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参考 地理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地理环境保护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4

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参考: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审视
  2. 第二篇地理环境保护论文样文: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3. 第三篇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文模板: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
  4. 第四篇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例:陕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研究
  5. 第五、系统梳理与分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并针对如何促进陕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出了政策优化建议.
  6. 第五篇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文格式:基于空间均衡的不同主体功能区脆弱性演变及其优化调控研究

★100篇免费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地理环境保护论文写作参考,适合地理环境保护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参考: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审视

以时间和标志性事件为参照标准,环境心理学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得以兴起.随着环境问题的升温,环境心理学也成为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的一个学科.研究以环境心理学发展的逻辑线索为主线,对环境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基本概念、理论范式、核心主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梳理和综合,基本描绘了环境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依据新维度,整合与归纳出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力图形成一个统一的环境心理学理论框架.

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了环境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学科因素,并对环境心理学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与评价.从产生的背景来看,环境心理学兴起的基础是美国的本土哲学实用主义基调,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日渐恶化所引发人类自身活动的反思,以及心理学本身的积极入世,通过心理学角度关注人们的环境意识、态度和行为,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试图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探索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此外,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还受到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精神病学等相关学科的影响.同时,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发展现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就国内研究而言,我国环境心理学发展现状总体仍旧薄弱,表现为专业论文数量少,应用性研究不足,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匮乏等;国外则表现相对成熟,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不仅围绕社会的需要,而且其发展丰富了这门学科自身,还为整个心理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总体而言,目前的环境心理学理论建构、整合能力有待提升;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研究术语和研究体系,缺乏对环境心理学领域内不同学科间的整合,研究的范畴也有待明晰.

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理环境保护文章 大学生适用: 2500字本科论文、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地理环境保护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文选题

第二部分是对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与外延予以从学理上的甄别,旨在澄清环境心理学与其易混淆学科的关系,为理顺环境心理学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个为理解环境心理学概念明晰的视角.由于环境心理学在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研究范式的多元性、以及环境心理学概念本身的诸多不清晰因素,导致学界对环境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如生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建筑环境心理学、环境保护心理学等的混淆,研究通过比较、分析环境心理学与其他易混淆学科在研究范式、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的不同,旨在澄清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与外延,一方面有利于学界对环境心理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更有助于环境心理学可以在脉络清晰的理论框架下发展.通过界定环境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对环境心理学予以界定,环境心理学以人的信念、需求与价值为核心,坚持人—环境的交互作用观,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提倡自然主义研究,主张多学科交流,以鉴别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用科学.

第三部分介绍环境、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元素,并简评了环境心理学占据主流地位的理论模型,同时也提出了作者对于环境心理学理论如何整合的观点.通过辨析环境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诸如环境、建筑环境、自然环境及心理环境等,对环境心理学的概念有更深入认识和把握.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发展态势更多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下,环境心理学的占据主流地位的理论模型以概括化理论、具体化理论、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等,这些主流理论范式始终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主题将一直是其关注的核心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新兴的研究取向,它着眼于现实环境问题,倡导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这将有助于使人从心理层面加深对环境的认识与理解;从学科发展的深层次上来说,环境心理学兴起也喻示着心理学研究视域的深刻转换,从研究理念、目标、价值观到研究方式,再到技术应用等,都将会对心理学本身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引领人类从心理学层面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出一条合理的致思之路.就其未来发展趋势而言,从巴克的生态心理学研究甚至更早以来,定性分析与定量技术的融合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特色.因此,这种技术上的融合将继续延续,而且,在两种不同取向的逐步深化趋势下,融合的程度可能更加的紧密.

第四部分梳理环境心里学的研究范畴并对环境心理学不同研究领域内的研究内容进行论析,例如噪音、拥堵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这是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作系统的厘清,以更好地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来看待.在国外,环境心理学从上世纪60年*展至今,其研究范畴随着时*展、社会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至今,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不过,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主题虽然随着社会特点而不断变化,但是一些传统的研究命题并不因此受到摒弃,而是不断赋予新的研究客体,比如噪音、拥堵以及个人空间的问题,一直贯穿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此外,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环境公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环境保护行为、位置、环境设计等内容也陆续成为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从其研究范畴的变化来看,当下环境心理学开始关注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环境心理学已经开始修正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看法,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环境心理学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之下,其研究主题、研究范式与研究内容都有相应的改变,一些经典的研究主题也在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方法论的影响下进行更新与升级.

第五部分介绍环境心理学的衍生学科,构建其学科体系资源.例如环境教育学、环境社会学等学科,并简要论述了这些衍生学科与环境心理学的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扭转人类中心论,注重个体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关系,个体对环境的认识也在逐渐改变,在这些环境心理学的衍生学科中,有的关注对公众的环境教育,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比如环境教育学;有的从社会学角度关注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比如社会生态学;有的从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入手探索环境问题,比如环境社会学;有的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方面研究,探讨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地理环境中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过程与行为规律,比如行为地理学.一方面,环境心理学的这些衍生学科一方面不断丰富了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的内涵,也拓展了环境心理学的外延,另一方面,这些衍生学科的不断发展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更加充实和完善环境心理学理论框架、应用技术与研究方式,使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有了更为全面、立体和全面的理论支撑.

第六部分是对环境心理学的评价与展望.自从环境心理学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兴起,环境心理学发展一门独立的学科后,经过几十年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就环境心理学对心理本身的影响而言,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对于传统心理学的突破与推动是有深远意义的.环境心理学新的研究主张与研究方法论颠覆了传统的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对于人的预设,对于心理学本身的长远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心理学研究者而言,环境心理学则为他们提供了学术参考以及对心理学发展的反思,如环境心理学为理解和研究心理学的对象提供了新的视角;环境心理学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另外,环境心理学也产生了其他一些影响,诸如打通心理学分支学科间的壁垒;加剧学科的扩张与分散程度;促进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重申问题导向的研究取向;定位研究者角色困难;作为在学科之间的桥梁等.就环境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而言,环境心理学的从其诞生到现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研究主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如何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最优化一直是环境心理学秉承的一个理想目标,但是对于最优化的理想形式却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试图从已有的研究中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相对而言,准确性就不是很高,或者说推测的时限不能间隔太久.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来看,缺乏理论构建能力可能会制约环境心理学的长期发展,因此如何提升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构建能力,建立综合、统一的理论框架将是环境心理学的长期发展目标.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78929.html

第二篇地理环境保护论文样文: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均有大幅提高.然而,在一些生态富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很严峻,尤其是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贫困人口众多,教育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社会经济发展依然落后,面临着“穷人成为生态保护主体”的窘境.随着保护区数量增加以及面积的扩大,严重影响到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剧了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冲突;更严重威胁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本研究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研究对象,以云南省为案例研究区域,系统开展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研究.本研究的开展,有利于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自然保护区事业可持续发展,维系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本文基于保护与发展关系理论,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环境承载力、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分析,提出生态环境约束和自然资源约束是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约束条件.本文完成了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路线设计.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现实路线存在的弊端分析以及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再认识的分析,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增长的路线进行了重新设计,重新设计的路线充分吸取前两条曲线的优点,摒弃不利于保护或不利发展的弱点,是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这条路线强调在对环境保护的同时,跟进经济发展,突破贫困陷阱,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双赢”局面.本文通过对云南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现状分析,揭示了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贫困的现实.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贫困属于“绿色贫困”的一种类型,即拥有丰富的绿色资源但开发条件受到限制(包括政策限制、交通不便、地理区位差),使得当地发展受限而陷入经济上的贫困状态,即丰裕中的贫困.本文从制度、地理环境、社会历史、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等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致贫因素,特别是从制度约束的角度,提出存在对社区发展的“障碍”性制度以及发展社区的合理制度供给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周边社区收入增长,是引起贫困的重要因素.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绿色贫困”的重要体现是收入水平低,长期陷入收入困境,本文通过对云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户家庭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了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收入困境的原因.结果表明:影响保护区周边社区收入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本、资源、产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制度,基本上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绿色贫困”原因相吻合.本文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对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包含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通过对复合系统中二者关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这一复合生态系统存在失衡现象,各子系统协调性不足,并通过分析,得出该复合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主要是由制度和贫困两大因素造成的.再基于PPE恶性循环现象,分析了贫困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贫困不能使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完全恶化,但是贫困不能解决,会一直威胁着保护区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利于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AHP-SWOT分析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应采取WT策略:即减少内部劣势,规避外部威胁.制定村寨发展扶持政策措施,重点解决社区存在的基础服务设施差,地理交通不便;思想观念保守,文化素质不高;生产力水平低,资源粗放型利用;缺乏管理能力,基层组织薄弱;缺少资金来源,资本积累不足;政策信息不透明,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本文建立了经济可持续增长最优模型.利用Lucas的人力资本积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结合保护区周边社区“绿色贫困”的原因、增收困境的原因,以及AHP-SWOT路径选择结果,建立同时考虑资源环境双重约束的增长模型,分析了保护区周边社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资源环境变量的最优解,约束条件,为路径选择提供依据.为了实现资源与环境约束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从生态补偿层面、产业结构调整层面、生态移民层面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层面构建体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第三篇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文模板: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

重庆是一个特殊的自然地理区域和人文地理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它们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重庆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三峡工程建设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带来了重庆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也使重庆历史文化环境面临着迅速破坏的威胁.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科学、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重庆人居环境建设中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本文运用当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在深入调查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类型学、形态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了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构成类型、文化特征及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从保护规划设计和保护制度两个方面探讨了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2章、3章),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系统归纳和分析.深入分析了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产生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背景,系统归纳了现存历史建成环境的类型、分布及其文化特征,全面阐释了它们所蕴涵的多元价值.

第二部分(4章),重庆历史建成环境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分析.回顾了1950年代以来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造成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破坏的特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以及当前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危机.

第三部分(5章),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根据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文化特征、保存状况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探讨了整体性保护方法、特色维护方法以及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大量保护实践分析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论证.

第四部分(6章),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制度研究.分析了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制度的现状及其薄弱环节,探讨了在现行行政体制和法律体系框架下改革保护制度的几点思路,提出完善地方立法、引入登录制度、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强化保护管理是当前保护制度建设的重点.

第四篇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例:陕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中国每年生产出大量的秸秆、畜禽粪便,且产量呈线性化增长.大量秸秆被焚烧、大量含有有害物质的畜禽粪便被弃置或冲入水体,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及人畜健康,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由于秸秆、畜禽粪便含有丰富的养分,是宝贵的、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因此进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节约生物质资源、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陕西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畜牧业生产规模较大,每年大量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已成为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虽然当前对各省市地区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已有研究较多,但涉及陕西省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环境社会学角度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的探讨也较为缺乏.为此,本研究主要从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管理学、环境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以农业秸秆和畜禽粪便等两类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陕西省农业废弃物的潜在污染风险、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同容与结论如下:

第一,评估了陕西省农业废弃物的潜在污染风险.估算并分析了陕西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产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陕西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利用的潜在污染风险.结果表明,陕西秸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潜力都相当可观.1978~2009年的陕西农作物秸秆产量和2005~2009年的陕西畜禽粪便产量均呈缓慢增长趋势.2009年作物秸秆达1682.24万t,畜禽粪便达6166.81万t.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在农业废弃物的时空分布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秸秆和畜禽粪便的不合理利用,存在加重陕西省大气雾霾污染和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环境污染风险,需要加快促进陕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第二,比较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各种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的特点、效率、效益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虽然传统小规模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的资源化利用率较低,但其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较高,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相适应.该模式对现代社会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仍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现代小规模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虽与传统小规模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的特点类似,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量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的需求.现代大规模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和利用率都较高,是未来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主要模式,但面临着技术、成本、市场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是提高该模式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前提.

第三,分析了陕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利用成本高、农业废弃物利用存在技术瓶颈、农业废弃物利用主体的积极性与环境意识低、农业废弃物利用市场初步建立但不成熟、农业废弃物大规模利用存在诸多问题等.

第四,分析了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影响因素与机制.首先以农户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为例,通过实证模型研究,探讨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尝试在理论层面讨论农业废物利用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方式与利用率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政策、人口、工业、农业与技术等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第五、系统梳理与分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并针对如何促进陕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出了政策优化建议.

研究在对拓展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摸清陕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陕西省乃至西部地区以及中部邻省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五篇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文格式:基于空间均衡的不同主体功能区脆弱性演变及其优化调控研究

区域差异揭示了地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经济地理事像分布的基本特征,因地制宜是地理学在应用服务领域发挥其自身价值的根本理念.探究区域差异规律和因地制宜的法则,是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区域差异性形成的基本原因是组成因素(自然和人文)分布不均衡和作用因素的机制在空间上的分异.一般情况下,区域发展主要追求以经济活动与服务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空间配置模式,这往往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问题.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地理学界开始对唯经济增长与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区域发展理论重新进行审视,并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整体优化,积极探索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区域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之下,以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为目标,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机制、脆弱性演变、优化模拟及发展模式进行探究,在理论上,既有助于对区域分异规律认知的深化,又可拓展区域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上,则有助于因地制宜地构建区域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与发展.

论文在文献综述和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均衡发展目标和基准;基于区域发展一般机理,解构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发展动力机制;选取兴平、澄城、太白三市县作为实证研究区域,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环境压力以及生态阻力等因子构建评析模型,对三个市县的主体功能进行定位;构建了脆弱性评价模型,对三个区域脆弱性及其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地域功能格局的时间演化、影响因素及走向空间均衡的过程;运用SD模型,以脆弱性最小化作为限制条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情景进行优化模拟,探究不同主体功能区走向空间均衡的机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与保障措施.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构建了区域发展的一般机制框架.基于要素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划分,以区域性要素条件为基础,通过区域性要素对非区域性要素的效率选择以及非区域性要素的流动,产生的分工和专业化以及由此而生的聚集是区域发展的动力所在.

(2)探讨了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机制.在城市化地区表现为生产要素、产业发展、社会文化和政策制度的相互作用,推动产业与人口的集聚与发展;在农业地区由农业产业发展这一主动力和相关产业发展辅助力构成,前者是农业地区能否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后者是其重要支撑,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胁迫,不断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在生态地区表现为内外部两大动力系统交互作用,内部动力体现为内生增长力,主要作用体现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外部动力是发展的条件,通过影响内生动力来推动区域发展.

(3)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环境压力以及生态阻力等因子,构建了功能区评析模型,并对研究区进行了功能定位.其结果显示:兴平市综合指数为正值(0.3883),确定为开发类的城市化地区;澄城县(-0.2812)和太白县(-0.1061)综合指数为负值,确定为限制开发类地区,结合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现状,将澄城县确定为农业地区,太白县确定为生态地区.

(4)构建了主体功能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主体功能区进行脆弱性演变分析.结果显示:兴平市在1991—2010年脆弱性缓慢下降,其中1991—2001年波动性较大,2002—2010年脆弱性指数从8.26降到1.61,主要原因是兴平市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明确了工业强市的发展定位,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澄城县脆弱性指数下降较快,从1991年的5.11降至2010年的0.17,主要原因是该地区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及国家采取的惠农政策有力地降低了该地区脆弱性;太白县脆弱性也呈较快下降趋势,20002010年脆弱度指数从4.62降到0.12,主要是由于2003年起太白县确立了生态强县的发展方向,其以生态资源为主的产业发展迅速降低了脆弱性.兴平市、澄城县和太白县,2010年与2000年相比脆弱度降低速度分别为5.4、9.7和38.5倍,就走向空间均衡的速度而言,太白县>,澄城县>,兴平市.

(5)以脆弱性最小化为限制条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三种发展情景进行了优化模拟.选取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的最优方案,2010年与2030年的脆弱性指数演变进行比较,兴平市(5.64、0.11)、澄城县(1.08、0.03)、太白县(0.53、0.03)降低速度分别为50.36、36和17.67倍.就走向空间均衡的速度而言,兴平市>,澄城县>,太白县,同前述脆弱性演化相比,优化模拟的结果正好相反,过去10年脆弱度降低速度较慢的地区在未来20年中较快地下降.由此可断定,三个地区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推进,其区域总体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并逐渐走向均衡发展.

(6)提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发展模式.兴平市宜采取城市—产业空间集聚型发展模式,通过企业和产业实现空间上的规模化和多样化,产生集聚效应,促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围绕园区平台和优势资源集聚区,提高城镇化水平,强化工业优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和人口快速聚集;澄城县宜采取可持续农业驱动型发展模式,在稳定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运作,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同时,规范化推进劳务输出等,建立农民增收的多元长效机制;太白县宜采取生态与经济互动型发展模式,合理配置县域内部各生态因子、生态景观,发展对环境与生态破坏小,能够促使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文是一篇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地理环境保护引用文献:

[1] 地理环境保护方向论文选题 地理环境保护论文题目怎样定
[2] 地理环境保护外文文献 地理环境保护核心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地理环境保护论文提纲模板范本 地理环境保护论文框架如何写
《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参考 地理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地理环境保护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