中的八次教育改革政策来整合、探讨、分析、评议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为未来基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的可循之见.

第七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范文:雷默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本文依据雷默1956至2012年发表的12部著作与144篇期刊文章、著作专章等文献资料,以时间为线索对雷默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分类研究.主要涉及范畴有:音乐教育哲学思想、音乐教育课程理论、音乐教育课程教材、音乐智能理论、音乐教师教育、与教育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就雷默整体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升华予以阐释与分析.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阐明雷默音乐教育思想的缘起;第二章总述雷默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并对其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分类研究;第三章总结雷默音乐教育思想对于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并反思我国音乐教育中有待改进的问题.

雷默强调音乐教育的价值基于音乐的价值,并将音乐教育哲学理论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用绝对表现论的观点阐述音乐的价值与音乐的特殊性.音乐教育任务就是通过各种参与音乐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音乐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智能.音乐体验的获得与音乐智能的展现并不是单一的方式,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应平衡多种参与音乐的方式,以及音乐智能展现的形式.除此之外,音乐教育要强调音乐本体的教学.教学中确保音乐材料的丰富、多样,并且探索各要素在音乐表现性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中不仅强调“音乐”的教学,也与教育学理论相关.这要求音乐教育以专业的组织方式来体现音乐独特性的教学.教学既要体现音乐艺术形式的独特性,还应该符合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平衡音乐本体与本体以外知识的学习,即平衡四种音乐知识类型:“内在性知识”、“参与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文化-历史性知识”.

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中的美学基础,是建立在西方因果-逻辑理性文化系统之中,与我国的心性文化系统不同.中西文化根源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形态.所以,我们在借鉴雷默美育思想的同时,应该避免僵化地将西方的美学思想套用在我国的“美育”建设中.而应考虑到我国的文化传统,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有的放矢.

第八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格式: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影响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跨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形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接受,并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如文化、哲学、经济等等,其中也包括教育这一重要领域,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当今全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支撑的音乐教育也已出现在世界大、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成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入手,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其的影响进行梳理,从而为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本文运用理论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视野中审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对其带来的影响,并对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梳理、分析与研究,以期待找到一条适合目前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之路.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

本章主要阐述了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的研究理由、研究价值以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的体现愈显突出,文章从这一现象入手,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从研究价值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做了简括地说明.

第二部分:本论

本章通过从指导文件、音乐教材、教学实践、教学案例四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在理论研究上,阐明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的内涵及原则,论述了对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

第三部分:余论

本章在本论部分之后从教学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我国高师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

第九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音乐教育研究

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拉近了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在国际交往、民族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互信、推进世界及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与稳定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多元文化理念,正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提出的、用以解决民族矛盾及种族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初衷,希望通过这一教育实现各民族人民享有本民族文化平等的受教育权.当文化的概念突破民族、地域、国家的限制向各个方面延伸的时候,多元文化概念的范围随之被扩大,由此引起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支流,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尤其是音乐人类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引起音乐教育的巨大转捩.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及实践等方面已较为成熟,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而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尚待构建或完善.本文就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历史演变、域外的发展概况及我国在同一领域的研究及教学实践等问题予以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及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

这部分简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流程及方法和文献综述等.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想的历史沿革

该部分首先阐释了一些相关的概念: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接着论述了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梳理了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演变脉络;以此为基础,简要论及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并重点论述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域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

第三部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价值取向

这一部分重点论述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两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工具性价值取向和本体性价值取向,其中工具性价值取向又包括政治性价值取向和音乐传承的价值取向.

第四部分: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现状

这一部分首先阐述了我国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探索之路,然后剖析了在我国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第五部分:我国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策略研究

这是本论文的落脚点,旨在通过上述研究并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未来的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一些个人的拙见.

第十篇摘要范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


https://www.mbalunwen.net/kexueqianyan/073655.html

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多元化浪潮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如何在这种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建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发展既融汇多元又兼具本土化的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音乐文化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与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有着很深的渊源,国际音乐教育的大背景要求我们在音乐教育研究上寻求新话语、新思维,同时,我们还要保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独特性,以本土化音乐理念为立足点.因此,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音乐教育之间达成一种平衡、统一的关系―放眼世界,立*土,融合创生,就成为广大音乐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近年来,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成为音乐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而起源于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就蕴含着这种理念.奥尔夫在建构其原本性、元素性的音乐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音乐文化不应该仅以西方或东方某种音乐文化为中心,而应该吸取各种先进文化的优点,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作为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最基本的观点,渗透在其整个音乐教学体系中.奥尔夫一直竭力主张要平等地看待不同民族、地区的各种音乐文化,无论是其家乡巴伐利亚的民间歌曲,还是日本、印度和中国等富于浓郁东方情调的传统音乐,无论是独具特色的非洲木琴,还是东南亚各国的打击乐合奏等都体现着音乐的本质和本源,是最“自然的”和“富有活力的”音乐艺术.这些接近自然并且能够为每个儿童学会和体验的各地区民族民间艺术都可以作为音乐教学的素材,以适合儿童参与体验的教学方式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奥尔夫音乐课程和灵活多变的音乐教学活动.正是如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世界各地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世界音乐教育领域的广泛传播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对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世界的融合与发展、演变与生成过程,并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奥尔夫教学法作为当代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培养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以及生动活泼、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个性突出的教学策略得到世界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习者的高度赞誉和喜爱,并且深受儿童的欢迎,因而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被以廖乃雄等为代表的音乐教育研究都介绍引入到我国,对促进我过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传入初期,受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和当时“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也相对滞后,使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进程中出现了融合不好,生成不够等问题,有些教师片面地流于形式上的模仿,没有深层次理解奥尔夫教学法深刻的教育内涵及理念,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误区.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再次受到强烈关注,目前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存在竞技化、工艺化、专业化等弊端,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育理念对于我国应试教育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教育全球化背景和文化融合与生成的角度出发,在详细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内容、理念、原则、方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全世界的融合、演变进程,进而将研究的视域集中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上.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得到本土化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如何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内涵及价值?第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现状如何?第三、如何在实践中完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融合与生成?第四、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教学模式?

论文包括导论共分七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确定研究领域,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论述,并对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综述,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问题的背景及价值,主要是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本体解读,介绍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形成的社会背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贡献,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德国的发展现状等问题,并在音乐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价值所在.

第三部分以引进-渗透与整合、融合-吸收与转化、生成-建构与创新为视角,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内涵及理论依据展开论述.

第四部分论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途径,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世界的传播与本土化现状,主要阐述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并就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融合方式等问题.

第五部分是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实践研究,以我国的音乐新课改为目标,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我国新课程标准的融合现状,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我国音乐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契合程度,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第六部分主要阐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本土化的生成与建构,包括本土化教学模式的生成本土化教学目标的生成、本土化教学原则的生成、本土化教学内容的生成、本土化教学方法的生成、本土化教学评价的生成、本土化教学策略的生成以及本土化教学用具的生成等.

第七部分针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与思维方式、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环境与教学设备、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专业师资的缺乏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融合障碍,从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学校氛围、师资保证、学生需求等方面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生成条件,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本文关于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研究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题目 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音乐教育研究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研究核心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模板样本 音乐教育研究论文大纲怎么写
《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怎么写 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音乐教育研究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