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怎么写 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中医学专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5

中医学专科论文范文

中医学专科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中医学专科教育应重视中医专业课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
  2. 第二篇摘要范文: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研究
  3. 第三篇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对策研究
  4. 第四篇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模板: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5. 第五篇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怎么写:《千金方》的全科医学思想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中印传统医学现*展对比研究
  7. 第七篇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范文:浅析医学专业专科体育教学中医学保健理论的渗透
  8. 第八篇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格式: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9. 第九篇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中医思维模式及其在当代的演变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论中医学的国际化、时代化和专科化

【100篇】免费优秀与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范文相关的资料,为中医学专科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论文摘要:中医学专科教育应重视中医专业课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

开发中医专业课数据库并应用到教学中,以解决中医学专科教育学制短时数少、中医药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难于健全等主要问题.经过近4年的研究和探索,整合校内中医药数字资源,构建适合专科教育的中医专业课数据库,并借助高效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中医专业课数据库的应用,初步形成了异步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中医药专科教育新模式,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

第二篇摘要范文: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研究

专科目录是将某一专门学科的书籍编制起来的一种目录,医学专科目录是著录医学书籍的专门目录.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丰富,综合性目录中著录医籍很多,明清时期医学与目录学比较发达,产生很多医学专科目录,大多已佚失,现存明清时期较有价值的医学专科目录有四部,即明代殷仲春著《医藏目录》清代曹禾著《医学读书志》,凌奂著《医学薪传》,丁福保著《历代医学书目提要》,其分类体系与体制结构具有独到的目录学价值,本文利用中医文献资料,运用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目录学角度研究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的成书编撰、分类体系、体制结构,探究其文献价值,总结其发展变化特点,分析其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探究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的目录学价值,揭示医学目录的发展与明清社会思想文化变迁的关系.

本文主要内容分六章,第一章概述古代医学文献从先秦到明清的发展概况,介绍我国古典目录如官藏目录、私家目录、史志目录等关于医学文献的著录与分类情况,阐述我国古代医学专科目录的产生发展概况.第二章主要阐述《医藏目录》的著者生平、成书经过、著录分类体系、医学文献与目录学的价值,论述《医藏目录》以佛教名词分类的特点,论述目录分类中体现的佛教医药观思想.第三章阐述曹禾与《医学读书志》的编撰及目录文献价值,主要研究《医学读书志》著录提要方面的特色,提要记述作者事迹,考辨诸医书源流,记述作者事迹,评论其书,颇有价值.第四章阐述晚清凌奂著《医学薪传》的编撰、分类著录与文献价值,研究其分类与导读书目的特性,为初学医者入门读书指导门径,从著录的西医译著,分析近代西医东传的时代影响.第五章介绍清末民国时期医学家、学者丁福保的生平以及主要著述,阐述他在译述西方医籍,传播西医知识方面的贡献,论述丁福保著《历代医学书目提要》的著录分类情况,概述其著录的特点与分类特色,揭示近代西学东渐背景下医学目录的变化特点.第六章概括分析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的特点与学术价值,探究专科目录的发展与学科发展、学术思想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的系统研究,概括总结医学专科目录的特点价值.明清医学目录对图书分类的专业化倾向显著,医书的分类包括如医经、伤寒、本草方书、脉经诊法、针灸、临证各科、养生等类.医学目录类目设置专业化,体现医学的专业性,并根据医学学科发展与时代需要,设置新的类目,设立医学丛书、医案医话等类目.医学目录分类更细,划分二级类目,形成子目,一级类目增多,类目的扩充,使医学书籍在目录中的分类更加专业合理.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著录医书范围广泛,方法多样,著录从先秦到清代的历代医学书籍,反映历代医籍的发展概况;著录医籍内容有新的拓展,如著录外国人的医学著述,及民间流传的医籍,反映时代变化与医学文献的发展;著录医书的类型多样,有医学杂志、教材、译著,及医疗歌诀、医学入门普及书籍等,体现明清时期医学文献的丰富多样性;目录的著录方法有不同,在著录撰人方面有以人类书与以书类人两种,反映医学目录的发展水平.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著录项目简明,包括书名、卷数、著者,少数著录版本,反映医书基本信息.目录有些还作有提要、小序,注文,考订图书源流真伪,记载作者的生平事迹,反映历代医学书籍基本概况.

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具有图书导读的功能,反映对于目录指引读书治学门径功能的重视.医学专科目录的分类著录等方面反映出很强的导读倾向,有利于促进医学入门教育,起到传播普及医学知识的重要作用.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作为现存中医学专科目录,在医学文献的保存、了解、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目录保存大量医学人物、医学文献书目的资料,对于医学史、医学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受明清考据学的影响,医学专科目录对医学文献真伪、作者生平等进行考证,撰述者在书目中提出自己的医学学术见解,运用书目弘扬中医学术,具有可贵的医学思想价值.

明清时期医学专科目录虽并不完善,然而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专科目录的发展与专科文献、学科发展、社会变迁关系密切,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古籍考订整理蔚然成风,科技文献尤其是医学文献受到重视,促进医学专科目录的产生发展,医学专科目录有利于医学专业的教育与读书治学的需要.总体来看,明清医学专科目录集中体现明清时期我国医学文献的发展与医学目录的发展水平,反映历代医学书籍发展概况,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医文献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三篇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就业形势,本文从研究荆州市相关教育部门的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向外扩展研究整个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教育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分析了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形成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案.

第四篇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模板: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有三:了解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历史发展与现况:探讨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历史发展与现况,讨论台湾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建立之可行性.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供相关单位及人员改进及发展中医之参考.

研究方法

为达成研究目的,在历史研究法架构下,以文献探讨、文件分析、比较研究、半结构性访谈及德怀术专家咨询问卷等方式作为数据搜集与汇整方式,偏属于质性研究方法,同时兼具专家意见量化分析.

研究成果

1.台湾中医师专业地位随历史发展不断提升

台湾中医发展至今日,已走向独立发展之路.从业者由早期巫师、儒医、跟师或自学者,演变为国家立法规范经考试及格受社会认可之中医师,中医教育也由传统家传、师承、自学、私塾等形式发展至现代学校教育.

其间历经西方医学传入冲击与日据时期中医学几近毁灭之危机,与台湾中医界先进筚路蓝缕设立中医院校,和透过各类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培养台湾中医人才,同时藉由政府立法,强制中医师参加公会*执业登记,及透过中医师公会与各中医医学会等专业团体实施中医师继续教育.整个台湾中医师专业化动态过程与专业性可由历史发展演进来建构分析.检视专业知能、专业资格、专业组织、专业成长、专业*等多项专业特征,台湾中医师已然具备,现更要努力者是追求专业权威之不可取代性.

2.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院校教育造就台湾中医人才

台湾中医师之考选,因应历史背景、社会需求、教育及医疗水平等因素,区分为正规医学教育和非正规医学教育两大类.经由考试评量拔擢各类或经师承或经学校教育培养之中医人才,促进中医事业之发展.

1943年公布之《医师法》明定中西医师地位平等,将中医、西医并于一法规范,条文第3条规定中医师检核考试资格,其中一项应试资格规定为中医专科以上学校毕业,但当时医药行政与教育部门仍以西医为主,中医界人士屡向政府要求成立中医学校或允许成立私立中医学校,均未获准,故全国无人能符合此一条件,此法形同虚设.1945年台湾脱离日本殖民地统治,回归国民政府接管,初期中医师养成方式,只有考试院举办之中医师考试.由于中医学校阙如,为甄拔中医人才以供社会所需,考试院于1946年举办第一次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其应考资格宽松,当时台北考区录取2人.

医师执业资格认*度乃国家法治之体现,其所规定之应考资格应与人才培养制度密切配合,教、考、用始能合一.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原本在中国本土之中西医论争与互动也延伸至台湾,几经波折,1958年中国医药学院成立(后改名为中国医药大学),在创建者中西医师法律地位和教育平等之主张下,以“恢复传统中国医学,吸收西方医学新知,融入中国传统医学”与“促使中西医融会贯通,进而建立新医学体系”为创校宗旨,其在1966年以前仅开设中西合一之医学系,1966年教育部核准该校成立中医科(后改名为中医学系),培养中医专业人才,此为台湾以正规专业教育培养中医师之滥觞,1972年第一届中医学系毕业生为申请中医师检核考试之主要来源.然而当时中医正规专业教育未见普及(1972年第1届毕业生仅43人),而民间不乏师承自修有得之士,因为不具备相当之学历,无法参加中医师检核及特种考试,取得中医师执业资格,且原制定之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应考资格规定,以曾担任公立学校或乡镇公所以上之医疗职务为应考试资格之一,难脱密医漂白之嫌,极为社会诟病,各方建议应予修正,在社会对中医师仍有殷切需求下,考试院数次邀请有关人员举行座谈会,咸认为在中医学校尚未普遍设立之前,应举办中医师检定考试,以为中医师进身之阶,弥补台湾中医人才不足,满足社会对中医医疗之需求.故1968年4月2日修正公布《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规则》,删除“在机关团体担任中医治疗工作3年以上,有证明文件者”之应试资格,增列“经中医师检定考试及格者”,使自修研习中医有成者,取得中医师特考之应试资格.又鉴于中医师特考及格人员多系自修苦读,缺乏临床训练,考试院1988年《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笔试及格人员训练办法》规定:自1989年起,凡以中医师检定考试及格报考中医师特考并经笔试及格者,均应接受为期1年6个月之基础医学及临床诊疗训练,训练期满核定成绩及格者,始完成考试程序,发给考试及格证书.

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学专科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2500字本科论文、10000字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医学专科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早年《考试法施行细则》即已明订中医师为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1998年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453号解释:“各类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之执业,攸关人民生命、身体、财产安全至巨,因此其执业资格之授予,应视各类科性质及其专业领域所应具备之专业知识为考虑,自应循完整之正规专业教育及实习养成方为正途,以确保人民之生命财产安全.”加上医事技术日新月异,医疗*更有赖教育熏陶,台湾中医师培养走向正规学术化.同年(1998年),长庚大学在创办人王永庆“研究中医以补西医之不足”指示下,于医学院中成立中医学系,每年招生50名,中西医双主修修业8年.1999年12月29日《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修正公布全文27条,并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该律法取消检核制度,将检核精神融入考试,其后2000年6月14日修正之《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也为中医师检定考试订出“落日条款”.因此2001年1月1日起不再受理中医师检核,而于2000年12月31日前申请中医师检核并经核定准予笔试有案者,得于2001年至2005年内继续参加中医师检核笔试,2006年中医师检核考废止停考,至于中医师检定考试则规定2005年为最后一次受理新案报考,2008年旧案补考划下句点,2009年停办.为此考试院特于2000年12月30日订定发布《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高等考试中医师考试规则》,其应试资格规定均为接受正规医学专业教育者,另2002年1月16日也修正公布《医师法》全文43条,其第3条第3项规定中医师特考于2011年*最后一次考试,因此2012年以后中医师高考将成为取得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唯一管道,即必须具备完整之正规专业教育及实习养成方可成为执业中医师.同时《医师法》第8条第1、2项规定:“医师应向执业所在地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申请执业登记,领有执业执照,始得执业,医师执业,应接受继续教育,并每六年提出完成继续教育证明文件,*执业执照更新.2009年4月22日之前,执业超过6年之中医师必须提出修毕继续教育180学分之证明檔,始可*执业执照更新,否则无法再执业.台湾藉由立法执行中医师继续教育并与执业执照更新换证结合已具体落实.

3.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精致化发展取向

台湾中医教育改革在课程设计、教材教法、师资精进与教学评鉴上,不断追求卓越与高质量之教育产出,所培养学生参加中医师资格考试及格率年创新高,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运用视听媒体等强化教育质量,且创新将中医经典医籍融入现代基础医学理念规划出新课程,引进问题导向学习、临床技能教学等提高学习动机之教学法.精致教育(betterness education)卓越性、绩效性、科技性和创新性等四个主要特征,印证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发展现况.

4.台湾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在中医专业团体与卫生行政部门结合规划下可行

(1)关于制度设计原则:中医师分专科执业为专家认同,专科医师培养质量监控应由中医专业团体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执行,且应为开放系统,接受各方监督.

(2)关于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专科划分应本着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原则进行,专科医师培训可采取双轨制及2+X培训模式.

(3)关于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台湾中医专科医师之甄审,各科每年至少*一次,且不能限制医师执业只能从事某一项专科:卫生署不宜依专科医师人力供需作名额增减管控:专科医师之申请资格、甄审程序步骤、甄审方式、测验科目、范围、时间,计分及合格标准等由各专科医学会拟定甄审办法报请卫生署公告施行:甄审以笔试为之,并得实施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外国之中医专科医师资格经审查该外国专科医师制度、训练过程与台湾相当者,仍需实施笔试、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

(4)关于专科医师管理制度:台湾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施行前应建立种子医师制度,已领有专科医学会所发给之专科医师证书并经卫生署审查合格者,仍需接受2+X年教学医院训练,惟三年内申请专科医师甄审,得免笔试、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台湾中医专科医师训练医院评鉴应由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规划*,培训经费采政府补助、培训中医院所出资及个人适当负担之方式.

5.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专科医师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应形成连续与完整之医学教育体系.

建议

根据研究研究结果、文献探讨及专家访谈意见,对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执业资格及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提出建议.

1.中医师专业教育方面: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创新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体系,并结合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元传承,形成连续与完整之中医学教育,成就高级中医临床人才,重视临床学习经验,争取中医住院制度.

2.中医师执业资格方面:重视临床技能,采取三阶段国家中医师证照考试:结合中医教育改革,继续优化试题内容质量.

3.在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方面:制度实施前加强宣导并修订相关法令,教育部认可之教学医院评鉴,中医专业团体也应接受评鉴认可.

4.后续研究者之思路:中医专科医师问卷对象可扩及病患,可探讨中医教育中西医结合、中医学课程比率、及全科或专精分化之相关议题.

第五篇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怎么写:《千金方》的全科医学思想研究

全科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弥补了专科医学的不足,实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为各国基层卫生服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城乡基层是中医学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全科是其重要的学术和服务模式特色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千金方》的文献研究,探析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医学的全科特色,为中医全科医学新学科的构架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中医学和全科医学医学观的比较,对中医学中全科医学思想的文化根基和理论背景进行溯源,探讨中医学中蕴含的全科观念的特点和优势;以《千金方》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从医学思想高度,全面整理其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文献表征.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在中医学的视野下,去*隋唐及其以前中医学术的全科医学思想,重点在“论”,归纳形成观点;二是分析以《千金方》为代表的隋唐主要中医文献中的全科医学思想,重点在“述”,探赜思想内容.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思想源起于《黄帝内经》,发展至隋唐时期已经具备雏形,《千金方》是中医全科医学思想形成的代表性著作.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医精诚的医德观、天人合参的整体观、性命相依的生命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内外相因的疾病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未病先防的预防观、药食并重的营养观、形神并调的养生观、针药并用的医技观等十个方面.《千金方》所体现出来的医学思想,闪耀着现代全科医学所尊崇的“人本”光辉,涉及预防、治疗、养生、健康教育、康复、*等各个方面,内涵丰富深刻,精辟实用,特色突出,彰显了1300多年前中医学对全科医学思想的独到认识.

第六篇摘要范文:中印传统医学现*展对比研究

中印两国传统医药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有生命力及影响力的两种传统医学体系.中、印两国政府均承认并保护传统医学的发展,并且越来越重视发挥传统医学在国家卫生保健体系中的作用.印度传统医学历史、发展现状、国内外发展战略等都与中国传统医学存在极大可比性,是中国传统医学国际化发展强大的竞争对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印度传统医学的情况了解并不多,尤其缺乏对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现*展的对比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印度传统医学管理、政策法规、医疗资源与服务、教育与科研、传统医药产业及国际化发展等现状进行研究,为中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国内对于印度传统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印传统医学历史交流研究、印度传统医学典籍研究、阿育吠陀药物的现代实验研究等几个方面.近年来,国内关于阿育吠陀与中医学基本原理比较研究及中印传统医学医疗、教育、科研、MEDLINE收录文献量、国际影响力等对比分析也有报道.

印度阿育吠陀典籍研究引起了欧美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在印度传统医典校勘、文本翻译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果.随着印度传统医学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欧美等现代医学发达国家分别开展了印度传统医学相关现代实验及临床研究,包括阿育吠陀理论研究、阿育吠陀草药研究、印度传统医学疗法研究、印度传统医学复方及食物补充剂研究等.中印传统医学对比研究也引起了部分印度学者的关注,有关于阿育吠陀与中医学基础理论、以及植物药质量控制、研发方向、管理政策等因素对植物药国际市场影响对比分析的文献报道.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的国家政策、管理、医疗资源与服务、教育、科研、产业等各方面的现代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当前我国传统医药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释对我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启示.本研究一方面可为我国传统医药本土发展及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可以互通有无,促进中印两国传统医学交流与发展,并促进世界传统医学的健康发展.

研究内容

1.对比分析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现*展现状与差异,主要包括:国家传统医学发展方针政策、传统医学管理、传统医学医疗资源与服务、传统医学科研、传统医学教育、传统医学产业及国际贸易等方面内容,

2.对比分析中印两国促进传统医学发展的因应策略、具体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寻找我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释对我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广泛收集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现*展相关资料,通过国内、外传统医学相关期刊文献数据库、书籍、网络资源等获取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相关文献以及传统医学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文本,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文本的系统查阅、分析、整理,分析中印两国传统医学发展现状与差异.

2.统计分析法

本研究收集了中印两国关于传统医学医疗资源与服务、传统医学教育、以及传统医学产业、贸易等官方统计数据,针对不同统计指标,进行了增长幅度、年均增长率、所占比例等计算,通过量化分析测度中印两国传统医学发展水平及存在的差异.

3.比较推理法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中印两国政府对传统医学的管理模式及促进传统医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执行效果,从中分析两国的成功实践及对对方的借鉴与启示,并重点阐释对我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的启示.

4.竞争情报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竞争情报学“竞争对手分析”及“SWOT分析”法,对中印两国传统医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进行分析,并阐释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主要研究结果

1.传统医学立法与管理

1.1对比结果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印度已实现对印度医学及顺势疗法的立法管理,印度传统医学采用医疗、教育、科研、产业集中管理模式,管理权集中,有利于印度国家传统医学相关政策的推行与实施;我国尚无传统医学立法,传统医学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管理权分散,省级以下传统医药管理部门不健全.

1.2对我国的启示

印度对传统医学立法并实施集中式管理,促进了印度传统医学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各方面的统一协调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可在现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对中医药的宏观管理,制定中医药相关法律,包括中医药基本法、中医药资源保护法、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加强传统医学主管部门对中医学及民族医学管理的集中度与主导权,健全省级以下各级传统医学管理机构,调整传统医学主管部门行政管理职能,从而促进中医药的法制化发展.

2.传统医学资源与服务

2.1统计数据分析

2012年,印度AYUSH医院3195个,约占政府办医院总数27.5%;床位数5.8万张,约占床位总数9.7%;AUYSH医生数为72.6万人,约占医生总数43.7%.2012年,印度提供AYUSH服务的区(县)医院占同类机构的76.3%;提供AYUSH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51.6%;提供AYUSH服务的初级卫生保健中心占同类机构的35.7%.

2012年,我国中医类医院3397个,占医院总数的14.7%;中医类床位数61.3万张,占床位总数的10.7%,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5.7万人,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3.6%;中医类诊疗量占总诊疗量15.1%;中医类出院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11.4%.

2012年,中国每千万人口平均中医院数为25.1个,印度每千万人口平均AYUSH医院数为25.9个;中国每万人口平均诊所数为0.3个,印度每万人口平均AYUSH诊所数为0.2个;中国每万人口平均中医类医院床位数为4.5张,印度每万人口AYUSH医院床位数为0.5张;中国每万人口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6人,印度每万人口AYUSH执业医师数为5.9人.

2012年,印度政府办AYUSH医院占AYUSH医院总数90.2%;政府办AYUSH诊所占AYUSH诊所总数的89.8%.2012年,中国政府办公立中医医院占中医医院总数的77.9%;政府办公立中医门诊部占中医门诊部总数的3.4%;政府办公立中医诊所占中医诊所总数0.2%.

2.2对比结果

(1)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印传统医学医疗资源在各自整体卫生资源中所占比重均较低;(2)印度传统医学床位数与我国存在较大差距,但传统医学人力资源较我国有明显优势;(3)中印两国基层传统医学服务能力均相对不足;(4)印度传统医学医院及诊所均以政府办为主,中国中医类医院以政府办为主,而中医类诊所以非政府办、民营资本为主.

2.3对我国的启示

(1)印度采取IQ/NIQ(IQ等于Institutionally Qualified;NIQ等于Non Institutionally Qualified,即传统医学机构认证与非传统医学机构认证)相结合的传统医学医师执业注册模式,解决了印度医疗卫生不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人员及服务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印度传统医学人力资源的发展.目前,我国也正在寻求解决师承及确有专长人员的执业注册问题,参考印度的实践经验,可在部分医疗卫生资源与服务不发达地区,尝试“非学历传统医学执业医师注册”模式,促进我国传统医学人力资源与服务的发展,政策实施初期可重点促进师承及确有专长人员得到行医许可.

(2)目前我国尚存在传统医学医疗资源与服务在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中所占比重较低、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建议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传统医学医疗服务资源及人员投入,同时开展基层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并采取优惠政策与激励措施,促进传统医学人才向基层流动,

(3)目前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中,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比例偏低,建议改善传统医学医疗机构资源配置,提高中医类医疗机构的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比例;并促进非中医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传统医学人员、设施、服务的发展,

(4)保持传统医学服务的特色,避免中医医疗服务西化.

3.传统医学教育

3.1统计数据分析

2003-2012年间,印度阿育吠陀本科教育院校数及招生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1.4%,平均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1.1%,2012年共有阿育吠陀本科院校260所,招生数约为1.0万人,平均招生数为40人/所,传统医学教育院校数与招生规模基本同步增长.2003-2012年间,中国高等中医药本(专)科教育院校数及招生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8.3%,平均招生数年平均增长率为5.0%.2012年共有高等中医药本(专)科教育院校45所,招生数约为9.2万人,平均招生数为2035人/所,高等中医药本(专)科招生规模大于院校增长.

2012年,全印度有现代医学院校335所,招生数39474人(不包含口腔类本科及研究生医学院校数及招生数);共有AYUSH本科院校508所,招生数25586人,AYUSH硕士院校117所,招生数2493人.印度传统医学教育院校数超过现代医学院校,招生数量相差约1万人.2010年,我国共有现代医学院校119所,招生数25.6万人;共有中医类普通高等院校46所,招生数9.0万人.中国的传统医学教育规模显著落后于现代医学教育.

3.2对比结果

(1)印度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及招生数与现代医学教育院校发展基本同步,中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及招生数均落后于现代医学教育,

(2)印度传统医学高等院校教育为“数量多,规模小”发展模式,重视“师生比”及“生床比”标准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临床型传统医学人才,

(3)中印两国均为多种传统医学体系高等教育并存状态,存在不同传统医学体系间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

3.3对我国的启示

(1)印度传统医学高等教育以“生床比”及“师生比”等标准作为准入条件,形成了“数量多,规模小”的高等教育模式,促进了印度传统医学临床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可通过鼓励民间资本举办传统医学院校教育(包括本、专科教育及中专教育等),作为我国现有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补充,重点促进面向基层的传统医学临床型人才培养.调整和完善传统医学院校教育结构和规模,制定专业设置、临床教育基地标准、制定师资标准、实验设施等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等,把合理的“师生比”、“生床比”作为传统医学院校建设的达标标准及民办传统医学院校的准入标准;根据社会需求及就业情况调整传统医学院校招生人数,改变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盲目扩招造成的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困难的局面,

(3)加强各类民族医学院校教育,建立独立的民族医药院校或者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民族医药学院、民族医药系,或者设立相应的专业、专业方向等;制定传统医学传承教育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把师承制度纳入院校学位教育.

4.传统医学科研

4.1对比结果

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科研管理机制不同,印度传统医学科研管理较集中;中国传统医学科研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印度不同传统医学研究机构研究领域与方向各有侧重,中国传统医学专门研究机构多为综合性研究机构,容易造成重复立项及低水平重复;约85%印度传统医学研究机构设有相关临床机构,注重科研与临床实践的相互促进.

4.2对我国的启示

(1)目前我国存在省、市及以下的综合性传统医学科研机构研究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可在现有各类“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每个研究机构的重点研究方向,拓展中医药研究领域,

(2)印度传统医学以疾病治疗为重点科研机构设置模式,有利于促进传统医学疗效的提高.我国可通过鼓励传统医学研究机构设立相应的诊疗机构,加强传统医学科研与临床的联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传统医学科研活动的出发点,并建立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https://www.mbalunwen.net/jinri/75967.html

5.传统医学产业及对外贸易

5.1统计数据分析

2012年,AYUSH药品生产企业合计8785个,比2008年减少了388个,年均增长率为-1.1%.GMP认证企业总数为6687个,比2008年增加了1558个,所占比例从55.9%提高到76.1%.

2011年,我国共有中成药企业1409个,比2009年减少了60个,中药饮片企业601家,比2009减少了67家.其中,大型中成药企业从2009年的24家增长为62家,大型中药饮片企业从无到有,增长到7家.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企业数共159家.

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ited Nations COMTRADE database,UNcomtrade)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药用植物出口总额为13.3亿美元,居于世界第一位;印度紧随我国之后,药用植物出口总额为7.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5.2对比结果

(1)印度AYUSH药品生产企业总数减少,经GMP认证的AYUSH生产企业增多;AYUSH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多于中药生产企业;中国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企业数呈下降趋势,但大型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企业有所增长,

(2)印度传统医药产业在GMP认证等严格管理机制下,植物药国际贸易直追我国,成为传统医药国际贸易强国,

(3)中印两国传统医药国际贸易都存在着以原料药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在严格的标准化管理下,AYUSH成药出口额超过AYUSH草药出口额,我国中成药出口额与中药材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5.3对我国的启示

印度对传统医学产业实施从种植、生产、销售、国际贸易等集中式管理,并通过建立“国家传统医学药品标准实验室”,制定单、复方传统药品统一的国家标准等措施促进了传统医药产品的出品贸易.我国对传统医药产业的管理处于较分散状态,建议国家加强对传统医药产业的宏观管理,加强管理的集中度,并通过加强传统医药产品的标准化及药品生产企业的GMP管理等标准化管理,提高中成药在植物药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此外,推广“太极拳”等中医药保健方法与印度“瑜伽”相抗衡,促进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普及,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缩小中西方间文化差异,突破“文化壁垒”,拓展欧美市场;并可利用丰富的传统医学医疗旅游资源,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归纳和对比了中、印两个最具影响力的传统医学大国在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政策以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现状、水平、差异和特点,对于现代医疗环境下传统医学的定位、作用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1.本研究首次发现印度采用IQ/NIQ(IQ等于Institutionally Qualified;NIQ等于Non Institutionally Qualified,即传统医学机构认证与非传统医学机构认证)相结合的传统医学医师执业注册模式,解决了印度医疗卫生不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人员及服务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印度传统医学人力资源的发展,

2.本研究首次发现印度采取传统医学立法与集中式管理,促进了传统医学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传统医药产业从种植、生产、销售、国际贸易等集中式管理,利于标准化的实施与管理,促进了传统医药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3.本研究首次发现印度传统医学高等教育以“生床比”及“师生比”等标准作为准入条件,形成了“数量多,规模小”的高等教育模式,促进了印度传

第七篇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范文:浅析医学专业专科体育教学中医学保健理论的渗透

体育教育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具有普通的体育教学功能,还具有一定的医学意义.而作为中医学保健理论和体育教学结合的基本形式,保健体育对于医学专业专科学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体育运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医学专业新的发展趋势和广度的扩展.因此,必须本着促进医学专业专科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理念,促进保健体育在医学专业专科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第八篇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格式: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毕业生要实现就业,虽然受市场的影响与制约,但和其自身的素质也密不可分.分析中医药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其就业,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医药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还关系到我国传统医学的未来.

第九篇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中医思维模式及其在当代的演变

1概念

1.1中医学

中医学是中国历史上汉语文化中身体观念和医疗术的集合体.中医学的概念决定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2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定义和分类有很多,难定于一是.这里采用从信息角度给出的定义:思维模式是思维主体获取思维对象信的息进行贮存、加工,形成新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思维模式的概念关系到本课题的写作结构.

思维模式的本质是对思维过程的限定.思维的起点、目标、思维过程中运用的范式或范例、思维主体所持的观念等决定着思维的样式.故思维模式具有时代性、领域性、同一领域的思维模式有多样性,不同主体运用同一思维模式具有差异性.思维模式决定着思维的广度、深度、效度.

本课题把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作为思维的工具.同时认同学者汤建民所说,“非逻辑思维模式,比如灵感、直觉、顿悟更像是一种思维过程中的状态,而非具有某种结构的模式”.但是可以把灵感等归为具体思维方法.

2研究内容和目的

本课题吸取信息科学中",ontology",是概念之间层次和关联关系的含义,尝试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概念体系的框架,从概念体系的角度来研究中医思维模式及其演变,同时尽量结合中医心血管病学有关的事例个案或医案.然后分析影响中医思维模式有效性的诸因素,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复杂性.但由于研究者专业背景所限,只提出新的范畴或框架,不做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可待将来和信息科学开展合作.

关于中医思维模式的比较研究有很多,本课题尽力不重复已有的相关研究内容.

本课题不重点研究具体的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灵感思维等.只有当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到这些具体思维方法时,才视需要而论述.

3研究方法

3.1概念体系构建法

概念体系构建,就是要找出概念之间的层次和关联关系,划分其层次.这个术语来源于哲学,后来被信息科学所借用,一般译为“本体论”.斯坦福大学Tom Gruber(1993)在知识共享的环境中将Ontology定义为“概念化的规范(A Speci-ficationof A Conceptualization)”.借用其划分概念层次之意,可尝试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框架.

3.2概念分析法

可以认为概念分析方法是概念体系构建方法的一部分.

3.3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法

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可以可以使研究内容更具体、深入,更深刻地理解中医思维模式的特点.

3.4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相结合

4创新性

2.1中医思维模式需要系统解读,建立概念体系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2.2经过回顾80年来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献(以中英文为主,部分台湾地区和日本国的文献未能纳入)来看,当前系统研究中医思维模式的文献较少.

2.3“973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刚于2013年启动,为期五年.有学者分析,中医理论概念体系研究是“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的要素之一.说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处于理论前沿.

5写作结构

本课题整体分为总论、分论、讨论三部分.部分内容结合中医心血管病学的知识来谈.

5.1总论部分

结合已有的史学著作回顾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并构建中医思维模式概念体系的框架.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思维模式的的形成,无疑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内容大多可得之于医学史著作,而且有可能和分论部分重复,故这部分内容仅采用概述的方法回顾.(总论主要采用逻辑的方法和概念体系构建的方法)

5.2分论部分

在中医学思维模式概念体系的框架下,具体论述中医思维模式的演变.(分论主要采用历史的方法)

5.3讨论部分

5.3.1影响中医思维模式有效性的诸因素

5.3.2中医思维模式的两种趋向

5.2.3中西医思维模式发生区别的临床拐点

5.3.4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复杂性

6研究成果

6.1关于中医思维模式概念体系框架

中医思维模式的体系,可以概括为以身体观为起点,以形而上(先在/超验,如术数)、形而中(*,如取象比类)、形而下(实证,如归纳法)三层思维方法为核心,以治未病为最高目标的三大部分.

6.2关于中医学思维模式及其当代演变

6.2.1传统的身体观包括“尚‘一’的身心观”、对气的信念和气的*化以及五行脏象系统、“灵兰藏象系统”(据内经灵兰秘典论篇)、经络系统.由“道”到“一”之间的转换,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产生成为可能.气具有*色彩,以受“道”“儒”两家影响为著.

当代“尚‘一’的身心观”和对气的信念、气的*内涵弱化;藏象、经络系统的身体观突显,并且与现代医学客体化的身体观并存.

6.2.2传统中医实证层次(形而下)的经验思维在中医思维模式中居于基础地位.这层思维模式包含了经验主义学派的认识论,也包括了理性主义学派的认识论,与当代的科学精神相通.现代中医的实验研究和试验研究是其拓展.

6.2.3传统中医取象比类(形而中)可以分为“据象比附”和“取类比象”两种,是沟通上下两层思维模式的*.其受到中医重视的原因和《周易》描述的“道—阴阳—象”世界图景有关,而非简单的“原始思维”.取象比类思维到清代才发展至鼎盛.“隐喻”是近10年来解读取象比类思维模式的新角度.在当代它被有些学者认为是中医思维的核心.

6.2.4传统中医阴阳五行、五运运气思维模式(形而上),在中医中的应用方式主要为解释现象和指导临床实践两方面:通过解释现象可以凝练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时往往暗含经验思维,而非僵化的推演.阴阳思维模式的发展有趋于对称、趋于简要的趋势.当代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解释阴阳思维模式的精髓,但可能忽略阴阳思维在中医学发展史中的丰富性.五行模式在近代以来饱受争议,历经几次废除之争.干祖望教授认为五行只是中医的工具之一,有时并不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

6.2.5“治未病”具有现代医学“*预防”的阶梯性内涵.“治未病”最有特色的是强调精神因素、体质养生、病后防复.当代中医院开设了治未病专科.

6.2.6中医思维模式的复杂性在于形而上(先在的、超验的)、形而中(上下的*)三层思维模式常相交错.当代中医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概括中医思维模式的特点,需要注意其内涵的复杂型.

6.2.7本着继承发扬的精神,应同时注意中医思维之形而上、形而下两个方向,不宜强调某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医学思维模式的主导或核心.

6.3关于影响中医思维有效性的因素

中医思维模式的有效性是通过实证(形而下、层次的思维模式为基础的.形而中,形而上层次的思维模式起到“脚手架(薛定谔)”的作用.中医诊断学一元论的思想需要继续发掘、阐发.

从隐喻的角度比较,中医的身体观较之于希腊之“四体液说”和印度医学“四大说”可提供更丰富生动的喻体,可以创造更接近病理过程的隐喻,可以辅助做出恰当的临床决策.

6.4关于当代中医思维模式的主要特点

6.4.1当代中医心血管病学界吴伟教授概括并提倡的“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的中医思维模式,辨病被置于逻辑在先的地位.病对于中医和西医都是客观的.辨病为先,辨证为主发扬了传统中医思维重视实证精神的一面,同时也强调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地位,反映了当代中医思维模式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趋势.

6.4.2辨证论治和现代药理相结合.

6.4.3开始探索中医的循证医学之路.

6.5关于当代中医思维模式发生变革的原因

中医近代以来受科学精神的影响,开始重视微观的实验研究.近40年来西方医学模式的改变与中医重视宏观整体、重视临床的特点相通.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变化是中西医学交流的结果.

中医思维模式在当*生变化的另一原因在于“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传统中药”和“现代药理”之间有时一致,有时不能一致所导致的医疗决策困境上.“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断思维模式以及辨证论治和现代药理相结合的用药思维模式,不仅是为了提高疗效,而且可以解决由于中西医对同一疾病观点不同导致的决策困境.

6.6关于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6.6.1只有最优临床决策而无中西医之别.对于一个掌握了中医思维模式的人来说,需要考虑的是最优临床决策,无需考虑中西之别.在存在中西两套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时,必然要求当代中医具备足够的传统与现代医学知识,才能在做出较好的决策.

6.6.2传统中国人的身体观,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往来,而且具有*色彩,这些都是当代解剖刀下所无的.借助工具认识世界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人体自然状态的信赖,对精神重要性的强调,以及靠观察、比喻的力量,打通人体的内外之别的思维方式,以及中药气味功效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相参的精神,也是一种伟大的文化.

7研究意义

如果用传统的语言来说,中医是道,有可说的部分,也有不可说的部分,需要能近取譬,也需要仔细观察.用西方的语言来说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从最基础的身体观,到更高的治未病理念,包含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隐喻、形而上学诸种思维样式.从思维的层次性、复杂性角度来看待中医理论体系、分析中医文献、思考中医临床决策是有益的.

中医正处于既要保持传统和又要现代化的境遇之中.采取新的视角,进行比较全面地审视,分析中医学思维模式的演变及其内在的逻辑层次,对于弘扬其优秀传统,挖掘其中蕴含的现代精神,理解中医学的现代化是有一定意义的.

分析知识体系中的范畴、概念演进过程、理出其内在之间的关系,是知识信息化的基础之一.本课题对于从信息科学角度解析中医学知识也有少许意义.

第十篇摘要范文:论中医学的国际化、时代化和专科化

当前,世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冲击着各个领域.中医学的前途何在这是每个中医乃至全国人民所关心的问题.本文谨就中医学的国际化、时代化和专科化初步探讨如下,祈请同道指正

这是一篇与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摘要范文资料.

中医学专科引用文献:

[1] 中医学专科相关论文题目 中医学专科论文题目如何定
[2] 中医学专科论文参考文献集 中医学专科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中医学专科论文提纲模板样本 中医学专科论文提纲怎么写
《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怎么写 中医学专科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中医学专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