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中石油论文范文参考 中石油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中石油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31

中石油论文范文

中石油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中石油论文范文参考: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研究
  2. 第二篇中石油论文样文:中石油集团自主创新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
  3. 第三篇中石油论文范文模板:蒙古国的石油开发与蒙中石油开发合作问题研究
  4. 第四篇中石油论文范例: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及其原位强化修复研究
  5. 第五篇中石油论文范文格式:土壤中石油污染物行为特征及植物根际修复研究

★100篇免费中石油论文范文,可用于中石油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中石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中石油论文范文参考: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研究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物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国内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11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达到2.58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9%,已经超过了50%的国际警戒线,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能源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面对这一现状,实施海外经营、积极获取海外油气资源已成为以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为代表的国家石油公司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系统研究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既是中石油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国际化战略和能源安全战略等理论,结合中石油十多年国际化经营的实践,对中石油国际化经营的现状、面对的矛盾与复杂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目前中石油国际化研究与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国外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为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国外大型石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和经验,阐述了其对于我国石油公司国际化战略制定的借鉴作用.系统探讨了中石油国际化战略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总体原则、战略目标、战略模式和体系要素等;深入研究提出了中石油国际化的战略、应采取的措施和需要构建的保障体系等.同时,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石油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探讨了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对中石油带来的变化、影响、提升、转变和促进,客观评价了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所面临政治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和文化风险等.为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订提供了可供参考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国家能源安全的背景下,中石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必然性和战略意义,并在分析目前石油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对企业国际化理论、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进行梳理,构建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企业国际化理论为主线,以能源安全战略为补充和支撑的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理论体系.

第三章,中石油国际化的现状和动因.对中石油国际化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中石油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七大问题;其次,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各种因素展开了分析,指出中石油国际化战略对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最后,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中石油国际化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经营效率的提升需要和资源寻求需要两个方面.

第四章,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SWOT分析.采用SWOT方法,结合中石油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对中国石油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讨论,形成了中石油SWOT分析表.通过SWOT分析,指出中石油要发展,必须走国际化道路,积极参与国际间竞争,激发企业最大潜力,获取最大利润,实现四个突破.为中石油从总体上分析和把握国际化发展自身的优劣势和经营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对所处环境有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以及未来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和依据.

第五章,国外大型石油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一是总结和介绍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型石油企业、亚太和中东石油公司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特点和经验;二是选取了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这两家典型的国际大型石油公司为案例,重点介绍和分析了他们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和成果.三是对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了国外大型石油公司对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启示和借鉴.

第六章,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体系构建.通过对中石油国际化发展所面临的现状、矛盾和复杂性的分析,给出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构想,提出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指导思想,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主要目标,中石油国际化战略的主要策略,中石油国际化战略体系的组成要素,以及实现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条件.并基于此对中石油国际化的具体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对论文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给出论文的研究内容,论文提出的主要观点和建议.同时,对论文进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和建议.

第二篇中石油论文样文:中石油集团自主创新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

加强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自主创新建设实践中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取得成功,努力建设成为创新型企业.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石油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与国际先进石油公司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研发资源整合不够,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机制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方面,这大大制约了中石油的科技进步,制约了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从根本上制约了中石油的国际竞争力.

中石油的自主创新能力与研发投入及其他创新资源的投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其构建什么样的自主创新机制,良好的自主创新机制能充分发挥中石油现有的技术能力,利用现有的创新资源为中石油创新科技的同时创造效益.有效的创新机制能避免创新过程中的失误、规避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充分调动中石油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形成全员全时的自主创新,基于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有力地推进中石油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本文研究了中石油自主创新中的机制和能力评价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论文对自主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评述,对创新理论进行了概要分析,对自主创新机制研究的基本状况做了回顾总结,讨论了对创新的广义和狭义理解,对自主创新的内涵、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界定.

第二,论文从科技、研发体系和自主创新的实际状况出发,系统分析了中石油自主创新的现状,结合实际提出了中石油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造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根源在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机制,从而明确了中石油加强自主创新的关键是构建自主创新机制,并在构建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自主创新机制与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的思想.

第三,论文在界定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了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的主要特征;探讨了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其主要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剖析;对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创新过程及其模式的演进、创新路径和创新模式的选择深入探讨了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的构建方式、自组织演化机理,特别是深入分析了自主创新机制及其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与互动关系,分析了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对自主创新机制演进机制进行了探讨并解析了自主创新机制与自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明确提出自主创新机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载体和重要来源,而自主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机制的演进方向,并基于协同理论对自主创新机制进行了讨论,通过作用机理分析,为下一步构建自主创新机制奠定了基础.

第四,论文在对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构建的依据、原则和目标.基于构成要素和基本功能分别构建了中石油自主创新的决策机制、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自主创新的运行控制机制、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自主创新的扩散机制和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等子机制,形成了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的基本架构.基于协同理论和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的自组织演化特点,针对整个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构建了自组织演化协同模型,通过自组织演化原理系统构建了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以保证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的整体协同运行.

第五,论文在研究中石油自主创新机制的基础上,基于评价目标、依据和原则构建了中石油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基于简洁有效原则突出了核心指标,形成了符合中石油实际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评价体系之后对中石油集团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对中石油各油田企业进行了实证评价,对比较结果进行了分析,为基于机制提升中石油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定量评价基础上的科学依据.

最后,论文在构建机制和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对基于机制提升中石油自主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中石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决策和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策略支持.

第三篇中石油论文范文模板:蒙古国的石油开发与蒙中石油开发合作问题研究

蒙古正大力发展采矿业,希望依靠矿产开采业的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2010年,蒙古正式进入了石油开采国列表,并成为全球第31个石油开采国.根据蒙古石油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蒙古国的石油潜在储量为8.7亿吨,其中2013年证实新增储量3.3267亿吨,随着新油田的不断被发现,其潜在储量也在不断增大.但由于储量未被完全探明,勘查工作仍处初期状态,被开采量也是十分小的,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国的燃料消费主要全部依靠进口,导致了蒙古国石油几乎100%依赖进口,并且,蒙古国石油产品的需求总量大体上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由于石油进口不稳定,以及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使得蒙古国在经济上蒙受过了不少损失.基于这样的背景,蒙古国当务之急是需要尽快进行勘探,增加开采量,以满足国内工厂对石油原料的需求,避免进口石油产品价格变动对蒙古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蒙古对本国石油资源的研究,蒙古国蕴藏石油资源的大型矿床都处于中国大型矿床的连续段,而中国石油勘探和开采的经验和技术位于全球前列.因此,蒙古可以在石油勘探和开采活动上同中国合作.同拥有先进科学技术、众多人才、丰富经验的中国公司合作,会使蒙古国石油勘探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迅速进入开采阶段,为蒙古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虽然蒙中两国多年来在诸多行业里都有着一定的合作经验,但是石油勘探开采行业里的合作却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将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加强蒙中石油开发合作,本文认为蒙古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环境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法律环境的建设.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1章导论.简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其中,文献综述涉及自然资源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及其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的论述.同时,对蒙古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其特点以及蒙中石油开发合作的现状与主要问题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


https://www.mbalunwen.net/lunwendaquan/094682.html

第2章介绍了蒙古国的石油开发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文中首先介绍了蒙古石油勘探和开采历史,包括1990年以后蒙古石油工业的发展、蒙古国石油使用情况以及当今石油市场状况.文中指出了蒙古大部分蕴藏石油的区域几乎未被探明的主要原因: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备;二是特殊的气候使得石油工作的开展只能是季节性的;三是组织不当;四是开发资金比较匮乏.近几年,蒙古对石油资源的勘探逐年增多,石油开采量也明显提高.从目前已开始进行开采的区块来看,石油产出效果良好.所以,在鼓励对已被探明储量油矿进行开采的同时,在具体运营活动中还应该重视与经验丰富、科技发达的邻国合作,以便有效快捷地探明更多的石油矿藏.

第3章论述了蒙古自身的石油开发及蒙中石油开发合作等相关问题.文中主要介绍了蒙古国石油开采现状以及蒙中石油开发合作可能出现的阻碍及其成因.蒙古国石油开发活动变得越来越多,蒙古国已对3个油田开始进行开发.目前,蒙中两国的合作关系处于最友好的时期,具备了发展各个领域互利合作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合作领域就是矿产勘探开采行业.近几年,石油产品在两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因此,加强石油开采领域合作是恰逢其时.

第4章蒙古石油开发的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文中研究了蒙古采矿的基础设施与石油开发的基础设施环境、蒙古国矿产开采行业的投资环境以及对石油开采的投资现状.文中还论述了石油开采与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的密切关联.

第5章分析了蒙古石油领域的法律情况与政府所实施的政策.司法环境是解决石油产业各种问题的基础.文中研究了蒙古国石油行业的司法环境和石油产品分成合约等问题.石油开采勘探行业的外国投资者最重视的就是该国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及良好的司法环境.由于石油工业是投资风险较高的行业,因此,为了吸引外资蒙古必须确保本国石油行业司法环境的稳定性并杜绝官僚主义.

第6章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加强蒙中石油开发合作.文中提出了系列政策建议,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环境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环境的建设等.在基于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解决蒙中两国石油产业合作所面临的重点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第7章总结了蒙中石油开发合作的发展前景.

第四篇中石油论文范例: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及其原位强化修复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大,在石油的开采、运输、储存、加工等过程中,淋落、泄漏等事故时有发生,造成地下水土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石油烃污染物自20世纪八十年*始便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对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物的修复治理研究工作.

在众多的修复方法中,微生物修复技术由于其依靠天然衰减能力、不产生二次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干扰程度较小、修复费用低等优势而受到国内外关注.采用该技术对地下水土中石油烃污染物进行修复时,需要对受污染地下环境中的微生物降解机制、能力、效率、可持续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而当评估结果显示利用本源微生物的自然降解能力去除污染物质的效果和效率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实施强化微生物降解反应过程发生的强化修复方法,最终达到快速、有效地修复地下水土中石油烃污染物的目的.

本次论文针对某石油污染场地,在充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场地调查、风险评价、数据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研究方法,综合利用场地地下水、土中的污染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微生物群落等指标的监测数据,确定了场地的污染状况,识别了微生物降解过程的发生和主要反应机制,并预测和评估了微生物降解作用的修复效果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了场地石油烃污染物的生物强化修复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为场地进一步修复工作提出了合理方案.详述如下:

场地含水介质中TPH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污染源附近的Z36孔位置,总体分布范围以Z38-Z36-Z33一线为轴向两侧扩展,在垂向分布上总体上由浅至深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地下水中的TPH分布状态受介质中污染物的影响,但与介质中TPH的分布又有所差异,表现在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物在水平和垂向上扩散范围更广,说明地下水在溶解含水层介质污染物的同时,受到了污染物的对流、弥散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分析,获得了与含水介质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实测浓度较为吻合的结果,说明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可以考虑通过测试和分析地下水的氡含量,近似代替含水层介质污染物浓度分析的常规方法.

污染场地地下水、土中主要的石油烃污染物为烷烃和芳烃类物质,以苯系物和萘、菲等物质为代表,针对其中的关注污染物进行了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和地下水中苯和萘所构成的致癌、非致癌风险值均超过限值,有必要开展系统的地下水、土污染修复工作,且二者中苯对场地人体健康的威胁更为显著,而各种暴露途径中饮用污染地下水途径对场地人体健康威胁最大.

在确定场地地下水、土中石油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对场地监测期内地下水中总石油烃的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场地污染晕轴线上典型监测孔中地下水的TPH浓度在2009.9~2013.11的监测期内总体上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地下水中TPH浓度由污染源向下游逐渐降低,至Z10、Z19等监测孔位置TPH浓度已基本维持在0.2mg/L以下水平,同时,场地地下水中TPH污染晕的分布范围在监测期内明显收缩,说明地下水中石油烃的自然衰减作用效果较为明显.在此基础上,根据场地监测井TPH浓度与时间关系,确定各监测点地下水中TPH衰减速率均值为0.0015day-1,与相关研究计算结果相类似.另外,地下水中TPH浓度动态变化特征的分析还识别出地下水与含水层介质中石油烃之间的溶解、吸附和解吸附等过程.

中石油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石油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500字本科论文、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石油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中石油论文范文选题

通过对场地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的分析,识别了地下水中具有石油烃的自然衰减作用,为进一步直接证明石油烃微生物降解反应的存在,并确定其具体反应机制,对场地地下水中的水化学、同位素、微生物群落等指标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

在监测期内,位于场地地下水石油烃污染晕的下游和边缘位置的Z10、Z19等监测孔地下水中各指标均表现出类似于未受污染地下水的性质.在空间分布上,地下水中TPH、HCO3-、CH4含量总体上由污染源向下游逐渐减少,而SO42-含量则逐渐变大;在时间变化方面,随着地下水中TPH浓度逐渐降低,HCO3-、SO42-含量逐渐减少,而DO、NO3-、Fe2+,Mn2+等指标则稳定在较低水平,说明场地地下水中发生了石油烃微生物降解作用,而DO、NO3-、Fe3+,Mn4+等电子受体已经基本消耗殆尽,降解机制主要为硫酸盐还原作用和产甲烷作用.

地下水中HCO3-含量的变化可以表征石油烃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发生,但其含量可能受到多个过程和碳源的影响,为证明其含量的时空变化确实是由石油烃的生物降解作用引起,对地下水中无机碳的14C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沿着污染晕扩散方向,随着TPH和DIC含量由污染源向下游逐渐降低,14C值表现出更趋于现代碳的性质,说明由于污染源附近污染更为严重,石油烃的微生物降解作用产生了更多的DIC,并使其中的14C值更趋于石油烃中含量(0pmc).分析结果从同位素角度证明了石油烃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存在.

在环境污染微生物修复过程中,具有降解污染物效能的微生物是否存在以及微生物是否具有污染物降解基因,无疑是证明污染物生物降解作用发生的关键.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解析了石油污染地下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Dechloromonas aromaticaRCB、Pseudomonas putida、Pseudomonas protegens等多种具有降解石油烃效能的细菌在场地地下水中占优势地位.

在确认场地地下水中石油烃微生物降解作用存在的基础上,对无机碳中13C,14C同位素和硫酸盐中的34S同位素、土壤中硫酸盐还原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以进一步识别具体的降解机制,分析结果显示:Z8等孔地下水具有低δ13C,14C值,说明发生了不产甲烷的微生物降解作用,而E1等孔具有低14C和高δ13C值的地下水则表征了产甲烷的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存在.对污染地下水和未污染地下水中δ13C,14C值的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沿着污染晕延伸方向,产甲烷作用来源的无机碳比例由28.5~32.0%下降到5.94~6.67%,在污染晕下游和边缘位置基本可以忽略.34S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TPH和DIC含量总体上由污染源向下游逐渐降低,SO42-含量升高了约50mg/L,且其δ34S值由30.9‰逐渐降低到10.8‰,同时,多种具有硫酸盐还原效能的细菌在场地含水层介质中也占据优势地位,从而表征了以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石油烃降解过程的存在.

根据对地下水中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等机制的分析结果,建立了能够表达场地对流、弥散、吸附、生物降解等机制共同作用下的石油烃迁移转化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预测石油烃含量在微生物降解等自然衰减过程作用下达到预期水平所需的时间,并评估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微生物降解等各种自然衰减过程作用下,场地污染源处地下水TPH浓度降至0.05mg/L水平需要约6年的时间(从2013年11月开始);而场地Z36孔的SO42-含量预测结果显示,地下水中SO42-含量在预测阶段缓慢升高,于2023年年底达到约35mg/L的水平.

尽管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场地污染源处地下水中石油烃将在6年后基本消失,但场地附近居民健康和自然环境在未来6年的时间里仍将受到地下水中石油烃的威胁,因此,有必要采取人工强化修复手段来刺激场地地下水中石油烃微生物降解作用的进行.根据场地石油烃降解反应机制、石油烃迁移转化模型预测的结果,设计并实施了向地下水中投加K2SO4的微生物强化修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K2SO4的投加,地下水中SO42-和TPH含量在7天之内即显示出降低趋势,且由实测结果计算获得的石油烃衰减常数高于场地天然条件下的速率水平,说明地下环境中的硫酸盐还原菌活性较强,投加电子受体起到了刺激微生物发生降解反应的作用;而试验进行20天后各指标基本又恢复到试验前水平,说明在场地的地下水流速条件下,试验投加的硫酸盐量不能维持石油烃降解作用的持续进行,因此,在实施场地修复工程时,需要考虑在污染源附近投加硫酸盐等刺激物质,且需要通过增大投加量或采取固定化的方式维持其强化修复作用的持续性.

第五篇中石油论文范文格式:土壤中石油污染物行为特征及植物根际修复研究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蕴藏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开采量逐年攀升,然而在原油开采、运输及加工过程中由于技术、管理及事故等原因,造成大量石油进入环境给周围土壤、水体带来严重污染,使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由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所限,土壤石油污染仅仅依靠土著微生物修复不仅周期长而且效率低,只有通过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作用下才能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本文以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土壤石油污染植物修复为主线,采用原位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石油在土壤系统中的挥发、吸附、解吸、自然降解等行为特征及石油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和降解特征,通过监测土壤总石油烃含量(TPH)、植物生态指标、土壤主要性质指标等,考察了不同植物对石油污染物的修复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了石油污染物在植物修复中的根际分泌物的分布特征,揭示了根际分泌物对石油污染物降解的协同作用.以根际土壤为研究目标,分离、筛选获得了高效石油降解菌,考察菌株降解石油的过程和效果.建立了石油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方法,为土壤石油污染生物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

1、石油污染物在土壤、土壤-植物系统中的主要行为特征包括挥发、吸附、解吸、自然降解和迁移等.①石油污染物在粉质壤土中的挥发行为可以用Elovich动力学方程m等于A+Blnt或一阶动力学方程m等于m0e-kt描述.粗颗粒含量高、环境温度高、土壤石油污染浓度大有利于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挥发;②石油污染物在粉质壤土中的吸附行为可用拉格朗日二阶动力学方程dqt/dt等于k2(qe-qt)2较好得描述.石油污染物在供试土壤中的平衡吸附量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粘粒的含量,细颗粒含量高的土壤平衡吸附量大.土壤对石油污染物吸附为放热过程,吸附过程自由能变(ΔG0)为负值,吸附过程能自发进行,整个吸附体系中熵减(ΔS0)是吸附作用进行的主要驱动力.③石油污染物在粉质壤土中的解吸行为特征可以用4参数2室一阶动力学方程qt/q0等于Frexp(-krt)+Fsexp(-kst)描述.动力学分析表明石油的慢解吸速率常数要比相应的快解吸速率常数低2个数量级以上.25℃条件下渭河阶地粉质壤土、黄土台塬粉质壤土、陕北黄土高原粉质壤土中的石油解吸率分别为43.08%、52.54%和34.60%.④石油污染物在粉质壤土中的自然降解符合一阶动力学方程Ct等于C0exp(-kt),渭河阶地粉质壤土石油污染浓度为3000mg/kg时,降解速率常数最大,为1.689d-1,半衰期最短,为410天;黄土台塬粉质壤土石油污染浓度为10000mg/kg时,降解速率常数最小,为0.984×,10-3d-1,半衰期最长,为704天.⑤石油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特征表现为:粗颗粒含量高的渭河阶地粉质壤土在三种石油污染浓度条件下,石油污染物均迁移到90cm以下的土壤中.较渭河阶地粉质壤土中细颗粒含量多的黄土台塬粉质壤土和陕北黄土高原粉质壤土在污染浓度为3000mg/kg条件下石油污染物未穿透80cm土壤.种植红三叶草的陕北黄土高原粉质壤土各层石油污染物含量均比种植黑麦草各层高.⑥四种供试植物修复后红三叶草土壤中TPH降解率最高,其余三种植物的降解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扁穗冰草、黑麦草和狗牙根.在植物修复条件下,土壤中TPH降解率较空白对照提高了35-48%.

2、石油胁迫下植物根际分泌物研究:3000mg/kg石油污染下红三叶草根际区的小分子有机酸、总糖和氨基酸的含量较7000mg/kg和10000mg/kg高.三种污染浓度条件下三种根际分泌物含量均较空白对照高.表明在低浓度石油胁迫下能够促进根际区小分子有机酸、总糖和氨基酸的分泌,说明植物在石油胁迫下做出积极的反应.

3、根际石油降解菌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以土壤石油污染红三叶草修复区根际污染土壤为石油降解菌菌源,分离得到10株石油降解菌,通过复筛获得了4株高效降解菌,分别为SL-1、SL-3、SL-7和SL-9;通过对菌株形态观察、结合生理生化特征研究和16SrDNA分子学鉴定,确定菌株SL-1、SL-3、SL-7和SL-9分别为动性杆菌、藤黄微球菌、蜡状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通过石油降解试验,建立了石油微生物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型,获得了土壤中微生物降解反应速率常数与半衰期等模型参数;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合技术分析了菌群X6(即SL-1、SL-3、SL-7和SL-9)对石油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X6菌群为高效降解菌群,54天石油的降解率可达到90.50%,较空白对照提高了67.72%;随着生物降解时间的延长,石油组分中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及环烷烃相对总量均呈减小趋势,而芳香烃和其他醇类、醛和酸类的相对含量增加.

4、土壤石油污染修复植物筛选:选择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的四种植物(红三叶草、扁穗冰草、黑麦草和狗牙根)进行土壤石油污染修复试验.通过监测污染土壤中的TPH降解率、植物生长性状、土壤主要性质、土壤和植物氮同位素等特征指标,筛选出高效修复植物.利用红三叶草对污染浓度为3000mg/kg的渭河阶地粉质壤土进行修复,455天土壤中TPH降解率可达94.52%,较扁穗冰草、黑麦草和狗牙根分别高13.82%、18.28%和20.82%.从植物的生长性状分析扁穗冰草对石油污染胁迫的耐受性强,初期植物的株高和生物量均较其它三种植物大.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氧化还原电位分析结果表明红三叶草三种指标随修复时间增加增长率均高于其它三种植物.红三叶草和扁穗冰草可作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修复土壤石油污染植物修复的良好品种.

关于免费中石油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中石油引用文献:

[1] 石油工程本科论文选题推荐 石油工程本科论文题目哪个好
[2] 经典石化石油学术论文题目 石化石油学术论文题目如何取
[3] 新颖的石化石油研究生论文题目 石化石油研究生论文题目怎样拟
《中石油论文范文参考 中石油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中石油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