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位论文 > 文章内容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参考 计量经济学课程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计量经济学课程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4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参考: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研究
  2. 第二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样文:跨学科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3. 第三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模板: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海关高等教育发展
  4. 第四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例:能力偏误、教育溢价与我国工资收入差异
  5. 第五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格式: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

★100篇免费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计量经济学课程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参考: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研究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是个人进行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重要前提及依据,也是国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而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收益风险问题已逐步成为当前教育经济领域研究的焦点.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问题的分析宜始于高等教育投资的根本属性.从教育投资属性角度管窥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属性,其生产与消费并存属性已逐步强化.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投资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以及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与实践已进一步佐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过程中,其投资风险的凸显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然而,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仅是当前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问题的一隅,因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并不简单是高等教育风险本身问题,其如何科学度量并合理有效规避风险,已成为解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手段.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将必然带来城乡劳动力频繁流动,而由此所产生的农民工群体将越来越庞大,庞大的群体效应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社会稳定等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其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效果——收益风险问题,将深刻的影响到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效果和改革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农民工群体已受到政府及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但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相对弱势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对其经济方面的援助仅能使其生存环境得到暂时缓解,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问题,阶层之间的代际继承已逐步呈现.随着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微观经济划分日益凸显,关注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及其收益风险问题,提高投资收益率的同时规避、降低或分散投资收益风险,则是对这一特殊群体关注的一种根本性、发展性、提升性的途径.当前科技的革新已逐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与主要手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将越来越依靠人力资本的累积.而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根本还在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由此,在新环境下,以分位数回归和组合投资理论为基础重新审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过程中,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问题,并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思考其风险生成的机理,合理有效规避、降低、分散其投资收益风险,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协调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重大课题.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与风险是其投资的两个维度,据此从投资收益风险的分散、规避及分担角度来研究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问题,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不同分位数上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进而分析其个人投资收益风险,其结果显示:当前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约为4.23%,投资收益风险为4.21%,其中主动投资高等教育的收益风险为3.13%,被动投资高等教育的收益风险为6.86%.相较于之前相关研究,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而投资收益风险则逐渐增大,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与收益没有正相关关系,反而存在一定负相关关系,即呈现出“低收益,高风险”态势.与其他群体相比,城镇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约为8.71%,投资收益风险为2.07%;农村其他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约为7.01%,投资收益风险为2.23%,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明显高于城镇家庭子女和农村其他家庭子女.影响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个人投资意愿、就读学校层次类别、就读专业、确定性收益保障、就业城市类别等.其中个人投资意愿、就读学校类别层次差异和确定性收益保障不足是造成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较大的最主要原因,并呈现出就读学校层次越低,投资风险越大,被动投资比主动投资风险更大的情形.这几方面的共同作用,造成当前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不足、风险偏大.

制度是减少不确定性、降低风险,有效配置资源的一种提高经济效率的方式,制度的内载运作方式使得相关制度安排与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之间架构了理论的链接.高等教育投资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手段,必须通过与之相关的制度安排来实现.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率普遍偏低、社会保障供给不足、确定性收益缺失、高等院校层级差距过大等导致高等教育及其相关制度安排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严重错位,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加大,风险增大.而与之相关的高等教育制度、社会分配制度、劳动力市场机制、社会保障制度以及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与不足则是造成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错位,进而形成投资收益风险的根源所在.高等教育及其相关制度供给中的政府“经济人”利益诉求,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利益冲突和制度供给悖论是相关制度安排有效供给不足的内在机理.

加强制度供给,推进高等教育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变迁,是有效规避和降低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风险的必然取径,也是政府实现其教育振兴经济计划、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应然选择.推进高等教育制度变迁需要在现有相关制度基础上,根据国家的总体战略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加快高等教育相关制度供给与安排,积极设计以高等教育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推进招生培养、专业设置、资源投入、成本分担、就业引导等多方面改革,加大对低层次类别高等院校的投入,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层级学校之间的校际差距、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历教育层次和教育质量,建立不同层级类别学校间的流动机制,推进高职院校免费教育,适时考虑废除高考学校层级选拔制度,完善职业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的流动机制;其二,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同时,应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双重壁垒”,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促进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合理流动,统筹考虑设立大学毕业生最低保障工资制度和失业保险机制,增大保障性收益比重,降低投资收益不确定性,逐步设立农村大学生免费定向招生、培养和就业制度,不仅可以有效规避和降低其收益风险问题,也有利于国家对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整;其三,结合组合投资理论,逐步引入高等教育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制度,分散投资风险,分担风险后果;最后,农民工家庭子女根据自身情况积极主动投资高等教育的同时,应强化风险意识,结合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高等教育评估情况,正确认识并理性选择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高等教育,避免盲目投资.

第二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样文:跨学科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20世纪以来,科学发展总的趋势是综合化和整体化,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就目前我国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状况来看,还只是止于跨学科表象和经验的层面,更没有从跨学科的角度上,就如何提高我国科研创新能力,展开实质性的探讨和研究.

本论文以跨学科研究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两个核心.对跨学科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系统阐述了学科、跨学科学科、跨学科学的含义和特征;对学科、跨学科学科的分类进行了介绍;指出了国内外跨学科学的研究状况.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跨学科模式研究,即跨学科学科的结构模式和发生模式;并对跨学科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最后,从计量学的角度对跨学科学科发生状况进行精密化描述.通过计量分析,从大体上反映出跨学科学科发生的整体状况与一般规律.

如何将学科、跨学科学科、跨学科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结合起来,是本文的关键.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当代新兴学科发展是以跨学科为主导;二、学科的发展与科研创新存在互动关系;三、从知识背景、研究领域、研究主体三个角度出发,论述了跨学科研究对科研创新的影响;四、跨学科研究对产生原创性成果的实证分析.通过四个方面的论述,系统地探讨了跨学科研究对科研创新的影响.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从跨学科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角度上,提出跨学科研究和对科研创新的影响六个问题,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线路安排.第二章首先对学科、跨学科学科、跨学科学的含义进行了界定,阐述了跨学科学科的特征,国内外对学科和跨学科的分类模式,指出我国的学科分类存在问题,介绍了我国跨学科学的状况.第三章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从学科的层级结构和交叉发生域理论出发,论述了跨学科学科的结构模式;另一方面从研究客体、研究主体和学科理论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跨学科学科发生模式.在理论论述的基础上,以蛋白质组学为案例,进行了跨学科模式的实证研究.第四章以23本学科辞典为样本,以第二章的理论为前提,筛选出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跨学科学科、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学科和文理交叉学科;对自然科学跨学科学科、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学科的整体的跨学科状况,内部的跨学科状况和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状况进行了计量分析;文理交叉学科则是从相互转移的角度进行了计量研究.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这一章将学科、跨学科学科、跨学科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结合起来,系统地阐述了跨学科研究对科研创新的影响.第六章是在第五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促进跨学科科研创新的意义,并考察了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促进跨学科科研创新的举措,分析了国外促进跨学科科研创新的经验,结合国内跨学科科研创新的现状,从课题管理、组织管理、成果管理、人才培养及其管理四个方面,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促进跨学科科研创新的管理模式.最后一部分对全文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进行概括总结,并指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纵观全文,主要有如下的创新点:1.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跨学科模式.2.对跨学科学科的发生状况进行计量分析.3.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科研创新能力建设.4.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跨学科科研创新的管理模式.

第三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模板: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海关高等教育发展

从海关的性质和任务来看,作为国家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海关是国家唯一赋予对进出境货物、物品实施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主权的体现和国门的象征,担负着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的神圣使命.随着海关深度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海关非传统职能的范围不断扩大,机构或面临重大变革,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显现,海关队伍规模受到编制所限不会大幅扩张,所以必须应用新的管理理念、技术装备、措施方法以不断适应全球经贸形势的变化.管理理念的更新、监管技术装备的应用、监管措施方法的实施都离不开海关的能力建设,归根结底依赖于海关人才队伍的建设,依赖于如何教育和培养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海关人才.因此,海关的现代化,最终是海关人的现代化,海关人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海关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理应顺应行业的这一发展趋势,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海关在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工作具有鲜明的涉外属性.中国海关队伍的质量关系到社会、经济、安全和主权的重大国家性事务,关系到中国在国际上的海关力量与水平间的竞争.同时,海关高等教育迎来重要发展契机,包括国际海关专业标准的推出、国家重视行业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国际化、院校自身发展和系统内部的迫切需求.以上均对海关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教育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国家放宽在经济领域的市场准入条件同时,教育机构也无法避免来自教育全球化的各种影响和竞争.受此影响,高等教育处在一个史无前例复杂而多层的系统里,关键是高校如何能在大趋势中获取并追寻长期的动态平衡,走出自己的道路.尤其是高校和国际组织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已经形成、全球课程的国际多元标准化和以英语为主的语言传播互相交织,构建出丰富又复杂的发展态势.这应该从更长远的角度去思考,从全球化的视野去考虑未来的高等教育是何走向,该如何调整发展.全球海关高等教育的实践也反映出了这一趋势:全球海关类院校及学术机构在21世纪初蓬勃兴起.从国内对海关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来看,总体上对海关高等教育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尤其是对国际海关高等教育的研究较少.亟需加强对国外海关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断加深对国际海关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特点、模式和最佳实践等领域的了解.

海关面临着新的变革趋势,在全球经贸环境、技术革新、管理理念、海关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对海关高等教育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涉外性很强的海关行业,本身就处于迅猛的经济、政治、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其定位、职能、责任不断更新、拓展,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世界海关组织通过《21世纪海关》战略文件提出了未来海关重点发展的十大趋势.因此,海关对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并能参与全球竞争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此外,由于国内没有同类可比海关高校,因此也必须将目光放眼全球,寻找和了解全球范围内海关高等教育变革的新趋势.近年来,国际海关学术界在世界海关组织能力建设项目下组成了学术联盟,搭建了海关教育项目探索和研究的国际平台,并针对海关人员专业化和学术研究出台了专业标准.世界上有部分海关类高校占据了先机,获得了世界海关组织认证,在其教学、课程体系中融入了海关专业的国际标准,满足了全球海关界对能力建设和知识更新的强烈需求,对培养国际化的海关专业人才产生了很大影响.各国的海关高等教育机构模式、课程设置、办学特色蕴藏丰富内涵,对我国海关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海关高等教育历经变迁,具有悠久的行业办学历史.清末,有识之士认识到专门人才培养对国家收回关权的重要性,倡导并创办了税务学堂,在民国发展为税务专门学校,培养了大批通晓关务的人才.解放后,海关设立上海海关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设立上海海关专科学校、秦皇岛海关学校、海关管理干部学院等教育机构.当前,海关类高校主要代表是海关总署直属的上海海关学院.近年来,上海海关学院在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领域取得很大发展.升本成功、专业硕士教育即将开办、建成海关总署党校以及世界海关组织亚太培训中心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使得作为唯一系统设置海关类学科专业的上海海关学院拥有了良好的发展资源和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海关院校如何发挥后发优势,深入剖析存在问题,创新服务行业的路径与策略是海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必须站在全球和国家层面的更大视野来思考海关未来的变革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海关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五项加速我国海关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建议:

首先是实施国家战略人才储备计划.培养服务海关发展的管理、国际组织、研究、语言和边境事务人才,建立起全球海关人才基地,实现覆盖“职前职后”全过程的人才培养,

第二是实施院校国际化战略.根据国家经贸战略、“多重角色”院校以及重点发展领域选择战略合作伙伴,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构建起评价海关高校国际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第三是基于国际专业标准改革现有的海关课程体系.通过整体设计和单门课程的剖析,对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及更新国际标准本身提出针对性建议,创新中国海关院校的最佳实践,为世界海关组织教育项目未来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是构建海关学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加强海关领域的研究.国际上相关高校的学科设置,以及海关领域的选题都值得学习借鉴.应当积极吸收国际海关学术前沿的最新成果,跟上形势的发展,创新研究视域与思路.

最后提出建立国内外对接的海关专家体系,建设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国内外海关专家的衔接和发展是推进海关专业化的重要方面,院校应当成为培养海关专家的重要人才基地,最终使海关人员的专业化得到国际资质的认可,使海关真正地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专业.并且海关专家和师资资源可以有序转化,互相促进,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

总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国际海关最新的专业标准和发展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是海关高等教育实现变革的关键路径.

第四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例:能力偏误、教育溢价与我国工资收入差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中国工资收入差距在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乃至家庭、个体间持续扩大成为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工资差距作为重振内需市场、*城乡二元结构瓶颈、化解我国经济增长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也都明确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英国经济学家米德认为教育是影响个体收入的一种重要投资,它对收入分配具有深远的间接影响.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指出,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教育更伟大的步骤.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受教育程度不同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十七大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把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国2856个县(市、区)全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城镇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但农村高中教育普及率2007年仅为50%左右.因而在我国各级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代,在思考教育在我国工资收入差异中的作用机制时,我们不仅关注城镇个体是否接受了大学及其以上的教育程度,我们同时关注对于农村个体而言是否接受了高中阶段教育.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政策为标志点,我国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迅速扩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从1978年的40.2万人,增长到1998年108.4万人,年均增长速度8.5%,特别的,1999年本专科招生数一跃上升到159.7万人,较上年增长47.32%.之后以年均16.97%的速度高速增长,截止到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达661.7551万人,如果考虑网络、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数以及研究生招生数,2010年招生规模总计达1090.3642万人,在校生数总计高达3374.8176万人,占全国18-22周岁人口比为27.81%,中国进入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伴随高等教育的持续扩张,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随着大学生供给急剧增长,劳动力中具有大学学位的比例逐渐增长,然而在全国失业人员中具有大学学位的比例在急剧增长,教育投资向工资收入溢价转化的路径存在扭曲.现象背后的根源可能在于:首先,伴随着高等教育扩张,高等教育资源匹配滞后以及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质量以及边际学生质量的下降,降低了教育投资的产出效率;其次,由于高等教育扩张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等金融政策的支持,使大学生的能力分布发生结构变化.我国自1999年6月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得在扩张前能力较高但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扩张后进入大学了,同时也可能使相对于以前大学生能力较低的新大学生也上大学了,因此,在高等教育扩张前后,大学教育组和高中教育组的能力分布将发生改变,这样大学毕业生工资相对于高中毕业生的变化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学生质量和能力解释的部分,而不能全部认为是溢价部分.最后,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离岸外包等技术变迁,导致大学生供给与需求发生结构性矛盾.

本文正是在我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迅猛扩张的背景下,基于大学生供需结构变化和能力分布变化的视角,在试图控制能力偏误后准确测度城镇大学教育溢价以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溢价,深层挖掘溢价变动原因.因而本研究不仅对发展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以及工资决定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为个体的教育选择、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政策设计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更为政府、教育部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本着“以问题为导向,让数据去说话,以前沿计量方法为工具,以政策服务为宗旨”的原则,本文共分八章,各章具体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如下:

第一章:导论.详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要研究的问题,阐述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所在;对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论文结构、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等一一进行总体说明.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本文相关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文献综述.本章具体对本文涉及的关键概念:能力及能力偏误;教育与教育溢价以及工资及工资收入差异进行界定,阐明教育与工资决定的理论模型、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对本文的启示.

第三章:高等教育对我国工资收入结构长期演变的贡献——基于泰尔指数测算及分解分析.本章基于CHNS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系统测算了1989年至2009年20多年跨度时期,我国个体工资收入差异演变历程,基于泰尔指数分解技术详细描绘了我国工资差异在地区间、性别间、同生群间、职业间以及部门间差异现状及变动趋势,进而从上述群组再到大学学位的二阶段乃至多阶段分解,多角度、多维度地解析大学教育对形成我国工资差距扩大过程中的贡献以深刻理解大学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扩张的急迫性与必要性.

第四章: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我国城镇大学教育溢价的测度.考虑到微观数据的测量误差、样本选择偏差、教育溢价的异质性以及基于泰尔指数分解技术的局限性,本章将运用先进的微观计量模型方法,基于反事实框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运用CHIP (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Survey)数据,对中国城镇大学教育溢价进行准确的度量.之所以选择该数据集,首先因为该时期对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幅扩张前,通过该数据我们可以测度高等教育扩张前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状况.更重要的是其包含丰富的家庭背景资料,便于控制家庭遗传因素以及家庭生存环境因素对个体能力差异的影响,进而可以更准确的构造工资的反事实,并且在具体匹配估计时,为了结果的稳健性,我们分别选择小时工资、日工资、月工资以及年工资作为结果变量,匹配方法综合考虑了核匹配估计、最近距离匹配以及不同半径匹配估计技术,通过不同指标设计不同方法匹配寻找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的准确估计.

第五章:高等教育扩张对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的影响——基于干预-控制框架的实证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迅猛扩张发生在1999年,扩张后大学溢价演变规律如何不同的工资分位数组大学教育溢价变动差异如何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扩张后的而且含有丰富家庭背景资料的详实的微观数据集,CGSS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2006年的微观调查数据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本章利用最新可用的2006年的数据,通过考虑不同的出生群,将高等教育扩张所引致的溢价冲击效应描绘出来.如果将1999年高等教育扩张看成覆盖全国的实验,本章将在干预-控制框架下基于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简称DID)以及分位数估计技术挖掘这次实验带来的冲击影响,并且充分考虑到样本选择偏差以及教育变量的内生性,以相对准确的解析大学溢价随同生群、随时期变动方向及变动幅度.从大学生供给视角实证给出了大学溢价变化的证据.

第六章:技能偏态、大学教育溢价:基于中国样本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我国扩招后的宏观数据,从大学生需求视角挖掘大学教育溢价变动的原因.借鉴国际大学教育溢价和技术变迁的相关经验论证,重点回答我国目前国家层面的技术特征是否呈现技能偏态特性并且充分考虑我国地区空间相关性,先从理论上阐明资本技术互补假设的内涵,运用总量二级CES生产函数,实施空间面板估计技术,分别估算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技能偏态性技术变迁的存在性,进而对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的上升从大学生需求视角找到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对于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高的事实则从能力分布的角度进行了经济学解释.

第七章:技能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中国农村学生教育选择研究.考虑到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大多停留在初高中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将是实现农村进步的关键因素,具有高中阶段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将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本章将目光聚焦于我国农村样本,同样基于CHIP数据在充分考虑在微观数据样本选择偏差和教育变量内生性基础上相对准确的测度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溢价,并且分别估算技能高中、普通高中教育溢价,以期为中国农村学生教育选择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

第八章:研究结论、政策性建议及未来展望.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而从大学教育、农村高中教育视角提出相应的关于缩小收入差异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本研究将来进一步可能深入的前景进行展望.

第五篇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格式: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

置身于20世纪20至40年代复杂动荡的政治格局和恶劣严竣的社会环境中,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不仅没有走向衰亡,反而迅速由弱变强,由小变大,成为民国时期公认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中国经济的权威学术机构,并在其时的经济学界发挥着积极的示范效应和领军作用.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之所以能很快从众多学术机构中脱颖而出,异军突起,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应时顺势,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办学宗旨,以“务实应用”为科教理念,以“中国化”为学术特色,并与工、商、农、学、政及国外学术机构密切互动合作,共同服务社会,推进学术,产生了丰硕的“中国化”学术成果,赢得了广泛的国际性声誉:社会调查“独开风气之先”,指数编制享誉中外,“出版物驰名全球”,建言献策触动朝野.

本文以时间演变为经,地点变更为纬,“学术中国化”为主题,截取1927年—1949年的南开经济研究所为研究区间,将考察重点放在群体活动最为频繁、最具影响力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建国前创立、发展、繁荣、衰退四个时期(1927—1949年)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其成败得失进行总结评价,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绍南开经济研究所创立的背景与前提.简介欧美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并对中国经济学留学人员群体及中国经济学研究机构的建立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时间和地点的变换,分四个阶段介绍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创立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各阶段人、财、物资源配置情况及学术活动、学术成果进行基本介绍.

第二章主要厘清“学术中国化”核心定义,引介“学术中国化”两个层面评判标准,阐明南开经济学人、时人及今人对“学术中国化”的主要认知,及作者本人对“学术中国化”内涵的自我理解,进而为下文探讨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活动作好前期概念与学理上的铺垫工作.

第三章主要对南开经济研究所指数调研、工商调研、“三农”调研等社会调研活动进行介绍,并结合西方社会调查方法,总结南开经济研究所“实证调研方法”、“计量方法”、“教授负责制”、“项目负责制”等社会调查“中国化”的特色和优势.介绍民国时期的社会调研概况,说明南开经济研究所社会调研的作用与地位.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计量经济学课程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硕士论文、5000字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计量经济学课程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题目

第四、五、六、七章主要探索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学术思想和经济理论,分类介绍其“中国化”学术活动与学术成果.其中第四章主要探讨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工业思想和理论.本章对比英、法、苏、美等工业强国“工业革命”历程及“工业化”路径选择,结合韦伯等人工业建设理论与主张,阐明南开经济学人对于中国“工业化”的认知,探讨南开经济学人关于“资本因子”面前对外来经验与模式的态度,评析方显廷工业重心思想演变,并总结陈振汉对韦伯等人西方“工业区位”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第五章结合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相关理论和改造手工业有关思想,借鉴美、加、意等欧美国家合作组织模式和经验,介绍南开经济学人何廉、方显廷等人改造“三农”思想,发展乡村工业、农业合作的有关思想与理论,总结其改造“三农”的“中国化”特色与亮点,肯定方显廷、吴知提出的区别于步赫卡尔等人的乡村工业演变制度路径更适合中国国情.第六章探索南开经济学人在苏德成功经济模式面前认知态度,简析其“计划经济”、“统制经济”与“计划自由经济”思想与理论的演变路径,总结其“中国化”的“混合经济”和“计划自由经济”模式,阐明南开经济学人运用西方经济学理立足中国实情提出的关于“国际贸易保护”、“外汇合理统制”以及财税改革的主张,并结合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欧文·,费雪与霍曲莱的货币学说、皮古现款差额理论等,总结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货币金融与物价管制思想与理论.第七章主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所“教育中国化”举措和思想.首先对“轮回教育”风波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洋化”教育问题进行简要总结,进而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土货化”教育方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与理念进行解析.


https://www.mbalunwen.net/yuzhou/83299.html

第八章分析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教研环境,研究其与工、商、农、学、政社会各界合作与互动的关系.

第九章围绕“得”、“失”、“同”、“争”四个方面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的活动与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得”在学科建设的推进;“失”在学理构建中理论缺失;“囧”在教研环境的不到位;“争”在于学术思想上的四次大辩论.

“结语”对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的成功之“道”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其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应时顺势”,适应了时代与社会大变革的需求,顺应了政府谋求经济建设的大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建所宗旨、“中国化”学术理念及“实用至上”的服务原则;一流团队建设与多元融资渠道.

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发展是部不老的“传奇”,时至今日仍叶繁枝茂,学术生命如日中天.重翻其建国前这部尘封的历史,深挖其“学术中国化”的活动和成果,探索其历百折而不衰的“秘籍”,于昔于今,价值非凡,意义深远.

本论文可用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计量经济学课程引用文献:

[1] 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论文选题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哪个好
[2] 计量经济学课程外文文献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3]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提纲格式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提纲怎样写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参考 计量经济学课程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计量经济学课程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