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参考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电力企业管理导论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8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参考: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研究
  2. 第二篇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样文: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及其效率影响分析
  3. 第三篇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模板: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与培育路径研究
  4. 第四篇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例:中国电力市场结构规制改革研究
  5. 第五篇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格式:基础设施领域公私合作制问题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电力企业管理导论相关参考文献,是电力企业管理导论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参考: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研究

“能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展”是本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三大主题.尽管燃煤发电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能源、环境污染严重,但燃煤发电因其成本和技术优势,在电力能源结构中仍将占绝对比重.这一现实决定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如何按照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融合物质流与价值流,谋求能源资源节约、环境负荷降低、经济价值增值共赢目标,已经成为工业生态学、经济学与环境会计学等各界学者关注的焦点.偏重技术型的物质流分析方法,可于工程角度探求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相关解决措施,但不能充分挖掘与经济决策有关的价值流信息,导致煤电企业循环经济实践被动追求物质技术循环链接的盲目性;基于战略管理与精益生产的传统价值流分析方法,注重自身经济价值最大化,却忽略资源消耗、环境排放以及废弃物资源外部损害价值,致使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缺乏内生化和自运行的动力.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采用调查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构建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

首先,文章分析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物质流与价值流的融合基础与过程.摒弃传统价值流分析不考虑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局限,综合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分析了物质流转环节中价值投入、价值物化以及价值增值的价值流运行规律.


https://www.mbalunwen.net/ufo/79274.html

其次,构建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理论框架.界定了研究边界以及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的内涵,结合生产工艺特点,分析了资源价值流的层次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明确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主要内容.

第三,构建了与资源流转环节相匹配的资源价值流核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了内部资源价值流矩阵、外部环境损害价值以及二者的综合评价结果等结构化信息,为利用价值流规律优化物质流,实现价值流对物质流的生态导引作用指明了方向.

第四,通过对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燃煤发电企业资源价值流报告进行比较研究,设计了适合我国煤电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价值流报告模式.并以案例企业资源价值流核算与分析数据为基础,对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内容、形式及报告方式等进行了分析.

第五,深入到燃煤发电企业资源流转过程,计算了输入、消耗、循环和输出等环节的物质流与价值流量指标,构建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效率的多层次可拓综合评价(MESE)模型.各环节的资源价值流效率指数、综合效率水平以及根据计算结果绘制的资源价值流效率晴雨图等,为燃煤发电企业资源流管理、环境保护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实际数据支持和合理的评价手段.

最后,分析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及应用的保障条件,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技术指引、法律规制以及公众参与机制保障等.

论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希望在以下方面能有所突破:分析物质流与价值流的融合运动过程(物质流是价值流的载体,价值流反作用于物质流路线优化),这为解决物质流调控困境,促进燃煤发电企业积极参与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借鉴与资源价值流管理密切相关的工业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和现代环境会计学前沿,首次较系统地提出了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的理论框架,是集成创新的体现;提出了内部资源价值流核算(MFCA)和外部环境损害价值评估(LIME)的融合分析方法,价值流转模式、计量属性都有一定的前沿性;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报告“嵌入”了物质流与价值流信息,内容全面、形式较为新颖;MESE显现了流程层面的资源消耗、资源损失、废弃排放的物质流与价值流相互作用的效果,拓展了循环经济评价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尽管服务于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价值流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仍需持续探索,但本文研究结果综合反映了物质流转对价值流的影响以及价值流对物质流的生态引导作用,对促进燃煤发电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共赢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第二篇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样文: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及其效率影响分析

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支撑和辐射作用,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对传统上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的电力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政府垄断经营的基本格局和长期存在的低效率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远未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远未得到发挥,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包括行业性行政垄断和地区性行政垄断,二者彼此交错,对电力市场形成条块分割的行政垄断格局,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严重的危害.正确认识、客观分析中国电力产业存在的症结和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改革方向,不仅关系到整个电力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息息相关.基于上述背景,文章采用微观经济学、规制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判断标准,对当前我国电力产业的行政垄断及其效率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从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看,本文包括七章.

第一章是导论,提出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是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测度指标体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ISCP*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第二章的指标体系,本文在第三章对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进行了测度,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中国电力产业呈现明显的行政垄断特征,中国电力产业的垄断本质上是行政垄断.二是中国电力产业不同的环节行政垄断表现和程度不同.发电环节的行政垄断表现为行业性行政垄断与地区性行政垄断交织并存,行业性行政垄断具体表现为发电项目审批制下的国有产权寡头垄断以及电价审批制下的电价行政垄断,地区性行政垄断具体表现为地方保护导致的“省间壁垒”.输电、配电环节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同时存在行政垄断,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交织在一起,表现为电力专营制度下行业性行政垄断,具体表现为输电和配电专营制度下的国有产权完全垄断以及电价审批制下的电价行政垄断.我国售电环节技术上不具有自然垄断性,是电力专营制度下行业性行政垄断,具体表现为以国有产权为主体的完全垄断以及电价审批制下的电价行政垄断.相对于输电、配电和售电环节,发电环节的行业性行政垄断程度较弱,而输电、配电和售电环节维持着高度的行政垄断.三是我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程度在动态演变,随着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发电环节的行政垄断程度朝向减弱的方向演化,而输电、配电和售电环节一直维持高度的行政垄断.

文章第四章是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对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通过制度性进入壁垒造成中国电力产业各环节因国有产权比重过高形成的低度竞争的政府完全垄断市场,对电力产业微观层面、产业层面和宏观层面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效率低下.

接下来第五、六章是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对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实证研究了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在微观层面、产业层面和宏观层面上对效率的影响.研究显示,从微观层面来看,行政垄断下的电力企业经营无效率,冗员严重,发电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电网企业的盈利能力低下.从产业层面来看,电力产业由于行政垄断造成的产业效率损失是非常大的,从2001年到2006产业效率损失分别占当年GDP比重的2.48%—3.74%之间.从宏观层面来看,行政垄断造成电价涨幅高;电力产业职工工资和福利收入水平长期高于社会平均水平,造成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电力产业投资结构扭曲,电网建设滞后,水电发展滞后,而同时火电又盲目发展,投资资源配置无效率,资本配置效率低下;电力产业内能源效率低下;电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电力短缺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从动态效率来看,电力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速度缓慢,动态效率低下.得出的结论是,经济转轨时期,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对微观层面、产业层面和宏观层面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效率低下.第六章实证研究了行政垄断电价对中国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力产业行政垄断电价及由地区性行政垄断导致的电力产业地方保护和“省间壁垒”是导致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行政垄断阻碍了电力资源在地区间的优化配置.

最后,在政策研究方面,文章认为行政垄断是造成电力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制度性原因,行政垄断不仅以牺牲电力产业微观效率和产业效率为代价,而且长远来看,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打破行政垄断,在减少政府干预、规范监管权力的同时,需要深化电力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为打破电力产业的地区性行政垄断,迫切需要推进售电环节的市场化改革,放开售电环节的市场准入、实现售电环节的市场化是打破电力产业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关键.阻碍电力资源跨省跨区优化配置的制度性因素是地区性行政垄断,这是通过电网企业对售电权的垄断来实现的,推进售电环节的市场化改革,实现零售竞争,使得电力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售电商和发电企业,电力产业的地区性行政垄断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具体措施如大力促进“大用户直购电”的推广,降低“直购电”门槛等等.

2、尽快推行售电环节和输电、配电环节分开的市场化改革,确定输电、配电电价形成机制,这是实现售电市场公平竞争的前提和保证.

3、深化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逐步消除上网电价中水电对火电的补贴,促进水电和火电“同网同价”,“同质同价”,甚至“优质优价”,以促进水电的开发和水电产业的发展.

4、打破行政定价,推行终端销售电价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消除终端销售电价中工业对居民的交叉补贴,以提高电力资源配置效率.

5、放松民营资本在电力产业各环节的市场准入,促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以提高投资效率和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特别是对民营资本放开输电和配电环节的投资,以促进电网发展,实现更大范围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6、在自然垄断环节,可以引入间接竞争(competition for markets,对市场的竞争)和激励性规制,如标尺竞争、特许投标、价格(或收益)上限规制等,切断企业的成本和收益的直接联系,给各个经济主体提高效率的激励,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改革经验已经表明,组合使用这些激励性规制工具并随时间适当调整可以取得较好的产业绩效.

7、从产权结构入手,引入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对国有电力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国有电力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使之真正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市场竞争的主体,提高其效率.

8、加强和完善电力监管委员会的职能,增强其权威与独立性,使其成为真正的意义上的电力规制机构.

第三篇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模板: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与培育路径研究

电力行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电力行业低碳化是我国其他行业实现低碳化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节能减排的重要保证.研究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问题在理论层面上能够丰富企业竞争力和低碳经济的有关理论,在实践层面上能够为有关部门制定和企业界相关的措施提供决策参考.此外,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要素,既需要政府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推动,又需要企业自身提高低碳意识,在微观层面给予支持和配合.本文根据企业竞争力理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低碳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首先建立了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及特征进行界定;其次,分析中国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现状,并基于价值链的基本理论就中国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从定量的角度构建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基本原则、基本流程、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A发电有限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中国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全文共七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最后,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本章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指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即独立经营的企业依据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构建竞争优势,进行市场扩张和获得利润,以此为基础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然后,对大型发电企业进行了界定,即大型发电企业是指企业规模较大、发电类型较多、业务分布较广的拥有多个发电厂(公司)的企业集团.在此基础上,将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定义为以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依存度、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培育以低能耗、低排放为主要内涵的资源低碳配置能力,包括运营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资源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次,由于低碳经济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发展低碳经济更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这就说明大型发电企业在资源低碳配置的过程中必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主要表现在技术、管理和理念创新三方面.在企业参与竞争的过程中,技术、管理和理念创新将直接表现为企业的低碳技术、低碳管理和低碳文化;本章最后认为,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是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延伸和拓展.

第三章——中国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分析.本章首先从销售收入、利润、发电量、供电煤耗、清洁能源装机比例、项目储备及煤耗等七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大型发电企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大型发电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博弈主体,包括电源主体、电网公司、各省电力公司、供电公司、调控和监管部门;最后,提出了中国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一是企业参与,二是低碳能源使用,三是低碳技术运用,四是引入低碳发展资金;五是加强低碳管理;六是营造企业低碳文化.

此外,本章还将大型发电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划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种类型,并对大型发电企业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中涉及的各环节对低碳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其中,大型发电企业的基本活动主要通过生产运营因素、安全生产因素、后勤活动因素、环境保护因素、销售活动因素和服务活动因素等对低碳竞争力产生影响;大型发电企业辅助活动则是为大型发电企业完成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支撑的条件和活动,主要通过产权制度、经营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对低碳竞争力产生影响.

第四章——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首先,在对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评价的基本原则,分别为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适用性原则;其次,设计出了评价的基本流程,包括成立评价组、制定评价方案、实施具体评价和撰写评价报告等四个步骤;然后,根据已确立的评价基本原则和流程,从运营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等四个维度入手,构建出了由11个一级指标和5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相应的指标进行了具体解释;最后,鉴于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的评价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且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大型发电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本文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于对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评价中.

第五章——实证分析.本章以A发电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应用已建立的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2007年、2011年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显示:第一,经过近4年的发展,A发电公司低碳竞争力水平有了一定地提高,但总体上仍属于一般以下水平,第二,与2007年相比,2011年A发电公司低碳竞争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运营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等准则层虽有提升,但提升水平有限;第三,与2007年相比,2011年大部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有部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得分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六章——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培育路径.本章研究了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培育路径,包括政府层面的培育路径和企业层面的培育路径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政府层面的培育路径包括:第一,战略规划层面,是指一方面,应注重电力需求侧的管理,通过改变电力供给量和建立高效率、低消耗的生产体系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另一方面,应弱化资源约束在电力供需增长和电力结构规划中的作用,强化CO2排放量的约束力,从而降低电力结构中的碳比例.第二,政策制度层面,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构建低碳电力体制框架;二是积极发展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三是借鉴中国绿色碳基金的经验,增加碳汇;四是充分利用CDM引进低碳技术和资金;五是降低发电成本,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并网问题;六是重视碳会计核算方法,加快其应用研究.第三,科技创新层面,相关部门应该针对不同能源的特性和发电障碍,在研发、应用等方面给予价格补贴、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等.第四,人才梯队层面,一是增加高等院校核电、电站环保等专业的招生量;二是充实完善现有的可再生能源专业;三是调整原有的电力技术与工程相关专业;四是设立服务于低碳经济人才培养的新专业.

另一方面,企业层面的培育路径包括:第一,战略实施层面,一是加大上游资源的控制力度,提高煤炭自给率;二是加强燃料的全过程管理;三是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四是加强资本运作,保障资金供应,改善资本结构;五是积极争取获得政府理解,完善煤电联动机制.第二,技术创新层面,对于发电企业,尤其是大型发电企业,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第三,电源结构层面,一是优化发展煤电;二是大力开发水电;三是积极发展风电;四是创新开发核电;五是适度推进燃机、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六是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能源及其他能源.第四,营销策略层面,一是提升优质服务,树立企业品牌;二是在服务上追求更好;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第五,产业结构层面,一是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局面,二是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是形成多种产业协调发展格局.第六,职工培训层面,一是企业职工培训方面的架构变革,二是培训形式与内容的灵活多样化,三是提升企业教育培训地位和加大管理力度.第七,企业社会责任层面,包括重视低碳企业文化的塑造,将企业环境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综合利用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第七章——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结论、研究局限、不足进行总结,并对未来进行了研究展望.

第四篇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例:中国电力市场结构规制改革研究

长期以来,电力产业一直实行的是发、输、配、售垂直一体化垄断的产业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尽管在一定技术条件下,适应了电力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但随着电力产业规模变化、技术发展和市场扩大,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弊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在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结构下,由于市场竞争的缺乏,厂商与行业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推进技术进步的动力和压力,运营效率低下.又随着自然垄断理论的新发展,人们认识到自然垄断性具有变迁性,当一定的因素发生变化时,自然垄断性将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上世纪90年代,在新理论的支持下,为了克服因垄断而带来的种种弊端,世界各国纷纷在电力产业中进行了打破传统电力产业垂直垄断一体化市场结构的措施,电力市场化改革一时风起云涌.国际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实践给中国电力改革提供了思路:中国的电力改革可以通过将竞争性环节(发电、售电)与垄断环节(电网)实行分离来打破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结构.拆分后的各水平环节中,竞争环节要防止垄断,促进竞争,垄断环节要进行激励.所以,中国电力产业改革的重要本质之一就是市场结构的改革.然而政府规制的滞后导致中国电力市场结构改革出现诸多问题,本文的研究中心就是重建电力市场结构规制.

本论文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充分运用西方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电力产业的市场结构变革为线索,以重建适应新结构的规制为研究中心,沿着“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证研究——问题剖析——政策框架——具体措施”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全文.

文章首先述评了电力产业市场结构规制的相关文献和基础理论,从电力市场结构的概念入手,认为电力产业市场结构是电力产业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总称,纵向结构是指电力产业发、输、配、售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他们是一体化还是分离关系,是市场交易关系还是垄断的内部管理关系,横向结构是指各个水平环节的各企业之间是竞争还是垄断的关系.随后按照电力产业规制的“规制——放松规制——重建规制”的历史演进路径对电力产业规制进行了综述,由于直接针对电力市场结构的规制是散见于对电力产业的规制措施中的,因此目前没有研究从电力市场结构这个视角去系统整理和归纳政府规制,这就是本论文最大量的工作之一:按照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的体系对政府规制进行重建.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立足于我国的特定国情,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电力市场结构现状,根据现状选择了电力产业未来的目标结构.由于政府规制没有跟上电力市场结构改革的步伐,出现了滞后,导致了中国电力市场结构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纵向结构方面,厂网并没有真正分开,导致电网歧视性接入,横向结构方面,发电环节的企业集中度低,但投资者集中,容易出现市场力现象.进退壁垒偏高,产品差别化大,企业规模不经济,导致发电环节竞争不充分,再加上中国电力需求一直很大,所以各个企业没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激励,转向“跑马圈地”通过扩大投资来提高效益.电网环节作为具有自然垄断性的环节,没有发挥其规模经济的优势,电网投资不足,建设滞后,安全性差,“卡脖子”现象屡有发生.

由以上分析,本论文基于我国电力产业纵向分离应该提防风险,提出了对纵向结构进行风险管理的规制框架,基于电力产业横向分切的应该重视激励,提出了横向结构的激励相容的规制框架.最后在风险管理和激励相容规制框架下提出了具体的规制政策和措施.

本论文包括导论和正文六章,结构安排如下:

导论,在介绍本论文写作的背景、基本思路、逻辑结构、创新与不足等问题的同时,重点对电力市场结构概念和电力市场规制进行了文献综述.为本论文确定了研究的理论起点.

第一、二章为全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第一章:介绍了自然垄断理论的新进展并分析了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性.对电力产业的纵向和横向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电力产业规制的风险管理和激励相容规制进行了理论梳理.第二章: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例探讨了电力产业市场结构改革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的电力市场结构改革提供了国际经验的借鉴.

第三、四章为本论文的现状分析部分.第三章:通过大量数据描述了中国电力产业市场结构的现状.认为中国电力产业市场结构改革问题总体来说就是“纵向分割不成功,横向缺乏竞争和激励”.从纵向来说,厂网没有真正实现分开,虽然2007年,随着“920”“647”万千瓦资产的变现,标志着中国电力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第一步“厂网分开”正式完成.但实质上电网由于存在调峰电站,由于存在“内部人”持股发电资产,厂网并没有真正分开,从而导致各种类型发电企业的不公平竞争地位,出现歧视性接入状况.从横向来说,竞争性环节的竞争没有充分展开.通过国家行政划分的发电企业虽然集中度不高,但由于都是国家一个投资者,所以大家不愿意进行价格竞争.并且中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发电环节有着较高的进退壁垒,再加上历史原因造成的电价不一致使中国发电企业的电力产品价格差别化很大.所有这些形成合力,使促进竞争的市场结构改革的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五大集团纷纷转向“跑马圈地”和发电量的竞争,而非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来竞争.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电网环节本应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厂网分开”后却出现了投资乏力,安全性降低的状况,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既没有建立输配电价又缺乏对电网环节的激励,当然不能促使电网环节快速、高效发展.基于中国电力产业的电网脆弱,技术水平低下以及国际经验,文章认为,中国未来的电力产业的纵向市场结构应该要求厂网分开(目前已实现)、输配分开和配售环节有限的分开,即只允许大用户选择供电公司而限制普通用户的选择权.第四章:本章通过六个指标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电力市场结构规制在保证电力安全、配合经济发展、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电力资产利用效率和改进生产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电力行业总体的成长并非全部来自于规制产生的资源有效配置,企业存在资源的无效率使用和A-J效应.原因在于规制在降低成本方面出现滞后和激励不足,使要素投入组合扭曲,造成高的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上述政府对电力市场结构规制的绩效说明,为了适应新的电力市场结构,重建规制的需求日益突出.文章继续指出,在打破纵向一体化的过程中,由于各个环节的分离,容易出现电价、缺电和各环节协调的风险,所以纵向结构改革要求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规制框架.而横向环节的规制目的是促进竞争和激励,所以要求建立基于激励相容的规制框架.

第五、六章为本论文促进电力市场结构优化的措施部分.第五章:按照纵向各环节的协调要求,本论文设计了交易协调规制,价格协调规制和联网协调规制.第六章:按照横向各水平环节促进竞争、激励的要求,本论文设计了进入规制、市场力规制、非对称规制以及激励规制措施.

本论文有如下创新:

1、对电力市场运营和交易模式进行规制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基于SCP框架,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视角对电力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本论文认为,中国电力改革的重要本质之一就是电力产业组织结构的再造,研究电力市场结构的规制就是抓住了电力产业改革的一个重点.

2、电力产业改革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再造,本论文进一步深化研究,认为纵向结构的重建过程中要重视风险管理,横向结构的重建过程中要重视激励.并从纵横两个方面构造了电力市场结构的风险管理规制框架和激励相容规制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3、在分析中国电力产业现状、技术约束条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力市场结构目标模式的战略选择,认为中国不能走配售完全分开的模式,应该限制普通用户的选择权.

4、就中国电力产业的研究现状来说,专门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研究电力产业市场结构的文章是不多的.本论文对中国电力产业市场结构各项基本因素以实证的方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以期在中国电力产业的市场结构现状研究方面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五篇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格式:基础设施领域公私合作制问题研究

基础设施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亦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通常需要巨额的投资和较长的时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不同程度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以国家财力为基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政策,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资显然不能满足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需求.20世纪80年代之后,各国政府逐渐重视基础设施问题,纷纷加大改革和投资力度,放松过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基础设施领域的管制,引入私营资本,建立竞争机制.这极大地推动了基础设施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为各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一方面,受国家财政资金的限制,以及经济快速发展所引起的需求增长,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其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引入私营资本、发挥私营资本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作用,已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共识.由于基础设施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完全私有化会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效率.在此背景下,公私合作制作为基础设施领域的一种制度创新,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公私合作制将政府、私营部门各自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既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又提高了项目建设质量和运营效率,是解决政府投资公共产品缺陷和财政资金紧缺状况的有效方式.尽管公私合作制在国外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公私合作制本身的历史较短,很多问题尚在探索和争论中.又由于公私合作制的内容涉及工程、经济、金融、会计、公共管理等不同的学科,各门学科关于公私合作制的强调重点和观察角度有所不同.所以受不同时期历史条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限制,现有的公私合作制的研究在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被片面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的公私合作制始于地方的零星探索实践,公私合作制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且大多是从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角度分析,很多分析停留在介绍国外公私合作制研究成果的层次上,对影响公私合作制在我国发展的机制分析、障碍分析、对策分析较少,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基于此,本文选择公私合作制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我国的公私合作制改革提供参考.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题目

本文内容共分八章,概括为如下三大部分:

首先,探究了公私合作制的理论基础.基础设施领域为什么要进行公私合作制改革本文从理论基础角度进行了论证.第一,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对基础设施领域不能完全私有化和开放竞争的核心原因进行解释,由于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特征,产业产品的特征以及产业的技术特征使基础设施不能完全由私营部门经营和管理,政府必须参与其中;第二,以产权理论和竞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分析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私人部门进行市场化改革实行公私合作制的必要性:第三,通过公共选择理论论证了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唯一投资主体的局限性.公共选择理论为公共部门退出某些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基础设施的提供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如果政府提供比市场提供更具有优势时,就应该由政府提供,如果政府在提供基础设施方面处于比较劣势,就应该转变政府职能.但是政府内部经过种种改革仍然收效甚微,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建立公私机构之间、公共机构之间的竞争,使民众有自由选择的机会.第四,制度变迁理论解析了公私合作制变革的动因、过程、路径和速度.

其次,分析了公私合作制成功运作的关键问题.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渊源、政治经济体制、资源的分布状况、国土规模、文化禀赋等不同,所以公私合作制改革的路径、范围、运作方式等都不同,公私合作制在每个国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发展.本文尝试从综合性的角度归纳提炼出公私合作制的应用价值、特征、运作方式、应用范围以及制度安排的必要条件,同时归纳出我国一般公私合作制项目的参与主体以及运作程序.本文认为尽管公私合作制涉及多方面、多环节、多学科的内容,但其成功运作涉及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政府监管问题.从公共部门角度,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以后,如果政府不监管,基础设施领域将由国有企业垄断转变为私营企业垄断,会损害消费者福利,产生消费者主权诉求.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促进普遍服务,保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基础设施领域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必须强调对公私合作制项目进行监管;二是风险管理问题.从私人部门角度,私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是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如果风险太大或全部由私人投资者承担,影响资本的安全,私人投资者不会参与到项目中,公私合作制项目也不可能运作成功.

最后,研究公私合作制在我国的应用.公私合作制在一些国家已有成功的案例,但也有失败的教训,对于我国来说,公私合作制是舶来品,需要研究在我国特定的制度环境背景下公私合作制的运行情况.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公私合作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公私合作制在我国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那么是什么原因形成这样的阶段划分,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公私合作制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现阶段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二是案例分析,本文选取了一个无论从项目规模还是所处行业和地区都具有特色的典型公私合作制项目进行剖析,总结运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期对公私合作制的推广有所启发.

综上所述,本文在公共产品理论、产权理论和竞争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从全球化和一般性的角度对公私合作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概括地说,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

(1)将VAR法应用于公私合作制的风险评估中.公私合作制中风险的分配是私人投资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公私双方谈判的达成与实施的成功与否.因此,在识别主要风险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公私合作制风险与一般项目风险的区别,将金融风险管理的VAR法应用于公私合作制风险评估中.并根据提出的风险分配原则和框架,从各参与主体的角度研究了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如何分担风险,风险分担方法详实,具有可操作性.

(2)科学界定了公私合作制的应用范围.国内的学者在论述公私合作制的应用范围时,大多认为公私合作制应用于硬经济基础设施领域,通常适合于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本文对公私合作制的应用范围进行拓展研究,认为硬社会基础设施、部分软经济基础设施和软社会基础设施领域也适用公私合作制,如果简化前期工作程序,公私合作制亦适合于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并按项目的类型,从设施规模、技术复杂性、收费的难易程度以及生产或消费的规模分析了公私合作制应用范围.

(3)明确提出了公私合作制改革的突破点是建立相应的制度框架.本文对公私合作制改革的阻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推进改革的具体思路.公私合作制已经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领域的制度创新,但我国的改革相对迟缓,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建设所需的内外部环境不配套,存在着法制建设和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政府角色及观念不适应、企业融资存在障碍以及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竞争地位不对等等问题.因此,改革的突破点是建立相应的制度框架,如建立与完善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政府转变观念以及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等措施.

本论文可用于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引用文献:

[1]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大纲范本模板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框架怎样写
[2]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摘要怎么写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3]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参考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论文范文参考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电力企业管理导论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