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文章内容

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参考 中学音乐欣赏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中学音乐欣赏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4

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参考: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
  2. 第二篇中学音乐欣赏论文样文: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3. 第三篇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模板:民国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1912-1945
  4. 第四篇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例: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
  5. 第五篇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格式:面向多数 强调基础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中学音乐欣赏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参考: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

音乐是听觉艺术,聆听是音乐活动乃至音乐教育的基础和首要任务,而音乐欣赏教学如何进行有效聆听音乐一直长期困扰着广大一线中小学音乐教师.本文从教学法层面研究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有效音乐聆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探究有效音乐聆听的结构内涵和教学现状,借助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音乐欣赏聆听音乐搭建有效通道,分别从学段课程策略的宏观层面、教学过程的中观层面以及聆听过程的微观层面等三个层面深入剖析、阐发有效音乐聆听的教学策略,提出了“经验联接”、“聆听期待”和“音乐听导图”等教学策略,以及音乐理解中音乐“翻译”语言的白居易模式和梅西安模式等理论观点.

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2500字电大毕业论文、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学音乐欣赏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题目

第二篇中学音乐欣赏论文样文: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将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100年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一历史阶段我国中小学、中师、高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发展、关联等问题,从中总结出得失与规律,以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依据和参考.

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时期.1.萌芽期(1901—1919):以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为标志.2.初创期(1919—1949):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契机,美育逐步受到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起步.3.建设期(1949—1956):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4.曲折发展期(1957—1966):虽然美育未得到重视,但学校音乐教育在困境中仍有所发展.5.停滞期(1966—1976):在极“左”路线干扰下,美育被否定,学校音乐教育遭受严重破坏.6.繁荣期(1977—2000):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重新得到确立,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六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哪个时期政府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并在具体的措施、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证,哪个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篇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模板:民国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1912-1945

音乐会,是近代社会伴随着“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的一种音乐表现方式.民国之后,音乐会成为人们从事音乐艺术和休闲娱乐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早期的音乐会主要出现在部分大城市,后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社会生活变迁,才逐步在国内较多城市传播,也成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一项鲜明标志.音乐会的兴起与发展、功能与作用,既反映了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与博弈,交流与融会,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生活的演进与变化.对于民国时期音乐会发展情况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从音乐文化层面加深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了解,揭示这一新的文化事象在近代生活方式和近代文明建构中的作用,对深刻认识音乐文化与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关系,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https://www.mbalunwen.net/junshi/94978.html

近代中国的学校教师与青年学生,多是除旧布新的重要社会力量.也正因如此,20世纪初期,特别是民国之后学校举行的音乐会,成为了西方音乐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中知识分子聚集,他们对于外来文化的反应特点,以及音乐会在中国的演进轨迹,都能在学校音乐会的演变和发展中得到较为集中的反映.

从目前学术界对音乐会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成果数量还不多,很少有专文对这一事象进行系统、深入探讨,也更缺乏对音乐会历史作出跨区域、综合性的深度关注.正因为对于音乐会活动及其历史面貌,人们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存在着许多研究空白,这为本研究提供了探讨的空间.

本文以音乐会在民国社会生活中的发展演变及其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和影响为中心,讨论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问题.

在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的大潮中,中国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发生深刻的转型,近代城市逐步形成与扩展,新的社会阶层相继出现,加之外国侨民文化生活的示范性影响,西方音乐会形式传入中国的条件已经形成.随着近代学校的兴办,音乐教育得以产生和兴起,使近代音乐发展在中国步入新的阶段.留学生群体对西乐的引进和推广,进一步为音乐会传入中国起了积极的宣传与推动作用.

民国时期学校音乐会的兴起产生了多重效应.一方面音乐会作为教学活动不仅改进了教学,提升了学生艺术素养,还以新型音乐活动方式丰富了校园文化,以文明的欣赏方式陶冶了青年情操;另一方面学校音乐会还推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融汇中外艺术,促进各地交流,使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世俗化、本土化走向,也使其举行的音乐会从形式到内涵都有了新的变化.

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过程中,民族音乐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方音乐的猛烈冲击使民族音乐面临着严峻的道路选择问题,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在碰撞中借鉴,在抗争中嬗变,在交流中发展,走出了传承传统文化,吸纳外来营养,融汇中西艺术,不断更新发展的道路.社会民众与音乐人对西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经历了“新奇—认同—借鉴”的演进过程.

近代社会重新建构的社会生活方式,促使新式音乐家群体逐步形成,他们的人生经历、艺术道路及其生存状态,反映了音乐文化在当时社会的发展态势,也折射出与此相关的某些时代特征(如动荡的社会局面、民族反侵略战争等都会作用于音乐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民国音乐人群体由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着特有的作用,他们不懈的艺术追求与艰辛中的奋斗,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音乐会的发展和演变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一定的关联.近代城市的形成、城市生活的出现、居民消费方式的演变等,使城市民众的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需要.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官吏阶层、工商业阶层,以及思想活跃、开放意识强烈的知识阶层,从不同的文化观、价值观、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音乐会形式的热情,推进了音乐会在城市文化领域中地位、功能与作用的提升.音乐会是近代文明在音乐文化的诉求和发展趋向上,具有自己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的产物.人们通过音乐会活动,传播着新的社会文化意识,音乐会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发挥着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中,显示出其推进文明与进步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例: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

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历史研究是音乐教育研究领域里一个十分重要却一直被人忽视的内容.1901至1976年的音乐教学法教材,从其产生到定型,经历了一个模仿、探索,再模仿、再探索的螺旋式上升,并在政治运动的影响下产生异变的过程.每个时段的教材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厘清其发展轨迹,掌握其基本特点,能为今天教材的编撰提供思考与启示.全文从教材概况、教材特征、教材编写的背景及特征成因三个维度考察了1901至1976年间的音乐教学法教材.从教材的第一手资料出发,依据教材体例及内容上所反映出来的特征来划分历史阶段,即仿日探索阶段、学苏探索阶段、*异变阶段,并在每个阶段中结合具体案例分层次展开论证,研究音乐教学法教材在历史语境中的发展线索,探析其成因与影响,得出历史的反思,提出教材编写的建议.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引论”,首先从音乐教学法教师和教材教法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的角度介绍论文研究的缘起;对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学法课程、音乐教学法教材等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从四个方面对已有相关成果进行综述;再提出研究设计的思路、框架与方法.

第二章为“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历史”,从萌芽与初创、建设与曲折、毁灭与停滞三个时段对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历史进行梳理.课程的开设历经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建立的萌芽与初创期;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发展契机,但在“美育”被取消后受到阻碍;*期间,课程不复存在,仅有音乐师资短训班与五七大学两种形式.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产生息息相关,该部分的研究为教材的历史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的仿日探索阶段(1901—1949)”.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法教材呈现多元形态并存的局面,学堂乐歌唱歌集、音乐教育论文、翻译教材等多元素材孕育和催生了音乐教学法教材,二十至四十年代,教材的从模仿日本走向独立原创.由于日本学校唱歌运动为教材的诞生做了铺垫,学堂乐歌唱歌集及其他出版物对教材的产生起了催生作用,所以音乐教学法教材中的各方面突显出日本元素.而对音乐课程的理解局限性和西方音乐理论的传入使音乐教学法教材重视和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内容.

第四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学苏探索阶段(1950—1965)”.在全面学苏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翻译苏联的音乐教学法教材,虽然后来也有大量自编教材,但苏联影响难以磨灭.这时期的教材体现出整体上的苏联印记、内容上的政治色彩、教法上的实践品格三个特点.究其成因,一方面是政治取向的文艺思想强化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政治性另一方面是苏联重视实践的教育思想促成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实践品格

第五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异变阶段(1966—1976)”.*中教育革命的开展使音乐教师教育体系遭受重创,*音乐占据了教学内容的绝对地位.中小学音乐课变为革命文艺课,革命文艺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替代了音乐教学法教材的功能.教材在体例上体现出*思想的统帅性;内容构成以统帅文、革命歌曲、样板戏为主,极具革命性;而音乐教学法的内容极其薄弱.

第六章为“音乐教学法教材建设的历史反思与编写建议”.从历史的研究中得出教材建设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意识形态对教材的影响、教材编写者的结构三方面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今教材的编写提出四点建议:教材目标诉求应从知识载体的独白走向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话;价值取向应从以知识为中心走向人文主义的方向;教法指导应从单纯的理论讲授走向实实在在的实践指导;内容构成应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走向“理论+实践+技能+资源”的多元结构.

第五篇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格式:面向多数 强调基础

普通音乐课程与教学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于依附专业音乐教育,从而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普通音乐课程与教学缺乏普及所需的底线思维,一直用专业音乐教育的筛选式顶线思维作为学科方法论基础.其实,顶线思维是针对专业音乐学习者,重在选拔,并不适合普通学生.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合格即优秀”,即要让学生具备必要的音乐素养,培养其成为音乐爱好者,而不需要人人都成为音乐家.这种底线思维,重在普及,应该成为普通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论基石.

以底线思维为主线,本文将对其理论基础、现实条件,如何重构课程基本理论,如何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法转化,以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展开论述.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首先论述底线思维的概念、内含、适用的范畴.在此基础上,提出底线思维的衡量标准.然后深入地分析其产生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最后提出其在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内的功能与意义.

第二章,从底线思维的视角重新审视普通音乐课程的基本理论.从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内容等几个方面,运用底线思维,重新审视目前的音乐课程标准与课程建设.在分析目前的成绩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底线思维下音乐课程与教学应秉持的基本理念,并提出相应的内容选择策略和标准.

第三章,论述教师如何运用底线思维来把握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法转化.由于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理念,会形成各自有特色的指导思想,本章主要论述了三种指导思想.但是,对于教师而言,无论是哪种指导思想,都不应该脱离教师的实际情况,这就是底线思维的体现.

第四章,研究底线思维下音乐表现领域内容的教学践行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了歌唱教学至关重要的的片段教学策略、兴趣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策略以及价值取舍策略.这些教学策略中贯彻了底线思维,能让多数学生从歌唱教学中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与成功体验.

第五章,研究底线思维下音乐欣赏领域内容的教学践行策略.本章结合目前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理论,以底线思维为依据提出有利于普通音乐欣赏有效教学的几种策略.主要包括兴趣与片段策略,综合性、整体性与感性策略,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安排策略,以及欣赏教学的价值取舍策略等.

第六章,研究底线思维下音乐创造领域、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两个领域的教学践行策略.对于这两个学习领域,主要提出了如何进行定位的策略,课外活动化策略以及学习领域间的融合策略.这样,能使其与表现、欣赏两个学习领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利于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可以这样概括本文的核心思想,为了不让音乐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沉重的负担,不让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以致渐失对音乐的兴趣,就应该把音乐学科本位的专业音乐教育思维方式转变为以多数学生、教师为本的底线思维方式,从重在选拔转向重在普及,让学生和教师都获得充分的自主性,以至自由.

该文是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中学音乐欣赏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中学音乐欣赏论文选题 中学音乐欣赏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中学音乐欣赏专著类参考文献 中学音乐欣赏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中学音乐欣赏论文大纲格式 中学音乐欣赏论文提纲如何写
《中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参考 中学音乐欣赏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中学音乐欣赏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