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朱熹专升本论文范文 朱熹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朱熹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6

朱熹论文范文

《朱熹的格物穷理说》

该文是关于朱熹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和朱熹的格物穷理说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摘 要: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格物穷理”中,其所谓物的内涵不仅指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也包括人们的社会活动及精神思维.朱熹的“格物穷理”说,还吸取了程颐的向外求索知识的积极倾向,认为“格物穷理”就是要即物而穷其理,是要通过外在事物的考究以求其理.其间还涉及到分析、归纳、演绎等认识方法问题.

关键词:格物穷理;理学;经世致用;实学;物理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2

宋明时期的儒家思想在当代学界习惯被称为“理学”,而宋代的思想家均称自己的学问是“道学”.宋明时期的儒家分为三派,分别是理学、心学和气学,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仅称理学,就忽略了心、气学两派的思想贡献,故称为道学更为准确.道学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作为代表统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道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道学的共同点,是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相关联,朱熹也不例外.理学中所提出的“格物穷理”说,顾名思义,“格物”,是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是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格物的核心就是穷理,穷理必须接近具体事物,穷理必须至其极.在程朱理学中,对“天理”的理解是“格物穷理”需要阐述的核心内容.何心隐对物的理解与前人有所不同,他说“物也,即理也,即事也.事也,理也,即物也”《何心隐集》这也就是说特即是理,也即是事,事和理都是物,也就是说,“物”范畴包括所有在外在于主体的有形的事和无形的理,由此,可以理解为“穷理”是所表达的是“格物”的基本精神.同时,主张“格物穷理”要讲究先后缓急之序:应从明人伦到讲圣言而求世故,提倡道德践履与体验.这说明,程朱的“格物穷理”说推崇道德修养的“性理”,同时也传递了对客观事物“物理”规律的认识.

对朱熹的“格物”内涵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其强调格物必须即物、接物并穷究物理,而格物也不是简单的接物,必须从即物、穷理、至极三个方面综合地规定.他对于脱离外物而反省内求的方式极为反对,其中对杨时所主张的“反身而诚”就表示了不满,说:“杨氏反身之说为未安耳,盖反身而诚者,物格而知至,而反之于身,则反明之善无不实有,等若知有未至,则反之而不诚者多矣.安得直谓能反求诸身则不待求之于外、而万物之理皆备于我、而无不诚哉!”在朱熹看来杨时的“反身之说”离开事物去求理,脱离了《大学》的本意.在朱熹理论体系,“物”并非山川等客观事物,而是至人的思维、活动和精神.因此朱熹不单追求“明善”,同时也在探索“性理”实现方法,从而把握自然规律.学者只有即物而穷理,才能最终认识天理.因此在格物穷理认识中,需要对人的性情、道德和万事万物进行探索.对于朱熹来讲,物皆有理,因此需要进行不断探索,追求穷.在朱熹的《大学或问》卷一中就明确提出,“天下之物则必各有其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朱熹心中的“穷理”,需要追寻事物“所以然”和“所当然”.

第二,朱熹的“格物穷理”说,还吸取了程颐的向外求索知识的积极倾向,认为“格物穷理”就是要即物而穷其理,是要通过外在事物的考究以求其理.即物就要确定格物的对象和范围,二程说:“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遗书》十八)又说:“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同上)朱熹完全继承了二程的这些物物有理、穷理多端的思想.朱熹并不认同悬说,认为将“格物”看成是“格心”是空泛的.朱熹曾经对:“而今人也有推极其知者,却只泛泛竭其心思,都不就事物上考究.”(同上,卷一五)的行为进行批判.他很强调“格物之功”,就在于人们“即事即物而各求其理”(《中庸或问》卷四),并认为,“如若脱离事物而去专求于自身,则尤非《大学》之本意矣”(同上).他提到,“学者须当知夫天如何而能高,地如何而能厚等这方是格物.”(《朱子语类》卷一八),含有朱熹对作物生长规律的探寻.朱熹对以格物为格心的思想是持反对意见的,“公乡间陈叔向正是如此,如他说格物,言物是心,须是格住此心等这都是不曾平心读圣贤之书,只把自家心下先顿放在这晨,却捉圣贤说话压在里面.”(《朱子语类》百二十),物是客观的物而不是心生的物,朱熹的格物穷理观使其对某些自然现象的也提了一些科学解释.对儒家的经世传统进行继承,使得朱熹严格探求生活有关的知识,认为“名物度数皆有至理存焉,又皆人所日用而不无者.”(《论语或问》卷七)

第三,朱熹在“格物穷理”中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探寻.一些人单纯从佛学角度解读朱熹的“豁然贯通”,但实际上朱熹强调对事物本质进行探索.对于朱熹来讲,“格物”实际为探索过程,需要从外到内逐步深入,才能为真正认识事物奠定基础.朱熹提出“只是一件理会得透,那一件又理会透,积累多,便会贯通”(同上,卷四四),“须是穷理得多,然后有贯通处”(同上,卷一一五).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将“贯通”看成是知识积累、归纳,最终得到道理的过程.他曾经形容为“乃是零零碎碎、不知不觉,自然醒悟”(同上,卷一八)的过程.通过科学分析,朱熹认为能够突破认知局限,所以道理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根据积累形成的思维.

针对“物有多少,亦如何穷得尽”(同上,卷六○)这一矛盾,朱熹理解为完成认知积累和取得思想突破后,能够进入从现有事物推断未发生事物的状态.朱熹描述为“穷理者,因其所已知而及其所未知,因其所已达而及其所未达”(同上,卷一八).对于朱熹来讲,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乃至闻一知十,都是建立在用心探索道理的基础上.在熟练把握后,才能做到将道理运用到各个方面.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朱熹认为谈论十件事时如果能够理解其中七、八,其余得也都能顺利理解.根据这一说法可知,朱熹认为同类事物拥有相同的特征.只要对事物特征进行深入探索,即便未研究其他同类事物也能轻松理解.实际这一理论带有推演本质,能够从一般认识过渡到对个别事物进行解读,体现人在其中的思考作用.从中能够体会朱熹“格物穷理”强调的从积累到贯通到类推的认知变化规律,带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作为宋明时期新儒学代表,朱熹在佛道和农民起义双重冲击下得以突破儒学框架,但又回归于儒教,探索儒学创新发展路径,使其形成的理论论证具有深刻性和实践性.朱熹在借用佛学“理”的概念的基础上實现儒学改造,提出了“理一分殊”理论,同时又运用“理气相依”避免出现佛道空虚寂灭的思想,体现儒家道理权威.在朱熹看来,“天地之间,有理有气”,认为世上任何事物为理和气的结合,即万物产生原理和产生所用材料的结合.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则是朱熹认为理需要用气附着和承载,否则将陷入空虚.这种理论与近代西方哲学家们不谋而合,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方法论的中心思想.在中国的哲学中,“格物穷理”这一理念中的“物”指的是现象,“理”则为本质,蕴含着由现象追究本质的朴素思想.在“理一分殊”基础上,朱熹对儒学心性修养理论进行了详尽阐释,提出了格物与穷理相统一的心性修养方法,认为“盖天理在人,终有明处”,就是万事万物都有儒家道理,每个人也都有.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朱熹指出人想要清晰明白儒家道理,还要对事物进行考察,才能最终明白其中的道理.朱熹在格物方面,提出“格物者,穷事事物物之理;致知者,知事事物物之理”,就是要通过零细知识的汲取逐步获得大智慧,还要完成事物的全面考察,从中获得丰富感性材料,最终将感性经验提升为理性知识.这种思想与科学方法论拥有一致观念,从中可以体会到科学精神,给后人探索世界和寻求道理带来启示.

综上所述,朱熹提出的格物穷理理论能够与西方科学展现相同精神追求.他对我们今人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正因为如此,西方一些科学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西方自然科学理论来自于朱熹等中国学者提出的思想,由此可见朱熹在人类探索世界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该文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朱熹的格物穷理说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朱熹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朱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朱熹引用文献:

[1] 朱熹论文范本 朱熹相关论文范文集3000字
[2] 朱熹专升本论文范文 朱熹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3] 朱熹和读书毕业论文范文 朱熹和读书方面论文范本5000字
《朱熹专升本论文范文 朱熹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word下载【免费】
朱熹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