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墓志铭和宁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墓志铭和宁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30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墓志铭和宁波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8

墓志铭和宁波论文范文

《宁波墓志铭中的家文化》

该文是关于墓志铭和宁波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跟家文化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宁波地区历史悠久,墓志铭资料存留众多.本文通过对这些墓志铭的整理释读,从孝悌观念、婚姻观念、族源郡望、家风建设这4个方面来重现古代宁波社会在家族文化上的精神文化面貌,同时也为我们当前大力推进家风建设等文化事业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宁波;墓志铭;家文化

墓志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用以悼念、追思墓主人的一生与功绩,是人类历史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初墓志铭发端于汉,在魏晋“禁碑”令下走入低谷,原有的墓志铭文受到了极大的发展阻碍,而一种新的铭文体裁——墓志铭悄然兴起.墓志铭通常分为“志”和“铭”两部分:“志”通常用散文撰写,记录墓主人的姓名、身世、功过;“铭”通常用韵文撰写,起着总结全文,概括、评价墓主人一生的作用,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与追思.隋唐以来,墓志铭发展到了顶峰,为后世铭文的撰写奠定了规范.

宁波建制的历史,自唐伊始,可以这样说,宁波现存墓志铭的发展史大致是与宁波的文化史重叠的.研究宁波文化、研究宁波的墓志铭文化,对于研究中国墓志铭发展史是一个绝佳的取样点.

目前,宁波地区对墓志铭的解读考证研究成果较少,仅有《唐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文考释》等.而对墓志铭的整理类成果较为丰厚,如章国庆等编著的《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唐五代宋元卷)》《甬城现存历代碑碣志》《天一阁明州碑林集录》,俞福海主编的《宁波市志外编》等对碑志铭文的著录进行了整理;龚烈沸编著的《宁波现存碑刻碑文所见录》等对碑志铭文的目录进行了整理.笔者认为在展开研究基础工作的同时,深入的考析研究也不应该太落后.

1 孝悌观念

孝悌观念作为传统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之一,历代均被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崇.孝悌之“孝”作为一个观念正式提出于西周时期,其时“孝”的主要含义为尊祖敬宗和传宗接代,以后又被儒家阐释为一套完整的家庭观念.

而“悌”这一概念产生较晚,大概是孔子为配合解释“孝”而创造.其概念最早见于《论语》,后被儒家阐释为“兄友弟恭”式的友爱.孔子时代,将“孝”“悌”合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从此成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之后孝悌也被解释为与长辈父母、叔姑、舅姨的尊重、敬爱,与同辈兄弟、姊妹、夫婿、妯娌的恭敬、互助,而不限于男女之分、血缘之别.

碑志作为汉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之一就在于追美先人以显扬孝道,因此碑志中对于孝的观念和具体操作都有集中而明确的反映.[1]宁波地区的墓志铭也不例外,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直接描写、记述墓主人的个人品德来体现对孝悌观念的肯定和重视,如《宋张寅墓志铭》:“四明有君子焉,姓张氏,讳寅,字公肃,赠朝奉郎纶之子也.自少为士,与兄滂、弟宏皆有乡行.应举不第,家益贫.志操益修,孝悌诚实,信于朋友,乡党德气熏然,望之可知其贤.”[2]

《宋沈朝俊墓志铭》:“公讳庭坚,字朝俊等公孝德纯至,色养间,虽沐溶寝饣来,必躬其劳.闺门之内,上承下拊,无间言者.处乡党僚友间,恂恂侃侃,无一不出于至诚,望而知其为仁人也.”[3]

从上文看出,在历代墓志铭中,“孝悌”都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评价准则,而且多与“和”“礼”“信”等其他优良品质结合在一起,构建出对个体家庭品行及社会地位的评议体系.

其次,借对墓主人具体孝悌行动的记录和赞扬间接流露出当时普遍的观念,如《宋故进士汪公墓志铭》:“君善处兄弟,始终无间言.既析居矣,长兄未卜筑而沒,君迁其柩于堂,三年然后葬,君子以为难称.甥女贫,不能有行,鞠育如己姓,悉力津遣,遂得所归.”[3]

《封淑人陈氏墓志铭并盖》:“以一身肩俯仰,夜则宿火燠水,鸡鸣而兴,盥栉簪笄等捧匕筯馈舅姑,已乃涤其除宇.”[2]

又《唐会稽郡夏氏夫人墓志铭并序》:“风猷擅美,簪组承家.大孝因心,挺然操志,两持霜刃,割左右股,奉膳二亲,上天降祐,疾皆平愈.州县耸观,乡闾仰止,褒赐累加,调免徭役.夫人以礼敬奉上,克修严祀,六亲缉睦,琴瑟谐和,闺门积善,增业家肥.”[3]

二十四孝有“割骨疗亲”,以现代视角看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孝”行.《孝经》中明确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4]“割骨疗亲”这类严重损害肢体的做法显然背离了儒家孝行的初衷.[5]“割股疗亲”目前最早的例子是隋朝毗陵郡晋陵县人陈果仁,《咸淳重修毗陵志》卷十九载“母病思牛炙,适屠禁,割股肉作羹以进,病良已.郡上其事,诏遣大夫杨绩赐旌表”.[6]且不论其“割股”之真实性,但是“割股”成了一种彰显孝行的风气,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位夏氏夫人也不例外.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古代宁波社会的孝悌观念深受儒家理论的影响,也与社会风气相关联.一方面,人们普遍将“守孝悌”作为一人一家的行为评价标准来看;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极端的行为——这些极端行为虽然不见得一定真实发生过,但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当时社会对于孝悌的极端推崇,孝悌是一个社会道德评价体系的根本内容.

2 族源郡望

郡望是指某一姓氏家族世代所居的地方.因一姓之中常可能有某一支逐渐成为后日世家大族的情况,那么其世居之地就会成为那一姓之中最显赫的郡望.尽管后世士族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这种推崇族源、郡望的思想观念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古代家族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直接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家文化的认识观念.在宁波墓志铭中,关于族源郡望的内容并不少见,如《唐故守右威卫长琅琊王府君铭志并序》:“府君讳贇,字体仁,会稽人也.王氏出自黄帝之后,则琅琊郡焉,晋右将军裔.至齐、梁及唐,冠冕不绝,世数绵远,繁而不书.镜水犹清,贤英岂绝.祖讳璀,安州长史,上柱国,赐绯金鱼袋.父讳峰,朝散大夫,泽州司马.贇即峰之胄子也.仕守右威卫长,上柱国,赐绯金鱼袋,乃居句章焉.”[3]

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是晋代四大盛门之首.文中宣称“王氏出自黄帝之后”,据考证,琅琊王氏出自姬姓,最早的开族始祖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司马王子成父,其后世以“王”为姓,是为琅琊王氏.上文中提到的“晋右将军裔”则正是指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祖父王璀授上柱国,父王峰授泽州司马,府君王贇授上柱国,真可谓“镜水犹清,贤英岂绝”.[3]

《唐罗府君徐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夫人讳懿,字德空,其先东海人,在周之至贤者,与□陵李札友善.其逝也,□□□□□(李)札卦剑于墓以存信,庆流百代而生,夫人曾祖□皇不仕,□(祖)□皇不仕,父荣皇不仕.夫人即荣之长女也,家于鄞水之畔.”[3]

徐氏发源于东海(今山东郯城),而东海郡在周时则是徐国的封土,徐国后人以国号为姓,是为徐姓之始.上面这段文字中提到了一位名人——“(延)陵季札”,即著名典故“季札挂剑”的主人公,典内容在文字中也略有所述.文中这位“在周之至贤者”就是典故中的徐国国君,徐氏夫人正是徐国国君的后裔.

又《唐会稽郡夏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夫人本弘农湛氏,周之苗裔也.犯穆宗皇帝庙讳,长庆初,准敕改为夏氏.敕词云,夏禹启子之后也,就会稽郡焉.①皇曾祖讳后聚,皇祖讳进,皇考讳全,皇妣姚氏,夫人即少女也,笄年归于顺阳范氏宣节校尉、前守翁山镇将王名德行.”[3]

夏氏本为弘农(今河南灵宝)湛氏,后避讳改姓为夏.文中载夏氏是周朝荆苗的后裔,应是蚩尤的子嗣,但是皇敕又写“夏禹启子之后”,那就变成了夏斟灌氏国(今山东寿光)的后人,可见当时上至国君都存在改族源的行为,或为了美化家世,或为了改姓寻找理由.弘农湛氏并非名门望族,敕赐为大禹后裔也未尝不可.

从墓志铭来看,对于族源郡望的内容集中出现在唐时期,唐之后的五代、宋、明虽然也有涉及,但是数量不多,越往后越稀少,而且有所变性.这种时间上的分布规律与士族的兴衰轨迹是基本吻合的,只是作为一种既成的社会风气,推崇族源郡望的观念并没有在士族土崩瓦解之后立刻消失,而是持续影响了整个唐五代时期的墓志铭写作,直至明朝仍然遗风偶存.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各家族在追溯族源的时候,都倾向于将自己的始祖定为“周之贤者”,这一举动与儒家,尤其是孔子尚周崇贤的思想不谋而合.

3 家风建设

“家风”亦作“门风”,指的是一个家庭(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和生活作风等内容,对于家族的传承、家族文化的发扬都有重要的作用.家风是一种十分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它不仅能起到思想道德上的约束作用,又能为家庭和社会发展创造一种和谐健康的氛围,而这也是我们近年来大力推广家风建设的基本考量.自古以来,传递家风的传统就在各大家族中流传,家风建设也频频出现在墓志铭的记叙当中,如《宋故夫人洪氏墓志铭》:“归自慎,而其父已卒,乃谕仲氏戬曰:‘先父以若,从学不竟,吾家固未有振者,盍训其子,以承吾先父之志.’”[3]

历代士人都以学得功名为荣,仲氏家族也不例外.仲氏妻洪氏多次教导儿子勤学苦读,发扬其父未能读书兴家的愿望.这一方面体现了重学重仕的优良家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子承父志”的家族观念.

《宋卢君墓志铭》:“伯兄行持顿晓,无生理,出家从释为方外之逰,尽以家事付其弟诚中代为之长.规画建立,须唱乃可,井井然有条理.季曰彦中,一心力以助之,虽蹈艰难不辞.应中居仲季之间,仰有兄于事无所不当问,俯有弟又不可自大以专可否,独能怡怡然于其间,曾不以人情之所碍者为嫌,于今四十余年,筑广厦同居聚族,仅百余口.兄以友,弟以恭,若子、若妇、若女,分职授事,必躬必亲,屏气相先,无一人异辞,数千日如一日,闺门之内雍雍如也,卒以尽复前人之业.”[7]

卢氏不求功名,但非常重视学习诗书礼义,讲求一家门之内的和睦笃孝,人人安居乐业,团结互爱.尽管当时社会上流行一些非常不好的风气,“父母坟土未乾,门户已析,裂田土,异饮食,一临利害,未如毫发勃然见于色,至于相视如路人雠敌者有焉”,但是卢氏家族依然能够保持自身的臻善,不与恶俗同流合污,以至于让作者感慨:“古人所谓:‘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为家之肥.’信乎其然?”这实在是良好家风建设的结果.

《宋故朝请大夫南剑知郡汪君圹记》:“常语邦曰:‘人生五马贵,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我将丐祠官,以养余龄.’等之邦过庭,娱侍亲,聆义方,每每训谕谓:‘我一生仕官,不惟年踰希有,而且泽及后昆.视诸伯仲,一一过分.虽无卒岁之储,幸有数椽可蔽风雨.汝祖在日,葺一小室,涉岁始成,置酒相庆,以为美观.今老父視汝祖已为广大,宁不知止?古人有云:儿孙自有儿孙福,汝当进修官业,振作户门.’意真言苦,提耳著心,而今思之痛割肝膂.”[7]

汪君一生为官,自然会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从他教导自己儿子的话语中就可见一斑.汪氏家族看中仕途,十分强调为官以光耀后世.同时,汪君不是很重视物质需求,却把家人亲睦、家族兴旺看得很重.虽然以自己的家族为做官的出发点,可能带有私利的性质,但是从他不以物质享受为好的态度来看,还是要勤于一方百姓,做好官的积极仕观.

又《明故范孺人王氏墓志铭》:“槐辈幼学于家,时达间外出,孺人亲指口授,夜则纺绩以陪读.既长,屡以勤学砥行、显庸于时为训,至于‘勿近不义之人,勿为不善之事’戒饬尤谆谆焉.既而槐、椂先后领乡荐.栻为郡庠生,每小试,居上第,孺人训诲益笃,尝曰:‘汝先世文正公文章德业照当时名后世.吾闻诸胡文定公曰:立志以希文自期待.他人尚然,况汝辈为其后胤,皆将有禄仕,其尚胥(须)朂.’以母殒厥间,诸子佩服不敢忽.凡此皆其徽行之大者,其细可略也.”[7]

范氏家族重学重仕重为人,比如范氏家妻王氏就经常劝诫自己的孩子苦读书,修为人,做大官,光宗耀祖,“戒饬尤谆谆焉”,还亲力亲为地“陪读”.这样优良的家风熏陶和教育环境,是范氏家族人才辈出的关键.

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古代宁波社会,尤其是仕人家庭中,具有良好的家风建设底蕴和传统.而无论各家情况如何,“读书”和“做人”始终是离不开的两个话题.这不仅体现了古代宁波社会重学风气之盛,也说明了当时社会中存在非常明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引领着所有人看齐.如今正值我们大力倡导“家风建设”之时,我们也不妨从古代社会取经,加大对教育树人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动道德模范的推选和影响,在社会中形成一股自觉向道德标杆看齐的优良风尚,这样便可达到以“家风”育“国风”的目的,家风建设自然能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

注释:①会稽,即会稽郡,唐初会稽郡曾管辖相当于今绍兴市、宁波市、舟山市的范围.句章,即句章县,在今宁波市.

参考文献:

[1] 魏宏利.北朝碑志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60-61.

[2] 章国庆,裘燕萍.甬城现存历代碑碣志[M].宁波出版社,2009:20-49.

[3] 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波市志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8:866-874.

[4] 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

[5] 纪昌兰.试论宋代民间孝行规范[J].中州学刊,2019(02):121.

[6] 史能之.咸淳重修毗陵志(第十九卷)[M].国家图书馆藏明初刻本.

[7] 章国庆.天一阁明州碑林集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0-49.

通讯作者:沈文杰(1999—),男,浙江宁波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地理与宁波地方文化.

上文总结:此文为适合家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墓志铭和宁波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墓志铭和宁波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墓志铭和宁波引用文献:

[1] 墓志铭和宁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墓志铭和宁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3000字
[2] 墓志铭论文范文 张岱和儒家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3] 陆铭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陆铭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2000字
《墓志铭和宁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墓志铭和宁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3000字》word下载【免费】
墓志铭和宁波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