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民族精神创伤的疗治不能缺少痛苦的自审——“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为例

主题:创伤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2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创伤电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创伤电影方面论文范文。

创伤电影论文范文

创伤论文

目录

  1. 创伤:《创伤》(黑白)国语译制片 无字幕 阿尔巴尼亚电影 1969年上映、上影译制

房福贤

提要: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仅要与当下对话,也应该而且必须与历史对话.与南京这段历史的对话,不是纯粹的电影艺术,不是为了让世界记住仇恨,更是为了疗治由于战争而导致的民族精神创伤的自救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思维方式与审美表现上的误区,其突出之处是对历史真相、对人性黑暗的躲避与掩饰.民族精神创伤的疗治不能缺少痛苦的自我审视与批判.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精神创伤 历史反思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仅要与当下对话,也应该而且必须与历史对话,尤其是一个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前行的民族国家,更需要从历史中发现真正的自我.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引起了电影人的注意,从最早出现的《屠城血证》(罗冠群,1987),到《黑太阳:南京大屠杀》(牟敦芾,1995)、《南京1937》(吴子牛,1995)、《五月八月》(杜国威,2002)、《栖霞寺1937》(郑方南,2006)、《南京!南京!》(陆川,2009)、《拉贝日记》(佛罗瑞·加仑伯格,2009)、《金陵十三钗》(张艺谋,2011),它们分别从不同的立场与这段历史进行了富有创意的艺术对话.在战争记忆越来越淡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意义的文化选择.

与南京这段历史的对话,不是纯粹的电影艺术,更是一种民族的自救行为.南京大屠杀是发生于20世纪中国的灾难性事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群体记忆与精神创伤.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一个人生活的整个结构,如果因有创伤的经验而根本动摇,的确也可以丧失生气,对现在和将来都不发生兴趣,而永远沉迷于回忆之中”.这就造成了所谓的“创伤后遗症”,其“表现的症状为反复出现创伤体验,持续地警觉性增高或回避,也可表现为普遍性的反应麻木”.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事人无法理解创伤性经历的原因,总是停留在某个时间点,无法走出过去,面对现实,走向未来.它不仅导致了人的生理损伤,也导致了人的精神伤害,甚至改变了整个人的命运,失去生活的方向.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民族也同样如此.不可否认的是,南京大屠杀作为民族的创伤也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群体无意识中,弥漫于当代中国民众中的普遍性的仇日情绪就是群体的“创伤后遗症”.这种情绪的持续发展,无论是从国家关系还是从人类发展来说,都是有害的.因此,在这样一个文化语境里,选择南京大屠杀事件不仅仅是一个电影题材的问题,而是民族精神创伤的有意识的疗治行为,而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的意义也正表现在这里.

有一种观点认为,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需要的,但不宜太多,过分展示论文范文的战争场面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有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这种看似顾全大局、十分理性的观点其实是一种有意识的误读.的确,当代国家关系与国家利益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理性思考未必就一定要成为文学的思考或准则.文学可以是理性的,但文学更是感性的,是‘苦闷的象征’,是情绪的物化’.犹太大屠杀的电影已经拍摄了六七十年,但并没有影响以色列与德国之间的关系.相反,由于对历史反思的深刻,两个国家、民族反而更具有亲和力.事实上,只有直面历史,才能走向自我救赎之路.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疗治精神创伤的一个必要步骤就是回到过去,面对残酷的历史,进行行之有效的宣泄.宣泄是疗治精神创伤的最有效的方法.创伤性的经历不能压抑,只能释放.既然南京大屠杀是我们民族记忆中一个难以消除的痛,那么,压抑或者遗忘都只能加重民族的创伤后遗症,从而激化仇日情绪,不利于中日两国间的合作和交流.因为创伤性的经历虽然久遭压抑,但最终还是要以某种形式回归的.《五月八月》中的两姐妹亲眼目睹了亲人的死亡,经历了残酷战争下的人性异化,其精神创伤将有多么深重!电影在后记中特别注明:五月长大后从事教育工作,八月长大后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她们没有被童年的创伤击垮,但她们的心灵真的没有被扭曲吗?也许只有她们自己知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只有真正将我们民族无意识中的创伤记忆释放出来,在重新体验过去的历史中理解历史,才能真正理性地面对中日两个国家、民族的未来.

尽管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对于民族精神创伤的疗治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当代中国的观众对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认可度并不高.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这类电影多了,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感,而是由于这些电影更注重对外来邪恶力量的批判,而不敢或不愿把自我的黑暗置于理性的烛灯下进行严酷的审视,让人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震撼力.精神创伤的疗治需要面对、宣泄,更需要面对创伤事件进行痛苦的体验,重新荡涤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当事人才能把创伤性经历从无意识转入意识,理解其戍因和蕴含,才有治愈的希望.个人如此,群体也同样如此.要疗治南京大屠杀事件造成的民族精神创伤,仅仅展示民族的伤痛是不够的,因为这无助于把这种创伤性经历从无意识转入意识,无助于理解创伤性事件发生的成因与内含,因此也就很难消解由此而造成的非理性的对立情绪.民族精神创伤的疗治需要痛苦的体验与自审,需要心灵的再度震荡与艰难抉择,虽然这是一个很难面对的再度体验的过程,却是回归正常人生的不可或缺的措施.但也正是由于它的难以正视性,使得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普遍缺乏痛苦的自审意识.

没有自觉的、痛苦的自审意识,使得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普遍表现出了对历史真相有意无意的躲避与掩饰.南京大屠杀是由日本军队一手造成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是这一事件的罪魁祸首,这是谁也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任何电影都不可能脱离这一基本事实与历史进行对话.但是,这个基本事实不能成为我们自我躲避与掩饰的借口,在这一灾难面前,我们难道不能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自己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创伤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当时中国政府都做了些什么?尤其是当时的国民党高层是如何判断形势,如何应对局面的?面对30万无辜的中国人被屠杀,当时国家统治者论文范文等人是如何想的?而当时的中国军队又是如何表现的?不错,国民党军队在战争初期确实表现得非常勇敢,但也做出了许多令人无法相信的事.据《奉贤县志》记载,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期间,“11月某日夜,国民党张发奎部一部败退邬桥,将12间民房焚毁作渡黄浦江‘信号’,一老妇被活活烧死.同月中旬,原国民党独立四十五旅连长李伯全,自封‘奉贤县长’,派武装到头桥分水墩,绑架鼎和泰厂主陈云逵及富户王宗兰、宋四和、卫裕昌等6人至青村港,敲诈陈银元1000余元,其他几人也以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的身价赎出”.这或许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被外国人侵略、欺侮,这些历史的真相难道不能进入现代影像的视野吗?遗憾的是,我们的电影还没有做这样的努力,在现有的八部电影中,还没有一部正面表现论文范文及其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大屠杀前后所作所为的影片.不能全面地展示当时中国人的抵抗及其失败的原因,也就无法从简单的仇恨情绪中走出来.当代中国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不能缺少了这种具有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不能面对历史真相而保持简单的沉默.这样做不是为了追究谁的历史责任,而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这个民族,当然更为了疗治我们民族的精神创伤.尽管这种自我的审视是痛苦的,甚至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但却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在这种痛苦的自我审视中,我们才能更清楚地发现民族精神创伤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内涵,才能从简单化的情绪中产生改变创伤记忆的精神力量,实现自我的更新与蜕变.现在不少人在谈大国心态,大国心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敢于正视自己,反思自己.

没有自觉的、痛苦的自审意识,不仅使得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普遍表现出了对历史真相有意无意的躲避与掩饰,也表现出了对人性真实的躲避与掩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面对生死的抉择,一个人将怎样行动?不是身居其中的人是无法想象的.展示特殊环境中的人性挣扎也是文学艺术中最具冲击力的魅力.与历史真相的揭示相比,南京大屠杀电影似乎并不掩饰人性的真实,不仅不掩饰,而且普遍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意图.无论是早期的《屠城血证》,还是后来的《南京1937》、《金陵十三钗》等,都在严酷的战争图景里,或多或少地聚焦于人性的挣扎与瞬间的裂变,让当代人再次体验了人性善与恶的冲突与不可理喻性.尤其是对人性善的发掘,是几乎所有影片都想努力展现的,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在宏大叙事的基础上,将传统社会所不耻的一群论文范文推向影像的中心,并且着力凸显了她们在生死关头的人性亮点:为了营救那些无辜的女学生,毅然冒充学生,慨然赴死,这是何其壮烈的行为.她们不仅以这样的方式颠覆了“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形象,让电影中的人,也让今日的观众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当然,不排除这部影片为了票房的目的,在视觉效果上费了太多的心思,比如教堂中彩色玻璃,特别是女人们的集体起舞等等,这种类似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人体美的展示,虽然起到了与赴死的悲剧对比的作用,但局部的强烈效果与整体的气氛确实不相契合,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性深度的发掘.在她们毅然赴死的背后,有没有更为复杂的心理动机?也许她们之中有些人本来就已经厌倦了这个社会,这个事件不过促成了她们心中已有的决心而已.这样的猜测或许让人十分反感,颇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式的卑鄙,但从这些论文范文自身的遭遇来说,这未必不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比如玉墨在其坚强、乐观、美丽的背后,不是有着许多无法向人陈说的人生悲剧吗?如果电影不是像现在这样太过于追求色彩与画面,更深入一层地发掘这些以这样的方式拯救别人也救赎自己的女性那独特的心灵,可能更令人沉思,其走向世界的距离可能更近.

在对战争中复杂人性的探索方面,《南京!南京!》是走得最远的一部,因为它不仅看到了敌人的人性恶,也发现了敌人的人性善.角川是电影贯穿始终的一个人物,一个侵略者,在其他军人都陷入战争的疯狂时,他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理性和难得一见的同情心,甚至最终以自杀来解脱自己.应该说电影对角川的人性发掘是严肃的,但这个人物却让中国的观众很难接受,并且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议.角川之所以受到观众的指责,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个人物缺乏真实性.很多人考证说,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没有一个日本军人像角川这样因为战争的原因而自杀.的确,从历史的真实上来说,角川很难让人信服,但我们却无法否认这种人的出现同样是一种真实,人性的真实.《金陵十三钗》中的论文范文拯救学生是真实的吗?有人考证后说没有资料证明南京大屠杀期间确切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这绝不能说不可能发生.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事情都是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发生的,还没来得及有意识地把它形成可以流传的资料.即使没有资料,基于人的复杂性,这些事情也是可以想象的.《金陵十三钗》的小说作者严歌苓说:“我觉得战争会把一种人变成另外一种人,一些人会去当叛徒汉奸,一些人突然变成了烈士.也就是说在每个人内心里,你的善恶一开始是不知道的,直到最后一个极端事件发生了,你突然就变成了一个你从来没有想象的这么一个人,这是我想通过《金陵十三钗》这样一个讲述战争的故事来表达的东西.”从这样的角度上讲,角川这个异类日本兵的出现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中,角川并不是唯一的,《拉贝日记》中也有这样一个形象,即日军少佐小濑.小濑少佐亲自指挥了围城之战,并俘虏了几千名中国军人,他不愿意论文范文杀战俘,因为他作为一个正式的军校毕业生接受过正规教育,认为“这样做应该也是有违国际法的”,但在天皇弟弟朝香宫鸠彦亲王的淫威下还是执行了论文范文杀数千名手无寸铁的官兵的命令.后来,他又将鸠彦准备清除南京保护区内两百多名中国军人的消息透露给了德国大使馆的罗森先生.尽管小濑与角川的战争表现并不相同,但同样有着丰富的人性内涵,同样引人深思.因此,从艺术的角度上说,这种探索是有意义的,也是严肃的,作为一个艺术形象,角川并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因为人性本身有时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角川这个人物确实是有问题的,角川的问题不在于他的“真实”与否,而在于这样表现“真实”是不合适的,当我们集中于敌人的人性问题并且争论不休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甚至有意无意地掩饰了自身的人性问题,从而减弱了民族自审意识.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角川的人性越真实,他越可能成为一剂加重我们民族精神创伤的论文范文,这一点或许是《南京!南京!》的导演没有想到的.

在人性问题上,当下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不敢大胆描写敌人的人性,让“敌国”的观众也能幡然省悟,也不是没有充分写出国人的人性善,让人感受到战争中也还存在着的温意,而是没有大胆地呈现出国人的人性恶,或者是国人的人性困惑与人性挣扎,让我们再度体验人性的幽暗,进而净化我们自己的心灵.其实,一些影片已经这样做了,比如《五月八月》.这部影片确实存在着一些历史事实甚至细节上的失实,但还是在努力尝试着探索人性的深度.大难关头,两个孩子的婆婆带着自己疼爱的孙子去乡下逃难,却抛下父母已经惨死于日军手下的五月、八月这两个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能力的孩子,是什么动机让她如此狠心?尽管电影没有过多展示,但还是让观众不得不去思考我们国人是否还有着令人诟病的性格弱点.《南京!南京!》对角川的“人性发现”固然引起了人们的非议,但它对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的揭示,还是使这部电影有了一定的深度.电影中的唐先生是拉贝的秘书,南京被日军攻陷后,为了家人的安全,他不仅仅依靠着拉贝,还对日军抱有幻想,甚至用出卖难民营中的中国军人来换取与日军的“合作关系”.然而,这并没有为他带来好运,他的小女儿还是被残暴的日军摔死、小妹也被奸杀.直到这时,一直苟活的唐先生才明白过来,并开始用自己的生命反抗侵华日军.唐先生也确实不是以往电影中一般汉奸的典型,他有人所痛恨处,也有人所同情处,是一个并不复杂的复杂人.他是一个普通人,并无害人之心,虽然也是个知识分子,但他的胸怀、视野并没有放在国家、民族之上,他关注最多的是他的家庭子女,如果没有战争,没有突发的灾难,他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但战争却把这一切改变了.他小心翼翼地保护家人不受侵害,在拉贝也无法保护他的家人时,他向日本人出卖了难民营中的中国军人,也许他太过聪明,也许他太过天真,也许他太过愚蠢,总之他所有的努力都导致了另外结果的发生,他不仅失去了女儿,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形象出现的意义在于他太普通了,与一般人太接近了,接近到几乎所有陷入同样境地的人都有成为第二个唐先生的可能,让人无法不与他一起接受人性的审判与生死抉择的折磨.应当说,这是一个极有张力的形象,处理得好,他可以使影片成为南京大屠杀影像发展历程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作品,但遗憾的是,角川的“善”掩盖了唐先生的“恶”,“善”不能让人善其善,“恶”不能让人恶其恶,使得这个有可能成为里程碑的作品大打折扣,只能不可避免地沦为后来者的铺路石.

创伤:《创伤》(黑白)国语译制片 无字幕 阿尔巴尼亚电影 1969年上映、上影译制

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埋藏在1937年南京大街小巷里不为人知的故事不知还有多少,正等待着后人深邃目光的发现.诚如《金陵十三钗》的编剧刘恒所说:“受困于敌寇的人,和废墟下苦苦求生的人,所有相濡以沫之举都有惊天地泣鬼神之效,催人泪下又必在情理之中.”只要我们不断地寻找,一定会产生出中国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国式的《钢琴家》.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电影人一定要记住,仅有恨是不够的,仅有人性善也是不够的,民族精神创伤的疗治不能缺少痛苦的自我审视与批判!

(房福贤,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571158)

总结:这是一篇与创伤电影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创伤引用文献:

[1] 心理创伤和心理学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心理创伤和心理学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2万字
[2] 心理危机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学术论文怎么写 心理危机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方面有关硕士论文范文5000字
[3] 创伤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长日留痕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10000字
《民族精神创伤的疗治不能缺少痛苦的自审——“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为例》word下载【免费】
创伤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