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参考 政治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政治学硕士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1

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参考:新世纪以来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2. 第二篇政治学硕士论文样文: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分析
  3. 第三篇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模板:当代台湾地区精英嬗变研究
  4. 第四篇政治学硕士论文范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蕴
  5. 第五篇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格式:教育变革与社会转型

★100篇免费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政治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参考:新世纪以来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随着实践深入而不断发展.美国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关注和研究,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特色”所指的特殊性值得研究,另一方面又是源于美国研究者对中国的现状、发展及背后的深层原因作出合理解释、对中国未来影响作出合理预测的需要.美国的相关研究不仅研究队伍人数多、研究成果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可以从中窥见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各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相关问题的各种主流态度和倾向.新世纪以来,美国各界的研究者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取得的成就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抱有浓厚的兴趣,还致力于研究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是否能推广到其他国家、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等关键问题.

美国学者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从开端到成为一门显学的今天,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宽.客观公正的学术性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实用性是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特殊双重属性.我们了解、分析美国的研究是因为可以从中获取关于中国的全方位因而更充分的信息,使我们对自己国家的观察更平衡,认识更全面.

本文试图把握新世纪以来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现状,包括研究机构、研究者、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内容.在尽可能客观展现各种不同的研究立场、视角和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揭示新世纪以来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特点,为国内学界提供不同角度的理论观察,拓宽视野,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某种参考.

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除导论、结语和附录外,正文为五章.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和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框架和研究重点.

第一章重点考察新世纪以来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机构和研究队伍方面的现状.纵向梳理了20世纪美国关于当代中国研究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这一时期研究队伍、研究机构的发展成就,展示了这一时期为新世纪研究所奠定的基础.研究机构的现状体现如下: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学术性机构可分为高等院校中的机构如学系、项目和研究中心以及智库等独立组织两类.美国东部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和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各分校等大学,仍然是这一领域的研究重镇.美国大学还纷纷与中国高校合作开展国际留学项目,培养能够直接接触和了解中国的人才.美国智库在当代中国研究中最关注的领域就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智库所贡献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中占的分量较重.新世纪以来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研究队伍的现状则体现为:研究队伍的数量不断扩大,其人员构成也日益多元化和国际化.由于留学和交流的机会增加以及美国汉语教学不断发展,研究队伍汉语水平普遍提高.华裔学者在这一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彰显.

第二章重点考察新世纪以来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之载体.首先梳理了20世纪以来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学术研究资料的积累.传统出版载体中,学术期刊的数量在新世纪有增加,出版的图书则以学术类专著和论集为主,出版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图书通常是由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还有相当大份额的图书是以丛书形式出版的.还有多种新型载体出现:相关研究活动的视频、专家博客、研究者向有关部门提供的证词和研究报告、相关问题研讨会、新闻媒体上发表观点等.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为上下两个部分,共同考察新世纪以来美国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梳理了美国关于当代中国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重点概述新世纪以来美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定位的研究;关于中国经济体制及配套改革的研究;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经济转型的研究;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等等.力求体现新世纪以来,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在内容方面呈现的特点和趋势.

第五章重点分析新世纪以来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等方面的特点,指出其相对于中国国内研究的长处与不足,并从中得出美国相关研究给国内研究带来的启示.

结束语主要阐述了新世纪以来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并作出展望.

附录部分提供了新世纪以来美国相关研究领域中的一部分重要的研究机构信息列表,以及研究专家的名录,作为本研究的特色成果,力图为国内的研究者提供翔实、可信、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第二篇政治学硕士论文样文: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分析

冷战后,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甚至出现数次危机,但之后都能化险为夷,最终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这是迄今为止冷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最显著的规律.中国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和“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以战略眼光和长远观点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把握两国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逐渐确定了发展中美关系的指导方针.相比之下,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始终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并依仗其实力掌握着中美关系变化的主动性.因此,研究美国对华政策有助于把握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本文试从影响美国对华政策错综复杂的因素中找到导致这一规律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由人来执行的,其决策层是制定和实施对华政策的关键.

本文采用认知心理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冷战后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四任六届政府决策层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包括信念体系(belief systems)和政治图式(political schema),从美国对华政策的决策层心理因素这一微观层次上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冷战后历任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的信念体系包括其主要成员(总统、副总统、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副国务卿、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事务主任、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和驻华大使等)的成长历程、宗教信仰、教育背景、职业生涯、政治思想和对华观点等,这是决策层制定对华政策的思想根源.在此基础上,笔者主要采用建立在信息加工基础上的第二代认知结构理论——政治图式理论来分析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心理因素.图式是指“反映现实世界某些方面、围绕特定主题组织人们知识和设想并有助于理解和处理社会信息的一种心理框架或结构”.笔者认为,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政治图式是“美国战略目标”、“美国经济利益”、“美国安全利益”和“美国价值观”四位一体组合构成的心理框架结构(老布什政府是除“美国安全利益”之外的三位一体组合).历任决策层根据自身所处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对大量的涉及中国的信息进行加工,这些信息以中美互动关系(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经贸关系、台湾问题等)为核心,以国际局势的变化为基础(大国力量对比变化、大国关系和全球问题等),同时受到美国国内因素(外交决策机构、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等)和第三方因素(如美国的盟国、敌视国、国际突发事件等)的影响.涉*息首先以表征(representation)的形式存在于决策层的大脑中.表征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与决策层既有的对华政策的政治图式相互作用.美国决策层以其政治图式作为干预变量,对所得到的表征进行加工,使其所做出的任何对华政策都符合其既有的政治图式;如果在对华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与政治图式不符之处,决策层用其政治图式重新检验并修正该政策,直至最终做出自认为正确的决策并付诸实践.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冷战后美国四任六届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的政治图式,找到其异同点尤其是共性,从微观层次上认清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对美政策.笔者发现,冷战后美国四任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政治图式均包括三个方面:美国战略目标(维护霸权)、美国经济利益(维护美国经济霸权、发展国内经济等)和美国价值观(包括自由、*、人权等),从克林顿政府时期开始增加了美国安全利益(核不扩散、打击恐怖主义势力、全球性问题等)的内容.相同点是“美国战略目标”在所有政治图式中都处于支配地位.其不同点是:随着国际局势和中美互动关系(尤其是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加之两党传统信念体系的不同,“美国经济利益”和“美国价值观”以及“美国安全利益”在维护其战略目标时的相对地位和优先次序有所调整,三者或四者由此形成以战略目标为支配地位的不同的关系组合.同时,历届政府决策层和国会中的对华强硬派与温和派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妥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修正了对华政策,表现在前三任政府的对华政策都由上任之初的对立或竞争转向后期的接触与合作.奥巴马政府有意识地避免了前三任的这种政策失误,但其第一届对华政策的发展趋势有矫枉过正之势.

笔者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防止中国作为新兴大国挑战其世界领导地位,同时从未放弃向中国推行美国的价值观.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历任决策层尤其是其中的强硬派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价值观普世性上存在认知偏差.事实上,中国的和平发展没有挑战美国世界霸权的意图,但有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决心和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美国在经济、政治、安全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世界主导性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霸权竞争和取代关系,而是合作与相互依存的关系;美国的价值观并不具有普世性,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很多国家与民族并不适用.美国决策层在这些方面的认知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的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

当前中美关系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战略互信,即“战略互疑”呈上升趋势.中国制定对美政策时,要把握美国对华政策实质,同时避免自己对美国的认知偏差.让美国相信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不仅要体现在中国对美政策和对外战略的宣传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沟通增进互信,从心理上矫正美国决策层的认知偏差,在中美关系发展方向上形成共识.笔者认为中美双方应从根本问题上、长远发展和当前关系处理三个方面处理好中美关系: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相互尊重;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强化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减少对双方不利的竞争和不必要的摩擦;当前应着重管控分歧,考虑和照顾对方的需求和关切,彼此妥协,建立危机管控机制.中国应和美国共同努力探索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并积极推动与美国构建更加成熟的新型大国关系.

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政治学硕士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选题

第三篇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模板:当代台湾地区精英嬗变研究

中国台湾地区是东亚现代化发展模式中的一个特殊个案.二战以后,台湾地区在国民党当局的领导下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政治转型,从威权体制逐渐向“*体制”过渡.台湾政治转型深刻地影响台湾政治精英的发展演变,而台湾政治精英又推动或制约着台湾政治转型的进程,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某种程度上说,台湾地区政治转型有赖于政治精英的行为决策,需要精英进行相应的变更,以满足大众政治参与的要求,这就使得台湾地区政治精英嬗变(elite transformation)成为分析台湾政治生态、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点.

通常而言,精英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精英既包括拥有一定统治权的政治精英,还包括非权力系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士,如士绅;非正式社会的领袖,如帮主以及现代社会中有政治影响力的各界人士,包括知识分子等等.本论文所讨论的政治精英是从狭义范围界定的一个中性概念,意指在中国台湾地区政治转型过程中,影响台湾地区“*化”发展过程的权力精英,是在政治上有直接影响力和决定力的少数人,即经由政治选举或政治任命(political elected or political appointed),在台湾地区权力机构中居支配地位的政治人物(political figures)

本论文试图系统梳理1949年至2008年当代台湾政治精英的历史演变过程,重点探讨在台湾政治体制变化过程中政治精英如何实现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身份认定到成就取向,再到选举导向的显著变化,并且深入分析政治转型启动前后政治精英结构和行为的变化以及形成的特点,由此归纳台湾政治精英嬗变的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于研究台湾复杂多变的政治现象和展望台湾地区未来发展方向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和结语.

导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政治精英的研究现状以及基本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部分,共计五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涵盖论文的理论演绎和背景分析,为以后篇章展开对台湾政治精英的深入分析作铺垫.第一章回顾精英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比较三种精英理论的差异,构建适合分析台湾政治精英演变过程的理论基础,提出本论文的分析框架,即从转型视角研究政治精英,政治转型如何改变精英录用方式,而录用方式的变化又如何导致精英结构、政党制度等因素的变化,从而改变政治精英的行为方式.第二章将政治转型作为分析台湾政治精英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从国际因素和岛内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台湾政治精英嬗变的现实动因,概括台湾政治转型的特点.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章分析威权时代、政治转型前期和政治转型后期三个阶段台湾政治精英录用方式的演变过程,探讨不同时期执政者采取不同精英录用方式的历史原因以及产生的实际效果.第四章以台湾政治转型为分界线,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精英类型及变化、精英整合等方面来概括当代台湾政治精英结构演变过程和结构特征,分析精英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第五章对台湾政治精英的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台湾政治精英行为变化及其特征,并分析精英未来的政治取向.

论文的最后部分是结语,即总结归纳各章内容,并予以理论上的提升,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作者认为台湾政治精英嬗变具有自身的特质,这一特质源于台湾地区政治转型的特殊性.转型过程中随着精英录用方式的变化,台湾政治精英实现了从委任型或抗争型政治精英向选举型政治精英的重大转变.由于台湾地区特殊的社会文化原因和复杂的现实政治背景,黑金政治、地方派系等因素掺杂其中,精英行为日趋多元化和庸俗化,通过选举以获取政治利益和政治权力最大化的行为方式也渐居主导地位.这一态势也使选举行为和狭隘的局部利益这两者之间互相制约,造成社会取向的短视现象.台湾地区政治精英嬗变既有推动政治转型可取的一面,同时也给台湾社会带来了动荡和不确定性,真正均衡有序的*政治在台湾地区尚未呈现.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94352.html

第四篇政治学硕士论文范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蕴

本文以群体政治为视角,分析并探讨大学生群体及其对于政治发展的影响.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注群体政治的有之,涉及大学生群体的也有之,但研究大学生与政治发展的关系的尚不多见.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在建党一百年以及建国一百年的时候,主导并引领我们这个国家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们等,正是被当前媒体、社会舆论所品头论足的、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新生代群体.无论我们现在是如何地信任还是不信任他们,也无论我们是如何地放心还是不放心他们,历史的车轮终将前行,他们终将会走到我们这个国家的前台,去指点江山,去承担起我们今天提出的种种的宏伟目标.

在*的后半生,关于“接班人”的问题始终是其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诚如他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当然,大学生与政治的关系模式,在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国度,当表现为不同的模式.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的政治形态中,这些关系模式主要为:

一是接班人政治模式.在人类的政治发展史上,应该是接班人政治关系模式最为传统,持续时间也最为久远.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其基本的特征就是接班人政治模式.子承父业、嫡长制继承制等等,都是接班人政治的最为典型的特征.

二是代际政治模式.政治是人的活动及其生活方式,而人由于其自然的特性,具有天然的代际特征.一代人之所以称之为一代人,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的时间范围内,而不同时间范围的人由于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不一样,所以往往形成不同的代际差别.这也就形成了代际政治的问题.

三是反叛政治模式.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政治相对不发展的国度,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往往还是以反叛的角色对政治发展产生作用.这种反叛可能表现为持续不断的学生政治运动,也有可能表现为价值观和知识的冲突,并以这种冲突为基础,在他们走上政治舞台之后,实现与旧体系的彻底决裂.

上述三种大学生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只表现为一定的倾向性,而不具有非常明晰的界限和差别.由于“代际”问题的客观存在,更由于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方面,政治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大学生群体未来所面对的问题,与现时代的问题一定不在一个时空点上.因而,即使是所谓接班人政治,也不可能完全原封不动地“复印”原来的东西,而一定会显现出代际特征.当然,这其中自然也有不同的侧重.相对而言,在接班人政治模式中,“复印”、“仿效”的成分多一些;而在反叛政治模式中,“决裂”、“打碎”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当属代际政治模式.

然而,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接班人政治还是代际政治抑或反叛政治,都不能代表现代政治发展的方向.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公民政治模式,即以公民为政治主体、并赋予现代政治理念的一种政治模式.

从现代政治发展的方向来说,大学生群体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接班人政治为基础,以公民政治为发展方向,并且充分考虑代际政治的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避免反叛政治出现的一种模式.而这样一种模式必须要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和特点,从大学生与政治发展的矛盾运动中来分析,更要从政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和培养问题,这即是本文所要表达的大学生之政治意蕴的基本要义.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的考察,通过纵向对代际更迭的角度分析、比较不同年代“政治精英”在处于大学生时期的一般特征,寻找代际更迭所呈现出来的连续性、相似性以及差异性,通过认识、分析和理解现在的大学生,实现对大学生在未来的一些特征的基本判断和预测.

其次,通过横向维度对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青年群体的考察,进一步分析当代大学生在现在及未来的发展中可能展现的特点和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可能对政治发展形成的影响.

再次,通过政治教育与政治参与两个视角分析大学生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大学生的政治意蕴之所在,提出要从政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样的一个根本问题.如何转变高等教育中的“职业化”倾向,从培养公民政治的需要出发,确立当代高等教育的“政治人”取向,是基以当代大学生政治蕴意基础上得出的重要启示.

最后,本文认为大学生群体作为现在和未来政治发展进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政治知识化和政治技术化的时代,必须重视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教育,努力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以及现代政治文明的“政治人”,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普通公民,这对我国现在和未来的政治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意蕴,是我们分析、预测、期待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五篇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格式:教育变革与社会转型

在近代教育变革中,西方的高等商科教育被引入中国并取得较快发展,其中尤以上海地区的高等商科教育最为发达,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并对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转型产生深刻影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近代高等商科教育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教育活动史的研究视角,着力还原其教育活动的历史图景,总结其教育活动的特征、影响和经验教训.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可以深化对近代高等商科教育的认识,并为当前我国高等商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本文首先介绍了近代中国商科教育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回溯中国商业教育的悠久传统,评价其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考察*战争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和中国工商经济的近代化转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恐慌和应对,还原西方新兴的商业学校教育引起国人的重视并被纳入清末民初的教育改革进程的过程和商科教育萌生期的概况;呈现出民国不同时期中国高等商科教育制度的变迁,勾勒出民国商科教育兴起和发展的概况.其次论述了近代上海商科教育快速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概况.总结上海开埠以后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与上海高等商科教育快速兴起之间的关系,勾勒出上海商业教育萌生、发展的概况,揭示出上海高等教育多以商科为建校基础和发展重心.

对上海各大学商科教育活动的深入考察是是本文的重点.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对上海高等商科教育的代表院校国立上海商学院(及其前身)、国立暨南大学商学院、私立复旦大学商学院、沪江大学商学院及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等进行了深入探究,通过对各大学商科办学者和管理者教育理念的形成及实施活动、学校教育政策的形成和演变活动、教育经费活动、学校管理活动、教师选聘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和课余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呈现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的全貌,挖掘上海商科教育发生、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国立商科教育活动方面:在郭秉文、杨杏佛和东南地方教育精英的联合推动下,南高师商业专修科实现了向东南大学分设商科大学的华丽转身,取得了辉煌的办学业绩,但是在教育活动中引发的观念分歧、人事纠葛和政见冲突等,成为导致学校由盛转衰的关键,并给该院之后的发展命运埋下伏笔.在晚清和民国历届政府重视华侨教育的背景下,为适应南洋华侨的实际需要,从黄炎培、姜琦直到郑洪年等校长掌校时期,以服务南洋、培养华侨子弟为宗旨的国立暨南大学(学校)始终以商科教育为学校的重心所在,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而且历届政府侨务政策的一致性使它能够比较平稳的度过历次危机,但是在教育活动中由侨生所形成的勇往直前、主张正义、关心国家命运的“暨南精神”却引起执政者和学校管理者的忌惮,最终导致学校服务宗旨的悄然变化,该校的商科教育活动的也不再具有明显特色.因为主管部门等方面的独特性,不仅使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拥有较为充裕的办学经费,以及优秀的师资、生源等,更使它在教育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系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在上海各商科院系中独树一帜.

私立商科教育活动方面:李登辉等留美教育家重视发展实用学科的办学理念以及私立大学在办学经费等方面的瓶颈问题等,都促使复旦大学等校的办学者适应社会需要,以上海工商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在国内率先大力发展商科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之一;而由反帝爱国运动催生的复旦等私立大学所具有的革命、自由、独立的办学传统,也使得商科师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特殊的气质.在教会大学商科教育活动方面:上海办学环境的客观需要、美国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教会教育的中国化等主客观因素,促使沪江等教会大学率先突破教会教育传统,在上海商科教育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在华人校长刘湛恩等的推动之下,以平民化、职业化为办学取向的沪江大学突破校园环境、教育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在商科教育活动中另辟蹊径,大力发展高等商科夜校教育,取得辉煌成绩.

在第四章里,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立上海商学院和私立复旦大学商学院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对比分析,更加深入地呈现出不同类型的商科院校教育活动及其特征.南京国民政府对*大学(原东南大学)等国立大学的接收和改造所引起的持续动荡也影响到上海商学院的教育活动,引发校内人事、师资的变革和学生风潮的持续,最终导致该院的独立,也掩盖了该院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国民党政治智囊人物裴复恒掌校后,一方面实现了学院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对学校训育和军事教育等活动的加强也使学校趋于消沉保守.主要靠学生学费赖以生存的私立复旦大学为了学校发展而进行的大规模扩招活动带来学校声誉受损等恶果,该校商科教育尤其遭到非议;而在国民政府对私立高校的规范和控制过程中,原本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的复旦大学师生并没有乖乖就范,结果学校几乎成为斗争的牺牲品,而商科教育尤其受到削弱.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时期,上海高等商科教育活动呈现出复杂多面的特征.在第五章里,对近代上海商科师生活动的进一步呈现和总结分析.通过对上海商科师生的构成特征的分析、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再现、学术和课余活动的还原,并以1920年代复旦大学商科师生的合作活动为例,旨在生动描绘出商科教育的活动主体曾被历史湮灭乃至曲解的形象.结语部分,对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活动的成绩和不足进行了反思.

关于免费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政治学硕士引用文献:

[1] 关于政治学硕士的论文选题 政治学硕士论文题目哪个好
[2] 政治学硕士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学硕士核心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政治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 政治学硕士论文大纲如何写
《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参考 政治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政治学硕士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