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近十年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传播述评

主题:借助于影视改编的力量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1

简介: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改编影视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改编影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改编影视论文范文

借助于影视改编的力量论文

目录

  1. 一、关于改编的基本理论
  2. 二、文学与影视的互动
  3. 三、原作与改编本的对比研究
  4. 借助于影视改编的力量:《笑傲江湖》原著改编影视作品之令狐冲集锦_庆霍建华版笑傲江湖播出_霍建华令狐冲_霍建华MV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而相关的研究论文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主要关注改编的原则等基本理论,文学与影视的相互作用,以及原作与改编之作的互动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影视改编 传播 互动d01:10.3969/j .issn.1002- 6916.2011.08.002

影视改编是指按照影视艺术的特殊美学要求和表达方式,将其他体裁的文艺作品改写为电影或电视剧本.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不是一个很新的话题,但随着影像化时代的到来和大众文化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采取了改编文学作品的策略,而反过来,文学作品因影视改编的成功而得以.广泛传播,作家的知名度由此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与这种现象相呼应,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既有对改编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也有对具体改编之作的评析.纵观这10年来的文学影视改编评论,我们发现,从数量上来说,评论文章逐年呈上升趋势.从内容上来说,对国内的文学改编之作评述的多,国外的只涉及荷马史诗、圣经等巨著及莎士比亚、劳伦斯、简奥斯汀、亨利詹姆斯等几位大家;对现当代文学改编之作评述的多,对古代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四大名著的改编研究及对聊斋志异的改编研究;对女性小说改编之作评述的多,对男性作家的作品主要是单个论述,且基本没有强调性别意识.就个体评论来说,张爱玲,王安忆、刘恒、王朔等人的作品的影视改编比较容易引起评论者的关注.下面分别从改编的的原则等基本理论,文学与影视的相互作用,原作与改编之作的互动研究等方面来分别论述.

一、关于改编的基本理论

文学作品不断被改编摄制成电影和电视剧,有成功之作,也有“挂羊头卖狗肉”的粗制乱造之作,因而自从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开始,就有创作者及评论者开始探讨文学作品是否可以改编成影视作品,哪些因素可以改编,如何改编,哪些因素不能或者难以改编等问题.以王安忆和麦家为代表的作家对改编持反对态度,王安忆说: “电影是非常糟糕的东西,电影给我们造成了最浅薄的印象,很多名著被拍成了电影,使我们对这些名著的印象被电影留下来的印象所替代,而电影告诉我们的通常是一个最通俗、最平庸的故事.”麦家认为:“把一部长篇小说改编为电影,就好像把一片滚滚麦浪做成一盒饼干,饼干虽然好吃,但怎么可能有滚滚麦浪的风景和大地的姿态?”以严歌苓和陆天明为代表的作家极力赞成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严歌苓坦言: “我希望我的小说让适合的人买走.”麦家公开宣称, “聪明的作家应该看到,影视的影响是小说不能比的.写十部小说,不抵写一部有影响的电视剧.”更多的作家认为影视与文学“水火不容”不如“水论文范文融”.叶兆言认为:“艺术交流有两个,一是学习,二是反叛.看到电影叙述方式后,作家也会自觉地换个方式去阐述.只有在学习和反叛的碰撞中才更有意义.”北村说:“写小说与编剧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两种写作方式,搞编剧对一个熟练的写作者来说并不会伤害到他的写作.两种写作方式只有技术上的差别,并没有高下之分.”在谈到影视剧的改编原则问题,二月河认为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关照到忠于原作者、忠于原作;另一方面要关照到观众的欣赏能力和欣赏层次.

与创作者相比,评论者对改编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得更为透彻.张玉霞在《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中论述了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可行性,这种可行性主要在于文学与影视之间相互重合与交叉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用矛盾冲突、时空转换来展开情节,通过语言和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运用各种景物的变换来达到隐喻和暗示的艺术效果,等等.影视和文学一样,都要在时间的流动中去再现生活和表现内在情感,并通过观众的理解与鉴赏获得情感的共鸣与审美的愉悦.正因如此,影视剧具有对于文学作品实施声像“转译”的巨大可能性.她还指出文学与影视最根本的契合点在于故事与人物,影视改编者之所以特别青睐于小说,恰恰在于故事的生动曲折与人物塑造的个性鲜明与丰满深厚.同时她也论述了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一般规范.指出了改编的“互利互惠”的原则、相似性原则及艺术创造性原则.

魏毅东在论文《视觉殖民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中指出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一个基本原则是尊重原著,接下来他分析了尊重原著所带来的深刻的悖论:若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真正保持了原著在语言层面上的“叙事”或“描写”,那么它就违背了影视作为表演艺术的特性;反过来,若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严格遵循了它作为表演艺术的典型特征,那么它就必定会背离原著的真正意蕴:存在于语言叙事中的文学性.这是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中的两难之境.由此,他指出了影视改编的实践提供的折衷方案:将原著中的语言叙事以机械复制的影像再现,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的语言塑造以演员的表演再现,即以故事与人物为契合点.就熟知原著的观众而言,他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个”人物,恍惚之间以为就是他在原著中读到的“那个”人物:展现在他眼前的“这个”故事也就是他在原作品中所读到的“那个”故事,而且从影像中感悟到与原著同样的一种深层意蕴.

黄书泉认为,小说与影视剧在“叙事”的层面上存在着天然的美学上的可通约性,由此构成了小说的影视改编的艺术发生学根据.但是,作为两种特性不同的艺术,小说与影视剧更存在着美学上的不可通约性,由此在小说的影视改编中对“改编什么”和“如何改编”作出了限定,建立了改编的美学原则.他强调现实需要是影视剧改编的原则和策略,虽然他也指出了影视剧对于小说的改编,也需要坚持文学性、艺术性的改编原则.

贺昱在《“改你”真没商量吗——由<,画皮>,改编史谈影视改编的规范化问题》中阐述,无论改编者对原著秉有何种态度和看法,但既是改编,不论改多改少,总应以原著内核作为“万改不离其踪”的重心,坚守改编的底线.否则,空披了原著的外衣,而行他者之道,既是对原著的不敬,也有损改编之名.文中他还谈到重视影视改编的规范化问题,他梳理了影视改编观念变化的几个阶段:最早从梅里爱和格里菲斯开始,人们更多认为改编应重在忠实.后来的克拉考尔也推举保全原作基本内容和重点的忠实的改编.目前大多数改编者所采取的是美国改编理论研究者普鲁斯东所提倡的“素材”说,即注重将原著中人物和情节作为改编的“素材”,将作品的视觉化表现作为改编的基础,这种尊重改编者的创造性的态度是影视改编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强调说,尽管改编的方法可以有“节选式” “、移植式” “、浓缩式”“、取材式”和“非常规式”等,但对改编的制约并不会随着对改编者再创造的认同而消失,作品与改编、原著对于创造总是存在一种制约作用.

张文红认为,从一部文学名著到改编成一部经典影片,它是“改编共性”与“编导个性”互动相生的艺术创作过程.不论是影视改编的移植法、近似法,还是注释法,都体现着改编者对于原著的创造性理解和经典性阐释,从宏观梳理来看,他认为世界电影实践表明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大致有三条改编途径:删繁就简,画龙点睛;增枝添叶,以细写真;改“珠”换“线”、为“影”所用.

王焱认为影视改编作品如果要忠实于影响深远的文学原著,就要在命题立意上最大程度地与原著保持一致,表现出其神韵风采、气质格调:如果要展示艺术创造性,就要在命题立意上别出新意,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来.如果命题立意变了,往往需要重新设计、组织情节结构.命题立意与情节结构二者应是影视改编当之无愧的重点内容.在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原著的哪些部分文字容易改编,哪些文字内容改编起来困难较大,应避开或弃之不用,是由文学、影视的不同艺术特性决定的.根据文学和影视的不同艺术特性,不适于改编为影视形象的文字内容主要有议论性、观念性的文字内容和心理分析、意识流色彩较强的文字内容.反之,基于文学、影视的艺术特性,宜于改编为影视形象的文字内容则主要有描绘性的,以及造型性、运动性强的.

秦俊香认为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实质上也是改编者用当代眼光对已成“历史”的文学名著进行的一次新的阐释,改编后的影视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改编时代的烙印,体现出当下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影视改编的这种当代性,无论从文学名著本身的价值属性和影视艺术作品的大众文化属性来看,还是从作品的改编者和广大的影视观众来看,都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

纵观各论者的观点,他们大多数一方面揭示了文学与影视属于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但基本还是认可文学作品是可以改编成影视的,但对于改编的基本原则、改编的规范化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各有侧重点.根据许南明的《电影艺术词典》,忠实性和创造性相结合是改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原著提供的内容是改编的基础,并且决定与影响着改编艺术再创造的方向和性质,严格意义的改编,首先必须尊重原作.就如何忠于原著,陈犀禾著文认为,就小说的文字、故事和涵义三个层面而言,对原作的重新阐释“主要是建立在两个历史主义之上:一方面是忠于原著形象的历史真实,不能进行反历史主义的改造:另一方面是要从我们今天的历史高度来认识和开掘这些形象,而不仅仅拘泥于作者当时的认识.”不论是崇尚“非纯电影”改编理论的安德列·巴赞(布烈松的《乡村牧师白记》为支持此理论的代表性作品),还是克拉考尔所谓的“非电影化的改编”(以卡莱尔·赖兹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和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为例),都强调了原著在改编中应保留原有的精髓,包括艺术思想、形象系统以及风格神韵等.可以说,在关于影视改编的相关理论中,争论得最多同时也最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忠实与创造之间的关系.当这二者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时,即形成一种“创造性的背离”的改编方式,既没有违背小说原著的精神、风格,又使影视剧获得了成功,小说与影视剧获得了“双赢”:而当二者关系处理得不好时,即形成一种“消解性的背离”,它违背了小说与影视剧的不可通约性,从而使影视剧改编牺牲了小说的精神、风格,也降低了影视剧的文化意蕴.这就涉及到文学与影视的互动关系的论题.

二、文学与影视的互动

影视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缔结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文学源源不断地给予影视以丰富的艺术滋养,使它日益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借助现代传媒手段迅速发达的影视,也反过来极大地扩张了文学的传播范围,甚至促进文学在观念和文体上的自我更新.

在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中,文学与影视的互动是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对此有人持乐观的态度,认为影视对小说的改编是文学传播的又一种形式,影视改编为小说意蕴阐释增加了新的可能性,研究影视与小说的互动关系,不仅是研究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关系文学传媒、文化转型、文学审美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同样,改编经典小说,本身就是对影视剧的最好的广告宣传,而一旦改编成功,影视剧由于小说的经典也使自己成为经典.

彭广林认为在文学活动的系统中,文学传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文学借助于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通过高雅艺术和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文学作品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而借助于这种受众面的扩大和延展,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美的塑造教育作用也得以成倍地增加.这对提高影视观众的欣赏水平,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张文恒认为,在消费时代,市场化规则驱使影视产业本能地向文学经典靠拢,文学经典的“影视消费”不可避免,而影视艺术对文学经典的颠覆与消解也将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常态.影视艺术对于文学经典的改编与重构其实是文学文本经受“百炼成金”考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没有中断其“经典化”的过程,其经典的光彩反而会随着新的载体传播开来,在新的消解中展现它不变的经典魅力.

王振铎、李瑞认为,在近代影视业在完成从“新技术”向“新媒介”这一脱胎换骨式的转型过程中,文学文本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内容灌注”作用.当代影视业的飞速发展反过来也在塑造和改变着当代文学文本的创作和审美接受方式.他们引入“互文性”的概念,进一步阐释了影视媒介与文本媒介的改编与转换生成的关系,再次证明了新老媒介互补互动、和谐共生的规律,并逻辑地生发出“媒介间性”这一新概念.

但是,更多的论者对影像化时代文学的生存状况表示忧虑,试图在视觉合围中为文学探寻出路.魏毅东认为,当下大量的文学作品被反复改编为影视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当前文学的自信心不足.处境堪忧的文学要想不被当代所抛弃,似乎只有一条途径:走向影视艺术及视觉文化所盘踞的中心.在这个意义上,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客观上成为视觉在文学中进行殖民的一种方式,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往往丧失了深层的艺术意蕴,走向“景观化”的美学道路.他强调,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看起来好像是电影与文学的互惠共赢:文学借助影视得到最大程度的普及,电影由于文学的支撑获得深厚意蕴.但问题在于,在当下的景观社会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实质是,艺术生产抵御不住景观美学的巨大诱惑,偏离了文学与影视的最佳契合点:一方面,文学作品中的想象空间被影视的镜头和画面等视觉语言所固定,从而也就从根本上被取消了原著中的意蕴:另一方面,为逢迎影像,影视作品趋向单薄化,成为单纯的视觉景观,这必然在事实上导致影视艺术淡化甚或放弃它重要的特质:表演性.

闫红通过对铁凝作品的影视改编过程的解读和阐释,具体的剖析影视与文学之间从共荣、疏离、蚕食、反抗的深切关联,指出了影视时代文学尴尬的生存状况.她认为,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与影视从80年代的“共荣”到90年代的“抗衡”,文学慢慢地或者直接被影视蚕食,或者文学与影视“势不两立”,陷入了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化、深度模式与平面狂欢、精神追求与感官消遣的二元对立中.目前,文学与影视仍在妥协和抗衡中寻求生机.

与闰红的关注点类似,柳艳芳通过对池莉、方方作品的影视改编过程的解读和阐释,具体地剖析影视与文学之间疏离而又暖昧的深切关联,感知影视时代文学尴尬的生存状态和其未来的命运走向.她认为文学和影视这样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自身的价值都是不容低估的.不管是影视对文学的侵蚀还是文学对影视的渐趋认同,都会使文学与影视的独立性面临挑战,而打破这一困境的出路是影视剧本具备更高的文学品格,以满足观众对其更高的人文精神的需求.而文学家的坚守,尤其是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产生才是影视达到更高水平的中流砥柱,在今天这个消费社会更需要文学经典提供有深度的价值理想和人文精神,来遏制影视往物欲和快感的无限度沦落.

沈鹏认为,影视的出现是文化传播的一次革命,它变文字印刷的传播方式为影像的传播方式.文字的阅读面对强大的视觉影视传播越来越显得式微.他从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影视改编中对传统审美要素的消解,审美钝化问题等方面人手,提出在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平衡文学与图像关系再认识传统审美价值,重塑经典文学地位的主要观点.

王月、崔丽秀认为读图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文学传播形式和阅读方式,影响了受众的阅读需求,改写了阅读对象的生产过程、手段和形式.出版商、导演和作家纷纷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影视同期书是出版商对小说传播过程的策划,影视改编则是导演对小说再生产和传播过程的介入,电影化的想象则是作家对影视文学的主动介入.文学的真正出路是抓住小说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这一优点不放,在增强文学思想性的同时汲取影视媒体的新颖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拓展小说的艺术表达空间.

李松认为当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流通、接受对视觉传媒具有极大的依赖性,他从视觉文化转型的理论背景出发,从小说的影视改编,影视同期书的操作,剧本的视觉化倾向,以及叙事电影向景观电影的转换四个方面探讨了文学的载体由语言文本向图像转向从而在文学性方面体现的危机与变迁.

借助于影视改编的力量:《笑傲江湖》原著改编影视作品之令狐冲集锦_庆霍建华版笑傲江湖播出_霍建华令狐冲_霍建华MV

综上所述,影视与文学的互动研究主要是论述影视改编对文学作品的传播、普及作用及其负面效果,既探讨了影视改编对当代小说创作的总体影响,也分析了影视改编对群体作家创作及个体作家创作的影响.

三、原作与改编本的对比研究

从具体个案来探究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可能是最直接最好操作的一种方式,特别是某影片的热播可能马上就会引起评论者的关注,而从各方面来对比考察影视改编之作与文学作品,以此来丰富改编的理论、探讨改编的一般规律性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梁振华在《文学与影视:“暖昧”的遇合——由<,手机>,小说与电影说开去》一文中,对《手机》电影与小说进行了仔细的比较阅读,他认为,《手机》的价值所在,不仅仅是因为作家/导演为书写现实开启了较新的视角和维度,更在于它为影视与文学二者的联动方式提供了一种新颖而又不失启发意义的参照.通过比较阅读,他探讨了关于作家个性的保持和张扬,关于戏剧化因素的比重,关于电影艺术的表达局限等问题,试图对小说如何克服表意符号体系单一的局限,在何种意义上得以与“作为所有艺术门类的真正集论文范文者”的影视艺术相抗衡等相关问题提供片段的启示.

汪坚强将电影版《请将我遗忘》、电视剧版《都是爱情惹的祸》与慕容雪村的原作《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作为写成都故事的文学作品,原作缺少的恰是成都本土文化精神,恰是对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域文化的误读.影视版的出现不只是可以把它看做是文字向影像的艺术转换,更是在文化方面对原著进行的补充和修正,在主题构思中显出了亮色.

郝敬波仔细考察了影视《红粉》的叙事与苏童的小说《红粉》的不同,认为晦涩的先锋小说经过电影、电视剧的改编,由影视话语形式走向了大众空间,被一般读者所广泛认知,拓展了小说的传播广度:同时也以影视的叙述方式对小说的文学价值进行了阐释,延展了小说的阐释空间.在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语境中,影视话语对于文学作品的反复阅读和阐释等“经典”建构的重要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赵玲玲针对《倾城之恋》、《半生缘》、《色·戒》三部电影与原作的比较,分析出影视作品与原作的不同在于,小说总是透露着一种悲凉,但在改编的影片中都多了那一点点温情,体现了人文主义情怀.

魏琛分析了《少女小渔》、《天浴》的影视改编,他认为电影《少女小渔》、《天浴》都是改编颇能吸引眼球的题材,前者是移民题材,后者是论文范文叙事,在小说里,严歌苓坚持的是对人性极致的描摹,或者是人性的光辉,或者是人性的扭曲,而在影片里,消费文化机制下市场利益的必然驱动,西方文化视角的引入显然带来了新的因素的形成,前者凸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后者更多是对沉重历史与论文范文的一种个人化呈现、解读与拯救.显然,在不同媒介文本的转换中,由于叙事视点,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叙事手段的差异,以及市场利益等因素,造成了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其审美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文学在媒介时代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王宪华与冯国军都对比分析了好莱坞大片《特洛伊》与改编的蓝本《荷马史诗》,注意到了神在影片中的消失,有趣的是,两人的观点截然相反,王宪华认为,影片《特洛伊》中神的隐退、人的彰显,是现代人对史诗的重新诠释,他甚至说,当文学著作中那岿然不动的神隐退之时,也正是电影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文学著作提供更多的、更富有现代意味的诠释的开始.而冯国军却认为,剥去神话色彩,《特洛伊》就像一座失去美丽风景的裸城.由于没有神话的支撑,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被弱化,影片缺失了历史文化的震撼性和厚重感,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变得苍白无力.

除了对单部作品、单个作家的影视改编分析,还有从整体上来分析某类作家作品的影视改编.如李雪梅从性别角度考察张抗抗、池莉等女作家的小说文本和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之间的不同,她发现,基于创作者的性别意识的不同,女性小说文本中一些超越性别认知图式的突破在改编后基本上又回归到刻板的性别模式,因而改编也就成了向大众化趋同的一条途径,女性作家在小说中反叛传统男权文化所作的一些努力,经过影视的改编及其传播变得极其淡薄甚至完全被抹去.

李玉侠2007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女性小说影视改编中的性别视角转换》与李雪梅有类似的观点,但由于篇幅的原因,论述得更为深入.他认为许多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和原著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一些女作家的作品,她们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其中的女性意识和主体思考,在传统文化及男性中心文化的影响下,往往都会被抹杀掉,变成了男性审美视角下的影视作品.他具体从张爱玲、铁凝等女作家作品的影视改编来分析和探讨女性文学在影视改编中性别视角转换的原因.

此外还有关于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对比评析等,在此不再赢述.

以往的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研究积累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学术观点还是研究方法都给予我们不少启发.不过,这些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其一,对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的较多,对做跨文化影视改编研究的太少.其二,很多文章基本上是一种“即时性”的评价,不少论者还是习惯于写“赏析式”的文章,类似于“观后感”,有的则是介绍性质的文章,理论性不够强:其三,所写的文章更多的还是从文学本体出发来看影视改编,而从影视本体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少,对媒介的意义和作用分析不够.这些局限需要后来的研究者去突破,去弥补.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改编影视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借助于影视改编的力量引用文献:

[1] 影视表演专业学论文选题 影视表演专业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影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影视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3] 容易写的戏剧影视文学论文选题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近十年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传播述评》word下载【免费】
借助于影视改编的力量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