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草原旅游导游词的英文翻译

主题:草原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8

简介:关于草原翻译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草原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草原翻译论文范文

草原论文

目录

  1. 1.草原旅游导游词的特点和翻译方法
  2. 2.草原旅游导游词的翻译现状和策略
  3. 草原:双语翻译 让十八大精神传遍草原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草原旅游导游词的翻译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翻译.它包含着诸如文本形式,所执行的翻译标准,需要达到的翻译效果,以及针对性较强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等多项内容.从应用角度上讲:导游词的翻译并不是单纯的提供信息文本,它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元素和人文因素,因此,如何把握草原旅游导游词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翻译,达到良好的适用效果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草原旅游;导游词;英文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4)03-0251-02

众所周知,草原旅游导游词都是一些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术语,在翻译成英文时,与之相对应的词甚少,能否恰当的选择对等的词汇正确标准的译出草原旅游导游词是我们对外宣扬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基础.

草原导游词在实践运用过程中,注重实际效果和现场效果.译成英文的导游词主要供导游在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旅游场所,进行口头讲解使用,这就要求导游词的表述更形象,语言更得体,翻译更标准,同时还务必做到幽默、生动、真实可信,有一定的文化性和启迪性.优秀的导游词的翻译如同好的诗词或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能激发人们了解草原文化的内涵,认识草原文化的实质.“导游词”不仅仅是人们所讲的口头文学,它可以在国内流传,亦可走出国门,进行海外传播,是外国人了解草原文化的一种方式.正是这种原因,根据现代翻译理论的要求,有些学者把导游词归纳为“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祈使文本”的结合体.这种文本在翻译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标准,绝不可“望文生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错误百出,毫无实用意义.因此,掌握草原导游词的特点,明确导游词的翻译规则是作为一名翻译者必备的素质.

1.草原旅游导游词的特点和翻译方法

草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种文化,它的历史源远流长,那悠扬的蒙古族长调,那深沉的呼麦以及令人热血沸腾的马头琴曲,总能够给人带来一种遐想,一种力量,良好的翻译能唤起游客对古代草原部落的想象.那么面对外国游客,怎样进行恰当的翻译和确凿的解释,用词和选词是十分重要的.如“呼麦”一词,起始的翻译是直接的音译“khoo mei”,当外国游客听到这种直译,根本听不明白,一脸茫然,译者务必进行相应的说明“throat singing”或者是“Tuvan throat singing”(即一种原生态的音乐形式);再如“马头琴”的翻译,也是同样的音译形式“matouqin”,译者也得进行相应的补充“Mongolia stringed instrument”(即蒙古人的一种带弦的乐器).类似的翻译用语直接影响到外国游客的心理活动,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必须在语言艺术上下一定的功夫,在“雅”字上做一做美的文章.导游词的语言美并不是简单的把草原文化介绍给游客,而且还要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艺术魅力,在游客的心理产生共鸣,有一定的感召力,从而使游客们感受到草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使那些草原画面在脑海中栩栩如生的展现,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因此,草原旅游导游词这类文本的翻译方法应采用“交际翻译法”(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语义翻译法”(semantic translation).交际翻译要求文本内容和语言表达的内容能够达成一致,并且言简意赅,使人一听即懂,便于进行良好的交际;而语义翻译我们务必在忠实原文的同时,考虑“美”的元素,形式不拘一格,可以灵活多样,加上适当的创新,不必一字一句全部翻译出来,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与原文进行“直接的进行共感交流”.通过下面的翻译实例,可以体现英汉互译时的美感和顺畅,如英文中的“Tea for two”,用词简单,句子明了,所有的读者看罢,都能懂得其中的意思,但却不能把它恰当的译出来,大多数人都明白其中的含义是“两个人的茶”或“有两个人在喝茶”.英国人有午后喝茶休息的习惯,中国人也有饮茶习惯,草原上的蒙古族也会自制奶茶,家人或朋友围坐在一起喝奶茶的习惯.关键是怎么翻译,才能英汉对等,惟妙惟肖,最后终于有一位学者按照中国的文化形式将其译为“鸳鸯茶”,译得巧妙而形象,鸳鸯是情侣鸟,总是成双成对出现,而两个人在喝茶译为“鸳鸯茶”真是太完美了.再如“草原馅儿饼”一词,在英文中“草原”为“grassland”,“馅儿饼”为“pastry with fillings”,译者在为外国游客翻译时,将二者叠加为“grassland pastry with fillings”,那么老外听罢,定会哭笑不得,弄不清楚你讲的是“什么东东”了.若将其直接译为“Mongolia pie”,便简单明了,就不会产生误解和歧义.所以,草原旅游导游词翻译的另一个特点:译者应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导游词”应尽量保持中国文化本色.这也是外国游客来草原旅游,了解中国游牧文化的重要目的.但在实践应用或翻译中,译者的翻译内容与实际的文化取向并不完全一致.如“哈达”一词,在起初翻译中,有些译者直接用汉语拼音将其拼出“hada”,这种译法的确保持了中国元素——拼音元素,但实际上却违背了草原词汇的特点,这种直译显得生硬、僵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有的译者将哈达译为“khatag”,并进一步加以解释“ceremonial length of silk used by Mongolians and Tibetans”,这样的导游词使人容易接受,并且具有了草原词汇的特色.所以从事草原导游词的翻译人员应该不断研究,不断探索,译者的知识面越广,信息源越大,就越有能力和水平把翻译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就会最大限度的迎合旅游者的要求.

草原:双语翻译 让十八大精神传遍草原

事实上,导游知识是各类知识的综合体,它包罗万象,主要包括:文化知识,风俗习惯,语言习得,社会知识,跨文化交际,旅行交际等.作为导游词的译者,除了具备上述知识以外,还要具备翻译的灵感.草原旅游导游词是导游词的一个分支,译者务必悉心研究草原文化、蒙原文化、甚至游牧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大量旅游景点,草原古迹做一番必要的调查研究,然后再进行翻译,切莫以“偷懒”的作法,人云亦云,最终一错再错,以讹传讹.结果译出来的句子,不但外国游客听不明白,连导游员也感到为难,不知所云.俗话说得好“草原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

2.草原旅游导游词的翻译现状和策略

从大环境讲,外国人开始进入中国旅游的时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启国门,使外国人有了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的机会,也使中国人有了和世界交往沟通的窗口.正是伴随着深入开放,扩大开放的国家政策.旅游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各种肤色的人来到古老的东方大地,涌入北京的故宫,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当然他们的足迹也踏入了美丽广袤的塞外草原.面对纷繁踏至的外国人,承载交流与沟通的载体——语言的转换与翻译也逐渐兴起.草原旅游导游词也成为语言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讲,外国人认识中国是从旅游开始,他们通过自己在中国的旅游经历,把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听,带到世界各地,使世界更加认识中国,中国也更加融入世界.导游词展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窗口.毫无疑问,草原旅游导游词也是体现游牧民族的展现草原人民的生活面貌.所以导游词的翻译关系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问题,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形象问题.

目前,市场上的英文版的、英汉对照的草原旅游导游词的宣传本、导游手册等数量大、品种多,但译文质量大多是一塌糊涂,良莠不齐.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如何来改进这种情况,根据草原导游词的翻译目的和要求,着重把握其翻译视角是十分重要的.从语言的功能角度进行分析,所有语言都具有三项功能,即信息功能、表达功能和唤情功能.有些语言家将这三大功能与所讲的语言文本联系起来,并建立了对应的文化范畴.作为一名合格的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首先需要将语言的功能和表意的文本进行对比,然后再进行翻译.而将不同语境下的词汇中的异化现象转为“同化”现象,是翻译导游词的一种跨越.

草原旅游导游词中也存在着许多“异化”中的“同化”现象.如:蒙古草原的特色词汇“乌兰牧骑”一词,在蒙古语中“乌兰”译为“红色”(相当于英文中的red).但在进行翻译时为了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成功对话,并保持草原词汇的特色,译为英文时将其英译为“Ulan”,而不是“red”红色一词,所以“乌兰牧骑”一词的译文为“Ulan Mugir”.(mounted artistic troupe in inner Mogolia)这种翻译策略和视角恰好衔接了两种文化的共性,也展现了翻译中的一种现象,即“个性词汇中存在着共性”.不同文化中的词汇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翻译中不可能实现文化的完全统一,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词汇的多元性.文化才真正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正确把握草原旅游导游词的翻译策略,是做好翻译的基础.

草原旅游导游词同其它导游词的相似之处在于:注重实用效果,游客听到导游员解说后的现场反应.因而力求译文的口语化,朗朗上口,有一定的节奏感,像古典音乐一样传统中听,导游员在解说时可以借助适当的肢体语言、表情和动作,使那些不远万里来到草原的游客感到宾至如归,耳目一新,深深地体味到草原不但景美,而且人美,像歌声里倾唱的那样“爱上草原爱上你等”.

总之,草原旅游导游词,是我们对外弘扬草原文化,宣传草原文化的一面镜子.优秀的导游词有益于更多的外国游客走进草原,认识草原游牧民族特点,品鉴草原的宽广和论文范文,这里的蓝天、绿草、白云都值得我们去探寻、去研究.因此,作为一名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全面的解读草原文化,明确草原旅游的时代特征,创新研究导游词与时俱进的特点,全面做好草原旅游导游词的翻译工作,更好的为绿色草原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歧新,张秀桂.英语导游翻译必读[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别塔的重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5.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陈刚.导游翻译中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J].中国翻译,1987.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草原翻译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草原引用文献:

[1] 草原论文范文 草原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2万字
[2] 草原论文范文 关于草原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3000字
[3] 内蒙古草原和旅游产业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内蒙古草原和旅游产业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5000字
《草原旅游导游词的英文翻译》word下载【免费】
草原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