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参考 中学生科普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中学生科普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0

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参考: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
  2. 第二篇中学生科普论文样文: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3. 第三篇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模板: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4. 第四篇中学生科普论文范例:中英美澳科学传播政策内容及其实施的国际比较研究
  5. 第五篇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格式:基于化学素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中学生科普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参考: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缺乏状态.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评定是个体对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其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状态之间差距的觉察和确认,及对消除这个差距的评估.这一界定是建立在觉察到的需求之上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包括觉察到的主观需求和未觉察到的客观需求.它是个体生存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普遍需要,它普遍存在于一般人群中之中.因而研究者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对其进行界定.对目标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评定是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它着眼于目标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发展,为将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目标进行评定和规划,因而是一种发展性需求评价.西方发达国家对该问题的研究已持续多年,且仍在进一步深化;国内还缺乏基于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本研究立足于构建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实需要,力求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立足中国实际与借鉴西方经验相结合,采用多学科、多方法研究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和特点问题.研究采用本土化思路:首先,按照心理测量学要求,编制信效度良好、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评价工具,用于测量目标群体觉察到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接着用开发的工具调查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和特点;然后探讨客观健康、健康相关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质量对觉察到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最后讨论中国文化传统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能有效满足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研究由5个部分、9个系列研究组成.研究1通过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和开放式问卷调查与访谈,系统探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和特征,开发适合中国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评价工具.研究2检验世界卫生组织的生活质量简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3编制健康相关生活方式简表.研究4对中国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进行全国性断面抽样调查.研究5探讨客观健康对目标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研究6考察健康相关生活方式对目标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研究7探讨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关系.研究8探讨服务可得性对主观和客观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作用.研究9讨论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通过上述系列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结构特点

(1)编制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包括专业服务、服务项目、态度与方式、非专业服务、公共服务、民间服务6个因素,是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

(2)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包括专业服务、方式途径、非专业服务、服务项目、服务态度、民间服务6个因素,是评定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现状和特点

(1)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度排列的前3位是服务项目(2.99)、非专业服务(2.73)、态度与方式(2.71).调查样本中84.3%的大学生希望有固定的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83.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2)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是人际关系(91.8%)、择业和职业发展(90.4%)、学业问题(89.9%).

(3)科普宣传(80.0%)、健康教育(77.2%)、同学朋友咨询(74.7%)是当代大学生首选的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学校心理中心(71.2%)、社区心理中心(56.3%)、单位心理服务中心(55.0%)是大学生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同学朋友(79.6%)、学校心理专家(72.4%)、父母家人(66.5%)是大学生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

(4)女大学生在服务项目、非专业服务两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显著(P<,0.001)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大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显著(P(0.05)高于独生子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显著(P<,0.05)高于经济状况一般和经济富裕学生.一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显著(P<,0.05)高于三四年级.

(5)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度排列的前3位是服务内容(3.14)、服务态度(2.95)、非专业服务(2.78).调查样本中85.1%的中学生希望有固定的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83.0%的中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6)当代中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

(7)科普宣传(72.8%)、健康教育(72.5%)、同学朋友咨询(72.1%)是当今中学生首选的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学校心理中心(67.6%)、社区心理中心(60.0%)、单位心理服务中心(56.7%)是中学生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同学朋友(75.1%)、父母家人(69.9%)、学校心理专家(67.8%)是中学生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

(8)男生在专业服务、民间服务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显著(P<,0.05)高于女生;女生在服务内容、非专业服务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显著(P<,0.05)高于男生;但男女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总体强度差异不显著.

(9)初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显著(P<,0.05)高于初一、初三、高一、高二年级,是各种心理问题较为集中的时期.

3.影响中国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因素

(1)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随身体不健康程度而增加.“过去1个月内是否生过病、过去1年中是否住院治疗、客观健康总分”3项指标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客观健康总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最好的预测变量.

(2)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随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而增加.喝酒、吸烟、定期健康检查3项指标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生活方式总分、饮食作息规律、定期身体锻炼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其中健康相关生活方式总分是最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预测变量.

(3)生活质量总均分、生理质量、心理质量、社会关系质量、环境质量均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随生活质量提高而显著增长.

(4)服务可得性在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之间起调节作用.当前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反映出儒家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作用和影响.

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具体如下:

1.理论创新:(1)将基础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与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联系起来,提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需要的观点.(2)首次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系统地理论研究,开发了评价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


https://www.mbalunwen.net/gui/94893.html

2.方法创新:(1)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对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进行横断面抽样调查,获得了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的系统资料.(2)初步探讨了客观健康、健康相关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服务可得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筛选出客观健康、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服务可得性4个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变量.

3.未来研究可以在以下领域进一步拓展:(1)将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与国家或地区人口普查相结合,在更广泛的大样本调查中修订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2)进一步研究影响中国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揭示其内在的作用机制.(3)研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便在满足目标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时,改善和提高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4)进一步细化不同目标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5)采用纵向追踪研究中国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发展变化的规律性.(6)采用跨文化研究方法研究影响中国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文化机制.(7)采用认知神经科学范式研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脑机制.(8)采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特殊群体和个案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第二篇中学生科普论文样文: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其一,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智力、性格和潜能开发之关键期,儿童教育成败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其发展高度.其二,研究显示博物馆记忆重要而持久1,早期正面或负面的经验会继续在记忆中保存、发酵,影响受众与博物馆的长期关系,经营儿童,即经营博物馆的未来.其三,博物馆区别于家庭、学校教育机构,采用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摒弃传统的空洞说教,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并参与探索,以“革新”的方式加入儿童教育之列,成为家庭、学校教育之延伸和补充.其四,我国约3亿儿童,儿童博物馆数量却屈指可数,一般博物馆亦较少为儿童开设专区,教育忽视儿童群体.与美国0.6亿儿童建有300余家儿童博物馆,教育从娃娃抓起,争相推出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2,形成鲜明反差.其五,除国内实务界尚未推广儿童教育外,此领域的系统研究亦属理论界的薄弱一环.基于诸上五点原因,本研究择定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欲解决问题为:针对检测出的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现存问题对症施策.

由此,一系列问题摆置面前:儿童教育内容庞杂,研究如何展开现存问题多样,怎样科学检测原因浮于表面,内在症结如何发掘问题呈现纷杂,针对性的改善之策怎样寻绎本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聚焦于博物馆儿童教育,实施分类;构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检测各类型现存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再就各类型抽象出共同核心问题,寻求根本解决之道.思路为:基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从广义博物馆教育出发,依实践领域将儿童教育划为两类,构建起本研究论述开展之框架;经由两种类型国内、外案例解析与评估,并结合对比与讨论,窥寻影响其效益之症结,针对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对症施策,同时归结各类儿童教育特征;将研究推至*,把国内两类教育“融为一炉”,试图标本兼治地提出根本问题之解决策略,最后,将实务升华至理论,完成本研究总结与前瞻.

文分八章节.绪论在于阐明研究动机、意义、范围、方法及相关研究回顾与总结.第一章提出问题,为研究开展之前提,主要进行历史梳理、对象分类及现况分析.第二、三、四章分析问题.第二章进行本研究相关理论的整理及运用,归结之意不在于呈现整理结果,在乎对其巧加运用,据此科学设计本研究之方法.第三、四章施用此法,分别就博物馆两种教育类型进行深入、针对性研究与探讨.先开展问题描述;阐明案例选定因素并依此择定国内外3组计12个案例;再通过案例各要素细致解析,研究者内部评分以及问卷或访谈外部检测,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对比,寻绎国内各类型所突显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同时提炼此类型共有特征.第五、六、七章解决问题,分别就检测出的国内各类型问题展开策略研究.第五、六章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现存并影响效益的问题,结合观察、问卷或访谈反馈信息,提出相应的改善之策,并构建不同类型的理想模式.第七章研究转向深入,将两类型合一,发掘根本症结,并提出解决策略——依据先贤研究成果,结合博物馆特性,尝试订立博物馆0——18岁儿童四阶段教育指南.第八章为研究成果总结与升华.从实务到理论,藉由本研究所获研究成果,凝练出具普遍意义的四大理论;就本课题未来的研究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趋势分析.

研究成果及其发现:经由国内问题案例与国外先进案例横向对比,及国内案例自身纵向比较,切实地归结出各类型各九大问题并施以对策;为科学检测问题,构建各类型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各类型核心问题,制订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就博物馆儿童教育现象,凝练四大理论;参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流变,展望博物馆儿童教育未来之路.尽管研究显示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现今“略胜”一筹,然,国内儿童教育亦逐步呈现发展态势,若能避己之短,互取所长,方可有效提升国内儿童教育效益.同时,依各类型属性差异,主张各类型发展采取阶段性策略.现阶段宜广泛推广儿童教育项目;新馆预留空间、老馆另辟分馆或改陈,逐步试水儿童专区;政府大力援持下,儿童博物馆从个别试点起步.

第三篇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模板: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而教育活动则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这一首要功能的主要手段.当前中国博物馆界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手段落后,教育活动开展乏善可陈,教育成效不高.如何提升教育活动的水平,是免费开发后中国博物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正是本论文立论的出发点.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它是指围绕和配合展览、研究和藏品而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文章首先明确指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展览本身,而是理应具办一系列延伸教育和拓展服务.紧接着进一步提出“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及其一体化规划和实施”的思路.也即,本文将重点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参观时、参观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目标、任务,实施策略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本文对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尤其是对在博物馆教育领域具有全球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的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活动规划和实施的原则、理念、策略和方法,旨在为我国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及开展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四篇中学生科普论文范例:中英美澳科学传播政策内容及其实施的国际比较研究

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着全球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人类要适应这些变革,必须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为了应对科学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均通过积极发展科学传播事业来不断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从而为科学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中,科学传播政策问题成为目前国际公共科技政策中的重要问题,对多个国家科学传播政策的比较,可为国际科学传播政策发展水平的确定提供有力依据.

本研究从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中分别选择中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这四个国家的科学传播政策作为比较研究对象,旨在探析我国科学传播政策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异,为我国科学传播政策体系的完善提供可借鉴的国际经验.

本研究根据对“科学传播”和“科学传播政策”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围绕这一核心概念的文献梳理结果,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四国科学传播政策制定的政府机构出发,全面查询其出台的现行科学传播政策,并根据内容主题和颁布机构对科学传播政策进行归类.以政策文本的可比性为前提,结合制定科学传播政策机构行政级别的对等性和权威性以及政策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政策文本的选择标准,在所普查的政策文本中,选出重点分析的政策文本.借鉴公共政策分析中的“规范最佳分析”模式以及贝磊和托马斯的比较教育分析框架,综合应用分析性比较研究法和定性内容分析法,对各国科学传播政策总体特征、政策内容及其实施进行重点分析.最后,对本研究比较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研究主要开展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研究一,分析中英美澳科学传播政策总体特征,其目的是在对各国科学传播政策的普查结果中,选出本研究重点分析的政策文本.从各国负责制定科学传播政策的政府机构出发,研究其现行的科学传播政策内容、表现形式等现状.根据科学传播政策文本选择标准,选出重点研究的科学传播政策文本.

研究二,研究中英美澳国家科学传播政策内容的共同特征与不同特性.重点从关于公众的科学传播政策、关于媒体的科学传播政策、与学校科学教育相关的政策和关于科学传播评估的政策这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和比较各国科学传播政策内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研究三,研究中英美澳国家科学传播政策实施的的异同性.从关于公众科学传播政策内容的实施、关于媒体科学传播政策内容的实施、与学校科学教育相关政策内容的实施和关于科学传播评估政策内容的实施这四个方面分析各国科学传播政策实施结果、实施机制等特征.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1.政策总体特征:(1)科学传播政策制定机构的组织机制类似.均有专门负责科学传播政策制定的牵头机构,负责出台科学传播领域的领导性政策以及总体协调科学传播工作.均有影响政府科学传播决策的非政府机构,对政府科学传播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并监督其实施工作.(2)科学传播政策的表现形式有差别.从文本形式上看,美国将科学传播内容放在科技和教育政策中,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既有专门科学传播政策,也在科技政策中包含科学传播内容.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政策内容具有原因分析、证据论证、经费预算和责任机构等,而我国政策内容缺少证据论证和经费预算等.

2.政策内容的特征:(1)关于公众的科学传播政策,提高公众科学参与度方式的大方向类似,而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不同.各国均利用现有设施资源,开展各种科学传播活动,并在科研项目中融入科学传播内容等方式来提高公众的科学参与度.均设立专门科学传播政策的领导或组织机构,负责协调与监督政策实施,加强各相关机构间的合作.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侧重于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科学.而我国公众处于“被动”参与科学的状态.均针对本国特殊问题提出针对性科学传播政策,美国要求加大对少数民族服务机构的投资,英国要求加强公众参与决策以及科技道德和科学风险的传播,澳大利亚提出加强热带地区、沙漠地区、海洋科学和土著知识的科学传播工作,而我国针对农民、城镇劳动人口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提出科学素质建设对策.(2)关于媒体的科学传播政策,通过媒体传播科学的途径类似,而措施详略程度不同.各国均通过加强科学界和媒体界间的交流、吸引科学专家参与科学节目制作和报道、培训科学家和媒体记者、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成立科学与媒体协调机构或职位等方式提高媒体中科学质量.英国和澳大利亚均侧重于对利用媒体有效传播科学的“途径”进行规划,且均较详细.而我国的措施不够具体,侧重于对利用媒体有效传播科学的“结果”进行规划,提出提高科普影视作品等质量的目标要求.(3)与学校科学教育相关的政策,促进青年人学习科学的方式类似,而价值取向不同.各国均采取科学科学教育改革、加强科学教师专业培养以及开展丰富的科学课外拓展活动等方式来提高青年人对科学的兴趣.美国侧重于关键能力融入到科学课程、推广最佳教学实践以及提高来自弱势群体的学生科学参与度.英国侧重多方参与科学课程开发、科学学习路径多样化、学校管理问责制以及在科学课程中的道德、数学、就业信息指导等内容.澳大利亚侧重加强政府对科学教育的资助.我国突出中小学、职业教育等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农村地区科学教育改进以及科普设施资源建设.此外,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注重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而我国强调对教师进行培训,注重给予教师持续学习的“外在”推力.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均侧重于提供学生可亲自动手的实践活动,美国还强调为高中年级以上年级学生提供科研经验,倾向于让学生主动式地“做”科学,而我国虽然也提到开展丰富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但倾向于让学生被动式地“接受”科学.(4)关于科学传播评估的政策,评估政策所采用的总体策略类似,而评估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细化程度不同.均规定开发科学传播评估标准或工具,并定期开展公众科学态度调查,以此监测科学传播领域发展状况.英国与美国的评估技术较为发达,规定专门评估机构或组织的职能,并建立供评估工具和方法共享的数据库.澳大利亚和我国的全国性评估技术处于起步阶段.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评估政策内容均较详细,且各具特色.美国详细规定了国家评估机构收集数据的类型.英国规定了加强评估方法共享的方式.澳大利亚规定了开发对科学传播组织机构和活动的评估工具.而我国的评估政策较为笼统,集中在建立监测指标体系和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上.

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学生科普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3000字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学生科普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题目

3.政策实施的特征;(1)关于科学传播政策实施总体策略类似.均优先实施与各国优先发展目标达成最贴近的措施,且实施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以促进科学传播政策目标的实现.(2)关于科学传播政策实施的执行主体略有不同.美国主要是以联邦政府机构资助计划的形式,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实施.澳大利亚主要是政府部门委派的机构或组织开展.英国是由政府及其委派机构协调完成.我国主要由政府部门与中国科协系统协调完成.(3)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体现出的特征不同.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主要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综合路径,由国家行政机构首先提供政策标准或政策导向,其他基层组织、社会团体或公众作出回应,国家行政机构再根据这些回应调整与实施相关政策,体现了执行主体与公众共同决策的特征.而我国政策的执行特征与此不同,偏向于“自上而下”的路径,决策中与公众互动的特征不明显.

本研究在丰富对科学传播政策国际比较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我国科学传播政策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五篇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格式:基于化学素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研究

作为当前科学教育中的一个关 键 词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进步意义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和教育价值的全面化的追求.在我国当前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倡与对传统知识教学的批判联系在一起,许多研究表现出超越知识、超越学科的倾向,对传统的分科知识教学的正当性提出了挑战.其中许多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立场和视角,对科学素养内涵和外延作出了不同的解读,一些研究缺乏对文化、教育和学科等现实背景的考虑.在本土理科教学实践的背景中,作为目标追求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与作为基本途径的知识教学需要抛弃对立、寻求契合.科学素养的目标追求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涉及到理论的创新.

本研究由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部分组成,理论研究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核心问题是在文化、教育和学科的背景中,对科学素养予以明确的界定、阐释和具体化,提出化学素养的概念模型;实践研究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核心问题是运用第一部分的理论框架,深入反思知识教学实践目标偏离的原因所在并指出可行的变革方向.

化学素养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一是从文化的视角,在对中西科学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国内外有关科学素养的研究及中国当代文化特征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本土文化背景中科学素养应有的价值追求,主要结论是需要关注个体,关注科学实体内容以及建立在理解科学实体内容基础之上的科学理性精神的培养(第二章).二是从教育的视角,提出了科学知识的演变机制并分析了其教育意义,在分析知识的演变机制和迁移机制的基础上提出理解科学知识是形成科学素养的必要条件,并在学校世界、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相互作用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向本土教育实践的科学素养模型,认为科学素养各维度的发展统一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学校世界中的知识教学需要关注与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融合(第三章).三是从学科的视角,从研究对象和方法、知识结构与本质和知识表征与交流等方面分析了化学知识的特殊性及其在发展科学素养中的特殊价值,提出在学科教育领域需要突出学科特征,融合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两种思路(第四章).由此提出存在着“基础性化学素养”、“学术性化学素养”‘文化性化学素养”三种不同类型的化学素养,并用三角双锥模型分析了其结构.认为不同类型的化学素养在不同维度虽各有侧重,但都包括了“化学基本观念”、“化学过程”、“化学文化”和“对化学的态度”四个维度,四个维度的发展统一在化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第五章).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知识的演变机制为基本线索,运用化学素养概念模型以案例形式分析了教科书的知识呈现、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约定、教师个体的知识改造及学生的知识内化等高中化学知识教学中的基本问题.认为新课程改革之后,学校化学知识并未发生实质的转变,这是因为学校化学知识带着特定教育文化的烙印,而提升学生化学素养依赖于“学校化学知识”的合理性(第六章).在此基础上,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为例,分析了当前化学知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化学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型,强调教学设计由“基于考纲的教学设计”转向“基于化学素养的教学设计”,内容的重构由“习题化改造”转向“素养化改造”,任务的设计由“形式的合理性”转向“内容的合理性”(第七章).

关于免费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中学生科普引用文献:

[1] 经典中学生科普论文题目 中学生科普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中学生科普外文文献 中学生科普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中学生科普论文大纲格式 中学生科普论文大纲怎样写
《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参考 中学生科普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中学生科普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