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发表 > 文章内容

第七章 中国商业文化的历史演进和特点

主题:第七章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5

简介:本文是关于商业文化和文化论文范文例文跟第七章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商业文化和文化论文范文

第七章论文

目录

  1. (一)资源枯竭及其危害
  2. 1、资源枯竭问题的现状
  3. 2、资源枯竭的原因
  4. 3、资源枯竭的长远影响
  5. (二)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6. 1、我国环境污染的历程
  7. 2、环境污染现状
  8.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9.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
  10.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张桂平 主编

庞 毅 执行主编

三、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

(一)资源枯竭及其危害

1、资源枯竭问题的现状

我国资源枯竭表现在土地资源日渐短缺,能源相对匮乏,淡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等方面.

土地资源日渐稀缺.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随意撂荒和退耕还林,使得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20%;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93%.与2009年相比,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与第四次全国荒漠化与沙化检测结果对比,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3个监测期“双缩减”,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油气相对贫乏,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按每平方千米国土平均的资源量、累计探明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值(即丰度),我国都明显低于世界均值,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增大.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2017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41957万吨,进口增速达到10.1%.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石油进口的缺口将进一步加大.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以2440亿吨居第二位,但煤炭精查储量仅占30%且大部分已经开发利用,煤炭后备储量相当紧张(《2018~2024年中国煤炭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淡水资源短缺.目前,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400个左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近150个,日缺水近2000万吨,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2000亿元.全国农村有7000万人、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2000万公顷耕地受到旱灾威胁.不仅如此,严重的废水污染也正在破坏着本来就短缺的淡水资源.

生态脆弱.历史上的几次大砍伐(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经济过热时的乱滥伐)使得原始的树木减少了2/3.如今,大量的木质材料依赖进口.2017年中国进口木材合计(原木+锯材,原木材积)首次突破一亿立方米,金额达199.86亿美元,分别增长15.6%和23.2%.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截至2016年,中国森林总面积2.58亿公顷(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覆盖率21.93%(在160个国家中排名116位),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

2、资源枯竭的原因

(1)资源消耗的结构性失衡.

两百年来的人类文明动力大都基于碳燃烧,现在由于两个限制使这种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一是碳基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二是碳基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的大气结构.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上升至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比创下最高纪录的2016年高出2.2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达到了405ppm).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临界值,恶劣气候将会频繁发生,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将被动摇.

据2017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3053百万吨油当量,超过美国780百万吨油当量,稳居榜首.而在能源消费构成中,中国、印度煤炭一支独大.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德国、伊朗均以油气为主要消费品种,加拿大、巴西也消耗较多水电.从能源清洁度看,俄罗斯、加拿大、伊朗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较高(均超过60%),而中国清洁能源占比仅为19.2%.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与欧美国家“石油为主,煤炭、天然气为辅,水电、核能为补充”的情况差别显著.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代,钢铁、汽车和化工等行业是当前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预期煤炭、石油仍然将是消耗的主要能源.

(2)人口与资源的特殊比例关系.

一方面,大部分可兹利用的资源总量有限.以水资源为例,真正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00768%.海洋水并不能直接利用,依据目前的技术只能实现小规模的海洋水转换淡水工程,而且投入的资金庞大,投入与效益不成正比.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虽然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淡水资源总量名列世界第六位,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截至2014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8亩,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44%.人口与资源的特殊比例关系,决定了中国资源压力巨大.如在土地资源方面,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用7%的土地养活着22%的人口,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有限;为了增加食物供应和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越来越多的边际土地投入使用,像渔业和森林等再生资源也往往会被过度开发利用,水土流失加剧,造成资源破坏和环境退化(曲福田和黄贤金,1997).再者,我国大部分自然资源、能源主要分布在位置偏僻、生态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开采、利用与保护的成本高.

(3)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滞后.

从世界范围看,我国能耗强度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高.按照2015年美元和汇率计算,201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3.7吨标准煤/万美元,是2015年世界能耗强度平均水平的1.4倍,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1倍.目前,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其说是由人口多与增长快速所引起,不如说是由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与所奉行的经济发展战略所造成(陈友华,2011).

第一,传统发展模式滞后.改革开放以后,长期推行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重机制互相脱离.传统发展方式一方面注重经济增长,将经济与环境对立起来;另一方面是注重经济发展的外延,而忽视发展的内涵源泉,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这不仅造成了大量能源的浪费,污染环境,而且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当,资源综合利用率、废物利用或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其结果是资源浪费,三废量大,环境污染.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在经济与环境上的得失就是一个例证(曲福田和黄贤金,1997).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与环境长期采取粗放式、掠夺性的开发与利用,这成为资源环境问题丛生的主因.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与GDP的比例高达10%.

第二,出口导向型经济加速国内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与亚洲四小龙相类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企业过度消耗掉大量本国资源的同時,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资源并不是为本国国民而是为他国国民所消耗掉;与此相伴随,资源消耗所造成的部分污染也是替其他国家承受.可以说,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污染地之一,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甚至招致毁灭性破坏,引发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甚至是生态环境灾难.

第三,产业政策没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许多资源,如能源、耕地、渔业、林木等产品的长期低于其自身真正的经济价值,在经济活动中可以轻而易举取得利用这些资源,加重了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许多有害于环境的产品(如化肥与农药),长期受国家政策补贴,使用量不断增加,加重了环境的负担.国民经济产业政策体系没能对有利于环境和有害于环境的产业采取不同的激励或限制政策,环境成本高的行业(如化学工业、造纸等)没有得到制约,而有益环境的产业(如环保产业、林业等)也没有得到实在的优惠政策而受到激励.

(4)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般情况下,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成正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增长越快,能源消费越多;反之亦然.为了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必须以消费一定数量的资源作为保证,如石油既是能源,又是基础原材料,下游的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和交通运输等各行业对其有很高的依存度.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代,钢铁、汽车和化工等行业是当前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因此石油资源对我国整个经济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导致对矿产品需求快速增长,而且增长的绝对值很大.

我国经济依然处于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短期内难以摆脱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持续面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技术进步以及管理创新等严格要求的巨大挑战.

3、资源枯竭的长远影响

我国资源“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

由于能源奇缺,导致许多地区林木砍伐过量,地表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农村能源供应短缺,绝大多数农户只能主要利用秸秆和柴草烧饭及作为饲料.直接烧掉秸秆的燃烧效率低,秸秆不能还田使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畜牧业也因饲料不足而不能兴旺发达.长期以来,由于能源供应不足,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也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没有矿产资源,很多工业根本没办法生产.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从目前的实际和未来的需要来看,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拥有支柱性地位的石油、富铁矿、铜、锰、钾盐等大宗矿物原料以及铬、钴、铂、镍等战略性矿产有相当部分需要长期依赖进口.进口矿产资源需要花费我国大量的外汇.目前,中国很多初加工企业为国外加工初级原材料,如铁矿石,炼钢之后再将钢铁卖给国外,赚取微薄利润的同时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污染.

农业用水约占全球淡水用量的70%,水资源短缺会阻碍农业发展,危及粮食供应.工业用水约占全球淡水用量的20%,缺水会导致工业停产限产.此外,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同时,水危机也威胁着世界和平,围绕水的争夺很可能会成为地区或全球性冲突的潜在根源和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二)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

1、我国环境污染的历程

从时间角度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土壤污染存在着时间跨度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土壤污染发生在200多年来的工业革命进程中,限于当初科学水平没有进行检测.而我国则发生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与工业化相伴而生.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5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

2、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背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面临着更严重的挑战.现阶段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主要有三大方面.首先,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2015~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数量占比超过了70%.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工业生产、燃煤发电发热、汽车尾气的排放、垃圾的无害焚烧等有关.其次,2015~2017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水体的比例均超过8%,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开展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断面(点位)中,平均不达标率有所提高,2017年平均达标率为90.5%.2017年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水质优良比例为67.8%,但局部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最后,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显示,全国土壤总点位超标率为16.1%.国土资源部的地质调查数据显示,近一二十年来,12.1%的耕地土壤存在潜在生态风险.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0.4%.总体上,部分重有色金属矿区及周边耕地土壤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仍处在较高水平;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整治等腾退地块的环境风险管控压力较大,土壤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3.环境污染的原因

在环境污染中,存在着不同的相关方.据此简要划分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1)环境污染主体.

从污染环境的主体来看,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经营者、企事业单位的环保意识薄弱、环保设施不足以及治污的成本问题.

首先,污染主体的环保意识薄弱或重视不到位.环境意识常常指导人的环境行为,其对环境污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人们整体环境意识的加强,并将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二者充分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影响整个环境问题的根本突破口.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伟伦指出:我国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6%,化肥用量占31%,每公顷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4倍,过量的化肥很快被水冲到地下,影响土壤的营养平衡.而我国每年180万吨的农药用量,有效利用率不足30%,多种农药造成了土壤污染,甚至使病虫害的免疫能力增强.农药和化肥污染问题,主要与农民环境意识淡薄有关.2011年8月,云南曲靖爆发铬渣污染.事情起因为云南陆良和平化工有限公司为了节省运费,将本应送往专业处理厂的剧毒废料,随意丢弃在麒麟区的多个地点,总量达到了5222.38吨,污染倾倒点土壤9130吨,污染叉冲水库约4.3万立方米水体,并造成附近牲畜死亡.

其次,部分地区和企业环保设施不足或者生产事故造成废弃物直接排放.如在广大农村和乡镇,由于欠缺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污水自然排放进入河流,垃圾直接掩埋,秸秆直接焚烧,已经严重污染了水资源和空气.2013年发生了12·31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故,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输送软管破裂导致的苯胺泄漏,而雨水排水系统阀门未关紧,导致泄漏的苯胺通过下水道排进排污渠,苯胺污染了漳河下游,影响了山西、河北和河南等多地居民的正常饮水和生活.

最后,一些企業/污染物等处理部门为了降低治污成本而偷排.素有“华北明珠”美誉的华北地区最大淡水湖泊白洋淀,2006年接连出现大面积死鱼现象.死鱼事件的主因是水体污染较重、水中溶解氧过低,最终造成鱼类窒息.究其原因与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偷排偷放污染物有关.

(2)环境监管部门.

我国《宪法》以及环境资源保护类法律都明确规定,保护环境是政府的基本公共职能之一.修订前的《环境保护法》以及相关法律对地方政府的环护责任确实有一些规定,但这些规定比较零散,甚至存在矛盾和冲突,没有形成完善的政府环境责任制度.部分地方政府在GDP(包括财政收入、投资等指标)的政绩观引导下,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缺乏全局观念,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府成了间接的环境污染者;一些污染严重企业甚至勾结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官员充当其“保护伞”,从而放松对其排放物的管制,政府成了环境污染的直接制造者;政府履职不到位,在环境保护方面执法不力、行政懈怠甚至决策失误———政府成为间接的环境污染者.例如街道上的小商贩越来越多,由于政府的监管缺失产生的垃圾和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例如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2014年,腾格里沙漠腹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了排污池,当地企业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排污池,让其自然蒸发;然后将黏稠的沉淀物,用铲车铲出,直接埋在沙漠里面.早在2010年,《经济参考报》曾报道,中华环保联合会对内蒙古在内的9省份工业园区进行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工业园一方面打着“生态循环经济”的旗号获得政府审批;另一方面却纵容很多高污染企业以及小作坊的生产,甚至一些国家明令关停的污染企业,也在这里集中排污,逃避监管,工业园区成了其违法经营的“保护伞”.

(3)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也就是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如远超环境承载力的污染排放强度,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形成的主因.

人类的生产活动(如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被破坏后自净能力下降.如地球上的水看似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作为可以再生的资源,淡水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自净能力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早期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超过自然界生态系统可以自我完善和恢复的生态阈值,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完好;随着现代农业不断加剧使用农药,污染已经不小于工业污染,占全部污染的47%,已经严重影响了环境、农地.

(4)经济发展阶段.

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呈现“倒U型”的逆转.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根据世界银行估算,美国在人均GDP达到1.1万美元时,日本在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倒U型”通过临界点进入环境好转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主要是点源污染,因为发展水平很低,对自然的触动不大.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城市河段和大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呈现边建设边破坏以及建设赶不上破坏的状态;进入90年代以后,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呈现加剧发展的趋势,特别是1994年淮河爆发的特大污染事故和1998年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洪涝灾害,敲响了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的警钟.

在工业化前期,伴随着GDP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工业化中后期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后,随着GDP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会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样恰好形成一个“倒U型”曲线.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不触动自然,不可能不消耗资源,在触动自然和消耗资源的情况下,就必然释放出废弃物到地球上来.这种状况不仅中国,任何国家都是如此.

4.环境污染对商业的危害

(1)大气污染对商业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这些危害会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丧失.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农业危害十分严重.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硫酸雨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通过渗入土壤及进入水体,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有毒成分溶出,从而对动植物产生危害.严重的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农作物毁坏和鱼类绝迹.大气污染物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有两种: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空气污染造成能见度低,给交通运输带来很大影响.空气污染也会影响顾客外出购物和享受服务(如旅游);影响商业交往和投资决策,进而危机商业.

(2)水体污染对商业的危害.

水体污染影响农业、渔业生产.工业化、人口增长以及新的有毒化学品使情况愈来愈糟.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使我们的水道、湖泊、海洋中磷酸盐含量日益增多,藻类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由于工业上不妥善处理汞化合物和其他重金属,也会造成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地面植被的破坏和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潜水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还会导致潜水面的进一步下降;另外,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渗透作用,使潜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由于异常的蒸发作用,引起地下水中盐类的沉淀,迟早会变成无法耕作的盐碱地.

(3)土壤污染对商业的危害.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的污染、减产、品质下降.对于各种土壤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当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植物的忍耐限度时,会引起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失调;一些残留在植物体内的有机污染物,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遗传变异.土壤污染导致生物品质不断下降.土壤是农业发展的基石,土壤污染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对农产品生态安全构成威胁,进而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土壤污染使本來就紧张的耕地资源更加短缺.全国受重金属污染土地达2000万公顷,其中严重污染土地超过70万公顷,有13万公顷土地因镉含量超标而被迫弃耕.土壤污染已危及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商业领域的实践

目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大力实施的绿色“新政”,是以新能源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一方面力图借此摆脱目前的经济衰退,另一方面是谋求确立一种长期稳定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绿色”关系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以绿色经济为核心的“经济革命”正席卷全球,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推进绿色发展规划,不少发展中国家也雄心勃勃.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ory)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等于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讨论.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环境问题从此由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1972年,沃德和杜博斯的著作《只有一个地球》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同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WEC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全面论述了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程中,最具国际化意义的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来自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把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其走出了理论探索阶段,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之付诸为全球的行动.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过去100年人类最深刻的一次警醒.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着对人类自身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或至少持续不够,因而不可取.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的这一次反思深刻,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根源.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21世纪议程或行动纲领.尽管各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均不约而同地强调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其概念最初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加入了一些新内涵,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丰富内涵:

共同发展.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地球这个复杂巨系统不可分割的子系统.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根本特征,每个子系统都与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作用,只要一个系统发生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诱发系统的整体突变,这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表现最为突出.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共同发展.

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阶层间的协调.

公平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因水平差异而表现出来的层次性.这种发展水平的层次性若因不公平、不平等而引发或加剧,就会因为局部而上升到整体,并最终影响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公平发展包含两个纬度:一是时间/代际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人类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在于当代人过多地占有和使用了本应属于后代人的财富,特别是自然财富);二是空间公平,某个国家/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高效发展.除了公平之外,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另外一个轮子.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既包括经济意义上的效率,也包含着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损益成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下的高效率发展.

多维发展.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国家与地区又有着异质性的文化、体制、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发展背景.此外,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实体的可接受性,可持续发展本身包含了多样性、多模式的多维度选择的内涵.因此,在这个全球性目标的约束和指导下,各国与地区应该从国情或区情出发,走符合本国或本区实际的、多样性、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未完待续)

总结:本文汇总:这是一篇关于商业文化和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可作为第七章相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第七章引用文献:

[1] 第七章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商业文化和商业论文例文2500字
[2] 商业文化专业论文题目 商业文化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3] 新颖的商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商业文化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第七章 中国商业文化的历史演进和特点》word下载【免费】
第七章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