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中医儿科论文范文参考 中医儿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中医儿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3

中医儿科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中医儿科论文范文参考:中医儿科历史文献研究
  2. 第二篇中医儿科论文样文: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
  3. 第三篇中医儿科论文范文模板:温振英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治疗小儿哮喘临床研究
  4. 第四篇中医儿科论文范例:基于古代文献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中的应用研究
  5. 第五篇中医儿科论文范文格式:我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管理模式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医儿科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中医儿科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中医儿科论文范文参考:中医儿科历史文献研究

唐代大医孙思邈曾说:“先妇人小儿等是崇本之义也”.在重视子嗣延续的古代中国,儿科疾病一直是广大医者努力和探索的方向.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儿科的疾病发展史中显示出很多独特的认识特点,显示了中医学对于儿科疾病探寻的切入方向和理解角度.对中医儿科疾病及儿科知识详尽的历史梳理及文献研究是必要的,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中医儿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诊治特色,并能够深入发掘中医儿科的历史经验,促进中医儿科在现代社会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儿科学有其特殊的认识和实践领域.在古代儿科疾病难以诊断、治疗的社会现实压迫下,历代医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认识、解决儿科疾病的方法和理论,对于儿科常见多发疾病如麻、痘、惊、疳等,历史上都总结出了效果显著的诊疗理论和方药,对于千百年来的小儿保健做出了卓越贡献,直至现代社会,这些宝贵经验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儿科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儿科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医儿科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中医儿科论文范文题目

本论文的文献梳理从先秦至民国时期为止,广泛搜集了历代各医家对中医儿科学的研究论述资料,在对这些资料的充分整理和分析基础上,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演变历程、生理病理认识特点、临床诊断治疗操作特色做了深入挖掘,总结和归纳了中医儿科理论,提出中医学对儿科疾病的特殊认识,提炼出中医儿科的有效方药,对于现代社会中医儿科的正确发展,对中医儿科宝贵经验的合理继承来说,将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第二篇中医儿科论文样文: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

目的

现代中医内科学把感冒、咳嗽、肺痿、肺痈、哮证、喘证、肺胀、肺痨等八个病证归类入肺系疾病,而在上述肺系疾病中,又以咳嗽临床最为常见.咳嗽病证发作的年龄也不常限是儿童、年轻人或是老年人,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对生活环境的污染,有关肺系咳嗽病证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咳嗽病证亦常伴随其他疾病一起发作,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品质,严重者可发展为肺系的其他疾病如喘证、哮证、肺痿、肺胀等器质性疾病,更甚至危及生命.咳嗽病证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西医的急性咳嗽,包括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鼻窦炎、肺炎、过敏性鼻炎等,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等.西医的亚急性咳嗽,多为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包括支气管炎、鼻窦炎、哮喘等.西医的慢性咳嗽,一类为初查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部感染、肺结核、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或唯一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为:咳嗽变异型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这些原因占了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70%左右.其它病因较少见,但涉及面广,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变应性咳嗽、心理性咳嗽、药物性咳嗽等.由于肺系咳嗽病证在临床的出现频率很高,病因病机也复杂多样,所以历代医家及当代临床医师都对该病予以了很高的重视.

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其特定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人群体质等因素,对该地区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岭南历代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述很多,其中有不少具有真知灼见者.在岭南历代医书中也有关于肺系咳嗽病证治疗的记载,积累了大量的方药、组合规律及临床经验,对肺系咳嗽病证的治疗留下了的丰富内容,值得我们研究效法与发扬光大.肺系咳嗽病证的诊治不仅为古代医家所重视,亦是近代医家及科研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岭南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著内容丰富,然而,针对岭南历代医家的临床及学术经验方面,其内容资料和思想的整理厥如.因此,亟需要有一个切入点提纲挈领的进行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的归类、分析及研究.

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岭南地区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逐渐发展出其独特的岭南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效验.历代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积累丰富经验,本论文尝试从历代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的论述中,作分门别类之整理和系统性研究.按照年代顺序从晋、宋、元、明、清、近代各岭南医家对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现代则以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学术经验为主线,按照咳嗽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理法方药及临床治疗医案进行整理,从中寻找岭南医家对咳嗽病证辨证论治规律与特点,期待能对当今临床与科研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以咳嗽临床病证作为研究岭南中医学术史的切入点,从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方药治法、临证医案等方面进行探讨,将岭南医学中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重要论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岭南医家关于肺系咳嗽病证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探讨,整理岭南医家对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成就,发掘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特色.系统研究岭南中医药学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发展过程,使前贤宝贵的学术经验更清晰地呈现在今人及后学者面前,对今后岭南中医学术研究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方法完成学位论文.文献研究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理论评述法:在占有原创资料基础上,采用归类分析、传统阐释、临证解读、相关对比等方式,对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学术经验进行评述,探讨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学术内涵及及临床价值.

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库CNKI(2001年1月~2012年12月),中医有关咳嗽的论文共计有4152篇.文献检索及综述的结果,仍未见有专门从文献整理、理论升华的角度,系统地探讨肺系咳嗽病症的学术源流和思想,以及各医家的学术论著.笔者寻找到咳嗽病证学术前沿空白点,即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专门研究.论文研究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汇编整理、学术理论分析评述凝练两部分.

1.资料收集汇编整理.

发掘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古籍文献,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包括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宋代刘防《幼幼新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出版;元代释继洪《岭南卫生方》,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明代玉华子《程斋医抄密本》,2002年国家图书馆分馆编,国家图书馆藏稀见古代医籍钞(稿)本丛编第十三册;清代何克谏撰《生草药性备要》,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出版;刘渊《医学纂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陈复正《幼幼集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出版;何梦瑶辑《医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出版;潘名熊撰《评琴书屋医略》及《叶案括要》,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程康圃《儿科秘要》,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年出版;陈珍阁《医纲总枢》,1892年醉经楼藏板;民国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出版;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民国21年9月(1932年)出版;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广东人民出版社1958出版;黄恩荣《洄溪医案唐人法》,1933年黄干南药行出版;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香港雅露毕印务公司1938年出版;胡真《山草药指南》,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出版.现代以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学术经验为主线,广东省名老中医是指1962年出席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座谈会”的广东省各地名老中医共72人,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刘赤选等67人“广东省名老中医”荣誉称号者,他们公开在刊物著述发表有关咳嗽病证诊治学术经验,选择其中对咳嗽具有系统论述及鲜明见解的名老中医,将其诊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进行汇编.

2.学术理论分析评述与凝练.

已收集的原创岭南诊治咳嗽文献资料非常宝贵与不容易,论文采用纵向研究即按照历史年代沿革之先后,从晋*始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岭南医家著作中对有关对肺系咳嗽病证的相关文献著作进行分析与评述,包括肺系咳嗽病证的各种理论论述、病因病机、症候特点、证治特点、用药特点等进行分析与理论凝练,从内科方药乃至儿科等相关论述内容中,溯其源流,审其变迁,归类整理发掘,整理汇编各岭南医家在其论著中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治与相关理论、方药等,提取与肺系咳嗽、咳喘、喘咳、咳逆相关的医论医案,将每个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相关内容特点,依咳嗽病证治之相关内容,分门别类提纲挈领地归内内容,列出相关研究的纲目顺序,从纵向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在附录部分采取横向研究方法,按照现代中医内科学体例,分为咳嗽病的定义、咳嗽病的病因病机、咳嗽病的治疗原则、咳嗽病的辨证论治(包括外感咳嗽、内伤咳嗽、杂病咳嗽、小儿咳嗽)、咳嗽病的预后转归、咳嗽病证医案举隅、当代岭南治咳制剂进行分类整理与资料汇编.并展示本文涉及的古代文献的书影.

有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研究方法有:①文献调研,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将其录入电脑,以Word、Excel、图片等形式保存,形成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研究素材;②理论评述及资料分析,采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对原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凝练学术观点,以《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行业标杆发表论著为行文体例,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对岭南咳嗽病证学术源流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学位论文.

结果

1.晋唐宋元时期岭南医家论治咳嗽病证文献收集与整理.论文从学术发展纵向的研究角度,对自晋代起及至清代,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研究分时段进行探讨.晋唐宋元时期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评述,该段时期岭南医著较少,重点整理了葛洪《肘后备急方》、刘昉《幼幼新书》、释继洪《岭南卫生方》.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诊治的急救方和食疗方,在诊治咳嗽病证,针对各症候证型的治疗中,方药特点是方小药物少,药物制剂多元化,如汤剂、丸剂、散剂等;服药方法不拘一格,尽服、频服等;治疗方法多元,有服药、灸法、吐法、渍法,外治法熏法,食疗兼补等;论述中不乏对药量服用详细说明.

宋代刘昉《幼幼新书》论述儿科有关肺系咳嗽病证,包括咳逆、喘咳上气、咳嗽作呀呷声、咳嗽声不出、惊膈嗽、伤风嗽、痰嗽、寒嗽、热嗽、久嗽等诸症,对小儿肺系咳嗽病证的内容汇编,从诊断、辨证、治疗、方药、用药规范、护理、预后等无不论及,且药物制剂及服用方法详备,除常用的丸、散、膏、丹外,亦有针法,灸法及外治法.本书收集的小儿肺系咳嗽病证和代医学文献的内容,症候之多也是史无前例的,其辨证论治内容,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儿科肺系咳嗽病证各家学说和学术争鸣.

元代释继洪《岭南卫生方》论述南方热带传染病瘴疟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方药特点,体现了岭南医学的特色.瘴疾咳嗽兼证,释继洪分别应用苏子降气汤、六和汤、参苏饮三方治疗.释继洪主张因地因时制宜,注意甘温扶正,调理阴阳升降,《岭南卫生方》中“无痰不作疟”的思想,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该书重视气候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特别重视岭南气候炎热等因素导致人体阳气常泄、引起以上热下寒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在防治时主张保护阳气和脾胃,重用温法而慎用清法,对目前临床仍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2.明清两代岭南医家诊治咳病证理法方药收集整理与评述.明清时期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逐渐增多,重点对明代盛端明《程斋医抄密本》、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刘渊《医学纂要》、陈复正《幼幼集成》、何梦瑶《医碥》、潘兰坪《叶案括要》、《评琴书屋医略》及陈珍阁《医纲总枢》、程康圃《儿科秘要》进行研究.

明代《程斋医抄密本》仍然未脱离辑录方药的范畴,但其中亦收录了较为经典的理论论述,较之岭南前代的单存辑方有所进步.强调外感咳嗽之“湿邪”,认为“湿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得者,阴雨湿地,皆从外入,治宜汗散,久则踪通渗泄之”,内伤咳嗽当效法遵从李杲,内伤脾胃.

清代刘渊《医学纂要》在定义和病机上提出理论并做了证治分类,总结咳嗽病辨证论治、各临证特点及咳嗽的症候,并列出有关肺系咳嗽病证的肺痈咳喘等相关病证,系统总结咳嗽病证各个症候特点和证治要点.肺为五脏华盖,主一身皮毛,喜清凉而恶风冷,爱滋润而嫌*.脾湿动而为痰也,有痰有声,曰咳嗽,因伤肺气而动于脾湿也.其要有二:一曰外感,二曰内伤.因此,在肺系咳嗽病证的立法和治疗中,内伤宜审阴阳注重温补脾肾,外感宜分寒热为其诊治大法.

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分析小儿咳嗽和成人咳嗽的病因、病机、治疗和预后,论治咳嗽病证的主要证型有:伤寒、肺热、肺虚、肺阴虚、痰嗽、食积、木火刑金等,在病因病机方面则强调小儿咳嗽病因无非“寒热”二证,对于咳嗽病证的治疗主要方法有:清肺、降逆、润肺、补虚等.陈氏汇集儿科诸家之说,研究其肺系咳嗽病证的诊治病案可知,陈氏著书之理论是参以已见编撰而成,无论在儿科理论,还是在诊断治疗方面,都有独到的发挥.在治疗方面,更是独具卓见、补偏救弊之功.除了理论方面提供的临床指导外,在临床实际操作方面,给予更多的启发和理论依据.

清代何梦瑶《医碥》以外感、内伤为总纲,认为咳嗽皆以肺为主,外感邪从皮毛入,内伤则脏腑之火,上干于肺.何梦瑶认为:火刑肺金,燥痒不能忍因咳.咳因瘁,痒因火燥,是咳必有火,然有虚实之分.何氏论治肺系咳嗽病证中,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都有独到的见解,对先前诸医家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依据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临床辨证论治,全面体现何氏“因地制宜”的临证理论.

清代程康圃《儿科秘要》提出儿科“八证六字说”.八症者何一风热,二急惊风,三慢惊风,四慢脾风,五脾虚,六疳积,七燥火,八咳嗽是也.六字者何平肝泻心补脾.咳嗽为儿科八证之一,程氏曰:凡咳嗽,总因内先有痰,更与肝风盛、生心火,心火相克肺金,而成咳嗽.治宜平肝、泻心,兼理肺虚,兼理脾以生肺气,要在心、肝、脾、肺四经,风、火、痰而作用.重视小儿咳嗽的指纹辨证,对小儿百日咳提出病因由“乳痰积结,肝肺*,肝肺火郁,薰蒸气管而成”,治以“清肺化痰”为法的学术观点.

清代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继承了清代以前岭南地区药物学发展的成就,所著《生草药性备要》,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岭南民间使用草药治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学家颇有影响.何氏从食疗调理、制剂要求、草药生长环境及形态、泡制功效的差别及药物不同部位的功效主治等方面全面汇集整理,直到今天,岭南医家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时,在岭南地区临床中,这些药物常常被使用,且取得很好的疗效,如七叶一枝花、枇杷叶、桑树皮、五爪龙、万年青等.


https://www.mbalunwen.net/hqx/95050.html

清代潘名熊《评琴书屋医略》、《叶案括要》,囊括了肺系咳嗽病证的理论思想及理法方药.其中包括肺系咳嗽病证的各种兼夹症候,以及各类痰嗽证的理法方药.潘氏在整理前辈的方药同时,发挥自已的临证经验及对药物及其剂量的认识.在辨证论治中强调脉诊的重要性,在对肺系咳嗽病证的全面论述中,潘氏把脉诊、药物使用和对《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实践,极致地运用发挥在临床的辨证论治上,为后世学者研究相关肺系咳嗽病证的理论和临床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陈珍阁《医纲总枢》具有早期中西汇通特点,将咳嗽喘证病位定在“小息管”,认为“咳嗽为病,息管受病也.”接受西医解剖学的认识,突破传统中医定位在“肺”的藩篱,分别定位在小息管、肺内卫筋、息管等,体现了他对解剖学知识的熟悉,从中西医汇通角度论述喘、哮、咳、嗽等症,丰富了岭南医学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理论体系.

清代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最显著的特点是对中原不同中医流派学术观点的传承,如《医学纂要》传承了张景岳温补学派的观点,《医碥》引进了王肯堂的学术理念,《叶案括要》及《评琴书屋医略》更是全面继承叶天士的理论学说.不同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在岭南的传播与争鸣,促进了岭南医学治疗肺系咳嗽病证的进步.此外,清代岭南医家在辨治岭南咳嗽也开始出现原创性的系统理论总结.《生草药性备要》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岭南民间使用草药治疗肺系咳嗽病证的经验;《儿科秘要》在治疗肺系咳嗽病证上运用“平肝泻心补脾”进行系统论述.由此看来,明清时期是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学术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时期.

3.民国时期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研究与评述.收录了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胡真《山草药指南》等.

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是民国时期注释《金匮要略》的巨著,对仲景学说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理论的阐述极其详尽.陈伯坛注解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关条文,反映他咳嗽病证学术观点:本条注重在肺咳,心肺位居上焦,异在心恶热而肺恶寒,因心肺交换寒热之故,于是不为寒咳为热咳.论治咳逆(咳嗽)上气,陈伯坛解释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二证使用指征.

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传承了黄元御的学术理论.其论咳嗽,认为乃肺胃气逆所成:咳嗽者,肺胃之所病也.胃气上逆,肺无降路,雾气湮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咳,则咳嗽发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造成肺胃气逆的病因有肺寒、*、土湿,卢朋著治疗肺胃逆升咳嗽推崇姜苓五味细辛汤.

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其对徐灵胎《洄溪医案》的注解,传承了徐灵胎的学术观点.当然黄干南对咳喘证诊治也接受近代西医知识:西医以肺中小气管痰结塞,忽然收缩,气不通行,膈肉向上挺住,翕而不张,气倡不得出,因之咳喘,此体肌物理之变化.治法祛痰开喘,衣必格、或乍波兰的,为发表类中最要药.近始发明麻黄精,明中土麻黄发表定喘之效力(桔梗素治咳亦新近发明).

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与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这两部书使岭南医学中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继承了更多不同的学术流派.但与清代又有所不同,表现在中西医汇通观点的崛起.如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在传承了徐灵胎的学术观点的同时,结合西医观点论述了其对喘证的认识.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更是在中西医汇通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理论达到较高水准.如以咳嗽为主病名嬗变为支气管炎、肺炎型流行性感冒等.黄省三对流行性感冒即使热退后咳嗽仍不止者,用“黄氏贝母紫菀汤方”,卢觉愚对麻黄医治喘息作用及其有效成分的分析,反映这一时期中西汇通诊治咳嗽学术特点.

胡真《山草药指南》对岭南草药治疗咳嗽者专门集中论述,有“咳嗽药”专篇,篇中罗列岭南治疗咳嗽的草药共33味,篇中所提到的咳嗽有热咳、内伤咳嗽、小儿乳咳、痰火咳嗽、风寒咳嗽、哮喘咳嗽、风痰咳嗽、血热咳嗽、寒痰咳嗽等,说明已能从病因、病机辨治咳嗽.其中,治痰火咳嗽的药物最多,有7味药,既然岭南治咳草药中治痰火咳嗽者最多,也反映岭南咳嗽以痰火证居多.对岭南草药治疗咳嗽者专门集中论述,在本草学上也超越前代岭南本草专著.该时期岭南医学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方面已渐趋成熟.

4.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病证学术经验整理.收录了钟耀奎、陶葆荪、沈炎南、刘仕昌、文子源、黎炳南、何炎燊、邓铁涛、岑鹤龄、董岳琳、甄梦初、关汝耀、罗元恺等岭南当地名医.他们是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岭南临床实践相结合,解决现代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他们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展示出融古今中医学术理论为一炉的水平,并有系统的南药使用经验,针对岭南咳嗽病证的岭南特点做出了阐述与发挥.呈现出岭南医学学术特点与理论特质.本章还收录岭南百年老店潘高寿出品的治疗咳嗽病证的中成药,以此作为岭南诊治咳嗽病证在临床实践上成就的一种展示.

岭南医家的理论思想及临床经验,均并注重着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秉承着临床的经验.每个时期,岭南医家在中医文化深厚的理论指导下,将肺系咳嗽病证的方药和地域人群个体体质,匠心独运地以其特有的文化和思想,精妙应用在临床上,使岭南中医独特的方药理论和思想集中地体现,每个时期,不论是外感或是内伤咳嗽,不论是成人咳嗽或是小儿咳嗽,岭南医家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实践与理论创新上,都发挥着特有的临证特点.

5.附录分二部分.附录一为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分类整理,将已经收集古代近代岭南医家有关咳嗽病证有关论述文献资料,按照现代《中医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年)方式,分类整理为咳嗽定义、咳嗽病因病机、咳嗽与肺痈、肺痨、肺胀、哮喘的鉴别、咳嗽病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内伤咳嗽、杂病咳嗽、小儿咳嗽各证)、咳嗽病的预后转归和治验医案等,方便读者对原著查阅.“治验医案”选录明代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治疗咳嗽医案十则,张继科、陈复正、黎庇留、潘名熊、蒋希曾、黄晖史、孙言言、陈任枚、陈渔洲、陈应期各一案,有些医家在上文中未有论述,但其治疗咳嗽的医案展示出其独到的学术见解,故采录之以补阙.如:张继科重视脉诊,引经据典,对所诊嗽喘证论理极详;从蒋希曾与陈应期的医案可见其对咳嗽、肺痿、肺痈、痨证的鉴别.

附录二收录文中涉及的古籍书影16张,依次是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之三·,治卒上气咳嗽方第二十三》、刘防《幼幼新书·,卷第十六·,咳嗽诸疾·,咳嗽第一》、盛端明《程斋医抄密本·,第六:三因门·,咳嗽》、刘渊《医学纂要·,利集·,咳嗽病因》书影、陈复正《幼幼集成·,卷之三·,咳嗽证治》书影、《医碥·,卷之二·,咳嗽》书影、《叶案括要·,卷二·,咳嗽》书影、潘名熊《评琴书屋医略·,卷三·,咳嗽》书影、程康圃《儿科秘要·,论咳嗽症治第八则》书影、陈珍阁《医纲总枢·,卷三·,咳症》书影、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肺痿肺痈咳逆上气脉证并治第七》书影、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咳嗽》书影、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黄氏贝母紫菀汤方》书影、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痰喘亡阴》书影、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肺病与麻黄》书影、胡真《山草药指南·,咳嗽药》书影.各书具体版本信息见正文.以图片的形式增强对岭南医学的直观认识,也以此保留珍贵的文献材料.

结论

1.本论文以朝代为主轴,从晋、宋、元、明、清、近代这一轴线,对岭南主要医家及其论著观点进行剖析,总结前辈们的成就成果,并分析前辈们的医学思想.重点阐述从晋*始,经历宋、元、明、清、近代各历史时期岭南医家临证思想及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述.大致而言,肺系咳嗽病证,最早见于《内经》,并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等理论观点,为后世医家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对肺系咳嗽病证痰饮、喘咳等证理法方药的阐述为后世临床提供理论和方药研究.至晋唐中医药学全面发展的阶段时间,岭南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成为第一部岭南医家的著作,为后世临床开启岭南特色中医的第一页,从此之后,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岭南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研究,不论是从思想理论的发挥和临证方药的思路,或是从成人咳嗽到小儿咳嗽的专述中,其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临床经验无论从时间的跨度,或是从临床的创新,或是从证治分型的立新,中医典籍理论之整体思想、天人合一、五行生克、因地制宜等理论体系完美地贯穿其临床思想的发展,并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论指导.

2.民国之前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述多散见于各医家之内科病证论述中,搜集这些医著,并摘取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部份,仔细研读找出重点,分门别类地把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相关医论医案的诊治,和临床遣方用药的特点归纳总结.透过研究这些医著及医案,把岭南医家临证的特点内容小结纲要,冀望能对未来岭南人群肺系咳嗽病证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及更充份的理论基础.

3.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病证学术经验非常宝贵,他们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岭南临床实践相结合,是解决现代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他们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展示出融古今中医学术理论为一炉的水平,并有系统的南药使用经验,针对岭南咳嗽病证的岭南特点做出了阐述与发挥.中医临床工作者,通过阅读名老中医宝贵的医著及医案可以开阔视野,激发思路,间接地获取宝贵的经验,正所谓“踩着巨人的肩膀”上,激发思想,开拓视野,灵活思路,以求触类旁通.本论文汇编的岭南中医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医著及医案,充实了历代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的论述,涉及领域广阔,摘录内容丰富,若能对岭南中医独到的经验加以探索和学习,无疑在临床上将会提高我们的诊治水平和医疗技能.

4.本论文在岭南医家针对肺系咳嗽病病证的理论总结和临床研究整理中,无论外感咳嗽,或是内伤咳嗽,自始自终地贯穿中医的整体理论,因此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相互转化,“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思想,更加彰显出“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思想的价值体现,此理论源自临床并指导实践.

整理民国前岭南医家论述肺系咳嗽病证的思想内容和理法方药,是由古医藉的资料中,逐一摘取医藉原文,尊守原文的思想理论,把肺系咳嗽病证相关内容,归类铺排,上述研究以前虽有学者进行,但不够系统,多无文献出处等标引.因此,论文第一个创新点,是发掘考证了民国以前历代岭南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论述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历史时期分段整理与评述,这一工作为过去从所未有;论文还对现代部分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学术经验,从病因病机、证治方药、临证特点、医案医话、验方制剂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研究集成,这是论文第二个创新点.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也积累资料,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不易寻找,故在论文附录部分,从横向的角度,把资料分门别类,按照现代中医内科学体例分为咳嗽病的定义、咳嗽病的病因病机、咳嗽病的治疗原则、咳嗽病的辨证论治、咳嗽病的预后转归、当代岭南治咳制剂,进行分类整理附录于后供读者参考,以期能为中医临床和教学科研提供使用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本研究也有诸多不足之处.岭南医学文献的收集困难仍然会有漏失,文献的缺

第三篇中医儿科论文范文模板:温振英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治疗小儿哮喘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

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继承、挖掘与传播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加快中医事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温振英教授是北京市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温教授近60载医、教、研研究重点变换的经历,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儿童疾病病种的诸多变化.在近60年的中医儿科临床工作中,温振英教授本着“全面继承整理提高”中医的方针政策,孜孜不倦、努力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博采众长,积极向院内外多位名老中医学习,通过大量临床实践,逐渐形成自己诊病、治病理论及方法,临床疗效卓著.全面继承、挖掘整理并进行广泛交流传播温振英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寻温振英中医儿科学术思想渊源,研究总结其儿科学术思想特色及临床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研究及自身临床实践能够有所创新.

研究方法

1跟随老师临诊,仔细观察老师四诊方法,认真做好跟师笔记.

2认真研读老师的著作如《温振英医话验案精选》、《我的中医传承之路——艰辛与辉煌,继承与创新》、《温振英论整体医疗与辨证》及温老师历年发表的相关文章及教学讲稿90余篇,认真学习、深入体会老师学术思想.

3研读中医四大经典及专业相关中医古籍如《脾胃论》《小儿药证直决》等,将中医经典与老师临证经验相结合,深刻领会老师学术思想渊源.

4检索现代中医儿科相关文献,了解中医儿科各医家学术特点,以便深入体会温老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特色.

5对150例哮喘患儿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哮喘患儿的中医体质类型.

6将温老师治疗145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的处方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温老师治疗小儿哮喘的常用处方及药物.

7将老师治疗哮喘经验运用于临床,治疗发作期哮喘60例,采用对照观察的方法验证疗效,并检验继承效果.

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温振英学术思想渊源概述及儿科相关流派医家观点

1通过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儿科古籍文献,印证和感悟温振英中医学术思想的渊源.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直至明清时期,中医整体观、重视人体正气、重视后天脾胃均为历代所遵循.到金元时期,出现了以李东垣为代表的补土派、以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派.北宋时期钱乙的《小儿药证直决》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及“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明确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及脾胃为重的理论.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尤其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清络、清营、清宫、育阴等治疗原则.这些理论对温老师学术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温老师不同阶段工作期间,曾跟随秦振廷、祁振华、杨艺农、周慕新等儿科名家学习,从而为日后学术思想的形成打下了深厚基础.

2检索现代文献,了解当代中医儿科医家学术特点,以便深入挖掘温老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特色.文中简要介绍了近现代中医儿科名医祁振华、王子仲与王鹏飞、赵心波、江育仁、刘弼臣等医家的学术观点及特色.

第二部分温振英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整理

1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温振英老师的学术思想及特点进行了研究总结.

1.1整体医疗.温振英老师秉承《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整体观的理论,不仅遵循“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人体脏腑相生相克互为关联的整体辨证关系,临床实践中更为注重体质及心理因素在人体辨病辨证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诊病、治病结合体质兼顾心理的整体医疗理论,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中医整体观理论.

1.2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温老师认为正气乃人体之根本,邪气乃疾病之标而已,治疗疾病必须时刻顾护人体之正气,可扶正以祛邪,或扶正祛邪兼施,并要做到祛邪而不伤正.

1.3重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针对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儿,脾胃功能显得更为重要.《脾胃论》中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然而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脾常虚”,温老师不仅从脾胃入手治疗小儿多种疾病,而且在治疗其他疾病时都时刻注意顾护脾胃,防止因治疗疾病伤及脾胃而再生他病,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1.4重视养阴.温老认为,“小儿易热多火”与小儿的生理特点有关,但其所谓之“火”并非实热,而为相对阴虚的表现.加之现今社会小儿常有饮食偏嗜、精神压力加大以及环境的改变等因素,阴虚体质患儿不断增加,因此治疗疾病应结合体质特点,注意养阴润燥,少用温燥或苦寒伤阴之品.

1.5注重营养保健.“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当今如何增进小儿身体素质的防病保健成为社会的极大需要.针对时下不合理喂养及小儿保健品的滥用现象,温老师认为根据小儿体质特点,运用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原则指导小儿营养保健势在必行.

1.6发展观点.从《黄帝内经》时期到现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自然条件、人文体系,还是人们体质、疾病的类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温老师强调要有辨证思维,用历史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各时期医学著作所处的时代、社会、地理环境,从而正确理解各医家的观点、方药之运用;要敢于依据当代对疾病更深的认识,结合自然气候、人们体质等特点而有所突破和发展,提出新理论、开创新途径、研制新的中药方剂.

2对温振英老师的中医儿科临床经验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主要从养阴益气、扶正祛邪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健脾益气、扶正固本治疗小儿泄泻,养阴益气、清热透邪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养阴祛风、润肺平喘治疗小儿哮喘,祛风润肺、健脾柔肝治疗儿童多动症、抽动障碍,健脾润肺、祛风活血治疗痤疮、扶正固本治疗癌症、过敏体质儿童的面部望诊特点、用药主张“一专多能”等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三部分养阴祛风、润肺平喘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

从三方面研究温振英老师辨治小儿哮喘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效果.

1哮喘儿童的体质属于中医学的特禀质.但这种特禀体质在中医辨证上倾向于何种类型目前未见有进一步论述.根据温振英老师多年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经验,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发布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临床通过体质量表调查问卷对150名哮喘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流调学研究,分析哮喘儿童的中医体质类型特禀质的进一步分型.

2通过温老师对145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的治疗处方,研究总结、提炼温老师治疗小儿哮喘的常用处方及药物,并从传统中药理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3根据温振英老师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的临床经验,以养阴祛风、润肺平喘为法则,运用温老师经验方祛风定喘汤,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患者并与目前现代医学认可的支气管舒张剂及白三烯调节剂作对照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统计学无差异,说明祛风定喘汤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有较好的疗效.

结论温振英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经验是中医儿科学的宝贵财富,继承、发掘与传承温老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对于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及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十分必要.通过跟师三年的学习研究,我们对温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了有效的挖掘与总结,同时作为学生的我们在专业理论水平及临床技能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

成果

1本论文通过对哮喘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本病与合并症相鉴别的方法,在哮喘治疗上进行了创新,用养阴祛风、润肺平喘之法进行治疗.从研究结果看,该创新方法为过敏性哮喘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提高了疗效.

2论文将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理特点与腠理的特性相结合,提出了从“腠理”论治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创新观点,为中医治疗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3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篇;现为“北京市薪火3+3传承工程温振英工作站”课题组成员(排名第二),本工作站现已被批准为国家级传承工作站.

本研究包括两部分: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

1通过对150例哮喘患儿体质特征的临床调查,进行特禀体质的进一步分型,了解其体质分布情况,便于根据哮喘患儿体质特点辨证用药,并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生活调护指导.

2对温振英老师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用药特点及规律进行研究,以便掌握温老师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处方原则及用药精髓.

3运用温振英老师的祛风定喘汤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并设立对照组,观察疗效,以期为中医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方法:

1利用文献检索工具,对小儿哮喘的中西医文献进行研究,掌握古今、中西医对小儿哮喘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方法.

2运用临床调查的方法,对150例哮喘患儿进行调查,并进行进一步的体质分类.运用统计学分析数据,得出结果.

3对温老师治疗的145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处方进行整理归纳,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运用频数、构成比,提炼处方原则及用药精华.

4以温老师常用的祛风定喘汤作为治疗组,与现在西医认可的β2受体激动剂(硫酸沙丁胺醇缓释胶囊)、白三烯调节剂(孟鲁斯司特钠咀嚼片)联合用药作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疗效.

研究结果:

1所研究的150哮喘患儿均属于中医体质类型中的特禀质,但若进一步划分阴虚及阴虚倾向者123例,占82%;气虚及气虚倾向者4例,占2.67%;气阴两虚者13例,占8.67%;阴虚伴气虚倾向者5例,占3.33%;气虚倾向伴阴虚倾向者2例,占1.33%;滞热型者3例,占2%.

2对温老师治疗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145例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以不同类药物应用频次占总药味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养阴药味所占比例最大,占34.81%;其次为止咳平喘药味及祛风药味,分别占21.86%、17.64%;再其次为清热药味及理气药味,分别占8.53%、8.48%;活血药味所占比例最小,为0.90%.以每位药物应用频次占总处方数百分比的多少来进行统计,在祛风药中以防风应用最多,占100%,醋柴胡及秦艽次之,分别占37.24%、36.55%;养阴药以乌梅、五味子、诃子为多,均占到96%以上,黄精、百合次之,分别占93.79%、62.07%;止咳平喘药石菖蒲最多,占98.62%,白果、紫菀次之,均占93.10%;理气药以苏梗为主,占76.55%;活血药以紫草相对为多,占8.28%.

3祛风定喘汤中药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临床有效,与现代医学认可的硫酸沙丁胺醇缓释胶囊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对照组比较,无论在总体疗效还是咳喘主症及鼻部、皮肤、大便等的兼症改善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组疗效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

结论:

1哮喘患儿中医体质分型属于特禀体质,若再进一步分型,多更倾向于阴虚体质.

2结合患儿体质,运用养阴祛风、润肺平喘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临床有效,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鼻塞、皮肤瘙痒、大便干燥等相关症状.

第四篇中医儿科论文范例:基于古代文献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中的应用研究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本研究从古代儿科文献入手,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中的应用.

依据古代儿科文献资料所展示的各时期该理论发展的特点,可分四个时段.

其一,“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形成,这一时期在唐及五代之前.中医藏象学说最早自成体系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以下简称《素问》).虽然《素问》中尚无直接论述五脏与六腑之间两两对应关系的文字,但在《素问·,金匮真言篇第四》中已经提到了五脏六腑具有逆从、阴阳、表里、雌雄关系;《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中的“五决”诊法则明确指出属于肺的疾病(咳嗽上气)归咎于手阳明、太阴经脉.这就明确了肺与大肠之间可通过经络相联系,而无须借助社会结构的隐喻或五行模式的推导.在《灵枢》中出现了系统的脏腑相合论述,其中“肺合大肠”凡两见.这种相合关系的产生,据当代学者及本文的考证,都与经络学说有关,且在针刺实践中,已经出现了胸中属于肺之病采用刺手阳明络的方法.现存隋唐医学文献中,逐渐将在《素问》、《灵枢》中零散的肺合大肠、手太阴与手阳明为表里的表述摘引出来,作为五脏六腑病证前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中《诸病源候论》中归纳为肺“与大肠合.大肠为府,主表;肺为藏,主里”.为后世“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归纳奠定了基础.《千金要方》则将肺与大肠结合起来论虚实,记载了“肺与大肠俱实”、“肺与大肠俱不足”的病证及相应的药疗方.同时《素问》肺咳日久移于大肠的病证传变途径也被纳入了五脏六腑病证系统.《外台秘要方》转引的《删繁方》治疗大肠实热、虚寒的方剂表明,药疗法中已经开始出现肺、肠同治的实例.

其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中的最初应用,这一时期为宋金元时期.“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开始在中医儿科中的得到应用.宋代其中两部官修的大型医方书(《太平圣惠方》与《圣济总录》)中,有若干关于肺与大肠关系的重要内容,二书的记载表明,肺合大肠的理论不仅用来解释某些疾病的病因,同时也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治疗,出现了肺病治肠,肠病治肺,或肺肠同治的药疗法.《圣济总录》中还第一次出现了“肺与大肠为表里”的提法,并用来解释血痔的成因.这意味着“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宋代已经最终形成.随着“肺与大肠为表里”理论的广泛运用,宋代儿科著作中也开始采用这一理论.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再次出现了“肺与大肠为表里”的提法,并用来解释小儿变蒸说中.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这一时期的儿科学在临证中可以不受病位的限制,深入探求脏腑相关的病因,辨证用药,为儿科药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其三,“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诊治儿科病种的扩展与理论探讨,该时段主要是明代.明代儿科医书中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相关的内容较多.这一时期众多医家较多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多种疾病(如肺热、脱肛、赤白痢、便血、麻疹、疳症等)的见证、病机等予以解说.“肺与大肠相表里”(王肯堂)一语在明代几乎取代了宋代出现的“肺与大肠为表里”,被后世学术界广为运用.明代“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学中应用最多的是指导临床用药,其涉及的病种主要为杂病,以属于大肠腑证者(便血、脱肛、痢疾、泄泻、大便不通等)居多,也有属于肺疾(马脾风,咳嗽等证)或肺肠同病者.明代儿科疾病诊治中,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辨析所治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为选择先从肺治或先从肠治,或肺肠同治提供依据.此外,明代还开始总结某些具有肺肠兼顾药性的药物,以便临床选用.

其四,“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诊治儿科诸病的深化与医案分析,该时段主要是清代.清代是中医儿科应用和发挥“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疫病流行频繁,危害小儿的疾病甚多,因而促使“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更多地应用于儿科疾病诊治.鉴于儿科理论有“痘出于五脏,疹由于六腑”、“麻乃大肠主之”等说法,且麻疹多犯肺,因此清代“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最多见用于麻疹诊治.此外,清代儿科应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治疗杂病的记载较明代大为增多,但所治的疾病种类仍多局限于属大肠腑证的下部疾患(如脱肛、痢疾、大便不通、便血等),属于肺疾(咳嗽、肺热喘渴等)者甚少.这从一个侧面提示,小儿疾病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病种主要与大肠腑有关.大肠可以发挥驱邪外出的通道作用,因此,“除肺热而不引大肠”,就容易导致“闭门杀贼”之弊.

研究提示,“肺与大肠为表里”一语,其在《灵枢》的最早表述法是“肺合大肠”.这种“合”可以体会为配合、对应,也可以理解为两者有一定的络合关系,两者之间还有着以经脉为媒介的联络通道.“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表里”,是引进经络学说阴阳经相表里的说法.在该理论运用的实例中,肺合大肠最多见是功能、气机的上下交流.在生理上二者互相配合,即肺气肃降正常,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有助于肺气肃降顺畅而呼吸匀调.病理上互相影响,若肺气失于肃降,津液不能下达,或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可见大便困难或秘结.若大肠实热便秘,腑气不通,可影响肺气肃降而咳喘胸满.但是从广义上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已经延伸扩展到了肺系与大肠系.肺系:皮毛、咽喉、胸、鼻;大肠系:大肠、肛门.肺与大肠在生理密切联系,功能上相互协调.肺肠之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肺病及肠与肠病及肺以下两方面.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逐渐形成于唐及五代以前.其前身脏腑相合理论见于《素问》、《灵枢》有关针刺经脉的篇章,是藏象学说与经络学说渗透交融的产物.其中“肺合大肠”两见于《灵枢》,并已运用于诊断与针刺疗法.隋唐时期药疗法中已经出现肺、肠同治的实例.

(2)“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宋金元时期应用于脉诊、药疗,并开始运用儿科学中.《圣济总录》首次出现“肺与大肠为表里”的提法,并用此解释血痔成因.宋金元儿科学开始深入探求脏腑相关的病因,辨证用药,为儿科药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3)明代众多医家尝试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多种疾病(如肺热、脱肛、赤白痢、便血、麻疹、疳症等)的病证、病机等予以解说.“肺与大肠相表里”(王肯堂)一语逐渐被后世医学界广为运用.该理论在明代儿科学中有效地指导杂病临床用药,其适用范围比宋金元要广泛得多.

(4)清代是肺肠相关理论在儿科中应用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主要表现是越来越多地运用该理论诊治小儿疾病种.“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使大肠成为驱邪外出的通道,避免出现“闭门杀贼”之弊.

本文基于系统梳理分析古代儿科文献,全面探讨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形成过程,及该理论应用于古代儿科的范围与特点.进而系统梳理了该理论在古代药疗及儿科中的应用与发展,其中包括脉诊分部、解释小儿变蒸阶段,以及在儿科麻疹及以大肠腑为主的杂病诊治中的运用,并分析其中相关的理论阐述.该理论是儿科病证“外感重肺肠”的一个方面,对总结儿科病证从肺、大肠论治的规律有所裨益.

第五篇中医儿科论文范文格式:我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管理模式研究

目的

基于按照国际规范进行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理念,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结合中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现状,构建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模式,提高我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水平.

内容与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访谈,分析国外儿童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开展情况,梳理国外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法规政策,各国药品监管部门对儿童药物临床试验采取的监管措施,发现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果,归纳出国外儿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

通过问卷调研、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分析中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的分布特点,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运行管理过程,梳理中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监管的法规政策和监管措施,在与国外的对比中找出中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及政府监管的缺陷.

通过问卷调研收集数据,共回收有效问卷301份.采用克朗巴赫系数法对问卷进行信度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评价.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和验证问卷的因素结构.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找出和建立中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的机制.由此,结合前述国内外经验与问题,构建中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主要发达国家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较多,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政策激励和法律强制手段,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开展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明显增多,美国政府对过期专利药物儿童临床试验的资金支持较大,这些措施使得儿童药物申请增多,批准上市的儿童药物增加,说明书和标签中儿童用药信息增加.

美日欧临床试验分工精细,重视受试者保护,监管部门对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监管是全方位动态监管,并且惩罚措施严厉;在监管对象增加,监管任务加剧,监管资源稀缺的大环境下,这些国家开始积极探索临床试验监管的新技术.*委员会、研究机构、研究者、申办者和CRO公司都已经纳入发达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范围,随着监管日益成熟,监管部门开始尝试基于风险的监管,以提高监管的科学和效率.

中国目前有49家有儿科专业的临床试验机构(医院),其中儿科专科医院10家,儿科中医医院17家,有儿科专业的综合性医院22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调研结果显示,这些医院患者资源丰富;儿科呼吸、中医儿科、血液、肾脏疾病等临床试验专业较多;而从临床试验项目领域来看,中医儿科药物试验开展最多,其次是儿科呼吸专业.

从对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调研结果来看,我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委员会的独立性难以保证,研究者、监管者和申办者等受试者保护意识均比较薄弱,已开展的中医儿科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数量与中医儿科药物临床试验专业数量不匹配,化药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开展相对较少,政府对临床试验机构的认证不规范,临床试验的管理水平差别很大,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没有统一的标准.

问卷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整体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951,各子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均大于0.8,说明问卷的信度良好;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共提取出四个公因子,可解释总方差的65.324%,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我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管理的因子可以分为政府监管、医疗机构管理、申办者/CRO(企业)管理、社会行为4个公因子.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的医疗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是临床试验的主要管理者,政府对临床试验机构有重要影响(β等于0.459,p--0.007<,0.05);(2)申办者及CRO公司对临床试验机构的影响微弱,对社会无影响,对临床试验并无直接影响(β等于0.078,p等于0.436>,0.05),可见申办者和CRO公司在临床试验管理中的责任缺失;(3)受试者社会行为不受政府管制,也不受临床试验机构和申办者CRO公司的影响,对临床试验并无直接贡献(p等于0.014,p等于0.827>,0.05),临床试验机构与受试者密切接触,确不能发挥管理受试者的作用,也不能发挥自身在临床试验中的话语权影响社会舆论,而受试者自身也没有积极参与临床试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结论与建议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政府监管和医疗机构管理在临床试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行为和申办者/CRO管理对临床试验管理中贡献不足,社会行为和申办者/CRO在临床试验管理中受到政府的强大影响.

发挥政府对临床试验的作用:(1)完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法规政策体系(2)强化药物临床试验执法力量;(3)消除申办者、CRO/*O公司的监管缺位;(4)实施基于临床试验项目的动态管理;(5)探索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监管手段.完善临床试验机构的管理:(1)统一试验用药物的管理;(2)注重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实施策略;(3)增进社会对临床试验的了解;(4)建立医疗机构临床试验管理模式.发挥*委员会的作用:(1)建立区域*委员会;(2)保证*委员会运作的规范性;(3)加强对*委员会的监管和考核.提高申办者、CRO/*O对临床试验监管的贡献:(1)调高申办者、CRO/*O的临床试验水平;(2)改进传统的监查手段,探索中心监查模式;(3)充分利用*O优势,探索建立CRC制度.

创新与不足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了全样本研究,并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首次提出和实证验证了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为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相关者开展临床试验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本研究的有效样本数有限,机制的有效性会和可靠性可能会受一定影响,因此还需要在国内开展更大范围的实证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该机制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医儿科论文范文资料.

中医儿科引用文献:

[1] 中医儿科论文题目范文 中医儿科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2] 中医儿科学论文题目大全 中医儿科学论文标题怎样定
[3] 中医儿科学专著类参考文献 中医儿科学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中医儿科论文范文参考 中医儿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中医儿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