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库 > 文章内容

口腔保健论文范文参考 口腔保健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口腔保健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6

口腔保健论文范文

口腔保健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口腔保健论文范文参考:基本卫生服务包设计理论与居民医保设计需求分析研究
  2. 第二篇口腔保健论文样文:中国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口腔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3. 第三篇口腔保健论文范文模板: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
  4. 第四篇口腔保健论文范例: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口腔卫生人力预测研究
  5. 第五篇口腔保健论文范文格式:慢性牙周炎及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率影响的临床研究

★100篇免费口腔保健论文范文,可用于口腔保健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口腔保健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口腔保健论文范文参考:基本卫生服务包设计理论与居民医保设计需求分析研究

党*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包括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三大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论文旨在通过探讨建立适合城镇居民需要的“基本卫生服务包”理论方法,分析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险的认知、需求、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提出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居民医保卫生服务包的建议,为我国建立完善城乡一体、预防、医疗、保健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提供依据.

基本卫生服务包设计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卫生服务产品的效率,需要分析其成本和可利用的资源,然后调整包含的内容,直到包含的项目内容和可供利用的资源水平达到一个平衡.

成本效果分析是一种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的技术,分析评价健康项目利用的资源和获得健康效益的方法,通过使用成本效果分析,决策者可以从这些项目中进行选择.虽然成本效果分析不能告诉我们社会应该从事哪种健康服务,但是提供了一个关于健康项目的效果和效率的信息的框架.有了这些结果之后,消费者和卫生政策的制定者可以对采纳何种项目作出明智、科学的决策.但是,在设计卫生服务包时,也应充分考虑社会体制、公众偏好等社会因素.

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入户问卷调查方法.利用国家统计系统基点,由西安市、宝鸡市、广州市和珠海市城调队入户调查,样本代表性和问卷可信度较高.其中西安市、宝鸡市、广州市和珠海市分别收回有效问卷350份、150份、447份和150份.

调查表明:四城市分别有25.21%、30.67%、45.94%和40%的家庭卫生支出率超过其承受能力,显示四城市现阶段医疗支出能力较弱,卫生支出负担较重.西安有51.7%的居民能承受目前的缴费水平,有41.1%的居民能承受但对生活有一定影响.宝鸡和广州有超过60%的居民能承受但对生活有一定影响,大约20%的居民能够承受目前的缴费水平.珠海有55.3%的居民能承受但对生活有一定影响,有32.7%的居民能承受目前的缴费水平.西安和宝鸡有大约90%的调查家庭同时购买了职工保险,分别有30.9%和26.7%的家庭购买了商业保险;广州和珠海的调查家庭同时购买职工保险的比例大大降低.

四城市大部分居民家庭因为报销比例低而担心看病费用问题,其次是因为报销手续麻烦担心.西安、宝鸡和珠海大部分居民都认为医疗费用应占家庭收入的合理比例为1%-10%,其次是10%-20%;广州大部分居民认为医疗费用应占家庭收入的合理比例为5%-10%,其次是20%-30%.四城市大部分居民认为医保缴费应占家庭收入的合理比例是1%-5%,其次,西安、宝鸡和广州认为医保缴费占比应为1%以下,珠海认为应为5%-10%.仍有相当比例的居民认为应为10%-20%或更高.四城市大部分居民认为个人交费占比应为30%以下,有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个人交费占比应为10%以下,西安和宝鸡认为个人占比应为10%以下的居民比例高于广州和珠海,广州和珠海认为个人占比应为10%-30%的居民比例高于西安和宝鸡.

宝鸡、广州和珠海最想增加的三项报销项目分别是急诊诊疗、药店买药和门诊取药,而西安最想增加的三项报销项目分别是药店买药、急诊诊疗和门诊诊疗.四城市居民在居民医保应该针对的主要大项方面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常见病、多发病和大病,预防、保健和急诊方面反而比例较低.绝大部分居民认为应该增加口腔门诊治疗,其次为口腔保健和口腔住院治疗.其中,西安和宝鸡居民认为居民医保首先应该增加的口腔门诊项目是补牙和镶牙,而广州和珠海居民认为是定期口腔检查.西安和宝鸡居民家庭对居民医保改革的主要关注点是简化报销手续,其次才是降低共付比例,而广州和珠海更加关注降低共付比例,其次是降低起付线.

为使城镇居民医保更好地满足群众需要,必须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更加合理地设计卫生服务包,有效使用卫生资源.同时应:加大居民医保宣传力度,增强居民对医保的认识和了解.简化居民医保使用与报销手续,提高居民使用医保便利程度.增加多元筹资水平,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从而使城镇居民医保更加完善,为全民覆盖的医疗保障体制创造条件.

第二篇口腔保健论文样文:中国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口腔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通过对甘肃省特有的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三个民族进行了龋病、牙周病、两个年龄组口腔知识问卷调查,对中国三个民族不同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监测龋病和牙周疾病的患病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中国三个民族不同人群口腔卫生保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其口腔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对口腔卫生需求进行了评估,为监测和评价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提供民族口腔疾病方面的信息支持.

为了解甘肃省三个特有民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的口腔微生物状况,对三个民族进行口腔微生物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三个民族口腔*形链球菌及口腔微生物与儿童龋病的相关性.

通过东乡、保安族两个民族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甘肃地区的东乡族、保安族人群VDRTaqI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龋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通过对上述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与分析,探索这些基因中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与龋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期待从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发现东乡族、保安族人群龋病发病的遗传学原因,可将发现的易患性相关基因型作为龋病易患性的检测指标,用于发现和识别龋病易患人群,有针对性地提高对相应人群的预警、采取积极的龋病预防措施.

具体结果如下:

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5、12、35~44、65~74岁4个年龄组共1604人,龋病、牙周病检查方法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法,5岁、12岁口腔健康调查问卷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问卷,5岁组共问卷301人,家长问卷299人,12岁组问卷448人.

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5、12岁儿童口腔微生物流行病学调查.随机抽取5岁组东乡、裕固族各50名共100名儿童,12岁组三个民族随机抽取东乡族(50名)、保安族(55名)、裕固族(60名)共165名儿童.变形链球菌采用芬兰OriOnDiagnostm公司生产试剂盒检测.

选择甘肃临夏东乡族、保安族龋病患者264人,以全身健康无系统性疾病者为正常对照组共219人,进行龋病易感基因的研究.DNA用标准的蛋白酶K及酚-氯仿有机抽提法从EDTA抗凝的外周血中提取.

1.1龋病结果

1.1.1 5岁组东乡族与保安族龋病患病率有明显差异(x~2等于9.5403,P等于0.002),但东乡族与裕固族(x~2等于2.6799,P等于0.1016)、保安族与裕固族(x~2等于2.9812,P等于0.0842)无差异,东乡、保安族比全国及西部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裕固族高于全国及西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限于篇幅,性别差异及与全国和西部的比较仅在结果中描述分析,下同)

1.1.2 12岁组东乡族与保安族(x~2等于2.2997,P等于0.1294)、东乡族与裕固族(x~2等于2.1817,P等于0.1397)无统计学差异,但保安族与裕固族(x~2等于8.7463,P等于0.0031)有明显差异.

1.1.3 35~44岁组

冠龋患病率三个民族间有明显差异(x~2等于32.083,P等于0.000),东乡族低于全国及西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龋患病率东乡、保安族有明显差异(x~2等于28.499,P等于0.0004),保安与裕固族(x~2等于21.5451,P等于0.0000)有明显差异,东乡与裕固(x~2等于0.5710,P等于0.4499)无差异.

1.1.4 65~74岁组

冠龋患病率三个民族间患龋率无差异(x~2等于5.926,P等于0.052).

根龋患龋率东乡与保安族(x~2等于10.7434,P等于0.001)有差异,东乡与裕固(x~2等于1.9428,P等于0.1634)、保安与裕固族(x~2等于3.1963,P等于0.0738)无差异.

1.2牙周病结果

1.2.1 12岁组

牙龈出血东乡与保安族(x~2等于0.4206,P等于0.0.516)无明显差异,东乡与裕固族(x~2等于94.1576,P等于0.000)、保安与裕固族(x~2等于80.4166,P等于0.000)有明显差异.

牙结石三个民族间无差异.

1.2.2 35~44岁组

牙龈出血东乡与保安族间(x~2等于0.7309,P等于0.3902)无差异,东乡与裕固族(x~2等于18.0775,P等于0.000)、保安与裕固族(x~2等于25.7951,P等于0.000)有明显差异.

牙结石三个民族间无差异(x~2等于1.032,P等于0.597).

牙周袋东乡与保安族(x~2等于0.0684,P等于0.7936)间无差异,东乡与裕固族(x~2等于19.1641,P等于0.000)、保安与裕固族(x~2等于17.3956,P等于0.000)有明显差异.

1.2.3 65~74岁组

牙龈出血东乡与保安族(x~2等于5.1868,P等于0.0228)、东乡与裕固族(x~2等于20.7198,P等于0.000)、保安与裕固族(x~2等于8.8395,P等于0.0029)有明显差异.

牙结石三个民族间无差异(x~2等于1.656,P等于0.437).

牙周袋东乡与保安族(x~2等于7.272,P等于0.007)、东乡与裕固族(x~2等于12.066,P等于0.001)有明显差异,保安与裕固族(x~2等于1.303,P等于0.253)无差异.

2.5岁、12岁儿童唾液中的变形链球菌水平民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岁组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水平在不同牙位三个民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个民族5岁儿童龋齿的球菌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牙,杆菌比例均显著低于正常牙,3个民族12岁儿童龋齿的球菌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牙,杆菌比例均显著低于正常牙.

5岁组随着口腔*形链球菌水平的提高,乳牙龋齿的患病程度呈上升趋势,不提示12岁组口腔*形链球菌水平的与龋齿的患病程度呈正相关,在龋齿的牙菌斑中,基本上是球菌比例增高,而杆菌比例有所降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口腔微生物群的演替过程有关.

3.对于VDRTaqI多态性位点,携带有Tt基因型的个体患龋齿的风险增高,等位基因t是龋病的易患性基因,VDRTaqI位点的多态性与龋病患者的性别无关,东乡龋病组和保安龋病组以及汉族龋病组之间VDRTaql多态性位点的分布频率的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

两个民族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甘肃保安、东乡族中龋病相关易感基因的分布和分型提供了基本数据,为进一步纵向研究该族群易感基因与龋病关系的动态变化奠定了基础,为龋病的分子分型、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三个民族除裕固族个别年龄段口腔疾病患病率略好于全国及西部水平外,其余状况均与全国及西部有差异,提示需要加大对三个民族口腔卫生知识普及及人力财力的投入,以逐步实现国家口腔卫生目标,三个特有民族的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部分年龄段的部分指标显示口腔卫生知识及观念与患病率的调查结果无相关性,不能解释原因,故不排除民族因素为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口腔健康指标在儿童期差别不大,提示特殊年龄段的儿童的口腔致病危险因素基本相似,成年后的较大差距与口腔卫生观念的不同、医务人员的匮乏、医疗设施的配置不足及民族差异关系较大,现有国力、经济发展水平与匮乏的口腔医生培养极不相称,需加大口腔医生的培养,大幅度增加口腔医学教育的预算.

第三篇口腔保健论文范文模板: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

伴随世界战争样式从机械化时代迈入信息化时代,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逐渐深化,我军战时卫勤保障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应对信息化战争挑战,加快推进我军战时卫勤建设,发展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理论和实践,已经成为我军卫勤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课题.美军是世界上最早迈入信息化时代的军队,美军战时卫勤保障伴随美军军事转型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卫勤保障理论方面,提出“部队健康保护”理论,突出“强健促进、伤病预防、战伤救治”并重,对军人实施全方位、全寿命的卫勤保障;在保障体制方面,建成了高效、灵活的联合卫勤保障机制,开发了全面的三军联合创伤救治系统,通过系统整合方法组织协调战伤救治,确保了伤员得到正确、及时救治;在人员编制方面,适应美军部队转型建立了轻型化、机动化、模块化卫勤保障力量,满足了战时卫勤保障的不同需求;伤病员救治方面,前线卫勤力量部署不断前移,战伤救治梯次减少,建立了立体化、快速化战场医疗后送体制;在卫生物资供应保障方面,借用现代企业ERP供应模式,实现卫生物资精准保障.美军的战时卫勤保障转型代表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时卫勤保障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我军卫勤建设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情报调研法、专家咨询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美军战时卫勤转型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动因基础上,全面、系统梳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理论和实践,深入考察并把握其战时卫勤保障体系的历史沿革、卫勤保障理论理念发展、卫勤保障的组织、指挥和实施,卫勤保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等核心问题,揭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特点和规律,深化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美军战时卫勤保障问题的认识,重点挖掘美军在战时卫勤保障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比分析我军战时卫勤保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推动我军卫勤建设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理论基础研究,在系统梳理美军军事转型和军事后勤转型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军战时卫勤保障相关理论和美军条令条例中有关战时卫勤保障解释,辨析和探讨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内涵,明确其概念、类型以及包含内容.

第二部分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环境与动因分析,分析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以及诸多因素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影响.冷战结束和海湾战争是影响美军战时卫勤转型的历史性事件.和平发展环境、经济实力和技术发展是保证转型的现实条件.战争形态、国家战略、军事转型、科学技术、战争实践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起到推动作用.

口腔保健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口腔保健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硕士论文、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口腔保健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口腔保健论文范文选题

第三部分是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基本脉络加以梳理和分析,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经历了“萌芽阶段”、“理论与思想准备阶段”和“全面展开阶段”.整个战时卫勤保障转型有三条主线,一是转型纲领性文件“部队健康全面保护”理论的酝酿、提出、诠释与实施;二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条令《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的不断修订;三是卫勤体制编制紧随军队体制编制调整而变化.

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主要表现为战区内卫勤组织指挥体制伴随军队小型化、模块化改编同时进行了模块化改造.分别在战区级、军师级设置了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卫生旅、多功能卫生营*模块化、多功能任务式医疗指挥控制机构.根据作战需要配属相应的模块化分队,进行特遣编组.采取模块分解与组合的方法,组建成符合作战环境、满足作战需求的卫生旅和多功能卫生营,完成不同需要的战时卫勤保障任务.建制部队卫勤力量调整特点包括卫勤力量部署前移、作战与卫勤协调一致、模块化组织设计等.

第五部分结合美军最新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分析美军转型后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特点与经验,重点对联合作战中伤病救治、伤病员医疗后送、卫生物资保障、牙科勤务、心理卫生保障、卫生防疫和兽医勤务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研究,分析讨论了战场医疗救治阶梯进行重构,构建了完善的分级伤病员后送体系,实现卫生物资精确保障等方面.

第六部分总结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实质、途径和趋势,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是“部队健康全面保护”理念的改革和信息化卫勤保障模式的改革.转型主要途径包括:成立强有力转型领导机构推动转型;发布系统转型文件指引转型;采取全面转型和逐步推进相结合方式;采用理论创新和试验评估促进转型;发展重点技术引领转型.转型趋势是:卫勤功能由伤病救治拓展到健康促进;卫勤保障范围向全方位保护、全寿命健康拓展;卫勤指挥体制由后勤管理型向作战指挥型转变;卫勤保障体制由建制主导型向支援主导型转变;卫勤保障方式向网络支援保障转变.

第七部分在对比分析我军战时卫勤保障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对我军的启示:①正确认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②借鉴美军经验,结合我军实际实施战时卫勤转型;③把握规律,认真谋划我军战时卫勤转型工作.

第四篇口腔保健论文范例: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口腔卫生人力预测研究

目的 对世界部分国家、全国和全军口腔卫生服务资源及其利用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对全国不同地区居民和军队人员口腔健康水平、口腔卫生服务的需要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统计学方法在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人力资源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方法 采用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期刊论文、网站获取和调查世界部分国家的口腔卫生服务现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修改美国海军牙科标准分类法和自己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全国进行家庭口腔健康询问调查,对全军进行军队人员口腔健康捷径调查,以及对全国和全军进行口腔卫生资源状况通信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全国居民与全军人员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特尔斐法设计“牙科人力指数”和“口腔医疗时间需要指数”,引入TOPSIS法、主成份分析法、岭回归法、新兴的支持向量机和组合评价法对世界部分国家口腔卫生人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方法对全国和全军口腔医疗机构口腔卫生服务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全国口腔卫生人力资源进行预测.

结果 全国家庭口腔健康询问调查共调查6个样本县/区587户1558人,其中发达地区193户501人、中等地区194户494人、发展中地区200户563人.全军口腔健康捷径调查共调查总人数为1269人,其中陆军419人、海军437人、空军413人.建立了世界部分国家口腔卫生资源和口腔健康状况、全国家庭口腔健康询问调查和全军口腔健康调查、全国和全军口腔卫生服务资源现况数据厍.全国家庭成员患龋率为52.05%,龋齿均数为1.76,牙龈炎患病率为16.05%,牙结石检出率为39.35%,早期牙周病患病率为4.43%,晚期牙周病患病率为1.73%,2002年曾经到口腔医疗机构就诊过的人员占35.88%.全军现役人员患龋率为26.71%,龋齿均数为0.49,牙龈炎患病率为21.12%,牙结石检出率为44.05%,早期牙周病患病率为2.75%,晚期牙周病患病率为0.39%,第三磨牙阻生率为27.02%,入伍后曾到口腔科看过口腔病的人员占25.7%,共有48.62%人需要按期后送口腔医疗,有45.63%人需要及早后送口腔医疗,有2.13%人需要紧急后送口腔医疗,有28.61%人不需要任何后送口腔医疗.分析了影响全国家庭和全军人员口腔医疗服务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了“牙科人力指数”,设

第五篇口腔保健论文范文格式:慢性牙周炎及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率影响的临床研究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形态学上呈螺旋形,具有可移动的特性.在病原学上,现认为幽门螺杆菌是导致各类慢性胃部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及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同时,幽门螺杆菌也是第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确认可对人类致癌的微生物型物质.在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报告大会上,我国学者一致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彻底治愈绝大多数胃炎和胃溃疡的最佳治疗方法,亦应成为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首选治疗方案,且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可预防胃溃疡和胃癌,并进一步消除胃癌发病的可能性.然而,目前全球超过一半自然人群的胃肠黏膜上携带有幽门螺杆菌,且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2001-2004年中华医学会幽门螺杆菌学组进行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胃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59%,且表现为逐年增长的趋势,速度为每年0.5%-1%.可见,幽门螺杆菌在自然人群中存在普遍易感性,且一旦自然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若不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有可能终身携带幽门螺杆菌,导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伴随年龄而呈递增趋势.所以,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重视.但至今为止,胃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感染通过全身药物疗法治疗后,大部分情况很难完全消除,存在复发感染,而临床上亦未发现可完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最佳治疗方案.究其原因,主要为消化学界至今尚未清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再感染的途径,亦未了解幽门螺杆菌在人体的具体致病机制.大部分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在人体不仅可存储在胃肠中,也可存在于人体其他的储存库.牙周病是人类口腔疾病中最古老、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亦是导致我国成年人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且牙周病和全身健康密切相关,其包括牙龈病(gingivitis)和牙周炎(periodontitis)两大类,前者仅仅累及牙龈组织、不侵犯牙周组织,而后者则破坏牙周的四种支持组织,形成标志性的牙周袋.慢性牙周炎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型牙周炎,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5%,由非特异性感染引起,病因主要是龈下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好发于成年人,尤其是35岁以后,慢性牙周炎的患病率显著上升.近年牙周医学的发展显示慢性牙周炎与全身系统性疾病存在双向作用,如糖尿病、冠心病、肾病、妊娠等.1989年,Krajden等从胃炎患者的牙菌斑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1993年,Ferguson等从胃炎患者的唾液中获取具有生存能力的幽门螺杆菌.据此,有学者提出,口腔内有幽门螺杆菌的定植和寄居,且口腔可能是人体幽门螺杆菌的额外主要储存库,并成为传染源.而近年研究的重点为牙周病与胃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大部分研究提示慢性牙周炎的深牙周袋可能为幽门螺杆菌在口腔的生存和繁殖提供有利环境,牙菌斑的生物膜可能使口腔幽门螺杆菌逃避药物的攻击作用;但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幽门螺杆菌的基因型存在差异,故两者可能无内在的相关性.可见,学术界对于幽门螺杆菌在牙周病与胃内相互感染的途径及病理生理机制尚未了解清楚.而且,至今为止的全身药物疗法仅可降低胃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对口腔内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疗效较差,在胃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口腔幽门螺杆菌可通过胃-口和口-口等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的引发胃幽门螺杆菌的再感染或胃肠疾病复发.因此,为提高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及降低再感染率,不仅应采用正确的全身药物疗法,而且应重视幽门螺杆菌在人体的其他定植和储存库,从根本上全身消除幽门螺杆菌.以往的大部分研究仅讨论牙周状况对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影响,或分析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较少探讨慢性牙周炎、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幽门螺杆菌三者之间并存的联系.本研究首先同时分析慢性牙周炎、口腔幽门螺杆菌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三者之间相互的关系,探讨慢性牙周炎是否能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以及牙菌斑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证实口腔是幽门螺杆菌的重要储存库提供实验依据;继而进一步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作用,希望通过干预治疗研究的结果,为慢性牙周炎和胃幽门螺杆菌的临床防治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对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研究包括以下两章内容:第一章慢性牙周炎与口腔及胃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三者之间相互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12年9月~2013年3月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228例为研究对象,被调查者年龄为26-66岁.纳入标准:年龄>,20岁,口内天然牙不少于20个者.根据1999年美国牙周病学会组织召开的世界牙周病分类研讨会上制定的标准,牙周病分为牙龈病和牙周炎两大类,本研究选择牙周炎中最常见的慢性牙周炎作为牙周炎组.排除标准:吸烟者,12个月内接受过牙周治疗者;3个月内服用抗生素及铋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等胃药者;患有其他影响牙周健康的全身性系统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2.牙周检查由同一名临床医生根据WHO的社区牙周指数(CPI)选择10颗指数牙进行牙周检查和CPI记分,分为慢性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3. 口腔和胃幽门螺杆菌检测用消毒刮匙于4个第一磨牙牙颈部(第一磨牙缺失者采用第二磨牙)采集牙垢,置于试纸圆形**反应区或试剂管溶液中,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共同检测口腔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继而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采用C-14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检测胃幽门螺杆菌,即患者于清晨空腹或进食3h后,先口服1粒C-14尿素胶囊,*25min,用吹气管向盛有C02吸收剂的样品瓶内吹气1-3min,继在液闪仪上测定样品C-14放射性活度(dpm),当检测数值大于或等于100dpm,可判定胃幽门螺杆菌阳性.4.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慢性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年龄的差异;再次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慢性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之间的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差异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慢性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在性别(χ2等于0.084,P>,0.05)和年龄(U等于4628,P>,0.05)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总人群的口腔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和胃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之间存在关联(χ2等于51.846,P<,0.05),3.慢性牙周炎组口腔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和胃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之间存在关联(χ2等于27.089,P<,0.001).4.牙周健康组口腔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和胃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之间同样存在关联(χ2等于23.793,P<,0.001).5.慢性牙周炎组口腔幽门螺杆菌高于牙周健康组,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等于4.554,P<,0.05).6.慢性牙周炎组的胃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有高于牙周健康组的趋势,但两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等于1.121,P>,0.05).结论:1.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存在密切联系,口腔是人体除胃以外的最大储存库之一.2.无论是罹患慢性牙周炎者,亦或是牙周健康者,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均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联,再次证明口腔是人体除胃以外的最大储存库之一.3.慢性牙周炎可提高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牙周的炎症状况和牙周袋的微环境可能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及繁殖.4.基于本研究的横断面设计以及样本量的统计分析局限性,慢性牙周炎者的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虽有高于牙周健康者的趋势,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性.第二章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已接受全身药物治疗的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根除率的影响作用.方法:1.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月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和口腔科就诊的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被调查者年龄23-65岁.纳入标准:年龄>,20岁;曾确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无严重并发症者;刚接受全身药物治疗(三联疗法),C-14尿素呼气试验复查胃幽门螺杆菌为阴性者;确诊为慢性牙周炎者;12个月内未经过牙周治疗者;口内存留至少16颗牙齿,至少存在4颗磨牙(第三磨牙除外).排除标准:吸烟者;患有其他影响牙周健康的全身性系统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慢性牙周炎分级标准:采用美国牙周病学会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推荐标准.分为轻度牙周炎组、中度牙周炎组和重度牙周炎组.2.牙周检查由同一检查医师使用专门的牙周探针对患者进行全口牙周检查评估,记录每颗牙的牙周状况,即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检查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3.牙周基础治疗治疗组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由同一名有经验的牙周专科医师完成.牙周基础治疗包括口腔卫生指导、超声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和拔除无法保留的患牙.对照组未行任何处理.4.胃幽门螺杆菌检查牙周检查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再次采用C-14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检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5.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学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的年龄、牙周袋深度(PD)和龈沟出血指数(SBI)的差异;附着丧失(AL)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再次采用卡方检验比较1月、6月和12月两组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性别(χ2等于0.035,P>,0.05)和年龄(U等于1056,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整体牙周状况无差异,即探诊深度(PD:U等于1102,.P>,0.05)、附着丧失(AL:t等于-0.135, P>,0.05)和龈沟出血指数(SBI::U等于1142, P>,0.05)均未存在统计学差异.3.1月后复诊时两组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等于0.028,P>,0.05).4.6月后复诊时治疗组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等于5.643,P<,0.05)5.12月后复诊时治疗组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依然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等于4.238,P<,0.05)结论:1.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和性别均未发现明显差异,排除了性别与年龄对研究结果的干扰作用.2.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和龈沟出血指数(SBI)是临床常用的牙周状况描述指标,本研究保证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整体牙周状况平衡性.3.伴有慢性牙周炎的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全身药物治疗后,再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可提高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发现口腔是胃幽门螺杆菌在人体的一个重要的储存库,慢性牙周炎可提高口腔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产生积极作用,个人良好的口腔卫生保健可以长期有效改善牙周炎症状态,进而降低胃幽门螺杆菌的复发率.但有关慢性牙周炎与胃幽门螺杆菌之间的病理作用机制以及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具体生理原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https://www.mbalunwen.net/recommended/85402.html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口腔保健论文范文资料.

口腔保健引用文献:

[1] 儿童口腔保健专业论文题目 儿童口腔保健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口腔保健方面论文选题 口腔保健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儿童口腔保健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儿童口腔保健参考文献有哪些
《口腔保健论文范文参考 口腔保健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口腔保健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