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3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文参考:中英临终关怀比较研究
  2. 第二篇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样文:癌症告知策略的研究
  3. 第三篇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文模板:《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构建与实验研究
  4. 第四篇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例: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的评估和相关影响因素
  5. 第五篇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文格式: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自我照顾及主观幸福模式的研究

★100篇免费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文,可用于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文参考:中英临终关怀比较研究

“临终关怀”来源于人类对年老体衰者或者病入膏肓者的关怀和供养,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由政府或教会等慈善机构提供,体现为对年老体衰或者穷苦无依者的救助,并不具备医疗功能.

现代临终关怀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强调人有选择“优死”的权力,强调对临终者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全方位关怀和照护,并对临终者家属开展心理抚慰和居丧照护.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西塞丽·,桑德斯创办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院,标志着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开始兴起,之后在美国、法国、加拿大及香港和台湾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起来.随着临终关怀运动在世界上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开展,临终关怀运动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临终关怀学,以晚期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保障临终病人的生存质量,不再将延长病人的存活时间作为首要的医疗目标.

临终关怀服务的基本目标是为晚期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缓解或者消除病人的疼痛等不适症状来减轻病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恐惧和焦虑,为其提供心理抚慰和精神支持;同时将病人家属纳入到服务对象之中,提供哀伤抚慰和丧亲服务,从而使其尽快摆脱失去亲人的心理阴影,回归正常生活.服务对象的确定既不是依据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也不是依据其年龄或性别等生理性特征,而是根据病人生命的状况和发展趋势.“临终病人”是指所患疾病在目前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下已经没有治愈希望、病情不断恶化、并且预期存活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病人.临终关怀学所涉及学科较多,与临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学和宗教学的关系密切,交叉明显.按照具体照护方式的不同,临终关怀学又细分为“姑息医学”(或称“善终医学”)、“临终护理学”,“临终心理学”和“临终社会学”等分支学科.因此,临终关怀服务不是单纯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并且还包含心理辅导与咨询、生死哲学、死亡教育、健康教育、精神和社会支援、居丧照护等方面的综合性服务,体现了医疗保健服务高度专业化和全科化的统一.

从历时发展来看,临终关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早期具有慈善性质的“济岔院”或者教会医院,(二)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兴起,临终关怀机构的创办以及初期发展;(三)临终关怀服务和各国医疗保健体系的接轨以及整合.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临终关怀实践和研究都获得了重要的进展.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情况对临终关怀的具体服务模式和组织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服务机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总体看来,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机构组织形式:独立临终关怀院;附设于综合医院或其他综合性医疗保健机构的临终关怀病区或者病房;家庭病床等居家临终关怀服务.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临终关怀的概念、纳入标准和服务标准具有国际化的特点,但是临终关怀的服务方式却有显著的本土化特征.例如,英国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采用住院服务的形式,包括全日住院和日间住院两类;美国采用的是家庭临终关怀服务为主、住院服务为辅的服务模式.相比之下,中国临终关怀服务大多在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和养老院的专设病区或病房中开展,基本没有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一个国家或地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基本模式、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看,决定或制约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因素有:经济发展状况、医疗卫生制度、文化传统和道德习俗等.西方发达国家临终关怀服务总体发展水平高、设施齐全、覆盖面广,经济落后地区总体水平较低.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国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英国临终关怀的基本特点是服务机构数量多、覆盖广、专业水平较高、普通民众参与程度高,已经进入良性化的运转轨道,较好地体现了临终关怀和医疗保险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经费问题.英国等国家的临终关怀已形成产业,成为国家医疗体系的一个有机成分,能够为人们的生存质量、死亡前照护质量和死亡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临终关怀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临终”和“死亡”都是禁忌话题,“临终关怀”难以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加之卫生主管部门对此行业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医疗费用等方面没有给予相应的扶持,直接造成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严重滞后.因而,中国临终关怀处于较低水平,机构少、规模小、运营困难,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缺乏严格的行业规范.另一方面,中国每年大约有16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60%以上晚期癌症患者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癌痛;然而,每年接受各种姑息医疗和宁养服务的患者估计小足5万人.绝大多数患者临终之际仍旧在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和治疗,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痛苦,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对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低水平的死亡质量与中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协调,与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相悖.除此之外,多种因素决定了今后中国对临终关怀具有巨大需求,例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度发展以及城乡“空巢”老人比例的快速上升,所以,中国民众对临终关怀的潜在需求难以估量.

“临终”是每一位社会成员迟早必经的生命阶段,所以,临终关怀一项关系到社会所有成员的重大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本研究着眼于全面考察中国临终关怀的发展,重点针对当前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困难,通过分析、对比国外成功经验、立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探索有益于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运营模式.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比较研究,以现代临终关怀的发源地英国为代表,目的是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梳理全世界范围内临终关怀的兴起和发展历史,通过对比探讨中国临终关怀的问题,明确中国临终关怀目前所处的水平,以便于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文献整理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等为主;对比分析内容涉及现代临终关怀的起源、背景、服务对象及纳入标准、服务内容、具体运作模式等方面.

本文的内容包括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针对中国临终关怀遇到的严峻挑战以及民众对临终关怀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本研究拟考察的重点问题,明确研究的具体方法,阐明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是临终关怀的概念、来源及研究历史与现状.该部分首先对“临终关怀”的涵义以及概念化过程加以梳理,强调临终关怀的首要服务目标是“优死”和“尊严死”,即提高临终病人的末期生存质理,充分体现对其尊严的尊重.另一方面,临终关怀尊重病人的自然生理变化,不采用任何积极手段极速病人的死亡.镇痛研究的进展为缓解临终病人的病痛提供了技术支持;“整体疼痛”概念的确立为临终病人的全方位照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现代临终关怀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临终关怀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大范畴,从不同的侧面为临终关怀实践提供参考,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临终者及其家人服务,同时也使医护人员实现精神和心智的双重成长.大陆的临终关怀研究*绍性和借鉴性研究居多,部分学者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探索本土化的临终关怀模式.

第三部分是临终关怀的兴起及其背景比较研究.文章对临终关怀的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着眼于临终关怀服务从慈善济贫机构向医疗服务机构的转变,在历时研究的视角下考察现代临终关怀的兴起与发展,为对比中英临终关怀兴起及其背景提供宏观全面的研究背景.

第四部分是纳入标准和服务内容的比较研究.英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临终照护传统、传统医疗机构和现代医学发展相结合的结果,顺应了人们对死亡的新认识、满足了临终者的实际需求.中国临终关怀的服务模式基本借鉴自英国,但是中国传统的生死观与临终关怀所主张的“优死”存在较大差异,虽然这种关怀形式为中国社会所急需,但是其中核心理念的接受尚缺乏群众基础,成为中国临终关怀发展的障碍.

第五部分是中英临终关怀具体运营模式的比较研究,重点考察所有制形式、资金来源、经营服务方式、监管体制等.英国临终关怀发展完善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支持,广泛的群众参与以及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相比之下,这正是中国临终关怀所欠缺的发展动力.根据中国目前的状况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些也是中国临终关怀实现进一步发展应该借鉴且能够借鉴的.

第六部分是中国临终关怀而临的困境以及英国等发达国家临终关怀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国内学者之前提出的几种实践模式是经过认真论证且行之有效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社会问题的出现,需要对其进行补允修订.笔者通过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服务模式,针对我国面的困难以及当前存在问题,提出了“立体化人文关怀模式”的基本构想.

第七部分是结语,对中国临终关怀事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中国临终关怀最重要的是立足中国实际,将外来经验本土化.只有充分评估自己的问题,在比较的视野下取长补短,并适时调整改进运营模式,才能使得临终关怀获得长足的发展、造福于中国大众.当然,“立体化临终关怀模式”尽管已经在小范围内实施,但这一构想主要是一种理论探讨,其初衷是为临终关怀实践提供些新的思路,具体的可行性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调整和不断改进.

第二篇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样文:癌症告知策略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癌症已经成为全球首要的疾病死亡原因,我国每年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由于癌症的治愈困难和预后差,使得向患者告知癌症诊断和病情不亚于向患者宣布“预期死亡”.这样,是否告知以及如何告知癌症病情一直是社会颇为争议的问题.在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临床医护人员通常是先将真实病情告知家属,再根据家属的意见决定是否告知患者.且家属普遍高估患者获知真实诊断的负性情绪,不主张将实情相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医疗坏消息的告知是可行的,且癌症患者对知情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的这种告知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且,在癌症告知的过程中,人们对死亡有许多的不接受,达到或超过50%的治疗费用被用于延长晚期癌症患者痛苦的死亡过程.这些均不利于癌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获得真正的舒适、尊严和满足,不利于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

本课题对此进行研究,为更好进行死亡教育和开展癌症告知奠定理论基础,让癌症患者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的历程,既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又能勇敢正视疾病,坦然面对死亡;为更好尊重和满足癌症患者知情同意权,努力实现从“尊重家属的意见”到“尊重患者的权利”的转变提供科学依据;寻求最佳的告知人员、时间、内容、程度等,让癌症病情告知更温情、更人道、更科学、更理性,在“告诉事实”和“避免伤害”的冲突中取得最大的平衡;摸索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让患者在不多的时间内达到一种生存的相对较高质量;为制定科学的医疗服务政策和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满足癌症患者的需求,更有利于社会公众的利益.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检索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专题小组讨论法等,探讨我国死亡观以及癌症告知的相关理论,研制不同人群死亡态度和癌症告知的问卷调查表.对某*甲等医院医护人员634名、门诊患者307名、住院癌症患者302名、癌症患者家属305名,共计1548名不同人群进行现场调查;采用EpiData3.1软件,双录入法进行资料录入,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包括一般统计描述性分析、Wilcoxon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χ~2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应性分析等.全部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值<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三、研究内容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专家小组讨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死亡观和现代的死亡观对我们现代医学的启示以及癌症告知策略的研究,从理论上探讨我国死亡观以及癌症告知策略的相关理论:探索不同人群(医护人员、普通患者、癌症患者和其家属)的死亡态度和癌症终末治疗态度,比较不同背景资料人群死亡态度和癌症终末治疗态度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开展癌症告知和进行死亡教育奠定理论基础;调查不同人群对癌症告知的态度,让医护人员和家属从“告知”与“不告知”的两难处境中解脱出来,为制定科学的医疗服务政策和制度奠定基础.比较不同背景资料人群对癌症告知策略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探索适合癌症告知的人员、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和程度等,寻求科学的癌症病情告知策略;研究癌症患者和其家属在获知癌症诊断后心理变化,为科学开展护理干预提供依据;分析死亡态度和癌症告知态度之间的关联,摸索增进和完善癌症告知策略的途径.

四、研究结果

1.大部分患者既赞同无痛苦、有尊严地安乐死亡,又表现强烈对生的留念,希望医护人员和家属进行积极救治;能够接受死亡,但同时存在否认或侥幸心理.年龄、家庭住地、重病接触经历、丧礼经历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对癌症患者的终末治疗和死亡态度的评分有一定影响(P<0.01或P<0.05).

2.癌症患者家属赞成终末期淡化治疗,但对安乐死态度模糊;能够平静接受生命终结,但对死亡仍显忌讳.性别、婚姻、文化程度、丧亲经历、重病接触经历和宗教信仰等对癌症患者家属癌症终末治疗和死亡态度问题的评分有一定影响(P<0.01或P<0.05).

3.医护人员对癌症终末期患者的治疗存在矛盾心理,对死亡持有回避和拒绝的态度;有危重患者接触史、丧亲经历者更倾向于不赞同“患者应坚强活下来”;有处置死亡经历者更倾向于赞同“减轻痛苦和提供尊严”、“建立治疗遗愿”(P<0.01或P<0.05).

4.“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等生命*学观念已经能够被相对部分的人群所认可和接受;住地、年龄、性格、性别、家庭收入和住院经历等因素对普通门诊患者的终末治疗和死亡态度的评分有一定影响(P<0.01或P<0.05).

5.医护人员较其他人群更倾向于不介意谈论死亡和对终末治疗更理性,家庭人均月收入是谈论死亡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是理性治疗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6.癌症患者非常希望了解真实病情,他们认为保护性医疗会导致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让他们得不到真正的心理关怀;男性、既往有住院经历和丧礼经历的患者对待重症疾病的告知态度更积极.获知疾病时间≤1月者比>1月者更倾向于对医护人员的欺骗产生不信任感;已婚者、男性比未婚者和女性更倾向于对隐瞒重症病情十分不满.

7.大多数家属主张在征求他们同意后,将真实病情告知癌症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获知亲人患癌时间、文化程度、重病接触史、丧亲经历等因素对家属的癌症病情告知态度的评分具有一定影响(P<0.01或P<0.05).

8.医务人员对癌症病情告知所持的态度较慎重,不十分赞同将真情完全告知患者,其告知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知情愿望,他们比较认同家属拥有决策权,且普遍认为患者不是充分知晓病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科室、职业、职称、文化程度、重病经历、住院经历、重病接触史、处理死亡经历是影响医护人员对癌症病情告知态度的主要因素(P<0.01或P<0.05).

9.普通患者对癌症告知的态度比较模糊,对待癌症告知过程中医护人员、癌症患者和癌患家属三者之间的冲突,仍有相对部分的人群将矛头指向医护人员;住地和住院经历对普通患者的癌症病情告知态度的评分有一定影响(P<0.01或P<0.05).

10.背景资料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充满矛盾,仅不同角色人群的态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癌症患者告知态度和知情愿望最积极,知情程度自评最高;家属并非告知主要障碍,普通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告知态度最为保守.

11.大部分癌症患者主张在确诊时,有家人陪伴,由肿瘤专科医生面对面地直接将真实病情完全告知,并让患者获得治疗的希望.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已婚、性格外向和介意谈论死亡者更支持家属参与告知;有既往住院经历和自觉病情较轻者更主张及时告知;文化程度高者更赞同医生直接告知.

12.癌症患者家属首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承受力的评估、十分强调自身在告知过程中的作用、特别讲求医护人员的告知艺术、比较赞同采取选择性部分告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住地、职业、重病接触史、知情时间、丧亲经历、丧礼经历、宗教信仰以及谈论死亡的态度等因素对家属选择癌症告知策略具有一定影响(P<0.01或P<0.05).

13.医护人员对癌症告知前准备的评分较高,比较赞同确诊时,在家属的情感支持下,在一个安静的私密环境中,由医护人员和家属组成的告知小组,共同商讨,进行有计划分步多次告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经历、重病经历、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丧礼经历、危重病人接触史、处置死亡经历、职称和工作科室是医护人员癌症病情告知各项策略评价与选择的影响因素(P<0.01或P<0.05).

14.普通公众对告知时家属的同意与参与较为认同.有危重病接触史者比无重病接触史者更赞同癌症告知时“有家属陪伴”以及“面对面直接口头交流”.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更加主张癌症告知时“避免让与疾病不相关的人知道病情”.

15.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适应期,大多数患者和家属都可以平静地接受患癌现实;获知癌症诊断后,绝大多数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都存在不良情绪,且无论是癌症告知当时,还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家属组均较患者组倾向于拥有更多的“不良情绪”;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丧礼经历等是癌症患者及其家属产生不良情绪的影响因素(P<0.01或P<0.05).

16.死亡态度和告知态度关系紧密:能够接受死亡的人更倾向于对癌症告知持积极态度,对接受死亡处于模糊态度者更倾向于癌症告知的含糊态度;持不接受死亡的态度者更倾向于不主张癌症告知.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向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告知真实病情是可行的;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让男性、已婚、有住院经历和丧礼经历的患者或家属享有充分的知情同意权,充分认识和理解癌症患者的矛盾心理,咨询他们对终末治疗的遗愿,护送他们在舒适、尊严和满足中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2.对初期确诊的癌症患者,一定要遵循“不欺骗”原则;人性化癌症告知策略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人背景、个性特征、患病史和对待死亡的态度等;需要评估癌症患者的知情愿望,明确告知的对象;建立单独的谈话室,确保不被干扰的告知环境;需要家人的陪伴,提供情感的支持;需要医生充分履行告知的职责,及时告知病情诊断和变化;需要计划、分步、多次告知,并留下余地和希望;告知真实病情后,需要注意观察和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

3.避免与家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的医疗关系,医护人员应该重视家属的人文关怀,因人而异地对他们实施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充分认识和理解癌患家属对癌症终末治疗和癌症告知的矛盾心理,征询家属的意见,尤其是对学历高、阅历深的家属,与他们或协商合作、或教育引导,且最好在家属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适应期之后,再向患者告知癌症真实病情,同时鼓励家属与患者沟通,为患者提供充分的心理和社会支持.

4.医护人员要努力克服在癌症告知认识上的误区,以优化生命全程为己任,积极开展癌症告知策略的研究,自觉加强与医疗有关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加强同行交流与沟通,注重自身人生经历和工作经历的丰富和积累,努力培养对生死的自然达观态度,不断提高癌症的告知技巧;开展病人角色扮演等方式的教育,建立临终关怀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培训制度等是增强医护人员对生命死亡认识和癌症告知责任感的可探索途径.

5.实现从“尊重家属的意见”到“尊重患者的权利”的转变,实现治疗向照料的转变,需要营造一个对死亡和癌症告知更加开明的氛围,需要早期针对性死亡教育的干预,需要城乡差别的不断缩小,需要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发展和提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需要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引导.采用大众传媒多渠道地进行生命死亡教育能够改变人们对待癌症告知态度,改善患者对癌症的知情现状.人生经历少的、年轻的、农村的等特点的癌症患者医护人员进行死亡教育的重点人员.

6.“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等生命*学观念正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国家应大力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以满足广大癌症患者的需求并加大宣传,努力促成全社会“无病则防,

第三篇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文模板:《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构建与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运用课程设计模式,理论构建满足护士继续教育需求的,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反馈/评价策略、师资条件诸要素的《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框架,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完成《死亡教育》护士课程方案的构建并通过教育实验加以验证,本研究的成果可为死亡教育课程在护士队伍中的开展提供基本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研究从死亡教育的研究内容与发展现况入手,分析并运用泰勒目标模式、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完成对课程基本要素的构建,形成《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设计模式.

第二部分:《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初步构建.以前期研究成果“护士死亡教育培训知识体系”为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信息,开展《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认知及培训需求的质性研究,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之后依据课程设计模式,制定详细课程方案,进而通过两轮专家会议完成《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初步构建.

第三部分:教育实验测评工具的汉化、修订与研制.对FATCODS量表进行翻译与回译、文化调试、预调查,汉化FATCODS量表;对台湾版DAP-R量表进行文化调试、预调查,修订DAP-R量表;自制《死亡教育》课程反馈调查表.作为课程反馈/评价的工具.

第四部分:《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实验研究.以某*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对照研究,对构建的《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进行实验论证.在实验期间,采用相同测量工具,对一项“临终关怀”主题且共用部分《死亡教育》课程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进行授课前后测量,进一步地验证了课程的有效性.最后对课程方案及应用提出建议.

结果

1、《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设计模式

该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围绕课程内在结构基本要素展开,完成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反馈/评价策略、师资条件等的构建.泰勒目标模式作为课程整体设计的初始框架,对泰勒原理四个问题的回答贯穿于整个过程.研究首先运用泰勒目标模式从学习对象、社会生活、学科专家三方面来源收集课程目标信息,经筛选后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分领域进行表述,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并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加以组织和实施,最后对课程进行评价.

2、实验论证结果

急诊科教育实验的定量结果如下.①干预前后实验组FATCODS得分升高的幅度大于控制组,两组得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干预后,实验组持正向态度的研究对象比例显著高于控制组(p等于0.035).②干预后,实验组死亡恐惧、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控制组,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趋近接受、逃离接受维度得分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对象职务(p等于0.033)、接受过的死亡教育培训方式(p等于0.007)与DAP-R量表得分相关.③对《死亡教育》课程反馈调查,肯定了课程的必要性、有效性及接受度.

对实验组的质性访谈表明,护士认为死亡教育课程有效:对改变自身死亡态度和照护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态度有一定作用;护士建议课程: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操作性、采取方便灵活的时间安排、采用互动性、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这为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了信息.

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的测评结果如下.①干预后FATCODS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01).持正向态度的研究对象比例显著升高(p等于0.009).②死亡逃避维度得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死亡恐惧、自然接受、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维度及DAP-R总得分在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③对《死亡教育》课程反馈调查,结果与急诊科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3、《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

方案基于护士继续教育需求,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反馈/评价策略、师资条件五部分共83项条目.其中课程目标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层面共17项目标条目;课程内容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方面共44项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课程内容条目;教学方法部分提出13项教学方法;反馈/评价策略包括“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动作技能层面”3项;师资条件内容包括“认知层面”、“情感层面”、“技能层面”3个层面5项条目.并依据实验研究经验对各子方案提出应用建议.

结论

当代社会,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死亡的质量和死亡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护士进行《死亡教育》课程培训是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死亡教育的基础.本课题构建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反馈/评价策略、师资条件诸要素的《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并开展教育实验加以论证,提出《死亡教育》护士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及相关建议,为死亡教育课程在护士队伍中的科学开展提供了具体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也为今后相关课程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方法学借鉴.

第四篇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例: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的评估和相关影响因素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将护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护生向护士角色转变的桥梁,对培养护理职业技能至关重要.然而,临床环境复杂多变,护理工作充满风险和压力,对刚步入临床的护理学生而言,实习无疑是一较大的应激源.由于护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护理操作不熟练、缺乏临床经验和人际沟通技巧、以及青春期心理发展不成熟等,每位学生在此阶段或多或少经历实习适应的问题.实习适应不良是指护理实习学生在保持自身与临床实习环境之间的和谐而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改变自身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能力不足,以致于在短时间内对临床学习环境的变化出现一系列适应不良的现象.实习适应不良不仅直接降低实习效率,严重者可诱发学生心理疾患,甚至影响生理功能和今后职业发展.有关护理学生临床实习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尤其是实习期间紧张和焦虑等心理问题,但关于实习适应不良,目前临床上缺乏有针对性的、客观有效的测量工具,相关研究报道不多.至于临床实习适应不良的研究内容、影响学生实习适应能力的危险因素、严重实习适应不良对学生学业和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干预等,都有待于深入研究.护理学生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护理事业的未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

第一部分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量表的编制和应用

目的:编制能较客观、有效地评价护理学生实习适应不良的研究测量工具;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通过文献分析、访谈,确定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的四个领域,并相应编写50个条目,所有条目均经专家审阅、讨论和实习学生试测.首先在南京、苏州五家医院随机抽取300名实习学生进行初试,运用临界比(Critical Ratio)、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删减条目,并对最终建立的28条目正式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并采用普遍适应不良量表(GM)作为外在的效标工具,运用相关性分析,检验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然后在常熟、吴江三家医院随机抽取469名实习学生测试,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检验量表模型结构.最后在苏州四家医院随机抽取200名实习学生,应用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量表测试,观察临床应用情况,并分析量表与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GM、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①自编量表包括28条目和4维度(人际关系和社交、行为表现、认知、情绪方面),可解释51.218%总方差变异.所有的条目因子负载均在0.5以上.量表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1,重测系数为0.885,各因子分别为0.743-0.877,0.716-0.890.验证性分析结果为x2/df等于3.297, NFI等于0.907, TLI等于0.916, CFI等于0.924, RMSEA等于0.066.效标效度研究结果为自编量表与普遍性适应不良量表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等于-0.555,p<,0.01);②临床应用量表测试结果显示,实习适应不良量表得分呈正态分布,平均分为94.82±,15.30.以实习适应不良为应变量,分别以SAI、TAI为自变量,所得直线回归方程为y等于142.71-0.65X、y等于134.96-0.54X(P均<,0.01).实习适应不良量表与GSES、PSQI、SSRS间亦均存在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247、-0.360、0.328,P值分别<,0.05、<,0.01、<,0.01).

结论:①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评价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的有效工具之一.②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与实习焦虑之间密切相关,存在程度上的一致性,而且与学生的自我效能、主观睡眠质量、社会支持等方面也有相关性.

第二部分护理学生实习期间适应不良状况及相关因素

目的:了解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状况,并调查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以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例,随机抽取200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在校期间曾进行STAI测试,在实习一个月后,统一完成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量表、自编学生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家庭一般情况、实习态度及其他情况等)和实习适应不良常见原因调查表、STAI、GSES、SSRS、GM、 PSQI.应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tudent-Newman-Keuls法(q检验)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

结果:①在参与有效问卷回答的184名学生中,根据实习适应不良量表分进行分组,适应良好的正常组94人(占51.1%),平均分为106.66±,9.85,轻度适应不良组64人(占34.8%),平均分为87.09±,3.87,中重度适应不良组26人(占14.1%),平均分为70.92±,6.96.三组学生的实习适应不良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经方差分析均显示有高度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258.08、101.65、119.42、94.68、97.22,P均<,0.001);②实习适应不良相关影响因素中,学生来源地(农村或城镇)、父母期望值(高或不高)、护士职业态度(喜欢或不喜欢)、就业前景态度(乐观或悲观)四个条目在三组学生中所占比例有显著差异(X2值分别为9.17、8.68、7.46、21.03,P值分别为<,0.01、<,0.05、<,0.05、<,0.001);③三组学生实习前后状态-特质焦虑比较,正常组实习后SAI显著增加(t等于-2.34,P<,0.05),而TAI未见明显差异(t等于-1.72,P>,0.05).轻度适应不良组实习后SAI有高度显著性增加(t等于3.99,P<,0.001),TAI亦有显著增加(t等于2.58,P<,0.05).中重度适应不良组实习后SAI、TAI均有高度显著性增加(t值分别为8.41、6.71,P值均<,0.001);④三组学生的GSES、SSRS、 GM、PSQI方差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5.61、9.01、39.55、12.78,P值分别为<,0.005、<,0.001、<,0.001、<,0.001);⑤实习适应不良有关因素分别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分析方程分别为y(实习适应不良)等于102.64—0.504X1(就业前景态度)-0.24X2(来源地)(F等于54.45,P<,0.001)和y(实习适应不良)等于143.36—0.667X1(SAI)(F等于139.34, P<,0.001),⑥学生认为导致实习适应不良的常见原因,排在前5位的加权得分为害怕临床出错(44.64)、导师冷漠(19.88)、受到不公平待遇、不被尊重(19.48)、理论与实际脱节(18.38)、实习环境陌生(18.16).

结论:护理学生实习适应不良的发生与许多内、外因素相关,如来自于农村、父母期望值过高、不喜欢护士职业、对就业前景悲观、状态-特质焦虑水平高、一般自我效能感低、普遍性适应不良分高、社会支持度低、主观睡眠质量差等是相对危险因素.其中学生实习期间状态焦虑水平是实习适应不良的重要预测变量之一.学生认为导致实习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有害怕出错,导师冷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被尊重,理论与实际脱节,实习环境陌生,害怕被病人及家属责骂,当初期望值过高等.有效的干预措施应源于对上述诸影响因素的仔细研究和分析.

第三部分实习适应不良对护理学生免疫、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目的:从心理-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机制,研究实习适应不良对学生的免疫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同前,学生在问卷调查前,采集外周肘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化学免疫发光分析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及亚群百分率,包括CD3+、CD4+、CD8+、 CD4+/CD8+、CD19+和CD16+或56+,以及红细胞表面CD35分子百分率和血清皮质醇浓度等.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F检验、q检验等.

结果:①适应不良组学生外周血CD3+和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减少,与正常组间有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5.34、3.90,P值分别为<,0.01、<,0.05),而随实习适应不良程度加重,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呈现增高趋势(F等于0.85, P>,0.05)、CD4/CD8比值呈下降趋势(F等于2.83,P>,0.05);②适应不良组的学生中,外周血CD19+(B细胞)百分率增高(F等于1.75, P>,0.05), CD16+或56+(NK细胞)百分率下降(F等于2.57,P>,0.05),但均未达显著性差异;③与正常组比较,轻度适应不良组红细胞CD35百分率略有升高,而中重度适应不良组下降,但各组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F等于1.734,P>,0.05);④适应不良组学生血清皮质醇浓度有所增加,但各组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F等于0.881,P>,0.05).

结论:实习适应不良主要导致学生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对B细胞、NK细胞和红细胞免疫功能也有一定影响.血清皮质醇浓度不像在急性应激状态下表现明显增高,但适应不良组的学生也有升高趋势.实习适应不良导致学生免疫功能变化,易于引发各种疾患,严重威胁学生身体健康,进而又加重心理紊乱,值得重视.

第四部分实习适应不良与学生自主神经调节功能

目的:研究学生发生实习适应不良时,交感-副交感神经调节功能的变化.

方法:在前一部分的研究对象中,选择140名自愿参加的学生,分组方法同前.完成各项问卷调查后,在同一时间段内,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频域谱指标测定,包括低频功率标化值(LFnorm)、高频功率标化值(HFnorm)和LF/HF比值.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F检验、q检验等.

结果:实习适应不良组学生的LFnorm明显增高、HFnorm明显下降、LF/HF比值明显增高,各组间均达到高度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7.23、21.26、19.29,P值分别为<,0.005、<,0.001、<,0.001).

结论:HRV功率谱分析可检测学生交感-副交感神经调节功能的变化,其中实习适应不良学生的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体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衡.应用HRV分析可作为客观评价学生实习焦虑和适应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此结论对今后采用提高机体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干预学生实习适应不良有理论指导意义.

第五部分临床同辈支持并行调息训练对护理学生实习期间适应不良的影响

目的:实施临床同辈支持和调息训练并行的干预措施,观察护理学生实习适应不良改善情况.

方法:选择第四部分研究中的中重度适应不良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自愿参加干预的17名学生为研究组,其余5人为对照组.干预措施为临床同辈支持和调息训练并行.选取新近毕业的护士作为同辈支持者,给予学生一对一的帮助,同时安排专业教练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腹式呼吸训练.干预从实习一个月后开始,共10周时间.采用配对实验t-test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学生实习适应不良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HRV的变化.

结果:①实施干预后,研究组学生实习适应不良、SAI、TAI状况,均有明显改善(t值分别为7.34、8.77、3.96,P<,0.001、<,0.001、<,0.005),GSES未见显著改变(t等于2.06,P>,0.05).而对照组学生的实习适应不良、SAI、TAI、GSES状况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t值分别为1.77、2.75、1.24、-0.15,P值均>,0.05);②干预后,研究组学生的HFnorm显著增高(t等于2.63, P<,0.05)、 LF/HF比值显著下降(t等于2.37,P<,0.05),而LFnorm虽有下降,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t等于1.88,P>,0.05).

结论:临床同辈支持和调息训练并行的干预措施,将外部的社会支持和内部自我调整有效地结合,既提高了学生副交感神经张力,恢复了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又改善了实习适应不良和实习焦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护理教育工作者提高学生临床实习效率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第五篇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文格式: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自我照顾及主观幸福模式的研究

目的

(1)大样本调查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自我照顾(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行为)、生活质量水平及影响因素.(2)实验性研究设计旨在阐明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自我护理的影响.(3)根据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行为、生活质量的关系,旨在构建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模式.

方法

第一章:采用描述性相关设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我院201例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行为、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情况,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量表(IPSS)进行疾病症状测评.描述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情况;比较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自我护理能力的差异;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描述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的情况.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描述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情况;描述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普适生活质量量表WHOQOL OLD的得分;比较两组人群生活质量的差异;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BPHQOL量表)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描述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主观幸福感的情况;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描述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护理行为、生活质量、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描述自我护理行为和生活质量、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用实验性研究设计,对我院泌尿二个区的住院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50例作为干预组,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时间为3个月.采用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自我护理行为测定量表等问卷进行干预前后的测量.比较干预组在干预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行为和生活质量得分.

第三章:基于文献检索的基础,本研究使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自我护理行为量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01例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进行调查.以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行为和生活质量三者整合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模型的整合分为两个过程: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探索性分析中,先从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行为和生活质量三个量表中提取因子,分析各个因子之间的结构关系.验证性分析过程是通过提取的因子来考察结构效度,最终确定模型.

数据分析通过SPSS16.0软件包进行处理及分析.使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问卷的信效度检验、频数分布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χ2检验、秩和检验等.使用Lisrel8.51软件包构建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主观幸福感的模型.

结果

本研究共发出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0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9%,年龄为73.30±,7.22,婚姻状况是已婚174(96.5%),离异1(0.5%),孤寡6(3.0%);教育水平是小学以下69(34.3%),中学83(41.3%),高中12(6.0%),大专34(18.9%),本科以上3(1.5%);病程情况是<,5年为114(57.0%),5-10年为54(27.0%),>,10年为32(16.0%).

第一章第一节:一般资料的调查结果: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最喜爱的教育方式为自己返院咨询124(61.7%),电话咨询37(18.4%),医护上门服务36(17.9%).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显示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家庭关系要比正常对照组差(P等于0.004),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居住者资料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等于0.040).

IPSS症状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为0.891,条目经标化后算得的Cronbach',s alpha为0.883)较好.IPSS症状的调查结果显示IPSS条目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为“过去1个月夜间睡觉时起床排尿次数”、“过去1个月排尿不尽感”、“过去1个月排尿后2小时内又要排尿”、“过去1个月排尿感觉尿线变细”、“过去1个月感觉排尿费力”、“过去1个月排尿时断断续续”、“过去1个月排尿不能力等待”,其中“过去一个月排尿后2小时内又要排尿”选项“几乎总是”的病人最多,人数为60人(29.9%);“过去一个月排尿不尽感”、“过一个月排尿断断续续”、“过去一个月感觉尿线变细”、“过去一个月感觉排尿费力”、“过去一个月夜间睡觉时起床排尿次数”这些条目中选择“几乎总是”的病人数都多于50人.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IPSS症状困扰评分(BS)的调查结果显示37.8%的患者在排尿时是多数不满意的,28.9%的患者是满意和不满意各半,14.9%患者是多数满意,9.0%的患者是很痛苦的.

自我护理能力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938,条目经标化后算得的Cronbach',s alpha为0.939,说明信度较好.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为108.37±,20.74,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得分分别为自我护理技能28.03±,5.31、自护责任感16.08±,3.94、自我概念18.13±,4.13和健康知识水平47.85±,8.58.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分级水平结果显示,59.7%的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是中等水平,40.3%的患者呈高等水平.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和各项目得分的分级水平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有影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总分(P<,0.001)是影响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因素.

第二节:自我护理行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为0.945,条目经标化后算得的Cronbach',s alpha为0.946,说明该量表信度较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的总分为130.06±,18.46,自我护理行为各维度得分分别为健康责任感23.28±,3.72、躯体活动22.36±,3.75、健康营养20.64±,4.19、心理健康21.51±,3.88、人际关系21.43±,4.02、压力调节20.98±,3.19.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分级水平结果显示44.8%的患者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自我护理行为.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对自我护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有影响(P等于0.01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和抑郁总分(P<,0.001)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有影响.

第三节:WHOQOL-OLD量表的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79,条目经标化后算得的Cronbach',s alpha为0.901,说明此量表信度较好.使用WHOQOL-OLD量表来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测量生活质量的结果显示:生活质量总分为100.35±,13.14,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分别为感觉能力领域11.98±,2.29、自主领域12.36±,2.76、过去、现在和将来行为经历领域20.12±,4.02、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领域13.23+4.04、死亡观领域22.40±,3.43及亲密观领域21.27±,3.05.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对患者生活质量(WHOQOL-OLD)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P等于0.042)、人均月收入(P等于0.039)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影响.比较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得分,结果显示除了感觉能力领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领域没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自主领域、过去、现在和将来行为经历领域、死亡领域及亲密关系领域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

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测评量表(BPHQLS)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59,条目经标化后算得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60,说明此量表有较好的信度.使用BPHQLS量表测量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显示: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190.54±,44.61,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分别为疾病维度71.70±,17.64、生理维度38.75±,12.19、社会维度29.98±,10.81、心理维度23.87±,6.63及满意度维度20.86±,4.96.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分级水平结果显示77.6%的患者是中等水平,15.9%的患者是高等水平.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BPHQLS量表)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住情况(P等于0.022)、家庭关系(P等于0.008)和健康状况(P等于0.013)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影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IPSS、自我护理行为、家庭关系、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P<,0.05)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影响.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在职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文选题

第四节: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668,条目经标化后算得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653,说明此量表有较好的信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为18.28±,5.74,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分别为正性情感4.41±,2.74,负性情感2.37±,2.20,正性体验7.10±,3.50,负性体验4.37±,2.52,正性因子11.52±,5.68,负性因子6.75±,2.2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PSS、疾病知识、自我护理能力(P<,0.05)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有影响.

第五节: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护理行为呈正相关(r等于0.549,P<,0.05).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等于0.298,P<,0.01).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和自我护理能力呈正相关(r等于0.374,P<,0.05).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和生活质量呈正相关(r等于0.422,P<,0.01).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和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等于0.386,P<,0.01).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自我护理行为呈正相关(r等于0.319,P<,0.01).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等于0.363,P<,0.01).

第二章:采用实验性研究设计,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后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除了自我护理技能外,总分及其他各维度得分都明显高于干预前,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生活质量总分和各个维度在干预前后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自我护理行为的总分及各个维度除了健康责任感外,其他都有统计学差异.

第三章: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主观幸福感模型的构建分为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两部分.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本组数据的KMO等于0.884,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的值为2307.63,P<,0.001,提示可以采用因子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共同因素,再用方差极大法旋转,结果抽取出3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73.638%.根据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自我护理行为量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测试版的因素分析,提取出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感知水平,健康责任感、躯体活动、健康营养、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压力调解、疾病、生理、社会、心理、满意度这15个因子.每个因子的关系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以采用因子分析,适合做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主观幸福感模型的构建.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拟合指数:(1)绝对拟合指数:P<,0.001, X2/df等于5.4, CFI等于0.812, REMSEA等于0.148,(2)相对拟合指数:NFI等于0.78, CFI等于0.812(3)信息指数:AIC等于612.67,综合以上拟合指数提示本组研究数据拟合的模型效果欠佳.

结论

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IPSS症状的调查结果显示,IPSS条目由大到小前五位为“过去1个月夜间睡觉时起床排尿次数”、“过去1个月排尿不尽感”、“过去1个月排尿后2小时内又要排尿”、“过去1个月排尿感觉尿线变细”、“过去1个月感觉排尿费力”、“过去1个月排尿时断断续续”、“过去1个月排尿不能力等待”.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呈中等以上水平,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低于正常对照组.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是抑郁.提示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多和患者沟通和交流,安慰患者从而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呈中等以上水平,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是社会支持和抑郁.提示医护加强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疾病的护理,减少患者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BPHQLS量表)呈中等水平,影响因素为抑郁、IPSS、家庭关系、自我护理行为、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提示医护人员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多于病人沟通交流,排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促使患者产生对抗疾病的信心,主动学习疾病的护理知识,从而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行为,改善生活质量.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主观幸福感、自我护理行为、社会支持呈正相关.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和


https://www.mbalunwen.net/lunwendaquan/079741.html

关于免费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引用文献:

[1]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专业论文选题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提纲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框架怎么写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