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关于施尼特凯复风格作品——室内乐《海顿风格的莫扎特》的音乐复调技法运用

主题:模仿王家卫风格的句子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2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风格模仿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风格模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风格模仿论文范文

模仿王家卫风格的句子论文

目录

  1. 1.演奏布局
  2. 2.整体结构
  3. 3.核心音程
  4. 4.素材发展
  5. 5.其他特点
  6. 1.风格对位
  7. 2.调式、调性对位
  8. 3.卡农模仿
  9. 模仿王家卫风格的句子:用dodolook的风格模仿mj(搞笑)

[内 容 提 要]施尼特凯因“复风格”而闻名于世.作为贯穿其“复风格”创作历程的室内乐作品是集中体现作曲家“复风格”创作思维的重要领域.本文选取作曲家创作中期、也是其“复风格”创作盛期的室内乐作品《海顿风格的莫扎特》为切入点,从创作渊源、艺术特色与复调技法等多方面逐步揭示施尼特凯“复风格”创作思维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与运用.

[关键词]复风格/施尼特凯/莫扎特情结/核心音程/卡农模仿

[内容类别词]作曲技术理论

作为20世纪后期新兴创作观念“复风格”(Polystyli论文范文)的创立者——阿尔弗莱德·施尼特凯(Alfred.Schnittke1934~1998)在音乐史中享负盛名,他所开创并引领的“复风格”思维对20世纪后期的音乐创作产生着深远地影响.

“复风格”意指音乐风格多元化的组合.受20世纪多种美学思想与现代思维地影响,施尼特凯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在和声、复调、配器等各种技法领域中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加以自由对置,构成奇异的新颖音响.通过直接搬用或暗示的手段,使大量风格迥然对立的片段构成新异的效果.在摒弃传统美学观念必须遵循风格统一的基本逻辑的同时,作曲家将听众引入听觉上的“迷津”,从而在混乱中体现“先锋”姿态,对传统音乐观念产生冲击.而听众却又会因这种陌生化的感觉而产生新的刺激和亢奋.在将古典的、现代的,高雅的、通俗的等各类风格的音乐片段组合的过程中,作曲家的意识得到彰显,戏剧冲突的效果得以扩大,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作曲家对当今音乐发展“世界性”、“全球性”的认识与反思.

以如此理念为指引,施尼特凯的“复风格”作品既有新潮的现代技法,又有久远的古代遗风,构思缜密、对比强烈.在继承并发展西方古典音乐深邃精神的同时,在时间与空间的理解和处理上体现出现代审美意识的创造力的胆魄.

作为器乐合奏形式之一的室内乐,因其各声部的独立性、平衡性,颇受各个时代作曲家的钟爱,成为凸显作曲家创作技巧的天地.施尼特凯的室内乐创作自1965年开始,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经历了由复风格的“直接搬运”到“风格暗示”的全过程.在这些作品中,乐器组合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体裁多变.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众多室内乐作品中竟有5首都与莫扎特有关,而且这5首均源于同一材料,即莫扎特的作品K416d,可见在施尼特凯的内心深藏着浓厚的“莫扎特情结”.

1975年底,为适应新年演奏,作曲家首次将莫扎特的K416d改编成为14件乐器而作的室内乐《Moz-Art》,这就是历时15年、贯穿“莫扎特情结”作品的原型.演出之后,作为14位演奏者之一的Gidon.Kremen(1947~,俄罗斯小提琴演奏家)向作曲家委约了两种版本的《Moz-Art》:一个是为双小提琴而作的《Moz-Art》(1976);一个是为6件乐器而作《Moz-Art》(1980).同时作曲家因对《Moz-Art》的格外偏爱又两次回到原先的构思上,用同样的材料创作了两首新作品:为两把小提琴、两组小型弦乐队、低音提琴与指挥而作的《Moz-Art a la Haydn》(1977,本文将细述)和为4件不同类型的长笛和竖琴而作的《Moz-Art a la Mozart》(1990).[1]

为两把小提琴、两组小型弦乐队、低音提琴与指挥而作的《海顿风格的莫扎特》(《Moz-Art a la Haydn》)创作于1977年,是“莫扎特系列”4首室内乐作品中的第二首.该曲的创作正值施尼特凯“复风格”思维的巅峰时期——精心、潜在的暗示代替了直接的引用,以似曾相识的情绪或手法将引用的主题变奏、衍化,融入到施尼特凯的个性化语言中,从而建构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从曲名中即以彰显出该曲“复风格”的本质特征——海顿+莫扎特.“莫扎特”含义的由来前面已揭示,这里不再赘述.而海顿的风格来源于该曲的演奏形式.1977年作曲家因对莫扎特K416d情有独钟再创此曲.创作后虽无意上演,但此曲因与意大利狂欢节的风格匹配而经常得到演出.演出时,演奏者头戴面具在黑暗中被引导着走上舞台,在演出正式开始之前为乐器调音.而音乐最后以一种具有相当戏剧性的方式结束,即演奏者一个接着一个地离开舞台,颇似海顿《告别》交响乐的结尾[2],作品因此而得名.

《海顿风格的莫扎特》篇幅适中,结构紧凑.但是在有限的长度中凝聚着作曲家过人的创作才能.音乐形象的多元化、情绪发展的突变性、调式调性的更迭转换令人眼花缭乱,时刻吸引着听众的“味蕾”.

1.演奏布局

该曲是为两把小提琴、两组小型弦乐队、低音提琴与指挥而作的室内乐.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两组乐器间的对比阵势:VL.Isolo带领着VL.I(1)、(2)、(3)与VlaI、Vc.I为一组;VL.IIsolo和VL.II(4)、(5)、(6)与VlaII、Vc.II为另一组;Cb.位于两组之间起到低音烘托的作用.在演奏队形上,由于对音效的特殊要求,作曲家也有特别注明:从开始到[18][3]处,从[27]到乐曲结束的前后两大部分,乐队呈如下排列,各声部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在这一部分中,音乐展现出块状对比的特点,以组为单位,音乐不断发展,体现出与之前队形音响效果上的不同——由层次递进过渡到块状对比.到[27]处时,队形又恢复为开始时的形态.

2.整体结构

该曲由于具有复风格的“拼贴”特征,因此初听起来给人一种散乱、碎片式的效果.听众在如此非常规审美习惯的震撼中,不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但是从曲式结构上来看,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引子 [0-2] A [3~17 三部曲式] B [18~41多段拼贴的发展部] A&,acute,[42~45 倒装再现] Coda [46~49]

通过以上简单的结构划分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具有复三部曲式特征的作品.引子与Coda位置鲜明,作用明确.其中在 引子 中,主要呈示全曲的12个材料;Coda 起到再现与总结的作用.A是一个典型的三部结构,分成三个部分:a[3~6]b[7~15]a&,acute,[16~17].在这个段落中,材料应用节俭,调式、调性简单,具有初次呈示的特征.进入B部,音乐风生水起,引子中呈示的各材料以碎片式拼贴手法汹涌而至、此起彼伏,具有明显的展开性质.A&,acute, 部虽然规模短小,但是内容丰富,以倒装再现的形式统筹全篇,掀起音乐的论文范文.由此可见,《海顿风格的莫扎特》虽为一首20世纪后期的现代作品,体现出强烈的复风格特征.但是其创作思想仍根源于西方传统审美规范,是在传统思维上的再创造.

模仿王家卫风格的句子:用dodolook的风格模仿mj(搞笑)

3.核心音程

《海顿风格的莫扎特》是在两个核心音程——小二度和纯四度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组合与变形手法发展起来的.在引子中,各声部乐器与两个独奏小提琴逐一陈述出供全曲应用的12个素材.这12个素材有的是作曲家的创作,有的是对莫扎特作品旋律节选的引用.但是无论这些素材源自哪里,都与这两个核心音程有着不可分割地联系:

此外,在引子中,VL.Isolo与VL.IIsolo的首次呈现也是以纯四度与小二度音程的交替演奏为开始:VL.Isolo先是在E与A纯四度音程上以三十二分音符颤音音型首次进入,随后是VL.IIsolo在B与E音上进行模仿;之后VL.Isolo转换成A与bB小二度音程的三十二分音符颤音,紧接着VL.IIsolo用#G、A与#F、G三十二分音符的交替演奏予以模仿,以此强调小二度与纯四度在全曲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在整个音乐的发展过程中,由于12个基本材料在全曲中的贯穿、衍化,使得小二度与纯四度的曼妙身影随处可见.

4.素材发展

前面在作品介绍中已经提到,引子表面上好像是各件乐器逐一调音的衔接,然而经过对整部作品地细致研究,不难发现引子乃是全曲音乐发展的“材料库”,起到重要的呈示作用.各材料在乐曲中不断衔接展现作品的“拼贴”性质,在松散中实现音乐的论文范文力.现将各材料在作品中出现的情况列表如下:

除了对“材料库”中材料的发展应用,作曲家还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引用大量莫扎特的音乐片段,构成音乐上的风格对比.如在[3]处呈示的莫扎特的《小步舞曲》(K416d)中的旋律片段在[16-17]、[43]中都曾出现;在[5]处出现的莫扎特的另一旋律片段在[42-44]处也有过再现等等.

5.其他特点

在《海顿风格的莫扎特》中,节拍的变化,速度、表情转换的频繁,使得情绪发展跌宕,将听者带入一个瞬息万变的空间世界.如下图:

此外,为了充分体现莫扎特、海顿式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作曲家刻意在多段结尾,如[7]、[9]、[10]等处,使用古典音乐中常见的带颤音持续音的半终止式或终止式;以及使用声部重复手法,如在[22]、[33]处,预示段落走向终点,通过风格模仿体现“复风格”在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在作曲家“复风格”巅峰时期创作的《海顿风格的莫扎特》,因其风格的“复合”特征,强烈体现出复调思维在该曲的主导地位.就复调技法而言,多声部思维由始至终贯穿全曲.多层次模仿、块状对比比比皆是;风格对位、调式调性叠置参差有序.

1.风格对位

由于“莫扎特”的加入,使得此曲具有“莫扎特风格的施尼特凯”性质,在全曲中处处体现出二者的共存性.

A.同质风格对位:指造成对位的双方或多方乃为一种风格,不是莫扎特,就是施尼特凯.如在[7]和[39]中引用的两个莫扎特旋律片段构成同质对位;在[8]处,由材料1和2发展而来的施氏风格的两个旋律构成的同质对位.

B.异质风格对位:相对于同质风格对位,异质风格对位即指构成对位的双方或多方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风格,在这里即指莫扎特与施尼特凯构成的风格对位.如在[20-21]处,由核心纯四度音程与由材料11发展起来的莫氏风格旋律形成的异质对位;在[43]处由再现[3]处和[5]处的两个莫氏旋律与施氏自己的对位旋律所构成的三层异质对位.

2.调式、调性对位

调式、调性对位是《海顿风格的莫扎特》中的常见手法.乐曲中调式、调性的频繁变化、层叠不断,使音乐的视听色彩纷繁炫目.

A.双调对位:该曲中有大量双调对位段落,有的体现在调式上,有的出现于调性中.如在[7-9]和[16-17]处d小调与D大调之间的调式对位;在[27-28]处C大调与bE大调、[31-33]处bB大调与bE大调、[42-43]处D大调与bB大调之间的调性叠置.

B.多调对位:为了更加体现“复”的思维,受音乐发展情绪地影响,作品中还有多处多调对置的段落.如在[4-6]处有C大调、bD大调、D大调、和E大调四层二度叠置的多调对位;[45]全曲的论文范文处出现的由A大调——D大调连续小二度级进排列的六调叠置.

C.自由调式、调性对位:除以上两种调式、调性对位外,作品中还有几处自由调式、调性对位.这里的“自由”即指旋律调与乐谱标注调不一致造成的对位效果.如在[18-19]处乐谱所标调为C调与F调,而旋律实际调为E大调、g小调与F大调的三调叠置;Coda[47-49]处乐谱所标调为C调与g小调,实际调为E大调与g小调.

3.卡农模仿

作为贯穿全曲的主要复调技法,卡农模仿在该曲中种类多样、运用灵活.作曲家有意识地继承传统复调的模仿规则,在不同调式、调性上采用完全模仿手段,构成单线条和谐与多线条错落的音响不协和感.

A.多层模仿:这是作曲家在全曲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模仿手段.包含两种类型:①多层半音级进下行模仿——指各乐器以同等距离,半音级进下行逐层模仿.如[4-6]处,三把小提琴与一把中提琴按照VL.I(1)、VL.I(2)、VL.I(3)、Vla的顺序以1/8拍距离逐层级进下行完全模仿,产生出由A-bA-G-#F半音调的强烈不协和音响.使用此类方法的还有[24]、[36]和[45]处.②多层同音相距模仿——这类模仿与上类不同之处即在于各层次之间不产生音程差别,是同音模仿,其它特征相同.如在[31]处,六把小提琴以VL.I(1)、VL.II(4)、VL.I(2)、VL.II(5)、VL.I(3)、VL.II(6)的顺序以4/4距离进行同音模仿.此类模仿在Coda[47-49]中也曾出现.

B、块状模仿:由于该曲包含两组弦乐队,因此音乐中常常会有组组模仿的段落,这类模仿也包含两种情况:①组组相间模仿——指组与组之间的乐器相间交错进行模仿,如在[10]处过渡句中,六把小提琴分成相距三度音程的三组——VL.I(1)与VL.I(2)、VL.I(3)与VL.II(6)、VL.II(4)、VL.II(5)以相距1/4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错模仿.与此方式相同的还有[13]、[18-19]、[26]等处.②组组相接模仿——与上不同,这类模仿是组与组的相继模仿,一个组呈示后,下一组再接上,如在[4-6]处,第一组——VL.I(1)、VL.I(2)、VL.I(3)、VlaI以A、bA、G、#F下行小二度的顺序相距1/8拍模仿后,第二组——VL.II(4)、VL.II(5)、VL.II(6)、VlaII也以相同音程距离进行模仿,构成组组相继模仿的形态,此外,[45]与[47]也使用此类模仿.

结 语

《海顿风格的莫扎特》从其曲名上即以表明作曲家以“复”为创作思想.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在主题排列、素材发展,还是在调式调性对峙、线条模仿上均体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可见,施尼特凯的“复风格”创作不仅仅是字义上的风格间的对比,并远远扩大到音乐组织的各个环节之中,将“复”的思维放入宏观领域予以发展.

现代思潮的发展纷繁叠置,使得人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审美习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世界.受美术领域中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人们逐渐远离对“统一”的向往,转向分裂与对峙.诞生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复风格”,表象上是以解构、拼贴为特征,然而实质上却是在不断引领音乐走向复归,以它崭新的音响模式震撼听众的心灵,引起大众的反思.在这个追捧“反叛”的时代,“复风格”也以它特有的“反叛性”为艺术发展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为众多艺术家所接受与借鉴.

注 释:

[1] 此外,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施尼特凯还将莫扎特K467、K491、K503、K39四首作品改编为多个华彩乐段供不同乐器演奏.

[2] 1988年在柏林举行的施尼特凯“作曲家的肖像”音乐会上,由Gidon Kremer、Oleg Kagan和Heinrich Schiff(指挥)三个人戴着不同的面具演出,他们称此曲为“有音乐的表演”.

[3] 文中的数字均为乐谱中所标注的排练号,乐谱为德国Sikorski出版社的版本.

参考文献:

[1]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苏)A.卡加里茨卡娅.自己评论自己——和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的谈话.载人民音乐,1989

[3](苏)A.施尼特凯.现代音乐中的复风格倾向.载人民音乐,1993

[4]吕黄.施尼特克及其“复合风格”.载爱乐,2002年

[5]王球.论施尼特凯多风格复调思维.载黄钟,2008

[6]曲佳琳.施尼特凯的两首双小提琴作品研究——〈纪念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与〈莫扎特两部作品的音乐分析与复调技法运用〉.载音乐艺术,2009

(编辑 张宝华)

总结:该文是关于风格模仿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模仿王家卫风格的句子引用文献:

[1] 王家卫论文范文 王家卫方面有关论文范本2万字
[2] 王家卫论文范文 王家卫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2万字
[3] 王家卫学术论文怎么写 关于王家卫和堕落天使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2万字
《关于施尼特凯复风格作品——室内乐《海顿风格的莫扎特》的音乐复调技法运用》word下载【免费】
模仿王家卫风格的句子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