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高一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高一科技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高一科技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05

高一科技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高一科技论文范文参考:化学学科能力及其测评研究
  2. 第二篇高一科技论文样文: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 第三篇高一科技论文范文模板: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4. 第四篇高一科技论文范例: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5. 第五篇高一科技论文范文格式:来华传教士与西方传统逻辑在中国的传播

★100篇免费高一科技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高一科技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高一科技论文范文参考:化学学科能力及其测评研究

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而能力的发展是其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尽管多年以来,培养能力一直是化学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日标,高考改革也从“知识立意”走向“能力力意”,但由于化学学科能力体系及测评研究的相对滞后,一方面,使得化学学科能力的培养还处于经验总结甚至只停留在“口号”状态,另一方面,也使得对化学学科能力的测量与评价主观性、随意性较强,无法有的放矢.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回答:化学学科能力是什么化学学科能力究竟由哪些要素所构成化学学科能力又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如何科学有效地测量和评价化学学科能力沿着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本论文主要分5章展开研究:

第1章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本研究的基点.一是如何建构化学学科能力要素.目前对于学科能力要素建构的路径大致有两种,逻辑分析的方法和因素分析的方法.本研究认为,化学学科能力的实质问题是从化学科学的本质问题中派生出来的,所以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按化学学科的特殊要求来分析化学学科能力要素;二是如何界定化学学科能力水平.对能力水平的界定也大致存在着2种路径,一种以内容与认知的二维框架建立不同的水平(如布卢姆),另一种是以能力为“经”,以每种能力中所涉及的“变量”的复杂度为“纬”构建能力框架,如PISA.这为本论文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


https://www.mbalunwen.net/weijiezhimi/80680.html

第2章在厘清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将化学学科能力定位于“在学校化学课程学习活动中所习得并运用的能力”,且属于特殊能力.在综合考察各国(地区)对化学学科能力共同要求的基础上,论文从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出发,基于化学学科本质及其特殊要求的分析,将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确定为“符号表征能力”、“实验能力”、“模型思维能力”和“定量化能力”

第3章在综合两种能力水平界定思想的基础上,以“学习进程”理论为指导,结合化学课程的学科传统、国内外课程标准对能力的学段要求以及学生的思维特征等要素,构建化学学科核心能力要素的“学习进程”,明确不同能力水平的学习表现以及相应的知识基础.以此作为后续学科能力测验工具的开发与优化、评分标准的制订与修订、实测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的理论依据.“学习进程”是一种假设性理论,需要实证数据的支持.在与第4章、第5章测验数据分析结果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化学学科能力的学习进程框架得以不断完善.

第4章以Rasch模型原理为理论基础,基于Wilson测量建构“四基石”框架,设计了本研究测验工具开发的程序.根据第3章构建的学习进程框架编制了“符号表征”、“实验认知”、“模型思维”和“定量化”共4份测验卷,每一份测验卷都进行了两轮试测.运用Rasch模型的分析软件Bond&,Fox Steps1.0.0对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建模、分析,检验工具的质量.经检验,4份测验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大样本测试,考察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

第5章运用所开发的测验工具,对化学学科能力进行了大样本测试,测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测验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化学学科能力的发展存在着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以及学校差异.高一到高二年级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发展较为缓慢,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而高三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二.男生的化学学科能力普遍高于女生,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等.

作为一次探索性的研究,本论文虽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和结论,如,重新界定了化学学科能力内涵及其核心要素、建立了化学学科能力框架及其发展模型、开发了化学学科能力的测验工具以及揭示了高中生化学学科能力的发展特征等.但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后续的研究方向为学科能力学习进程的再精致研究、基于学科能力诊断的教学改进研究以及不同学科能力的学生化学学习特征研究等.

第二篇高一科技论文样文: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澳大利亚和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公布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既包括综合的也包括分科的),启动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与此同时,随着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习化社会的创建要求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科学课程生活世界正在重建.而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赋权增能、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机构的普及,为学校和课程的开放化提供了可能,学校科学课程走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参观、社会实践等学习方式便成为了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鉴于这些课程是学校正式科学课程之外的重要内容与形式,我们将之定义为“非正式科学课程”.

“非正式科学课程”指教师在学校正式的科学课程之外,为学生提供的一系列非学科科学课程文本或活动的总和,包括“科技课外活动”、“与科学有关的主题班会”、“科技板报墙报”、“科学报告”.非正式科学课程具有百余年历史,上世纪经杜威等人的倡导,至上世纪70年代后逐步得以认同并发展.非正式科学课程属于校本课程范畴,具有“主题性”、“潜在性”、“非线性”、“多样性”、“开放性”、“生成性”、“互动性”和“生活性”等特征.“非正式科学课程”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科学活动以及科学事业的兴趣、巩固并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科学能力、改善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活动以及科学事业的认同,而且能扩大科学教师的课程视野、提升科学教师对校外科学资源的认识与开发、提高科学教师科学创新能力、提升校外相关人员参与学校科学课程的参与度,促进社会与自然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等.然而,“非正式科学课程”的开发受到地区与学校文化、地区与学校科学课程资源、教师课程素养、学生科学基础和兴趣及其对活动的认知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为此,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握“实践性”、“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相关性”原则,重视课程共同体的构建,使校外相关人员参与进来,鼓励教师、学生、校外相关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审议,以确立非正式科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组织线索和开发模式.

笔者以C市X中学为实践基地,与L老师合作,以高一某班的8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寓教于乐、直面生活、自主建构为课程理念,设计实施了以“汽车-科学-生活”为主题的非正式科学课程活动.课程展开过程中,8位学生分为2个小组,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主题和课程内容的形式展开,共组织“汽车发展史”、“汽车的设计与制造”、“汽车与环保”三项主题活动.在此过程中,我们组织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参观中国Y汽车集团展馆、Y汽车集团汽车生产线、与Y汽车集团研发人员进行对话等课程活动,学生在教师及相关人员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展开讨论,而且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主题班会.在活动中,8位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非常高的参与度,并对部分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思考,获得了有关Y汽车集团历史发展、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其资料搜集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部分学生由于课业繁重或自身平时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导致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情况下需要教师的指导、规划和督促.此外,调查发现,这些课程活动对学生对正式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未来职业的规划以及科学活动和事业的认同影响不大.

总言之,“非正式科学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对科学活动的认识以及社会问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高中考试频繁、校外课程资源可利用程度低、学生原有学习习惯不良、学校封闭以及开发者的经验能力不足等因素,还是制约着“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成败与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以促进校外“非正式科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选择课程开发基础好且开放的学校有助于减小“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阻力与难度.同时,在“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应选择与学校正式课程或已有课程活动相近的主题或话题,在加强对学生引导的同时,注重寓教于乐,并把握好“度”.

第三篇高一科技论文范文模板: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这说明人的本质不在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在于对提升生命质量和探索生活意义的精神追求.人们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正是反映了这样一种精神诉求.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个体在思想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经由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方式而形成的自身内在的基本素养和心理品质,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整体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在个体的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身心发育急剧变化,思想道德素质正处于形成过程当中,极不稳定,可塑性强,是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于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观地认识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探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为当前学校德育改革提供指导.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等途径,界定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涵义,探讨了思想道德素质要不要评价、能不能评价、能不能量化评价、如何评价等理论问题,厘定了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编制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试测问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试测问卷)包括四个一级维度,即:自我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和与社会的关系.每个一级维度又包括五个评价指标,其中,自我关系维度包括珍爱生命、自尊自立、求知进取、实践创新、正直正义;与他人的关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孝敬父母、助人为乐、宽容;与集体的关系维度包括集体合作意识、奉献意识、爱党爱民、爱国意识、热爱和平;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包括社会公德、权利义务、*法制、节能环保、网络道德.然后,对问卷进行了试测,试测结果表明,除了12道题目与其所属一级维度之间的区分度较低外,问卷其余80道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结果基本满足了主要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说明经过修改后的这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具有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以作为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的测查工具.

高一科技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一科技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院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高一科技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高一科技论文范文选题

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分别抽取浙江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个省区作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的代表,运用正式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先后在浙江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区的30多所中学随机抽取1000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作为对问卷调查的补充,我们还对三省区30多所中学的200多名学生和160多名老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中的性别差异比高中更为明显,女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普遍高于男生;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学生得分最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初二较高,初三最低;高中生年级差异不显著,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整体上比高中生高;独生中学生与非独生中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独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中学生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也存在学校城乡类型的显著差异,城市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高,城乡结合部学校次之,农村学校最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也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发达地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高,欠发达地区次之,不发达地区最低.通过调查还发现,当前中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整体较高.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四个一级维度中,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得分最高,与集体的关系维度次之,再次是与他人的关系维度,自我关系维度得分最低;在20个二级维度中,得分均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法制,节能环保,尊重他人,社会公德,集体合作,网络道德,助人为乐,珍爱生命,爱国意识,自尊自立,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宽容,奉献,求知进取,实践创新.这一结论体现了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契合时*展脉搏,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敏感而强烈,突出表现为他们在孝敬父母、宽容、奉献、求知进取、实践创新等传统价值观上得分较低,而在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法制等凸显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价值观上得分较高.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当前我国中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以下教育建议:针对性别差异,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实施因性施教策略;针对年级差异,学校德育方法要注重价值引导,摒弃应试教育,重塑教育的育人目标;针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家庭要加强亲子沟通,采取*型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城乡类型学校差异,政府要取消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各地政府要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针对地区差异,加大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在职教师职后培训,实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

第四篇高一科技论文范例: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中国的基础教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鲜明的旗帜,揭开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后,将选修课纳入课程改革内容中,并占据重要地位,这为选修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教育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选修课程的实施为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实行高中学分制搭建了平台.本研究选取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典型案例,通过对一所学校的跟踪调查,了解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现状,发现影响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揭示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特征,进而提出促进高中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期望对国家或地方在今后进一步修订新课程方案中,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使新课程方案能切实落到实处.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目的:

一是通过个案学校和其他同类学校的调查,了解新课程改革后选修课程实施的近况;二是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的管理体制,期望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起到有效的指导;三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的实施作出判断和建议,使新课程改革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促进社会发展.

本文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访谈和观察,更深入的了解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实施的状况.同时辅以量化研究,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课堂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找出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次,从个案高中选修课程的实施,概括并归纳选修课程实施的特征,发现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Ⅰ与选修Ⅱ,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的链接与延伸、拓展与补充.第三,通过样本高中选修课实施的典型现状和特点,进行文本归纳分析,找出选修课实施的影响因素.最后,综合以上研究,得出总的研究结论,为我国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提出参考建议.

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选修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得到学校和学生认同

选修课的实施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选修课的开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二、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改革存在差距

在新课程改革的轨迹下,各学校按照国家、本省规定的课程模块开设相对应的选修Ⅰ课程仍未开齐开全,依旧选开与高考试题有关的科目,认为高考是重中之重,认为学生们参加选修课学习,必会占用他们学习高考内容的时间.

三、选修课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考

高考方案对新课程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考成绩的高低也是评价学生高中阶段学业成绩的重要途径,学校无论是开设选修Ⅰ还是选修Ⅱ,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围绕着高考进行.只要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不变,新课程改革就不会真正地落到实处.

四、选修Ⅱ的开设受学校条件制约

选修Ⅱ(即校本课程)的开设,在系统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拓展学校办学自主权、发挥学校教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起到导向性、推动性的作用,但选修Ⅱ的开发和实施受到学校师资水平和办学设施的限制.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备,就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五、选课走班体制仍需完善

选修课的实施并没有完全实行走班,这与选修课的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点相偏离,阻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制约了培养学生特长和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改实施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期望本文能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建议或参考,以促使新的课程体系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第五篇高一科技论文范文格式:来华传教士与西方传统逻辑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传统逻辑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来华传教士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来华传教士传播西方逻辑的过程做深入系统的研究,既对探讨西方逻辑及西方教育体系的传播对中国近代学术发展的影响有重要意义,也对挖掘中国逻辑思想研究这一领域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西方逻辑是伴随着西学东渐在中国传播开来的,其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明末至清初,传播的主要内容是欧洲中世纪逻辑.在利玛窦、高一志、艾儒略、傅沉际、南怀仁等人的著述中,介绍了西方传统逻辑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落热加”等,以及西方传统逻辑的基本体系框架,对逻辑的“根基”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李之藻和傅汎际翻译的《名理探》虽名为逻辑,但并没有完整地介绍西方传统逻辑的主体内容;南怀仁的《穷理学》对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命题和三段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但由于其书没有刻版发行,至今尚未有对其逻辑内容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本文通过对《名理探》和《穷理学》的比较,系统研究了来华传教士第一阶段传播的西方逻辑的概念与中文术语的演进.

第二阶段为清末至民初,在西方近代知识体系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西方近代逻辑的最新成果也几乎同步传入.在艾约瑟、慕维廉、傅兰雅、伟烈亚力等来华传教士的推动下,西方传统逻辑的完整体系及其内容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传播.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西方传统逻辑的教育在新式大学、师范学校和高级中学中得以系统传授.这一时期传播的西方逻辑,对中国逻辑思想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来华传教士传播西方传统逻辑的同时,也有其他途径向中国传入了逻辑知识.传播的主体主要有官方机构、中国本土知识分子和归国留学生以及在日留学生等,传播的渠道主要有设立专门机构、翻译原著、编译教科书、出版报刊杂志等.1910年清政府学部设立名词馆就是专一负责规范西学传播的专业术语的机构,其中就有对逻辑名词的统一规范.

清末民初西方传统逻辑在中国的传播,既为西方新学的传播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也促进了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研究和挖掘.在西方传统逻辑广泛传播的背景下,萌发于孙诒让,起于梁启超、中经胡适、章士钊,对照于西方逻辑体系,开始了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开拓性研究.

本论文共七个部分.

导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传教士来华传播西方传统逻辑的必要性和研究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等.

第一章对本文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划分了来华传教士传播西方逻辑的历史分期,并对相应的西方逻辑发展历史线索作了基本说明.

第二、三、四章,在充分挖掘史料文献的基础上,对来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传统逻辑分两个阶段作了系统梳理和研究,对《名理探》、《穷理学》作出了初步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将第二阶段通过其他途径传入我国的西方逻辑与传教士传入的西方传统逻辑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对不同时期和途径介绍的逻辑术语作了相对完整的汇总比较.

第六章是关于传教士传播西方逻辑学的总体评价.分析了来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传统逻辑对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直接影响,也分析了逻辑在中国近代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这篇高一科技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高一科技引用文献:

[1] 高一科技类论文题目 高一科技论文题目如何取
[2] 高一科技参考文献外国 高一科技外文文献怎么找
[3] 高一科技论文提纲范文大全 高一科技论文提纲如何写
《高一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高一科技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高一科技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