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翻译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翻译科技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翻译科技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9

翻译科技论文范文

翻译科技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翻译科技论文范文参考:晚清科技术语的翻译
  2. 第二篇翻译科技论文样文: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3. 第三篇翻译科技论文范文模板: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
  4. 第四篇翻译科技论文范例: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5. 第五篇翻译科技论文范文格式:傅兰雅的西书中译事业

★100篇免费翻译科技论文范文,可用于翻译科技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翻译科技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翻译科技论文范文参考:晚清科技术语的翻译

本文选取晚清时期科技西书译介领域中成就斐然的西士傅兰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梳理“西译中述”时期科技术语翻译的思想脉络和历史意义.

傅兰雅作为晚清入华西士中宗教色彩最淡的“世俗派”,从1868年开始担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首席翻译.他在馆的28年间,和徐寿、华蘅芳、赵元益等当时中国一流的学者密切合作,将明清以来的“西译中述”事业推向了一个辉煌时期.

傅兰雅作为19世纪中后期最有贡献的科技西书译介者,在科技术语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不少经典案例.他和徐寿在元素汉译名称上的形声字创制,是充分运用汉字造字特点的成功典范;他在《格致汇编》上所演绎的“卫生”概念,是以旧词表达新义的苦心尝试;而他在制造局和益智书会的名目表汇编,也体现了他在术语统一工作上的努力.通过傅兰雅煞费苦心的翻译方式,中国士人获得了科学的启蒙,然而,在“西译中述”的有限条件下,中国士人所理解的“科学”并非是它本来的面貌.这其中当然有翻译者本身的局限性和学识不足的原因,同时也有容受者和容受环境的原因.

傅兰雅处于“西译中述”最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之下,又经历了旁人所不能及的大量的科技西书翻译之实践,故而能够从实践中凝缩出他对西书译介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术语翻译的理论思索.《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和《科技术语:当前的差异和寻求统一的方法》堪称最完整体现傅兰雅译论的代表性著作.他译论的主要内容就是探讨科技术语翻译的可行性和翻译之法,他坚持中文和西文的对等性和通约性,尽量采取中国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翻译术语,并呼吁建立科技术语厘定的标准体系.

随着“西译中述”时代的终结和日制新语的大量涌入,以傅兰雅为代表的西士群体退出了科技术语翻译工作的舞台.但是,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后傅兰雅时代”,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保持了对前一时代的延续性和继承性.而中西文兼通的专业科技人才的涌现,以及中国科学氛围的变化,才使得科技术语的厘定和统一走上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第二篇翻译科技论文样文: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中国历史上,外国传教士大举来华传播福音发生在晚清两次中英*战争前后,外来传教士在华传经布道的同时又进行了大量的西学翻译,他们的西学翻译客观上多方面影响了晚清文化社会,推动了其现代化的进程,并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丰富的西学翻译财富,因此,从第一次中英*战争前的19世纪初到五四运动的20世纪初的百年,被翻译史学界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而在这第三次翻译*中,比起来自他国的传教士,来华美国传教士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其中代表性人物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以及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1824—1901)更是以其独到的翻译目的、丰硕的翻译成果、广泛的翻译影响声名显赫,堪称来华美国传教士中的晚清译坛“三杰”.然而,虽然从20世纪初开始,国内史学界专家学者对外国传教士来华的活动有过研究,可他们的研究课题多半集中在他们所从事的宗教、教育、报刊、医疗、法律等领域;进入21世纪后,尽管国内学术界对外来传教士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越了20世纪的研究,但从翻译的视角对其进行探讨的论文或专著仍为数甚少,即使有,它们也是微观有余而宏观不足,无以展示美国来华传教士西学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关系之厚重主题.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通过梳理来华美国传教士在晚清译坛“三杰”林乐知、丁韪良和嘉约翰各具风格的西学翻译以及其他美国传教士在西学翻译,一方面展示来华美国传教士个体与群体在翻译领域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阐释他们的西学翻译对晚清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医疗、法律及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多视角揭示来华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对中国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的作用.


https://www.mbalunwen.net/lunwendaquan/080077.html

第二,在梳理了在华美国传教士林林总总的西学翻译成果之后,论文以当代翻译界所认可和接受的翻译目的论与翻译操控论为主线,从翻译理论层面解读和分析他们西学翻译目的、翻译意图、翻译方法、翻译手段以及翻译所产生的相应影响,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有所突破,推进我国对外来传教士的翻译研究.

针对这两大目的,本论文采用三种研究方法.具体而言,首先,以史为线,即以中国近代翻译史为主要线索,以晚清历史发展及中美文化交流为重要背景,将美国传教士不同类型的西学翻译置于晚清不同的社会、政治、思想、宗教、教育等发展史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仔细的考察.其次,以点带面,即以晚清在华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和嘉约翰在不同领域的、具有独自特色的西学翻译为论文主体构架,辅之以其他在华美国传教士的西学翻译,以期充分说明晚清时期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第三次翻译*中的巨大翻译成就,及其与此次翻译*的掀起密不可分.最后,理论为基,即在分析晚清译坛在华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和嘉约翰的西学翻译三个案例以及其他美国传教士在中美文化交流中对晚清翻译的三大贡献基础上,用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re)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与安德烈·,利弗威尔(AndreLefevere)的翻译操控论(Manipulation Theory)对他们的西学翻译目的或意图、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产生和翻译影响从理论上做进一步深入的阐述.

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是本研究中关于外来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切入点,解决的是来华美国传教士翻译“三杰”林乐知、丁韪良、嘉约翰以及其他美国传教士译家在近百年不同时期的西学翻译在多大程度上是否真正全面体现、反映和推进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的问题.如果说以“三杰”为代表的美国在华传教士翻译三大家分别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的西学翻译构成晚清译坛的三足鼎立之势的话,那么其他分散在中国各地的美国传教士或是在“三杰”影响带动之下或是个人有意识自觉进行的西学翻译在晚清翻译领域构筑起了近代中国翻译的庞大基础.这种颇具代表性的个体翻译加上具有广泛性的群体翻译展示了一幅富有美国特色的晚清西学翻译全景图,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留下丰富的翻译遗产,为解释或阐述本研究中的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的主题提供了足够的译史与译学依据.

本研究的对象是晚清译坛美国传教士翻译“三杰”以及其他在华从事西学翻译的美国传教士.列举和分析的翻译材料收集自国内外近代翻译家、翻译史学家、史学家前辈们所留下关于外来传教士西学翻译的丰富史料.针对晚清文化社会不同领域的现代性问题,论文先是对美国在华传教士不同的西学翻译史料加以分门别类地梳理和阐述,进而以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重点阐释译坛“三杰”的翻译目的及其翻译目的所决定的翻译意图、翻译方法与翻译手段等翻译策略,然后以利弗威尔的翻译操控论为理论基础从广阔的文化背景研究分析他们的西学翻译,探讨他们的西学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的关系及其译著对晚清社会现代性的影响.

本论文从丰富的翻译史料基础上的分析与阐述得出以下的结论:首先,姗姗来华的美国新教传教士后来居上,超越了他国来华传教士,确切地说,就西学翻译的整体成就而言,他们比起他国前辈们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西学翻译方面奉献出更丰富的成果,对晚清文化社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其西学翻译在晚清也更具现代性.其次,美国传教士在晚清译坛“三杰”各自的西学翻译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其成就既非他国外来传教士可企及,也非美国同行所能比拟,因此,论文作者认为:这译坛“三杰”的翻译所形成的鼎立三足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的稳定三角支点.再次,如果说这三个晚清译坛杰出的传教士翻译大家的翻译成果尚不足以全面反映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美国传教士的巨大成就的话,那么分布在中国各地其他美国传教士的西学翻译之总和在中国近代翻译宝库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并以此为支撑全面反映西学翻译.最后,在晚清外来传教士翻译活动的近百年历史中,不论在哪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不论是处于哪个特殊的社会变革中,不论是哪个特别的美国传教士译者从事西学翻译,不论是他们的翻译目的如何,不论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应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翻译手段等翻译策略,不论他们翻译什么样的西学作品,不论他们的译著对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的方方面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有这些均可用当代为翻译界所广泛认可且普遍接受的翻译目的论与翻译操控论加以阐释和分析,使其貌似杂乱无章的西学翻译具有理论上的条理性和深度性,为中国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论文总共由七章构成.

第一章为概论,主要从四个方面分别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综述、理论基础和论文结构做概要性的叙述.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在于通过对晚清译坛美国传教士三大译家以及同时代的其他美国传教士译者的西学翻译活动及翻译成果的梳理,从翻译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度探讨,以说明美国传教士的西学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他们的翻译对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的重要作用,进而强调本课题的研究或多或少填补了中国近代翻译史研究的某些空白.研究综述先从宏观上在对晚清外来传教士在国内外的研究进行评述,然后从微观层面分别对林乐知、丁韪良和嘉约翰的研究做进一步的评述,最后指出之前研究的可取与不足之处,为本论文的研究指出一个明确的论述方向.本论文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二:一是以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重点阐释译坛“三杰”的翻译目的及其翻译目的所决定的翻译意图、翻译方法与翻译手段等;二是以利弗威尔的翻译操控论为理论基础,从广阔的文化背景对他们的西学翻译进行研究,以探讨他们的西学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的关系及其译著对晚清社会现代性的影响.论文结构线条式地交代了本论文七大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为林乐知西译——集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之大成.本章节首先涉及林乐知其人其译,探讨其西学译介的意图与策略及其在晚清的文化认同.其次,本章以翔实的史料展示一幅以林乐知为首的近代上海美国传教士翻译潮的图景,彰显出美国教士在沪的科技翻译及其成就、他们的科技翻译之天时地利人和及政治之要素以及美国在沪教士对近代中国科技译介的奉献.再次,以林乐知主编的《万国公报》(A Review ofthe Times)与西学译介为例,本章先是回顾《中国教会新报》(Chinese Church News)到《万国公报》的嬗变,接着梳理美国教士在《万国公报》中的西学译介,尔后指出《万国公报》西学译介的策略和手段,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万国公报》西学译介之目的.本章的最后部分以林乐知中国近代军事经典之译——《中东战纪本末》(The WholeCourse of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为例,介绍林乐知与《中东战纪本末》的关系,阐述林乐知编译《中东战纪本末》之动机与翻译策略,并将《中东战纪本末》与同时代的传教士军事翻译做比较,以突显《中东战纪本末》在中国军事译史上的意义.

第三章为丁韪良西译——竖近代国际法现代性之丰碑.本章节在梳理丁韪良翻译经历与翻译成就的基础上,从本质上揭示其国际法翻译外在与内在之动机,并就其国际法译著从翻译动机视角窥视其应用的翻译方法与翻译手段等翻译策略,以引带出丁韪良一系列国际法译介在近代中国法学界乃至对整个晚清文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拓展近代中国翻译的新译域;为晚清文化社会培养一批本土国际法译者;树立西学译介与政治结合的范例,并使得政界与学界的一大批有识之士具有国际法的现代意识;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创造并留下一串迄今为止还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法学新词汇.第四章为嘉约翰西译——立东渐西医现代性之标杆.本章节首先在简要梳理晚清美国传教士在澳穗的翻译活动以及西学翻译后,描述其西学译介的特色以及澳穗美国传教士西学东学翻译的意义;然后,检视了明末清初的医学翻译以及与嘉约翰同期的其他外来教士的医学翻译,把嘉约翰置于中国医学翻译更大的历史背景进行考察分析,以凸显其在医学翻译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成就;接着,切入嘉约翰在华的医学翻译的正题,从大夫到译家、在华翻译成就、医学翻译动机等三个方面对上述正题加以阐释.最后,从西医现代性的角度,概括性地论述嘉约翰的医学译著在中国译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第五章为美教士翻译对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的三大贡献.本章节主要追述美国传教士群体来华几十年来在西学翻译领域对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的三大贡献.首先是美国传教士对晚清科技翻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回顾晚清来华美国传教士的科技翻译活动与历程的基础上,论文阐述了他们的科技译介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其次是他们对晚清翻译机构建立的贡献.本章总共列举了晚清时期在中国近代翻译界涌现出的九大翻译机构,它们多半与外来美国传教士的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九大翻译机构分别是让国人睁眼的三支开路先锋、随洋务运动崛起的两大翻译主力以及促进洋务运动深入发展的四大推进器.最后是他们对晚清现代教科书的贡献.本章该节以晚清现代教科书编译机构为主线,梳理了在华美国教士编译教科书的硕果,探讨了他们教科书编译的定名原则及编译手段,阐发了他们教科书的编译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第六章为理论视域下“三杰”译介目的、产生及影响.本章节首先应用当代翻译目的论,在指出晚清译坛美国传教士“三杰”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及其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三杰”的西学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其次,本章应用当代翻译操控论,从“三杰”的西学翻译对晚清政治动荡的催生、对晚清转型社会变革的触动以及对晚清现代教育的呼唤等三个方面追述“三杰”西学译介产生的文化背景.最后,还是应用翻译操控论,本章节探讨了“三杰”译介对晚清社

第三篇翻译科技论文范文模板: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英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个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科技英语的翻译研究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的汉译研究成为科技英语翻译的难点,备受关注.本研究在神经认知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专门用途英语和新术语学流派相关理论的框架内,通过从不同科技专业、不同形式文本、不同编写年代及不同来源渠道的多种语料中选取数量较大的科技英语隐喻词汇作为自行标注语料,自建专用语料库,使用SPSS软件从多维度多视角对多种层级对应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统计,运用描写、分析与解释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并详尽梳理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生成方式、喻体来源、映射模式及认知构成等层面的认知规律,从认知研究这一新视角全面揭示并明确提出科技语言词汇语际翻译应“认知对等”这一新翻译理论,合理构建科技语言词汇语际翻译概念整合这一新认知翻译理论模型,系统揭示并阐释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认知照意汉译、认知照音汉译和认知照形汉译三大系统翻译策略、23项照译分策略和38种具体照译实践方法.各章要点如下:

第一章简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明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介绍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综述科技英语词汇、科技隐喻和科技英语词语汉译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认知视角对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的传统主流模式提出反思.

第三章阐释喻义神经认知基础、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进而提出“认知对等”这一新隐喻翻译理论,构建喻义认知翻译概念整合新理论模型.

第四章介绍本论文所采用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语料的来源与选择情况,阐述综合语料库和专业分语料库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五章首先概述认知视阈下科技隐喻词语的词性分类、喻义类属、概念隐喻分类及喻义产生模式类型,然后依据SPSS软件定量分析统计数据对科技英语隐喻词汇4个层面30种喻义来源、2个层面13种主要喻义心理运作映射模式及3个层面38种喻义认知构成类型进行实证研究和详细分析,从认知隐喻这一新视角阐释隐喻的意义构建.

第六章首先探讨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理论依据、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维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意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3个层面6种认知照意汉译策略及其19种具体照译方法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

第七章首先简述国内外科技术语音译的历史、现状、原则及适用范围,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音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2个层面9种具体认知照音汉译策略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

第八章首先探究科技形象思维、形象语言、形译的历史、现状、优势及原则,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形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2个层面7种具体认知照形汉译策略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

第九章首先分析认知语境与喻义识解及其翻译策略的关系,然后阐明新的科技语言文化因素观及影响隐喻认知的主客体因素,讨论语言系统语境、语篇情景语境和情景类型语境对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的影响作用,进而指出语境对科技词语(尤其是专业术语)喻义翻译策略选择影响作用的特殊性.

第十章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相关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具有下列九点创新之处:

(1)开辟多层面认知分析新研究视角从认知视阈出发,对科技语言喻义生成及其翻译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开辟了一个科技语言喻义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也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及应用范围.

(2)搭建多元认知联系的新理论框架以大脑语言信息加工神经元系统、关系网络神经模式及词语认知习得神经模式等神经认知理论为依托,阐释概念隐喻映射理论、由此发展起来的概念整合理论及二者的相容互补性,使概念隐喻映射与整合具有了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的物化形式,有助于加深对隐喻认知机制的认识,有助于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3)引入多维度定量分析新研究方法以往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大多通过内省法、定性研究、文献译例或个人翻译经验来说明科技英语汉译的相关问题.本文重点引入了科技英语汉译定量系统研究新方法,从横跨40年的多种专业词典和语篇中选取语料,自建专用语料库,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多视角多维度多层级多种对应关系的定量研究、定性分析和例证阐释.这为科技语言及其翻译研究引入了一种更科学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论更真实可靠,更具有说服力.

(4)提出认知对等新翻译理论明确提出科技隐喻术语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依据是源语与目的语隐喻词汇喻体与本体意义映射对等的相似度,其翻译原则是实现认知对等.

(5)构建概念整合新认知翻译理论模型突破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的传统主流研究模式,依据神经认知、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等认知语言学理论,构建了喻义认知翻译概念整合新理论模型.

(6)设置喻义认知研究新分析模式使用计算机软件和语料库从认知视角深入分析科技英语喻义生成方式、喻体来源、映射模式及认知构成等层面的认知规律.

(7)阐释科技英语喻义照译新策略系统运用层级概念,从源语与目的语语言含义特征、语音特征和形象特征这三方面与认知理解的联系入手,通过系统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揭示科技英语喻义翻译的内在规律,阐释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认知照音、认知照形三大系统汉译实践策略.

(8)阐明科技语言新文化因素观认为影响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是动态的,其变化趋势是差异日益缩小.由于共识性文化的存在,融合性文化的形成和专业性文化的相通,文化因素对于科技语言翻译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

(9)修正认知隐喻学和理性逻辑主义的科技语言观本文的定量研究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各类科技专业词典中的隐喻词汇平均比例为23%,最少的为9.17%,最高为49.8%,在各类科技专业语篇中的隐喻词汇平均比例约为8.71%.这远远低于M. Black“语言基本是隐喻的”和G.Lakoff“日常语言70%是隐喻的”论断,这对其“科学思维越是抽象,越需要隐喻思维,越需要用隐喻语言表达,隐喻出现的频率越高”的观点提出了反证.因此对科技语言采取认知隐喻学与理性逻辑主义哲学的折中语言观,可能更为客观合理.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有:

(1)为科技语言研究、喻义分析及科技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引入了心理认知机制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开辟了新研究领域.这有助于促进翻译学、术语学、词典学和专门用途英语研究与认知科学的有机结合.

(2)为科技英语词语汉译实践提供新的指导理论、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这有助于我们对科技翻译的本质、标准、过程和策略进行新的思考,有助于从词语、语句、语段、语篇、功能等各层面各维度对科技英语及其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3)为科技英语术语翻译及汉语术语定名提供新的理论、原则及方案,对术语学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4)为科技英语单语/双语词典的编写提供新的思考、原则和方法,应运用科技词语的认知理据、认知对等和概念整合等认知规律指导单语/双语科技词典的编纂,使词典对语料的处理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与习得,有助于科技语言学习者对科技词语意义的理解与推导,帮助学习者优化学习策略.

(5)对改进科技英语教学及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有新的启发.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系统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第四篇翻译科技论文范例: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过程和交流活动.人类自有文化开始就有传播在进行,传播促进文化发展,异语文化之间的传播属于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传播,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够实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翻译就没有异语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纵观中外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历程,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到印度佛教的西土东传,再到中国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无不证明了翻译在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中所发挥的独特而巨大的作用.

综观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中外翻译活动及翻译理论的发展,最突出的是翻译研究学派的理论,它把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实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又进而提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把翻译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中,研究其社会文化功能和作用.鉴于此,翻译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便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心:即在跨文化传播的视野下,结合跨文化传播学的原理,运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采纳翻译文化研究学派研究范式,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分析、阐述翻译的社会历史文化功能.也就是把翻译置放于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中,从宏观、动态、外部的视角探究翻译活动(包括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活动)和翻译作品对目的语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本研究拟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文献综述、原理参照、主题阐述、实证描述以及意义分析的逻辑思路,本文的章节设置及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首先回顾国内外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现状和主要理论研究派别,着重介绍了学者们对翻译社会文化功能这一课题所进行的研究,分析了翻译的文化研究学派提出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时代背景、内在原因、哲学基础及其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的必然趋势的结论.在当前,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即研究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翻译在目的语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包括如何起作用以及作用的效果如何等.也就是说,本文不仅关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也考察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这一学术动态.

第二章主要是关于对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介绍了跨文化传播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功能.跨文化传播学源自传播学,所以贯穿这部分的主线是从传播的模式和功能演进到跨文化传播的模式和功能:从拉斯韦尔传播过程的“5W”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何种媒体渠道、对谁及产生什么效果)到布雷多克的7要素模式(在5W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在“什么情况下”和“为了什么目的”),针对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方式的特殊性,本文又增加了一项“使用何种传播方式”,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跨文化传播的模式,另一方面也引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题: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翻译功能.

第三章主要是从跨文化传播视角研究翻译,首先对翻译概念进行再认识.以前的研究大多是从研究文学翻译入手,而本研究则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文化层面,从而扩大了翻译的内涵和外延.因为文化包罗万象,对文化的翻译也就无所不包,不仅有文学翻译,还有科技翻译、制度翻译、习俗翻译,甚至器物翻译等文化翻译形式.其次,根据上一章阐述的跨文化传播八要素一一对应地确认了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本质属性.最后,对“文化翻译”及“翻译文化”进行了界定,认为从文化翻译到翻译文化的过程,就是从翻译开始到产生效果后翻译功能的实现过程,继而阐释了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功能.

本文第四章以佛经的汉译及传播为例,对翻译的传播作用进行了实证描述.首先描述了佛教传入前中国社会的原生态文化或本土文化,其目的在于立此存照,以资比较,来观(翻译传播之)后效.然后以佛教传入的历史为主线,通过描述性、实证性的分析研究,探讨翻译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所起的作用,并藉此强调翻译在跨文化传播及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接下来的第五章是通过个案分析,选择几个典型个案,包括严复和林纾的改写翻译、《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汉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等,把译者、译作、翻译策略、文学、社会思潮等作为切入点进行重点分析,使翻译的作用和社会文化功能更加具体而清晰.

翻译科技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翻译科技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翻译科技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翻译科技论文范文题目

第六章作为结论部分,从历史发展观视角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经过几次翻译*之后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所发生的变化和变迁,而这一切变化和变迁都是受外来文化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的影响,并藉此提出“后翻译时代”、“显形翻译”和“隐形翻译”等概念,同外来文化翻译发生之前的中国社会状况进行对比,进而说明翻译在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中的功能和作用.本章还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翻译兴则文化盛则社会进、翻译废则文化衰则社会退这一历史规律.最后本章强调并呼吁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语境下,更应该重视作为跨文化传播主要途径的翻译活动,并对目前国内外翻译活动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反思,认为应该加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等翻译,尽量保持中文与外文互译量的平衡.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本研究从新的视角,即在跨文化传播的视野下,结合跨文化传播学的原理来研究翻译,在理论上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把翻译学和跨文化传播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在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上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其次,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来研究翻译,对翻译活动的诸方面进行客观描述,对翻译中的关系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例如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描述和分析来揭示翻译的原理、规律和功能,进一步丰富翻译学理论的内涵,也是翻译学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再次,借鉴国外最新的翻译研究理论,主要是借鉴文化研究范式和目的论翻译理论等来探讨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翻译实践活动,是“外为中用”在翻译研究中的体现,其本身也充分证明了跨文化传播中翻译的功能及其现实意义.

最后,所有的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都表明,翻译实践活动在中外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变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翻译的功能都不会减弱,反而会不断增强,因此,不但不应该被忽视,反而应该受到加倍的重视和关注.

第五篇翻译科技论文范文格式:傅兰雅的西书中译事业

英国人傅兰雅于1861年受维多利亚主教号召,启程前往中国.在香港圣保罗书院担任了两年院长后,到达北京,成为京师同文馆的第二任英文教习.之后,又来到上海,开办了由圣公会赞助的英华书馆,并同时兼任在《字林西报》馆出版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的编辑.1868年5月,他进入成立不久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开始从事中文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在到1896年他离开中国赴美任教为止的二十八年时间内,他翻译出版了近百种涵盖各类近代西方科技知识的书籍.在翻译馆任职的同时,他还编辑发行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具有真正意义的中文科技杂志——《格致汇编》,刊登已经译成中文的关于科学、技术、制造的书籍,并回答读者来信询问的可能会引起广泛兴趣的科学问题.另外,他还从事了很多其它有益于中国科技教育进步的事业.

本文以傅兰雅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他在江南制造局的译书活动和编辑的《格致汇编》,探讨他的西书中译事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全文共分为五章,兹将各章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考察傅兰雅初到中国后前几年的经历,包括他在圣保罗书院、英华书馆的教书活动及他和英国圣公会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这几年的经历使他具备了日后进入制造局翻译馆工作的资格和信念,即,熟练掌握了中文,并对中国的文明进展甚感兴趣.

第二章关注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工作,对他在制造局的总体工作情况、翻译馆里的译书活动、与傅兰雅合作译书的中国人员以及傅兰雅的译书成果做详细描述,尤其是对傅兰雅在制造局出版的书籍做时间上和学科上的统计和分析.傅兰雅初进翻译馆时为制造局官员*的书籍及科学仪器清单反映了制造局初建时的工作重心和关注焦点,文中对此也有所留意.

第三章分析傅兰雅编辑的《格致汇编》杂志,涉及到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及在杂志上发表的主要文章,另外还以“互相问答”栏目为例,详细刻画傅兰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时人对这份杂志的评价出发探讨《格致汇编》的历史意义,认为《格致汇编》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傅兰雅一生致力于中国科技进步的愿望.

第四章讨论傅兰雅的科技翻译观.“在传播西学的过程中,翻译西书和教授西语,哪种方法更有效”,一直是晚清关注中国文明进展的在华西人争论的焦点.以傅兰雅为代表的“传教士”翻译家们坚持通过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向中国人传授他们亟需的科学知识,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看法该部分对这个问题做了较多考察.在翻译科学书籍的过程中,从事科技翻译的各人使用的术语体系不尽一致,导致中文术语存在很大程度的混乱.文中还描述了傅兰雅在翻译科技术语时采用的方法,并介绍了傅兰雅担任总编的益智书会在统一中文科技术语上所做的努力.

第五章论述傅兰雅西书中译事业的意义,从他在格致书院的筹建中发挥的作用和他赴美任教时中国人对已有西书的需求状态及当时一些知名人士对傅兰雅所译书籍的评价来看待这项事业产生的社会影响.

文章末尾附上傅兰雅1896年前的活动年表,全面交代他在中国三十五年中从事的益于中国文明发展的活动,另外,还对他曾与之交往的在华西人做简要介绍,并勾勒傅兰雅和他们的交往经过,最后,以提要和摘录形式简单介绍傅兰雅所译书籍的内容,以期由此折射傅兰雅译书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免费翻译科技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翻译科技引用文献:

[1] 新颖的翻译科技论文选题 翻译科技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翻译科技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翻译科技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3] 翻译科技论文提纲范文大全 翻译科技论文框架怎么写
《翻译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翻译科技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翻译科技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