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伤痕文学论文范文参考 伤痕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伤痕文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5

伤痕文学论文范文

伤痕文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伤痕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伤痕”与“反思”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
  2. 第二篇伤痕文学论文样文:作为文艺思潮的“伤痕文学”(1976-1984年)
  3. 第三篇伤痕文学论文范文模板: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
  4. 第四篇伤痕文学论文范例:论北岛及《今天》的文学流变
  5. 第五篇伤痕文学论文范文格式:敞开与遮蔽: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伤痕文学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伤痕文学相关参考文献,是伤痕文学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伤痕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伤痕”与“反思”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

“创伤”作为人生的一种普遍遭遇和生命体验,一直是文学叙事的主题之一.本论文以“伤痕”和“反思”文学为例,采用叙事学的方法和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考察其中关于“创伤”的讲述,并分析这种讲述与“新时期”政治文化语境的紧密关系.指出“伤痕”和“反思”文学中的创伤叙事在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缺少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怀,其中所呈现的“创伤”充满了虚构性,并流于表面化,“创伤”无论是作为历史记忆,还是生命体验都未能在此时的叙事中得到深刻的表达.并由此提出创伤叙事应该具有的价值、品格和实现的途径.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共分四章:

绪论部分界定相关概念,指出创伤叙事所具有的认识论价值和*价值,说明本文选取“伤痕”和“反思”文学中的创伤叙事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和意义,提出本文具体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创伤叙事的起源与发展.

这一章梳理创伤叙事在“伤痕”和“反思”文学中的历史.首先叙述文学史中的创伤叙事传统,将本文的研究对象置入这一传统之中,确定其历史坐标.然后展示在大约从1977年至1984年间的创伤叙事的历史,先将“*”期间的“地下文学”作为“伤痕”和“反思”文学的前文本,探讨其中的创伤叙事所具有的思想和形式高度,再以标志性的文本为例,通过展示其对“创伤“的叙述和围绕文本的争论来分析在“伤痕”和“反思”文学中创伤叙事规范的形成、主题和审美风格的演变及它承担的主要功能,揭示创伤叙事与“*”后的时代语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创伤叙事的故事要素研究

这一章集中探讨创伤叙事的基本要素在此时文本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分析此时的创伤叙事对时间、人物和一些核心情节的安排,全面把握其叙事语法和独特的价值理念,并在同时展示大部分的创伤叙事在细节安排上对现实语境、尤其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呼应.

第三章:创伤叙事中的故事类型研究

这一章进一步分析创伤叙事的故事类型.借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情节研究方法,将此时的创伤叙事分为“政治型”、“*传奇型”和“个体经验型”三大类,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创伤故事,把握此时的创伤叙事的主题思想,展示不同类型的故事在设计受伤原因以及寻找受伤意义时的特点.

以上三章基本上是将此时的创伤叙事作为一个现象模块,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解剖,以求全面把握其特点,而在每一个章节中,都渗透着对叙事生成的语境的分析,以探究其何以会如此叙事.

第四章:“创伤”的呈现与遮蔽

这一章是在前文的基础上,探讨“伤痕”和“反思”文学中的创伤叙事对“创伤”的呈现与遮蔽,这实际上是对此时的创伤叙事的价值判断.本文以为“伤痕”和“反思”文学中的创伤叙事主要呈现了一种“政治创伤”,叙事同时刻意遮蔽对个体创伤体验的表达,在对“政治”的反思上,也是浅尝辄止.本文在此试图从叙述人的身上寻找原因,指出叙述人的精神立场和隐秘的叙述动机对“创伤”呈现的影响,然后再通过展现创伤叙事在后来的发展,进一步地彰显“创伤”在此时叙事中的呈现与遮蔽.

伤痕文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伤痕文学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年论文、2000字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伤痕文学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伤痕文学论文范文选题

结语创伤叙事何为

说明“伤痕”和“反思”文学中的创伤叙事主要是被国家意识形态所征用的叙事,以及它所具有的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指出创伤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现象,对创伤的讲述应该具有生命的维度,使创伤叙事成为属于生命的艺术.这种生命维度体现为对个体创伤体验的准确传达,对一切有碍幸福的力量的深刻揭示,和贯穿其中的对生命的爱和悲悯.只有这样的创伤叙事才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也才能有效地抚慰“伤者”——不管承受创伤的是个体、民族还是国家.

本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伤痕”和“反思”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的研究,初步把握作为记忆或经验的“创伤”进入叙事时的基本语法,反思通过创伤叙事建构一种生命美学的条件,借此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注.本文以“伤痕”和“反思”文学为对象,同时也是对“八十年代”的一次探访,和对“八十年代”神话的质疑.

第二篇伤痕文学论文样文:作为文艺思潮的“伤痕文学”(1976-1984年)

本文带着今天的文化政治语境中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通过“重返”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学史/思想史“现场”,进一步了解当年文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氛围和情绪,越过那些覆盖在文学史/思想史表面的宏大修辞,从而对当时文学创作和思想变迁的真实状况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对*后的思想文化变迁进行梳理,展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重新将文学史现象问题化,力图找到一些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启示作用的文化资源;着力从思想史/文学史方面入手,探讨*后“早春文坛”的“社会危机治理”在“创伤抚平”方面的文化/文学“行动”,以及与此“行动”相关的种种问题和理论法则;从文学与政治、历史、文学批评、哲学、理论等等的互动中,勾勒出自我与民族的精神发展史和意识形态史.

本文第一章考察“伤痕文学”思潮与“天安门诗歌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之间的关系,追溯“伤痕文学”思潮作为新的现代性的历史叙述的意识形态编码功能,呈现文学与政治文化之间交叠纠缠的复杂关系.

第二章通过重构历史语境,还原“歌德”与“缺德”论争的历史现场,梳理“伤痕文学”这一概念的建构过程.通过对一些经典文本追认史和文本内外共谋与异质因素的分析,揭示“伤痕文学”文本内外隐含的话语竞争和权力机制.

第三章讲述了各种“伤痕文学”文本及其周边文本的命运、围绕这些文本周边的各种力量之间的冲突和调整,透析新的文化/文学等级制的建立过程,阐述新意识形态的“愈合机制”强大的治愈功能.

第四章展示“伤痕文学”思潮式微的内耗和外控因素,分析其与其他文学潮流之间的关系,从而与现行的生产文学史的常规方式和进程进行对话.

“伤痕文学”思潮的产生、发展、式微的整个过程也是*伤痕在文学史/思想史上被意识形态强大的愈合功能“治疗”乃至“治愈”的过程.这种同构性预示着,讲出了“伤痕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史,以及在其发生发展史中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本及其周边文本的命运,就在隐喻层面讲出了一个*伤痕“愈合”的故事.

第三篇伤痕文学论文范文模板: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

本论文尝试从话语和谱系学的角度,将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之间进行关联性的研究,以此切入考察中国新时期文学叙事的历史变化轨迹,论文认为,新时期文学的产生、建构及其意义生成,都与“真实性”这一理论话语有直接的关系.不同时代不同文学对真实性话语的建构,都包含着文学成规的转换,政治规范的理解,文化场域的变迁和叙事技巧的取舍,弄清楚了真实性话语的建构历史,就可以揭示新时期文学历史变动过程的精神轮廓.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政治文化与真实性话语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伤痕文学中真实性话语建构具有的治愈功能.论文认为,新时期文学的起源及其合法性的获得,与真实性话语的重构有很大的关系.“*”结束后,为了清算“*”文学中的充满着“瞒和骗”的“阴谋文艺”,理论界重新发掘一度被压制和禁止的“写真实”等观点.通过指认旧有的*文学为虚假不真实,新时期文学重新确认了现实和文学、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大量地生产了被权力话语认定的“真实性”话语,迅速建立了新的文学合法性.政治文化对真实性话语的影响,使得在新时期文学初期政治性标准被巧妙地转换成了真实性标准,这种真实性话语隐形地发挥出巨大的政治能量,对伤痕文学起到了规约和控制作用.

第二章主要探讨的是人道主义思潮兴起后,人性话语试图在对真实性话语的不断解释、融合、试探、移界、攻击之后建立自身的话语合法性.它从四个方面即“人作为工具向人作为目的的转换”、“‘人的生活’向‘人’的位移”、“生活的本质向人的本质的倾斜”、“客观再现向主观表达的跨越”来改变蕴涵着权力的真实性话语一元独大的局面,从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恢复人性话语的权力.

第三章主要阐述的寻根文学中真实场域由现实批判向文化自省的转换过程及其存在的路径依赖.论文认为寻根文学把文学的“真实”从庸俗的社会反映论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对真实的认知方式和寄寓方式的探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掘.寻根文学把对真实的书写转移到文化层面,无疑使作家获得了一种新的洞察方式和判断角度,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


https://www.mbalunwen.net/lunwendaquan/087838.html

第四章主要论述先锋文学的真实观念对现实主义真实性话语的解构过程以及这种真实观念对先锋派激进的艺术革命的促进作用.论文认为,先锋文学以“虚构的真实”“精神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实”对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话语体系提出挑战,这使得先锋文学呈现出三种叙事倾向:元虚构叙事、神秘化叙事和非人化叙事.先锋文学的真实观念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反抗现实主义真实性话语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种解构.

第五章主要讨论新写实文学重新回归到现实主义文学的怀抱,它以对生活真实的重视和对艺术真实的反抗实现了对现实主义的重新解释.新写实小说认为艺术真实本身构成了对生活真实的遮蔽,它试图消解强加在生活真实之上的所谓“本质”,尤其是经过意识形态话语选择加工过的“本质”.因此,它以“零度情感”的方式追求一种“刻骨真实”,在审美层面呈现出反典型化的特点.同时,新写实小说的“微观真实”呈现出一种反政治的“政治性”,即整体上呈现出反对宏大政治对文学话语的束缚的倾向和实际上在文本中对微观权力规训下世俗化日常生活景象的认同.

第四篇伤痕文学论文范例:论北岛及《今天》的文学流变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北岛、《今天》及其见证下的一段汉语文学史.以北岛的风格

流变为主线,以《今天》杂志的回旋起落为副线——将个人与群体的创作活动互引为鉴——勾勒一位诗人、一个流派及其带动下的文学变革的一段生动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语言的演进与社会的转型在过去四十年间是交相映照的:一代又一代的写者集结于“今天”的旗下,从创刊到复刊,历经诗的“崛起”与词的“流散”,三十年如一日地持续下去,其对文学独立品质的坚守和重建经典的野心又是一以贯之的.

之所以确定这个选题,是因为《今天》实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绕不过去的一个存在.无论是六、七十年代的“潜在写作”、八十年代的“新诗潮”,还是九十年代以后的海外汉语文学创作,都与《今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梳理《今天》的发展轨迹有助于去蔽溯源,揭示现代汉语在与世界文学或亲或疏、若隐若现的沟通之中艰难生长的生命进程.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时代,语种日益取代国籍成为一位作家的身份标识,拓展中国文学史为汉语文学史也就成为文学史书写的多元趋势之一.本文有意来做一次小规模的开创性尝试.

鉴于《今天》文本的浩繁芜杂,本文主要考察北岛——《今天》至始至终的主编及灵魂人物在过去四十年间的文学创作,并辅之以同人色彩较为鲜明的《今天》的部分诗作,同时关注散文、小说等其他文体的突出成就.同以往的研究相比,“越界”与“整合”的思路是本文的新意所在,即超越时问、地域、文化、媒介等的界限,将北岛及《今天》从七十年代至今的语言冒险放置于世界文学的精神谱系及全球文化的“流散”(diaspora)语境中予以考察,再以文学价值为共同点“整合”其文学资源.

本文力图突破以大陆为中心的视野局限,广泛搜阅国内及海外《今天》百期杂志、北岛的全部版本的作品、相关的中文、英文及德文评论,并首次披露一些调查访谈资料,努力做到学术无国界,为今后学者的深入剖析和多元阐释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跨国比较和新老对照也使得北岛及《今天》研究获得前所未有的向度拓展,这也有助于揭示《今天》同仁在糅合中西语言优势、古今美学经典方面所做出的先锋性探索.文本的汇集同时凸显了以往被诗歌光环掩盖的《今天》其它领域——如散文、小说等文学门类的成就.此外,系统性地辨析和清理一些历史歧义与模糊地带可以引发我们对既有定论的新的思考:如通过考察“朦胧诗”的来源去脉、其代表作品与《今天》诗歌的关系,以及这一称谓形成时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氛围,不难看出历史概念的约定俗成有着很大的将错就错的成分;通过比较细读也可以得出《今天》小说在思想性及艺术性上明显优于“伤痕文学”的判断,从而质疑其作为“新时期”文学开端的合理性.对北岛早期诗歌如《结局或开始》的创作背景也有新的发现.以下是全文的整体架构:

绪论部分简要勾勒了北岛及《今天》三十多年来文学流变的基本脉络,指出选题的价值和意义,考察现有成果及其局限性,阐发自己的研究路径及方法.

正文共分上下两编各四章.上编诗的“崛起”(第一到第四章)为国内部分;下编词的“流散”(第五到第八章)为海外部分.

第一章追溯北岛的成长和“今天派”的前史.从《今天》首发的《结局或开始》一诗中展露的疑点入手进行文献爬梳和史实钩沉,还原历史现场,指出“*”爆发时北岛在北京四中的那段经历对他后来写诗及创办《今天》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北岛与四中同学的友谊也拓展到了“白洋淀诗群”的地下文学圈子.“白洋淀诗群”相对于后来的“今天派”有一种前史的关系,其代表性成员早在插队落户之前就已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浸染,并从“*”中后期的“皮书”风潮中领略了精神上的早春.根子、多多、芒克等“知青”通过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反抗现实、与世界为敌;在“魔鬼化”和“逆崇高”的过程中颠覆*语体、呼唤“新语言”,再经由北岛、芒克等人创立的《今天》杂志进入公众视野.

第二章主要阐明“朦胧诗”与“今天派”历史命名的夹缠之处.北岛、芒克以及“白洋淀诗群”其他成员在“*”时期的部分“潜在写作”经民刊《今天》涌流而出,其“震惊效应”更是透过主流媒体的放大而引发了八十年代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崛起”之争.这场并非纯文学性的论争给这类新诗留下了一个其后被广为人知的名称:“朦胧诗”.但“朦胧”称谓本身就是一个混淆视听的含混指涉,遮蔽了新诗形成的历史细节和精神特质,并在后期演变成为一个笼罩一切的口袋——因为“朦胧”本是现代诗歌的总体特质,而它所特指的那一类历史上的新诗曾经作为一种语言叛逆的形式,以其个人的、曲折的美文特质反抗宏大的、直白的朗诵语体,其文脉上可追溯到“今天派”及前驱“白洋淀诗群”,下可延伸至“先锋派”和“新生代”,其美学属性和艺术风格到八十年代中期也趋于丰富和多重向度.

第三章评析《今天》的小说成就.与同时代的“伤痕文学”相比,《今天》小说呈现出思想及艺术上的早熟特质:他们召唤“自我”、反抗专制、勇于承担焦虑和绝望,重新发现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在语言及形式探索方面也有自觉的尝试.《今天》作家群中北岛、万之、史铁生等人的小说创作在内容和技巧方面各有所长,如北岛透过冲突凸显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万之凭借细腻的心理分析揭示人与世界的微妙的关系;史铁生则以爱的名义回归生命本真的人文关怀.但就哲学根本而言,《今天》小说渗透着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敢于直面现实的荒谬、人生的孤独和生活的苦难,绝不阿其所好粉饰太平,为*后中国文学走下神坛重返人间迈出了先行的一步.

第四章讨论由《今天》开启的北岛的文学转折.以文本细读和比较细读的方法评述北岛自1979至1986年间的主要诗作,并参照他在相应阶段的个人经历和社会活动,勾勒其风格演绎的大致曲线,指出情诗创作是他1979-1980年间一直被人所忽视的主要调式,认为从《界限》(1980)写作开始,其现代诗风愈显稳健.对语言本体的沉浸及对写作本身的觉悟,主导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北岛诗艺的变化.同时北岛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位译者,不仅通过翻译磨砺他的诗传导利器,还借鉴早年的翻译文体来拓展汉语表达的疆域.通过具体的文本对照辨析陈敬容译的波德莱尔、戴望舒译的洛尔迦、叶维廉译的帕斯,以及北岛自己译的特朗斯特罗姆与北岛作品之间的互文关系,探讨在当代语境中,翻译文学对于促进语言的演进、糅合传统与现代、调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复杂矛盾所扮演的角色.

下面进入到下编词的“流散”.

第五章回顾全球“流散文学”的历史背景,指出20世纪的“流散”是一个语言事件,诗人的“流散”即词的“流散”,场域也不仅限于国外.由于共同呈现的“先锋”特质,八十年代被划分的“朦胧诗人”与“后朦胧诗人”貌似“断裂”的关系到了八十年代末实为殊途同归,1990年海外复刊的《今天》成为合流之后的“先锋诗”的发表阵地.两代人都以同样的写者姿态将语言作为终极现实,这也符合汉语文学变革的内在生成逻辑.此外,“流散”语境也使得去国诗人获得了一种反观中西的双重视野和“对位”思考的能力,并在文化差异的设身比较中,产生一种相应的采撷各国之长,同时与传统衔接的内在需要的觉醒.

第六章简述由宇文所安的一篇北岛书评引发的世界华语文学圈围绕新诗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所展开的一场大辩论,追踪北岛及其他“今天派”的新诗写作与传统诗学的纵向关联,特别是到九十年代以后,从身体到精神的“流散”使其获得一种对传统的再认识和再思考,摆脱现实因素的负面制约而从边缘出发,到世界文学的海洋中找回自己民族传统的文化记忆.通过细读北岛九十年代的诗歌文本,指出其中的玄思妙想与《庄子·,齐物论》存在的相通之处.

第七章探讨北岛的散文艺术成就,将其散文分为三类:漂泊路上的随笔、早年生活的追忆、介于诗歌传记和学术漫谈之间的翻译品鉴.其中又以第一类最为庞杂,可细分为“天涯记人”;“闲情记趣”;“浪游记历”;“旅途记囧”.不难看出,生命形态的“流散”与形而上学的“流散”在北岛九十年代以后的文学探索中互为表里,并且汇入到二十世纪流散美学的传统中去.其散文正是落到纸面上的环球漂泊的印迹,不仅与地理意义上的步履书写构成互文关系,也为其诗歌解读提供了线索.也正是“漂泊流散”、“去革命话语”、“世界诗歌”,成就了北岛散文艺术的古渡沉钟.

第八章回到《今天》,介绍这份跨地域的汉语文学先锋杂志对中国文学史的重述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例如《今天》接过被迫在内地中断的“重写文学史”的接力棒,在文学的地平线上另辟史学经纬,坚持了十年之久,并最终回到内地出版发行;由“今天旧话”栏目编选而成的《持灯的使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贡献并非简单的原始文献的增补和完善,而是转换视角,在历史叙事上另辟蹊径,迫使我们放弃对一段历史理解的一贯的假设和前提;《七十年代》旨在从经验层面去直面过去,接受历史记忆的挑战,从而思考“人”的变化,重新认识“人”的含义,分析文化变革的源头和流向;《暴风雨的记忆》——北京四中“老三届”学生关于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回忆性文字的结集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记述了这场暴风雨中的个人经历.由此,“结局”又回到了“开始”,正文结束.

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反思我们的文学史观和文学精神,提出文学史写作的另一种可能.如果说,以往的历史叙述往往与权力意志有关,将一位作家和一份刊物的命运与一段走过、路过、看过的文学史直接建立连接的做法,则好比打开了一扇观察人文风景的意外之窗,补足了传统文学史所缺失的个人化和细节化的生动呈现,并令文学精神最终落实到一个大写的“人”上.

第五篇伤痕文学论文范文格式:敞开与遮蔽: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研究

“*”是中国当代历史上一个进程复杂、影响深远的事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素材及母题.继新时期初的伤痕、反思文学之后,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再度成为文坛热点,书写者多、作品量大、视角多元、意蕴繁杂、风格多样,汇聚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景观.本论文即以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情况作整体性的考察与梳理,分析其特有的思想蕴涵、叙事形态和审美品格,辨析其与此前同类题材小说之间的传承和变化,探讨变化所涉及的社会环境、文化机制、文学观念等多重因素,总结小说创作的成就与局限,揭示创作者在反思“*”历史时所抵达的精神深度,以及存在的精神限度.

论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论文正文分为四章.

在“导论”中,首先对新时期文学背景下“*”小说创作的历史演进过程作了大致的梳理,然后以此为基础,阐释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依据,概括相关的研究综述,提出本论文的主导思想、整体框架、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从*的角度切入论题,探讨1990年代以来“*”小说创作的语境问题,强调“讲述话语的年代”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所具有的基础性意义.从时代背景看,“90年代以来”是一个开放性与复杂性兼具的时间段落,它缘起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政治动荡和社会经济政策调整而带来的时代剧变,并延伸至21世纪,承载着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诸层面的变迁,标示出动荡而复杂、绵延而丰富的历史意味,其特点为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开放化.从创作者角度观察,90年代以来的*书写者包括四个不同的群体,即归来作家、知青作家、“*后一代”作家与新移民作家,因年龄代际、历史经历、生存背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的认知和表达也有很大的差别,为共时态的“*”小说提供了不同的叙事角度和书写内容.

第二章主要分析1990年代以来“*”小说的人物形象,解决“谁的*”这个问题.分别从“祛魅的文化英雄”、“裂解的知青一代”,“‘沉默大多数’的浮现”、“历史边缘者的显影”四个层面入手,勾画出“*”小说中*知识分子、红卫兵—知青、底层民众及少年儿童这四类人物组成的形象谱系.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改变了此前伤痕、反思文学以“无辜受害者”为主的观念化、类型化、粉饰化的人物塑造,在亲历者的自我返顾与“他者”观照相交织的多元视野中,“*”历史的亲历者、参与者、边缘人皆呈现出了更真实、丰富的精神面影,表现出了参差对照、相互映现的效果,使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得到了有效的展示和诠释.

第三章旨在解决“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分别从“日常化的*生活史”、“个人化的*心灵史”、“大众化的*故事”三个角度入手,分析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在叙述内容上的新变.相对伤痕、反思文学而言,新语境背景下的创作者不再将“*”仅仅视为残酷的政治斗争或灾难性的社会事件,而将叙事焦点投射到与“*”历史相关的多个层面,从日常化、心灵化、精神化、故事化等诸多角度切入,力图呈现更丰富多元的“*”景观.作家将食、色、性等人生中的日常之事推到叙事的中心或前台,书写在暴力革命之外,或与政治意识形态相裹挟的“*”时代的日常生活,挖掘历史夹缝中隐藏的生活细节,揭示日常生活及民间话语中潜隐的与主流政治疏离或博弈的力量;另一方面,作家还将笔触突入被“*”历史深刻影响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揭开残酷而荒诞的政治运动中人的心灵隐秘,探讨了“*”运动在心理学方面的一些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与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文学商业化、大众化、传媒化的倾向日益明显,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也汇入到了这种商业化的文化潮流之中,或将*、暴力、怀旧等商业性元素渗透于精英知识分子不乏严肃动机的创作之中,或者直接以政治揭秘、传奇故事等通俗化的方式书写“*”,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性效应.

第四章主要讨论1990年代之后“*”小说的创作技法,选择了视角、时空、修辞风格等要点进行观察与分析.90年代以来的“*”小说突破了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在视点的选择、时空的设计、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层面皆作了更多的尝试和表现,文本的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不仅关涉到创作者个人的艺术趣味、思想立场、历史观念,也与整体的社会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息息相关.个人化的限知视角将“*”呈现为属己的生活事件和精神事件,以“自我言说”的自叙传方式对“*”历史进行个人化的想象与解构;内外互补、多重叠合的叙述视角则力求对“*”历史进行“复调”的表述,而儿童、动物、傻子等非常规视角的采用则试图对“*”历史给予特别的审视,使小说叙事表现出奇异的色彩.半封闭的空间设置对应着一个既被宏大政治染色、又保持着民间*的“*”社会状态,细化的故事时间与开放的叙事时间则使作家笔下的“*”不再单面化、整一化,展示出了别样的意蕴与内涵.与伤痕、反思小说的凝重、沉痛格调相比,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以“后悲剧”的审美风格为特色,温暖轻逸的诗意、含蓄蕴藉的象征寓言以及荒诞、戏谑、狂欢等艺术手法,皆使“*”小说具有了更丰富的表意效果.

“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深化,认为在1990年代以来开放多元的时代语境下,“*”小说创作总体上呈现为一种既“敞开”又“遮蔽”的状况.所谓“敞开”是相对于新时期初的伤痕、反思文学而言,90年代以来的“*”小说改变了此前比较单一的政治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表达,以个人化、民间化、戏谑化、解构性等角度切入“*”叙事,打开了更开阔的叙述空间,表现了繁复多样的“*”景观;但这种“敞开”中同时也包含了新的“遮蔽”,专注于个人视野与民间视域的“*”叙事也有一定的狭隘性,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渗透更使“*”小说带有了通俗或戏说的成分,影响了历史反思的深度和广度.概而言之,无论是对“*”历史的研究,还是“*”小说的创作,皆处于“未完成时”,前路任重而道远.

该文是伤痕文学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伤痕文学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伤痕文学论文选题 伤痕文学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伤痕文学外文文献 伤痕文学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伤痕文学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伤痕文学论文提纲怎么写
《伤痕文学论文范文参考 伤痕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伤痕文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