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粤港澳旅游合作的障碍路径选择

主题:全域旅游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0

简介:关于区域旅游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区域旅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区域旅游论文范文

全域旅游论文

目录

  1. 一、粤港澳区域概述
  2. 二、粤港澳旅游合作存在的障碍分析
  3. (一)“一国两制”——粤港澳旅游合作的刚性约束
  4. (二)“行政区经济”——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合作的最大障碍
  5. 2.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行政区经济”的表现.
  6. (三)广东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7. 三、粤港澳旅游合作路径选择
  8. (一)粤港澳旅游合作机制的评述
  9. (二)粤港澳旅游合作的路径选择——机制创新
  10. 全域旅游:“9 10”区域旅游合作会议旅游专家演讲

【摘 要】文章分析了粤港澳的区域特殊性,剖析了该区域的旅游合作中存在的社会制度差异、“行政区经济”制约、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三大障碍;评述了该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得失.文章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创新的四个方面:统一区域发展观并形成区域旅游发展合力;调整行政区划结构并创新旅游合作宏观协调机制;创新区域旅游合作的制度和环境,整合区域旅游发展的资源和要素;开展旅游产业的深层次合作,形成有效的微观协调机制.

【关键词】旅游合作;行政区经济;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0)01-0138-04

区域合作及一体化发展是世界旅游经济在空间形态上的演变趋势,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在区域性质、结构、功能、空间区位等方面相似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旅游合作的价值取向、动力机制、形态模式、成本和效率.对于区域属性差异较大的经济区域而言,其存在的先天性障碍以及合作中人为形成的高成本,对旅游合作的路径选择有极大的影响.笔者将由差异大的区域构成的更高一级区域称为特别经济区域,在全国这个内部区域差异大的国家经济区内,粤港澳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可谓是特别经济区域的代表.

一、粤港澳区域概述

粤港澳既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又是一个经济区域范畴,它包括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东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面积近4.2万平方公里.从地域范围和区域经济联系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港澳是大小两个层次范围的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历来被认为是小珠三角,它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9个地级市共28个县级行政区.粤港澳是涵盖了小珠三角的大珠三角地区,是在一个全国范围内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共存于三个省级以上行政区域内的大经济区域,该区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国、两制、三地、四种文化、五个特区、六个地区荟萃”的特别经济区域.它是在一个主权国家内由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治理的粤、港、澳三地构成;该区域跨越了岭南文化、西方文化、都市文化、历史文化四种文化;拥有香港、澳门、深圳、珠海、汕头两种类型的五个特区.从地理区位、经济水平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看,该区域包括了6个相差较大的次区域:经济相当发达的香港和澳门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小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欠发达甚至较落后的粤西、粤北和粤东地区.

二、粤港澳旅游合作存在的障碍分析

粤港澳是我国地域结构最为复杂、内部差异性最大的区域,由于长期历史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固有的差异,使得该区域旅游业合作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这些问题有的通过区域内各方的共同努力近期内是能够解决的,而有些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

(一)“一国两制”——粤港澳旅游合作的刚性约束

“一国两制”作为中国正确处理港澳问题的伟大创举,保持了港澳的稳定和繁荣,促进了内地与港澳的交流与联系.既然是“一国两制”,就决定了内地与港澳实行的是两种社会制度,不可能像国内其他地区那样,用同样的经济、法律、财政、行政、司法制度等来进行经济合作与联系.必然存在区域联系方面的刚性约束,就这三个地域紧邻的经济区域而言,存在三个性质、级别不同的行政区域,三个独立的关税区,三个独立的市场体系,三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法律体系、财政体系、行政方式、货币发行制度,以及互不相干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公民权利、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粤港澳三方的经济关系属于国际经贸关系,人员往来属于出入境.尽管港澳与内地达成了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但在协调三方利益关系时只能用国际经贸关系准则来处理.由于粤港澳在国际地位上的差别,三方在制订自身的发展规划时,所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策略是不同的,由此而影响到三方在旅游合作中的局限性.

“一国两制”对粤港澳区域联合及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刚性约束表现在许多方面,仅举一例,从一国之内旅游者流动的便利性看,广东与港澳间的出入境管制是阻碍旅游者愉快、便利、经济地流动的最麻烦因素之一.相对于通过三地口岸的游客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基础设施不足且出入境管理的滞后,这种“一国两制”引起的流动和交易成本令中外游客难以承受.据调查,2000年以来,香港跨境人流量的平均等待时间为2小时以上,以全年人流量计算,其年总的等候时间超过200万个工作日;而货物的平均等候时间为4小时,以每天2.5万部货运车流量计算,则每天就有10万小时的汽油浪费和污染(恩莱特,2002).这还不包括人们为出入境而投入到*各种论文范文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这个交易成本比通关时所付出的成本甚至还要高.

全域旅游:“9 10”区域旅游合作会议旅游专家演讲

(二)“行政区经济”——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合作的最大障碍

1.珠江三角洲地区“行政区经济”产生的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政区经济”(周克瑜,1999,舒庆,2003;秦学,2003)问题,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我国一个自成体系的经济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行政区经济”在成因上与我国其它地区的“行政区经济”成因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l)双重经济运行主体——“行政区经济”产生的原因之一.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运行主体由原来单一的政府变为企业和政府双重主体.由于体制转换的不彻底,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关系未能根本打破.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地要对本区域内的企业实施保护、干预和管理,以便从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税费.对本区域外的企业则尽力限制其进入本地区,以防止本地区的资源、市场、资金外流.经济运行无法根本摆脱地方政府所管辖的行政区域的约束,深深地打上“行政区经济”的烙印.

这种格局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突出.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化导向生产、外向型企业为主成为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模式,大量的各级各类企业在珠三角得到快速成长,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但在长期计划经济模式下,珠三角各级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扮演改革开放先锋的政治角色等方面仍然居于核心地位.地方政府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中迅速强大,政府权力范围和行政干预领域也随之扩大.珠三角的行政区划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历史上深圳、珠海、东莞、顺德、南海等地均不是城市,仅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城市化过程,深圳、珠海、东莞的行政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行政区经济”现象更加明显.

(2)地方市场的垄断——“行政区经济”形成的原因之二.改革开放提出的发展商品经济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的确立,使得我国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市场体系迅速发展,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广.然而由于我国企业与政府的依存关系,企业难以以独立的经济主体进入市场,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影响,呈现出行业、部门、地方割据的态势,形成地方市场的垄断.在垄断的地方市场机制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资源、产品、市场的争夺,各个城市在制造业、加工业、基础设施、信息化、高新技术等方面的竞争激烈、重复布局建设现象相当严重.如今的珠三角,各种国家级、省级、市级、镇级开发区,数不胜数,彼此展开了强大的竞争,造成极大的内耗与浪费.

(3)计划经济下的传统体制——“行政区经济”的原因之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政策、投资体制、金融体制使得全国经济呈现出典型的“行政区经济”特征.这种体制性因素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珠三角地区的投资非常少,珠三角各级政府成为最大的地方经济发展的投资者、管理者和宏观调控者.珠三角各个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城市开发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开发区建设等绝大部分都是地方政府投资所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以及20多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具有强烈的地方政府主导色彩.珠三角各个城市不断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地方政府的地方利益与政府主导的观念,这是造成该地区行政割据的根本原因.

(4)区域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行政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行政区经济”形成的原因之四.长期以来,我国评价区域发展的指标和干部考核制度往往偏向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引进外资、项目设施等纯经济指标,而将区域的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人文关怀等置于次要地位.诱使地方政府追求价高利大的产业和纯经济指标的增长,置区域可持续发展于不顾,客观上助长了“行政区经济”的形成.珠三角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济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区域环境保护、区域文化建设、区域人口素质等发展相对滞后,成为珠三角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到珠三角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行政区经济”的表现.

(1)行政割据、恶性竞争.今天的珠三角,面积不过5万平方公里,却分布着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0年来,珠江三角洲各城市为了争当珠三角的龙头,以各自的行政区域为阵地,开始了原材料、能源、产业、设施、投资、项目、开发区、城镇发展的激烈竞争.在庞大的地方财政支持下,各市纷纷投入巨资建造各种大型设施和项目:城市广场、超级市场、主题游乐园、豪华酒店、高级别墅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中国的人造主题旅游景区数量和密度属珠三角为最.在面积不到5万平方公里、陆路交通极为发达、快捷的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城市,各自都有属于自己的国际机场.

(2)地方封锁、画地为牢.近20年来,在我国出现了一股区域旅游规划热潮.各地方政府从本位主义、地方主义、政绩原则出发,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时都只着眼于本区域,以自我为中心规划资源开发、产业布局、设施建设、线路设计、客源预测、市场划分,很少主动与周边区域联合开展区域性旅游规划.目前珠三角9个市大部分都已或即将完成本市的旅游发展规划,但至今还没有出现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规划的迹象,也没有出现像长江三角洲15城市联合签署的《杭州宣言》那样的珠江三角洲9城市联合宣言和合作协议等.

(3)行政区主导旅游经济.珠江三角洲各市旅游业竞争由来已久,重复建设、不规范经营、恶性竞争等现象相当严重.最为典型的、被人们批评最多的就是20世纪80-90年代在珠三角上演的主题公园景区大战,广东省25个人造主题园数量居全国首位,其中24个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这些人造主题园大多主题重复、内容雷同、投资巨大、客源相同、经营惨淡,造成很大的浪费.旅游酒店的建造方面,本区域内不惜投巨资兴建高级豪华酒店,目标都是盯着比例并不高的商务客源.有的市一个镇就拥有多家五星级酒店,比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会甚至全省的五星级酒店还多.结果大部分酒店的入住率都不高,一般在60% - 70%.为争得客源,各酒店论文范文竞争日趋激烈,有的论文范文低至成本价.从各市旅行社经营的旅游产品看,各大旅行社有90%以上的线路是完全相同的,在国内外热点旅游线路方面,各地旅行社之间的竞争近年来达到了白热化程度.

(三)广东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珠江三角洲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粤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仍然有全国贫困县.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粤东、西、北等珠三角论文范文地区成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全省51个山区县的土地面积占了全省面积的65.4%,而GDP仅占全省的17.4%,财政收入仅占3 .7%.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在旅游业有突出的表现.粤东、西、北部地区拥有全省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最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最淳朴多彩的民俗文化风情,但这些地区的旅游经济总量只占到全省的20%,而80%集中在珠三角,不平衡之程度可见一斑.

三、粤港澳旅游合作路径选择

(一)粤港澳旅游合作机制的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旅游合作机制的演变经历了以下过程:由民间的、自发的交流往来、市场调节的企业间的经济合作上升到半论文范文、论文范文(政府)调控下的全行业合作;由市场机制作用的经济调节为主上升到政府机制的经济、法律、政治综合协调为主,协调机制逐渐完善,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粤港澳三地间政府的协调机制,尚处在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方政府间合作机制多以会议、协商的方式来实现,缺乏制度化安排,柔性有余,刚性不足;三方政府间协调组织和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运作权威较低,至今没有形成由论文范文政府出面的超越三方制度障碍的协调机构.

2.从粤港澳旅游合作协调机制的演变轨迹来看,在市场机制为主向政府机制为主的调控机制转变过程中,缺少了各式各样独立自主的经济性组织(如旅游联合会、旅游企业协会)、政治性组织(如党派、大众传媒)和民间自愿组织(如旅游俱乐部、旅游学会)等的协调.

3.市场调节机制在旅游合作的某些环节的不作为.多年来市场机制带来了规模不经济,造成重复建设、行业垄断、不规范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等行为发生,从而降低经济生活的整体效率.在政府机制未形成之前,粤东、西、北部地区长期得不到发展,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作为的表现.

4.粤港澳至今没有找到能整合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各方力量,从而形成一种有效协调区域旅游合作、提升区域影响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机制.

(二)粤港澳旅游合作的路径选择——机制创新

1.以新的区域发展观凝聚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动力与合力.粤港澳涉及三种体制(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和其他地区)、三种货币(人民币、港币和澳门元)、三个独立关税区,信息沟通难、高层直接对话难、司法协助难、消除地方壁垒难、统一管理难、制止重复建设难、产业协调难、统一市场准入难、文化融合难.因此,在大珠三角未来发展的大计上,各城市必须“心同”.只有心同了,各区域才能主动坐到一起来探讨论文范文与民间的协作机制,有了制度化的协作机制就会有区域发展的新思维,这是粤港澳区域创新机制的建立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例如,可以在1980年提出的“粤港澳大三角国际旅游区”,2008年新提出的“粤港澳大特区”、“粤港澳特别合作区”的基础上,先行建立并运作“粤港澳旅游特区”,以此作为建立“粤港澳特别合作区”的前奏,让“区域合作,旅游先行”、“旅游合作搭台,经贸文化唱戏”成为这个地区一体化的动力.

2.构建区域整合与协调新机制.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上展开.(1)行政区域整合,构建粤港澳新的行政区域结构和协调机制.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由于香港和澳门的特区性质不容改变,行政区域整合主要是在行政分割非常严重的小珠三角地区进行.可以考虑将珠三角整合成三大经济圈:“大厂州经济圈”、“大深圳经济圈”、“大中山经济圈”;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构建“珠江三角洲城市联合政府”,直接受省政府领导;借鉴国外的经验,组建城市政府协会或城市联盟.粤港澳的新型区域协调机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区域规划决策层面上,以区内各城市政府及组建的共同体(如城市联合政府、城市政府协会、城市联盟等)为主体,建立定期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会晤协商机制.二是在操作实施层面上,除那些属于区域公共产品性质的项目必须由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共同操作实施外,其它区域合作项目都应全面推行市场化的企业运营机制.三是探讨并建立区域补偿机制,特别是对那些在区域整合中区域整体利益提升而自身利益暂时受到影响的地区,更需要联合体给予其利益补偿,不致影响其合作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动力,在促使区域整体效率提高的同时保证区域整合的公平性.(2)创造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全面整合区域资源和要素.在新的行政区域结构和协调机制下,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还必须共同创造新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全面整合区域资源和要素.就旅游业而言,粤港澳三地急需创造有利于中外游客自由流动和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环境,如旅游者出入境政策、旅游投资融资政策、企业合作交流政策、旅游营销政策、旅游交通政策、旅游购物免税政策、旅游人才交流和合作培养政策、旅游智业(咨询、策划、研究、*、服务)合作交流政策等.例如旅游交通,粤港澳最终是要实现区域交通同网、同轨、同制、同卡,打造大珠三角一体化平台,彻底打破珠三角的城市“孤岛”现象,实现区域“同城效应”.(3)加强微观协调,提升区域合作层次.粤港澳大区域如果有了新的行政区域结构、新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就可以开展生产、流通、投资、贸易、交通、基础设施、旅游、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社会服务等各具体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主导下,形成有效的微观协调机制.特别是要加强三地企业间的微观合作交流,在个别领域(如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与服务、公共安全与卫生行业、高科技行业)强化政府的合作功能外,一般领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充分发挥民间和社会*组织对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使区域合作在深层次的制度性层面和表层次的技术性(功能性)层面达到有机的结合,形成从论文范文到民间、从政府到企业、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层次合作格局,逐步达到粤港澳经济一体化.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区域旅游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全域旅游引用文献:

[1] 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于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类开题报告范文3000字
[2] 全域旅游和农村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全域旅游和农村类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2000字
[3] 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关于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500字
《粤港澳旅游合作的障碍路径选择》word下载【免费】
全域旅游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