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参考 空气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空气环境保护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1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参考:美国清洁空气法研究
  2. 第二篇空气环境保护论文样文: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3. 第三篇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模板: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变异与生态环境效应互动机制研究
  4. 第四篇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例: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5. 第五篇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格式:旅游对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100篇免费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可用于空气环境保护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参考:美国清洁空气法研究

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的两件发生在美国,一件是1943年的洛杉矶烟雾事件,另一件是1948年的多诺拉事件.这两大公害事件都是因严重的空气污染造成的.美国国家和社会痛定思痛的选择是建立清洁空气法.美国的清洁空气法不仅帮助美国有效地改善了空气质量,而且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清洁空气法建设中的学习样板.我国面临着大气污染防治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条件是完善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学习借鉴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对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任务的完成应当是由助益的.

美国的《空气污染控制法》颁行于1955年,但美国与空气污染防治立法的历史并非自1955年开始.早在1881年,芝加哥和辛辛那提市就开始了进行保护空气质量的立法尝试.美国的清洁空气法是经过一个世纪的反复加工修改而形成的一个法律部门.仅就联邦层次的立法而言,它是从1955年的《空气污染控制法》到1963年的《清洁空气法》、1967年的《空气质量控制法》,再到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以及后来的1977年修正案、1990年修正案等多次修正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一个法律规范体系.

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修改完善,美国的清洁空气法确立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其中包括:1、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原则.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原则是美国清洁空气法贯穿始终的最为重要的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空气质量标准由联邦政府制定,各州和地区应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实现联邦政府的标准.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原则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970年《清洁空气法》中,其主要的创设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覆盖联邦各州的空气质量标准框架,由各州和地区依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满足联邦标准的具体实施方案.依据该原则所设立的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目前主要涉及六种污染物质.分别为二氧化硫、空气污染微粒、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铅.对于以上六种空气污染物质,经授权的联邦环境保护总署依据《清洁空气法》的规定,对污染标准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制定保护公众健康的严格的“首要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和保护公共福利的“次要国家空气质量标准”.2、州政府独立实施原则.州政府独立实施原则是指各州政府根据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在其辖区内独立行使空气质量监管职责.依据《清洁空气法》的规定,联邦环境保护总署须要在“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原则”的指导下,建立相应的“主要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和“次要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各州政府对上述标准负有执行的任务,但州政府在执行中享有独立实施的自由.州政府可以对每一种空气污染物质制定具体的管理计划,可以在本州内自设“空气质量控制区”等.3、新源控制原则.新源控制原则是指在新建一项固定排放源企业或者对某项原有的固定排放源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改建”时,必须首先进行“新源排放分析”,并报环境监管机构备案,获取“预防重大危害”行政许可之后方可施工.确立这一原则的目的是确保新建项目能够切实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新源控制原则”的主要理念形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0年《清洁空气法》要求各州在依据“州政府独立实施原则”建立的州政府管理计划中起草相应的条款用以减少新建空气污染企业对空气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1972年联邦环境保护总署规定,各州应当对新建或者有重大改建项目的空气污染企业设立一定的前置许可制度,并应当将这一制度收录于州政府管理计划当中,供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审查.此后,国会又为“新源控制原则”设置了前置审批程序.“新源控制原则”的确立标志着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已实现了由“末端治理”向“重在预防”的转变,由“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的转变.4、视觉可视性原则.视觉可视性原则是指在国家所规定的一级保护地区,以保护自然环境可视性为目的采取严格的控制标准和措施,防止和减轻可视性的损害.“视觉可视性原则”实质上是以美感为标准的高层次的环境保护,是对空气清洁的较高水平的要求.1977年美国国会首次将“视觉可视性原则”纳入到《清洁空气法》中.国会为保护自然环境的可视性制定了一个“联邦可视性目标”.根据“视觉可视性原则”纳入到国家一级保护范围的地区,均详细规定于《清洁空气法》第162条a款,其中主要包括国家公园、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面积大于五千英亩的国家人文公园、大于六千英亩的国家公园.


https://www.mbalunwen.net/ufo/85392.html

在“联邦可视性目标”的指导下,“视觉可视性原则”被赋予三项重要因素:(1)“视觉可视性原则”所适用的地区应当是国家所规定的一级保护地区,在这些地区视觉的可视性应当具有较高的价值,并且可视性主要包括视觉可视的广度和地表附近空气的色度;(2)依据“视觉可视性原则”所采取的措施应当同时具有预防作用和补救作用,既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又可以对空气污染已经造成的不利影响有所减轻;(3)所采取的措施应当主要针对人为造成的空气环境污染,并且既包括人类行为直接造成的空气污染,也保护间接造成的空气污染.

对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源的管理是美国清洁空气法规定的处于首位的管理项目.该法将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源区分为三种,即(1)可供驾驶的交通工具如汽车、卡车、公共汽车;(2)飞行器;(3)非用于交通而附有发动机的其他设备如:起重机和其他建设施工设备、拖拉机、除草机、电锯、可移动式马达发动机、摩托艇、轮船、铲车、机车运输设备等等.

美国联邦政府则于1965年发布了《机动车空气污染管理法》.根据这部法律的规定,健康部、教育部、福利部可以对新生产的汽车设置一定的标准,要求其充分考虑开发和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减轻对空气污染物质的排放.

《清洁空气法》为加强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源的管理,采取了分类管理的办法,设置了轻型汽车管理项目、重型汽车管理项目和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管理项目.轻型汽车主要包括普通轿车和轻型卡车.轻型卡车主要是指载重量低于八千五百磅用于运载货物的车辆、运载超过十二名以上乘客的车辆和供其他非公路使用的车辆.

《清洁空气法》第206条g款对于轻型轿车和载重量低于六千磅的轻型卡车设置了甲烷碳氢化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标准,对于载重量超过六千磅的轻型卡车另行设置了较低的要求标准,并且要求以上车型应当在1996年达到标准.由于以柴油为燃料的机动车一直以来都较难实现标准要求,《清洁空气法》第202条g款和h款为此类车辆设置了更为宽松的标准,并且将达标期限延长至2003年.

1990年《清洁空气法》修正案第202条a款要求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对重型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做出管理规定,而且既要节约成本,又必须运用尽可能先进的技术实现良好的减排效果.并且授权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可以依据载重量、马力等标准,对不同的车辆种类设置不同的标准.这就是移动空气污染物质排放源治理中的重型汽车管理项目.

《清洁空气法》1990年修正案要求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在1998年之前,将重型汽车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至每小时排放四克.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在1993年依照法律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并且在1997年设置了更为严厉的标准,要求汽车制造企业自2004年起将重型汽车的低温一氧化碳的排放削减至每小时2.5克.

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了所有非用于陆上交通而具有可移动性的发动机装置,如:起重机和挖土机等工程设备、拖拉机、割草机、电锯、可移动发动机组、摩托艇、轮船、火车头、机场移动设施等等.在1990年以前,国会并未授权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对以上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做出管理.然而随着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越来越严格的限制,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的污染物质排放逐渐在空气污染物质总体排放中,占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于是国会认为,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应当得到授权对于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的排放进行管理.1990年《清洁空气法》新增的213条规定,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应当在“未达标区”内测试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所排放的空气污染物质所占的比重,如果测试结果显示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所排放的空气污染物质在该区域排放总量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则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公众健康、公共福利等因素,制定相关的管理策略,运用尽可能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可能地削减非陆上交通使用发动机对地表附近空气的污染.

联邦环境保护总署立足于从源头上防止超标排放车辆的生产,制定了认证制度、检测制度、减排配件应用制度等多项制度,以保证各类管理项目的落实.从而较好地控制了移动空气污染物质的排放,也标志着对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管理进入到较高层次.

美国清洁空气法在防治大气污染上非常注意从“源头”治理.其机动车使用燃油管理项目就是关注源头的一个项目.早在1967年的《空气质量管理法就要求机动车使用燃料的生产商公布燃料添加成分、使用目的等信息.1970年《清洁空气法》授权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在为新型号的机动车使用燃料注册时应当进行人体健康影响测试.考虑到机动车使用燃料所含的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国会通过对《清洁空气法》第211条c款的追加,要求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对燃料生产商的商业行为做出合理的规制.根据《清洁空气法》第211条c款的授权,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对含铅汽油的使用还是制定了一些的卓有成效的管理项目,其中包括禁止装配有“催化剂转炉减排器”的机动车辆使用含铅汽油、要求汽油生产商大量生产无铅汽油等.1990年《清洁空气法》第211条k款规定了“改良汽油项目”,目的在于削减汽油中所含有的挥发性有机化学物质和其他空气污染物质.在对挥发性污染物质管理的过程中发现,燃料生产企业用于替代铅和辛烷的香欣型化学物质等,是造成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国会认为如果用含有氧成分的有机化合物也即氧化剂,作为汽油添加剂的替代品的话,则可以大大降低空气污染物质的排放.

为了改善机动车使用燃料,减少污染,美国清洁空气法还建立的氧化剂汽油项目.该项目是通过添加氧化剂促进燃料的充分燃烧,以减少一氧化碳的形成.该项目要求所有一氧化碳“未达标区”的地区只能销售氧化剂汽油,所有进入一氧化碳“未达标区”的机动车必须使用氧化剂汽油.

美国清洁空气法有专门针对酸雨的管理项目.该项目是在1990年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中确立的.修正案确定的目标是将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削减至低于1980年的排放水平一千万吨以下,将氮氧化物的年排放量削减至1980年排放水平的二百万吨以下.实现该目标的法律措施主要有:(1)“排放配额”制调控排放总量;(2)采用新技术方法降低排放;(3)实行认证制度控制排放;(4)建立排放监测定期报告制度,监督排放;(5)用罚款、扣减下一年度排放指标等处罚督促企业减少排放、遵守管理制度.

针对酸雨的管理项目包括二氧化硫管理项目、氮氧化物管理项目.在二氧化硫管理项目中《清洁空气法》赋予了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向有关企业分配“排放配额”(Allowances)的权力,每一个“排放配额”准许排放一吨的二氧化硫.“排放配额”可以交易.联邦环境保护总署还采用了奖励“排放配额”的方法,鼓励发电厂使用符合要求的能源节约手段和可再生能源.氮氧化物管理项目的内容是指:联邦环境保护总署通过要求燃煤发电厂采用“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Low NO burner technology)和清洁燃煤的使用,使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应当在1980年水平的基础上削减二百万吨.

美国清洁空气法针对酸雨管理项目还采取了排放许可制度.根据《清洁空气法》第408条的规定,每个合法的酸雨污染物排放许可仅有五年的使用期限.在管理项目的第一阶段,申请者应当向联邦环境保护总署提交许可申请以及履行计划,将所有可能的污染影响进行预先合理的规划.

美国清洁空气法较早实施了针对同温臭氧层的管理项目.与简单的要求削减排放和强制安装一定的减排设备不同,该法规定,应当通过限制臭氧层破坏物质的产量,进而逐渐将臭氧层破坏物质排出市场的办法,来达到最终保护臭氧层的目的.同时,《清洁空气法》第四章还规定了独特的与国际条约自动接轨的制度,即当《蒙特利尔议定书》得到新的修正,并且其要求的标准高于《清洁空气法》现有标准的情况下,将自动适用《蒙特利尔议定书》修正案的新规定.

《清洁空气法》将限制臭氧层破坏物质的排放分为过渡期和全面禁止期两个阶段.总的设计是通过“生产配额”和“消费配额”的分段调控,最终全面禁止生产和消费臭氧层破坏物质.《清洁空气法》第604条和605条详细的列举了过渡时期的减排限制要求,以及最终禁止生产和消费臭氧层破坏物质的时间表.此外,考虑到情势变迁,该法还赋予联邦环境保护总署缩短过渡期间、加快禁止进程的权力.该权力在局部以下条件时可以行使:(1)有科学证据证明有必要加速进程;(2)有足够的科学技术手段支持进程的加速;(3)蒙特利尔议定书经过修正要求加快禁止进程.

在针对同温臭氧层的管理项目中,美国清洁生产法采用了强制标示制度.强制标示制度要求所有装载第一类和第二类臭氧层破坏物质的容器、含有以上两类物质的产品、以及这些容器和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都必须标注明显警告标示.此外还专门实施了机动车车载空调设备的管理项目.

美国清洁空气法不仅规定旨在减少污染空气排放的制度、项目等,也为法律的有效实施规定了一些保障措施.这主要包括行政保障措施、民事诉讼和刑事保障措施等.清洁空气法规定的行政实施保障措施有以下特点:1、行政实施保障措施的适用主体是国家行政主管机构,包括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和州政府.2、行政实施保障措施的性质是行政管理行为.3、行政实施保障措施的适用是主动性的.因为行政实施保障措施是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所在,主动执法是积极履责,反之则应因不作为而受到责任追究.4、具体行政措施的适用要受到司法审查.

根据《清洁空气法》第113条b款的规定,

第二篇空气环境保护论文样文: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在20世纪80年*始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进行,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彰显,严重阻碍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生存.在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此造成的健康损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空气污染及其带来的健康损害在整个环境污染中尤其严重.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证实了空气污染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国外相关研究结果也揭示了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损失在环境污染造成的总损失中占的比例很大.国家对空气污染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今年我国空气质量标准的重新修订,特别把PM2.5纳入监测内容,并已经有多个试点城市开始运作,加强政策实施的力度.但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增长模式也对环境构成了巨大压力.尽管政府制定并不断完善了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使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表现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等诸多大气环境问题,且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因此,对空气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害进行经济学评估,有助于了解我国空气污染的危害程度,为进行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运用卫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采用微观和宏观,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效应.全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充分回顾国内外有关空气污染与健康终端危害暴露反应关系研究、城市空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健康风险的价值评估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分析国内外研究方法、研究基础条件以及研究热点,

第二,选择典型城市(本文是对成都市的分析),对大气监测数据,死亡、住院等健康数据,温度、湿度等气象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选择主要空气污染物的健康效应终端,

第三,开展典型地区空气污染物与健康效应之间暴露反应关系的研究,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深入研究空气污染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每日住院人次等健康效应的暴露反应关系,分析空气污染健康暴露反应关系的因果关系.

第四,运用最新的宏观统计数据,综合考虑了经济、环境和健康的相互影响,同时选取了能够代表不同年龄层的健康指标: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的婴儿比重、儿科门诊人次以及肺结核发病率来考察主要空气污染成分排放量和数量的变化对不同健康指标的影响.

通过对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根据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成都市2009-2010年空气质量良好,但是在较低的污染水平下,空气污染仍然对健康造成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空气污染指数每增加十个单位,将导致后一天因呼吸道系统疾病住院的人数增加0.6人左右.同时分别控制了气温、气压和降水量三个气象因素仍然得到这一显著结果.

第二,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存在星期效应和季节效应.这与实际生活中的医院工作制度和空气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路径有关.在医院专家周末不坐诊的这种制度安排下,患者会集中在周一和周五去就诊.当季节交替变换时,空气质量伴随着气象因素的同时作用,会加剧呼吸道系统疾病的患病率.

第三,利用成都市的住院数据,分析了空气污染水平的变化对医疗花费的影响.结果显示,空气污染指数每增加十个单位,每人每天的医疗总花费平均会增加115.5元,自费药品费用平均每天增加3.34元,诊疗费用平均增加10.5元.

第四,根据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工业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对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比重、儿科门诊人次、肺结核发病率都存在显著地健康效应.国外研究表明,采用婴儿的健康指标更能反映空气污染与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本文利用了围产儿死亡率和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比重两个指标证实了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

第五,根据收入方程的回归结果,物质资本投入、劳动力数量和教育对人均收入有显著正影响;人口对人均收入具有负影响;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对人均收入有显著的负影响.21世纪初期至今我国的人口健康状况对经济增长有显著负影响(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婴儿的比重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影响,作用效果和其他公共健康指标相同;儿科门诊人次为健康指标时作用不显著);教育状况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影响;工业污染排放物对经济增长有显著负影响,其作用在各种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是最为强健的.

第六,总体而言,人均工业气体污染物排放量随人均收入水平上升而减少.第三产业比重的估计值有时不显著,但只要显著,其符号均为负,与预期相符,说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全文共有五章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简要地阐述了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研究背景,并对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给出了本论文的总体研究思路,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体现了论文的整体结构.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空气污染相关背景知识,对空气污染如何影响健康以及空气污染衡量指标相关内容简单的总结.然后从不同的健康指标的衡量角度死亡率、门急诊就诊率和患病率等等方面的健康效应分析研究作了系统的梳理.

第三章是对成都市的健康效应分析的实证研究.根据获得的微观数据该部分同时整合了2009-2010年环境保护局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和世界监测网站公布的每天的气象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了空气污染指数对呼吸道系统疾病患者每天的住院人次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空气污染指数对日住院人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空气污染水平越高,因呼吸道系统疾病住院的人数越多.同时对成都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者在2009-2010年因呼吸道系统疾病而住院的参保者的一些微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中发现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的统筹层次越高,患者所占的比例越大,从性别比例来看,女性患者较多.大多数参保者在这两年内因呼吸道系统疾病而住院一次,不过也有的参保者在两年时间内住院超过3次只是比重不大.

第四章是利用全国30个省市2003-2010八年的面板数据,选择了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的婴儿比重、儿科门诊人次以及肺结核发病率五个不同的健康指标、三种主要工业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和汽车数量四种不同的空气环境指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来研究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

第五章是全文的总结.在总结全文结论的基础上同时讨论了文章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首次对成都市的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的分析,而且是只针对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居民因为患有呼吸道系统疾病住院的数据分析.拥有医疗保险的居民在患病后因为有保险的报销补助可能会积极去医院诊治,这相对保证了整个城市的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的分析样本的完整.而且因为都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者,可以衡量同一保险制度下居民的发病率和是否选择住院与保险统筹层次的关系.二是首次用围产儿死亡率、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比重来衡量公共健康指标,用来分析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在以往的文献中,主要应用死亡率分析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但是由于成年人的健康状况还会受到自身健康禀赋、积累的健康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分析结果可能是有偏的,容易高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但是,本文采用的两个健康指标是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更多的只会受到母亲妊娠期间和刚刚出生期间内的空气污染的暴露水平的影响,能够更有效的评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本文的不足在于:受到数据的限制,不能更多的控制微观变量对健康的影响,如无法得到母亲的健康生活行为,还是不能更有效的评估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

第三篇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模板: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变异与生态环境效应互动机制研究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与粗放式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能源和资源短缺以及环境的恶化.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杭州市城市化水平处于加速中期阶段,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高速的经济增长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极大的改变了城市的景观面貌,经济发展所伴随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并对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城市的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因此,如何有效的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研究主要基于杭州市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GIS平台,对杭州市不同城市化阶段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合统计、监测与遥感解译数据从水、气、热环境角度对杭州市区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景观生态环境效应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本文研究的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

1.景观格局特征及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信息熵变化分析表明,从1991至2005近15年间,杭州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土地利用信息熵变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呈上升趋势,两者的决定系数达0.9,15年间的土地信息熵年变化率为0.83%.景观格局特征分析表明,斑块总数的增加、景观多样性的上升、景观破碎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斑块优势在下降说明大斑块对整个景观的控制作用随土地利用变化呈减弱趋势.景观类型转移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区近15年来,农用地景观与水体景观大量减少,并成为城市建设景观增加的主要来源.采用重心分析法对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杭州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农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在空间上表现为农业景观重心整体向北和西部逐渐偏移的变化轨迹,这种变化趋势也与城市不对称性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基于典范对应分析(CCA)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国民总产值与交通密度是景观多样性(SHDI)和破碎度(FN)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而财政收入和房地产投资是斑块数量(NP)增加的主要原因.CCA排序较好的展示了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变化与驱动因子的相互关系,也提供了不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的组合,并对发生变化的区域进行分组,体现了变化类型的共性与差异性,有利于探索各景观指数变化与区域分异的关系及定量分析与驱动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2.水环境的时空变化及与景观格局互动关系

杭州市区水体的时空变化分析表明,作为市区主要水体景观的西湖水质主要受到总氮(TN)和总磷(TP)的污染,五个监测点水质变化有一定改观,但整体水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运河段面监测点水质变化表明,从钱塘江取水入口处至运河北端,水质因子受到沿途主城区的生产与生活污染而呈现由南向北水体污染加重的趋势.利用缓冲区分析法研究了水质与景观组分及格局的关系.最后在相关分析基础上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构建水质环境影响模型(WQ),该方程模型表明:运河水体污染程度受多维作用力的影响,其中经济、人口、城市化以及污染物排放是造成水体恶化的主要动力,而水域面积的下降导致了水体负荷加重、水环境容量减小,从而调节与改善水质的能力下降也是造成水体污染加重的间接原因.

3.大气环境的时空变化及与景观格局互动关系

根据杭州市大气环境评价常规评价指标,选择二氧化硫(S02)、二氧化氮(NO2)和总悬浮微尘(TSP)的监测与公报数据对杭州市区大气环境状况进行宏观分析,总体上杭州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良好水平,部分空气环境质量指标(悬浮颗微尘浓度、降尘等)呈现进一步优化的趋势,但二氧化硫浓度和氮氧化物浓度有上升趋势,大气综合质量有恶化趋势,环境质量不容过分乐观.利用地统计方法对杭州市三项大气污染指标进行克里格空间插值分析,三项大气污染指标的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主要表现为浓度高值处于城区中心处,浓度低值集中于西湖风景区及周边,空气污染指数(API)从空间上表现为自西南向东北逐渐上升的趋势.为了进一步揭示大气污染浓度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变化的关系,本文利用剖面线、相关统计分析法分别对三项大气污染的五级浓度区内下垫面景观格局指数与各级浓度区平均值进行定量相关分析,其中,绿地植被景观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G)、绿地植被景观斑块破碎度(FN2-G)及建设景观斑块破碎度(FN2-C)和NO2浓度呈显著相关关系;景观变化与SO2的相互作用关系与NO2相似;与前两项污染物因子不同的是,只有建设景观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C)与建设景观破碎度(FN2-C)与TSP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参与分析的景观格局指数中,如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及景观分维数均与各项污染因子呈弱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时,景观多样性对其变化表现敏感,并呈显著相关关系,从而说明大气染污物浓度变化与下垫面的景观格局关系复杂.

4.城市热环境特征与景观格局的互动机制

基于遥感影像通过对研究区地表亮温的反演,获取城市地表亮温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剖面线分析法,对不同方向上的城市研究区内下垫面地表亮温进行空间变化分析;城市热场变化差异分析表明,地表亮温变化剖面分形特征揭示了城市形态及其土地利用在不同方向上的复杂程度;对杭州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热环境效应分析表明,杭州市从1991年至2005年的近15年城市化造成城市热场的整体地表亮温呈上升趋势,“热岛”范围有所增加;从空间扩张方向上看,杭州市从1991年至2005年近15年间的城市热场变化表现为“外拓”、“分散”、“连带”与“内消”的特征.最后,研究认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是热场总体分布格局的决定机制,产业布局与生态规划设计是热场分布格局的推阻机制,而城市人口及产业的集聚是热场分布格局的实现机制.

5.城市景观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的政策启示

在对杭州市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点改进城市景观生态环境效应的政策启示: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投入是重要基础、促进产业结构转变与布局调整是重点、提高城市化的质量是根本出路、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是关键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是保障.

第四篇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例: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也导致了日益尖锐的环境问题.据世界银行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桥梁作为一种大型的基础设施,其生命周期内对周边乃至全球的环境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社会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空气环境影响等,严重威胁着桥梁周边的环境健康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稳定.然而,当前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不能客观、定量地评价桥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因此,全面、系统、科学地评价桥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对于解决桥梁引起的环境问题、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5000字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空气环境保护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选题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指通过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识别其资源的消耗及向环境的排放,并评价这些消耗和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本文以武汉市南太子湖大桥为工程依托,基于LCA理论,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层次和指标,提出了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形成了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系统研究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价理论及其影响因素,首次在环境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引入LCA概念,建立了基于LCA的桥梁多层次、多因素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模型,提出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计算方法,实现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量化,为客观、准确地评价环境影响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2.深入研究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及其工程应用,提出了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赋权方法.结合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系统分析了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在AHP法和Delphi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目标距离法和IAHP法.为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

3.提出了基于LCA的桥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形成了基于LCA桥梁环境影响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这两种评价方法,分别对武汉市南太子湖大桥环境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南太子湖大桥生命周期内对周边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但相对较小,且主要负面环境影响产生于原材料生产阶段和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对环境基本无影响.

4.系统开展了武汉市南太子湖大桥的仿真分析与监测研究.武汉市南太子湖大桥主桥采用拱形变截面连续箱梁和V型墩结构形式,结构非常复杂,施工难度相当大,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不明确.因此,本文建立武汉市南太子湖大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掌握了最不利施工阶段的内力状态,同时在现场建立了南太子湖大桥的施工监测控制系统,确保了大桥施工期的线型、应力和关键支架位移,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本研究对类似桥梁的施工监测控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了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形成了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本研究有效解决了桥梁生命周期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护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构建和谐社会、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第五篇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格式:旅游对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历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3年,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4,800hm2.历山保护区是我省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它是我省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物种资源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素有“山西省动植物资源宝库”的美誉.

历山旅游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历山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以历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和客源市场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旅游活动对保护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及其对植被状况的影响,旨在为该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规划提高依据.

历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有良好的旅游形象、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经调查统计,历山旅游客流有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长较为缓慢,客流量由2000年的8,600余人次/a增加到2004年的12,000余人次/a.旅游高峰期主要集中于“五一节”前后,其次是暑假期间.1999年和2000年“五一节”期间旅游人数达到高峰,最高时2,000人次/d,随后的几年有所回落,高峰期间游客人数基本稳定在800-1,200人次/d左右.与其它山岳型风景区相比,目前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客流空间潜力较大.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结果表明,不同旅游承载力分量指标的结果差异较大,其中,大气环境承载力最大,分别为23,397人/d (TSP)和48,125人/d(SO2);其次是社会环境承载力(10,000人/d)和资源空间承载力(6,400人/d);水环境承载力最小,成为历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所有分量中的限制因子,分别为4,416人/d(CODCr)和1,830人/d(NH3-N).与旅游客流量相比,目前历山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数量尚未达到旅游环境承载力.

历山自然保护区的空气环境质量与水环境质量均符合国家空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在旅游高峰期,空气环境中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均有所增加,但涨幅不显著.水体个别污染物指标也随旅游强度的增加略有上升趋势,如CODMn、NH3-N、LAS、P等,但增长幅度均未超过国家一级标准限值.该保护区饮用水环境质量除大肠杆菌严重超标外,其它各项污染物指标均符合国家饮用水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旅游对历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影响最为严重的是西峡河漫滩景区.调查表明,旅游活动对西峡河漫滩植被盖度已造成显著影响(p<,0.05),对物种数的影响虽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优势种物种组成已发生了改变.旅游干扰越强,植被盖度越低,伴人植物所占比例越大;反之,旅游干扰越弱,植被盖度增加,伴人植物所占比例下降,其地位和作用减弱.TWINSPIN聚类分析及DCA排序结果证实了这点.

旅游活动对白云洞景区乔木层植被尚未造成明显影响,对灌木层植被造成的影响也不甚明显,但对草本植物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旅游对白云洞景区草本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草本植物盖度的影响,其变化幅度为5%-80%,有些样方几乎没有草本植物的生存.旅游对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影响不甚明显.

旅游活动已对舜王坪亚高山草甸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旅游活动造成草甸植被盖度减少,距离游径越近,旅游干扰越大,群落盖度越小.其次,旅游活动造成了物种多样性的改变,1)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改变,优势种逐渐由土著种被伴人植物所取代;2)群落生活型发生改变,一年生所占的比重略增,多年生植物所占比重略减;3)物种多样性下降,其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下降,均匀度指数变化不明显.第三,旅游干扰造成了该草甸优势种种间关联性的改变,距离游径越远,旅游干扰逐渐减少,群落结构越趋稳定,物种间总体关联性越弱,物种更趋于独立.这点无论从方差比率法,还是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其检测结果均可得到证实.

就目前旅游对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看,应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与监督.1)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应通过围栏等方式界定游客的有效活动范围,以减少游客因践踏而造成的游径加宽或另辟新径,进而减少对植被的踩踏.2)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等环境保护设施,以增加环境承载力,改善生态环境.3)加强行政监督管理,严禁采挖偷猎等破坏环境行为,禁止在景区内摆摊设点,出售商品.4)加强对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及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

主要论述了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空气环境保护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空气环境保护论文选题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题目如何取
[2] 空气环境保护学论文参考文献 空气环境保护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3]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提纲格式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大纲怎样写
《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参考 空气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空气环境保护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