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中医文献论文范文参考 中医文献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中医文献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2

中医文献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中医文献论文范文参考:基于本体的中医文献诊疗信息的智能检索示范研究
  2. 第二篇中医文献论文样文:围绝经期综合征补肾养心法之中医文献及临床研究
  3. 第三篇中医文献论文范文模板: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
  4. 第四篇中医文献论文范例: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
  5. 第五篇中医文献论文范文格式:糖尿病性心脏病越南东医和中医文献研究及348例临床病案回顾分析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中医文献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中医文献相关参考文献,是中医文献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中医文献论文范文参考:基于本体的中医文献诊疗信息的智能检索示范研究

现代中医临床诊疗研究开始重视从以往的研究和治疗经验得到论证和指导,期刊文献更新快,文献数量大,论文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比较注意新的趋势和发展等优点,因此,对中医临床文献进行有效的检索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设计一个基于中医文献信息本体的智能检索模型,能够借助当前最新的语义网知识进行本体层次的设计和本体概念的研究,从而使检索模型具备基本的推理能力,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能将输出结果按照相关性排序并进行统计,从检索到的批量文献中总结、发现和掌握所查专题内容的整体发展状况和遣方用药规律.

1.研究背景

现有的中医文献数据库大多是针对文献外部特征信息建立的,中医临床研究人员很难从检索到的批量文献中掌握所查专题内容的整体发展状况.传统的检索方式主要通过关 键 词 、关 键 词 串或者主题词来进行全文检索,用户很难表达其真正的检索意图,也很难从检索结果提供的大量文献中提取共性的规律.由于检索过程机械,不理解语义.导致一方面,检索结果中包含大量无关信息,另一方面,很多与关 键 词 同义的信息却没能检索出来.其次,大量同领域或者相关领域的数据存储库往往使用不同的标识制度,不兼容的术语和不同的数据格式.目前中医药信息主要以自然描述为主,缺乏知识层次的科学表达,没有统一的术语定义,给数据的集成和共享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中医临床文献中的诊疗研究内容为对象,利用本体建设来实现中医文献信息的智能检索.本研究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确定研究目标、需求调研、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建立本体、智能检索模型的设计和相关性排序算法、中医临床文献的智能检索模型、系统检索测试等八个部分.

2.1确定研究目标

本研究根据中医医生在临床实际研究中对于文献中所涉及的内容的检索需求,通过部分中医临床文献内容的语义分析和本体建设,实现基于中医临床文献信息的中医智能检索,提高查全率、查准率和输出结果相关性排序.能将输出结果按照相关性排序并进行统计,从检索到的批量文献中总结、发现和掌握所查专题内容的整体发展状况和遣方用药规律.

2.2需求调查

2.2.1对中医临床文献内容的调研

为了基本了解中医临床文献内部诊疗信息中各项信息出现频率以及之间的关系.总结文献中可以为中医临床诊疗研究提供的检索服务的支撑信息.选取中医核心期刊排名前几名的期刊,对其所刊登的2006-2007年度的关于中医临床诊疗研究的文献进行文献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等信息记录的调研,发现临床作者诊疗研究的各种具体方向,并抽样调查部分文献中体现的具体数据需求.

2.2.2对中医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检索需求的调研

为了真正实现基于中医临床文献提供临床诊疗研究需求的检索服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小规模的调查,调查对象为*甲等医院中的初、中、高级临床医师,共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总结中医临床医生在诊疗研究过程中对文献信息检索的具体需求.经统计分析后,认为临床医师的检索需求重点停留在病、证、症及方剂和针灸疗法上,并且总结确定了一些常用检索式.

2.3数据采集

本研究的目的是实现中医临床文献信息的智能检索,而智能检索之前必须先确定用户的检索需求和检索的方式、对象,建立检索对象的本体,确定各个体之间的语义关联关系.资源库是检索的最基础的设施,是实现智能检索的最基本的保障,要保证资源库中有充足的可供检索的信息.

2.3.1资源库

本研究选择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医疾病临床研究数据库和中药药理实验数据库.

2.3.2年代

由于资源库*收录1988年至今的中医临床文献二十七万余篇,数据量庞大,选择基本已经加工完成且年代相对靠近的2005-2007年发表于期刊中的中医临床文献中所涉及的诊疗内容.

2.3.3原则

临床文献篇数比较多的疾病.所研究的对象一定要有一定的文献量,能展现所选年度内的临床研究热点和多发疾病的诊疗情况.

2.3.4内容

选取诊疗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疾病、证候、症状、治则、方剂、中药、穴位、药理分类等内容.

2.4数据处理

本研究将实施的本体建设和智能检索将基于已有的资源库进行,因此要对资源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规范整理.

2.4.1参考标准

数据处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本研究选取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研制的Mesh主题词表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为最基本的词表,并选取部分国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等等作为词表的补充.

2.4.2规范流程

首先将各字段内容与标准词表中的正名进行匹配,匹配失败的词语与异名进行匹配,仍然无法与异名匹配的词语将纳入相似度计算范围,与词表中的正异名分别用Jaccard公式进行相似度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结合人为分析,进行初步的词语规范.由于各字段的采集状况不同,人为参与的程度和难度也不同,其中疾病、中药、腧穴、方剂相对规整,人为参与较少,而证候、症状、治则的规范过程相对复杂,主观判断较多.

2.5建立本体

本研究进行的本体建设主要是针对文献内部内容的实际关联来人工进行的,尊重临床研究的真实内容,并不像以往本体按照教科书和词典来导入建立.

2.5.1确定各个概念间关系属性

2.5.2确定具体概念之间的一一关联

由于所选取的数据存在于不同的数据库表单中,而资源库表结构复杂,共有二十八张表相互关联,要确定两个字段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需要分次进行匹配,逐一确定.

2.5.3建立各表单的关系属性和数据属性

2.5.4建立各实体的本体,逐一添加语义关联的具体实体

选择由美国Stanford大学开发的本体编辑器Prot ege,本研究使用的是Prot ege4.1版本.

2.6智能检索模型的设计和相关性排序算法

2.6.1智能检索模型

2.6.1.1前端系统

1)检索页面:提供检索入口,分为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高级检索选择相应入口后分别填入对应的关 键 词 ,并可进行自然语言检索.

2)结果页面:展示结果,并对可统计结果进行频次统计.

2.6.1.2用户意图分析系统

1)自然语言分词:借助本体库中的概念以及正异名词表对用户输入的检索词和自然查询语句进行预处理,以保证检索的概念和组合概念的准确性.

2)基于本体创建的索引库:将本体的三元组(主谓宾)建立索引,然后依据分词结果,匹配获取用户关 键 词 对应的本体,将其转化为spar ql语句.

2.6.1.3语义查询系统

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利用本体服务器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协助查询扩展与查询语义向量等关键模块的实施.Cart Query:接收spar ql语句,并使用本体和本体数据库映射文件,将spar ql转化为sql.Dart Mapping:在本体和数据库间建立映射关系,并生成映射文件,以便Dart Query使用.

2.6.1.4日志系统

日志记录:记录用户的行为日志,如检索关 键 词 、检索结果等.日志分析:对日志进行分析、挖掘,提供如检索时的智能提示、用户推荐等等功能.

2.6.1.5后台数据库:导航信息数据库,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相关数据.

2.6.1.6结果优化模块:对检索结果进行相关性排序,将最符合检索条件的结果放在最前面.因此相似度算法尤其重要.

2.6.2相关性排序算法

与以往的本体相似度计算方式不同,本研究不仅仅从语义关系上考虑本体相似度,因为领域本体的建设并不稳定和完善,给语义相似度计算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很难得到行业认可.本研究考虑的输出结果排序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用户查询语言和本体本身的相似度

·,用户查询的词语所对应的本体在文献中的重要性

最终结合两者的计算结果来确定最后的相似度排序.

用户查询词语类似于文本对象.因此在相似度计算上选择了文本相似度算法中的夹角余弦算法

除了基本的文本相似度外,还需要评估用户的查询词语对于一个本体文档的重要程度.一般而言,词语的重要性随着它在一篇文献或者一个检索主题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增加,但同时会随着它在整个资源库中出现的次数成反比下降.

因此对于查询匹配度的计算,我们将主要采用TF/IDF方法.

最终的检索结果排序公式参考两个计算结果获得,表达为:

SIM等于d*Sim+(1-d)/mat(O,t)

其中,Sim计算的是用户查询语言和本体本身的相似度,mat(O,t)计算本体和查询关键字的匹配程度.d为权重因子.这里d暂时先设为0.7,以后可以经过测试不断调整和优化.

2.7中医临床文献的智能检索模型

该模型基于中医临床文献知识体系,引入了本体语义概念,遵循了建立中医药临床文献本体体系开展相关服务的思想.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2.7.1关 键 词 检索

在检索界面检索可以检的内容可以是:疾病、证候、症状、治则、方剂、单味药、腧穴等.

2.7.2导航检索

检索界面左边的导航列里有疾病等的分类导航,用户可以在导航里寻找自己所要查找的项目信息.

2.7.3高级检索

2.7.3.1检索词高级检索

布尔逻辑可以进行是、或、非的检索,用以扩大和缩小检索结果.

截词检索可以进行后截、前截、中截三种类型的检索.

2.7.3.2检索框下拉提示

当输入关 键 词 时,检索框会展开下拉的提示框,向用户展示与所输入的关 键 词 最接近的准确查询词.

2.7.3.3自然语句检索

由于采取了本体库为基础的语义分析,基于概念进行检索.例如,当输入“心绞痛的针灸疗法”,分词工具会将这句话切分成“心绞痛”、“针灸疗法”、“的”,系统会根据常用词表去掉“的”这个助词,然后根据语义关系将“针灸疗法”关联到“腧穴”,根据“被影响”关系,提取心绞痛相关的腧穴内容.

2.7.4专业答疑

可以向管理人员进行提问,管理人员对用户的问题进行答复时,答案会自动发送到用户的邮箱.

2.7.5用户日志

可以记录并向用户展示历次查询过的问题.通过对用户的不断了解、分析,使得个性化检索更符合每个用户的需求.

2.7.6检索结果按照相关性排序

用户可以根据对文献的需求选择按照相关性或者是文献发表日期来排序.

2.7.7统计功能

直接提供所检索文献内容的直观统计信息.

2.8系统测试结果

以“心绞痛的针灸疗法”为例进行检索,检出文献22篇.表明智能检索模型具备按照语义关系进行自然语言检索的功能.以检索“血瘀证”的相关文献为例,传统的检索方式会返回文献828篇,而本研究的智能检索系统为1313篇.智能检索比传统检索多查找出485篇文献,比原检索结果多出59%差别及其明显,证明此智能检索模型能很好的提高检索结果的查全率.由于采用知识(概念)检索技术,明确和缩小了检索范围,减少对无用信息范围的检索,提高了查准率.本研究的智能检索系统结合用户查询语言与本体本身的相似度和用户查询的词语所对应的本体在文献中的重要性两种算法,基于语义关联,可以实现按照检索条件相关性排序,也可以按照文献发表年代排序.因此,本研究已经基本可以达到提高中医临床文献检索服务的查全率、查准率和按照结果相关性排序的设想.

3小结

本文的贡献和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该研究引入语义网技术,在关系数据库的上层建立本体的数据模型,并据此建立智能检索模型,对同领域异质异构数据库的资源共享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检索服务的查全率、查准率.

·,提出了两种算法相结合的查询结果排序算法公式,可以更准确,更贴切实际的对检索结果进行相关性排序.

·,中医文献信息元数据规范研究.制定相应的核心元数据规范方法及其扩展原则,以规范中医文献信息的描述,指导相关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中医临床文献本体概念体系研究.利用文献信息中的理、法、方、药信息的本体,建立中医临床文献信息概念体系,确定概念的属性和各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为中医文献信息和知识的组织以及基于中医文献信息和知识的智能检索提供先决条件.且检索结果可以进行统计,使得用户可以越过庞大的文献浏览,直接掌握检索主题的文献概况.

4.展望

4.1中医证候、症状、治则、中药等信息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大力投入.

4.2中医诊疗本体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prot ege适合小样本的或者框架表格式的本体建设,中医诊疗本体的细化建设应该考虑可以批量导入式的本体建立工具.本研究进行了更细致的本体建设,可以更直接、快速的提取检索的相关项,据此建立的智能检索模型,还需要更多的测试来证明此项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4.3中医临床医生的参考指导作用

基于对中医医生临床诊疗研究对文献信息的实际需求而

第二篇中医文献论文样文:围绝经期综合征补肾养心法之中医文献及临床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第一部份文献研究,系统整理近20年有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文献,归纳出相关辨证、治则治法及用药规律,探讨从心肾相关证治的使用频数比重;以及第二部份临床研究,通过Kupperman Index及Menopaus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MENQOL)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观察导师所创制之补肾养心经验方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影响.

方法:

1.文献研究

1.1.文献检索范围及方法

通过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由1994-2013年近20年内有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文献,对有关中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之辨证、治则、及药物作频数统计分析,总结其证治规律.

1.2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包括所载主治病症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或是符合“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之诊断所致之“妇人脏躁”、“百合病”、“虚劳”、“不寐”、“心悸”、“崩漏”、“郁证”、“骨质疏松”等症状;文章内含最少一个中医脏腑辨证分型;治疗以中药治疗为主,并必需列明药物成份;而所选现代文献以设立随机、对照实验者为优先.排除标准为包括提及的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为主,中医治疗只占少部份者;治疗法则未有脏腑辨证;以及未有提供方剂内药物组成.

2.临床研究

2.1临床研究评价方法

对李坤寅教授创立之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补肾养心法特定专方作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观察研究.特定方基础组成为:熟地黄15g、酒萸肉15g、山药20g、淫羊藿15g、地骨皮20g、糯稻根30g、茯苓20g、浮小麦30g、柏子仁15g、合欢皮20g、珍珠母30g及甘草6g.门诊医师向患者处方特定方,患者每天服用1帖中药,连服7天,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填写Kupperman Index及Menopaus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MENQOL)问卷.期后统计问卷治疗前后分数,以评价患者的症状及生存质量改变.

2.2收集病例方法及标准

病例来自中医门诊,于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间,年龄在45-55岁之间妇女,确诊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新病例56例.病例纳入标准包括符合中医或西医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标准妇女、符合中医辨证分型中有肾阴阳俱虚证兼有与心相关症状患者、Kupperman Index≥15、近三个月未有接受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排除标准包括双侧卵巢切除、患有卵巢肿瘤或卵巢有其他器质性病变者、曾怀疑患有或确诊乳腺恶性肿瘤或其他雌激素依赖性肿瘤患者、近3个月来接受过雌激素有关药物治疗的患者、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完成调查者、对本课题研究方药过敏者、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断疗效、资料不全影响判断疗效等患者.

结果

1.文献研究

通过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1994-2013之文献,根据文献纳入标准,最后筛选出合乎纳入标准要求之文献共110篇.收纳文献当中,有91条不同名称及成份的处方.五脏相关辨证中出现最高频数(次)依次为:肾81次,占43%、肝55次,占30%、心32次,占17%、脾18次,占10%、未见有肺相关辨证故为0%.治则治法的五脏属性出现最高频率为从肾,占42%,其次为从肝,占27%,从心居第三位,占19%,第四位为从脾,占11%,文献中未见有从肺的治则治法,为0%.而按治则治法单脏及多脏治则归类,使用频率最高为从肝肾治疗,占25%,其次为单从肾治疗,占20%,从心肾治疗居第三位,占12%.药物使用方面,当中曾经在文献中使用过的药物共有153种,总药物味次为1213次.其中出现频数(次)≥7的有53种药物,总共出现了962味次,占全部药物味次的79%;<,7频数(次)之药物有101种,总共出现了251味次,占全部药味次的21%.当中使用频数(次)最高的12种药物依次为当归44次、甘草44次、白芍41次、茯苓39次、山萸肉36次、熟地黄32次、山药32次、牡丹皮29次、淫羊藿27次、女贞子27次、知母27次、酸枣仁27次.使用频数(次)≥7的药物中,药物归经主心及主肝占最高频率,心肝各占23%、其次为主肾,占20%、第三为主脾,占18%,最少为主肺,占16%.

2.临床研究

治疗前后Kupperman Index,总分评分显示,治疗前之平均总分为23.46±,8.98分,治疗后之平均总分为14.16±,7.49分.治疗前后Kupperman Index,总分平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Kupperman Index,总分平均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

治疗前后MENQOL,总分评分显示,治疗前平均总分为57.16±,20.94分,治疗后之平均总分为34.88±,16.67分.治疗前后MENQOL总分平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ENQOL总分平均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

文献研究方面,从近20年的文献统计得出,五脏相关辨证中,从肝肾治疗占最高的辨证频率、从肾占第二位,从心肾占第三位;治则治法方面,从心肾治疗之使用频率居第三位,仅次于首位的从肝肾及第二位的从肾而治;中药使用方面,最高使用频率的为归心及归肝之品、而归肾的排第二位.显示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以心肾相配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在一众医家中已有很高的使用率.再结合上述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之发病成因乃肾虚为本,且虚实夹杂,但以虚为多的特点,补肾养心法确实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中医文献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文献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10000字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医文献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中医文献论文范文选题

临床研究方面,从分析症状改善的Kupperman Index及分析生存质量的MENQOL量表治疗前后得分反映,李坤寅教授创立之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补肾养心法特定专方可明显有效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症状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第三篇中医文献论文范文模板: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

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

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四篇中医文献论文范例: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

目的:

带下病,多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相当于西医学的*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属中医妇科临床常见病证,发病率很高,正如俗语“十女九带”所言不虚.除了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带下病的高复发率也是其临床特点,故该病为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其发病上,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常常并见月经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经间期不规则出血等情况,导致流产、不孕症、妊娠期宫内感染、胎膜早破等疾病.如治不及时、治不彻底,致使病程迁延日久者,还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

从历代医家到现代中医,对带下病的论述众多,其中不少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文献记载,以《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为起点,至明清时期及近现代,各派医家、学者诸多争鸣,期间以宋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尤为突出,新的学术观点不断涌现、冲击.随之而来的是诊治方药推陈创新,理论水平与诊疗效果的提升.迄至明清时期,各类医论医著空前丰富,多对前朝的医说医述进行归纳总结,也不乏新观点论述,多本医著分纲别领的对其概念性状、病因病机、证候证型,治法方药、预后转归进行归类分析,如《女科经纶》、《妇科玉尺》、《医宗金鉴》等,认识更为全面,更贴近于临床实际,治疗逐渐趋于理、法、方、药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带下病的辨证论治重要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且年代距今最为接近,对后世医家带下病的治疗和研究影响十分密切.近现代的带下病诊治认识研究已趋于完备,并逐渐形成系统理论,其中地域诊治特色开始涌现,逐渐向学派发展,可谓中医妇科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而近代中医妇科学术界对带下病的认知不断深化,现代医学认为带下病主要为细菌、病毒及原虫等的侵入感染或生殖道内菌群失调所致,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同时受累;病情可轻可重,轻者无症状,重者引起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从治疗带下病的手段来看,目前现代医学多采用全身抗炎和(或)局部抗炎,此法虽能暂时杀灭细菌或寄生虫,但常引起生殖系统菌群失调而致久治难愈的生殖系统炎症,如何既能有效杀菌又能维持体内正常菌群比例是现代医学防治带下病的关键.此外现代医学对非*炎症所致者(称为非炎性带下病)疗效甚微.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得出,尽管在带下病的诊治研究中,中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现代学者关于带下病证治研究重点仍然在临床,主要集中在药物、针灸临床诊治研究方面,对药物、针灸疗效做出评价,缺少对药物、针灸应用依据的文献探讨.

而中医古籍文献对国人、甚至对世界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珍贵宝库,本研究将带下病的诊治文献作为整体,立足于古代文献,以时间为主轴,从学术发展的纵向角度,探索带下病学术源起与发展脉络,横向宏观系统的整理凝练;以主体医家医著为纲目,领会医家在解决带下病诊治过程中的新问题,并总结再次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理论、新成就;同时在收集到的资料允许的范围内,注意岭南带下病诊治与域外带下病诊治的联系,关注深层学科观点的挖掘,加强区域视角与全局的交互渗透研究,提炼岭南区域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临床提供借鉴.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方法完成学位论文.文献研究法:包括文献的发掘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本论文研究方法上,着重阅读中医诊治带下病的相关古籍原著,查阅核准近现代文献资料的出处.共阅读中医古籍原著计有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薛己《女科撮要》、万全《万氏妇人科》、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傅山《傅青主女科》、萧壎《女科经纶》、陈念祖《女科要旨》、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沈金鳌《妇科玉尺》、陈佳园《妇科秘方》、不著撰人《妇科秘书》不著撰人《家传女科经验摘奇》,以及岭南医家盛端明《程斋医抄撮要》、何梦瑶《妇科辑要》(又名《妇科良方》)、谢泽霖《妇科学讲义》、吕楚白《妇科纂要讲义》等计有50余本,从这批古籍原著资料截取一手资料.因此本论文有关中医带下病证文献资料有部分是过去没有被引用过的.


https://www.mbalunwen.net/ufo/95080.html

论文充分利用汇辑近人点校出版的中医古籍,如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中医古籍出版社之《中医古籍珍本提要》、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之《近代中医珍本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之《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收载明代13位、清代17位医家全书)、《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共4个朝代22位医学家著作)均列入收集范围.

现代名老中医诊治带下病证学术经验部分,主要参照2000年前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文康主编《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年前后出版,朱世增主编的《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对近代著名中医专家对带下病证治的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经验进行分析整理.依据的文献除中医古籍原著外,还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手工检索等方式.岭南地方医学文献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藏书.

理论评述法:在占有原创资料基础上,按照历史时期分段评述.每一时期中医诊治带下病证学术特点都有所不同,本文采用传统阐释、归类分析、临证解读、相关对比等方式,对历代医家诊治带下病证学术经验进行评述,探讨历代医家诊治带下病证学术内涵及及临床价值.

基于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方法完成学位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带下病中医诊治学术源流考,以朝代为纲纵向研究,按照年代沿革之先后,先秦两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至民国,对自《史记》文史文献到内难金匮等经典医学著作,历代医家之论述,从流溯源.第二部分现代名老中医诊治带下病文献资料整理,着重于中医诊治带下病的理论学说内涵研究,从横向探讨带下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方药治疗、医案举隅及防护等方面进行分类,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发掘凝练.第三部分对岭南医学诊治带下病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析理,这也是地域性学派研究的现代延续.

结果:

第一部分为带下病中医诊治学术源流探讨,按照历史时期划分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中医诊治带下病的学术渊源于《内经》时代,《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始以“带下”作为正式病名出现在医籍文献中;《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中沿用“带下”的病名,开创了*纳药外治妇科疾病的先河;而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对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扁鹊之为带下医,犹幼科自称痘医也,痘虽幼科之一证,而亦人人多有之事,可见“带下”泛指当时的妇产科疾病.

②魏晋隋唐时期,中医诊治带下病认识逐渐深化.一方面,它延续秦汉以来“带下”泛指妇科疾病概念,《诸病源候论》有“带下五候”、“带下三十六疾”、“带下无子候”之说,病因不离六淫七情劳伤,病机冲任带经络损伤,发病部位在阴中,随经络发散至腰部、腹部、胁下等部位,诊治上亦有专药、专方;也泛指病邪痹阻肢体、经络、脏腑所致的各种疾病.另一方面,《千金翼方》在带下病的病名上又补充“白崩中”、“赤白杂汁”,而区分治疗“赤白痢”、“赤白淫”,说明三者均为带脉以下,阴中流出的浊物,带下病发展到这一阶段,痢疾、白淫与带下病等妇科杂病逐渐有所区分.

③宋金元医学理论创新,很大程度上发展中医诊治带下病的学说.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医家在诊治带下病理论上均有新的突破,如刘完素、张元素、张子和等认为其成因为湿热,治以清热攻邪为法;李东垣以脾虚辨带,带下病多与脾胃虚弱及阴火有关,治以升阳补脾为法;朱丹溪主湿痰,治以湿热为主,兼痰,兼虚,对治疗带下病产生深远影响.而带下病属于妇科专科病,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认为“凡妇人有白带是第一病”,妇人以血为基本,治疗的根本在于调血,以四物汤为基准加减治疗.齐仲甫《女科百问》对于“妇人有带下或淋漓不断何以别之”鉴别:“秽液与血相称兼带而下,冷则多白,热则多赤,久而则为淋沥之病也.”宋代带下病的病名不如既往泛用在妇科疾患,已有部分医家将其局限在赤带和白带二者,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曰“今人所患,惟赤白二带而已”

④明清时期中医诊治带下病理论与临证经验日臻成熟,经、带、胎、产中医妇科四大证概念形成,在对带下病锁定在赤白带下、赤带、白带等之间,多渠道、多途径的辨带治带.对带下病诊治基调上有一定的学派聚集现象,如薛己《女科撮要》、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赵献可《邯郸遗稿》、万全《万氏妇人科》等,认为带下旨在脾肾亏虚气脱,止带以温补脾肾为主.而萧壤《女科经纶》认为带下属于风冷入脬、任脉经虚湿热冤结.傅山《傅青主女科》认为带下俱是湿症,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而来.温病名家王孟英认为带下病“虚寒较少,故天士治带,必以黄柏为佐也”,清晰可见其清热治带的学术倾向.明清医家还创立临床治疗白带确有疗效的名方,如《傅青主女科》完带汤、陈佳园《妇科秘方》白带验方等.

⑤民国期间.近代随着西方医学知识传入,唐容川、张锡纯、张寿颐等是近代主张中西汇通医家.唐容川提出“中西汇通”口号,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尝试中西医汇通治疗带下病:“后观西法,亦谓大肠病则流白痢,子宫病则流白带,其理相同.法用儿茶、白矾、石榴皮、没石子等水洗之”.张山雷办中医教育,编撰《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作教本而广泛流传.民国时期妇科病证包括带下病的诊治,也逐渐接受妇科检查技术.中医诊治带下病诊疗技能通过学术刊物得到交流.

第二部分着重对现代名医尤其是妇科名医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研究.包括叶熙春、蒲辅周、邹云翔、王渭川、王慎轩、朱小南、龚志贤、程门雪、韩百灵、裘笑梅、赵棻、徐荣斋、哈荔田、黄宗勖、邱茂良、许玉山、黄绳武、祝谌予、俞慎初、郑魁山、班秀文、庞泮池、何子淮、何任、王子瑜、蔡小荪、柴浩然、丁启后、徐志华、夏桂成、张良英、门成福等33位名老中医诊治带下病证学术经验.现代带下病的范围涵括盆腔炎、宫颈炎、*炎、阴痒等现代疾病中涉及带下量、色、质、味异常者;现代名老中医对带下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论治,多在古代名医基础上延续前人理论学说,如遵清代傅山治五色带下之法论治,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气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湿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为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然而现代名老中医在认识上辨证分型上更为完善,认为带下即为湿病,治带即治湿,湿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内湿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外湿又多由湿邪入侵,流注下焦,任带失约而致.带下病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肾、肝,以及外湿、湿毒秽浊等.或因脾气受损,脾运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失于输布反聚为湿,湿浊*任、带失约而成;或肾阳不足,下元亏损,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滑脱不能固摄而成;或肝气郁滞,肝气失于条达,阻碍脾运,湿浊*而成;或久居阴湿之地,或湿毒秽浊内侵,损伤冲任之脉而成.然病因之关键乃水湿之邪,最后必致冲任损伤,带脉失约.对带下病证治疗,现代医家比较一致认同的是:尤其强调从白带的质、量、色、状,以及气味来分析,认为临床虚实相杂者多,全实者少,全虚者亦不多.治疗应着眼于湿,调治应注重以脾、肾、肝为主,必须兼顾冲、任、带脉.临证用药,现代医家多主张以内服药物为主,同时提倡酌加外用熏洗药、外涂药剂,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缩短疗程.辨病、辨证论治,中药、针灸兼可施行,取其多点、多效,联合取效.但若久治不愈,则应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的病因.

第三部分是笔者针对所在地域,对岭南医家诊治带下病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研究.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述对带下病的诊治方法及药物,说明在岭南地域应用中医中药诊治妇科带下病至少有1600多年历史.论文研究历代岭南医家诊治带下病学术特点:

①带下病证乃湿热所化、湿盛脾虚.湿热所化如带而下,湿热冤结于带脉不散,热去湿除病自除.明代盛端明、清代何梦瑶、近代吕楚白、近代谢泽霖,现代蔡仰高、现代郑定良等名医,基本持这种学术观点.岭南医家从湿热病因认识妇科带下病,与气候炎热潮湿分不开,现代名医梁剑波强调黄带宜从湿毒医,罗元恺教授辨治白带分型有“湿热型”、“湿毒型”.带下病“湿热”概念,亦源于岭南气候湿热蒸熏,易为虫毒病菌滋生温床.

②诊治带下病,滋肾补脾养肝,或固本培元顾护真阴.岭南医家诊治带下病,既认识湿热、湿盛、湿毒带下而应用化湿清热解毒治则及方药,又重视妇人体质脾肾虚肝阴不足的另一方面,强调固本培元顾护真阴治则诊治带下病.清代刘渊、现代罗元恺,传承张景岳学说,应用滋肾补脾养肝治则方药诊治带下病证属于虚者.潘兰坪《叶案括要》卷八淋带篇,诊治带下重视顾护真阴固本培元,基于岭南人体质以气虚、阴虚、气阴不足或血热者多见.

③临证善于专方专药(包括草药)及外治方法治疗带下病.如近代谢泽霖推崇傅青主完带汤,现代蔡仰高名老中医诊治带下病,分别研制有扶脾胜湿汤、完带汤加味方、家传密验白带丸分别治疗各不同证型者;外用蛇床子汤煎洗*,治疗白带久流不止者.常用岭南草药有五指毛桃根、金钟根即牛大力、金樱根、白饭草即火炭母.罗元恺教授自拟方茵陈败酱汤方中金樱子,以及熏洗方大飞扬均岭南草药.

结论:

带下病中医古籍诊治研究构成了妇科中医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从纵横两方面对先秦两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至民国的古籍文献,以及近现代文献进行整理发掘凝练,丰富了中医带下病诊治的内容,对其概念、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则治法、预后转归做出了纲领性归纳.对带下病的诊治系统性的完善,并且加入所在地域的

第五篇中医文献论文范文格式:糖尿病性心脏病越南东医和中医文献研究及348例临床病案回顾分析

糖尿病性心脏病(Diabetic Cardiopathy, DC)死亡的人数约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80%,其中70%是死于糖尿病冠心病.目前,DC的发病机制仍未能阐明,其与非糖尿病病人所发生的心脏病关于病因、病机、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上有着不同的特点.DC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西医治疗本病的效果虽然较显著,却不能根治本病,且西药的副作用较大,病情较反复.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对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起到了一定的控制和改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是治病求本的方法.这也正是中医药治疗DC的优势所在.

目的

越南传统医学(东医)被中医深深地影响,因此在越南东医研究文献中治疗DC与中医密切相关.因越南东医学和中医学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及历史、地域性质,所以越南东医学和中医学都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措施、方药和药物.防治DC就是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方法

1通过越中两地文献研究收集整理文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及历代医家关于DC的病名沿革、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方药等诸多方面来探索和总结.

2系统观察分析中越两地数家医院较大样本DC病例对*型的症状、检查指标,运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设计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

2.1分组方法:抽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内分泌门诊部(中国组)与越南传统医药大学慧静附属医院、越南传统*医院(越南组)最近五年来的DC病案.

2.2将中国组及越南组比较特异性指标及中医证型表现列表.

2.3观察项目:性别、年龄、BMI、血压、心率、空腹血糖(FBG)、随机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电图、中医症状前后治疗比较及两组对比.

结果

1文献研究

1.1越南东医和中医对于DC的病名、病因及病机

中医学中虽无DC这一病名,但相当于中医学“消渴”并发“心痛”、“胸痹”、“水肿”等范畴.本病在越南东医既属消渴病,又兼属心脏病.

传统东医认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是引起消渴病重要的内在因素.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老年劳倦亦可发为消渴.

DC发病病机:①早期主要以阴虚为本,*为标;②中期病机主要以本虚标实为主;③后期气血阴阳俱虚,主要是心肾阳虚,水气凌心犯肺,多见于心力衰竭的阶段.

1.2传统医学验方治疗DC极为有效

本研究提出一些植物和动物,其中包括单味药及其提取物、越南东医的草药、验方和民间食疗对DC的效果.

2临床研究

2.1一般情况的分析

2.1.1性别:中国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而越南组男性比例的DC高于女性,两组组性别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年龄:中国组年龄最小为31岁,最大为85岁,年龄平均61.8±,11.2岁.越南组年龄最小为41岁,最大为84岁,年龄平均63.2±,9.9岁,但两组年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3BMI:在中国组BMI平均与男性为23.9±,1.5;女性BMI为23.4±,1.4在越南组男性BMI平均为23.0±,3.3;女性BMI平均为24.9±,3.4.两组组BMI平均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4血压:在中国组血压高比例为51.8%;在越南组为41.7%,但两组血压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5血脂:中国组血脂高患者占87.5%;在越南组为94.4%,两组血脂水平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6按临床的“三实三虚”证型的DC:中国组“三虚”占53.6%,“三实”占46.4%;越南组“三虚”占53.9%;“三实”占46.1%,但两组按“三实三虚”征型的DC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按中医各证型的DC:中国组气阴两虚型占41.1%,心肾阳虚型1.8%,阴阳两虚型10.7%,痰浊湿阻型30.3%,水气淩心型1.2%,心脉瘀阻型14.9%;越南组气阴两虚型占41.7%,心肾阳虚型1.1%,阴阳两虚型11.1%,痰浊湿阻型28.9%,水气淩心型1.1%,心脉瘀阻型16.1%.

2.1.7血糖:越南组空腹血糖(FBG)及随机血糖(PBG)平均皆比中国组高,其中在中国组FBG平均为9.12±,2.48mmol/l与越南组为11.34±,3.51mmol/l,PBG在中国组为14.44±,3.85与越南组为15.86±,4.86mmol/l,两组血糖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临床症状及实验检查治疗前后比较

2.2.1临床症状积分均及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后,中国组症状积分均下降为16.1±,5.8分与越南组为14.2±,7.1分,表明在两组临床症状都好转,更明显在中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中医症状疗效:在中国组痊愈占3.6%,显效占72.6%,有效占23.8%,无效占0%,总有效100%与在越南组痊愈占6.7%,显效占48.9%,有效占33.3%,无效占11.1%,总有效88.9%.中国组与越南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实验检查值前后治疗对比

2.2.2.1控制血糖:同组治疗前后比较中FBG及PBG水平定量在中国组和越南组均有明显下降.两组对比及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2.2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同组前后治疗比较都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增高趋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越南组低密度脂蛋白值前后治疗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3心电图疗效:综合性评价来看,在中国组显效占16.1%;有效占69.6%;无效占14.3%;总有效85.7%.在越南组显效占16.7%;有效占56.7%;无效占26.6%;总有效占73.3%.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4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治疗后同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都下降,差异有显示性统计学意义(P<,0.01).

2.2.2.5治疗糖尿病效果比较

综合性评价:中国组显效占38.1%,有效占61.9%,无效占0%,总有效为100%与越南组显效占8.9%,有效占86.7%,无效占4.4%,总有效为95.6%.两组糖尿病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辨证分型判定:中国组在各证型观察总有效都达到10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越南组除了心肾阳虚型及水气凌心型治疗都无效果外,痰浊湿阻型、阴阳两虚、心脉瘀阻总有效也达到(100%)稍高于气阴两虚型为(94.7%),在越南组中医辨证分型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文据文献研究及临床对比分析的结果可说明:

1因越南东医与中医有着深刻的关系和历史根源,两地相互交流从古至今,其理论体系一脉相承.通过研究已发现传统东医和中医学在DC的临床和研究方面有很多共同特征,但二者各有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越南传统东医学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与中医药学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双方治疗DC在经验和研究成果中能进行迅速而有效的交流.两地所产的大量地道药材亦可通过边贸采用.研究表明,东医治疗DC所用的不少药物来自中国就证明了这一点.

2临床回顾性研究中已收集共348例DC的病例,其中中国组168例及越南组180例.通过研究发现相同之处:DC患者中中越两地均以气阴两虚证为多见,次为痰浊阻滞证、心脉瘀阻、阴阳两虚、心肾阳虚证、水饮淩心证.按临床上分为“三实三虚”征型的DC,两国“三虚”比例均高于“三实”.在两组同组治疗前后来比较临床症状都明显改善,控制血糖效果较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有下降.但研究也提示两地DC者的不同:如在越南组DC患者的病例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而在中国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越南组DC患者血脂高于中国组;FBG及PBG定量越南组皆比中国组高.治疗后,控制血糖、改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等方面的疗效比较中,中国组的治疗效果都比越南组要高一些.这可能与中医药理论体系较为完善有关.

3本研究对越南东医和中医治DC的方药证治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传统东医治疗DC较为有效的方法和方药.其中一些具有明显的越南地域特色.如“南药”及越南古代名医的验方等,这在DC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方面,皆有较大的价值和发展潜力.并且这对双边共同探讨DC辨治,有良好的优势互补及相互借鉴的重要意义.

这篇中医文献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中医文献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中医文献论文选题 中医文献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2] 中医文献论文集 中医文献外文文献怎么找
[3] 中医文献论文提纲 中医文献论文提纲怎样写
《中医文献论文范文参考 中医文献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中医文献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