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mpa期末论文范文参考 mpa期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mpa期末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0

mpa期末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mpa期末论文范文参考:胶莱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形成条件
  2. 第二篇mpa期末论文样文:近临界凝析气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及埋存研究
  3. 第三篇mpa期末论文范文模板: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4. 第四篇mpa期末论文范例:天然气藏超临界CO_2埋存及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
  5. 第五篇mpa期末论文范文格式:人工砾石土拉裂特性及其对超高土石坝心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100篇免费mpa期末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mpa期末论文范文参考:胶莱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形成条件

胶莱盆地是我国东部的一个白垩纪走滑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形成演化主要受到郯庐断裂、牟平-即墨断裂、五荣断裂活动和深部地幔上隆作用的控制.本文应用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胶莱盆地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油气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的成果和认识:①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构造解析结果,伸展活动主要发生在莱阳期和王氏期,莱阳期为北东-南西向伸展,王氏期为南北向伸展,诸城凹陷主要伸展时期是莱阳期,高密凹陷和莱阳凹陷的主要伸展时期是王氏期.通过褶皱、逆断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节理、擦痕、显微构造和声发射测试资料分析,胶莱盆地经历的压缩活动主要有三期.莱阳期末和青山期末的压缩为北西南东向,王氏期之后的压缩为近南北向.王氏期之后的压缩可进一步分为白垩纪末、古近纪末和新近纪末三期.从构造变形强度来看,青山期末的压缩最强.②综合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体反射率、声波时差等计算结果,盆地内部剥蚀厚度最大的地区位于诸城凹陷的南部和莱阳凹陷的东部,最大大于6000米.其次是柴沟地垒、大野头凸起、牟平即墨断裂带的北部和海阳凹陷的西部,普遍大于3000米.剥蚀厚度最小的地区是郊县凹陷的中部和莱阳凹陷的南西部,最小小于1000米.③以构造解析、节理统计、断面擦痕测量、显微构造研究和岩石声发射测试结果为约束条件,用有限元法对胶莱盆地形成演化的各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是,莱阳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方向,最大主应力75Mpa以上;青山期整体以拉张为主,最大主张应力方向为NW-SE,最大主张应力60Mpa左右;青山末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最大主压应力大于80Mpa;王氏期最大主张应力方向近南北向,最大主张应力在50Mpa左右;王氏期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E-SW,最大主压应力在60-75Mpa左右.④有机碳丰度、氯仿沥青“A”含量、热解、气相色谱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水南段形成于相对还原的沉积环境,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低等生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且有机质的热演化已经达到成熟阶段,是本区主要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油潜力.逍仙庄段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为主,热演化程度较高,也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⑤综合生油条件、储层条件和保存条件,结合油气显示情况分析,大野头凸起*和诸城凹陷西北部属于含油气远景最有利地区,柴沟地垒、胶县洼陷和莱阳地区属于含油气远景较有利地区,海阳凹陷东部海域、平度洼陷和李党家构造带属于含油气远景不明地区,海阳凹陷陆地部分等强烈剥蚀区属于含油气远景不利地区.

第二篇mpa期末论文样文:近临界凝析气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及埋存研究

本论文研究题目属CNPC十二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凝析油气藏开发新技术研究(2011B—1507)”的研究内容.

油气藏开发技术发展趋势显示,注C02提高采收率同时实现C02埋存可能是现阶段我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应对世界环境问题既经济和又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目前,我国已经在吉林、江苏等开发中后期的低渗透油田实施了注CO2驱提高采收率的矿场试验,并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大多数注C02提高采收率工艺技术应用于低渗透油藏,而对于开发中后期的凝析气藏反凝析油采收率提高的问题研究较少.特别是注CO2提高凝析油采收率同时考虑C02埋存的研究就更少,而针对开发中后期近临界凝析气藏中注C02提高凝析油采收率同时考虑CO2埋存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论文以一个真实的近临界凝析气藏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并结合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开发中后期近临界凝析气藏中注CO2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机理及CO2埋存潜力、运移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为我国已处于开发中后期的近临界凝析气藏中注CO2提高凝析油采收率及CO2埋存的方案设计、潜力评价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近临界态凝析气藏注CO2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机理、可行性及CO2埋存的潜力和稳定性.研究的重点包括开发初期近临界凝析气藏原始地层流体特殊相态变化特征;目前地层条件下剩余凝析油气/凝析油体系注CO2特殊相态变化特征:目前地层条件下剩余凝析油体系注CO2的最小混相压力;超临界CO2驱替近临界凝析油气体系过程中的渗流特征.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一维线性、二位剖面以及三维近临界凝析气藏数值模拟模型评价注CO2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可行性,并开展注C02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效果及C02埋存潜力的评价,优化出最佳的注C02提高凝析油采收率以及同时兼顾CO2埋存的方案.

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以下成果及认识:

(1)进一步发展了基于近临界凝析气藏原始地层流体特殊的相态变化特征、目前地层条件下剩余近临界凝析油气/凝析油体系注CO2特殊相态变化特征以及超临界CO2驱替近临界凝析油气体系过程中渗流特征的近临界凝析气藏中注C02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机理及CO2埋存潜力的实验研究方法.

(2)近临界凝析气藏开发初期原始地层流体PVT相态变化特征分析表明:临界点附近,近临界凝析气藏原始地层流体在PVT筒中出现了上部黑褐色下部红棕色到全部为黑褐色的雾状相变的“临界乳光”现象.这就表明,近临界凝析气藏原始地层流体临界区附近是一种高密度、液滴高度分散且没有界面张力的流体.

(3)目前剩余凝析油气/凝析油体系注CO2过程全可视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剩余凝析油气/凝析油体系注入一定比例CO2后出现“临界乳光”现象.“临界乳光”现象意味着CO2与剩余凝析油气/凝析油体系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张力,流体混合成一相.因此,注C02可能与目前地层剩余流体实现混相.所以,注C02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时应考虑达到混相状态所需的CO2的注入量.

(4)填砂均质一维长细管实验结果表明:C02—目前剩余近临界凝析油体系的最小混相压力小于原始地层压力,因此,注C02可以与目前剩余近临界凝析油体系实现混相.但是,要想实现注C02提高凝析油的采收率就必须保证C02的注入压力大于最小混相压力,因此,注CO2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时应该考虑C02的注入压力.

(5)基于现有的C02—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预测经验数学模型的局限性(适用范围窄)以及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C02—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的实验数据,利用优化算法建立了C02—原油体系的最小混相压力预测经验模型,并利用本文测试的最小混相压力数据和其它未用于建立模型的数据检验了所建立的C02—油体系最小混压力预测模型的适用性,评价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改进的模型预测范围更广,预测精度更高,达到了改进的目的.

(6)串联组合的长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凝析油采出程度与CO2的注入压力(地层压力保持水平)、注入方式(不考虑焖井对流扩散和考虑焖井对流扩散)有关.因此,注C02提高凝析油采收率及埋存过程中要考虑C02的注入压力和注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7)利用商业数模软件CMG中的组分模型,建立了近临界凝析气藏中C02驱凝析油机理和埋存的数模模型,模拟考虑了注采井网、注入速度以及基于实验得出的注入压力(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和注入量等敏感因素.模拟结果表明,注采井网、注入压力、注入速度和注入量等因素对凝析油采出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其它条件相同,只考虑单因素条件的影响下,注入压力越高,凝析油的采出程度越高,CO2埋存潜力越大;注气量越大,凝析油的采出程度越高,CO2埋存潜力越大;注入速度越大,凝析油的采出程度越高,C02埋存潜力越大.但是,综合考虑换油率和气窜的情况,最终优化并筛选出合理的注气速度、注入量和注入压力分别为60000m3/day,0.35HCPV和28MPa.

(8)基于近临界凝析气藏中注C02驱凝析油与埋存数值模拟的最优方案,进行了CO2埋存50年和100年的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埋存50年至100年地层压力几乎不变,CO2有一定程度的扩散,但扩散系数随着埋存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扩散系数的最小值仅为1.43×,10-5cm2/s,这就表明C02能够稳定埋存.

第三篇mpa期末论文范文模板: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1.研究背景

腰腿痛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有资料显示60~80%的人在一生中曾有过腰腿痛的经历,大约10~20%的人口长期存在慢性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重要病因,据报道约1/3的腰腿痛患者存在腰椎间盘突出.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经非手术治疗达到治愈,但仍有10~20%的患者因保守治疗无效,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自1934年Mixter和Barr首次报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来,众多学者从病理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及影像学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研究,积累了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技术.随着人们对椎间盘生物化学组成、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特性和椎间盘在脊柱生理功能中作用的不断认识,椎间盘的功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开始探索保留和重建椎间盘功能的技术、方法,目前认为最理想的方法是脊椎关节成形术(Spine Arthroplasty).为此,许多学者设计了人工全椎间盘假体和人工髓核假体,借以恢复节段稳定性,保持节段生理和生物力学功能.目前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副损伤大,治疗费用高,在临床较少应用.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是在传统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基础上进行,术中操作较简便,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临床疗效满意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推出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Aquarelle、Prosthetic Intervertebral Nucleus(PIN)、Newcleus和BioDisc等假体,它们中有的正在进行临床前期实验,有的已进入临床.其中美国Raymedica公司研制开发的人工髓核假体(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于1996年开始进入临床应用,2002年初国内开始开展此项手术,早期临床随访结果显示临床疗效切实,但目前尚缺乏中、远期临床随访研究结果,也缺少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报告,已有临床报告显示在人工髓核植入后,临床疗效满意,但发现主要并发症是假体下沉,这势必会影响远期疗效.为防止内植入物的下沉,一般要求作为植入物与椎体间界面的终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来抵抗日常活动所产生的腰椎负载.进行椎间关节成形即人工髓核植入手术时界面的这种生物力学强度是由植入物一终板界面的面积和终板的力学强度决定的,有研究分析了胸腰段和腰骶段椎体终板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椎体终板最大破坏力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下降,并且终板的*区、两侧及前区之间的最大破坏力并没有统计学差异.但这些研究主要已单一椎体终板为研究对象,并没有分析在软骨终板的生物力学特性,离体实验也未曾模拟在体时的生理运动情况,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前瞻性地评估单枚PDN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进行离体模拟在体运动条件下腰椎软骨终板的生物力学和人工髓核植入后生物力学变化情况的研究,旨在为人工髓核置换术的开展提供临床研究资料,为相关手术和人工髓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实验数据.

2.目的

2.1探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初步评价PDN置换术的应用价值.

2.2测量下腰椎软骨终板应力分布情况,探讨软骨终板退变对下腰椎软骨终板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2.3探讨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人工髓核的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3.研究方法

3.1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的中期临床随访研究

自2002年3月~2003年11月,南方医院脊柱外科中心完成PDN置换术65例,其中57例按随访时间2年、3年和4年分为A组(23例)、B组(22例)、C组(12例).男42例,女15例,年龄22~58岁,平均35.2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26个月.对57例接受人工髓核置换术的患者,术后进行了24—48个月的临床疗效随访研究.包括:临床疗效,腰椎活动功能评价,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测量和并发症观察.

3.2下腰椎软骨终板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3.2.1建立腰椎软骨终板应力测试系统

选取腰4/5运动节段为测试节段,于L4椎体下缘、L5椎体上缘中点紧贴终板处,开一骨性隧道,小心去除椎体的骨性终板,完整显露软骨终板,并按照传感器大小将除测试面的椎体其他三面用聚*丙烯酸甲酯进行有效重建,终板测试面采用工程用黏合剂修饰平整,建立完成测试系统.

3.2.2测量软骨终板应力分布情况

选用20具人体新鲜腰椎标本,依Modic分型进行退变分型,其中正常6具,Ⅰ型6具,Ⅱ型4具,Ⅲ型4具,共计20具.MTS材料测试系统对腰4/5椎体上、下终板表面各点进行加载实验,小型压力传感器测量、采集各点压力数据.统计分析应力与椎间盘软骨终板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

3.3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置换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3.3.1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植入后手术节段稳定性测试

选用人体新鲜腰椎标本6具,对每具标本先后在正常状态,摘除髓核状态和人工髓核植入三种状态下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测试.

3.3.2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植入后对手术节段软骨终板应力分布的影响

沿用稳定性测试所用标本6具,采用MTS材料测试系统对每具标本腰4/5椎体上、下终板先后在正常状态,摘除髓核状态和人工髓核植入三种状态下进行各点加载实验,小型压力传感器测量、采集各点压力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种状态之间的关系.

3.3.3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植入后椎体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IA-5运动节段有限元分析模型和人工髓核模型,进行正常状态、摘除髓核状态和人工髓核植入术后手术节段上下椎体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4.结果

4.1临床疗效

57例PDN植入术后患者获得2—4年随访,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显著缓解.随访期末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A组15.3%±,0.38%(11%~18%),B组14.4%±,0.38%(10%~16.5%),C组13.6%±,0.53%(11%~16%).Prolo评分,A组8.3±,0.10(8~9),B组9.0±,0.19(8~10),C组8.6±,0.79(8~10),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DN假体植入能有效保持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早期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显著增高,随访期末,各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A组平均降低4.2%,B组降低12%,C组降低18%.39例(68.4%)患者的MRI影像显示软骨终板信号异常,32例(56.1%)患者假体在椎间盘内有不同程度的下沉.

mpa期末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mpa期末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在职论文、2000字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mpa期末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mpa期末论文范文选题

4.2下腰椎软骨终板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4.2.1建立了下腰椎体外模拟在体条件的软骨终板应力测量方法,在椎间盘软骨终板正常状态时,腰4/5椎体上、下终板的应力分布有显著的规律性.在轴向压缩、前曲、后伸加载时应力均呈现出由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大,到中点时达到最大的趋势,中心测试点25mm轴向加载时最大应力1.435±,0.150 mPa.

4.2.2软骨终板退变对终板应力分布的影响,除ModicⅢ型组外其余3组在轴向压缩、前曲、后伸加载时应力均呈现出由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大,到中点时达到最大的趋势.ModicⅢ型组上、下终板应力分布最大值出现在15mm测量点,向中间逐渐减小,到中点时最小.组间两两比较均存在差异.其中正常组与软骨终板退变3组均有显著差异,ModicⅠ型组与其他组间均有显著差异,ModicⅡ型组与ModicⅢ型无显著差异.上、下终板最大应力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分析发现两者与椎间盘退变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https://www.mbalunwen.net/ufo/76465.html

4.3摘除髓核后终板应力分布变化显著,髓核区域的终板应力显著降低,中心测试点25mm处,轴向加载时较摘除前降低约6.48倍,纤维环部应力异常增高,15mm测量点较术前增高约50%.摘除髓核后手术节段稳定性显著减低,椎体正中部应力显著减小,较摘除前减少约388%,四周应力显著增大,前中部增高约19.5%.

4.4人工髓核植入后,纤维环区域的终板应力较髓核摘除时显著降低,但仍高于髓核摘除之前,轴向加载时15mm测试点较摘除髓核后减低23.4%,较正常状态增高15.1%.*区终板应力增高,轴向加载时25mm测试点较摘除髓核后增高6.97倍,较正常状态增高1.6%.手术节段稳定性显著提高,人工髓核植入后在各种运动状态下椎体的应力水平显著低于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且应力分布呈均态,但椎体的应力水平仍较正常状态时高.

5.结论:

5.1单枚PDN假体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肯定,PDN假体可有效保持腰椎活动功能,尚不能有效保持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可出现软骨终板损伤和假体下沉等并发症.

5.2应用压力传感器,建立体外模拟在体条件的测试系统定量测量了腰4、5节段上、下终板的应力分布情况.腰4、5椎上、下终板*区中部为终板应力最大区域,由外而内应力逐渐变大.腰椎软骨终板退变对终板结构生物力学特性有显著影响,随着退变程度的增加,终板对应力载荷的承力能力降低.

5.3髓核摘除后上、下终板应力分布变化显著,手术节段稳定性显著减低,椎体应力分布不均.PDN假体植入后节段稳定性显著提高,假体区域终板应力集中,椎体应力分布趋于均匀,尚不能完全达到髓核正常状态时的生物力学性能.

第四篇mpa期末论文范例:天然气藏超临界CO_2埋存及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

根据国内外已取得的研究成果,CO2捕集与埋存技术(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是实现CO2明显减排首选的技术之一,但成本高昂.我国海上以及松辽平原已发现许多富含CO2的气田.而(含CO2)天然气藏是最适合通过主动注入大量CO2实现CO2地下封存的埋存靶场之一.气藏含气产层的储气性以及圈闭封盖的完整性在长期的天然气赋存阶段和天然气开发阶段已经得到充分的地质验证.在气藏中实施CO2长期稳定埋存可以结合提高天然气采收率(CO2Sequestration with Enhanced Gas Recovery,简称CSEGR),从而实现CO2的规模化综合利用,降低CCS成本,这无疑会具有很大的潜力.

本文以一个真实的含CO2天然气藏为埋存靶场,设计了在气藏温度、压力下的超临界CO2—天然气体系非平衡态相行为观测实验和超临界CO2与天然气之间的对流扩散观测实验,结合相态计算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气藏超临界CO2埋存过程中气体运移与同时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机理.

主要研究重点是超临界CO2埋存带、超临界CO2-天然气过渡带以及气藏剩余天然气带的相态行为;超临界CO2驱替天然气过程中的渗流行为;地层温度、压力下气体运移速度和地层非均质性对流体运移的影响.在对气藏实施超临界CO2稳定埋存过程中的气体运移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运用一维线性、二维剖面、以及三维气藏数值模拟模型评价其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可行性,筛选出最适合超临界CO2埋存的气藏储层分布类型,并开展超临界CO2埋存及同时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最理想的方案设计.

通过上述系统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和认识:

1)超临界CO2所特有的超临界物理性质使得在气藏中实施超临界CO2稳定埋存的同时驱替天然气在原理上具有可行性.深度在1000m左右气藏是最为理想的超临界CO2埋存靶场.超临界CO2所特有的高密度等超临界特性,使得超临界CO2和天然气之间的扩散很弱,超临界CO2-天然气过渡带的厚度因此受到限制,从而使超临界CO2驱替天然气带成为可能.

2)超临界CO2-天然气体系非平衡态相行为使得超临界CO2在埋存的同时驱替天然气在流体相行为上具有可行性.超临界CO2-天然气体系非平衡态对流扩散结果使得超临界CO2永久埋存稳定性受天然气的影响不大,即超临界CO2在埋存的同时驱替天然气不会影响超临界CO2永久埋存.

3)长岩芯超临界CO2驱替天然气渗流行为的实验研究以及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多孔介质中超临界CO2呈现为较强的活塞式驱替天然气的特征,高的驱替压力对CO2驱替天然气更为有利,但在超临界CO2近临界区压力(10MPa)已能满足驱替要求.气体运移速度过大会削弱驱替的稳定性.

4)在气藏中实施超临界CO2稳定埋存的同时增加天然气的采出程度,应有效利用气体运移过程中超临界CO2与天然气的重力分异作用,使超临界CO2能稳定地“沉积”在气藏的下部作为“垫气”埋存.但储层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和韵律会对超临界CO2驱替天然气的渗流行为和CO2稳定埋存的分布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注超临界CO2方案设计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废弃的反韵律气藏实施注超临界CO2埋存的同时提高剩余天然气采收率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增加超临界CO2永久埋存的稳定性.

第五篇mpa期末论文范文格式:人工砾石土拉裂特性及其对超高土石坝心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随着一批超高心墙土石坝的规划建造,人工砾石土因其具有较高的变形模量、良好的防渗性能等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土石坝中,因心墙材料的抗拉能力不足引起防渗心墙失稳造成的土石坝事故不在少数,人工砾石土作为心墙材料也不例外,是制约其工程应用和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因此,开展人工砾石土的拉裂特性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人工砾石土的拉裂机理、拓展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人工砾石土的基本力学性质、拉裂特性、土石坝水力劈裂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心墙土石坝水力劈裂产生过程的仿真计算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有:

1.研制了600mm型击实仪.该超大型击实仪能够进行最大粒径为120mm的土料击实,用于大粒径土料的击实等特性研究.

2.基于糯扎渡水电站料场土料的基本性质,对土料掺加人工砾石后所得的人工砾石土作为300m级心墙土石坝的防渗体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人工砾石土较天然土料易于压实,相关力学指标增加,其抗渗透性并未因砾石的加入而降低,抗渗透破坏能力提高,砾石掺量35%的人工砾石土作为糯扎渡水电站心墙土石坝的防渗体是完全可行的.

3.开展人工砾石土的单轴、三轴拉伸试验,研究人工砾石土单轴、三轴拉伸破坏特征,建立了人工砾石土三轴拉伸-剪切破坏强度准则、单轴拉伸破坏本构模型、三轴拉伸破坏本构模型,建立的三轴拉伸破坏本构模型能够描述人工砾石土的压缩、拉伸全应力应变过程.

4.研究水力劈裂的诱发因素,建立基于渗透软弱带的水压楔劈效应模型,并经过室内试验及数值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经过研究拱效应、渗透软弱带对于心墙土石坝水力劈裂的影响,得出水力劈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防渗土料的拉裂破坏.

5.基于总应力、有效应力数值方法分析,引入弥散裂缝理论,将弥散裂缝理论与比奥固结理论相结合,推导和建立了用于描述水力劈裂发生和扩展过程的有限元数值仿真模型计算方法.实例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建立了适用于糯扎渡水电站心墙土石坝抗水力劈裂产生的的具体措施.

为您写mpa期末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mpa期末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mpa期末论文题目 mpa期末论文题目哪个好
[2] mpa期末论文提纲样本模板 mpa期末论文提纲怎么写
[3] mpa期末论文摘要怎么写 mpa期末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mpa期末论文范文参考 mpa期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mpa期末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