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化学物理论文范文参考 化学物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化学物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9

化学物理论文范文

化学物理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化学物理论文范文参考: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2. 第二篇化学物理论文样文:SBS物理和化学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评价对比研究
  3. 第三篇化学物理论文范文模板:PAN基碳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结构对其氧化行为的影响研究
  4. 第四篇化学物理论文范例:砂岩弹塑性及蠕变特性的水物理化学作用效应试验与本构研究
  5. 第五篇化学物理论文范文格式:北京市夏季气溶胶物理化学特性和来源分析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化学物理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化学物理论文范文参考: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我国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自从建国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科课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综合科学课程才开始登上了科学教育的舞台.但是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实验时间很短,所以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综合科学课程师资.从1997年湖南怀化学院开始尝试建立培养综合型理科师资的“综合理科”专科专业,到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重庆师范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迄今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设置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是,由于科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各高等院校对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使得各院校在专业理念、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专业建设方面还不太规范.这种不规范使得各高校在试办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各自为政”,“随意性大”.

面对60余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的现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其背景、实施现状、并建构课程设置的框架、探讨在课程设置上的不足,寻求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方向,为我国综合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制定找到依据.

具体来说,论文包括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交代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j部分——“文献综述”:先对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出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综合科学课程存在的价值依据.然后,探讨当前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这个角度阐明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本分析建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情况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第四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一:科学教师专业化素养构成研究”:通过科学教师教育标准的国际比较,从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维度建构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第五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二: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关注发达國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找到依据.第六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三:中小学教师需求调研”:通过对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师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需求上的调查研究,从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找到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七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四:科学教育专业师生反馈调研”:关注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和看法,从亲身参与者、实践者的角度获取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八部分——“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维度下课程设置框架的整合,建构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结构对我国当前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第九部分——“结论、建议与不足”:阐述研究发现、研究建议及研究不足.

研究结论:

1.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现状的调查显示:教育部共批准了62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其中,2001年批准的有1所;2002年批准开设的有8所;2003年24所;2004年13所;2005年7所;2006年8所;2007年开始不再有新科学教育专业被批准开设.

科学教育专业在学位授予上有两种,接近52%的学校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48%的学校授予理学学十学位.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调查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有15所;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8所;物理学院开设的有9所;教育学院开设的有9所,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6所;化学与材料学院开设的有5所;数理学院开设的有5所;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开设的有2所;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开设的有1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设的有1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有1所.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统计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比例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院系.

对科学教育专业省市分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了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北京市、天津市这6个地区以外)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其中,西南地区有14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西北地区有8所;华北地区5所;华中地区11所;华东地区16所;东北地区8所.x2检验显示,在西南和华东地区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

对62所有资格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学校的调查发现,其中44所目前还在开设本专业,另外18所由于招生和就业原因没有开设.

对开设有科学教育专业的38所高校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平均开设门数为16.21门,所占学分比例为37.59%;在教育类课程上,平均开设课程6.97门,所占学分比例为9.74%.

对课程结构的调查发现,科学教育专业主要是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分类的.

2.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研究包括四个子研究,由论文的第4部分至第7部分组成.子研究一(第4部分):通过对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发现,合格的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精神.所以,针对专业知识提出了学科知识和科学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提出了实验技能、研究技能、教学技能;在专业精神部分包括专业自我、专业情意等.在专业知识部分,从对《科学课程标准(3-9年级)》的梳理发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类知识在数量比例上为2:1:3:2.子研究二(第5部分):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构成上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课程组成.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课程、科学教育类课程.但是,国外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重视对儿童发展培养的课程和科学史哲类的课程.子研究三和子研究四(第6、7部分)发现:我國从事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的师生们对课程的关注来自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类五个领域课程;教育类课程则涵盖了教学技能、教育理论、教学法三类领域.

通过对第3到第7部分研究的整合,本研究认为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和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来进行建构.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综合科学、计算机七类;在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教育学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课程五类.

3.基于课程设置框架,对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38所学校一共开设了123门课程,但是其中超过5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对学校课程开设集中度的检验显示,学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课程设置非常分散.

对学科科学课程的比较显示,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在学科课程类型的设置上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一些应该在通识模块开设的课程也出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对学科科学课程领域7类课程的分析显示,化学类、科学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最多;其次是生物类、物理类、地理类课程;数学、计算机类课程在门数设置上最少;各类学科科学课程在开设数目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对地理类课程的比较研究显示,大学地理、宇宙与空间科学课程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物理类课程领域,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电子电工学这三门课程开设更为显著集中;在生物类课程中,基础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四门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在化学类课程中,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环境科学、有机化学这四门课程在集中度上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对综合科学类课程的研究显示,科学史和科学·,技术·,社会是最主要的两门课程,其他课程开设学校较为分散.

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五类主要学科科学类课程的统计显示,化学类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其他四类课程的集中情况没有显著差异.123门学科科学课程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实验、环境科学、大学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学、生物实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地理导论、地球科学、科技发展史,这11门课程的学校开始情况相较于其他112门课程非常显著地集中.

总体来看,在学科科学课程部分,HPS课程和STS课程等科学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显著地低于地理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课程.

对教育科学类课程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现在较为重视该类课程的设置,从以往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科教学法的“老三门”,学分比例5%~6%的状况,到如今已经接近日本15%的学分比例,虽然较美国、法国20%的比例,英国25%,德国30%的比例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教育科学类课程部分,38所学校开设了65门课程,其中接近6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教育科学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五类.其中,教学技能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显著地多于其他类型课程数;这五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都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

在教育理论类课程中,“教育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更为显著地集中;在心理学理论类课程中,“心理学”是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教学论类课程中,“科学教学论”是最集中开设的课程;在实验教学类课程中,“科学实验教学”是该类课程中最显著集中的课程;对于教学技能类课程:“三笔字训练”、“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教学技能训练”是最集中的课程.虽然,教育科学类课程还是集中在“老三门”中——教育学、心理学、科学课程教学论.但是,逐渐有更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实验教学类、教学技能类课程.不过对于教育研究类课程和学生学习类课程的关注非常少.

据此,本研究从学科科学类课程和教育科学类课程两个维度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提出了建议,以供相关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时有所参考.

第二篇化学物理论文样文:SBS物理和化学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评价对比研究

对于车流量大、重载、超载严重的我国高等级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迫切需要改善沥青材料的路用性能,提高沥青路面的服务水平和使用寿命.聚合物改性沥青已成为改善沥青路用品质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而SBS改性沥青材料又以其优质的路用性能被国内外道路界广泛应用并深入开发研究.

对于采用现场改性和成品改性的SBS改性沥青及混合料的性能究竟如何,国内一直没有进行综合评价对比.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SBS物理和化学改性沥青及混合料的性能进行大量试验并深入研究.本论文得到的试验数据和研究成果对SBS改性沥青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具有较大的意义.

本论文概述了国内外在聚合物改性沥青方面的理论研究、应用现状以及进展,综述了改性剂的选择,改性沥青及混合料的技术标准及评价方法等.

本论文在对SBS改性沥青结构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SBS改性剂和基质沥青,采用合适的制备工艺制得相容性较好的改性沥青,对SBS改性剂不同含量下的改性沥青技术性能进行大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中改性剂的含量与性能指标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得到了能使SBS微粒与沥青胶团之间形成理想结构的SBS“理想剂量”为4.5%~5.5%.

通过对国内外聚合物改性沥青性能评价方法比较,确定了本论文采用常规、非常规试验方法以及美国的SHRP方法对SBS物理和化学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指标进行评价,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综合评价结果:SBS化学改性沥青高温稳定性、抗老化性及均匀稳定性明显比SBS物理改性沥青好,低温性能、抗疲劳性能前者略好于后者,弹性恢复性能和施工性能两者相当.SBS化学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抗疲劳性明显比SBS物理改性沥青混合料好,前者的低温抗裂性略好于后者,两者的水稳定性相当.分析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对应的性能指标评价结论是比较一致的.

利用测力延度试验着重观察了SBS改性沥青的低温拉伸性能,探讨了基质沥青性质、聚合物种类和含量、热老化等因素对改性沥青低温性能的影响.

利用荧光显微照相技术分析了SBS物理和化学改性沥青的相态结构和微观组成,得出了前者形成的是以SBS为分散相、沥青为连续相的海—岛结构,后者形成了SBS、沥青两相连续结构.空间网络结构的形成是化学改性沥青具有良好路用性能的原因之一.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与使用性能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

利用红外光谱(IR)、差示扫描量热(DSC)、核磁共振(NMR)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SBS改性沥青共混机理.由IR和NMR分析得到SBS改性沥青的谱图只是基质沥青谱图和SBS谱图

第三篇化学物理论文范文模板:PAN基碳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结构对其氧化行为的影响研究

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热膨胀系数小、高热导、阻尼性能优异等一系列优异性能是高性能复合材料首选增强体,在宇航工程、汽车工业、新能源领域、文体娱乐和土木建筑等方面形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新型材料体系,广泛地应用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中.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中,碳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是影响碳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主要的因素.但是,碳纤维含碳量在90%以上,表面呈现化学惰性,影响碳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界面结合,因此,研究碳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结构对其氧化行为的影响是研究复合材料界面问题的基础.另一方面,在碳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以碳纤维预制体浸渍沥青或树脂等需要经历多次连续碳化、石墨化,高温热处理过程改变了碳纤维组成结构和表面物理化学状态,影响碳碳复合材料在高温氧化条件下的烧蚀性能,因而研究碳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结构对其热氧化行为的影响,是研究碳碳复合材料的烧蚀行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论文研究PAN基碳纤维在热氧化和电化学氧化过程中成分、结构的变化,探讨了碳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结构对其氧化行为的影响:一方面,探讨碳纤维石墨结构、碳纤维中非结构型成分等对碳纤维热氧化行为的影响,通过模型化热氧化过程,探讨了热氧化机理;另一方面,探讨了碳纤维石墨结构及表面形貌结构对碳纤维表面成分、结构的影响;并将氧化后的碳纤维制备成树脂基复合材料,采用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ILSS)评价氧化效果,探讨了电化学氧化机理.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在500oC、600oC空气气氛下分别研究了不同石墨化度的PAN碳纤维在烧蚀过程中表面形貌变化及其化学、聚集态结构的演变.研究表明,石墨化程度高的PAN碳纤维在烧蚀过程中以氧化刻蚀为主,其化学结构、聚集态结构受破坏程度随烧蚀程度地加深而加剧.石墨化程度低的PAN碳纤维容易发生物理剥离,并伴随着氧化刻蚀,在500oC热处理20min内其化学结构反而规整,其R值下降;研究还表明,氧化烧蚀在碳纤维表面产生了错层结构,使得碳纤维La值随着氧化加深逐渐减小,但氧化烧蚀对d_(002)影响较小.电镜及动力学结果证实了热氧化过程中PAN碳纤维耐热氧稳定性与石墨微晶结构的完善程度关系,表明PAN碳纤维中sp~2碳较之sp~3碳更难于发生氧化烧蚀.

采用升温TG研究了碳纤维在热氧化过程中质量保留率与半衰期温度、升温速率与半衰期温度及质量保留率与氧化速率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了质量保留率与半衰期温度、升温速率与半衰期温度以及质量保留率与氧化速率之间的回归方程,能很好地预测热氧化过程中碳纤维质量保留率,氧化最大速率及半衰期温度的变化.

采用PAN基碳纤维模型纤维的制备技术,得到了碳纤维中铁元素、钠元素含量不同的PAN基模型碳纤维,研究热氧化过程中元素对碳纤维热氧化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元素对碳纤维热氧化行为的影响与其自身属性及与碳纤维经历的热历史温度有很大关系.钠元素属性活泼,是氧化的催化剂,铁元素外层空轨道可以接受额外的电子,降低热氧化过程中碳纤维表面O1s的费米能级,提高碳纤维的热稳定性.同时,铁元素对碳纤维的热稳定性表现出浓度效应,碳纤维中铁元素含量在49μg/g以上时,碳纤维热稳定性能力随着铁元素含量的升高而降低.

电化学氧化提高了碳纤维表面含氧量及含氧官能团的含量,增加碳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化学键合力,但不影响碳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种类.随着电流密度地增加,碳纤维表面氧碳比逐渐提高,并出现氧化平台,氧化可以分为快速氧化区和氧化饱和区.电化学氧化刻蚀掉了碳纤维表面无定形区域中非石墨结构碳,石墨结构碳相对含量增多,当电流密度大于1.39A/m~2后,碳纤维表面石墨化度R值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逐渐降低.建立了碳纤维表面润湿性与R值之间的关联关系,并采用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ILSS)评价了碳纤维电化学氧化效果,研究表明,碳纤维表面极性自由能随着R值增大而逐渐提高,是影响ILSS的关键因素.

碳纤维表面形貌影响电化学氧化行为,研究表明,表面粗糙的碳纤维易受到电流刻蚀,在碳纤维表面产生较多的条棱,而表面光滑的碳纤维具有较强的形貌保持力.形貌结构影响碳纤维电化学氧化进程,较之表面粗糙碳纤维,在相同电化学氧化条件下表面光滑的碳纤维具有较强的结合氧能力,表面C等于O含量较高.电化学氧化有利于刻蚀掉表面粗糙碳纤维表面缺陷,提高碳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模量,本文中表面粗糙碳纤维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提高了17.3%和5.8%.采用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ILSS)评价了形貌结构对电化学氧化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同电化学氧化条件下,具有沟槽表面的碳纤维制备的复合材料ILSS较大,表明化学键合力并非影响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唯一的因素,碳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机械啮合力同样影响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

碳纤维石墨结构影响电化学氧化行为,研究表明,碳纤维石墨化度R值小于0.68,电化学氧化过程中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碳纤维表面氧碳比增长幅度减弱,碳纤维表面羟基和羧基含量变化较小.采用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ILSS)评价了电化学氧化效果,研究表明,石墨结构影响碳纤维表面润湿性,相同的电化学氧化条件下,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ILSS)随着石墨化度R值提高而逐渐降低.

第四篇化学物理论文范例:砂岩弹塑性及蠕变特性的水物理化学作用效应试验与本构研究

地下水是地质环境中的活跃因素,它是一种复杂的水化学溶液,具有不同离子组分、浓度及酸碱度,即使是纯水,它与岩土介质的相互作用,仅从有效应力原理考虑其力学效应也是不够的,尚需考虑其复杂的水-岩物理化学作用效应.已有的研究初步表明,水对岩石的弹塑性与流变特性存在十分明显的影响.因此,岩体工程的稳定性不单纯取决于应力作用下岩体本身的力学行为,同时也有赖于应力与水物理化学环境的共同作用效应,就此问题开展深入细致和定量化的研究,对于存在水物理化学作用效应的岩体工程稳定性、核废料储存库安全、滑坡孕育以及环境工程中的污染物处置等问题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本论文在完成一系列砂岩微细观结构损伤、弹塑性和蠕变特性的水物理化学作用效应等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砂岩的水物理化学损伤演化特征与机理,研究了水物理化学作用对砂岩弹塑性与蠕变特性的影响效应与规律,建立了描述砂岩水物理化学损伤的损伤变量表达式,提出了能够描述水物理化学作用对砂岩弹塑性变形特性影响的改进型Duncan模型以及考虑水溶液离子浓度的H-P-C Burgers蠕变模型,同时实现了基于该蠕变模型对砂岩蠕变行为的数值模拟.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通过开展不同水环境作用下砂岩试件矿物成分与含量、空隙度、水溶液离子浓度、pH值等物性指标的系列测试,并对不同水环境作用后的砂岩试件进行显微结构分析与CT检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揭示了水物理化学作用下砂岩的微细观损伤特征与机理,进而提出并验证了以次生空隙率变化描述砂岩水物理化学损伤的损伤变量表达式.

(2)完成了干燥、饱水及不同水环境作用后砂岩单轴压缩试验的系列研究,获得了水物理化学作用对砂岩单轴抗压强度、变形性能及峰后变形与强度特性的影响效应,在分析水溶液离子浓度和pH值对砂岩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Duncan模型以描述水物理化学作用下砂岩的弹性变形行为.

(3)完成了干燥、饱水及不同水环境作用后砂岩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的系列研究,获得了水物理化学作用对砂岩蠕变特性的影响效应与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水溶液离子浓度和pH值对砂岩的蠕变特性存在较明显的影响效应,且水溶液离子浓度比酸碱度对砂岩蠕变变形的影响更显著,在离子浓度相同情况下,水溶液酸碱度越大,对砂岩蠕变变形的影响越明显,在酸碱度相同情况下,水溶液离子浓度越大,对砂岩蠕变变形的影响越明显.

(4)通过比较干燥、纯水和不同水环境作用后砂岩蠕变变形的差异,分离出水物理化学作用对砂岩蠕变变形的贡献,获得了砂岩蠕变变形、水溶液离子浓度和pH值及其与时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考虑水溶液离子浓度对砂岩蠕变特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并确定了砂岩蠕变模型的基本结构,进而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提出了考虑水溶液离子浓度作用效应的砂岩H-P-C Burgers蠕变模型.

(5)将所提出的H-P-C Burgers模型嵌入Abaqus软件的蠕变模型库,实现了基于该蠕变模型对砂岩蠕变行为的数值模拟.

第五篇化学物理论文范文格式:北京市夏季气溶胶物理化学特性和来源分析

大气气溶胶是指粒径小于100微米并能在大气中长期稳定存在的液体或固体颗粒,其对人体健康、环境、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大气颗粒物的影响,并出台了相关的污染控制措施,研究大气颗粒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分析颗粒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我们使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和仪器.本文中分析的气溶胶化学性质有: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有机碳、水溶性离子成分和元素,分析的气溶胶物理性质主要为颗粒物的光学性质,包括气溶胶的散射系数、吸收系数、单次散射反照率等.通过IMPROVE方法可以将颗粒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联系起来.此外,本文还研究了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影响以及气溶胶的垂直分布.颗粒物中的化学组分多种多样,我们分别使用了质子X射线荧光(PIXE)方法分析了颗粒物中的元素浓度、离子色谱法分析了颗粒物中的水溶性离子成分、光学反射法(TOR)分析了颗粒物中的有机物含量.同时为了分析大气颗粒物对太阳光的影响,我们还使用了散射积分浊度计(Intergrating Nephelometer)和多波段黑碳仪(Aethalometer)分析颗粒物对太阳光的散射和吸收.此外,我们利用自制的湿度控制系统完成了相对湿度对颗粒物光学性质影响的实验.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82503.html

2012年5月26日-6月30日通过膜采样的方式分析了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并分析了其中水溶性离子的浓度、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元素含量等.观测期间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为103.2μg/m3和159.6μg/m3,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超过63.9%的天数都超过国家新颁布二级标准(75μg/m3).从化学成分上来看,水溶性离子是PM2.5和PM10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PM2.5和PM10中比重分别为57.9%和62.6%.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占PM2.5的比重分别为20.1%和4.3%,有机碳和元素碳占PM10的比重为16.3%和3.9%,.元素在PM2.5和PM10中的比重较小,S元素在大气颗粒物种含量最高的元素.观测期间测量525nm波段的散射系数(σsc)和吸收系数(σab)的均值分别为312.9Mm-1和28.7Mm-1,这个数值要比中国其它城市的观测结果要高一些.单次散射反照率(ω)的平均值为0.85,这个数值和大部分北半球的观测数据较一致.散射系数的日变化表现出白天高晚上低的特点,而吸收系数的日变化则为白天低晚上高,这说明了吸收系数更易受边界层高度的影响.光学性质和风速风向的关系表明了,散射系数更易受区域输送的影响,而吸收系数除了受区域输送影响外还会受到局地排放的影响.IMPROVE方法重建散射系数的结果表明,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吻合的相当好,根据不同污染情况下化合物的对散射系数的贡献分析,可得出污染情况下硫酸铵对散射的比重最大,清洁天有机物对散射的贡献大,这反应了不同情况下北京市的污染来源不同.

根据自制的湿度控制系统,控制仪器的相对湿度从40%到90%循环变化,研究了北京市气溶胶散射系数的亲水性变化特征.在观测期间相对湿度为80%时的亲水新增长因子可以从1.05变化到1.90.不同污染程度,亲水性增长的方式和大小也不相同,清洁天的亲水性增长的平均值为1.2,污染天的平均值为1.45,重污染天的平均值为1.53.本文还研究了亲水性增长和光学性质间的关系,并用化学成分解释了亲水性增长的原因.

化学物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化学物理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8000字学院学士论文、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化学物理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化学物理论文范文题目

本论文可用于化学物理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化学物理引用文献:

[1] 化学物理论文题目范文 化学物理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2] 化学物理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化学物理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化学物理论文提纲模板 化学物理论文提纲怎样写
《化学物理论文范文参考 化学物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化学物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