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回顾反思——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学科建设为例

主题:日本传统音乐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6

简介:关于音乐传统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音乐传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音乐传统论文范文

日本传统音乐论文

目录

  1. 一、历史回顾
  2. 1.第一阶段:1938-1980年间的传统音乐教学情况
  3. 2.第二阶段:1980-1999年间传统音乐教学情况
  4. 3.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的传统音乐教学情况
  5. 二、存在的问题
  6. 1.师资问题
  7. 2.教学问题
  8. 三、今后工作的设想
  9. 1.调整传统音乐课的时间布局
  10. 2.改变传统音乐课的授课模式
  11. 3.增加实践技能类的课程内容
  12. 日本传统音乐:萨顶顶成立国内首个专属音乐俱乐部 新专辑挑战传统唱片营销 120614

作者简介:冯志莲(1964~)女,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日本传统音乐:萨顶顶成立国内首个专属音乐俱乐部 新专辑挑战传统唱片营销 120614

自1940年代“东北鲁艺”(“沈阳音乐学院”前身)建院以来,沈阳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多年以来,由于受到“延安鲁艺”重视中国传统音乐(以下简称“传统音乐”)这一优良传统的影响,这门课在我院一直是一门骨干课程,并在国内一度处于领先地位.回顾沈阳音乐学院传统音乐教学的历史,反思其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对当下传统音乐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历史回顾

1.第一阶段:1938-1980年间的传统音乐教学情况

在国内,沈阳音乐学院是开设传统音乐课程比较早的一所院校.从1938年“延安鲁艺”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至东北的“东北鲁艺”,到1952年的“东北音专”(真正系统化的传统音乐教学是这时开始的),再到1958年建立的沈阳音乐学院,传统音乐教学从早期短期的、非固定的授课方式,到系统的、有计划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师资的变化.从沈阳音乐学院来看,“延安鲁艺”时期进行传统音乐教学的师资,是由一批杰出的音乐家组成的,他们在没有前人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走出“小鲁艺”,奔向“大鲁艺”,通过深入田野采风等方法,汲取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营养,开辟了传统音乐教育这一领域的先河;“东北鲁艺”、“东北音专”时期的师资也是以“鲁艺系”师生为主体构成的;1958年,沈阳音乐学院成立后,在原有的师资基础上,大胆地引进了民间艺人“走进来”,以辅助传统音乐的教学,如张玉梅从艺人刘桐玺学习东北大鼓,从艺人张鹤明学习山东琴书,周景春从靳文然学习乐亭大鼓,从骆玉笙学习京韵大鼓,从马增芬学习西河大鼓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960-1990年间,沈阳音乐学院传统音乐教学的骨干师资,也多是本院上世纪50年代培养出的学生.

再如,教材文本的变化.就沈阳音乐学院来说,词曲并举的传统音乐挖掘记录整理工作是从“延安鲁艺”开始的.当时的教学还没有教材,其教学内容大多是教师利用地域优势,边到民间收集,边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延安鲁艺”时期采录的《蓝花花》、《脚夫调》、《三十里铺》等,“东北鲁艺”和“东北音专”时期采录的《生产忙》、《茉莉花》、《翻身五更》等,至今仍然是我们传统音乐民歌教学的主要内容.像民歌教材的文本一样,曲艺、戏曲等也从早期的口头“文本”,到手写本、油印本,再到后来的印刷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趋于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2.第二阶段:1980-1999年间传统音乐教学情况

1980年,我进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开始学习声乐演唱,1987年本科毕业留校之后,我便承担了传统音乐的教学工作,30余年来,从学生到教师,我目睹了学院改革开放以来传统音乐的教学历程.

这一时期,沈阳音乐学院的传统音乐教学随时论文范文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在教学理念上,在以传统的感性知识为主的基础上,强化了理论意识,加强了教学的理论比重,比如,民歌课教学改变了以往按照体裁分类进行的授课模式,而采用了以区域划分民歌种类的授课模式,并使理论知识板块化;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相关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引入先进设备,课堂教学增加了以影像演示等功能为载体的教学欣赏内容;在教材内容上,新编教材改变了以往教材全是曲目的歌本式格局,增加了理论阐释的内容等等.

3.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的传统音乐教学情况

1999年,沈阳音乐学院成立了“音乐学系”.传统音乐作为与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并行的三个专业学科之一,打破了以往面向全院各专业学生全部开设大体相同的共同课的教学格局,增加了专门为音乐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类课程,比如,专业主干课“音乐文献与写作”、“专题研讨与写作”和专业基础课“民歌模唱与赏析”、“民族器乐记谱与赏析”等课程.授课内容以理论知识和文献研读为主,实践类课程为辅,采用集体授课和个别授课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拓宽了传统音乐的教学领域,深化了专业内涵,突出了学科特点,因而在理论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随着近几十年来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学术环境的宽松,有些兄弟学校,在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汲取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与其它一些兄弟院校比较而言,我们的传统音乐教学发展还相对滞后,如在教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评办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

1.师资问题

目前,与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相比,尤其是与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发展目标相比,我系的师资力量尚显薄弱,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数量少,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论文范文”以前,沈阳音乐学院的传统音乐教学,如民歌、说唱、戏曲、民族器乐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平均有三位教师.“论文范文”结束恢复办学之后,教师开始逐渐减少,由原来十几位减至现在的三、四位.如果从如今学生数量较大幅度增加的情况来看,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再者,从教师知识结构的养成背景和业务素质来看,多数教师都是单一的接受学校教育,较少有田野考察实践学习的机会,加之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优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然不能排除教师个人是否敬业以及个人努力的主观因素,但是,应该说,长期以来,教师们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缺乏系统性的理论重塑的学习机会和感性知识积累的必要条件,则是影响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2.教学问题

第一,传统音乐课程设置密度过大.主要表现在传统音乐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比如,一年级“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类课程,每周4节概论、4节模唱(民歌和说唱音乐各2节)、4节文献与写作,除此多达12学时/周的集体授课方式外,还有1节辅导小课,仅此类课程就多至13节,加之一年级又有较多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一密度过大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承受的课业负担比较重,一方面,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很好地掌握和吸收;另一方面,使一些学生对本专业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第二,传统音乐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如今的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三个专业方向,是建系以来设定的格局.在教学中,三个方向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年度、分阶段进行设计并实施的,即一年级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二年级为“中国音乐史”,三年级为“西方音乐史”.但问题是,这种分阶段学习的板块化设计,不但造成三个学科的发展失衡,也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持续性地学习传统音乐知识,比如,一年级学过的传统音乐知识,到高年级进行专题研究的时候,已生疏淡忘许多,尤其是五年级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阶段选择方向的时候,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表现出对传统音乐的漠视,这种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

第三,传统音乐教学脱离实践的倾向.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传统音乐教学中,随着理论比重的增加,以及教师自身感性知识积累等方面的不足,在教学中逐渐显露出一种脱离实践的倾向.比如,传统音乐传承重要方法之一是“口传心授”,这就要求教师在真正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真谛及其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坚持沿用这一方法开展传统音乐的教学.但是事实上,这一传承方法正在由于教师教学理念偏颇或能力不足等原因而被忽视甚至漠视,因而对传统音乐的文化传承带来负面影响.当前,如何正确理解“口传心授”在传统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切实地把这种传统音乐灵魂一样的传承手段,持续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样是改变目前传统音乐教学脱离实践倾向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此外,传统音乐教学脱离实践倾向的其它问题,如实践课程设置的比重偏小、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的机会或条件不多等等,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四,传统音乐教学弱化能力培养的倾向.当前,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传统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从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案可以看出,现行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案偏重文献研读和知识传授,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训练环节未受到足够重视,使得我们的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知识,却不能把知识变为技能,以致许多学生不能撰写较有质量的论文,甚至毕业后遇到工作所需要的实践性技能时很难胜任,如此现状,使我们深感不安!

三、今后工作的设想

近期,我刚刚走上音乐学系的管理工作岗位,因为此前曾多次参加国内有关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教学的学术会议,尤其是我目前还在读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体会到了兄弟院系在传统音乐教学中的优长,所以,在这方面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据近期对同类院校进行一些调研及相关分析,结合我院情况,在与学院管理部门和系内教师的多次论证与讨论的基础上,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传统音乐课的时间布局

在学时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传统音乐类课程由原来一年完成调整为三年完成,即由原来的8学时/周,调整为2学时/周(一、二年级)和4学时/周(三年级),并与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并行,自一年级开始同时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三年内完成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四、五年级的独立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更好的基础.

2.改变传统音乐课的授课模式

在学时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传统音乐的专业主干课“音乐文献与写作”、“专题研讨”、“毕业论文设计”集体授课与个别小课内容雷同的授课模式更改为个别授课和集体汇课方式,并将课程名称改为“音乐学写作基础”(一、二、三年级)、“独立研究指导”(四、五年级),以便在教学中,力求通过改变传统音乐的授课模式,强化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不同层级的文献研读和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研读初、中级传统音乐文献,同时进行读书笔记、音乐分析以及综述类等初级写作文体的训练;三、四年级的学生研读相对篇幅长大、有一定理论深度的传统音乐文献,同时进行述评、调查报告等写作文体的训练,并且,论文写作的篇幅大小也随年级不同有所增加.其目的是逐渐深化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自觉、理论创新以及研究撰述等方面的能力.

3.增加实践技能类的课程内容

增加“田野考察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安排,采取常规性和专题性讲座的方式进行,主要集中在四、五年级;同时,建立传统音乐校外实践基地,采取传统的“走出去,请进来”的授课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多方位、多视角地认识和感悟传统音乐文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了解广阔的社会音乐生活,乃至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 语

传统音乐教学是促进传统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在高等院校的功能从单一教学型转变为教学与研究型并重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改革,使传统音乐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得以提高与完善,以促进传统音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传统音乐的教学质量,为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建设型音乐人才,仍然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要求传统音乐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鉴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几乎是所有高等音乐院校音乐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种常态的、更加广泛的交流机制,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创新成果,提高教学水平,为我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的整体性推进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 朱默涵)

总结: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音乐传统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日本传统音乐引用文献:

[1] 传统音乐论文范文 关于传统音乐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2] 中国传统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艺术和中国传统音乐方面有关论文怎么写5000字
[3] 传统文化硕士论文范文 音乐和文化方面本科论文范文2万字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回顾反思——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学科建设为例》word下载【免费】
日本传统音乐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