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死刑的内隐和外显态度文化心理根源

主题:死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7

简介:适合不知如何写死刑废除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死刑废除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死刑废除论文范文

死刑论文

目录

  1. 1.国外的死刑法理之争
  2. 2.国外死刑态度调查现状
  3. 3.国内的死刑法理之争
  4. 4.结论
  5. 死刑:現場消息/若贊成廢除死刑 论文范文冰:我切腹

(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青岛 266427)

摘 要: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的不同可影响人们价值观的相异,而且文化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知觉、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西方的基督教、天赋人权,以及近现代的人道主义都是影响其废除死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古代中国血缘宗法制度根深蒂固,一族之人按照血缘关系上的亲疏远近彼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与义务,为亲人复仇便在漫长的历史中存留不去.但是文化传统影响死刑态度只是学者的理论分析,中国人的死刑态度是否是由文化传统影响的,以及文化传统怎样产生影响的,并未有实证研究.该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涉及死刑的法理与调查现状进行梳理,提出利用实证调查的方法收集公众对死刑存废问题的认知与态度.

关键词:死刑 内隐态度 外显态度 文化心理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8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219-02

长久以来,中国人对死刑的态度和西方就不尽相同,这可能是不同的文化观念引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的不同会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异同,而且文化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知觉、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1,2]我国民众对于罪犯总是持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态度,这受国情、宗法制度传统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很深.在西方,人们的死刑态度最先基于基督教的《旧约》,认为刑罚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平衡、节制复仇心理,并不能当作上帝真正的心意,因此,《旧约》律法的精意并不在于赞成死刑,反倒在强调生命无价.后来,西方的法治思想又从“天赋人权”和死刑的威慑作用出发,进行了深入地讨论,随着自由观念、生命权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彻底废除了死刑.而在中国,现行刑法中规定的死刑罪名多达55种.并且调查发现,支持死刑的观念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可谓根深蒂固[11].

1.国外的死刑法理之争

从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的观点之后,国外各领域专家学者间就掀起了死刑存废问题的大讨论.[3]

从基督教中可以看到对死刑的态度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旧约》提出的19项死刑,显示了“以命偿命”的原则;另一种认为《旧约》刑罚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平衡、节制复仇心理,并不能当作上帝真正的心意.抛开宗教教义的影响,人们对死刑态度亦有赞同与反对两种.

赞同死刑制度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

一是报应理论,代表人物有古典派刑法学者康德和黑格尔.康德主张等量报应,认为“谋杀的人必须处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法律的替代品或代替物能够用它们的增减来满足正义的原则.”[4]黑格尔则否定了绝对的等量报复,主张等价的报应并认为,“犯罪的扬弃是报复,因为从概念说,报复是对侵害的侵害.不是侵害行为特种性状的等同,而是侵害行为在存在的性状的等同,即价值的等同.”

二是威慑理论.邱兴隆在《罪与罚讲演录》中指出,“刑罚的一般威慑作用源于对刑罚的畏惧,而对刑罚的畏惧又源于刑罚具有给人以痛苦的属性,因此,只要肯定刑罚具有给人以痛苦的属性,便必然肯定其具有一般威慑作用.”

反对死刑的观点主要是通过质疑报应理论和威慑理表现出来的.

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卡利亚、边沁、斐利.“死刑几乎永远是一种不必要或没有效果的权宜之计”,认为死刑并不能起到人们预期的威慑作用,意大利犯罪学家恩里科·菲利以统计分析的方法证明死刑并不具有特别的威慑效果,并指出:“统计资料实际上已经表明,严重罪行的周期性变化与判处执行死刑的数量无关”.[12]而且死刑一旦误判,后果无法挽回.

2.国外死刑态度调查现状

纵观国际形势,截止大赦国际2008年的统计数字,世界上已有137个国家废除了死刑,废除死刑的国家越来越多,而且其死刑废除的焦点也是针对谋杀罪,域外国家基本不对经济犯罪设置死刑.有些人认为美国是代表世界上最具惩罚性的国家之一,这种倾向表现在公众,立法和司法认可的死刑上.但是,在总的国家统计数据中,个人与州或地区对死刑的支持上隐藏着很大的差异.[8]在1970和1980年代,美国民众支持死刑的比例有所上升,对死刑的支持在1994年达到高峰,当时有80%的人支持死刑;之后,反对死刑运动再次强化,在最近一次于2011年所做的盖洛普民意调查中,有35%的美国民众反对死刑;另外,在2012年加州死刑公投的结果,53%的民众反对一项死刑废除的提案,而47%的则支持该提案.2010年时,日本有85.6%的民众支持死刑,比先前(2010年之前)的调查结果都要高.在韩国,有民调显示,多达83.1%的民众支持死刑,只有11.1%同意废除死刑;另据一份2009年民意调查机构Real Meter进行的“有关死刑制度之存废”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66.7%的韩国民众支持死刑.在2012年,由Angus Reid民调公司联同《多伦多星报》所做的调查发现,在废除死刑36年后,多数的加拿大人并不太抗拒恢复死刑,有61%的人相信,被判谋杀罪的应处死刑,然而在“死刑”与“无假释无期徒刑”两者间二选一时,有50%的加拿大人偏好无假释无期徒刑,38%的则偏好死刑.

对于影响死刑态度的相关因素也得到了探讨.对支持死刑的研究已经发现,当问及公众对死刑的态度时,大多数美国人会表示支持.然而,现有的研究并没有试图解释“为什么”让很多人觉得死刑很有吸引力.Roy Lotz和Robert M. Regoli(1980)通过综述大量现有的各种文献,总结了三种可能的解释,即,理性模型、体系模型和传统价值观的模型.有研究表明,权威主义和保守的人一般显示更多的支持政府批准的死刑,并且社会威胁与死刑支持的提高相关.[5]一个涉及到死刑支持的变量是种族分歧,白人将非白人视为他们的统治和影响力的威胁,带有论文范文的白人会更多的支持死刑.另外得到了一些支持的变量是死刑案件资格、公正世界信念、法律权威主义和控制源,这些变量表现在对陪审员在死刑案件上的作用,研究表明支持死刑的被试更可能具有较高的公正世界观,更可能是法律权威主义者,表现出内控倾向性.

死刑:現場消息/若贊成廢除死刑 论文范文冰:我切腹

3.国内的死刑法理之争

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从坚定地死刑制度到现在缓和的修改,国内法学界对死刑存废问题基本达成了共识,总体上普遍支持废除死刑.而且无论当下如何调整死刑制度,废除死刑都是刑罚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具体观点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主张在中国应立即废除死刑.二是先严格限制再逐渐废除.大部分学者持的是后一种相对保守缓和的观点.

不少学者提出我国刑罚制度改革必须要考虑国情、民情这一重要因素.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教授认为:在一个国家死刑是否废除的议论,绝对不能脱离该国国情,特别不能脱离该国的严重犯罪的发案率和国民对于死刑的感情和观念[6].同一时代、同一类型的国家,有的废除了死刑等这都不能说单纯的依据抽象的刑罚理论来对待,而是需要以各国的国情、民情来作分析,还有一条,要根据国民和民族的确信,尤其需要改变传统刑罚的观念的确信[7].

通过2011年5月1日生效的刑罚第八修正案(以下简称刑八)取消了13个经济型犯罪的死刑罪名,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死刑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先要逐渐取消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对于刑八针对死刑作出的修改,社科院刘仁文教授认为此次取消死刑的13个罪名在现实中很少出现,所以这个“取消”不一定会给死刑制度带来实质性改变,但它的价值所在是其作为一种符号——我国的刑法向着较少死刑的方向前进了.同时他认为在立法上减少死刑罪名,要注意民意以及犯罪数量.中国政法大学阮齐林教授则从实务层面对如何减少进而废除死刑来考量,提出“司法先行”,使死刑“设而不用”,并将暴力犯罪归于诸如杀人一个罪名之下,就好废止.

总体来看,死刑存废问题是关乎国家利益、执政政策、社会安定、个人自由、社会价值取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诸多层面的重大刑事政策,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无论最终立法者采纳何种意见,都要从中国的社情民意出发,任何政策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观相匹配才能得到切实的遵守与执行.[10]

4.结论

鉴于此,我们认为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收集法律从业者与社会公众对死刑存废问题的认知与态度,并通过内隐联想测验验证公众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量化实验研究,有助于为我国死刑存废问题的论证提供较为广泛的实证依据,也可以作为我国死刑政策的实证参考依据.并且废除死刑是我国刑事政策的必然选择,因此了解社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及原因有助于我们找到改变公众不合理认知,促进我国逐渐“去死刑化”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侯玉波.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211-216.

[2]侯玉波,朱滢.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34(1):106-111.

[3]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4]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1.

[5]Roy Lotz and Robert M. Regoli.Public Support for the Death Penalty.Criminal Justice Review,1980,5:55.

[6]马克昌.比较法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8]Baumer,E.P.,Messner,S.F.,&, Rosenfeld,R.Explaining spatial variation in support for capital punishment:A multilevel analysi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3,108,844,875.

[9]张晓燕,高定国,傅华.辩证思维降低攻击性倾向[J].心理学报,2011,43(11):42-51.

[10]吴佳辉,林以正.中庸思维量表的编制.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J].本土心理学研究,2005(24):247-300.

[11]赵秉志.穿越迷雾:死刑问题新观察[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12]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M].中国人民论文范文大学出版社,1990.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死刑废除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死刑引用文献:

《死刑的内隐和外显态度文化心理根源》word下载【免费】
死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