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大专医学类论文范文参考 大专医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大专医学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1

大专医学类论文范文

大专医学类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大专医学类论文范文参考: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历史与比较研究
  2. (三)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中美两国分别拥有156所和155所高等医学院校.
  3. 第二篇大专医学类论文样文: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社会分层研究
  4. 第三篇大专医学类论文范文模板: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5. 第四篇大专医学类论文范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行为研究
  6. 第五篇大专医学类论文范文格式: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大专医学类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大专医学类论文范文参考: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历史与比较研究

背景:

2010年,全球医学卫生人才教育专家委员会倡导世界医学教育,从教学(instruction)和机构(institution)着手,开展以系统导向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第三阶段医学教育改革;也再次唤起人们对“教什么”、“在哪里教”、“怎么教”、“谁教”等环节的关注.目的:

整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历程,纵向比较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横向比较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现状,为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整理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并按不同类别进行归类,以供医学教育科研和国际合作交流使用.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中国大陆的高等医学院校和美国本土的高等医学院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进行研究.

首先是收集历史资料,整理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历程,从地域分布、学科(医学)类别分布、性质类别分布、外部管理体制4个方面,分析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形成时期(1840年—1949年)、调整发展时期(1949年—1979年)、多样化发展时期(1980年——2013年)的发展特征,并进行纵向比较.

其次,从地域分布、学科(医学)类别分布、性质类别分布、外部管理体制、外部质量管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学教育认证)5个方面,分析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现状,进行横向比较.结果:

(一)中美两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史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历了3个时期百余年的发展.在形成时期,西医学教育以医院为发端,从“师带徒模式”发展到“培训班”再到“学校”教育,完成了“本土化”;中医学教育由“师带徒模式”发展到“学校教育”.在调整发展时期,高等医学院校经历“院系调整”、“文化大革命”等,成为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并积极为农村培养卫生人力资源.在多样化发展时期,高等医学院校注重质量(医师资格考试、医学教育认证)和“综合化”(合校等)发展.至今已有156所高等医学院校,其中西医类院校131所,中医类院校25所.

美国高等医学院校经历了3个时期2百余年的发展.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建立和《Flexner报告》发表之前,美国高等医学院以数量发展为主,质量参差不齐;之后,进入规范化发展.二战后,美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至今它拥有155所高等医学院校(不计分校和在筹建的高等医学院校),其中西医类院校为124所,整骨医学类院校为31所.

(二)3个时期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数量由1949年的39所增长到1979年的107所,再到现在的156所.

在地域分布方面,3个时期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地域分布不均衡.形成时期34所(87.2%)高等医学院校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5所(12.8%)分布于县级城市;调整发展时期67所(62.6%)高等医学院校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39所(36.4%)分布于地级城市,1所(1.0%)分布于县级城市;多样化发展时期82所(52.6%)高等医学院校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74所(47.4%)分布于地级城市,0所分布于县级城市.

在类别分布上,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的数量由1949年的20所减少到1979年的5所,再增长到现在的98所;而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由1949年的19所增加到1979年的102所,之后减少到现在的58所.西医学类院校由1949年的38所增长到1979年的83所、现在的131所,中医学类的医学院校(本科及以上层次)则由1949年的1所增长到1979年的24所、现在的25所.

在外部管理体制方面,3个时期高等医学院校的外部管理都是*和地方两级管理,*政府主管的高等医学院校由1949年的20所(51.3%),增加到1979年的26所(24.3%)、现在的27所(17.3%);地方政府分管的由1949年的19所(48.7%),增加到1980年的82所(52.6%)、现在的129所(82.7%).

(三)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

中美两国分别拥有156所和155所高等医学院校.

在地域分布方面,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82所(52.6%)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74所(47.4%)分布于地级城市,0所分布于县级城市.美国高等医学院校中,29所(18.7%)分布于州府或直辖区城市,92(59.4%)所分布于县级城市,34所(21.9%)分布于县级以下城市,至今还有5个州未设高等医学院校.

在类别分布上,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98所(62.8%)为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58所(37.2%)为独立办学的医学院校;而美国的119所(76.3%)为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31所(19.9%)为独立办学医学院校.中国131(84.0%)所高等医学院校为西医学类院校,25所(16.0%)为中医学类院校.美国124所(80.0%)高等医学院校为西医学类院校,31所(20.0%)为整骨医学类院校.

在外部管理体制方面,美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主管与地方主管的院校之比为1:154,而中国的则为1:4.8.

在外部质量管理方面,中美两国均有开展医师资格考试和医学教育认证.美国的医师资格考试和医学教育认证起步早,相对较成熟;中国的医师资格考试和医学教育认证起步相对晚,倍受重视,正在不断摸索完善中.结论: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经历了百余年发展.西医学教育和中医学教育均从“师带徒模式”发展到“学校教育”;并由“重数量”发展到了“兼顾数量和质量”.目前已发展到156所高等医学院校,其中25所已进行医学教育认证.

大专医学类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专医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500字本科论文、10000字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专医学类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大专医学类论文范文题目

美国高等医学院校也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美国医学教育和整骨医学教育都由“师带徒模式”发展到“学校教育”;并由“重数量”发展到“重质量”再到“兼顾数量和质量”.目前美国拥有155所高等医学院校,其中已有150所通过认证.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在3个时期递增.3个时期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地域和类别分布不均衡,都集中于大城市,均以西医类院校为主;形成时期和多样化发展时期均以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为主,而调整发展时期以独立设置医学院校为主.3个时期高等医学院校的外部管理体制都是*和地方两级管理.

中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多于美国的.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地域、类别分布都不均衡,美国的主要分布在县级及县级以下城市,中国的主要分布于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地级市.中美两国均以西医学类高等医学院校为主,也都以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为主.美国高等医学院校主要为国家干预、地方分权管理,而中国的则为*和地方两级管理.中美两国都注重外部质量管理.

国家应重点关注如何提升综合性大学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多机构联动,促进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措施的落实,及构建教育研究型医疗体系.基于卫生需求和学习需求,扩大教学地点.

第二篇大专医学类论文样文: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社会分层研究

近年来,在劳动力市场分割明显与就业难度日益加大的双重影响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已不仅限于传统的“体制内”就业,而是出现了向不同行业和区域流动的就业趋势.高校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趋势对人力资源的初次配置(流动)结构产生了影响并形成了最初的社会分层,即:毕业生通过就业市场被配置到各个行业之中,进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本研究从多学科视角来考察不同层次、类型、科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差异及影响,以求实、客观的态度探索毕业生向上、向*动的机理和原因,以期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与社会分层形成更加科学理性的认识,同时为社会、政府、高校和个人提供政策咨询和理论指导.

本研究选取2012届应届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不同层次、类型、科类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及社会分层现状展开调查.论文内容包括八章,第一章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并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第二章运用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构建本文的分析框架.第三章是对样本抽样调查的说明及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性描述.第四章从教育学视角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及分层的现状,探讨不同层次、类型、科类高校毕业生在行业与区域间的分流现状、问题及原因.第五章从经济学视角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及分层的现状.一方面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探讨高校毕业生工资收入及分层差异,另一方面基于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探讨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内的流动及分层现状、问题及原因.第六章从社会学视角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及分层的现状,探讨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特征影响下高校毕业生阶层流动及分层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第七章通过建立个人职业地位获得模型,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形成社会分层的关系机理、影响机理和作用机理.第八章是研究的主要结论、建议、创新与展望.

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科类分化了高校毕业生群体,多数毕业生在就业区域流动上仍趋向发达地区,但在就业行业的流动上逐渐由体制内流向体制外.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内的流动呈现出多重分割的态势,制度性分割所造成的区域、城乡等二元结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和城市的选择偏好的影响依然明显.三、先赋性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的阶层变化,家庭出身背景与毕业生的流动空间及流动意愿成反向递增.也就是说家庭出身较低的毕业生阶层流动的空间较大,流动的意愿较强烈.四、高等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依然显著,但并不是社会分层的唯一通道.根据高校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的多元回归结果,以教育因素为代表的后致性因素仍然是影响应届高校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的重要因素.此外,制度因素与家庭因素等先赋性因素也对应届高校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产生一定的影响.五、社会分层系统内各要素的作用机理如下:教育因素通过*书向就业市场发送教育信号,通过教育层次、类型和科类所代表的教育符号、教育资源、教育养成的差异来影响就业结果,进而作用于毕业生的职业地位;制度因素则通过毕业生所显示的身份特征进行岗位筛选和身份识别,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进而作用于毕业生的职业地位;家庭因素主要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强关系”和“弱关系”来影响面试机会或直接影响就业结果,进而作用于毕业生的职业地位.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者对社会、政府、高校和个人提出若干建议:社会层面而言,应重构有关高等教育分层的知识谱系,形成尊重和正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政府层面而言,应持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增加社会中间阶层比例,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切实保障高等教育区域公平;整治就业市场竞争环境,消除制度隔离,弱化社会关系网络在就业市场内的消极影响.高校层面而言,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应用转向;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完善招生与资助政策,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个人层面而言,高校毕业生应依据自身条件,理性选择高校和专业类型;提升并充实个人综合素质,丰富教育养成;注重个人社会网络的积累,发挥社会关系网络的积极作用.

第三篇大专医学类论文范文模板: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护理是一门“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革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存护理教育4个培养层次(即,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之间尚未实现无缝衔接的教育体系,由于培养目的、课程设置等原因,高职专科毕业生通过考试、职业资格准入等的学习上升路径被阻断,高职专科护理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这不.仅阻碍了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造成了重复性培养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集约行业及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但是,护理人员职业流动性大、护理队伍结构层次参差不齐、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https://www.mbalunwen.net/biyelunwen/78621.html

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从护理教育体系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策略指导的文章十分有限.为了科学合理地对护理教育发展给出政策性、策略性指导,并保证护理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认真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护理岗位人才需求和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把他们转换成有力的支持力量.

本研究以我国护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点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国内外护理教育制度和模式比较;了解典型区域护理队伍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我国护理教育层次体系、规模与质量、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差距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促进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路.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阐述健康的内涵和社会价值、界定护理的概念、护士角色定位和护理教育的起源、探讨了护理教育的特征.

2、护理教育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保证我国护理发展的制度基础.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保障下,学者开始关注护理教育的科学性发展,对现有护理教育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

3、借鉴美、英、日、澳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经验,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四个环节出发,对护理教育发展进程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4、选取全国东中西部20个省市37所开办高职护理专业的院校以及相对应300家教学医院,分别进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以便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

5、从护理教育层次体系、人才培养与需求适应机制和构建贯通课程体系等三个维度对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形成标本兼治之策.

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护理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转向“整体人”,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需求,护士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护理的实施者,拓展为教育者、咨询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等.护理模式转变可以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

2、医疗改革过程中,护理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涉及医疗机构管理、妇幼与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等),给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从国家层面上指明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发展方向.而有关护理教育的研究内容也有所拓宽,如护理法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培养,各热点领域的研究视角更加贴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操作层面,更加有利促进护理教育体系的建立.

3、尽管美、英、日、澳四个国家护理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但均形成了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各层次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其发展的共同趋势.培养目标多元化、教育制度体系化、课程改革市场化和质量监督健全化等共同构筑了西方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

4、分析调研数据发现,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差距:护理教学尚无统一规范;培养规模大、质量不高;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课程设置偏重学科性质与岗位细化不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忽视;缺乏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和体系.

5、为实现“三层多元”的护理教育体系,使护理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类型教育,而非学历终结教育,论文提出了“建立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实施全面整体护理为教学标准、相互衔接可持续发展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既有高端学术型教育、中间层次技术型教育,还有基础实用型教育,配合各种人文素质培养和在职继续教育,以培养护理行业的决策层、管理者和实施人”的策略思路,并列举了相应的措施:①治标之策: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②标本兼治之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大专医学类论文范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行为研究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下,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城乡人才合理流动的可行途径.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然而却收效甚微.毕业生择业意向依然偏重于条件优越、收入可观的大中城市,真正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少之又少,甚至到了农村也很难留住.这远没有达到政策的初衷,也与当下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相悖.如何更好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且又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鉴于此,本文从行为科学视角,运用定性分析、定量研究、实证调查、系统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现状、农村就业的发生机制、动力机制等“高校—农村”人才流动机理展开了研究.具体做了如下工作:(1)基于深度访谈,研究了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在农村工作的现状,明确了毕业生农村就业的两个关键问题“下不去”和“留不住”.(2)基于行为科学理论,构建并验证了毕业生农村就业意愿、离职倾向影响因素模型.找到了毕业生个体层面农村就业和离职行为的“发生机制”.(3)基于系统建模和仿真,从宏观层面考察了毕业生农村就业的“动力机制”和总体趋势.通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非正式制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显著影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状态下,非正式制度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越来越占据主导,显著影响着不同类型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拥有社会网络优势的毕业生,更可能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而较少考虑到待遇较差、保障较少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如农村就业.相反,那些不具备社会网络优势的毕业生,农村就业意愿较强.就业过程中非正式制度导致的不公平竞争将有损青年一代的进取之心和奋斗激情.

(2)现有制度安排使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动力不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高校在毕业生农村就业工作中应起到宣传、引导、鼓励、推动作用.然而本文研究发现,毕业生通过学校信息宣传而了解到的农村就业政策和信息十分稀少,并且“高校引导”变量对农村就业意愿作用并不显著.事实上,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高校仅关注整体就业率,至于就业地区是城市/农村并不作为考核指标,导致其动力不足.

(3)“定向招生、国家培养、回乡就业”是毕业生农村就业的良好途径.本文构建并验证的“离职倾向模型”表明,毕业生到农村后普遍离职倾向较高,然而一类群体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即回家乡工作的毕业生,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选择离职的可能性是在非家乡所在地工作毕业生的0.481倍.

(4)用第一手资料揭示了影响我国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并得到一些新的发现,如父母亲对子女就业的作用路径显著不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比父亲更加重要,而父亲不管学历如何,关键是其从事的职业决定了其拥有的社会网络和资源,并通过此影响子女就业选择,这点与中国传统家庭的性别分工十分相符.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过程中,有如下几方而工作刻不容缓:(1)通过制度变革,缩短“体制内/外”就业的收入、福利、权利、地位等差距,消除寻租现象,并通过此倡导和构建全社会多元的择业价值观;(2)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化规划和建设新农村,让美丽乡村与经济农村成为新农村的两道风景线,进而吸引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人才;(3)设计合理可行的激励考核机制,使高校在农村就业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4)在部分涉农高校和欠发达农村地区试点“定向招生,国家培养,回乡工作”,保证农村青年“农村—城市—农村”的回流.

第五篇大专医学类论文范文格式: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目的:在系统总结分析护理教育等相关状况的基础上,探寻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方法:文献挖掘;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和规律趋势;通过对11所中医药院校802份调查问卷以及6所院校中医护理相关教学计划的分析,认为应围绕四年制本科主流层次,构建特色突出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结论: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从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保障体系建设、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新的观点,为构建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策略支撑.

本文关于大专医学类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大专医学类引用文献:

[1] 新颖的大专医学类论文题目 大专医学类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大专医学类论文提纲范本模板 大专医学类论文框架如何写
[3] 大专医学类论文摘要怎么写 大专医学类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大专医学类论文范文参考 大专医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大专医学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