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社区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社区医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5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

社区医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社区医学论文范文参考:城市社区老年人规律体育活动行为的社会生态学探索及健康干预策略研究
  2. 第二篇社区医学论文样文:基于CIPP模型的广西高等医学院校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研究
  3. 第三篇社区医学论文范文模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协调机制研究
  4. 第四篇社区医学论文范例: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5. 第五篇社区医学论文范文格式:基于均等化视角的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研究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社区医学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社区医学论文范文参考:城市社区老年人规律体育活动行为的社会生态学探索及健康干预策略研究

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无疑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为了应对二者对全人类所产生的重大负向作用,健康老龄化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即在老龄化社会中,绝大多数老年人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使社会发展不受过度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规律体育活动(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RPA)行为对于延缓老年人机能衰退和改善慢性病症状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其低成本高效益性更使其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是老年人动态、连续健康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干预措施.然而大部分老年人尚未达到推荐的体育活动水平,RPA对于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及健康水平的提高所应具有的重大意义尚未充分体现,国内外研究均显示RPA行为干预是健康干预的难题.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区医学文章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硕士论文、2000字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社区医学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社区医学论文范文题目

为了对体育活动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准确锁定干预的切入点,必须明确体育活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健康相关行为研究显示,个体的行为是在其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水平、身体心理状况、知识和资源框架内形成和改变的,体育活动行为是健康行为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最终RPA行为的形成亦是错综复杂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国外对于RPA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融入了社会生态学理论思想,涉及了人口学、社会支持、心理状态、健康状况、健康知识、慢性病等因素,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1)研究中大多是应用简单方法对单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且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收入等人口学因素的影响作用在各项研究中的结论存在不一致现象;(2)单个研究中考虑因素并不全面,未将尤为重要的社会因素细致分化,未考虑社会因素的各个不同维度的影响作用;(3)尚未研究各因素在影响体育活动行为时的相互作用关系,未说明各因素对于RPA行为除了直接作用外,还存在间接作用及其具体路径关系.国内老年人RPA行为影响因素理论研究部分基本是国外研究的理论综述,人群实证研究多数为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的分析和讨论,多数研究样本含量较小,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的老年人体育活动行为研究尚属空白.

为此,本研究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考虑一般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状况、经济状况等)、个体健康知识、社会支持、环境条件、健康状况、慢病条件、心理状态等多个因素对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行为的作用,采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路径模型分析方法,确定老年人RPA的社会生态学影响因子及各因子之间的路径关系,以期为RPA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总体研究目标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性分析,确定城市社区老年人RPA影响因素,探讨体育活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于体育活动行为时的相互关系及可能存在的间接路径,提出利用可控制因素提高老年人体育活动水平,为社区老年人生活方式健康管理提供政策依据.具体研究目的包括:明确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RPA现状及其社会生态学影响因素;将社会因素、健康知识、心理因素、健康状况对体育活动行为的影响细致化,确定在各因素中对体育活动产生影响的具体维度因子;分析一般因素、社会因素、健康知识、心理因素等在影响体育活动行为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确定各主要影响因子对体育活动作用的直接路径与间接路径.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复习法和焦点小组访谈法收集了本研究的定性资料,通过社区现场和调查员入户问卷调查收集定量资料.在济南市的青年西路、棋盘街、佛山苑、正大城市花园4个社区对5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集了1580人的一般信息、社会因素、健康知识、健康状况、慢性病、心理状况、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资料.对于该定量资料在统计描述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并且应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明确了体育活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终确定了各因子对于体育活动行为作用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本研究应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χ2检验、等级相关、t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PLS路径模型分析.上述分析采用SPSS16.0和SmartPLS2.0统计软件实现.

主要研究结果

1.RPA行为的现状及单因素分析:社区老年人RPA的参加率为60.8%,尚有近40%的老年人尚无规律的体育活动.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PA与社区、年龄、就业状况、月收入有关,与性别、文化程度无关.青年西路、棋盘街、佛山苑、正大城市花园社区RPA的参加率分别为46.3%、67.2%、72.2%、90.7%,社区间比较的χ2等于98.19,P等于0.000;男、女组间RPA参加率进行比较的χ2等于1.33,P等于0.249;各年龄组间RPA比较的χ2等于25.21,P等于0.000,≥80岁年龄组RPA参加率最低,低于其他各年龄组,50~59岁年龄组RPA参加次低,低于60~69岁年龄组;文化程度组间RPA比较的χ2等于2.12,P等于0.832;不同就业状况组间比较的χ2等于17.78,P等于0.000,多重比较显示在业低于离退休组;不同月收入组间进行比较的χ2等于14.89,P等于0.005.

2.RPA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部分老人对RPA的认识还不够,部分老人有活动的意愿,希望能够得到一定的帮助,如有人带头组织体育活动,并且得到家人、朋友共同参加,最好由社区来组织,活动地点也能够在社区内部.对于其他社区活动,老人们也需要有个带头人,居委会也行,其他人也行,能心甘情愿地帮助他们的人就行.老人们都希望能够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原因一是老人对社区的信任和依赖,原因二是多数老人参加活动的障碍是活动地点远不方便,希望能够在社区内参加活动.老年人明确表示支持在聊天中学习健康知识,最好能有机会与专家和朋友一起聊天.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尚不能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如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等.

3.体育活动行为影响因素的PLS路径分析:潜变量社区、年龄、社区活动、轻度活动、中重度活动与体育活动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3、0.15、0.12、0.13、0.13,而且路径系数经检验在α等于0.01水准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t0.01/2,9991≈2.58);潜变量非高血压、社区安全感、与直系亲属交往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7、0.09、0.08,而且路径系数经检验在α等于0.05水准上均有统计学意义(t>,t0.05/2,999≈1.96);就业状况、抑郁、非糖尿病、社会活动、高血压特异知识、医学知识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6、-0.07、-0.06、0.06、-0.05、0.06,经检验各路径系数在a等于0.20水准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t0.20/2,999≈1.28).

4.体育活动行为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PLS路径分析:与社区安全相关的潜变量为年龄、社区、抑郁、社区活动,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100、0.182、-0.154、0.190;与社会活动相关的潜变量为社区活动、就业状况,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449、-0.067;直系亲属聚会与其他潜变量均无关,对于体育活动行为的影响具有独立性;与社区活动相关的潜变量为社区、抑郁、医学知识、中重度活动能力、社区安全、社会活动,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145、-0.083、0.121、0.100、0.169、0.375;与抑郁相关的潜变量为社区、中重度活动能力、社区安全、社区活动,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150、-0.228、-0.139、-0.107;与非高血压相关的潜变量为中重度活动能力,其路径系数为0.29;与非糖尿病相关的潜变量为高血压特异知识,但路径系数较小为0.100,对糖尿病变异的解释能力较小,故其对于体育活动行为的影响具有独立性;与高血压特异知识相关的潜变量为非糖尿病、社区、医学知识,但对于高血压知识解释能力太低,故其对于体育活动行为的影响具有独立性;与医学知识相关的潜变量为年龄、社区、中重度活动能力、社区活动,其路径系数为-0.178、0.240、0.113、0.131;与中重度活动能力相关的潜变量为非高血压、年龄、抑郁、医学知识、轻度活动能力、社区活动,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168、-0.184、,0.118、0.110、0.491、0.086;与轻度活动能力相关的潜变量为中重度活动能力,其路径系数为0.610,但根据其实际意义,该变量对于体育活动行为的影响具有独立性;与社区相关的潜变量为抑郁、医学知识、社区安全、社区活动,其路径系数为-0.167、0.248、0.191、-0.232;与年龄相关的潜变量为中重度活动能力、医学知识,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372、-0.169;与就业状况相关的潜变量为中重度活动能力、社会活动,但对其变异解释能力低,故其对于体育活动行为的影响具有独立性.

5.各因子对于体育活动行为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年龄对体育活动的直接作用虽不可变,但2条间接作用路径分别为年龄->,社区安全->,体育活动、年龄->,中重度活动能力->,体育活动;除社区对体育活动的直接作用外,还有3条间接作用路径,分别为社区->,社区活动->,体育活动、社区->,社区安全->,体育活动、社区->,抑郁->,体育活动;抑郁对体育活动具有直接作用外,还有2条间接路径,分别为抑郁->,社区安全->,体育活动、抑郁->,社区活动->,体育活动;社区活动不仅对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直接作用,还有2条间接路径,分别为社区活动->,社区安全->,体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活动->,体育活动;医学知识对体育活动的直接作用虽不强,但其2条间接路径不容忽视,分别为医学知识->,社区活动->,体育活动、医学知识->,中重度活动能力->,体育活动;中重度活动能力对体育活动具有直接作用外,还有2条间接作用路径,分别为中重度活动能力->,社区活动->,体育活动、中重度活动能力->,抑郁->,体育活动.

结论与建议

城市社区老年人RPA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维的,包括一般因素(社区、年龄、就业状况)、社会因素(社区安全感、社会活动、直系亲属聚会、社区活动)、心理因素(抑郁)、健康状况(活动能力)、慢性病状态(非高血压、非糖尿病).多维的影响因子同时作用于老年人体育活动行为时,其作用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各因子之间是相互影响的.部分因子既是体育活动行为的直接作用因子又是某些因子间接作用的中间变量,而且某些因子对体育活动行为既具有直接作用又具有间接作用.

政策建议:(1)将体育活动行为干预作为老年人健康管理与健康干预的重中之重;(2)将社区作为老年人体育活动行为干预的重要平台;(3)对社区老年人RPA行为实施个性化干预;(4)心理干预应融入社区体育活动行为干预;(5)将慢性病老人体育活动行为干预作为社区体育活动行为干预的突破口;(6)实施以社区为平台的多维体育活动行为干预.

创新与不足

本研究的创新:

1.立题有创新

体育活动行为干预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也是目前全球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同时全面考虑人口学、社会、心理、健康状态、慢性病、健康知识等因子对于体育活动行为的作用,并首次将社会因素分为社区安全感、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区活动、社会支持不同维度来分别界定其在老年人RPA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在研究体育活动行为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各影响因子作用于体育活动行为时相互作用的假设,并对该假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验证,最终确定了各个因子对体育活动作用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

2.方法应用有创新

针对本研究立题中所提出的各因素间复杂关系假设,以及数据的非正态、多维、多元共线性等特点,首次将PLS路径模型分析方法应用于筛选RPA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应用该方法理顺了各影响因素作用于体育活动行为时的相互路径关系.

3.结论有创新

本研究得到RPA行

第二篇社区医学论文样文:基于CIPP模型的广西高等医学院校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研究

背景

基层卫生人才是目前急需的医学人才,我国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训项目”,主要培养在基层从事全科医疗的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近几年,各高等医学院校相继加入到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队伍中,均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探索.依据评价学、教育学等理论与方法进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判断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设置等教学环节是否适应人才培养需求,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己成为医学教育急需开展的重要课题.CIPP评价模式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教育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步骤.

目的

1.根据CIPP评价模型,通过对广西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人力资源需求及现状的调查,了解开展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的背景.

2.通过对广西三所高等医学院校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了解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培养模式、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等,了解开展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及过程.

3.采用SERVQUAL(Service quality)模型,构建学生使用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量表”,并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通过订单式全科医学生对高等医学院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及基层就业意向的调查、与五年制临床医学生教学效果的比较,了解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的培养效果.

4.针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进行SWOT战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方法

1.采用文献分析法搜集、查阅、分析和整理订单式医学教育和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开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和发展现状,进行高等教育评价、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的综述.

2.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设计针对各类对象的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高等医学院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就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的背景、投入、过程和结果进行调查分析.

3.采用小组访谈法,使用自编的访谈提纲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其对于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开展的建议.

4.采用数理统计法,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构成比及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Binary Logistic非线性回归模型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计算、解释.

5.采用SWOT分析法,分别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和政府部门就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结果

1.数量上,广西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目前仅有全科医生1907人,要达到每万名居民有2~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仍需全科医生9061~14545人,数量缺口大;质量上,广西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学历以本、专科为主,中级及以下职称占95%以上,工作内容以基本医疗工作为主,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处于次要位置,实际操作技能落后,学习能力欠佳.

2.在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投入上,广西三所医学院校对开展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非常重视,在招生规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经费、教学设施、机构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有理论教学师资的水平基本能满足学校理论课的教学要求,但合格的临床师资和社区师资比较欠缺.

3.在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上,广西三所医学院校均针对基层医生的岗位需求,单独制定订单式全科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上,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和尝试.

4.“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7,重测Pearson’s系数为0.96,结构效度提取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3.74%,该量表信度、效度较好.广西三所医学院校“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量表”各项目的平均分位于2.82~4.15之间,广西医科大学全量表平均得分较高,其次是右江民族医学院,最后是桂林医学院,学生满意度由高到低的维度为:可靠性、保证性、有效性、有形性、移情性、反应性.不同年级学生量表平均分有差别,而性别、民族、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党员和学生干部等个人基本信息对学生量表平均分无影响(p>0.05).

5.订单式全科医学生年龄以24岁以下为主,75%来自于农村,近90%为非独生子女,近90%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万元,父母多为农民及中学或以下文化.学生选择此专业的原因多是家人建议和无学习费用压力,73.0%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就业,广西医科大学学生下基层的意愿较高,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两所院校仅有50%~60%.多因素分析显示,学校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入学时间不久、汉族、父亲文化程度较低、对国家政策了解、入学原因为为家乡基层人民服务、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原因非受入学前合同限制的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较高(p<0.05).订单式全科医学生在基层就业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上优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生(p<0.05),而在医学理论知识掌握方面与五年制临床医学生无明显差别(p>0.05),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在校教学效果良好.

6.围绕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现况、培养模式、师资及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的访谈,来自广西三所医学院校的12名教学管理人员针对学校教育体系及政府支持方面提出了10余条建议,为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订单式全科医学生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订单定向医学教育提出的建议共有285条,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考研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思想教育、政策宣传、招生、国家政策等方面.

结论

1.在人才培养的背景需求方面,基层医生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通过订单式培养的模式,能解决基层医学人才需求量大与学生基层就业率低的矛盾,是缓解目前基层医学人才供应紧张的有效途径.

2.在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实施过程方面,广西三所医学院校从办学指导思想到机构设置、教学条件、实践基地、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满足基层全科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还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学校对于订单定向医学教育的投入和实施过程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3.在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的效果方面,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培养效果良好,通过5年的在校教育及规范的全科医学方向的毕业后教育,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医学人才紧缺的现状,并且通过引进高学历、有系统医学教育背景的医学人才,最终实现改善基层医学人才质量结构的目的.

4.通过SWOT战略分析,结合全科医学人才需求与现状、全科医学学科发展趋势,从高等医学院校和政府部门两个层面提出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具体对策与建议:高等医学院校应构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转变教育理念等;政府部门应加强过渡期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等.

第三篇社区医学论文范文模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协调机制研究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医学技术和信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卫生服务期望的不断提高,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呈线性增长趋势,居民医疗负担不断加重.“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国民关注的重要问题.200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问题与困难,医疗资源配置已成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构建、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有效配置区域医疗、上下游医疗机构间的医疗服务资源,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协调发展,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卫生资源使用公平性和效率性的需要.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中,医疗机构的联结主要是通过转诊医疗活动来实现的,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成为实现分级医疗的核心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探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协调机制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医院的合作、有效地配置全社会的有限的医疗资源,从经济意义看是实现合作价值最大化,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健康.但究竟应该如何协调来实现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构成与运行涉及到患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市医院、医疗保险机构和政府等多个行为主体,作为城市医疗服务市场供给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之间的行为分析是最基础的形式,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看,本质上是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近几年国内对社区卫生服务转诊的研究较多,大多数研究主要是对策研究,以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为主,缺乏深入的机理分析和实证分析,关于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应链的研究文献尚未见.因此,从经济行为主体角度研究其行为关系,进而从经济组织角度研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形式,对认识医疗服务市场的运行规律,进而认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从经济组织的视角,将研究聚焦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的转诊关系入手,构建了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应链网络,建立了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应链网络协调的基本分析框架,提出了能力、信任和信息的治理机构,系统地探索性研究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协调问题;建立了具有医疗服务质量差异的Hotelling模型和Salop模型,对城市居民就医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的三种协调模式,从关系租金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论表明纵向一体化模式是一种Pareto改进,而建立长期关系导向的关系契约模式优于纵向一体化模式;以医疗服务能力为协调要素,构建了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应链网络的关系契约协调模型;研究了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问题,提出了建立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应链成员之间信任的分析框架和建议;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提出了发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卫生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关系契约理论等理论,构建了城市医疗服务供应链网络协调的基本分析框架,从微观层面、组织层面及制度层面系统地对城市社区卫生网络的协调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第四篇社区医学论文范例: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为了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切实改善我国医疗服务质量,继北京协和医学院后,从2001年开始,我国一些医学院校陆续试办八年制医学专业.在我国试办八年制医学专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教育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制定的八年制医学专业教育标准和教育质量监控标准,试办八年制医学专业的院校课程各异;另一方面,更深层次,八年制医学教育缺乏可比较的外部质量监控和回馈提高机制,这对于八年制医学专业这样一个对于大部分医学院校属于新办的专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本研究以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基点,遵循“科研与国情、定性与定量、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从教育学的视角,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我国首批试办八年制医学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探讨分析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国际上不同地区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的研究,为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重点选择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的代表——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专业进行国际比较、了解课程改革意向,在医学教育课程设计理论指导下形成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界定医学院校教育课程的内涵;分析影响医学课程设计的因素;总结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步骤.

2.国外医学课程设置及改革现状,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研究.

3.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主要包括我国第一批开设八年制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课程框架结构、招生和课程各阶段的情况和特点,差异和分析.

4.选取北京协和医学院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详细比较两所医学院校课程微观结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法的差异并进行原因分析.

5.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

主要研究结果包括:

1.从国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及改革现状来看,国际上不同国家关于医学教育作为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的认识趋同,其标志是招收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医学教育项目在不同国家逐步得到推广.课程组织方式多采用了整合课程设计,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均采取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各国均注重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以培养达到基本质量要求的医务工作者.这些比较中的共性值得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方案设计中借鉴.

2.从我国第一批试办八年制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课程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些学校的课程在设置时均参考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课程,这为选取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代表进行具体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在课程设计上各医学院校各不相同,揭示了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不确定和没有统一的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标准造成的八年制医学教育课程方案高度不统一

3.选取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的代表与美国一流医学院校的代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课程进行详细的微观比较,两校课程设计的差异深层次反映了医学教育属性认识上的差异.此外,由于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医学预科教育时间为4年,导致临床教育阶段时间偏短,毕业后还有1年的实习医师培训(PGY-1),这种医学预科与临床训练之间的博弈关系,值得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在课程设计时结合毕业后教育综合审慎考虑.

4.分析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师关于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调查结果.多数教师认为在八年制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应采用多学科整合和以器官一系统为基础或以疾病为基础的课程结构,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应采用主动学习的方法.

5.我国八年制医学专业课程建议方案

(1)八年制医学专业定位为专业教育.

(2)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大发展潜能和较强适应性的卓越医学人才(excellence),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学家.为此,学生应达到9个方面的要求.

(3)学生毕业时的预期收获:采取高层次学习产出的描述方式,按照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从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包括基本知识20条;基本技能13条;职业素养11条.

(4)在我国尚未完善实施“4+4”医学教育的政策保障前提下,作为过渡方案,可以考虑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中实施3年预科教育+2年基础医学教育+3年临床教育的课程框架设计.在关键质控点设立质控标准.

(5)在临床教育资源的选择上,结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更多的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引入到学校临床教学的教育资源中.在临床教学中更加重视标准化病人和模拟实验室、虚拟病例的使用.

(6)在考核评价方式上注重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应用.

研究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八年制医学教育的课程标准,以提高八年制医学专业的教育质量.

第五篇社区医学论文范文格式:基于均等化视角的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研究

一.研究背景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理论上,公共产品(服务)供给领域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有义务和责任通过直接提供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分担居民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对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居民消费和提振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工作紧密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主题展开,推进该工作已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路径.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将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撑,这是通过研究帮助相关政策制定的有利政治时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畴.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与我国当前行政管理领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相吻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概念下,卫生政策的研究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必须把握均等化视角下基本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的方向,以便科学的进行研究设计,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上海各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历来十分重视,一直将其视作为民服务的实事工程,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服务模式,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但是,在“均等化”这一新视角下,区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存在的差距和问题都被清晰的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要求从资源配置、市级统筹等多个方面进行政策调整,而目前相关研究多是针对某些局部问题的探讨,缺乏基于现实案例全面剖析及解决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的系统研究.

上海医药卫生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机制将基本完善.根据上海市医药卫生改革的目标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迫切需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研究,以便指导上海市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另外,考虑到各地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中面临类似问题,本研究获得的结论及总结的经验将对其它地区的卫生改革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基于上述这些考虑,笔者认为从“均等化”的视角开展的对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关研究,在实践和学术两个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从实证角度剖析上海市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外环境,形成分析影响均等化实现的完整框架,在问题根源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为制定促进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的具体目标包括:

1.多方面考察实现上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的外界环境.

2.全面分析样本社区卫生机构和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相关的服务开展、经费投入和人员配置等情况.

3.梳理目前影响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的因素,并进行影响因素的根源分析.

4.针对分析得到的根源性因素,对影响服务均等化的技术瓶颈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和解决.

5.提出为实现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近期应该采取措施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

面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崭新的研究语境,本研究借鉴世界银行研究中心的政策循环理论,作为指导性的理论框架.依据“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思路,假定外环境、资源投入、服务过程、产出结果等方面有明确联系,主要从“资源配置”的方面展开论述.

研究系统检索收集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界定、成本核算、人力资源配置和服务型政府构建相关的电子数据库资源、国家及上海市(含市级及样本区县)的政策文件、内部研究报告和年鉴资料.

此外,将上海市卢湾区和闸北区(中心城区)、嘉定区和阂行区(近郊区县)以及崇明县(远郊区县)作为样本区县,通过随机抽样形成了包括5个区县24个样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案例集.利用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需要的财政收支、人口地理、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社区卫生人力和服务项目开展等信息进行了系统收集;并对上海市卫生局、市CDC、样本区县卫生局、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和样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及领导进行了关键知情人访谈.

在具体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时,研究利用了以下方法:

1.文献归纳法.对收集的文献、政策文件和内部报告资料进行文献综述归纳分析.

2.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上海市社会经济、人口健康和卫生经费投入等的现况及变动趋势,对样本机构基本情况的分析也主要使用该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了一些研究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分析;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进行了上海市社区卫生机构生产效率的分析.

3.卫生系统诊断树分析.运用该方法可以回溯原因、连续描绘因果联系的优势,对影响上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根源展开分析.

4.定性定量多重论证.在对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先项目包、实现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等部分,研究尝试应用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方法进行了分析.

5.成本核算分析.基于时间分配系数法进行成本核算,通过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劳务收入、每单位服务人员消耗和时间消耗等指标均等化标准的研究,对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的标化成本进行了核算研究.

6.规范差距分析法.通过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标准”的研究,以此为依据运用规范差距法对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上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并提出弥补差距的策略和建议.

使用的分析工具方面:通过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整理.利用Excel2010进行成本核算和基本情况的描述性数据处理;用SPSS11.5建立分析数据库,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软件Deap进行数据包络分析.

四.研究结果

1.研究阐明了“均等化”背景下的研究思路.通过辨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概念的内涵,结合当前行政管理改革动向的分析,阐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出的时代背景.明确指出,基本公共卫生政策研究语境已经改变,研究思路上,需要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的内外环境分析开始,把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标准”,进行卫生资源配置和相关政策的调整.

2.详细分析了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所处的内外环境.主要结果包括以下方面:

上海常住人口年均增长3.65%,外来人口比重快速上升(2010年达到38.67%),社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面临挑战.户籍和非户籍人口在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和死因构成上存在的差别,体现了人群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果的不均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将会加大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难度.

2006-2010年,上海市级和区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总体上政府有能力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支持.但是,从人均经费投入看,各区县对社区公共卫生的实际投入非常不均等.人均社区卫生经费、人均社区公共卫生经费的确定是主观的,与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和增长机制”目标存在差距,不利于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维护居民健康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服务产出显著增加.但是,社区公共卫生人力不足对各个区县来说是一个普遍而严峻的问题,而人员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与人员不足是并存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方面,缺乏统一的指导规范对服务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为对服务规范化和均等化没有统一认识,24家样本社区卫生机构全部开展的公共卫生项目仅占总项目数的9.27%.


https://www.mbalunwen.net/lunwendaquan/088100.html

3.系统分析了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利用卫生系统诊断树模型,发现以往社区公共卫生投入政策缺乏实现均等化的机制设计,一些“筹资”和“规制”类的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分析认为均等化目标项目不明确、缺乏成本核算数据支撑以及对人力不足情况的量化是三个影响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投入的基础性技术难点.

4.研究解决了影响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几个基础性问题:

界定了70个具体服务项目,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包.这些项目具有实施基础较好、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对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作用突出的特点.保障该项目包中的全部服务优先实现均等化,将为其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明确了可供其它研究借鉴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步骤和关键变量处理方式;通过实证数据证明了现有的40元/人的社区公共卫生投入标准是不足的,难以满足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需要;计算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单位的标化成本,可作为购买服务时确定价格的参考依据;标化服务量下计算的优先项目总成本可以作为均等化目标下,进行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的参考;通过分析指出,如果经费需要量占当地财政支出的比例过高(例如,不含固定资产折旧时,占当地财政支出比重0.3%以上),应该由市级财政投入部分经费.

指出需要构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部市场,转变以往投入经费“养机构/养人”的传统做法,通过按绩效支付等方式进行服务购买,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效率.研究在文献评阅和现有经费投入方式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建立服务购买方式的基本框架,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测算了开展社区公共卫生优先项目所需人力,结果显示24家样本机构中有11家存在缺员.研究认为有必要重新制订上海市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力配置标准,中心城区、近郊区县和远郊区县分别应该达到3人/万人、3.5人/万人和4人/万人的公共卫生人力配置标准才能基本满足优先项目开展需要的人力.

五.政策建议

面对实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崭新视角,需要结合上海市社区卫生工作开展的实际,进行涉及多层面的系统性改革.建议在政策制订中,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1.必须发挥市级部门的统筹作用.从均等化影响因素及其根源的分析结果看,需要在管理协调机制上体现层级的上移,仅仅依靠区县级工作的开展,难以做到社区公共卫生资源的统筹调度.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应该把握当前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高度重视的政治时机,积极研究定位卫生领域内相关制度调整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争取相关财政、人事政策的支持.

2.科学设定并严格执行社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是实现均等化过程始终要重视的工作.做好该工作,首先需要完善有关的信息渠道,这可以从科学开展社区诊断工作、建立并运用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和建立社区(居民)参与的机制等方面努力;此外,及时进行服务项目动态调整,防止服务内容僵化是容易忽视的重要工作,应该做到社区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可进可出”,或者进行项目开展内容、流程的及时优化,随着服务能力增强,可以逐步扩展优先项目包的内容;最后,社区基本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包和服务规范一经确定,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保证上海市所有区县统一遵照开展.

3.各项制度建设工作的完善,是保证社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效率的关键,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应该组织人力,加快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服务的规范化开展,对保证服务质量和数量,以及服务效果的发挥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服务规范也是制定服务考核指标的基础,这些工作的开展对均等化的实现起基础性作用.

需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成本监测点,并实现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化.成本核算是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性技术难题之一,成本数据准确及时的收集和分析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建议上海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成本监测点,并设立专门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核算工作,实现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化.

应该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建立社区公共卫生经费和财政支出间的内在联系,并强化市级财政投入.各区县可以按自身财政支出的0.3%(不含固定资产折旧维修)或者0.35%(含固定资产折旧维修)作为本区县对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总量的上限,达不到全市人均经费投入水平要求的,由市级财政补足差额.

必须重视创新经费投入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研究建议,在购买服务的经费投入机制框架下,通过项目预算制度建立经费和服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按人头预付的方式进行经费总量的控制,加强绩效考评工作,通过按绩效支付形成对服务供方的激励,促进服务保质保量提供.

积极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制,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价是均等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和社区卫生机构领导的升迁、奖惩直接挂钩,实施领导问责制度.要注重考评结果的分析和使用,体现奖优罚劣的作用,通过考核逐步发现和解决影响服务有效提供的因素,加强公共卫生决策循证,切实理顺公共卫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重视改革劳务分配制度,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劳务报酬水平.从数据分析结果看,人员的期望报酬基本是其目前收入的两倍左右.区域性因素外,劳务报酬低、工作压力大是导致社区公共卫生人员“留不住、招不进”、流动性大的重要因素,这直接影响服务的开展.研究认为对社区公共卫生人员的劳务报酬也应该体现购买服务的制度设计理念,明确每单位服务的购买价格和服务要求,将服务提供绩效与人员劳务收入适当挂钩,采取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结合的方式,实现“多劳多得”,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人员的劳务价值得以体现.

可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并严格服务提供者准入标准.目前,人员编制水平不能保证均等化标准下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需要,研究建议,可以按照计算的人员编制标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随着要求开展的公共卫生项目逐渐增多和服务量的改变,需要有计划的进行编制调整;应该实现社区公共卫生人员持证上岗,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执业资质.

强化社区公共卫生人力,需要多管齐下.经济条件较差的近远郊区县面临的人力问题最严重,短期内,可通过提高人员待遇、加强各个层级人员的内部流动、增加人员编制、制定吸引医科院校毕业生的政策,在“留住人”的基础上弥补社区卫生机构的人力不足;长期来看,应科学制定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人力发展规划,加强全科医学生培养,结合劳务分配制度、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有倾向性的加强近远郊区县社区公共卫生人力建设.

有必要建立居民参与机制,促进社区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首先,可以通过“服务记录卡”和电话回访等方式,让居民在服务绩效考评中发挥作用;之后,部分私人性

主要论述了社区医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社区医学引用文献:

[1] 关于社区医学的论文题目 社区医学论文标题怎样定
[2] 社区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社区医学外文文献怎么找
[3] 社区医学论文大纲格式范文 社区医学论文框架怎样写
《社区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社区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社区医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