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美育论文摘要怎么写 美育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美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2

美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
  2. 第二篇摘要范文:走向美育的完整
  3. 第三篇美育论文摘要:普适与专业:学校美育困境分析
  4. 第四篇美育论文摘要模板:“音乐美育”的内涵与实质
  5. 第五篇美育论文摘要怎么写:论席勒美育理论的划时代意义——纪念席勒逝世二百周年
  6. 第六篇摘要范文: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进程与目标取向
  7. 第七篇美育论文摘要范文:先秦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研究
  8. 第八篇美育论文摘要格式: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9. 第九篇美育论文摘要:2011-2012年中国美育研究述评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

【100篇】免费美育论文摘要范文,可作为优秀美育论文摘要写作参考,适合美育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摘要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

弗里德里希·,席勒(Schiller1759—1805)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美学家,他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与莎士比亚并称为世界戏剧史上的“并峙*”,在美学史上,他创造性地使用了“美育”的术语,开启了审美现代性批判之先河,被誉为“现代美育之父”.早在20世纪初,席勒的美育思想就随王国维、蔡元培、张君劢、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传入我国,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美育思潮的形成、发展.本文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从发生学的视角去审视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的关系,考察近现代中国接受席勒思想的历史缘由与具体史实,清理席勒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影响的方式,并选择了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郭沫若、田汉作为典型个案研究,探讨这一文化事件所呈现出的思想资源和基本规律.

全文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写作的缘起、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对美育、美育思潮进行概念界定;并从人性与人格完善的角度阐述席勒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文部分共分四章.

第一章探讨席勒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译介、接受与影响.席勒进入中国是在传统文化现代转换、旧式教育体制革新、大众传播媒介兴起的历史语境下,近现代中国的席勒译介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发轫期、新文化运动至30年代的繁荣期、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沉寂期三个阶段;席勒接受表现出选择性过滤、中国式改编、镜像式想象三种倾向;席勒美育思想伴随着中国美育思潮兴起、发展、流变的全过程,改变了中国传统美育的从属地位,张扬了审美的自由理念,并将美育引向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对理想社会的构建.

第二章考察王国维、蔡元培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尊为“吾国之希勒(即席勒)”,早在1903年他就开始引进西方现代美育理论,挖掘中国传统美育理念,确定美育的情感教育本质,倡导美育独立.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深受席勒的影响.20世纪初王国维通过自学西学,了解了席勒的美学、美育思想;后来担任《教育世界》杂志主编,他多次撰文介绍席勒美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席勒的美育目的论、价值论等;王国维还以席勒“游戏说”为理论基石,肯定艺术的游戏本质,强调文艺功能的“无用之用”,批判传统“文以载道”思想;依据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对艺术创作手法的区分,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创新传统意境论.蔡元培是中国的“现代美育之父”,他以毕生精力推行美育.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他将美育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一次确立了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作为北大校长,他身体力行,亲自指导美育实践.在蔡元培的倡导和引领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美育思潮得以形成并迅速发展.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深受席勒的影响,他接受席勒以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美育目的论、以情感教育为内涵的美育本质论、以*调和为功能的美育价值论、以艺术教育为手段的美育实施论,构建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体系.蔡元培的接受在本土化过程中又呈现出创新发展之势:他赋予美育启蒙性,较之席勒更重视美育实践,强调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整体美育观,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王国维、蔡元培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的大背景下,他们试图通过美育培养“完全之人物”、养成“健全人格”,改造国民劣根性,使美育成为了“立民新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考察朱光潜、宗白华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朱光潜是我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作为席勒美学、美育思想的重要中国译介者,朱光潜的美育思想也受到了席勒的影响.他吸收席勒的人本主义美育观,重视美育“怡情养性”的功能,将人生的最高价值指向美,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的命题.宗白华也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在研究席勒美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构建理想人格的救世方案,并将境界的研究与人格的探求结合起来,提出了“艺术生命化”与“生命艺术化”的课题.朱光潜、宗白华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并峙*,他们都关注苦难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试图以美育解除人生的烦闷,人内心的压迫感、寂寞感、空虚感,提升人的美感修养,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生,视鄙俗的社会生活为艺术品,以实现生命的活跃,生活的情趣化,心灵的自由解放,赋予了美育“救赎”的功能.但是,朱光潜、宗白华的“审美救赎”论又不同于之前的王国维,王国维认为人生的苦痛源于“欲”,解脱之道便是“拒绝生活之欲”,呈现出悲观厌世的情调.在朱光潜、宗白华的视野中,人生的最终目标不是“超脱”而是积极地“参与”,培养“出世的精神”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入世的事业”,超脱现实仅仅是在恶劣环境中实现诗意生存的手段.

第四章探讨郭沫若、田汉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在戏剧、诗歌等领域成绩斐然.郭沫若曾与田汉以“中国的歌德和席勒”相期许,虽然郭沫若被文艺界视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的歌德”,但是,郭沫若是席勒戏剧《华伦斯坦》的中译者,他早期曾接受席勒“游戏说”,强调艺术的无目的性;接受席勒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手法的区分,将“摹仿的艺术”与“表现的艺术”相对立.郭沫若的史剧创作也呈现出“席勒式”倾向:宣传时代精神、遵循“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表现殊死斗争的悲剧精神.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代宗师”,曾立志做“中国的席勒”,早在日本留学时,田汉就曾介绍席勒的美育思想、接受席勒“游戏说”、审美调和论,此时的席勒是他心中崇拜的“浪漫主义诗人”;回国之后,他译介了席勒戏剧《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的故事梗概,称席勒是“为自由而战的人”;1950年代,他又将席勒视为“*与民族自由的战士”大加赞赏,田汉的席勒接受凸显出我国时代精神的演进.田汉的历史剧创作也同席勒一样表现*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主题、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物性格、遵循“诗意真实性”创作原则、在剧中大胆融入自我形象抒发自我情感.郭沫若、田汉是4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艺术理论、艺术实践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他们接受了席勒通过美育改造社会、实现政治自由的理想,但是忽视了艺术的“*”形式,让艺术直接为集团吼叫,为政治呐喊,中国的美育由此失去了形而上的慰藉功能,走向了服务政治之路.

结语部分主要总结20世纪上半叶中国席勒接受的特点并展望未来的席勒接受方向.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席勒接受呈现出美育启蒙、审美救赎、政治诉求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今天,科技迅速发展,机械化大生产带来了分工的精细化、专门化,这种工具理性的统治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生命的主体性丧失,自由个性遭到扼杀,如何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提升人的生存质量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课题,席勒的美育思想必将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成为解救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危机的思想资源.进入新世纪,*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席勒将美育视为一种而向未来的和解力量,席勒的美育思想在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定能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二篇摘要范文:走向美育的完整

当前,人们对美育内涵及其任务的认识还不完整,教育实践更有残缺.美育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审美教育把学生当作审美主体,立美教育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美育课程必须按照完整美育体系来规划、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以促进完整美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美育论文摘要:普适与专业:学校美育困境分析

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将美育在基础教育学校中的地位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但是却不免忽视了美育的普适性内涵而单一追求专业化目标.本文围绕学校美的“困境”现实而展开,探讨产生这一问题的历史的、现实的、本质的原因,试图提出改变美育指向专业化的倾向,将美育带回到普适性的目标指向道路上来的可行性方案,并针对具体问题的形成原因细致分析,描绘一幅理想化又兼具可行性的学校美育未来图景.本研究立足于美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历史发展脉络,结合实际调查数据、观察和访谈资料去探讨学校美育存在的各种问题.论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美学与美育代表人物思想为主线,收集和梳理国内外有关美育普适性思想内涵的源起及其相关实践,旨在为我们现今的学校美育普适性实施提供坚实的理论及实践支撑:美育内涵要求学校美育“以美育人”而非“以美育美”.第二部分试图寻找美育普适性功能缺失的历史的、现实的成因,并对未来学校美育功能的指向进行展望和描绘,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学校美育的普适性可以为专业化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部分对学校美育的“专业化”倾向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并试图找出相对应的可行性对策,以渗透性美育课程和校内兴趣班纠正美育课程专业化的倾向,以加强美育教学监督测评以及相关教师培训的方式纠正美育教学专业化的倾向,以情景化评价方式来实现美育的多元化、动态性评价.基础阶段学校美育必须以普适性为先,以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目标为先,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学校美育的专业化倾向应该逐渐弱化或者并含在普适性原则中.

第四篇美育论文摘要模板:“音乐美育”的内涵与实质

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观念是伴随着现代美育思想的产生而形成的.从",音乐美育",到",音乐审美教育",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可以称为20世纪初以来中国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其中",音乐美育",的思想,即音乐教育被视作美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在人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一直贯穿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集中体现在不同时期政府颁布的教育文件和相关文论中.这种",音乐美育",思想不同于西方",音乐审美教育哲学",,除了纯粹的审美教育以外,更看重音乐的非本体价值,强调其辅助德育的工具价值和社会功能,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功利性色彩.它源于对德国古典哲学",审美",与",美育",观念的吸收,也体现了中国儒家礼乐思想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所以能够长期占据",正统",的地位,是文化历史的惯性以及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与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正确认识",音乐美育",的内涵,将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第五篇美育论文摘要怎么写:论席勒美育理论的划时代意义——纪念席勒逝世二百周年

席勒作为新思想的预言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并写出第一部美育论著,成为对资本主义进行审美批判的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西方美学由思辨的认识论美学到人生的存在论美学的转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席勒建立了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包含“自由”的内涵、“*”的作用、以“自由的表现”的艺术为手段等丰富内容的美育理论体系.席勒的美育理论在20世纪初介绍到中国,对我国的美学与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它在培养学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德育教育、教育改革与美育学科建设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

第六篇摘要范文: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进程与目标取向

美育在中国是作为一项自觉设计的“现代性”工程浮出历史地平线的.从社会语境上来看,它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和现代化追求相匹配,从思想文化背景上来看,他以对现代思想和学术的知识诉求为精神支撑.就历史进程而言,20世纪前半叶是中国现代美育的倡导、确立与初步探索时期,建国至今的50多年则是中国现代美育的沉寂与再恢复以至繁荣发展时期,前后两个阶段的美育理论研究和美育实践探索各有其关注重点和时代特色.但无论前期还是后期,为兴业强国的目的而新民立人,始终都是中国现代教育也是中国现代美育的目标和使命所在,从而使中国现代美育具有了深刻的历史与人文蕴含.

第七篇美育论文摘要范文:先秦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审美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诗》教是其审美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具体体现,但儒家《诗》教研究,长期以来被局限于孔子《诗》教的政教性,尤其自两汉以来儒家《诗》教被统治阶级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使得先秦儒家《诗》教更多是被作为统治阶级卫道工具而研究的.汉代《四家诗》对《诗》教的阐释具有着御用文化的鲜明特征,并将《诗》教转向以《诗经》解读为核心的合政治教化目的的诗学理论,这与先秦儒家学派的以“教”为核心的合人格教育为目的的《诗》教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从先秦诗史看,先秦儒家《诗》教包含着歌诗、用诗、教诗等具体的《诗》教行为和言诗、论诗的《诗》教思想.因此研究儒家《诗》教需分清其作为教育实践理论与诗歌理论两个层面,前者为宗,后者为文艺理论兴起后的阐释、抽象概括,只有如此才更有利于还原儒家《诗》教的本来面目,减少不必要学术争论.

从美育角度看,以人为审美对象是人类最初的重要审美形式,人类的自我审美是自我关照与价值的确认,更是社会文明进步所需.先秦儒家《诗》教包含着*道德与审美趣味培育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美学在其经济基础发生发生深刻变化的前提下,开放的文化环境影响下,面临重构与新生的问题,大众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等审美意识的苏醒,使得传统理性美学、*价值美学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人”这一基本层次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及其内在要素予以清理,从而为当代中国美育的重构与文化建设提供理论的支持,使得中国当代美育发育于母体文化,并得以繁衍、发扬,有效地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审美经验.

先秦儒家《诗》教是中国文化重要母体,其包孕着政治、宗教、*道德、美学、教育、文学等多种因子,因此可以从多个视角去抽取现世所需要的文化智慧,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思想为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具有着启蒙的价值,对于研究先秦社会的各种文化制度具有奠基的意义.《诗》教所蕴含的审美教育思想为后世解释中国传统文学与教育的思想的渊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智慧.《诗经》是记录中国先秦社会生活真实的历史文献,其反映的先秦文化涉及面广,从黎民百姓到王公贵族,《诗》教选择其作为教材是《诗》本身形式与内容之美与先秦社会礼乐文化相通,因此通过对先秦儒家《诗》教审美教育思想研究,既是对先秦社会文化基本特征的概括,对儒家审美思想的归纳,也对于理解《诗经》在先秦社会的意义具有参考价值,为梳理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脉络奠定基础,尤其为建设当代审美文化提供了历史实践经验.

先秦社会儒家以《诗》教的形式介入人生、社会、政治,并以审美的方式改善人性情,培育人之价值理性,消解“天人合一”向“天人相分”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分离矛盾,克制逐步兴起的“五色”之快感.这一审美思想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确立了审美价值导向,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审美经验.

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与美学原理阐释相结合的方法,*先秦社会《诗》教审美思想、先秦社会生活美学的基本特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看待先秦《诗》教审美思想的流变与影响,在结合当代审美文化理解先秦《诗》教审美思想的当代意义与价值.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之思想分析古仁人美育思想.论文中文献资料是推进和演绎论点的主要基石.本文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儒家《诗》教的特点与内在本质与原理,涉及到文艺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本文主要内容构成:

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论文选题的价值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本论题研究的现状、论文的创新与不足及论文的写作结构.

第一章介绍了儒家《诗》教审美思想的形成.该章中论文主要观点为:先秦社会的礼乐文化是《诗》教审美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诗》教是礼乐文化的具体实践过程,先秦儒家《诗》教具有着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强烈愿望;“礼”是《诗》教普及、渗透的审美价值;宗法制文明是礼教化诗歌的现实基础,《诗》教具有着凝聚家族,国家的审美功能;《诗经》之音乐美、“天人相和”意象美、之含蓄美为《诗》教提供了自由审美的空间,也为儒家渗透其价值观提供了素材.儒家《诗》教审美思想体现于采诗、献诗与《诗》教审美动机之中,表现出其“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诗》教体现了“中正平和”,“尚文与尚用”等审美思想.

第二章归纳与概括了孔子《诗》教审美思想:本章主要观点为:孔子《诗》教审美价值取向是以“中庸之道”的哲学判断为前提,以“仁”为审美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诗》教审美思想构成与层次包括了自然、社会、自我相统一的审美动机,“温柔敦厚”体现了孔子情理统一的中和审美思想;“思无邪”之是孔子审美的现实目的;“兴、观、群、怨”构成了孔子《诗》教审美的本体.

第三章概括了孟子《诗》教审美思想是以“充实之为美”为总纲.主要分论点为:孟子《诗》教审美思想是建立在“向善之性”的人性论基础上;“仁义”的人格本体是孟子审美追求;以“诗”育“善”是孟子《诗》教审美的基本目的:“知言养气”是孟子的审美实践;“知人论世”是求“是”美学的体现;“以意逆志”体现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实用审美倾向.

美育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美育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5000字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美育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美育论文摘要范文题目

第四章概括了荀子《诗》教审美思想基本特征.主要观点为:“性恶论”是荀子《诗》教审美思想展开的前提;荀子与《诗经》密切的关系;荀子“隆礼义而杀诗书”与“诗者,中声之所止”、“诗言其志”审美思想的基本内涵:荀子“引诗”具有“化性起伪”的目的;以“诗”论“礼义”之美在于育君子之德的审美倾向.

第五章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家《诗》教审美思想的演变与影响.主要观点为:两汉时期的《四家诗》力主“美刺”审美功能是集权政治的需要,《毛诗序》《诗》教理论标志着中国传统《诗》教理论体系的形成;“以诗说诗”是宋代《诗》教对先秦《诗》教的复兴;明清时期《诗》教演化为是以“明道”为目的的文学主张;新儒家的将儒家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本章认为先秦儒家《诗》教审美思想必须置入现实才有研究意义,其对于当代重建理性审美文化具有现实经验,中和由商品文化带来的追逐身体快感的消费之失,立*民族文化解决本民族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纵观先秦儒家《诗》教的传承与演进中,儒家的《诗》教审美思想也在不断清晰化和经典化,不同历史时期儒家《诗》教被赋予了不同的审美功能,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在审视儒家《诗》教过程中带上了已有的“偏见”,这是人文学研究的特征,也正是儒家《诗》教的开放性,在不断的吸收和蓄养中得到充实,从而具有了现实的价值.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家《诗》教的研究没有结论,只有讨论,在学者间的对话中,古今的对话中形成活的审美思想,为现实的发展提供精神的支柱.

第八篇美育论文摘要格式: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美育与人格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思想与哲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西方希腊时期和我国先秦时期,这一问题就被广泛关照.此后,中西方哲学家、思想家和美学家们关于此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从不曾停止,特别是20世纪以来,美育与人格问题的研究空前发展,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形成了若干自恰的理论体系,并且在实践层面有了很大发展.本文顺应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需求,从历史上关于美与人格理论的比较分析入手,探讨美育在人格养成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美与人格理论为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以增强美育理论研究针对性为出发点,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角度,对肩负着祖国未来与民族希望的大学生之人格养成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试图对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的特质、功能,以及实践方法等问题进行阐释,构建起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的基本模式.

在方法上,鉴于美育学科是人文学科,同时又是一个交叉学科,本研究采用了人文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即“人学”的研究方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基础上,注重运用多维度的、阐释性的、具有明显价值取向的描述方法.同时,研究中还运用了我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创立的“综合比较”的美学研究方法.正如蒋孔阳先生所说,“综合比较百家之长,乃能自出新意,自创新派”.

在内容上,本文旨在研究两个向度的问题:一是证明美育是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必由之路,美育在大学生人格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这部分研究采用了“剥洋葱”的方式,从最为宏观的、哲学层面的“美与人格”的关系论起,依次阐释美与人格、美育与人格养成、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二是论证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特质及实施策略.这部分研究以高校美育为研究背景,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高校美育状况,阐释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特质、目标、内容、原则、方法、载体、运行等问题.

全文主要分七个部分:

导言.此部分主要讨论四个问题:一是破题及研究域的说明;二是介绍论文的框架结构;三是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四是本论文研究方法的介绍.

第一章,美与人格.这部分梳理了古今中外重要的人格理论,在对众多人格理论的比较分析中,淬取本文人格内涵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人格理论:具有先天的物质属性,是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统一,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建构,并指向自我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美与人格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美在人格中具有先在性和习得性,它们统一于人格的确立和发展中,后天的教育可以使美在人格养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综合东西方思想家、哲学家对美与人格关系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石,本文认为:美是人格境界,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是理想人格的必然趋势.

第二章,美育与人格养成.美育作为概念本身存在历史并不太长,但是人类的美育思想却源远流长.关于美育的内涵,目前在美学界和教育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本文认为:美育是一种以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美的事物的熏陶、感染,培养受教育者鉴赏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形成审美态度,学会审美生存,最终达到培养完整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特殊教育.马克思所说的人格具有三个典型特征:理想性、建构性、社会性.人格养成不仅仅是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的形式获得的,而且还要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个体积极、主动地按“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建构,最终达到“美的状态”,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美育是人格养成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本部分对以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的目标、内容及形态进行了勾画.

第三章,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青年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社会急剧转型,西方不良思潮涌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侵扰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了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轻修身,重享受轻责任等共性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格养成教育势在必行.审美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养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指向理想人格养成,并在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即时代人格应具备深刻人文关怀精神、独立和谐、开朗热情、创新洒脱的人格特质.理解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特质要把握好以下七对关系:坚持指向性与无功利性的辩证统一、独立性与渗透性的辩证统一、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引导与体验的辩证统一、时代性与高尚性的辩证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第四章,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目标与内容.实施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要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美好生存,始终围绕人格养成、人格完善而进行美育目标的选择设计.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时代人格所体现的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独立和谐、开朗热情、创新洒脱等特质,美育目标应由三个维度的子目标建构而成:提升学生的审美需要层次,培养学生全面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引导学生形成稳定化、普遍化的理想人格结构.构建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内容要注重遵循几个基本规律,即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审美教育的规律,尊重时*展的规律.审美教育内容是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基本规律出发,着重加强审美认知教育、审美理想教育和审美实践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设计和实施.

第五章,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原则与方法.美育的原则与方法多种多样,中外美学家对此论述颇丰,各具某一方面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根据中外高校美育工作实践,本文认为,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要坚持乐中施教、潜移默化、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四个基本原则,这既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也符合美育的基本规律.在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方法上,要以知识传授法、实践体验法、环境熏陶法、自我教育法、情感共鸣法、朋辈交流法等作为主要方法,并且要注重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便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六章,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载体与运行.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的“载体”,就是能够承载和传递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的内容和信息的形式.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载体:基本载体——文学艺术课堂教学,一般载体——美的校园文化,特殊载体——教师的人格魅力,复合式载体——网络平台和其它学科的美学渗透.建立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科学有效的美育的运行机制,是美育与大学生人格素质教育得以规范有序、富有成效开展的基础性工程,具体包括:建设校院两级“齐抓共管”的大学生美育的领导机制,建设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的大学生美育的动力机制,建设“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美育的保障机制,建设以“个性化评价体系”为依托的大学生美育的评估机制,建设以“教师美学修养提升”为前提的队伍建设机制.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指归的美育,要全面把握各类美育载体,协调运转各项美育机制,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美育”的教育格局.

第九篇美育论文摘要:2011-2012年中国美育研究述评

2011年和2012年是美育的声响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日渐响亮的两年,从",著作",",期刊论文",",报纸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科研立项",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美育研究在这一时期的盛况.回顾两年的美育研究,较引人瞩目、较有特色的论题大致如下:(一)",以美育代宗教",等经典命题的再阐释,(二)跨文化视域下的美育理论与实践,(三)",大美育",观念下的美育研究,(四)美育研究中的传统资源与文化传承问题,(五)实证型美育研究,(六)美育研究总结与美育学科建设,(七)民国时期美育相关问题考证.在此期间美育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一)美育基本问题研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原创性严重不足,(二)美育研究尚无清晰的研究方法,严重缺乏方法论自觉,(三)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均处于相对封闭局面,严重缺失国际化视野.以上任何一类问题,如在美育研究界能够获得重视和一定程度的解决,都有可能让中国又一次迎来美育研究的复兴和繁荣.


https://www.mbalunwen.net/weijiezhimi/66603.html

第十篇摘要范文: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著名的*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美育先驱.他的道德人格,学术文章,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和赞扬.“以美育代宗教”是他于20世纪初期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主张.该主张提倡美育,反对宗教;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自由、反对专制,不仅在蔡元培的学术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也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因此一经提出,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术界对之的研究也相继展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曾被中止过,在此后80年代之后才又重新走上正轨.与对蔡元培其它思想或主张的研究成就相比,学术界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研究显得比较落后.虽然某些有关美育学、宗教学等方面的著作对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某些论文对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总体上来说研究成果还比较单薄,不够系统和全面,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以“以美育代宗教”为主题的专著出现就是证明,这样的成果显然无法与该命题在蔡元培学术思想中的地位相匹配,因此急需改进.此外,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进行研究,也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思想教育资源.*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资源中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想继承民族传统、发展民族传统,对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就不可不管不问.更为重要的是,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中所包含的诸多思想和观点还可以为我们今天素质教育实施的推进、道德危机的消除以及“宗教热”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正是鉴于上述原因,所以作者决意以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为主题撰写博士论文,以期为解决上述问题做一番努力.

本文由绪论、正文与结语三部分组成.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在当代中国对本论题进行研究的意义所在,梳理了学术界对本论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指出了本论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至七章为全文的正文部分,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所在.第二章探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出背景.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首先是时*展的产物,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亡国危险和信仰危机是其产生的大的社会背景,而宗教救赎论的泛滥、孔教运动的猖獗和帝国主义国家教会教育势力的扩张则是导致其产生的直接契机.其次它也是中西方思想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中国悠久的美育传统和非宗教精神早已在蔡元培思想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而西方康德的美学思想,席勒的美育主张以及孔德的进化论观点则又给了其巨大的影响,上述思想共同作用,构成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文化渊源.第三章探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其富含自由主义色彩的教育哲学观,充满批判精神的宗教观和以情感教育为本质的美育观.第四章探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要内容.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对以“孔教”为“国教”,倡导以美育代“宗教”,倡导以哲学代“宗教信仰”.第五章探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精神实质.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精神实质就在于拯救国家危亡、重建社会信仰、实现教育独立、养成健全人格.第六章主要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进行理性评析.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既包含有独特的思想特色,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也起到了积极的历史影响,但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第七章则探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当代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中所蕴含的诸多思想和观点对我们今天素质教育实施的推进、道德危机的消除和“宗教热”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值得借鉴和参考.

结语为最后一部分,在总结概括全文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尽管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但只要我们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它就一定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为当代中国社会服务.

这篇美育论文摘要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摘要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美育引用文献:

[1] 美育教育专业论文题目 美育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美育专业论文题目 美育论文标题怎样定
[3] 经典小学美育论文题目 小学美育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美育论文摘要怎么写 美育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美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