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库 > 文章内容

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文参考 北师大初中数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北师大初中数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6

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文

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文参考: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
  2. 第二篇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样文: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
  3. 第三篇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文模板: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研究
  4. 第四篇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例:基于数学史课程的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
  5. 第五篇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文格式:欧美对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1902-1949)

★100篇免费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北师大初中数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文参考: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之外,设置的全新的内容领域.该课程领域是否有必要设置实施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都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普遍关心的焦点话题,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立足我国当前初中“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实施的实际,运用问卷调查、测试、深度访谈、座谈、内容分析法与统计分析法,深入课堂教学中,在教科书不同版本的比较分析中,在不同地区的对比调查测试中,比较全面深入地调查初中“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课程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在初中阶段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必要性、意义和价值,进而,提出改善初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系列对策.

研究表明:

1.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很有必要

调查结果表明,92.9%的初中教师认为开设这一领域课程有必要.被访教师普遍反映,该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是有效的,因而有必要设置该课程领域.对课改与非课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学习该课程,是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的较高层次的数学归纳、类比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重视该领域的学校而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该领域的课程目标,能够基本实现.

2.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实施课程与理想课程间

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来自评价、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组织教师与学生对该领域的课程实施并不重视.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泛泛,不准确.绝大多数教师仅部分实施教材中的“课题学习”,从初一到初三,教材中“课题学习”的实施数量由多到少.一些优秀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改造教材中的“课题学习”,并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随意化,教师对教学关注点认识不清,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过小.总结与评价教学内容粗略、质量不高.较多教师的教学效果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非常规问题能力等方面不明显.人教版、华师版、北师大版三个版本教材中“数学活动”、“课题学习”栏目的有些课题较好,内容注意了贴近学生生活和认识水平,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用数学的思考方式细致地观察周围生活.但是,为数不少的课题,其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看似贴近,实际较远,为数众多的课题不仅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其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非核心内容,其数学内涵上的价值不大或不清晰,教材中的课题,在知识综合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方式、数学思想的选择和编排上,缺乏层次性(七年级、九年级的课题学习差异不大)、连贯性,从图文编排来看,图表还需精选,文字还需精炼,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题的易读性,突出课题的价值.

从理想课程的角度看实施课程,二者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形式、效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四个方面:首先,中考评价制度不合理,对于该领域的内容,现行的中考无法考察其目标的达成效果,其次,学校的组织管理措施不完善,受访学校普遍缺少有效实施该领域的制度、措施,再次,教师的教学缺少有参考价值的优秀教学案例集,教材的编制缺少好的课程资源,同时,教师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水平不高,最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该领域的课程目标,刻画描述得不具体、可操作性差,而现行教材中的课题的数学内涵价值不大或不清晰,内容编排缺乏层次性.

3.研究的启示:基于课程实施现状及主要原因,我们从评价、资源开发、课程目标、课程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相应的对策,具体为:

(1)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初中数学评价制度,增加对于该领域考察的中考要求.

(2)科学开发课程资源,建立有参考价值的优秀教学案例集.即收集、提炼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习、数学活动方面的优秀案例,把省时高效的教学案例作为该领域课程融入其它领域课程常规教学中的重要课程资源,同时,进一步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编写有参考价值的优秀教学案例集.

(3)显化课程目标,建立课程选材标准、组织要素、组织方案,增强该领域课程的可操作性.即确定经教学实践检验的可行的课程基本目标和核心目标,并通过课标和教材的编写显化课程基本目标和核心目标.依据课程基本目标,确定课程选材标准、组织要素,建立课程组织方案,以此为依据改编教材,加强学校的组织管理,从而增强该领域课程的可操作性.与其同时,应完善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在调查、访谈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的核心在于“积累学生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方式”,而课题所涉及知识的综合类型、数学思考方式、数学思想、直接数学活动经验,课题背景、开放类型及程度,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课程组织的关键要素.

(4)亟需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相应的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修改完善.

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完善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设计和实施理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二篇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样文: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

没有撞击的文化是不幸的,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数学教育在和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逐步与世界接轨.西方数学及数学教育对这一时期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历史地看,中国三角学教科书自清末至民国近半个世纪,从外国教科书的引进,到自编教科书的发轫,从各大教科书出版企业的兴盛,到国定本教科书的出现,使得这一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期间,每一阶段的三角学教科书都蕴含着中国学者的艰辛探求.本文以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以数学教育制度为背景,以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而系统地梳理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脉络,进而总结其编写特点.通过对大量的一手史料和其它二手文献的分析,力图在某种程度上重现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学三角学教育情况.总结当时中国数学家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三角学教科书编写的经验,力求为当今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建议.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第2章,1902—1911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阶段中国三角学教科书有两个来源——日本和欧美.文化差异性十分明显地表现在教科书编写的各个方面.因此,清末时期将译自日本和译自欧美的三角学教科书分开,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深入讨论.然而,日本初期的教科书也源自英国,故表面的差异实则在深处扎根着某种相似性.融合不同类型的编写经验,建立多样化的教科书编写体系,一直是清末民国时期三角学教科书编写者奋斗的目标.第3章,1912—1922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时期,数学课程标准开始主导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三角学教科书呈现自编的态势,完成了由清末依靠翻译外国的状况到国人自编的嬗变.本章基于中学三角学课程设置和教科书制度演变之概述,以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为主线,对1912—1922年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整理,并就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第4章,1923—1936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1922年新学制,将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故这一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也分初中和高中两种.此外,受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于1923年在初中开始施行混合数学,使得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呈现混合与分科两种.而高中三角学教科书则全部为分科编写.中国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本章以1923—1936年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初中和高中两个方面进行梳理.主要内容有:1.鉴于混合数学的产生,故将1923—1936年划分两个时期分别阐述,即混合时期(1923—1928)、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在概述这一时期教科书编审制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三角课程的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初中三角学教科书由分科——混合——分科的发展过程.2.在梳理这一时期数学教育制度中有关教科书的编审制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三角内容的不断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高中三角学教科书自编的发展状况.3.以这一时期再版次数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复兴教科书三角”为例,从时代背景、编排形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此折射20世纪30年代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状况.第5章,1937—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时期,虽然各大出版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破坏,但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并没有因此停滞,而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稳步向前发展.这一时期三角学的正式讲授被移至高中,初中仅学习三角学的初步知识,故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多以《数值三角》的形式出现.此外,受实验几何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数值三角》带有一定程度的实验的味道.本章在概述中学数学教科书审*度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别选取其中影响范围较广的初中和高中三角学教科书作为案例进行微观分析,并总结其编写特点.第6章,1912—1949年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由于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与数学教育制度的要求并不一致,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民国时期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是清末的延续与发展,学习的方向也由日本转向欧美.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对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产生了示范的作用,并使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得到长足发展.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大多供高中使用,且占全部高中三角学教科书近一半的比例.本章以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为主线,对1912—1949年使用的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梳理.选取这一时期影响较大、使用范围较广的《温德华士三角法》和《葛氏平面三角学》,从译本与原本的对照、不同译本间的比较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分析,进而阐述这一时期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状况及其编写特点.第7章,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中国的学制、章程及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随着时代的变更而不断地被修订.但三角学教科书编写者、出版企业始终本着以三角函数为核心内容的原则编写、出版三角学教科书.本章在回顾六个三角函数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的三角函数分别从概念和内容两个方面探究其变迁过程.以期对三角函数的演变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为之后数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借鉴.第8章,结语.首先,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其次,回溯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所呈现的各自的特点,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再次,通过对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的梳理,提炼三点对当今中学数学教科书编写的启示与借鉴,以及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目前,关于三角学史的研究颇多,但大多立足于三角学的发展,没有从中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角度进行论述.故本研究以此为突破口,在占有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从数学史、数学教育史和教育制度的视角,对中国1902—1949年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同时,与三角学教科书编辑、出版、使用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展现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经历了由翻译、编译、自编的过程.其中,英文原版三角学教科书在清末民国时期一直被使用.2.将三角学教科书置于教育制度下与教育制度之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选取教育制度下具有代表性的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和教育制度之外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总结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特点.3.以三角学教科书中的核心内容为线索,对其概念与内容的沿革进行详细地梳理,展现近半个世纪的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演变过程,从而挖掘其在变化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及编写特点等.


https://www.mbalunwen.net/recommended/76790.html

第三篇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文模板: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研究

高中教育是是初等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桥梁,也是两者衔接的关键阶段,有些国家甚至把高中作为大学预科,所以,任何国家的高中教育改革都非常谨慎.在高中课程改革过程中,除了理念的革新,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因为教科书是策划改革者思想的体现,是新课程的载体,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权威资料.

2004年我国开始试用高中数学新教科书,2010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与西南大学对高中新课程教科书的使用进行调查.本研究的选题背景总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的子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这是继“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之后对教科书的使用进行的一项调查.对高中数学教科书进行使用调查研究,发现并进一步再认识新教科书的特色、优势、在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在教科书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教科书的编写质量,强化特色,提高使用效果,从而稳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丰富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和使用的有关理论研究,有利于提高数学教科书的质量和使用效果.在一般性地教科书使用调查的基础上,探寻出针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调查研究的维度,这是进行本调查研究的根本,也是提高高中数学新教科书使用效果的必经之路.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明确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调查的内涵,找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科书编写与使用中的问题,为师生有效使用教科书提供有意义的实践性指导,同时为新教科书的修订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意见,也希望能够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尽微薄之力.

本研究采取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历史变迁及国内外对教科书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实地调查,对师生认可高中数学新教科书本身的情况作了统计.通过均值比较,统计了不同类型群体的师生在认可新教科书及使用新教科书方面的一些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性,使本研究更具有科学性.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深度了解了新教科书本身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1)教科书的编写理论基础;(2)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调查的维度确定;(3)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4)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凸显的特色、问题与矛盾;(5)修订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及教科书使用的建议等.

论文的主要框架结构包含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中主要阐述了研究课题的由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了国内外有关教科书编写、使用以及有关评价方面的成果和发展动态.第三部分“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与使用的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教科书编写和使用的基础理论;数学课程设计的原则;数学教科书与数学课程的关系;教科书与师生的关系等;数学教科书的功能与价值.第四部分“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调查的维度确定与调查问卷设计”主要阐述了高中数学教科书的使用调查应该从哪些维度展开;本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与信度、内容效度等.第五部分“高中数学新教科书使用调查的结果统计”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问卷的结果进行了统计:样本的基本信息;师生对教科书的认可指数统计、师生对教科书内容及使用的均值比较.第六部分“高中数学教科书的特色、问题”主要阐述了高中数学新教科书的特色、使用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与矛盾.第七部分“建议”主要论述了进一步修订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建议.论文的最后指明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后续要开展的研究.

本研究的发现与结论:(1)师生对新教科书的主体内容认可指数较高,部分内容并不适合当前的教学现状;(2)学校类型以及学生的成绩是造成师生对新教科书认可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3)新教科书具有很多新的特色,如:理念新颖、注重应用、注重过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等.(4)新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如衔接的问题给新教科书的使用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拓展性课程资源存在高评价与低使用率的矛盾;师生对数学教科书教育价值认识的偏移等.

对此,我们提出建议:(1)课程制定者:进一步审视并明确高中数学教科书的价值定位,进一步推进教科书编写与使用的多样化与一体化;(2)教科书编写者:平衡增加内容与删除内容关系,在教科书适当的位置增加引申链接,增强课外资源的可操作性;(3)高中数学教师:克服不利于教科书使用的教学惯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认识高中教育价值的多元化;(4)新课程培训部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包括培训主体的针对性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另外高师数学教育专业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满足高中数学新教科书使用的需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内容创新:本课题切合国家基础教育的迫切需求,在国家层面上进行高中数学教科书的使用调查研究在国内具有新近性,所以对高中教科书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本身就是一项新的研究工作.(2)方法创新:利用统计的方法以及数学的工具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质的分析与量的统计相结合,提高了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结论推广范围有限:由于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师生对教科书的认识亦是如此,所以对本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得到的结论推广范围有限.(2)样本数量有限.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的调查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研究为个人型的研究,受个人人力资源条件,调查的数据样本有限.另外由于本人学识和研究能力所限,亦还没有对所得到的数据做进一步更为深入的分析与建模.

第四篇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例:基于数学史课程的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

在教师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多以经验性为主,以实证研究作为决策基础的现象还不多.教师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研究教师教育课程对教师教学知识有怎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数学史课程与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联系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学习数学史课程前后,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有了哪些变化(2)在学习数学史课程过程中,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是怎么变化的其中每个问题再分成两个小问题进行研究.

本研究的教师教学知识以MKT理论框架为基础,从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两个方面,分析职前教师在学习数学史的过程中教学知识的变化情况.研究分为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个部分,在量化研究中编制了教学知识问卷在学期前后对研究对象和控制班的职前教师进行了测量;质性研究则选取了11位职前教师,要求他们先对某知识点进行模拟教学,然后在数学史课程中听取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数学史内容后,对之前的模拟教学进行反思.研究者通过访谈,了解在数学史课堂后,职前教师在教学上出现了什么变化,哪些变化是由于数学史的因素引起的;并分析不同的类型的数学史内容和教学方式,对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有什么区别.

研究发现:(1a)数学史对职前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都产生了影响,从总体上说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影响程度小于教学内容知识.(1b)数学史对A类职前教师(师范类)教学知识的影响大于B类职前教师(非师范生),尤其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

(2a)在学习数学史的过程中,职前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变化是不连续的,与学习数学史的时间长短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与数学史内容的类型,以及史料的丰富程度有关;而教学内容知识的变化则存在连续性,不但与数学史内容有关,还与学习数学史时间的长短有关.(2b)演进史类型的数学史内容对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变化最大,枚举史类型的内容对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变化最小;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内容最受职前教师欢迎;数学史内容与HPM教学案例结合的方式最适合职前教师学习.课堂中组织讨论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提升;布置适当的作业有助于职前教师加深数学史与数学教育联系的理解;视频案例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职前教师更好的将数学史内容转化成教学知识.

根据研究所获得的启示,研究者在基于教师教学知识的数学史课程建设和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教学设计流程这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探讨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后,对后续研究提出了若干展望.

第五篇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文格式:欧美对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1902-1949)

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数学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期间在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的相互作用下最终与世界数学教育接轨.自1902年中国新学制颁布之后,在欧美数学教育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下,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迈进了现代化的道路.欧美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由来已久,自明末至清末,欧美的数学著作直接或间接地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走向.1902年新学制颁布实施后,中国数学教育在借鉴欧美数学教育的基础上,在数学教育制度、数学课程设置与实施、数学教学法研究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从发生这些变革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环境出发,以研究中国对欧美数学教育的借鉴内容、过程及相关影响为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法为主,以其他研究法为辅,深入而系统地分析了1902-1949年欧美数学教育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论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问题、文献综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拟创新之处.

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北师大初中数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在职论文、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北师大初中数学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文选题

第2章,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对欧美数学教育的借鉴概述.基于对1902年新学制颁布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欧美数学教育的历史背景的介绍,分析学习欧美数学教育每一阶段所呈现的形式和特点.另外,通过梳理欧美数学教育改革运动中提出的数学教育改革思想的要点,阐明《壬戌学制》下的中国数学教育受欧美数学教育的影响.

第3章,民国时期美国数学教育制度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制定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是中国课程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是受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文中从数学教育制度的三个方面论述了它所产生的影响.

1.在中小学各阶段数学教学总体目标方面的影响.从数学观的养成、数学学习心理的关注、数学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数学教育尤其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影响.

2.在中小学各阶段数学教育理念方面的影响.从数学教育联系生活、数学问题解决理论、数学态度与习惯三个方面剖析了受美国数学教育影响下的中国数学教育的变革.

3.关于民国时期数学教学法要求方面受美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设置数学游戏、教学联系生活经验、数学教学使用发现式、启发式教学和归纳法与演绎法并注重理论思维的培养.

第4章,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传播.清末民国时期欧美数学教科书由起先的通过日本传入到从欧美直接翻译引进,在中国经历了使用外文原版书到翻译编译的过程,最终经过众多研究者的融合改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

1.概述清末和民国时期对欧美数学教科书译介背景的基础上,对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使用的外文原版书及翻译版的情况进行分析,考察数学教科书的译介团体与出版机构,同时通过一些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讨论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使用的优点与缺点.

2.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中规定初中实施混合数学教学,数学教科书也在以往分科的基础上从欧美翻译引进混合数学教科书,并在混合数学理念指导下,国人编写了三套混合数学教科书.文中分析了分科数学与混合数学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归结了分科到混合数学教科书过渡的过程.

3.欧美数学教育改革运动提倡实验几何教学,使得实验几何学教科书一度成为20世纪初几何学改革的重点,文中从实验几何教学以及与论证几何教学的区别入手,论述了实验几何教学在中国的实施过程.

4.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主要表现在内容方面的转化,该过程是翻译和编译的内容与课程纲要规定内容逐渐相符最终实现自编的过程.另外,从欧美数学教科书的翻译目的、使用范围及自身特点的角度分析其特点.以此阐明欧美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转化过程.

第5章,欧美数学教学法在中国的实施.中国自清末实施新教育制度后,学校采用的数学教学法大多模仿欧美,中国在借鉴欧美教学法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现了自主创新.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的转化:

1.清末通过日本学习欧美数学教学法,即通过日本学习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以及单级教授法.文中通过算术科单级教授法的具体实施情况的介绍阐明中国在清末对赫尔巴特教学法的借鉴.

2.论述了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以此分析欧美教学法在中国的探讨与转化.

3.阐述了数学教学实验,从借鉴欧美的数学教学实验的开展情况及相关实验结果直至自主实施教学实验的过程,并以民国时期算术科教学实验中具体的几种类型及特点分析,总结中国数学教学实验的开展情况.

第6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民国时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通过蔡元培、黄炎培、庄俞等学者的观点,论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2.基于实用主义的倡导者杜威、孟禄关于数学教育的观点,摭取黄炎培在算术科中实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应用,从教材的选择、教学设施的制定及教学方案的选取等方面论述实用主义与数学教育的联系.

3.论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及数学教学法的选择方面的回响.

第7章,结论.阐明欧美数学教育的影响下中国数学教育的走向,同时提炼这一演变过程中的经验对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主要论述了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北师大初中数学引用文献:

[1] 北师大初中数学专业论文题目 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大纲模板 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框架怎样写
[3] 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北师大初中数学论文范文参考 北师大初中数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北师大初中数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