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日语经济论文范文参考 日语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日语经济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2

日语经济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日语经济论文范文参考: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
  2. 第二篇日语经济论文样文:赴日留学现状研究
  3. 第三篇日语经济论文范文模板: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研究(1945-2006)
  4. 第四篇日语经济论文范例: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
  5. 第五篇日语经济论文范文格式: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传播(1900-1908)

★100篇免费日语经济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日语经济论文范文参考: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

本论文是关于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整体性研究,通过回顾和整理新中国成立至今与我国日语高等教育相关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中日关系的变化,分析我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成长轨迹,在整理前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形势和社会教育观念的变化对日语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机制和原理,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探讨了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日语高等教育活动规律.

本论文由引论、上篇、下篇三部分构成.引论部分首先简要地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做一确定,归纳一些对论题研究有启示性意义的高等教育学普遍理论以及教学分析视角、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评价方法等,为论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思路和指导.接着对论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做了介绍,此外还介绍了目前有关我国外语教育史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外特别针对我国日语高等教育史开展过的先行研究,找到论文要达到的目标和突破的问题点.为了能够使论题具有更完整的历史脉络,注重历史发展的继承和延续,引论还对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日语教育做了简要回顾,梳理了日语教育在古代中国的早期传播和近代中国的初步发展,为研究做了铺垫.


https://www.mbalunwen.net/weijiezhimi/87724.html

论文正论部分的上篇是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概述,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创始阶段(1949--1966)、*前期的空白断档和后期的恢复过渡阶段(1966--1977)、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977--1999)、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至今)四个阶段,分别从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本科日语专业建设、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公共日语课建设、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建设、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和文件期刊、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这七个方面展开,在总体概观中,结合了有代表性的院校个案,比较了这些个案的共性和差异.在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中,从国内政治运动、经济形势、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往来等几个方面考察,明确不同时期的日语高等教育所处的外部大环境.在本科和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中,从创建的院校数量、招生规模、课程设置、使用的教材特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在公共日语课建设中,重点从科技日语教学特点、教材建设、侧重读写的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主要从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研究会、大平班等几个角度考察,文件期刊主要从教学计划和大纲、《日语学习》等几个期刊考察,社会服务主要从科技日语书籍、广播和电视日语教材的角度考察.

正论部分的下篇是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思考,在基于上篇史实基础上,涉及了十一个方面的观点:即:国内环境和中日关系与日语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始终体现着教育活动本质和中国特色、四类院校在日语人才培养上既有区别又有共性、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虽呈现多样但本质不变、六十年在语言技能训练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人才培养目标是语言技能上的“专”和专业领域内的“通”、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共同存在并反映社会的不同需求、教师评价体系是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日语与公共日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办好中学日语对日语高等教育有促进作用、日语高等教育中有着日本友好力量的参与.最后,论文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归纳,对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

论文除了参考著作文献外,还对六十年来,特别是前四十年里全国高校主要使用的日语教材进行了分析,通过教材探究编写者的思路和还原当时的教学情况.此外,论文还通过走访,整理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七所院校的日语专业老前辈对过去教学回忆的口述内容,将这些活的历史也作为材料引用在论文中.这些院校都是在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中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对日语高等教育贡献大、代表性强的院校,可以说,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些院校是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火种,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发展的局面.通过访谈获得的信息充实了论文细节,力图重现这些院校在日语教育草创期里的具体做法和有益经验.

论文通过回顾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专业内的不同培养方向以及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复合的模式进行了思考,通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和曾经一度流行的听说领先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等方法,对不同时代和条件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技能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找到了教师在结合中国学生实际创造有本土化特色的日语教学方法上的智慧.论文通过多角度梳理史实,重温了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在教学和科研中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探讨了在多方合力作用下的日语高等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规律.

第二篇日语经济论文样文:赴日留学现状研究

日本的外国留学生总数,从1983年开始统计的10,428人增加到2012年的137,756人,29年间共增长了13.2倍,并且仍在持续增长.

接收外国留学生,特别是在国际化、全球化进程中,对教育机构,甚至对整个日本社会而言都意义重大.接收留学生,可以增进留学生的祖国和日本,留学生自身和日本学生还有教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形成人际关系网.这样一来日本学生的国际视野也将得到开阔,日本社会也将活力化.大学也会更加国际化,并且能够对国际社会做出贡献.为了促进相互理解对留学生或者对日本学生的影响,必须对他们进行教育.对于留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让留学生掌握“日语”这门语言就完了,必须要面向留学本来的意义去进行教育.留学教育也不仅仅是让留学生和日本学生接受相同的教科书教育就好,日本方面必须对外国人生活上的问题和行政手续相关事项提供支援等服务.笔者认为对留学生的支援是实现互相理解和构筑人际关系网的基石.

之所以留学就会成为国际人,是因为不问国籍,加深互相的理解,接受对方的立场,这不仅仅是对自身或者自己国家的贡献,更能为世界做出贡献.为了培养自己成为能为世界做贡献的人,方法之一就是留学.笔者认为站在提供留学机会者的一方,就是接受留学生这一方来说,也同样能受到留学带来的益处.正如*教育审议会的意见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日本学生》中所提到的;日本学生通过和留学生之间交往,可以培养自己作为国际人的素质,为日本进而为世界做出贡献.就此而言,跟留学生的交流与留学本身具有同样意义.

对日本而言,接收留学生也是一个向外国发送信息的有利条件.因为有留学经验者会向外传递关于日本的信息.考虑到留学生回国后将如何描述日本,我们应该在认识了接收留学生的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后再接收留学生.如果他们对日本的留学做出较低评价后,我们就难以期望高素质留学生的增加.如果留学生在留学结束后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就会对日本的留学做出较高的评价.这意味着了解他们的留学目的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没有完成自己的留学目标,留学生则会对日本的评价很低,糟糕的情况甚至很有可能会带着反日情绪回国.这样的留学经验者绝对不会对日本具有促进作用,反而将是日本的损失.这样考虑的话,了解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并且帮助他们达成,不仅能提高他们对日本留学的评价,也会对高素质留学生的接收起到正面作用.

日本政府和企业界期待作为高端人才的留学生的到来,针对支援接收留学生做出了各种企划,编制预算、开展留学生事业.但如果留学生不朝着此方向前进的话,此项事业将难以达成,造成投资上的浪费.留学生为何选择来日本留学他们为了得到什么而选择日本呢在了解了这些之后的日本方面就能明白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了.而希望能得到这样的教育的留学生们就会选择来日本留学了.特别是自费留学生,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选择来到日本留学获得亮眼的履历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的.这个观点对于了解留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和留学教育对达到此目的的贡献,还有接收留学生从而推动日本教育的国际化以及期待吸收作为高级专业人才的留学生的日本企业而言,皆具有重要意义.对留学生而言,如果能受惠于留学教育的丰硕成果、回报社会的期待的话,接收留学生的意义更为重大的事情.

留学生达到自己的留学目标时会感觉到对留学具有很大的满足感.这意味着和留学相关者有必要考虑将留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也算在教育之内.在留学时获得的学问和研究成果当然重要,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将其活用之道的教育.还有日本社会应该接纳留学生和留学结束者作为社会构成人员,接受外国劳动者的积极态度也很重要.

人们常常追求新价值观和概念,通过这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个世界在全球化的同时,无国界的时代将要来临.如果不跟随时代的浪潮,很快就会在孤独中沉没.对于避免那样拥有活力的日本而言,应该充分利用包含日本人和外国留学生在内的所有人的智慧,因此必须完善社会环境.

日本现在已进入高龄少子化社会,经济学者和政治家指出这使得日本在一切方面都出现了衰退.笔者认为这意味着日本应该培养外国籍的高端人才,积极接收外国留学生.他们在日本企业就业,对日本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肯定有很大的贡献.在日本留学的留学生,如果能成为活跃在日本及世界舞台的人才,日本留学教育的意义又高了一层.为了培养这种人才,包含日语教育内容在内的留学教育,必须积极改革教育内容,向能够提供更充实的教育之路迈进.

第三篇日语经济论文范文模板: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研究(1945-2006)

本论文以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台湾语言政策的背景、内容、性质及其演变经过.

日本在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造成了台湾本土语言地位下跌,萎缩为家庭内部语言,日语反倒成了通用语言.光复后台湾发动一次大规模持久的国语运动来清除日语的影响,重新恢复了本土语言的活力并且以北京话作为新的共同语.这次国语推行运动是语言规划史上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台湾的语言政策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推广乡土语言的政策及其实践引起了海峡两岸的关注.这些政策对台湾人的语言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利弊众说纷纭,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把语言政策作为制造不和谐声音的政治斗争工具.我们确有必要全面地、客观地重新审视二战以来台湾的语言政策.

从学术上来讲,本文的选题意义也十分重大,对台湾语言政策进行个案研究可以丰富与检验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理论.在实践上,本研究的意义更为明显.台湾的国语运动对我国的推普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台湾对濒危语言进行保护的措施与策略值得借鉴.从学理上洞析台湾当局现行语言政策的本质有利于对台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本研究从文献出发,梳理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的演变,注重探寻语言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探讨政策转变的具体原因.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本文把二战以来台湾的语言政策划分为国语推行(1945—1992)和乡土语言教育(1993—2006)两个时期,国语推行又分为四个阶段,即光复初期(1945—1948),全面推行时期(1949—1965),严厉推行时期(1966—1986),稳步推行时期(1987—1992).本文梳理了台湾光复以来语言生态的演变.论文分析比较不同历史阶段台湾各个族群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清楚地显示国语推行运动的绩效,再现国语逐渐普及的动态过程.本文对二战后台湾重要的语言政策做了总的评价,对国语运动、乡土语言政策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具体语言政策以及具体的推行措施和手段也有一些个人的见解.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选题意义及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阐述光复以前台湾的语言政策和语言状况,依次介绍荷西、明郑、清朝和日据时期语言政策,目的是让读者对台湾语言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三章介绍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的历史背景.首先介绍战后台湾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概况.其次分析台湾的族群、语言及其地理分布.最后分析国语推行的背景以及乡土语言教育兴起的原因.

第四章是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的历史发展.本章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全面论述国语推行各个阶段的政策、内容和措施,探讨国语推行的效果,分析国语普及的原因.二是具体阐述乡土语言教育时期的各项政策.

第五章主要研究二战后台湾语言生态的演变过程.论述汉人和原住民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状况及其演变过程.分析地区、情境语言状况并探讨其历时演变.

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是乡土语言教育政策.本章叙述乡土语言教育政策出台的经过、具体内容和措施手段,讲述乡土语言的本体规划,重点论述原住民族语言能力认证制度.

第七章全面地评价二战后台湾各种重要的语言政策.

第四篇日语经济论文范例: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

汉字传入日本后,一直作为记录日本语言与文化的载体,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即便是到现在,汉字在日语中的作用仍然很重要.汉字词在日语词汇中仍占半壁江山,其中相当数量的词在字形上与汉语相同或相近,本论文称其为同字词.汉日同字词是指汉语和日语词汇中用字相同的的词.同字词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历史上,日本曾大量吸收汉语词语,近代以后日本人利用汉字及其所表达的意义造了很多新词,其中一部分被汉语吸纳.中日语言的交流接触形成了大量的同字词.

虽然汉日语言体系不同,但是因为两者都使用汉字,特别是在词汇方面,两者的共性很多.当然,由于汉字记录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汉字词的产生、变化的轨迹不尽相同,汉字词在不同的国度因政治、文化等差异的存在,一些词在语义和语用方面产生了差异.本文通过比较和归纳,找出两者之间的对应规律.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的文字学和语言学理论,通过对《常用汉字表》收录的1945个汉字跟《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的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并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8822个词与日语词进行逐一对比、分析和统计,找出了3971个中日同字词,比较它们在形和义方面的异同.不仅对这些词作了微观描写,而且对其作了分类,并作定性的说明,从中总结规律,揭示汉字在记录两种语言上的特点.

论文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从历时与共时两方面,对中日汉字词形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全文由以下内容组成: 绪论 说明选择该课题的缘起及中日词汇比较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以及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在第一章中,说明中日同字词的含义、类型.

在第二章中,以中日常用汉字为主要对象,采用统计和分类的方法对中日汉字的字量、构词情况进行比较.着重分析了两国同字词的用字情况.

1.从中日两国的常用字字种来看,双方所选定的常用字相差不多.日语1945个常用汉字,只有88个没有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收录,说明两种语言中常用字制定方面的一致性.该统计结果为人们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数据.

2.分析了常用词中汉字的使用情况,考察发现常用汉字词的用字基本不超出常用字范围.

近现代日中两国都对汉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日本对日语中的汉字曾作过较大的改革,对当用汉字中字形复杂、笔画繁多的字作了整理,对异体字作了处理,因此中日语言中许多同字词书写形式不同.论文对两国现行使用的常用字进行了比较,统计证明:字形相同的占多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HSK的8822词的用字情况,从三方面分析了中日同字词的书写形式上的差异:通过阐述日本在汉字整理和简化方面的措施和方法,来说明二者用字不同的根源,然后从语素序分析二者的异同,以利于中日语言学习和研究者参考.

首先考察了两国对应词的用字差异;接着从字形角度分析二者的异同,对两国整理和简化汉字的历史、两国现行汉字的现状作一番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现行汉字从是否简化上看:有中文简化而日文没简化的,占大多数;日文简化而汉语中没有简化的,这是少数,日文和汉文都简化,但简化结果不同的也有一些,有些是因规范写法而形成的笔画、笔形的差异.(详见附录二),最后从语素序角度分析二者的异同,《等级大纲》中收录的语素序有别的词有“条,这些词中日之间的对应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些词在同一种语言中正序,逆序皆有,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序和逆序词义相同的,另一种是正序和逆序词义本身有别,只有其中一种才与另一种语言的词相对应.

在第三章中,主要讨论中日同字词词义方面的异同.中日同字词意义和用法比较的结果显示:基本同义的词是多数,占89%,词义同中有异的词占同字词总数的8%,完全不同的只是少数,占3%.

1.论述了中日同字词同义的成因,语言发展的稳定性及汉字形义对词义演变的巨大影响力,汉日语言双向互流中对原词义的原盘搬用是同义的同字词形成的根本原因.

2.分析了中日同字词异义产生的原因及同字词异义的情况:社会发展,文化差异是异义的主要外因,汉字在中日语言中的不同地位是主要内因,两国造词时对所用汉字的语素义的选择不同也是同字词异义的原因之一.论文从古义的淘汰、基本义的转移、汉字表示的语素的非单一性等方面加以分析.

3.着重对中日同字词近义现象进行分析阐述:汉字示义的多向性和词义的引申是同字词近义的成因.二者词义引申演变的不同步和词义引申的原因方式不同导致中日同字词词义同异并存,论文分析了中日同字词义项的对应关系,从语义和语用方面分析了同中有异的汉日同字词的基本情况.

在第四章中,分析了中日同字不同词的情况,并指出其对应关系.考察发现:汉语中的同字异词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单音节词同字异词所占比重大,论文也分析了日语中汉字形式的同字异词现象,说明它形成的原因.

附录部分的内容:附录一中列出了8822个词中找出的中日同字词,共计3971个,这些词是本论文论述的对象.

附录二中,列出了中日常用字

第五篇日语经济论文范文格式: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传播(1900-1908)

本论文引入“译介”这一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概念,从译介学的视角,系统考察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早期译介与传播的国内背景和国外条件、早期译介与传播的历史演进、早期译介与传播语境下形成的社会主义观、早期译介与传播的历史作用和局限以及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早期译介与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的启不.

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传播,是在特定的国内背景和国外条件下发生的.这种背景和条件,与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所导致的两国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密切相关.在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促使国内变法维新思潮和运动蓬勃兴起.在“以日为师”的舆论氛围中,中国兴起赴日留学热潮;在日本,甲午战争的胜利和巨额战争赔款的获得,极大地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应地推动了日本国内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勃兴.甲午战争败与胜的两种结局,在中日两国引起的截然不同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构成了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早期译介与传播最直接的国内背景和国外条件.

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早期译介与传播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段.前期(1900-1904)主要是留日学生创办刊物并以刊物为载体译介和传播西方各种社会政治学说.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社会主义学说被同步译介到中国并开始了在中文语境下的传播.这一时期,留日学生虽然不是为了介绍社会主义学说而译书,但却在译书中发现了社会主义学说.《译书汇编》、《浙江潮》、《游学译编》等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都曾译载过与西方社会主义学说或社会主义运动有关的文章.关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也是从这时开始以零散、片段的形式被译入中文语境.其间,1902-1903年出现了一个翻译出版日语社会主义著作的*,《社会主义》、《近世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神髓》等几部有影响的日本社会主义者的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在《近世社会主义》等著作中,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开始得到比较全面的介绍.中期(1905-1906)主要是在日本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朱执信、廖仲恺、宋教仁等人,为宣传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思想并配合《民报》与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之间的论战,以《民报》为载体译介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资产阶级革命派比较重视对马克思学说和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译介,同时也对西方的无政府主义学说有所介绍.这一时期《民报》刊载的译文,几乎无一例外地对马克思及其学说进行了介绍.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宣言》的“十大纲领”、暴力革命思想等内容出现在相关译文中,特别是《*宣言》的有关经典段落被一再重译.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成为《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重要话题,“科学的社会主义”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论辩话语中.后期(1907-1908)主要是在日本的中国无政府主义者以《天义》报为载体对社会主义学说、尤其是马克思学说进行的译介与传播.《天义》报作为一份以宣传无政府主义为宗旨的刊物,却对马克思及其学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仅全文译载了《*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及《宣言》第一章的内容,而且刊发过准备出版《*宣言》中文译本的预告.刘师培等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推崇备至,在相关译文的“序”、“跋”中一再提起和强调,称赞阶级斗争学说“最有裨于历史”.

日语经济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日语经济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研究生论文、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日语经济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日语经济论文范文选题

在社会主义学说早期译介与传播的语境下,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无政府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梁启超、刘师培等,分别从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出发,在中文语境下对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中国化再阐释,形成了观点各异的社会主义观.梁启超认为社会主义属于干涉主义而非放任主义,其价值追求是“于不平等中求平等”,他乐观地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他认为欧洲的社会主义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过度无序的自由竞争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他概括社会主义的要义为土地归公、资本归公,而劳动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源泉.梁启超深信社会主义精神“吾中国固夙有之”,但他不认为短时间内可以把社会主义在中国付诸实施,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不能实行社会主义的总原因在于没有劳动阶级.梁启超将社会主义区分为社会改良主义和社会革命主义,他相信社会主义的实行“各国各时代种种不同”,资本主义不过是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明确表示自已认同国家社会主义.梁启超的社会主义观还体现在他对生产和分配问题的看法上,他从重视生产问题到重视分配问题,再到提出重视生产兼顾分配,体现出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以“民生史观”为其哲学基础,提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认为解决了民生问题就是在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核心是平均地权,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节制资本.孙中山把西方社会主义学说明确划分为乌托邦派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派,但他提出了不同于唯物史观的以民生为历史重心的民生史观,从而在哲学基础上区别了三*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孙中山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欧美不同,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条件下,不宜采用马克思提出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方法来解决一切政治经济问题,因而他主张对马克思的学说“师其意不用其法”.刘师培认为“社会主义多与无政府主义相表里”,无政府共产主义源出于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相信社会主义“必达无政府主义之一境”,他调和二者的关系但信奉无政府主义,宣称他所主张的无政府主义“于共产、社会二主义,均有所采”.刘师培认为一切的不平等都是因为有政府,主张以无政府主义改造世界,相信无政府主义“当以平等为归”,其社会主义观的核心是他的无政府主义平等观.

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传播,在把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通过译介者对社会主义学说的中国化阐释和接受者在中文语境下对社会主义学说的中国化再阐释,不仅肇始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结合,而且输入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术语,又通过文言化的译文表征了语言的时代化.当然,早期译介与传播的历史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早期译介者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信仰者,更未必是主动的传播者,早期进入中文语境的社会主义学说主要译自日本社会主义者的著作而非欧洲语言的社会主义原著,这种间接性特点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人对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解和接受.另外,早期译介与传播过程中也存在对西方社会主义的派别不明、认识混乱等问题.

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传播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早期译介与传播过程中所关涉到的译介主体、译介载体、译介内容和译介话语等要素,相应地启发我们从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话语等方面去思考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传播.从彼时的译介到当下的传播,从彼时的译介社会主义学说到当下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从彼时的单一媒体到现时的全媒体,从彼时的文言文到当代的白话文,在历史与现实的变与不变之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有效传播,需要实现传播主体由政治热情向笃信力行的转变,传播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传播内容由驳杂向精而管用的转变,传播话语由古雅向通俗易懂的转变.

此文是一篇日语经济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日语经济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日语经济论文选题 日语经济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日语经济类论文参考文献 日语经济外文文献怎么找
[3] 日语经济论文框架 日语经济论文大纲怎样写
《日语经济论文范文参考 日语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日语经济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