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音乐欣赏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大学音乐欣赏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6

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参考: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
  2. 第二篇大学音乐欣赏论文样文: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
  3. 第三篇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模板:面向多数 强调基础
  4. 第四篇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例:民国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1912-1945
  5. 第五篇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格式: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参考: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

音乐是听觉艺术,聆听是音乐活动乃至音乐教育的基础和首要任务,而音乐欣赏教学如何进行有效聆听音乐一直长期困扰着广大一线中小学音乐教师.本文从教学法层面研究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有效音乐聆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探究有效音乐聆听的结构内涵和教学现状,借助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音乐欣赏聆听音乐搭建有效通道,分别从学段课程策略的宏观层面、教学过程的中观层面以及聆听过程的微观层面等三个层面深入剖析、阐发有效音乐聆听的教学策略,提出了“经验联接”、“聆听期待”和“音乐听导图”等教学策略,以及音乐理解中音乐“翻译”语言的白居易模式和梅西安模式等理论观点.

第二篇大学音乐欣赏论文样文: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

本文主要从“主体间性”视角,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其教育展开研究.在阐述主体间性、多元主体及多维主体间性的内涵基础上,提出了“主体间性音乐教育观”,并将其作为一条理念运用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实践中.从“主体间性”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人与自然”、“音乐与社会”、“人与社会”、“人与物”、“人与乐”、“人与人”、“音与音”、“心与音”之主体间性,其表现为“天人之和”、“乐与政和”、“人与器和”、“乐与人和”、“音声之和”和“心声之和”等.

从“哲学、美学、音乐、文化、心理、教育和实用价值”等七个层面宏观构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层教育目标;从“情感目标、审美目标、过程目标、认知目标”等微观层面阐述了教学目标,并提出“审美性与文化性之主体间性互动、民族性与多样性之主体间性互补、主体间性融合与变通、情感与认知、同化与顺应、理解的循环”等原则.

构建了主体间性四维时空观,探讨了“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四段论与教学过程特点;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品赏过程与多元主体角色游移,它表现在“观”、“品”、“悟”、“融”四个审美层次基础上而进行的“多元视点的游移、主体心态的游移、主体心意的游移和主体心境的游移”,并相应表现出四次递进,即“音乐审美的初次观照、音乐审美情感体验、音乐意义的理性直觉和生命意蕴的融合升华”,由此形成审美境界“四层次”:“物境、情境、意境、妙境”,从而完成对“万物一体”之真、善、美融合统一的妙悟.从“主体间性”视角构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等.

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音乐欣赏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8000字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学音乐欣赏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题目

探讨了“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优化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实践策略等.

在对中小学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主体间性教学实验思路,并以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身份参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实践教学,通过亲身实践、课堂观察和访谈等对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进行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实践证明,教师有意识运用主体间性音乐教育观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主动渗透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第三篇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模板:面向多数 强调基础

普通音乐课程与教学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于依附专业音乐教育,从而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普通音乐课程与教学缺乏普及所需的底线思维,一直用专业音乐教育的筛选式顶线思维作为学科方法论基础.其实,顶线思维是针对专业音乐学习者,重在选拔,并不适合普通学生.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合格即优秀”,即要让学生具备必要的音乐素养,培养其成为音乐爱好者,而不需要人人都成为音乐家.这种底线思维,重在普及,应该成为普通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论基石.

以底线思维为主线,本文将对其理论基础、现实条件,如何重构课程基本理论,如何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法转化,以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展开论述.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首先论述底线思维的概念、内含、适用的范畴.在此基础上,提出底线思维的衡量标准.然后深入地分析其产生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最后提出其在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内的功能与意义.

第二章,从底线思维的视角重新审视普通音乐课程的基本理论.从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内容等几个方面,运用底线思维,重新审视目前的音乐课程标准与课程建设.在分析目前的成绩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底线思维下音乐课程与教学应秉持的基本理念,并提出相应的内容选择策略和标准.

第三章,论述教师如何运用底线思维来把握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法转化.由于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理念,会形成各自有特色的指导思想,本章主要论述了三种指导思想.但是,对于教师而言,无论是哪种指导思想,都不应该脱离教师的实际情况,这就是底线思维的体现.

第四章,研究底线思维下音乐表现领域内容的教学践行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了歌唱教学至关重要的的片段教学策略、兴趣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策略以及价值取舍策略.这些教学策略中贯彻了底线思维,能让多数学生从歌唱教学中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与成功体验.

第五章,研究底线思维下音乐欣赏领域内容的教学践行策略.本章结合目前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理论,以底线思维为依据提出有利于普通音乐欣赏有效教学的几种策略.主要包括兴趣与片段策略,综合性、整体性与感性策略,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安排策略,以及欣赏教学的价值取舍策略等.

第六章,研究底线思维下音乐创造领域、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两个领域的教学践行策略.对于这两个学习领域,主要提出了如何进行定位的策略,课外活动化策略以及学习领域间的融合策略.这样,能使其与表现、欣赏两个学习领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利于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可以这样概括本文的核心思想,为了不让音乐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沉重的负担,不让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以致渐失对音乐的兴趣,就应该把音乐学科本位的专业音乐教育思维方式转变为以多数学生、教师为本的底线思维方式,从重在选拔转向重在普及,让学生和教师都获得充分的自主性,以至自由.

第四篇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例:民国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1912-1945

音乐会,是近代社会伴随着“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的一种音乐表现方式.民国之后,音乐会成为人们从事音乐艺术和休闲娱乐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早期的音乐会主要出现在部分大城市,后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社会生活变迁,才逐步在国内较多城市传播,也成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一项鲜明标志.音乐会的兴起与发展、功能与作用,既反映了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与博弈,交流与融会,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生活的演进与变化.对于民国时期音乐会发展情况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从音乐文化层面加深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了解,揭示这一新的文化事象在近代生活方式和近代文明建构中的作用,对深刻认识音乐文化与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关系,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的学校教师与青年学生,多是除旧布新的重要社会力量.也正因如此,20世纪初期,特别是民国之后学校举行的音乐会,成为了西方音乐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中知识分子聚集,他们对于外来文化的反应特点,以及音乐会在中国的演进轨迹,都能在学校音乐会的演变和发展中得到较为集中的反映.

从目前学术界对音乐会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成果数量还不多,很少有专文对这一事象进行系统、深入探讨,也更缺乏对音乐会历史作出跨区域、综合性的深度关注.正因为对于音乐会活动及其历史面貌,人们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存在着许多研究空白,这为本研究提供了探讨的空间.

本文以音乐会在民国社会生活中的发展演变及其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和影响为中心,讨论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问题.

在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的大潮中,中国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发生深刻的转型,近代城市逐步形成与扩展,新的社会阶层相继出现,加之外国侨民文化生活的示范性影响,西方音乐会形式传入中国的条件已经形成.随着近代学校的兴办,音乐教育得以产生和兴起,使近代音乐发展在中国步入新的阶段.留学生群体对西乐的引进和推广,进一步为音乐会传入中国起了积极的宣传与推动作用.

民国时期学校音乐会的兴起产生了多重效应.一方面音乐会作为教学活动不仅改进了教学,提升了学生艺术素养,还以新型音乐活动方式丰富了校园文化,以文明的欣赏方式陶冶了青年情操;另一方面学校音乐会还推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融汇中外艺术,促进各地交流,使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世俗化、本土化走向,也使其举行的音乐会从形式到内涵都有了新的变化.

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过程中,民族音乐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方音乐的猛烈冲击使民族音乐面临着严峻的道路选择问题,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在碰撞中借鉴,在抗争中嬗变,在交流中发展,走出了传承传统文化,吸纳外来营养,融汇中西艺术,不断更新发展的道路.社会民众与音乐人对西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经历了“新奇—认同—借鉴”的演进过程.

近代社会重新建构的社会生活方式,促使新式音乐家群体逐步形成,他们的人生经历、艺术道路及其生存状态,反映了音乐文化在当时社会的发展态势,也折射出与此相关的某些时代特征(如动荡的社会局面、民族反侵略战争等都会作用于音乐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民国音乐人群体由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着特有的作用,他们不懈的艺术追求与艰辛中的奋斗,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https://www.mbalunwen.net/weijiezhimi/78520.html

音乐会的发展和演变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一定的关联.近代城市的形成、城市生活的出现、居民消费方式的演变等,使城市民众的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需要.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官吏阶层、工商业阶层,以及思想活跃、开放意识强烈的知识阶层,从不同的文化观、价值观、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音乐会形式的热情,推进了音乐会在城市文化领域中地位、功能与作用的提升.音乐会是近代文明在音乐文化的诉求和发展趋向上,具有自己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的产物.人们通过音乐会活动,传播着新的社会文化意识,音乐会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发挥着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中,显示出其推进文明与进步的积极作用.

第五篇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格式: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将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100年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一历史阶段我国中小学、中师、高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发展、关联等问题,从中总结出得失与规律,以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依据和参考.

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时期.1.萌芽期(1901—1919):以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为标志.2.初创期(1919—1949):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契机,美育逐步受到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起步.3.建设期(1949—1956):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4.曲折发展期(1957—1966):虽然美育未得到重视,但学校音乐教育在困境中仍有所发展.5.停滞期(1966—1976):在极“左”路线干扰下,美育被否定,学校音乐教育遭受严重破坏.6.繁荣期(1977—2000):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重新得到确立,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六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哪个时期政府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并在具体的措施、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证,哪个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得到健康发展.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音乐欣赏引用文献:

[1] 大学音乐欣赏论文题目范文 大学音乐欣赏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大学音乐欣赏英文参考文献 大学音乐欣赏参考文献有哪些
[3] 大学音乐欣赏论文大纲模板 大学音乐欣赏论文框架怎样写
《大学音乐欣赏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音乐欣赏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大学音乐欣赏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