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吟诵回归汉诗文之美

主题:论文范文吟诵采录参考作品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1

简介:适合吟诵采录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吟诵采录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吟诵采录论文范文

论文范文吟诵采录参考作品论文

目录

  1. 中华吟诵采录参考作品:03 王財貴吟誦 唐 杜甫 旅夜書懷 掌牧民調 來源:201305山東濱州採錄

文_黄璐婕 图_受访者提

吟诵,不是吟唱,不是朗诵.是用一种古老而原始的方式,表达诗文.声声缱绻中,仿佛读过的诗都不再是诗,谈过的情不足以为情.你一定要放声吟,尽情诵,方能体会到穿越千百年而来的,唇齿间的诗情文气.

马颖会

园林高级工程师,中国插花金奖获得者.宁波吟诵学会会长,2013年开始带领志愿者团队进行长期的宁波方言吟诵采录工作;与东南书画院合作开展吟诵公益课堂,宣传推广吟诵文化.

中华吟诵采录参考作品:03 王財貴吟誦 唐 杜甫 旅夜書懷 掌牧民調 來源:201305山東濱州採錄

别样书声,声声入耳

对东南书画院的拜访,不巧选在了一个闷雷阵阵的午后.没有什么太阳,空气依然像进了高压锅的密封罐头,闷得人汗如雨下,烦躁得很.还没进门,远远就隐约听到二楼教室里传来的抑扬顿挫的齐读声.说是读书声,又不尽像,只觉得音调婉转、节奏分明,如歌唱一般,煞是动人.推门而入,便看到宁波吟诵学会会长、东南书画院公益课老师马颖会站在讲台前,正带领着一群半大的孩子们一句一吟,全情投入.仔细听,方能辨认出好一首轻快昂扬的《早发白帝城》——动听的诗与音乐,这便是吟诵了.

也只有这样独特的缭绕余音,才能令马颖会在10多年前第一次听到时,深受震动.适逢在七塔寺举办的中秋国学活动,一位来自台湾的学者带领团队以古乐相伴,吟诵出了月光下的千古长情.“活动结束后我马上去请教了那位老师,说他们把这个叫作‘清吟’.回来后我上网一查,相关信息太少了,就不太能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资料匮乏造成的遗憾,直到2011年马颖会去北京参加国学教育论坛时才有机会弥补.在会堂上听到了《短歌行》的吟诵,埋在记忆深处的声音瞬间又回来了,“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兴奋感”.于是在大年初三,北京还飘着大雪的时候,马颖会参加了中华吟诵学会的培训课程.去了之后才发现,此时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国学教育者和资深爱好者齐聚一堂,人数达百余人,是比想象中浩荡得多的盛大规模.学成回甬后与同好交流、开设公益课程、采录地方方言吟诵,及至2016年4月最终成立宁波吟诵学会,马颖会与吟诵的“一声之缘”越织越长,如今已经成为了她愿意投身付出的事业之一.

吟诵有法

如果要用一个最简单的概念来表达“吟诵”,马颖会说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读书法.追本溯源,它的历史等同于中国诗歌的历史,随着文字的形成而自然出生.“古人写诗读诗,从来都是吟诵起来的.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琅琅上口的这些诗文,和几百几千年前老祖宗刚读出来的时候,差异相当大.”自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私塾逐渐被淘汰、旧学变新学之后,旧的读书方式也慢慢消失了.我们现在所谓的“朗诵”,也是在20世纪初留学生从西方引进话剧后,因倡导表演时声音洪亮、字正腔圆,遂普及到学校教育中.“你相信吗?我们从小习以为常在学的东西,其实统共不过学了这么一点时间.亟待抢救的传统文化、精神遗产,这是如今吟诵所贴的标签;殊不知差不多百来年之前,它仍是妇孺皆知的学习方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喝水一般自如.”

拆文解字“吟诵”一词,其实是来源于2009年中华吟诵学会成立之时,选择采用了语言学家赵元任的这一说法而重新确定下的概念.吟,即哼念,暗藏了“吟咏”,也就是将声音拉长、以旋律美化的意思;诵,即对字词音调有节制地念出其抑扬声调和徐缓节奏.古人在展读一篇诗文时,往往夹吟带诵,或升级成歌唱吟咏.平仄、节奏、音律是规则的,而情感是个人的.在掌握规范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绪,方能得到最精华的吟诵篇章.

虽然古时吟诵是大众化的读书法,不过细究起来也有自家的派别讲究.马颖会介绍说,主流有传承关系的主要有三大派:一为唐调,来自清末江苏著名教育家唐文治传承自桐城派吟诵的太仓调“读文法”;擅读散文,气韵十足,还曾灌录唱片、翻译成英文在国际推广,影响甚远.唐文治所办无锡国专(苏州大学前身)的学生中,至今仍有数位论文范文十岁的耋耄老人健在,亲受唐调教导,被尊称为“唐门弟子”.二为华调,亦是从桐城派缘起,五代相传至河南大学教授华锋.华调好诗,讲究格律诗八大调(平起仄起的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其最大特点在于主张吟诵是个帮助记忆的读书方法,不应太过复杂,调子的可复制性是极关键的.对于学华调的人来说,学了一首诗便可大量套用,只需根据每首诗的不同情况对单字节奏进行些微调整.因为简单易学,又合乎普通话的声调,因而华调在全国学的人最多,受众也最广.再加上与戏文结合、好听不好学的国子监官话诵念,大体组成了如今吟诵的三大流派.

由日常入殿堂,听起来颇具“廉颇老矣”的怅惘,却也正是时代的必然.一般认为,吟诵以方言、古韵为正宗.而今重提吟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旧物照搬,更有取其精华、与时俱进的另行光大.“像戏曲、吟诵这种语言类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有两派想法.一派是抱残守缺,以前是怎么样的现在完全要一模一样传续下来,不能改变;还有一派是革新派,一心追求变化发展.”在马颖会看来,对于吟诵来说,首先口口相传的方言吟诵是一定要坚守的,改变了就会失去记录的意义;而除了方言之外,目前吟诵已经在全国形成了一小波普通话风潮.能够克服古法吟诵在语言上的障碍,推陈出新,亦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延续新生的秘诀.

记录与传承

从2013年开始,马颖会和她的志愿者团队一直在投入去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对宁波地区数十位懂得吟诵的老人的寻访和采录工作.这些童年时上过私塾或有家学传承的老人们,最年轻的也已年逾古稀.从他们口中读出的诗文,篇篇都属于正宗的宁波地方方言吟诵,弥足珍贵.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拜访,采录下音、视频资料,整理后传给中华吟诵学会进行存档分析,志愿者们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奔波在宁波的角角落落.是记录、还原,更是迫在眉睫的抢救.

已经仙逝的百岁老人蒋思豫先生,文化名人沈元魁、季学源、贺圣谟先生……翻开采录名单,光品读老人们颇具书香气的姓名,便能隐约感受到吟诵与他们该是有合情合理的不解之缘.虽然说的是宁波方言,却也是一板一眼的读书调,并不难懂,“咿呀”吟咏的调子令石骨铁硬的宁波话更多了几分别样深情.神奇的是,尽管老人们个个高龄、经历了人生百态,吟诵读书已是几十年前的陈年旧事;但每一首诗、每一句文却好像早就录入了脑海深处.即使蒙灰许久,一提,依然流畅如新.马颖会提起一位90余岁高龄的谢老太太,背起诗来一发不可收拾,一首接着一首,可以连续几十分钟不停歇.“她说自己小时候家里有四五个兄弟姐妹,背书时就一人一句接着读,印象特别深,怎么都不会忘的.”哪怕过了一辈子,仍是无法割舍的记忆.学在儿时,记得的是整个人生.

老人们贡献的是传统,传承依然要从孩子做起.在东南书画院每周一次的吟诵公益课,马颖会已经坚持了好几年.虽然人数不多、往来不定,也有感兴趣的小朋友和她一起风雨无阻,在声声吟诵中长成了优雅正气的少年人.“现在的普通话阅读对古文来说太过平板,只能拆字解读、生硬又反复,所以很多小孩子是不喜欢的,理解不了更感动不了.但吟诵不一样,它由声调推至感情,把作者和诗词歌赋融为一体,教孩子去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境,表达出来非常细腻,很有感染力.”由诗及人,这是吟诵身为读书法之外的深层次的情感力量.“有一次我给孩子们上《诗经·小雅·蓼莪》,讲的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悲鸣的故事.读之前并没有一字一句去解释,说实话他们可能也听不懂.但我一读出来,三四个孩子马上就掉了眼泪,跟我说‘老师,这个太感人了’——你看,这就是吟诵的魅力.”

而如果是已经知事的成年人呢,学习吟诵的动力可以来自但不仅限于对古诗词的喜爱.马颖会笑言,现在圈内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讲吟诵是能够修养身心的.“因为它不是一个字一个字来的,需要整个身体的调动,气息和头脑的紧密结合.”曾国藩说人生有三大乐事,“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传说他在家时每天必读书,整个村落都回荡着他的声音,可见洪亮之至.不一定声音有多响,关键是硬朗中气.吟诵是需要花力气的事,摇头晃脑、全情投入,才叫读出了味道.

一场吟诵,仿佛主导了一次漫长的穿越之行.跨过岁月星河,站到诗人面前,与他促膝长吟、倾心合诵,所得皆为自己财富.而对于正在醉心体会的马颖会来说,她所承担的责任和要做的事,早已超出了普通爱好者的范畴.宁波吟诵学会成立后,继续采录方言吟诵、抢救地方遗产,依然要放在首位;传承之后,再讲发扬.这一声铿锵有力的吟诵之音,才能回声越亮,越绵长.

总结:主要论述了吟诵采录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论文范文吟诵采录参考作品引用文献:

[1] 政策论文范文 关于政策参考文献格式范文2万字
[2] 中药论文范文 中药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2万字
[3] 时代论文范文 时代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3000字
《吟诵回归汉诗文之美》word下载【免费】
论文范文吟诵采录参考作品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