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库 > 文章内容

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手外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手外科护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3-12-20

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

手外科护理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2. 第二篇手外科护理论文样文:复合神经动作电位对损伤神经的定量研究
  3. 第三篇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模板:桡骨远端骨折伴腕关节不稳的实验研究
  4. 第四篇手外科护理论文范例: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吉林省城市社区护理绩效评价研究
  5. 第五篇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格式:指神经背侧支重建手部感觉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周围神经修复与再生的相关基础研究

★100篇关于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手外科护理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手外科护理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部分

第一部分

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对大鼠离断股动脉显微吻合术后模型“血-脉-物”级联新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血管损伤修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评估其对血管损伤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的有效性干预,挖掘该治则在本领域的内涵与外延.

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在职论文、10000字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手外科护理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题目

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制备大鼠股动脉离断吻合修复术模型,分别采取生理盐水、复元活血汤方、低分子右旋糖酐合*碱、低右*碱与复元活血汤方联合应用进行术后干预,24小时、3天、7天、15天时进行相应指标观测.从“瘀祛”后“生新血、脉、物”三角度评定术后组织新生修复疗效.

应用四个时间点血流变、血清6-Keto-PGF10、TXB2含量测定评价血流状态的改变即“生新血”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管组织中VEGF、Flk-1、A ng-1、Tiel mRNA,血管组织标本在光镜下形态学观察及扫描、透射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观测,对血管修复新生即“生新脉”药物干预后结果进行评定,借助靶向肌肉组织匀浆SOD活力、MDA含量的测定评价肌肉组织及其微循环结构中相应的状态变化,即“生新物”级联新生情况.综合上述三方面对组织修复新生进行系统总结,从理论上解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显微外科的含义.

结果:显微外科血管修复术后复元活血汤干预组大鼠血流变、血清6-Ket o-PGF10、TXB2含量方面与抗凝解痉西药对照组疗效相当,均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生新血”部分指标较西药组更为优异.复元活血汤组或中西药联用组在大鼠血管组织中VEGF. Flk-1、Ang-1、Tiel mRNA表达即“生新脉”方面整体显著优于两对照组(p<,0.05),血管组织标本在光镜下形态学观察及扫描、透射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观测方面也较对照组为优,联合用药组提示对于早期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方面较单纯应用中药为优,电镜定量观测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后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靶向肌肉组织SOD活力、MDA含量应用中药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定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即“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大鼠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术后各级组织新生方面有正向干预作用,其在显微外科术后进一步疗效作用及该理论的治疗指导意义可通过临床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第二部分

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干预大鼠坐骨神经吻合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及神经修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评估其对周围神经损伤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及神经修复的有效性干预,同时挖掘该治则在本领域的内涵与外延.

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制备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吻合修复术模型,分别采取生理盐水、复元活血汤方、甲钴胺进行术后灌胃给药干预,1周、4周、8周、12周时进行相应指标观测,从“瘀祛”后“生新血、脉、物”三角度评定术后组织新生修复疗效.通过相应时间点血清EPO,组织CD34、VEGF蛋白表达等方面,验证复元活血汤对显微外科术后血、脉新生的促进作用,即“祛瘀生新”法在周围神经术后微循环血管新生与改善神经再生环境的作用;借助荧光金逆行示踪,BDNF、Par-3、PO. S100等神经新生相关因子mRNA测定,NGF、胶原蛋白含量评估,再生神经光镜、电镜观测联合电生理、行为学分析和瘢痕评定等指标,探讨复元活血汤在“生新血、脉”基础上加速体内神经新生修复的作用;同时通过靶向肌肉形态、组织学变化分析该理论与周围神经损伤术后血管新生、神经再生、靶向肌肉新生“血-脉-物”级联新生的关联.

结果:显微外科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复元活血汤干预组大鼠相应时段E PO、VEGF、CD34蛋白表达均显著优于两对照组(p<,0.05),即“血、脉新生”指标为最优.复元活血汤组在荧光金逆行示踪,BDNF、Par-3, PO, S100mRNA表达测定方面与甲钴胺组疗效相当(p>,0.05),均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在神经电生理、行为学分析等部分时段指标测定结果较甲钴胺组更为优异(p<,0.05).NGF、胶原蛋白含量评估,瘢痕评定三头肌湿质量等指标观测结果均提示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中药各时段与对照两组比较疗效均相对更优.综合评定复元活血汤中药组疗效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与甲钴胺组相当,即“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大鼠显微外科周围神经修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方面有正向干预作用,其在显微外科术后进一步疗效作用及该理论的治疗指导意义可通过临床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临床研究部分

第一部分

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辨证应用复元活血汤方干预断指再植术后成活及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客观评价“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手术后治疗的指导意义,探讨其“血、脉、物”级联新生与断指再植术后早期成活、后期功能等方面的治疗作用,进一步从临床中揭示该治则在显微外科领域的内涵与外延.

方法:将60例急诊行断指再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并行再植手术后,两组在早期抗凝解痉药物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全程口服复元活血汤作为术后核心治疗内容.通过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及成活等级,综合评定早期成活情况.通过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从X线检查、微循环指标观测及功能等级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评定验证“祛瘀生新”理论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通过“血、脉、物”级联新生对于断指再植术后各阶段的治疗效果.借助断指再植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分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本领域的概念内涵.

结果:术后复元活血汤治疗组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指标、成活等级评定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早期“血、脉”新生基础上对再植手指成活各方面疗效更为优异.治疗组在术后随访X线观察、微循环指标观测及功能等级量化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后期“脉、物”级联新生基础上,对再植手指成活后各相关组织修复新生及功能改善方面疗效均较对照组为优.综合评定“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对临床中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疗效方面有正向干预意义.

第二部分

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辨证应用复元活血汤方干预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术后成活及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客观评价“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复合组织瓣移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探讨其“血、脉、物”级联新生与复合组织瓣移植术后早期成活、后期功能、各组织再生等方面的治疗作用,深层次揭示该治则在显微外科领域的内涵与外延.

方法:将40例拟行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并行游离移植手术后,两组在早期抗凝解痉药物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全程口服复元活血汤作为术后核心治疗内容.通过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组织瓣成活状态等级、供区植皮成活、血循等情况综合评定早期复合组织瓣成活及供区修复愈合情况.通过术后随访供受区骨质X线检查计量平分,双侧肢体血循、肌力、局部愈合情况,组织瓣血循、感觉、微循环定量指标观测及相应等级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供受区组织修复新生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评定验证“祛瘀生新”理论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通过“血、脉、物”级联新生对于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术后各阶段的治疗效果.借助胫骨皮瓣游离移植临床试验进一步分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本领域的概念内涵.

结果:术后复元活血汤治疗组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皮瓣成活状态等级、供区植皮成活、血循等情况大部分计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早期组织新生基础上对游离组织瓣成活方面、供区修复愈合方面疗效更为优异.治疗组在术后随访供受区骨质X线检查计量平分,双侧肢体血循、肌力、局部愈合情况,组织瓣血循、感觉、微循环等定量指标或等级量化评分指标方面大部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后期“血、脉、物”级联新生基础上,对游离胫骨皮瓣移植术供受区各相关组织修复新生及功能改善方面疗效较对照组为优.综合评定“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对临床中显微外科组织瓣游离移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疗效方面有正向干预意义.

第二篇手外科护理论文样文:复合神经动作电位对损伤神经的定量研究

第一部分

在体大鼠正中神经复合神经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和电极间距选择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大鼠正中神经复合神经动作电位在体记录的方法和电极距离参数.

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在短的大鼠正中神经干上记录CNAP,观察复合神经动作电位的各参数变化,找出一种既可行又稳定的CNAP记录方法,然后顺行或逆行记录CNAP,比较这两种记录方法的差异,最后改变记录CNAP的不同电极之间间距(三种距离),包括在刺激电极两针之间,记录电极两针之间,记录和刺激电极之间,分别从1mm、2mm、3mm、4mm、5mm,观察刺激电极间距、记录电极间距、刺激到记录电极间距分别对CNAP的影响.

结果:如果完全游离整个神经干,刺激、记录电极分别置于两端,地线不管置于神经干上、附近筋膜组织、还是无地线,均不能记录到CNAP.但仅游离神经干远端和近段,中间约5mm左右的一段未游离,地线置于中间未游离组织系膜附近组织,就可以恒定地记录到CNAP.逆向记录的CNAP,为三相波,虽刺激强度较小(包括阈刺激和超大刺激强度),但基线不平,干扰大,不易于精确测量;顺向记录的CNAP,为双相波,波形较稳定,虽刺激强度较大(包括阈刺激和超大刺激强度),但干扰小,易于精确测量.当刺激电极两针之间的距离从1.0毫米到5.0毫米改变时,记录到的CNAP的刺激阈值和超强刺激强度逐渐减低(P<,0.01).当记录电极两针之间的距离从1.0毫米到5.0毫米改变,记录到的CNAP幅度逐渐增加(P<,0.01).当记录和刺激位置之间的距离(8毫米,10毫米,12毫米)改变时,记录到的CNAP各参数没有显著变化(P>,0.05).

结论:大鼠正中神经上臂部,两端游离,中间保留系膜,不游离,地线插入刺激与记录之间的系膜附近,能恒定记录到CNAP,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最佳间距均为5.0mm,刺激电极到记录电极之间最佳距离为10mm;顺向记录的CNAP波形较为稳定,干扰小,易于测量,优于逆向记录.

第二部分

大鼠正中神经再生不同时段电生理(CNAP、CMAP)、功能、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实验一大鼠正中神经再生不同时段电生理(CNAP、CMAP)、功能、形态学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大鼠正中神经切断吻合后的不同时段电生理(CNAP、CMAP)、功能与形态学方面的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方法大鼠上臂正中神经中段切断缝合后的不同的时间点(从2-12w),进行抓握力测试,然后游离正中神经进行CNAP、CMAP检测,最后切取正中神经缝合口远端、近端和正常侧神经组织分别标记固定进行电镜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和超薄切片饿酸染色,分别行光镜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获取有髓纤维计数、髓鞘厚度等各种形态学参数.获取指浅屈肌标本,称湿重后,甲醛固定,行肌肉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对CNAP的波幅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对CMAP的波幅和抓握力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术后第2w,可以记录到CNAP.术后2,3,4,6,8和12周,再生神经记录的CNAP幅度,峰一峰幅度(PPA),与正常的CNAP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波幅下面积(Area)也显著低于正常(P<,0.01).2周到6周的潜伏期(Lat)均比正常明显延长(P<,0.05).传导速度(CV)显著慢于正常对照(P<,0.01).2周到8周刺激强度(阈强度THI和超大刺激强度SSI)显著低于正常对照.术后第2、3w记录的CNAP波幅比术后第6、8、12w明显降低.术后第6w后,CNAP波幅开始倾向于稳定,CNAP波幅恢复率也接近第8w和12w.术后2周,实验侧仅有1只大鼠,记录到CMAP小于0.5mV的波幅(Amp)和大于12ms的潜伏期(Lat),其余5只均未记录到CMAP.术后2-8周:实验侧的CMAP的波幅和波形下面积(Area)比对照侧显著减少(P<,0.01);损伤神经的前肢抓握力:术后2周,均为0g;术后3周,除一个样本(12±,4g),其余均为Og.再生神经前肢抓握力的恢复率统计分析.术后第2,3,4和6周,再生神经的前肢抓握力与健侧有显著差异(P<,0.01).神经修复后2w吻合口远端已有少量的新生轴突,随着再生时间延长,越来越多的再生轴突延伸至远端.正常正中神经的CNAP波幅和有髓纤维的计数的线性回归分析,CNAP波幅和有髓纤维的计数之间有强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0.98.而对于不同时段再生的正中神经的CNAP波幅和有髓纤维计数散点图显示没有线性关系趋势,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0.39.而每个再生时段,有线性趋势,切断缝合后每个时段的6个样本经线性回归分析,均有线性关系,斜率较为接近,相关系数都在0.92以上,相关系数平方在0.81以上.CMAP波幅和抓握力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并行hyperbolic曲线拟合,结果表明他们之间存在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2为0.959值.

结论对早期的神经功能评价,CNAP优于CMAP,在术后不同时段,CNAP波幅与有髓纤维计数之间有弱的相关性,但在每一时段,他们之间有线性关系,各个时段的线性斜率相近,截距不同;在正常正中神经,CNAP波幅与有髓纤维计数之间有线性关系;在术后不同时段,CMAP波幅与抓握力有强的正相关.

实验二

大鼠正中神经再生不同时段电生理(CNAP)、分子生物学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大鼠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不同时段分子生物学因素GAP43、MPZ、NF-L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及其与电生理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大鼠上臂正中神经中段切断缝合的不同的时间点(从2-12w),进行CNAP检测,随后取6个实验组缝合口远端正中神经和正常对照组的正中神经组织液氮冷冻保存,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GAP43、MPZ、NF-L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最后统计分析CNAP参数与分子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第2w开始,可以记录到CNAP.术后2,3,4,6,8和12w,再生神经记录的CNAP波幅,包括第一峰波幅(FPA)和峰-峰波幅(PPA),与正常的CNAP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波幅面积(Area)也显著低于正常(P<,0.01).传导速度(CV)显著慢于正常对照(P<,0.01).从术后2到4周,潜伏期(Lat)均比正常明显延长(P<,0.01).从术后2到8周,刺激强度(阈强度THI和超大刺激强度SSI)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神经切断缝合后2w到6w GAP43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上调(P<,0.01),8周后开始表达渐渐降低,但12w仍高于正常.切断缝合后2w至6w, MPZ、NF-L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调(P<,0.01),8周、12w后表达增加稍高于正常.切断缝合后2w至3w, MPZ、NF-L的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调(P<,0.01),6周接近正常,8w、12w表达增加稍高于正常.远端记录的CNAP波幅与MPZ、NF-L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有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5),与GAP43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有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53).

结论大鼠正中神经损伤远端的分子指标,MPZ、NF-L早期表达低,尔后渐升高,相反,GAP43早期表达很高,之后渐下降.CNAP波幅与其MPZ、NF-L的表达水平表达成正相关,与其GAP43表达水平表达成负相关.

第三部分

复合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再生神经纤维数目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大鼠正中神经切断缝合后神经再生期间,其复合神经动作电位(CNAP)与神经再生纤维数目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方法大鼠上臂正中神经中段切断后,用6种不同型号的缝线进行缝合,切断缝合后的2w和8w,进行CNAP检测,观察其参数变化,然后切取大鼠正中神经组织标本(正常、缝合口近端、缝合口远端),用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化、luxol fast blue染色三种形态学检测方法进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他们之间相关性.

结果神经切断缝合术后2w和8w,再生神经记录的CNAP波幅,包括第一峰波幅(FPA)和峰-峰波幅(PPA),与正常的CNAP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波幅面积(Area)也显著低于正常(P<,0.01).三种方法的再生神经远端形态学观察,术后2周,可见许多不完整,破裂的髓鞘,有大量变性的轴突,可见巨噬细胞吞噬髓鞘碎屑的现象;有少量、小的、新生薄髓鞘轴突,薄髓鞘轴突不均匀分布,结构相对紊乱;术后8周,小的、新生的薄髓鞘轴突明显增多,有髓轴突比切断缝合术后2周直径明显增大,仅偶尔可见一些不完整,破裂的髓鞘,很少见巨噬细胞吞噬髓鞘碎屑的现象,薄髓鞘轴突分布不均匀,结构比切断缝合术后2周相对排列集中,但仍比正常轴突排列散乱,成族成群的小直径新生轴突居多.在切断缝合术后2w,延伸到缝合口远端的有髓纤维的总数约为正常的20%左右,在切断缝合术后8w,延伸到缝合口远端的有髓纤维的总计数大于正常.在切断缝合术后2w和8w,不同型号缝线的各组之间的正中神经有髓纤维再生恢复率之间都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线性回归分析,远端记录的CNAP波幅与其有髓神经纤维计数之间有强的正相关(三种方法的相关系数均在0.740以上).CNAP波幅和有髓纤维的计数之间有强的正相关,并有线性关系.直线拟合构建的线性方程式为:切断缝合术后2周,有髓纤维计数(y)等于波幅(x) K +B, K (190.89-289.81), B (-256.00-122.53),切断缝合术后8周,y等于Kx+B, K(224.39-305.57), B(2539.47-2750.12).应用2w的方程y等于Kx+B,验证第二部分实验2w的波幅和有髓纤维计数的有效率为95.8%;应用8w的方程y等于Kx+ B,验证第二部分实验8w的波幅和有髓纤维计数的有效率为96.4%.实验结果表明,所得出的线性方程,有较高的符合率.

结论大鼠正中神经切断缝合后早期和成熟期,再生神经的远端的CNAP波幅与相应位置的有髓纤维计数之间均有线性关系;拟合的线性方程斜率的相近,仅截距有明显差异,线性方程验证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以在神经损伤后再生早期或晚期,根据电生理CNAP的波幅,通过线性方程计算出损伤远端的有髓纤维计数,确定神经再生的轴索通畅率,定量评定损伤神经的功能.

第三篇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模板:桡骨远端骨折伴腕关节不稳的实验研究

目的: 1.研究桡骨远端骨折背侧成角畸形伴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机制,为预防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背侧成角畸形后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2.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一种组合式外固定器进行三维固定,并与交叉克氏针、钢板内固定、半环槽式外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比较,探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理想方法.

方法: 1.采用*固定过的及新鲜成人上肢尸体标本,对桡腕关节掌、背侧韧带进行大体解剖学、组织学观察,并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

2.通过制作桡骨远端骨折Frykman Ⅰ型不稳定骨折模型,应用压力敏感测试片测试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变化、以及桡腕掌背侧韧带切断后桡腕关节面的生物力学变化;同时对腕关节进行X线摄片,测量腕不稳发生情况.

3.应用第一军医大学研制的三维运动试验机,测量桡骨远端不同掌倾角变化后桡腕关节的三维运动分析 4.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应用一种组合式外固器进行不同方式的三维固定,并与交叉克氏针、T型钢板、半环槽式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

结果: 1.桡腕掌、背侧韧带中具有最强刚度和拉伸力的是桡腕背侧韧带,桡月韧带是桡腕掌侧韧带中具有最强刚度和拉伸力的韧带.

2.当掌倾角改变在—10°,(或背侧成角10°,)以上时,桡腕关节面上接触面积、接触压力均发生显著的改变;当掌倾角在—40°,时可出现腕骨背侧移位不稳.

3.当切断桡腕背侧韧带,掌倾角改变在—20°,时可发生腕背侧移位不稳, 当切断挠月韧带时,掌倾角在一10“时可发生腕背伸不稳(DISI),同 时切断挠腕背侧韧带、挠月韧带时,掌倾角在一10.时便可同时出现 腕背侧移位及背伸不稳.

4.三维运动分析:挠骨远端关节面出现一10“以上变化时,挠腕关节 运动主要是掌屈、尺偏及前臂旋转运动范围受限.

5,组合式外固定器三维固定对不稳定型挠骨远端骨折在压缩、前后弯、 侧弯的刚度与钢板、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没有显著差别(P>,0 .05),交叉 克氏针固定的刚度测试值显著小于其它各测试组(P<,O,01).

结论:1.当挠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在一10“以上时,将出现显著的关节面生物 力学特性的改变,而且随着背侧成角的加大这种改变越明显.提示背 侧成角大于10“最终将引起腕关节序列及韧带张力的改变,是挠骨远 端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发生的最初原因.

2.当挠骨远端骨折伴有挠腕韧带损伤时,早期即可发生腕不稳,因此, 对挠骨远端骨折早期应重视X线片的检查以明确有无腕不稳的发生: 在对挠骨远端骨折进行复位处理的同时,要重视韧带损伤的检查及韧 带损伤的修复.

3.临床上要预防挠骨远端骨折伴腕关节不稳的发生,在挠骨远端骨折背 侧成角超过10“时就应予以纠正.

4.对不稳定型的挠骨远端骨折采用组合式外固定器进行三维固定,符合 生物力学特点,并可有效地防止挠骨远端背侧皮质骨塌陷,对不稳定 的挠骨远端骨折是一种较好的固定方法.

第四篇手外科护理论文范例: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吉林省城市社区护理绩效评价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卫生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为更好满足居民的卫生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国家提出要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近些年来,社区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已逐渐被居民认可,并承担提供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能.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社区护士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个人、家庭和人群提供卫生服务,特别是在初级保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以系统理论、激励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广泛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护理绩效评价体系.根据社区护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和评价的目的选取适合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进行研究.选取一定范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据已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整理,带入相关模型进行绩效评价.分析影响城市社区护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并应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揭示社区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提出适合提升我国城市社区护理绩效的对策.

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法和Delphi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绩效评价体系.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的CCR模型和BBC模型对吉林省9市(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护理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评价,采用描述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Jonckheere-Terpstra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揭示社区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建立以投入和产出为衡量社区护理绩效的指标体系.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管理4个维度,社区护士数量、社区护士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支出、社区护士相关支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境条件、社区卫生政策和社区卫生信息管理7个条目,每千人口护士数量、社区护士培训比例、公共卫生和药品支出、政府财政补助、社区护士平均工资及绩效补助、社区护士培训支出、中心业务用房面积、配套社区卫生政策落实和卫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9个指标;产出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和满意度3个维度,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病管理、计划免疫、老年保健、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管理、门诊护理服务、双向转诊和居民对护理工作满意度10个条目,健康档案建档率、健康教育人次数、新生儿访视率、0~6岁儿童管理人数、孕产妇管理人数、精神病管理人数、预防接种建证率、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传染病管理人数、(全科)门诊人次数、转入转出人次数和居民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14个指标.

通过对2010年~2012年吉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理绩效的分析显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投入资源逐年增加,到2012年,吉林省城市社区每千人口社区护士数量为(0.239±,0.195)人,社区护士培训比例为71.5%,政府财政补助为(379.934±,571.591)万元,而公共卫生和药品支出已达(454.538±,806.177)万元.吉林省城市社区护理的各项指标差异性依然较大,特别是公共卫生和药品支出、政府财政补助、管理支出、健康教育人次数、传染病患者管理人数、转入转出人次数和满意度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5,离散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指标.然而社区护士培训比例、社区护士平均工资及绩效补助、健康档案建档率和预防接种建证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5,提示各社区间差异性较小.

以CCR模型计算出1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理绩效的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59±,0.312.技术效率值为1的有61个(53.0%),技术效率小于1的有54个(47.0%).基于BCC模型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前提下,计算出11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理绩效的纯技术效率为0.767±,0.314,其中DEA有效的有73个(63.5%),共有42个DMUs纯技术效率小于1,占全部的36.5%.2012年规模效率为0.990±,0.494,规模有效的DMUs共有100个.经过2010年、2011年和2012年逐年对比和分析,吉林省城市社区护理绩效正在不断提升,技术效率呈上升趋势,规模效率较为稳定,纯技术效率提高明显,提示随着国家政策的引领,吉林省城市社区护理绩效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效率也得到提升.

通过对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统计显示,投入资源中管理支出是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可通过控制管理支出提高技术效率;社区护士平均工资及绩效补助是规模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可通过提高社区护士待遇提高规模效率;在产出服务中,孕产妇管理人数和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人数对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有较大影响,可通过提高这两方面的服务增强绩效.

通过质性研究发现,社区护理操作(护理活动)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科学合理计算护理工作量有一定困难.社区护士能力差异较大,对不同级别的护士用统一标准进行评定缺乏公平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单位,支配的经费有限,实施绩效考核的奖励机制不完善.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同性虽然不断增强,但是一些居民不配合社区卫生人员的工作,导致一些社区卫生工作开展受限.社区护理人员不足,很多社区卫生工作难以完成.


https://www.mbalunwen.net/recommended/88896.html

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如下对策.在人力方面,增加社区护士比例,保证人力资源,满足居民需求.严格制定社区护理人员准入制度,提高社区护士能力水平,不断完善社区护理服务.建立我国社区护士核心能力标准,进行科学的社区护理绩效管理,提高人员和组织效能,实现组织高效运转.在财力方面,充分利用政府财政支持,制定财务审核制度,规范经费使用.对财政补助按社区规模、基础建设情况进行分配,并对剩余的经费进行再分配,以保证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工资,确保其待遇不低于所在地区城市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在物力方面,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社区建筑标准,同时依据社区特点,配备适宜的设备.

综上所述,要提高社区护理绩效,应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各种社区护理服务规范,不断提升社区护理绩效水平,为居民提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基层护理服务.

第五篇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格式:指神经背侧支重建手部感觉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周围神经修复与再生的相关基础研究

目的:探讨指神经背侧支作为供体神经用于手部感觉重建的临床效果.根据指神经背侧支的解剖特性及指背侧皮肤的血供特点,改进并设计了二类7种感觉重建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经与传统方法比较,明确指神经背侧支重建手部感觉的疗效.同时,通过周围神经修复与再生的相关基础研究的介入为临床重建手部感觉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方法:本研究分为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分为两部分.(1)带双侧指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回顾性分析了73例采用带双侧指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皮瓣进行手部感觉重建的患者.临床应用3种带双侧指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皮瓣转移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同时修复合并损伤的指神经.重建类型:带双侧背侧支的邻指皮瓣35例35指;带双侧背侧支的同指背侧皮瓣24例24指;带双侧背侧支的游离指背皮瓣14例14指.为了客观地评估预后,我们选取了包括采用带单侧感觉支的指背皮瓣进行治疗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对两组的皮瓣生存情况、感觉恢复、供指运动功能、痛觉、Tinel征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和比较.(2)带血供的指神经背侧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我们对采用带血供的神经移植修复指神经缺损的78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临床应用4种带血供的神经移植转移修复指神经缺损.重建类型:指背顺行神经皮瓣21例;Boomerang神经皮瓣18例;双蒂神经皮瓣16例;第二掌背动脉为血供的神经移植23例.为了客观地评估神经修复的效果,我们选取了包括35例采用自体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指神经缺损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对两组的手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基础研究也分为两部分.(1)Seddon Ⅱ型损伤中的快速再生模式的实验研究.通过对周围神经Seddon Ⅱ型损伤的轴突再生进行活体延时观察,追踪再生轴突的动态行为,探索这种新的再生模式的行为细节和特点.(2)带与不带血供的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对比研究.分别用带和不带血供的神经移植重建神经缺损,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成像,计算神经远端再生轴突的数量和通过率.同时,对神经移植段进行断面切片,计算巨噬细胞的数量.比较两种方法的神经再生效果,同时探索移植神经的血供影响神经再生的作用机理.

结果:临床研究显示,经与各自的对照组比较,带双侧指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皮瓣和带血供的指神经背侧支移植均获得了更好的感觉恢复,更低的伤指疼痛和及Tinel征的发生率以及更高的患者满意度.基础研究:(1)SeddonⅡ型损伤中,有些断裂轴突的远端并未发生Wallerian变性,并且再生的轴突在伤后24-48小时内向远端延伸并与远断端连接.(2)在神经移植术后1周,再生轴突数量、长入神经远侧段的轴突通过率和移植神经的巨噬细胞数量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3周后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1)指神经背侧支具有与指神经相似的直径,是理想的手部感觉重建的供体神经.(2)临床和基础研究均显示,与不带血供的神经移植相比,带血供的神经移植可以获得更好的神经再生.(3)在轴突断裂而雪旺细胞管完整的情况下,有些轴突以一种新的模式快速再生.

本论文可用于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手外科护理引用文献:

[1] 热门手外科护理论文题目 手外科护理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手外科护理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手外科护理核心期刊参考文献有哪些
[3] 手外科护理论文提纲模板 手外科护理论文提纲怎样写
《手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手外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手外科护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