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

主题:留守妇女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9

简介:关于留守儿童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留守儿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

留守妇女论文

目录

  1.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
  2.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
  3.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4. 留守妇女:092 关爱留守儿童篇

胡春晓,史俊梅

(陇东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摘 要:当代社会在“民工潮”涌动的同时付出的很可能也是一代“留守儿童”的前途和未来的沉重代价.作者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在性格、道德层面还是在知识、学习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展开调查论述.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19(2012)—23—0060(03)

留守妇女:092 关爱留守儿童篇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城市化建设的需求,又推动着这些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从事着各项建设工作,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同时,又带来了一个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2005年5月22日,在郑州召开的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上,公布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2000万人,其中14周岁及以下者占86.5%.按照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约1.5亿人,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000万人,留守在农村的也有20万人,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18%[1].

儿童早期的社会化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近几年,“留守儿童”的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其问题也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而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分析了目前“留守儿童”身上的常态表现,深入探讨了产生这些常态表现的原因,归结为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解决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

㈠道德品质 一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是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对家长、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逐渐增多,这类“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以上[2].

㈡学习成绩 一是在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二是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失去了接受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机.当“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父母亲很少有机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

㈢心理状况 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三类:一是学习差或学习动力不足;二是纪律性差;三是个性问题,突出表现为攻击型性格和畏缩型性格两类.攻击型的性格特征,动则就吵闹打架,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畏缩型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

㈠抚养功能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为了保障孩子得到保护和供养而造下的文化设备”.因此,抚养儿童就成了家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人类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个个体在“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内必须得到家庭提供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以使每个儿童在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在缺位的情况下,通常将子女交给(外)祖父母、亲戚朋友、同辈群体或由父母一方来照顾,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区分的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代监护及单亲监护,这是一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它会导致家庭的抚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并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造成一系列影响.第一,部分“留守儿童”面临着“饭不饱、衣不暖”的困境,卫生意识较差,且家务负担比较重.这里主要针对那些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外)祖父母的年龄高、文化程度较低、身体素质差、责任意识也相对淡漠,再加上家里农活繁多且缺少劳动力,造成他们在有些情况下没有精力照顾好孩子.据笔者调查,在农忙季节,“留守儿童”回家后遇到“冰锅冷灶”的情况时有发生,祖辈通常只给孩子一顿“便饭”,如只提供给他们一包廉价的方便面或些许干馍馍等,这些食物很有限的营养价值对于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有部分“留守儿童”还会面临冬缺暖衣、夏少薄衫的困境,基本的卫生状况也很不尽如人意.另外,在各种类型的监护家庭中,劳动力缺乏的事实使监护人不得不将一部分家务活交给儿童来完成,多数“留守儿童”都担负着较为繁重的家务活.比起那些有父母做“后勤保障”的“非留守儿童”来说,繁重的家务活无疑成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又一道障碍.第二,“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监护,加之他们自身年幼、思想单纯,辨别是非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低下,这些原因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伤害.从实地调研中得知,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生病时没有给予及时有力的治疗,以致延误了病情甚至留下了许多后遗症等.还有些“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也面临着诸多人身安全的威胁.一位房东告诉笔者,住宿学生由于条件有限,通常多人居住在一间屋内,在屋里用蜂窝煤炉子做饭,再加上空气不通畅,有时可能会出现煤烟中毒的情况,不过每天晚上房东都需要提醒他们在睡觉前一定要将炉子提到屋外,以前曾就出现过多起住宿生因煤烟中毒而导致身亡的事件.

总之,当面对衣食有忧、生病无人照顾、家务活繁多、处处缺乏安全感的困境的现实时,“留守儿童”原本应有的论文范文无虑的童年已被蒙上了几许暗淡的色彩,家庭保护和供养孩子的基本作用也有所丧失,这给“留守儿童”顺利地完成初级社会化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麻烦.

㈡家庭情感培育与交流功能的弱化及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联系是一种自然的爱,孩子最初的个性就是通过与父母亲的思想感情交流和互动而形成的.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给予个人的感情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儿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体验亲人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的发展,他能否理解爱,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缺位使得他们不仅不可能感受到来自正常家庭的那种父爱或母爱,而且他们连向父母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机会也很少,这很不利于儿童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培养.监护人由于文化程度、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种种原因的限制,一般只重视儿童的温饱与身体健康状况,很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感受.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来自外界环境的冲击与自身生理的变化通常会使他们感到迷茫与错乱,父母的缺位让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交流或倾诉对象,更得不到必要和充分的情感滋润与呵护.“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有效情感互动,部分已经呈现出了内向、自卑、情感冷漠、缺乏爱心及同情心的心理特征,这会对其今后的人格塑成造成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㈢教育功能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一般而言,儿童是在家庭中逐渐习得基本社会生活技能与社会行为规范的,而父母的家庭教育在此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父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与教育使儿童形成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即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另一方面,父母需要教导儿童认识与遵从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些技能与规范的掌握是儿童顺利扮演某种为社会所认可的预期角色的必要条件.在“留守儿童”家庭当中,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会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产生负面的影响.一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这是儿童个体形成独立行事能力以及能够良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儿童个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获得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而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使儿童习得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的“信息”遭到了破坏,这不仅阻碍了儿童对于基本生活技能的获得,也不利于儿童预期社会化的顺利发展.根据调查,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留守儿童”(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生活自理意识较强但自理的能力相对较差[3].二是,“留守儿童”在内化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过程中出现偏差.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曾将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他律阶段”(5岁~8岁)与“自律阶段”(8岁以后).他认为,儿童在他律阶段主要通过服从权威来获得基本的道德意识,而在自律阶段则有了相对自我的判断能力,不再是盲目的服从.那些处于“他律阶段”的“留守儿童”在习得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关键阶段,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使得他们失去了可靠的权威,这对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规范意识与法律意识等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另外,皮亚杰曾在研究了“个体的认识发展”之后还指出,儿童的主要认论文范文式是具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样,“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一方面会表现出对外界新奇事物的强烈感受力,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通常会产生盲目的模仿行为,但这种模仿行为在缺少父母正确及时的监督与引导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形成和产生一系列的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以至于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三是,尽管“留守儿童”的父母可能会很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有些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给孩子将来的学习与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父母长时间的“缺失”还是给子女们当下的学习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首先,“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他人辅导.由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有限或其他原因,儿童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都是学校解决,由于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更多的儿童是选择通过抄袭别人的作业来完成任务,长期下来,致使学习受到很大影响.其次,儿童由于认知能力差,学习缺乏一定的自觉性与自律性,再加上在学校以外由于缺乏家长的有力监督,他们很容易受同龄群体与外界的诱惑而去玩耍、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多数“留守儿童”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受到老师的责备与惩罚.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㈠家长应改变观念,注重家庭教育的效应 有父母参与的家庭教育才是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通知》中指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有家长都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身体力行,教育子女,要转变陈旧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指导家庭教育.”由此可见,家长要改变陈旧观念,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4].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家长多关注孩子,一方面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把外出挣钱是为了让他能有更好的学习条件的道理讲清楚,但现在必须要先渡过难关,不能让父母失望.另外,多给予亲情的关爱,而这种关爱不能是溺爱,也不能是一个电话,几句话就了事.此外,父母偶尔回家和孩子相处时也要注意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应树立良好形象,切不可行动鲁莽或语言粗俗.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方面,父母不能只关注学习,更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而应多关心孩子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5].

㈡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学校应主动站出来,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学校和教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构建起一个类似家庭的充满信赖、真诚、和谐的亲情活动网络,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家、享受爱,不再感到孤独无援.其次,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6].再次,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授相应的知识,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使全体同学都受益;设立心理咨询室,为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最后,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讲需要其发挥主动精神,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留守儿童”与“常态儿童”相比,家庭和父母的监管力度弱,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培养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7].

㈢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向大城市流动,缓解进城农民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发展大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商品化,同时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市化.这样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从而减少农民向大城市的流动问题[8].另外,改革户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等壁垒,为农民工带子女进城提供良好的制度条件,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健全的社会化环境.其次,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不再是一方净土,盗窃、抢劫、贩毒、论文范文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发展,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9].因此,要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宁环境就必须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对农村进行综合治理.成立青少年维权中心和青少年法制学校,在各乡镇开办青少年法制班,落实专门民警担任法制老师,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强化对“空壳”式家庭的管理,减少违法犯罪青少年漏管失控.再次,加强农村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为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必须对家长进行再教育.既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也要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10].后者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方面起工具性作用,一般文化素质的提高、读写能力增强,有助于家长对家庭教育观念和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在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下,“留守儿童”教育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村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论文范文.200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谢海燕,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2006,⑷.

[3]冯霞,白雪萍.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影响的探析[J].海南医学,2005,⑽.

[4]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⑴.

[5]熊亚.公共政策视野上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7,⑴.

[6]黎韵.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J].社会科学战线,2007,⑹.

[7]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⑺.

[8]李斌强,赵论文范文.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⑴.

[9]秦秋红.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财经论丛,2006,⑹.

[10]黄颖,叶敬忠.家长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上的作用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7,⑼.

(责任编辑 张顺全)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留守儿童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留守妇女引用文献:

[1] 新颖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标题怎么定
[2] 容易写的留守儿童教育论文选题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题目怎样取
[3]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向论文选题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题目怎样定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word下载【免费】
留守妇女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