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陌生化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关于陌生化方面硕士论文范文80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陌生化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2

陌生化论文范文

《沃森汉语古诗英译中的陌生化翻译》

本文是关于陌生化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和陌生化类论文范文文献.

摘 要: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重要概念,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困难,以此增加感受难度与时间长度,从而延长审美过程,使审美主体得到新的审美感受.陌生化是诗人创作的惯常手法,是诗歌文学性与艺术性的代名词.而诗歌翻译作为一种文学再创造,也具有陌生化的特点.本文以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伯顿·沃森古诗英译作品《陆游诗》中的陌生化翻译为研究对象,基于词汇、句法以及意象等方面探討沃森在古诗英译过程中的陌生化的呈现方式与陌生化翻译策略.借此说明陌生化翻译在汉语古诗英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陌生化翻译;古诗英译;沃森;陆游诗

1 引言

诗歌翻译,其实质是译者对源语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意味着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体性.此主体性并非指译者能脱离源语文本,而是指译者有必要在翻译过程中审时度势,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源语诗歌的艺术效果,以达到目的语文本读者对源语文本更深层次的理解,获得与源语文本相同的审美体验.但事实上有些译者为迎合目的语国家读者,而完全采用归化策略,使译文丧失源语文本的新鲜感及陌生感,而有些译者则完全为求新而求新,在翻译过程中过度地破坏源语文本,脱离原作.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伯顿·沃森的汉语古诗英译作品《陆游诗》进行分析,说明沃森在古诗英译中的陌生化翻译表现及翻译策略,表明陌生化翻译的重要性.

2 陌生化翻译

“陌生化”首先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经由马佐尼,爱迪生,黑格尔等人的发展,成熟于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莱希特.(胡伶俐,2006:95)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自己的著作《作为艺术的技巧》中提出了陌生化这一重要概念.所谓“陌生化”,是指把人们大都切近的和熟悉的事物故意描写成生疏的和陌生的,仿佛人第一次见到,给人以新奇感;把普通的合乎常规的语言加工成扭曲的不合常规的具有阻拒性的语言.通过艺术家对描写对象进行加工和处理,使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的语言,就是具有文学性的语言.(张冰,2000:187)

陌生化这一文学概念在发展过程也被应用到翻译领域,形成陌生化翻译.陌生化翻译是指,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力图避免将源语文本归化成目的语读者所熟知的、或宽泛化成显而易见的内容和形式,译者在原文指向的空间内,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它往往借助异域化和混杂化等翻译方法将文学主题、文学手段和文学意象新奇化,以延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和感受难度,化习见为新知和新奇,增加审美快感.陌生化翻译是关于翻译文学的文学性问题,是形式机制,也是翻译审美的追求.它有助于描述译者兼文学创作者的双重身份的译者的翻译实践,特别是其主体性张扬、丰富的翻译艺术技巧.译者运用陌生化翻译策略所产生的译作,并不完全等同于目的语文化,或照搬源语文化,此类翻译文本是处于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的中间地带的.一方面,目的语读者会产生陌生化,而另一方面,这个陌生化只是通过增加赏析难度,延长审美时间来获得新的审美体验,丰富自身文化.

3 沃森古诗英译的陌生化翻译

沃森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翻译家,热爱中国文化,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典籍,将中国文化适时地,大量地介绍到西方,促进了西方读者特别是美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沃森的翻译体现出其对文学艺术求新求异的要求,表现在保留源语文本的神韵,意向和形式,对目的语文本的形式与语言的杂合,译笔优美,韵味无穷.其对汉语古诗的英译也颇受推崇.本文仅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篇为研究对象,探讨沃森在汉语古诗英译中的陌生化翻译.沃森在汉语古诗英译中的陌生化翻译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词语层面,句法层面以及意象层面.

3.1词语层面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为了表达独特的美感和情怀,往往采用一些不常表达的词汇搭配来唤醒读者的惊奇.(杨可伊,宋凤丽,2013:60)此手法正是源语文本基于词汇层面的陌生化手法的体现.陆游的诗歌在词汇层面也大量运用了陌生化手法,使读者化习见为新知,得到新奇的审美感受.沃森在翻译陆游诗歌时,准确抓住了陆游诗歌词汇的陌生化手法,在译语文本中再现原作的词语层面陌生化,使译语读者能够通过译语文本得到新的审美感受,更好地了解源语文本.

例1:

原文: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忘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译文:Swift snow battered the window—our hearts too were dashed and broken;

from steep towers we scanned the distance,my tears paired with yours.

How could I he known,on the Huai-nan road today,

In whirling catkins,flying petals,I’d be seeing you off by boat?

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是一首书写报国之情和忧国之念的作品.大风急雪扑打窗棂,心与雪共同破碎.哪里想到,今日淮南,在柳絮轻飘,乱红飞舞中送你前行.这两句诗中,非常突出的词语是“急”、“乱”、“飞”.雪,柳絮,花作为自然景观本为静景,与“急”、“乱”、“飞”组合成词,化静景为动景,使送别场景充满了动态感.“急”常与人的心情联系,用于形容人,此处雪本为无生命物体,以“急”修饰,其实质是诗人采用陌生化手法,违背读者习以为常的认知,将雪拟人化,动态化,以此唤起读者对大雪纷飞,敲打窗棂的场景的画面联想,从而使读者融情于景,与诗人感同身受,体会到国家风雨飘摇之感.沃森在翻译这句诗时,准确地抓住了原诗的关键词“急雪”,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完整地保留了源语文本的陌生化手法,“swift snow”来翻译“急雪”.“swift”这个词具有速度非常快的,迅速移动的含义.此词往往不常与雪搭配使用,此处沃森巧妙地用新奇的,不常表达的词汇搭配来翻译原诗的陌生化手法.以目的语文化的陌生化来对应翻译源语文本的陌生化,完整地再现原诗中的动态画面感,表现出雪之大,雪之快,雪之急,使目的语读者也能如同源语读者化习见为新知,产生新的审美感受,与译者,源语诗人,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地想象出大雪纷飞之景,体会到源语诗人所处的国家危急,动荡不安的不安感.最后一句诗,陆游折回题意,渲染送别之情.“柳絮”,“花朵”为静景,陆游用“乱”,“飞”来修饰“柳絮”,“花朵”.此处的“乱絮飞花”暗示着随着金兵的撤离,淮水以南地区又恢复了和平景象.诗人此处将读者习以为常的景物陌生化,他笔下的柳絮与花朵,不仅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具有人的意识,人的情感,欣然担负起送客的使命.追随七兄乘坐的小舟前后翩翩起舞,即表欢送之情,亦致挽留之意.此处的“乱絮飞花”其实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陆游将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赋予“乱絮”,“飞花”,使乱絮飞花变得深情缱绻.沃森在翻译这句诗时,也抓住了本句诗的精髓,即“乱絮飞花”,为了保留陆游诗中的陌生化,创造性地用“whirling”和“flying”来修饰柳絮与花朵.“whirling”具有旋转之意.由于柳絮较轻,在空中飞舞必然会旋转舞动.沃森不仅观察到原诗中的陌生化手法,而且结合实际,考虑到柳絮的旋转舞动,创造性地将“whirling”与“catkin”搭配,形成译者自创的陌生化表达,以陌生化再现原诗的陌生化,不仅给目的语读者以新鲜感,而且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柳絮的飞舞姿态.飞花同样也是如此,将本身并不搭配的两个词组合搭配,形成译语文本的自身的陌生化效果,再现原文的陌生化效果.与此同时,“whirling catkins”和“flying petals”相互对应,再现了原文平行句式.沃森模仿原文的造词法,再现古诗英译的陌生化,使目的语读者得到新的审美体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3. 3意象层面

关于古诗翻译,吕叔湘从中国文字之艰深,诗词铸语之凝练的角度道出翻译之难.(丛滋杭,2004:25)古诗意象的翻译难度远在外在语言形式的翻译之上.意象是刹那间形象和意念触发性的复合体.因而,在意象的生成过程中,作为创造主体的诗人除了应当善于“神与物游,“神会于物,”即善于用内在的主观意念去捕捉或感应外在的宏观形象外,还必须以独特的方式将神与物揉为一体、情与景熔子一炉.这样,一旦产生触发的契机,便从容裕如而.又不蹈故常地将它们复合为具有“定向指义.”(肖瑞峰,1988:87)陆游的诗篇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意象,对意象的翻译因而也变得尤为重要.

例4:

原文: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译文:Fifteen years ago the edict came:peace with the invader;

our generals fight no more but idly guard the border.

Vermilion gates still and silent;inside they sing and dance;

stabled horse fatten and die,bows come unstrung.

(Vermilion gates:the mansions of the nobles an high offcials)

这首诗名为《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饱含诗人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愤,读来使人泪下.这种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来自其伟大的爱国情怀,还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点诗人不仅在一句诗中运用意象的对比,还在全文中形成三个场景的对比.因此,笔者以此诗来探讨沃森在古诗英译中的陌生化翻译.

陆游在第二句诗中运用了意象的“比照法”,即在前后勾连的两句诗中,设置两种以上在某一点上有所抵悟的景象,使之形成深刻、鲜明的映照;必要时也不惜使用一二关联词语稍加修饰,从而曲折有致地表露自己的思想倾向.通过意象的对比,诗人的主观意图得以凸显.(肖瑞峰,1988:86)此句诗中有两个意象,分别是“朱门”、“厩马”.“朱门”在古代指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廄马”在此处借指报国无门的英雄.豪门贵族与下层的英雄形成对比,在冷峻的比照中让意象本身释放出批判的讽刺的力量,一边是手握重兵的将军们在高楼深院中观赏轻歌曼舞,醉生梦死,风流自赏,另一边则是其战马徒增肥膘于厩栏、其战弓枉蚀劲弦于流尘.一奢靡一凄凉,一贬一褒,诗人的爱憎倾向,好恶态度已不知不觉中有所表现了.这惊心动魄、令人发指的情景,岂不正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和戎政策的有力挞伐? 沃森在翻译这两个意象时采用直译加补充说明的手法来实现原句的强烈对比.朱门属于中国古代的建筑,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沃森对“朱门”的直译直接形成了译语文本的陌生化,对“朱门”的补充说明的解释,是在直译造成的理解难度上消除文化间隔,从而延长了译语读者的审美过程,使译语读者得到新奇观感,加深了译语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而“厩马”在中西方文化中皆有,因而诗人直译即可,并未加以注释.从表面上看,仅仅对着两个意象进行简单的直译或陌生化翻译并未达到源语文本的艺术效果.但实质上沃森通过对原诗的准确翻译,将这两个意象中放置于译语文本后,原诗所形成的对比在译语文本中成功地再现.对意象的直译产生了刻意的陌生化促使目的语读者发现新的审美体验,于场景的对比中,发现意象的象征意义.

因此,沃森在对古诗意象进行翻译时,尤其是汉语文化中存在,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的异域意象的翻译倾向于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使源语文化避免被同化,增加目的语读者的陌生感,新奇感,从而得到新的审美体验,感受异域文化.

4 结语

通过对沃森汉语古诗英译的研究,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译者作为源语文本的再创作者,有必要在适宜的汉诗英译过程中使用陌生化翻译.陌生化翻译一方面是对源语文本自身所包含的陌生化的保留,另一方面,是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形成的陌生化.译文陌生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文化传播,陌生化的使用便于两种具有差异的文化进行交流的时候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实与丰富.只有准确而恰当地“移植”源语文化在语言、文化和诗学方面的“陌生性”,使之为目的语所吸收与接纳,才能更好地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补,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通过异质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性更好地了解和丰富自身.消除文化间隔.当然陌生化翻译并非使用于任何情况,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胡伶俐.论埃兹拉·庞德《在地铁站》中的陌生化现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95-97.

[2]张冰. 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7

[3]杨可伊,宋凤丽.论诗歌中的陌生化艺术与翻译——以罗伯特·弗罗斯特《一堆木柴》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4):60-62.

[4]刘晓萍.诗歌翻译中的“陌生化”处理[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03):29-32.

[5]陈琳,张春柏.翻译间性与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2009(04):46-60.

[6]丛滋杭.翻译与文学[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04,25

[7]肖瑞峰.论陆游诗的意象[J].文学遗产,1988(01):84-92.

作者简介:廖芹溢,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本文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陌生化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陌生化相关陌生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陌生化引用文献:

[1] 陌生化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关于陌生化方面硕士论文范文8000字
[2] 穆斯林的葬礼和陌生化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穆斯林的葬礼和陌生化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2万字
[3] 民族魂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陌生化方面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2万字
《陌生化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关于陌生化方面硕士论文范文8000字》word下载【免费】
陌生化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热门陌生化相关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