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墨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

主题:墨子的教育思想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5

简介:关于墨子道德教育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墨子道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墨子道德教育论文范文

墨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目录

  1. (一)“兼爱”思想
  2. (二)“相利”思想
  3. (一)身体力行的实践示范法
  4. (二)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法
  5. 墨子的教育思想:【玩命点击】252期:《王者荣耀》守望使者,墨子

方钫妍

[摘 要]墨子德育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与“相利”.这些思想与儒家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当代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方法方面,墨子的实践示范方法和环境渗透的管理方法也很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墨子;德育;启示

[作者简介]

方钫妍,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硕士,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B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48-03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由墨子所创的墨家学派,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墨子认为凡是能够实现“兼爱相利”的人便是具有高尚品行的人.他赞赏“兼士”而反对“别士”,认为“兼爱”与“相利”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要求.从“兼爱相利”的品德扩展开来,道德境界再上一个台阶,墨子又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1](下同).

一、墨子的德育思想及启示

  概括来说,墨子的道德含义,主要为兼爱与相利两个方面.众说周知,孔子的道德含义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是“己不所欲,勿施于人”,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由此可见墨子的道德观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独特的价值[2],可以在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兼爱”思想

  “兼爱”是墨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墨子说:“爱人若爱其人,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二是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墨子以孝子尽孝道为例,指出:“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后期墨家概括为:“有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为什么“兼爱”?墨子以求因的方法,对“不相爱”的后果作了分析,他认为:天下一切祸害的根源“起不相爱”.“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簒: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等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悔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为什么不相爱?墨子认为:凡“不相爱”均产生于人类自私性的放纵.他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而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而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那么人怎样才会首先放弃个人的私欲而爱他人呢?墨子提出,应以“三表”为准绳,从人的行为结果是否符合“兴利除害”的道德效果论出发.他认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与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簒,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相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也就是说,当社会公利受到损害,社会公德失范,就谈不上私利的满足,更谈不上建立一个理想的、和平的社会共同体.

  在现代,我们可以理解“兼爱”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首先,墨子认为“兼爱”是社会层面的要求.就是说,应当不分厚薄亲疏,都施以同样的爱,不但要爱一切人,而且要给一切人同等的爱.其次,墨子认为“兼爱”亦是感情层面的要求,强调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己与人双方都要承担“爱”的义务,也都享有“被爱”的权利.如果人人都能将别人的身体、家庭、国家当作自己的一样认真对待,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有不孝不义不忠之事.这里,墨子体现出理想主义的一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呼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我—你”关系,打破当时的“他—我”关系,突破了儒家尊尊、亲亲的一面.但在以家庭为社会基础的国家中,爱是有层次和等差的,无差等的泛爱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墨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爱的差别性和等级性,这是他的历史局限.

墨子的教育思想:【玩命点击】252期:《王者荣耀》守望使者,墨子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实现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的社会根基,对加强当代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很有启示.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如有的人际关系脆弱,群体性对抗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处处表现唯我独尊,对他人缺乏同情和关心.针对这些现象,德育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遵循“视人若己”换位思考的原则,切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同时,要关心弱势群体,建立普爱原则.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多构态的弱势群体,即使仅在高校中也存在诸如贫困生、综合素质比较低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学校有责任借鉴墨子的“兼爱”思想,引导大学生关心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从而将这些学生同样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在校园这个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二)“相利”思想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直截了当地大谈功利的人,他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墨家集团的奋斗目标.墨子以利人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倡导“有道相教”,认为叫人耕织者,教天下以义者,强说人者,其功劳和贡献非常多.他还主张“义利统一”,“合其志功而观焉”,即从动机和效果两个方面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这些思想是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质的.

  墨子所言之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所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所追求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大众之利.“利”包含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只要能使人喜欢的事物,都可以归入利的范畴.但由于墨家代表当时手工业小生产者的利益,他们劳动和生活简单、实在、朴素而不尚繁琐、虚浮、奢华,墨子本人也过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生活.因此“诸如衣食、舟车、住宿、工艺品等物质材料才是墨家之利的重要内容”.所以说,墨家所言之“利”非常朴素具体,以“实在”合于“民用”为主体,其实质为天下百姓人民大众之“利”.

  墨子的“兼相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义”,“交相利”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利”;“爱人”者必“利人”,“利人”是“爱人”的表现.“兼相爱”必然要求“交相利”.所以,“义”与“利”在根本上是统一的.这种以实际功利为立论前提的功利主义及其义利统一思想成为其“立本”道德教育思想的立论基础,同时也使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质.

  在墨子看来,“兼爱”与“交利”、人文与功利,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能够统一的.首先,二者互为因果.兼爱是互利的原因,交利是兼爱的结果;同样,交利是兼爱的原因,兼爱是互利的结果.爱人时必须给对方以实惠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实惠.墨子总是将“爱”、“利”并提,“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此自爱人利人生”.这样相互地爱就成了相互交利,“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从而“万民被其利”,“天下皆得利”.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自己会从爱别人中得到喜悦和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有时我们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愉悦.爱人的感情是与利人的行动紧密相连的,爱与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交利才能使兼爱落到实处,从而使空洞的道德说教走近人民大众的道德现实生活,使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道德高标变得触手可及,易于被接受.

  墨子以“义”为中心、以“利”为根本、“义利”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为世界道德教育思想史之首创.这种道德教育思想对今天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以深刻启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首先,重视利人利己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坚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标准高要求,致使很多人因达不到而放弃自我道德化了这种观念,但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利人必损己”甚至“利己必损人”的思想已经在许多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协调和解决人己关系、义利关系,不仅是社会经济利益问题,也是社会道德教育问题.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利人利己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兼相爱,交相利”,既可利人也可利己,人己和谐,义利统一,二者是互爱互利的统一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人与人之间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共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提倡“利他”教育,有利于提升道德境界.墨子道德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利天下为之”,以“利他”作为墨家团体成员的奋斗目标.其实,“利他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更能体现人本价值的观念,是一种更能指导人道德行为的思想.无论马克思还是马斯洛都认为,人类首先要满足衣食住行,生存是第一需要,安全是第二需要,第三需要就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3],前两项需要主要从“利己主义”出发,第三层次的需要必须通过“利他主义”的行为才能实现.“利他主义”也是一种个体心理情感体验,它其实潜伏在人们心中,只不过平时很少被激发出来.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都想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都希望自己的存在对他人有价值,都希望自己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崇高和伟大.“利他主义”是个人利益与个人社会价值相协调而产生的一种互惠双赢的道德理念,是对互爱互利公共道德的拓展和延伸.利他主义道德教育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理想追求.当前,我们尤其应当在高校提倡并加强对全体大学生的“利他主义”道德理想教育,从而提升其道德境界.

二、墨子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启示

(一)身体力行的实践示范法

  在道德教育中,墨子以自我为示范,以身教感化学生,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又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墨子认为,要真正做到上行下效,就必须言行一致,即“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比如,要教学生节俭之义,他自己便作“苦行僧”,生活清苦,“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并说:“务言而缓行,虽辨必不听.”通过这样的教育,他的学生也能够穿“短褐之衣”,吃“黎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这种近似苛刻的艰苦生活没有高度的自觉是不能做到的,由此可以洞察墨子的教学效果.此外,墨子也比较重视实践和联系实际,强调“言足以迁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荡口也”.他强调实践,言行一致.他认为“以身戴行”、“以行为本”,一个人不在于多说话,而在于身体力行,如只说空话,或只注重说话的修辞漂亮,而不去实行,别人是不会听从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并反复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言义而弗行,是犯明行”,说明墨子要求言行一致.墨家反对“言过而行不及”,认为话说得多与说得漂亮而不实行,就得不到好效果.只有“以身戴行”,也就是说,只有用“兼爱交利”的道理指导实践,见诸行动,才能成为“兼士”,才能通过实际行动来教人,才是道德高尚的人.

  受墨子实践示范教育方法的启发,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身体力行,为大学生树立典范.其次,应该从知与行两方面入手,将课堂理论授课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结合起来,不能使大学生仅仅明白要养成哪些优良的品质,仅仅把明白的道理挂在口头上,还要引导大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做到言行一致,在“知”与“行”的良性互动中逐步接近真理.

(二)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法

  墨子认为人性的善恶并不是先验的,而是得之于后天.而且在诸多后天的因素中,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环境塑造出具有不同品质的人.墨子指出:“人之初,性本灵,染于苍,入于黄.”即是说,人的本性或品德,本来并没有善恶的区别,而是后天“所染”,即受环境、师长、朋友的影响及教育熏染的结果.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了什么色的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等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同时,他用大量的事实加以证明.他说:“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促,武王染于太公、周公.”舜、禹、汤、武王之所以贤良,是由于他们都染于贤臣良相.相反,“夏桀染于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末,厉王染于厉公长父,幽王染于傅公夷”,正是由于桀、纣、厉、幽诸王受到奸佞谀臣的影响,才堕落为暴君,落得身死国亡的可悲下场.不仅如此,一般人的人性也为后天所染.他以交友为例,说“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宦失其理矣”,强调交上好的朋友,受到良好熏染,就能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交上不好的朋友,则会受不良影响,危及事业和家庭.

  墨子的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观点对当代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很有启示意义.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更离不开学校德育环境.有人说,德育的危机,相当程度上是德育环境的危机所致[4],非常有道理.德育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其情感具有熏陶和感染作用,对其行为具有约束、规范作用.因此,社会各界要齐心协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墨子[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杨鲜霞.墨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

[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陈超群.中国教育哲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郭竞鸣]

总结:这篇墨子道德教育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墨子的教育思想引用文献:

[1] 政治和墨子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政治和墨子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5000字
[2] 潘建伟和墨子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关于潘建伟和墨子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2500字
[3] 墨子和量子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墨子和量子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墨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word下载【免费】
墨子的教育思想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