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英语词汇学论文范文参考 英语词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英语词汇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8

英语词汇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英语词汇学论文范文参考: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
  2. 第二篇英语词汇学论文样文:汉英常用辞格造词法比较研究
  3. 第三篇英语词汇学论文范文模板: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
  4. 第四篇英语词汇学论文范例:心智的门铃
  5. 第五篇英语词汇学论文范文格式: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100篇关于英语词汇学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英语词汇学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英语词汇学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英语词汇学论文范文参考: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

借词的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借词的研究,许多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语言接触的理论框架下,对于英汉借词的研究已经颇为成熟和深入,中西方学者均有较多论述;对于借词接触产生阶段和吸收同化阶段的研究关注度较高,从文化、社会和语言学角度均有力作出现;对于英语中借词的研究多为历时的研究,集中于借词借入的时间和因素、音位等语音要素;对于汉语借词则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考察借词的借用和翻译方式者居多;从语言文字的不同和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对英汉借词进行对比的研究近些年来也越来越多,论述也较为深入.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借鉴.

但是,这些研究中仍有一些薄弱环节,关于这一课题还有许多具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英汉语外来词的研究基本上都只局限于对其结构、来源和意义进行描述,大多数是以文化语言学分析和社会语言学分析为主.单纯地罗列出借用词汇的途径、列举借词的米源,而不去揭示产生借词和借词意义变化的实质原因,并不符合现代语言学的解释原则.英汉语借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儿方面:1)对借词语义及其演变机制的研究明显不足.对于借词进入目标语后语义的形成及语义的发展,关注度明显不够.2)多共时静态研究,动态研究关注不够.借词作为“异质成分”,在取得目标语词汇的资格后,需要在音、义、形等各方面进行重新“匹配”、改造同化,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对借词进行动态观测和考量;3)对比研究不足,尤其是认知框架下的英汉借词的对比研究,尽管已有学者开始着手研究,但都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且大多数是针对英语或汉语的单语性研究.借词在英汉两个目标语中各个阶段的认知模式所产生的借词变化对比研究未见.

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20世纪后半期英语和汉语中出现且具有相当生命力的借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研究为主的跨学科综合实证研究方法,立足英汉语言事实,选取真实语料,研究借词和人的认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英汉借词词义现象做出比较合理和全面解释,阐释了借词意义形成的内在机制并对比英汉借词词义在产生、同化和融合的动态过程中,认知机制、民族认知心理和认知模式对词义制约作用的共性与差异,深化对语言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的认识.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发现:

第一,本研究的理论发现体现于:

1)借词是人类多次认知加工的产物,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下,人们根据认知体验,结合认知模式与百科知识,对借词语义进行多次认知加工.同时,借词意义具有认知凸显性和理据性,其意义构建凸显了文化与认知理据.新的借词范畴最初总是产生于个体的认知活动,之后便是民族和社会成员整体对外来概念进行范畴化的过程,这需要一个社会的整体成员利用共性认识所形成特定的概念系统,作为人们已有的经验,以语言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认知活动,通常以其所在社会规约性的经验认识作为坐标和参照,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新获得的信息相互作用,形成新概念和概念结构.在此过程中,人们的认知选择如感知选择、心理频率的选择、心理图式的选择以及对外来词汇中义项的选择,起到关键性作用.


https://www.mbalunwen.net/ufo/93054.html

2)借词是一个范畴连续体,词义的变化实际上是词义范畴的嬗变,包括原型范畴的嬗变、特设范畴的建构以及新旧范畴之间的互动.词义范畴嬗变的机制是非范畴化.借词构筑过程是相互关联的认知过程,有着共同的认知机制,都体现了人的隐喻、转喻和类推思维.这些认知机制是潜意识的普遍的认知活动,是在常规化或凝固化的概念结构上进行的多轮的认知操作.借词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符合“语言经济原理”.借词的范畴嬗变就是启动认知行为,激活人们头脑中的百科知识和社会文化模式,借助上下文填充相关信息,并决定着最终的语义通道.

第二,英汉语借词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过程具有显著的认知共性.研究结果符合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人的心智不是分离的、自治的,而是与人的身体的其他机能一样,对所有的人都是大致相同的,都会促成和限定潜在的经验.抽象概念和想象世界归根到底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身体经验,所以人的心智的产品,即使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称的、相通的”理论.

第三、在具有显著认知共性的同时,英语和汉语借词范畴的动态变迁过程中也分别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英语语言和文化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要远远大于汉语语言和文化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英汉民族对于外来借词的范畴化过程也体现了不同的惯性化思维与凸显优化思维,两个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及民族认知心理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四、借词范畴化的普遍认知机制和认识论启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英汉借词的普遍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首次提出,借词是复杂的语言现象,并非由单一的心理机制所能够解释,在范畴化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认知机制起主导作用.借词的认知机制作用揭示了联想与激活的相似性的体验本质(embodied nature),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感知与概念、经验与知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启示.

本研究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以下儿点创新:(1)首次对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英语和汉语借词语料进行大规模的、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自建语料库;(2)首次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对英汉借词进行对比研究,对于探求借词认知模式的共性与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3)同时对借词现象进行综合多维度对比阐释和探索.本研究从英汉语借词的角度对人类认知方式的共性和个性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以及不同文化对语言和认知的具体影响,对丰富和发展英汉语词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此同时,研究对于翻译、词汇教学和词典编纂也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第二篇英语词汇学论文样文:汉英常用辞格造词法比较研究

任何词语不仅涉及结构规律问题,而且还关涉如何生成的问题.构词和造词是词语的一体两面,对词语进行构词法和造词法的分析是我们研究词语最为基本的两个视角.但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词语的研究偏重于从构词法的框架下对已经存在的词进行内部结构规律的分析,而对词语造词法层面上的考察研究尚显不足.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辞格是组织、调整和修饰语言,主要用于增强言语的表达效果.实际并非如此,人们不仅将辞格用于选词组句、连句成篇,而且还将其用于创造新词.近年来辞格造词的现象越来越多,学者们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但对这些研究分析后发现,这些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单一辞格造词方面,对辞格造词的整体考察较少;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历时研究法、定性研究法,缺少对辞格造词运用比较的定量的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如何从语言比较的视角来揭示辞格和词汇生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辞格造词的一般过程和所体现的特点,对于丰富词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区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我们选取汉英比较的视角,在对汉英辞格造词充分观察、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并进行解释.以双方语言为参照反观各自的特质,这样不仅有助于语言之间的对比交流,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揭示其本质特征.另外,论文以辞格学、词汇学、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理论指导实践,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辞格造词,为其提供一个多元化的理论平台.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汉语辞格造词研究的概况、英语辞格造词研究的概况、汉英辞格比较研究的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成就和不足.然后对本文的预期目标、研究方法、理论基础、语料来源进行相关的说明,并且对本文的两对重要概念“造词法与构词法”和“辞格与辞格造词”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为“汉英比喻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比喻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厘清了比喻和比喻造词,比喻造词和比喻义之间的关系;其次概括了汉语比喻造词基本类型,并对其整体相似与部分相似,以及与人体部位的联系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比喻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其整体相似与部分相似,以及与人体部位的联系;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比喻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认知方式和构成要素上有共同点,而在不同类型出现频率、喻体及相似点选择上存在不同点.第三章为“汉英借代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借代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厘清了借代和借代造词,借代造词和借代义之间的关系;其次概括了汉语借代造词基本类型,并对其借代造词的方式,以及与人体有关的借代造词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借代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其借代造词的方式,以及与人体有关的借代造词;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借代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认知方式和语言类型上有共同点,而在不同类型出现频率、代体及借代方式上存在不同点.第四章为“汉英对偶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对偶和对偶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其次概括了汉语对偶造词基本类型,并对对偶造词词素的顺序,以及词素义与词义的关系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对偶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对对偶造词词素的顺序,以及词素义与词义的关系进行多角度考察;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对偶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内部结构和词序上有共同点,而在对偶造词数量以及对偶造词形式上存在不同点.第五章为“汉英仿拟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仿拟和仿拟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其次概括了汉语仿拟造词基本类型,并对仿拟造词的语音特点和语义特点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仿拟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对仿拟造词的语音特点和语义特点进行多角度考察;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仿拟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仿拟造词过程和仿拟造词类型上有共同点,而在不同类型出现频率和仿拟造词语言结构上存在不同点.第六章为“汉英摹声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摹声和摹声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其次概括了汉语摹声造词基本类型,并对摹声造词的方法和语音象征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摹声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对摹声造词的方法和语音象征进行多角度考察;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摹声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基本类型和音义关系上有共同点,而在不同类型造词方法和造词结果上存在不同点.第七章总结了汉英辞格造词异同的原因.相同的原因包括辞格共性相似、语用原则相似以及认知机制相似;不同的原因包括民族传统相异、语言系统相异以及文化心理相异.第八章为结语,首先盘点了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本文描写了汉英五大辞格造词的概貌,并且比较了二者的异同,指出了背后的深层原因.其次指出了论文存在的遗憾和不足,并说明了未来的研究设想.

英语词汇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英语词汇学文章 大学生适用: 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5000字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英语词汇学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英语词汇学论文范文选题

第三篇英语词汇学论文范文模板: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

概念只能借助语言形式得以表达,词汇是概念最基本的表达形式.人类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以自己的身体经验作为基础,不可避免的借用描述身体的词汇来描述世界,于是语言中便产生大量与人体相关的词汇.“以身喻物”词汇的生成正是人体词汇投射到外在世界的结果.随着人类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接触、了解和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掌握的概念也越来越多,人类逐步把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类推到人类自身,用外界事物概念来命名和描述人体器官部位或指称具有某种特点、属性的人.于是语言系统中便产生很多以他物表人或人体特征的词汇.“以物喻身”词汇的生成正是外在世界的万事万物映射到人体域的结果.

任何一种语言的特色都是在与别种语言的比较中显现出来.对比分析的目的是了解两种语言的共性特点和差异特点,为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服务.Halliday指出进行对比分析时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先描写再对比”.第二条是“比较具体语言结构,而不是整个语言系统”.(转引自王立非:2000)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包罗万象,解释一切,只能对语言的具体项目和结构进行对比.本文从汉英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层面入手,在综合运用词汇学、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文献检索与分类结合法、对比研究法、描写与解释结合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法,以汉、英词汇系统中的“身物互喻”复合词、成语和惯用语为对象开展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对本文涉及的“以身喻物”、“以物喻身”和“身物互喻”词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接着对“以身喻物”和“以物喻身”两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最后对本选题的缘由、预期目标、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语料来源进行了说明和交代.

第二章为“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对比研究”.本章首先对汉英复合词进行了界定,明确二者在各自词汇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对“身物互喻”复合词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汉英词汇系统里的“身物互喻”复合词进行对比研究.先确定了五个人体器官部位(头、眼、口、手、脚)为比较对象,从汉英词典里进行了语料的收集,基于语料就汉英“以身喻物”复合词的生成模式进行观察和描写.再就汉英“以物喻身”复合词的生成情况,从动物、植物、服饰、其它物体为喻四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和描写.在对“身物互喻”复合词进行观察描写后,对其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归纳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具体数据对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的异同给予相应的解释.最后根据以上研究分析的结果对本章做了一个提纲挈领的小结.

第三章为“汉英‘身物互喻’成语对比研究”.本章首先结合权威词(辞)典和专家学者的观点对汉英成语概念进行界定,指出汉英成语在范围认定和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并给出笔者自己的见解.在比较汉英成语定义基础上对“身物互喻”成语概念进行界定.在明确汉英“身物互喻”成语概念后对其开展对比研究.从人体器官部位名称中选择“头、脸、眼、手、心”为代表,分别就以这五个词为喻生成的成语进行观察和描写,对比分析以它们为喻的成语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具体表现,揭示它们表现出的相同性和差异性,从认知方式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给予解释.关于汉英“以物喻身”成语的情况主要分析对比的是“以物喻人”情况.本章从四个方面就“以物喻人”成语的情况进行了分类描写,第一类是“动物喻人”成语.选择汉英语言中的“牛、马、狗、鼠、鱼、鸟”为代表,对汉英成语中动物喻人的成语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动物喻体在汉英语中使用的频率和语体色彩的差异给予了描写和解释.第二类是“植物喻人”成语.通过对汉英“植物喻人”成语的对比发现因汉英民族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英语中以植物为喻表人的成语大多以蔬菜和水果为主,汉语以花、木为喻体构成表人的成语偏多.第三类是“服饰喻人”成语.因汉民族服饰制度的影响,汉语服饰分类细致,与人关系密切,生成的喻人成语在数量上和使用频率上远远高于英语.汉语与英语在服饰喻人成语的生成方式上比较接近,但喻体类型上差异比较明显,英语里基本上是以成衣的形式为喻,而汉语却涉及到服饰的多个方面,这是由不同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导致的.第四类是“其它物体喻人”的成语.主要以来自生产、生活相关领域的物体为喻构成表人的成语.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喻体的选择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以“食物喻体”为例,汉语中选择的是酒、肉、饭等,而英语中选择的是啤酒、奶酪、鸡蛋等.本章以具体语料为例,对汉英“身物互喻”成语进行充分描写,分析总结其共有规律和存在的差别,最后做出相应的理论解释.

第四章为“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对比研究”.本章先是对汉英惯用语做出界定,指出汉语惯用语在形式上多以三字格式出现,并引用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论证.英语惯用语因形式上无明显标记,建议将语体因素纳入界定标准,对英语习语内的语言形式进行再分类.接着是对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这一概念和本章的对比研究范围做出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进行对比研究.从人体面部器官、人体四肢和人体内部器官三个角度入手,对汉英“以身喻物”惯用语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对比,对汉英“以身喻物”惯用语构建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给予相应的解释.在汉英“以物喻身”惯用语对比研究方面,仍然从动物喻人、植物喻人和其它事物喻人三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考察分析可知,惯用语喻体的选择明显受本族文化因素的制约,与汉英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密切,这给第二外语教学中惯用语理解和掌握造成一定的困难.

第五章为“结语”.本章首先就本研究涉及的“身物互喻”词汇的映射模式进行归纳.其表现为双向互动的特征:一方面是从人体域映射于非人体域;另一方面是从非人体域映射于人体域.

接着就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对比情况进行总结.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以身喻物”的词汇生成过程中,汉英语表现出同大于异的特点;在“以物喻身”的词汇生成过程中,汉英语表现出异大于同的特点.隐喻思维和转喻思维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基本认知方式,但是民族文化特点和语言类型同样折射出汉英两民族语言词汇系统中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离性.“身物互喻”是人类与外在事物互动的产物,是汉英两个民族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或转喻机制,经过各自语言文化的过滤,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结果,很自然地对世界万物和人类自身给予不完全相同的分割和处理.

对比研究所得的相关结论在理论上对汉英“身物互喻”构词手段和生成方式体现出的共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具有解释作用,在词汇习得、词汇教学、汉英互译实践、跨文化交际等语言实践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在汉英词典的编纂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体现了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第四篇英语词汇学论文范例:心智的门铃

语言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发展最为迅速,新词不断增加,旧词不断延伸出新义.新词是语言的“刀锋”,一方面展示了词汇的构词规律、意义特征,另一方面显示出语言发展变化的趋势,是词汇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的接面.新词是社会文化的映像,记录着人们新的经验,演绎着人们对新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改变着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扩大了人们的认知视野,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的生活追求.

新词是词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英语新词进行的研究.以往英语新词的研究多停留在新词的收集、分类和描写上,对新词产生的动因则往往笼统概括为科学技术的革新、社会的变革、语言系统内部的发展等.这些研究给我们认识英语新词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有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回答.新词不可能与现实世界完全对应,而是人们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概念化表征.新词是如何反映人们对新的经验进行概念化、范畴化的新词的意义具有哪些特点哪些认知机制参与了新词的创造和意义建构这些都是我们试图要回答的问题.

新词的创造不是凭空的,而是深深扎根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智世界的体验和感知之中的.新词的创造涉及到大量的认知操作.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新词,能揭示语言的创造性,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创造新词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揭示人们对事物和经验进行范畴化,通过语言认识世界的认知能力.我们将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隐喻、转喻、概念整合以及词汇命名学等理论整合到认知词汇语义学的框架下,力求对英语新词的创造和旧词扩展新义的认知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挖掘和阐释.

本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研究新词,指出其在词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阐明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所用语料、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在分析新词的若干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对新词的定义.新词是新近出现的,在语言交际中表达新思想、新观点,描述新事物、新现象,或提供新的视角的词语,包括具有了新的形式的词语,以及获得了新的意义的原有词语.新词的概念总是相对的、动态的,是一个连续统,一端是临时造词,另一端是完全词汇化的词.新词一般应有一定的出现频率和较广的使用范围,至少为部分语言使用者所熟知.本章还回顾了国内外对英语新词的关注和研究,指出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新词是一个新的趋势.

第三章将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隐喻论、转喻论、概念整合理论以及词汇命名学理论统一到认知词汇语义学的框架内,作为新词认知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从认知的视角来审视新词.新词的意义建构与演变是由个体创造,被言语社团认可并推广的过程.新词是人们对变化了的客观世界范畴化的产物.原型范畴的动态性促进了新词的创造和旧词新义的产生.新词具有重要的认知和语用功能,如给新事物、新现象命名,填补词汇空缺,增强表现力,幽默与玩笑,委婉表达,表达情感态度,创造群体感等.新词的意义是有理据的,与百科知识密不可分.新词是词汇创新的结果,是人的创新性思维的表现.隐喻、转喻、类比、概念整合是新词创造中的主要认知机制.人们头脑中的社会文化脚本在新词的创造和意义建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先介绍了英语新构词的主要构词形式,然后重点分析了隐喻、转喻、类比、概念整合在各种构词形式中的表现.新词大多并非是全新的,而是将原有的词或词素以意义为中心进行重新组合.英语灵活多样的构词方式为新词创造提供了便利.如何将复杂的新意义在遵循英语构词规则的基础上压缩在一个词中,需要语言使用者创造性的认知加工.新构词中的隐喻利用两个概念间的相似性,通过隐喻映现建立关联,借助已有的经验来表达新概念.新构词中的转喻通过强调事物的突显的方面来实现对新事物的命名.类比思维使得人们很容易地利用现有的词语作为模板,替换组成部分,仿造出新的词语.新词的创造离不开概念整合.新词,特别是复合新词和拼合新词中的概念整合过程反映了人的强大的在线创造新意义的能力.

第六章讨论了英语新义词的认知机制,指出隐喻、转喻、类比、概念整合在旧词新义中也发挥了主导作用.隐喻不仅仅是通过具体的概念表达抽象概念,而且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隐喻式新义词还出现在专门领域词语与普通领域词语的互相渗透之中.转喻所涉及的邻近和突显的关系常常引发词义的转移、扩大或缩小.隐喻和转喻很多时候是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类比构词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创造出的新词会形成一个链条,并逐渐远离了其字面意义.一个词语的新意义首先出现在个体言语使用者通过新颖的语言形式适应新情景的实时的概念整合中.当新的意义为语言社团所共享,就会形成规约的概念,储存在人们的长时记忆里,参与新一轮的概念整合,引发新的意义扩展.旧词新义可以看作是概念整合的副产品.

第七章总结全文,讨论了本研究对英语新词汉译、英语词汇教学和英语新词词典编撰的启示.同时,指出本文的局限性,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第五篇英语词汇学论文范文格式: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语言接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主要研究不同源的、或虽同源但已分化的语言相互接触而引发的语言变化规律.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词汇的借用.

从词汇角度说,整个英语史就是一部词汇借用史.英语在其1500多年的变迁过程中,共计吸纳了120多种语言的词汇.它从几个日耳曼部族的语言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成为“不是世界语的世界语”.英语借词的来源,非常广泛,这其中就有一部分是来自汉语.

由于是小宗词源,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虽然早在19世纪晚期语言学家就开始提及,但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起色和改观,代表性研究有Chan&,Kwok(1985)的香港词汇研究、美国学者Garland Cannon(1987;1988)的汉语词汇研究,以及大陆学者汪榕培(1986;2001;2002)先生的“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里,国内这个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但繁华的背后,有两个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是“量”的问题:英语里到底有多少汉语借词?二是“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借词?有怎样的规律?

本论文从接触语言学的角度,以已有语料和自建语料为基础,整合已有的借词理论,采用理论研究和语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借词的整个“动态”过程为“纲”,以借词的分类为“目”,以语言、社会、文化等因素为切入“点”,以借词语料为支撑“面”,做到“点”“面”结合,“纲”举“目”张.

语言接触研究,既讲接触,也讲影响,换言之,就是过程、结果两者都要兼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借词“动态过程论”的构想,将借词研究的外延扩大,保留传统的“词典借词”研究,增加“前借词”和“后造词”的研究.这样,借词研究,就分成了三个阶段,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全面考察,有助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形成系统的、分层的认识.

前借词,是指“临时借用”的翻译词汇;后造词,是指英语、汉语或英汉语混合而“新造”的词汇,两者都是“新词”,通常情况下,不能视同“借词”,但随着接触的深入,时间的推移,它们却有可能转化为“借词”.从借词角度看,前借词阶段的音译和仿译方法,有利于“新词”向“借词”转化;后造词阶段的“新造词”,特别是英语新造词,由于舍弃了汉语的形式,看不到汉语的“源模”,因而,相比之下,难成借词,一般词典不予收录,收录了也不注明词源,总体说来,数量有限,难以统计.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一些非语言因素,如政治因素、科技因素等,借助现代快捷的传媒,可穿越时空,让“新词”一举成为“借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

词典借词,顾名思义,就是被一般英语词典收录了的汉语借词,处于借用过程的“借入”阶段.根据其语素和构式的存无,可细分为音译借词、混合借词和义借词三种.

音译借词的数量,大致有三、四百个,从时间上看,16世纪之前的很少,主要集中在19世纪和20世纪,总体呈增长趋势;从语义上看,多为饮食、艺术、动植物、政治等词汇;从拼法上看,普通话拼音词汇最多,以后依次是威妥玛拼音、粤语拼音、威妥玛之前的拉丁拼音、闽南语拼音以及洋泾浜英语等等.需要强调的是,洋泾浜英语的借用方式,和普通的借词方式不同,其特点是“结构借用”比较突出;借词有直接借词和间接借词两种.间接借词中,以“日媒词”贡献最大,有200多个.由于词源考证复杂,尚待深入研究.

混合借词有派生和复合两种方式,通过派生方式产生的汉语借词大约有100个;通过复合方式产生的大约800个,其中音译义注词有几十个,描写词有700多个.音译义注词通常为单个英语词汇,说明其前面音译词的语义类别.描写词是一种最便捷、最经济、最易懂的借词的方式,因此,在整个借词中所占的比例也最大.

义借词有引申和仿译两种类型.词义发生引申,有时是因为语音相似,有时是因为语义相似,这类汉语借词数量有限,加之表现形式为“旧词添新义”,因而其“借词”身份常遭质疑.仿译由于英汉词形同构、语素对应,易于“依瓢画葫芦”,所以,这类借词越来越多,英语里大致有100多个,并且呈强劲增长趋势.译借词的构成方式,以两个或三个词为主,一个或四个词为辅.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词汇,反映现代中国风貌.

接触语言学认为,借用成分、借用数量跟语言接触的强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借词数量和接触强度成正比.偶然的接触,一般只借用实义词——通常是名词,也有一些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但没有结构上的借用.高强度的接触,既有词汇借用,也有结构借用.

对照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经受住了检验.汉语和英语接触,18世纪之前,总体程度不高,因而借词也不多;到了19、20两个世纪,特别是*战争之后,接触越发频繁,借词也随之增多,但增长方式不同,音译借词是“递增”式发展,而仿译借词是“倍增”式发展,且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词汇,不像音译借词多为中国“土产”、“古董”等.地域方面,广东、香港、福建、上海等地,语言接触时间较早、较长、较强,因而,借词中,出现了粤语拼音、闽南语拼音以及洋泾浜英语等.

整体上看,英语对汉语的借用,主要是以词汇为主,音译借词多为“命名”之需;结构上的借用较少,主要体现在仿译词和洋泾浜英语的短句上.英汉语间的接触强度,介于“偶然接触”和“强度不高的接触”之间.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它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如汉语英译、词汇教学、词典编纂、二语习得、语言规划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借词角度看,异化的翻译策略以及音译和仿译的翻译方法,会给汉语词汇提供更多“接触”的机会,从而有利于汉语词汇走入英语.这些汉语词汇,特别是文化词汇,一旦成为借词,也便成了文化符号和文化“使者”.它们架构起中外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桥梁,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本文是一篇英语词汇学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英语词汇学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英语词汇学论文选题 英语词汇学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2] 英语词汇学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英语词汇学外文文献怎么找
[3] 英语词汇学论文提纲范文大全 英语词汇学论文提纲怎么写
《英语词汇学论文范文参考 英语词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英语词汇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