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参考 教育实践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教育实践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2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教育实践论文范文参考: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 第二篇教育实践论文样文: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3. 第三篇教育实践论文范文模板: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个案研究
  4. 第四篇教育实践论文范例: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
  5. 第五篇教育实践论文范文格式: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100篇免费教育实践论文范文,可用于教育实践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实践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教育实践论文范文参考: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近代工程教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各类西式学堂,经过140多年尤其是新中国建国以来6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无论在校生规模或毕业生数都高居世界第一位.本科工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就了大量工程科技人才,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工程科技人才就业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才的结构和质量规格均无法满足社会和产业界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全球化、创新经济、工程复杂性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给我国的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越来越表现出不适应性.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在工程实践能力、人文情怀、可持续发展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尤为欠缺.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造成工程科技人才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实践教学不足.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大学四年是参与工程实践、形成工程思维、获得工程经验的最好机会.令人遗憾的是,实践教学作为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得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实践教学始终是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在工程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者对实践教学的关注较少,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对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开展系统研究,有助于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有助于工科高校教学管理者和工程专业的教师重新认识工程教育,甚至转变看待实践教学的视角;关于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建议,也能对一些具体问题起到指导的作用.另外,关于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标准的探讨,以及为重构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提供的相应的理论解释,对于高等工程教育理论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总结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梳理实践教学的理念,构建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在此基础上,更新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立足于工程教育的时代要求,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对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传统文化、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资源投入等方面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部分从工程的本质、二十一世纪的工程环境和教育基本理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本科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理念.第三部分从标准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分析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之间的关系,比较了美国、欧洲及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制订的背景和内容,提出了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修订及工程教育改革的建议.第四部分对本科工程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历史情况作了回顾和分析,审视了当前本科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提供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第五部分对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方法作了研究,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和综合素质形成的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它沟通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文化的变革.最后,本文以“基于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和“基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跨文化合作学习”两个真实的实践教学改革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实践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2000字学术论文、3000字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教育实践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教育实践论文范文选题

第二篇教育实践论文样文: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民族团结教育”因与社会政治议题存在密切关联,通常被狭隘地理解为权力再生产的工具、意识形态的象征符号.实质上,民族团结教育及其模式,是在时代需要的背景下和复杂环境的孕育中,由政治话语的建构、历史主体的实践、制度*的规范等多重环境要素共同作用而生成与建构的概念、行动和运行方式.其宗旨是教青年和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以及地球共同体中所有个体所具有的相似性与彼此关联的命运.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但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进程中,鉴于人们的文化符号、文化归属认同以及利益诉求的差异,导致“不平等、歧视、分离主义、极端势力”等破坏和谐的民族关系的力量在学校和社会公共领域中的事实性存在,威胁着个体的生存、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秩序.同时受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性增强、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因素的影响,各族人民在交流、交换和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的传统的民族问题与民族矛盾,或持续存在或转换为经济纠纷、文化差异等产生的新的矛盾与冲突.为了个体与他者的共同安危,民族团结教育致力于用平等、*、正义与和谐的教育理念、实践方法,培养青年及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以消除民族歧视、抵制破坏、修复分离主义导致的情感裂痕、避免暴力冲突引致的伤害,以维护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平等地位和尊严,维护中华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秩序.本文将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理念、方式、过程、效果”等5个要素纳入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的范畴,从历史、政策、实践和理论反思的层面,对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秉持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考察民族团结教育现象,及反思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并进行尝试性的理论建构.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之缘由、意义、内容与方法,从多学科和中外比较的视野审视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状况.第二章主要从多学科视角审视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意义.其中主要是从人类学视野中的族群认同理论、民族学中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民族政治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社会学中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以及象征人类学中的象征理论等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新的阐释,理解和反思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各有不同,但其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第三章具体分析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和“民族团结教育”等概念,从政治论、利益论、工具论、价值论等不同的论说,以及从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再审视,分析了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认同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之间的交迭与差异,确立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内涵.重点分析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生成逻辑,即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正当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工具论和价值论两个维度阐释了民族团结教育生成的价值.第四章从宏观上阐释了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基本样态.历史地审视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理念和目标,分别简述了主体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理念.两者民族团结教育理念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文化相互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理念.虽然我国民族团结的理念早已蕴藏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但作为教育实践却是近代之事.本文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萌生阶段(18401949年);伴生阶段(1949—-1978年);独立阶段(1978—至今),不同阶段,其目标、主体、方式、政策具有不同的特点.为避免研究的主观偏见,对广西、北京和湖南的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由此形成了第五章内容,即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的实地调查研究.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坚持主位研究,主要以团结模范省区的广西作为研究背景,对南宁市五所中学的143名教师和7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对百色市、来宾市等各地民宗局、民委的民族教育管理者,那良镇中心小学、滩散小学、新兴民族学校等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及对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等进行深度访谈.在使用调查资料时,尽量做到价值中立,以还原民族团结教育的“真实”,并呈现了广西生态视阈下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状况,包括各族师生等不同主体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对象、课程教学、教材、师资、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态度和看法,总结了广西整体的民族团结教育经验.第六章对我国与以色列、马来西亚、美国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描述性总结.各国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团结教育所采取的具体理念、目标和行动方式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国家统一、消除民族歧视和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我国与外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在理念、制度和实践上具有相同之处,在目标、方式和实践上有一定差异,从总结的经验来看,民族团结教育需要注重理念上的包容性和实践上的灵活性.第七章对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遭遇的困境进行了反思.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理念、主体认识、实践过程、方式选择、质量效果和评价等存在认识上和操作层面的困惑,尤其是不同范式主导下人们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理念的认识存在的偏差较大.第八章探讨了如何解决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中关于理念、主体等要素的认识困境,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的方法探讨和路径分析.根据广西、北京、西藏等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可以将经验归纳为课程、活动、文化、情感等四种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第九章从人类学视角对民族团结教育进行了理论反思.根据民族团结教育形式特点,将民族团结教育分成权力、理性和文化支配等三种类型.不同民族团结教育类型各有优劣,其中文化支配型民族团结教育是最适合当下社会所需要的类型.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来看,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应将学校视为一个类社会的公共场域,充分利用学校的民族文化符号,挖掘其象征意义,通过精心的教育选择,为各族学生建构一个富有中华民族文化隐喻的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公共领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形塑各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爱国情怀,促进彼此的尊重、理解和沟通,达至民族团结与和谐的理想.

第三篇教育实践论文范文模板: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个案研究

近十几年以来,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迅速推广,中国幼儿教育界正掀起一股“蒙台梭利热”.虽然我国众多幼儿园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抱有极大的热情并积极推广,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对蒙台梭利教育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对理论掌握不足、生搬硬套等现象.由于蒙台梭利教育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只有在具体文化中研究它的传播与本土化才能让我国的儿童真正从这一被世界认可的儿童教育理念的实践过程中受益,因此,更要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看待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使蒙台梭利课程真正实现本土化成长.那么,在我国的幼儿教育实践中,该如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看待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舶来”的过程中,又该如何批判的继承,以确保更好的实现蒙台梭利课程的本土化呢当前非常有必要结合新的幼儿教育实践对蒙台梭利教育进行深入剖析和评价,挖掘蒙台梭利教育的理论内核,为幼儿园课程本土化发展提供依据.因此,总结当前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践的经验与不足,进一步探索蒙台梭利教育及相关课程的本土化问题为蒙台梭利教育的继续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从而确定本研究的论题为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研究,具体从蒙台梭利教育的本源、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理论视角、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践状况及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的方法采用质的研究范式、个案研究策略,具体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五种研究方法进行相互佐证,得出研究结论,即以“继承蒙氏精髓,探索民族特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以“完全人格培养”为目的的课程计划,以“本土研发MDT课程”为构架的课程内容,以“核心为主,多元主题互补”为手段的课程实施,以“客观描述”为原则的课程评价,基于上述五点结论,得出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亟待制度的顶层设计,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需要理论的深度指导.本研究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全文的绪论,主要针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等做出阐述,对于本研究的现状和概念给予归纳与总结,明确指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和内容,是本研究的引论部分.第二章本研究的方法与过程,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了研究设计,本研究的过程与研究的效度*.第三章从三个大的方面阐述蒙台梭利教育的内涵,即从蒙台梭利教育本源、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内核、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内涵三个角度作出阐述,详细的解释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发端与崛起,还有其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价值取向等诸多的理论性问题,为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第四章主要挖掘的是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发展趋势与理论基础,在此,笔者从蒙台梭利课程的实践经验、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觉醒和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理论根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从Z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践现状与评价和Z幼儿园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两个方面对该幼儿园的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实践给予研究,以客观务实的态度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课程实施的本土化现状给予评析.第七章是本研究的建议提出部分,主要是针对Z幼儿园的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发展提供建议.从理论创生、文化适应、政府及社会监管、园长领导力、师资培训、家园合作等六个方面尝试提出可以推动蒙台梭利课程实现本土化的有效策略.第八章是本研究的结论和对于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未来展望.关于结论,就是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理论的指导还不够,影响的因素很多且缺乏顶层设计等,关于展望,本研究主要着眼于将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过程中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内容加以巩固,将需改进的部分加以完善.总之,在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过程中,只要本着对幼教负责,对儿童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那么,我们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将我们从事的工作做到更好.

第四篇教育实践论文范例: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

作为最古老的教师教育课程之一,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和教育实习等形式存在于当今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在教育实践课程中,准教师(师范生)通过参与观摩、研修、教学和管理等活动,获取了实践性知识,发展了教学实践能力.然而,在实践一线,教育实践课程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长久以来处于弱势地位,被公认为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道“软肋”.随着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回归实践”,基础教育进行转型性变革及我国教师培养制度锐意改革的热潮影响,人们对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关注和研究需求日趋强烈.

本文的研究起始于对教育实践课程困境和教师专业化浪潮之下教育实践课程发展趋势的关怀,以教师知识理论、教师反思理论和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为视角,阐明教育实践课程的理论根基,进而展开对教育实践课程的本质探究,揭示课程对教师专业化的重大价值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美国教育实践课程作为参照对象,对中美教育实践课程展开了全面与深入的比较研究.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发展轨迹拥有着大量的共同点,从19世纪20年代起至今,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在将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几乎同步经历了课程的萌芽期、生长期和稳定期,并于20世纪50年代起分别进入“重构”和“变革”期.在课程的演进过程中,“艺徒”模式、“实验”模式、“临床”模式和“反思”模式等在中美教育实践课程中曾经发挥或仍在发挥着重大作用.

对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现状的全方位比较,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展开的.两国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与本国教师教育的总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在“适应型”目标引领下,我国教育实践课程对准教师的“四大要求”分别体现在专业思想、知识技能和办学检验等三个目标领域中.而在“标准本位”理念的影响下,美国的课程目标则依托各层面专业组织开发的师资培养标准,关注未来教师显现出的符合标准的专业素质,并从专业品质和教学实践能力角度来确定课程的目标领域.

对中美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主要从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两个层面展开.中美教育实践课程所选择的内容包括各类见习、演习和实习活动,以及准教师在正式或非正式教育机构中所获取的相关体验.两国的课程内容在课时比例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时段安排上,我国采取的是“集中式”和“全程渐进式”的混合形式,美国则采取“渗透安排法”来设置课程内容.此外,两国教育实践课程的活动或模块组织也显示出不同的逻辑顺序,主要表现为我国的“并列分置式”和美国的“模块整合式”.


https://www.mbalunwen.net/weijiezhimi/84634.html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现状,可以从课程的实施模式、中心环节、具体手段和课程参与者四个角度加以考察.按照培养水平、组织形式和合作关系的不同,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模式可具体细分为各种模式类别.传统师徒制、改良的师徒制和重构式指导模式以及侧重内容、时机、作用和手段的指导手段则分别反映了两国在指导模式和指导方法上存在的差异.在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法上,中国的“说课—听课—评课”法与美国“以观察为核心”的方法分别体现了本国教师教育的培养理念,而课程的关键参与者——中美两国的准教师、合作教师和督导教师在角色和职责上也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在实践中,中美两国通过不同的开发手段,形成了各层次的课程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既包括专业组织开发的标准,又包括机构层面开发的标准,还包括细化到各个单项能力的评价标准.在这些评价标准之下,又形成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准教师的实践行为与能力展开判断与评价.在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模式中,作为评价主体的指导教师和准教师,在两国的评价过程中起着不同作用.从评价方法来看,我国教育实践课程主要采用经验鉴定法、听课评议法、统一考核法和模糊评价法.美国的评价手段则主要包括自我评价法、工具测评法、反思会议法和档案袋评价法.此外,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既包括对准教师的评价,也包含对课程自身(如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设计和安排、课程实施模式与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的手段与结果)所展开的项目评价.两国通过各自的评价途径,收集来自实践一线的评价反馈,使课程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可以对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调整.

在对中美教育实践课程进行全方位比较和反思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我国教育实践课程的变革趋势必须立足于课程理念的转型,培养“乐教”、“善教”和“研教”的未来教师,要通过拓展、整合、渗透与渐进等手段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实现“共生”、“反思”与“对话”,并形成高效度的课程评价和认证制度来保障教育实践课程的质量,从而发挥课程对准教师专业成长的巨大价值和作用.

第五篇教育实践论文范文格式: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是一个通过师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行动的能动过程.本文以“人的主体性”这一哲学命题作为理论出发点和逻辑支撑,阐释了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所承载的价值目标和重要意义.在分析新时期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反思以往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新时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际遇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做了清理、反思和审视,努力探求将“人的主体性”思想继续有力地、有效地渗透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道德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场域中的实现方式,并对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效能评估做了初步探索.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抓手,新时期的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仍在实践之中,为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具体说来,全文共有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此内容的研究成果并简要评述,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着重阐述了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主体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做了研究,探讨了将主体性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理论与现实上对接的可能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第三章重点研究了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域问题.表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作用于大学生学业生涯的始终,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作用的场域明确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方面,以大量鲜活的事例阐述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上述实践场域之中应有的积极、正面的导向作用和教育意义.第四章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总结了新时期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存在的优长与不足,反思了以往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重点解析了在现实维度中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际遇及其现实挑战,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问题明晰了任务,厘清了思路.初步提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交互主体间展开、在情感体验中生成、在希望中提升、在审美中超越的价值实现路径.第五章着重阐释了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的问题.从树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构建教育模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及优化教育环境的角度,重点解析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实现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价值归宿的方式方法.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关系、教育环境上较为全面地回应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实现路径问题.第六章分析了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效能评估问题.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基本含义、理念和指标、可行性、评估程序与方式等内容做了初步探讨,诠释了在实践中如何评价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问题.对教育实践中需要克服的教育者淡化主体作用和教育责任、受教育者任意发挥主体性、教育方式泛化无序、教育者失去话语权等倾向做了反思.第七章简要论述了以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梳理,诠释了以有力、有效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方式及其重要意义.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抓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对话、互动、自塑、发展,努力形成崇发展、求正义、守诚信、促和谐的宝贵认同和价值共识,培养青年学生理性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该文是教育实践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教育实践引用文献:

[1] 教育实践方面论文题目 教育实践论文题目如何取
[2] 比较好写的音乐教育实践论文选题 音乐教育实践论文题目怎样定
[3] 新颖的幼儿园教育实践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育实践论文题目怎么取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参考 教育实践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教育实践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