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产科护理学论文范文参考 产科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产科护理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3

产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产科护理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产科护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2. 第二篇产科护理学论文样文: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
  3. 第三篇产科护理学论文范文模板:护理服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模型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
  4. 第四篇产科护理学论文范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5. 第五篇产科护理学论文范文格式: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

★100篇免费产科护理学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产科护理学论文写作参考,适合产科护理学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产科护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研究背景:

人力资源是21世纪企业组织的战略资源,是企业组织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管理的核心力量;而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2011年,我国卫生部印发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以推进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为抓手,逐步建立完善护理岗位管理制度,加强护士队伍科学化管理,全面提升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水平.作为临床护理队伍的核心力量,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的责任护士负责产妇和新生儿护理,其岗位胜任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母婴护理的效果,决定着产科护理服务的质量,也反映了护理队伍管理的水平.

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构建一套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模型,用来描述、分析和评价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水平,并通过对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医院的母婴同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来验证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找出影响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水平的相关因素.构建该评价模型的意义在于帮助护理管理者评价和了解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水平,为进行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的配置、培训、竞聘和使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和方法:

在文献复习基础上,采用目的抽样法对上海市10家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医院24个产科病区的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了《上海市产科病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使用和评价情况调查表》和《上海市产科病区护理人员从业现况调查表》,了解产科病区设置现况,以及护理人员配置、使用和从业现况,为后续评价模型构建和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提供现实依据.

以现况调查结果为依据,结合文献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对符合本研究主题的8位产科护理管理者和6位产科责任护士进行了半结构访谈.采用持续比较法进行内容分析,并结合国内相关政策,在严格遵循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基本框架.

为了筛选指标,借助德尔菲法进行2轮的专家咨询,对各指标进行5个等级的重要性评价(赋予相应的量化值5、4、3、2、1).对第一轮专家反馈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后,对各级指标进行必要的增、减、删、修,再进行第二轮专家意见咨询,运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级指标的权重值,最终构建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的线性模型.本研究的主体方法是德尔菲法,专家的选择是影响德尔菲法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通过选定5个限定条件,确定咨询专家共15名.通过对专家的结构分析和权威程度分析,表明选择的咨询专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的质量控制效果主要通过计算应答率以及专家的协调系数等来反映.

最后选择10家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医院的189位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验证性分析来评价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找出重要的影响因素,最终完成评价模型研究.

结果:

(1)通过现况调查,了解到目前产科病区设置的复杂性和母婴同室执行的多样性,产科护理人员配置结构的不合理、工作能力自我认知的水平不同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士的职业态度和满意度.

(2)构建了由知识和经验、技能与能力和特征与品质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3个*指标构成的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完成了指标量化.根据计算的权重结果建立的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的初步线性模型为:

Y等于0.425X1+0.384X2+0.191X3.

X1等于0.232X11+0.075X12+0.118X13,

X2等于0.148X21+0.047X22+0.053X23+0.048X24+0.045X25+0.043X26,

X3等于0.109X31+0.037X32+0.044X33.

其中,Y表示综合评价得分,

X1、X2、X3分别表示三个一级指标的评价得分,

分别表示第1个一级指标下3个二级指标的单项得分,

分别表示第2个一级指标下6个二级指标的单项得分,

分别表示第3个一级指标下3个二级指标的单项得分,

依此类推等

(3)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进行实际的验证评价,通过对评价问卷进行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发现所构建的评价线性模型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4)在指标体系构建和验证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与工作匹配认知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两者在不同水平均有显著相关,且责任护士的年龄、专业、工作年限、个人生育史、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所在单位的等级和性质都是影响其岗位胜任力自我评价水平的显著因素.这些都为改善责任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提供了建议.

结论:

本研究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构建出的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护理管理者评价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提供了一个系统、易操作的主观评价模型.由于研究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本研究只选择了自我评价这一形式,故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下一步可以在已构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客观、他人评价的形式,对责任护士的岗位胜任力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为科学、全面、正确评价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提供一个科学的测评工具.

第二篇产科护理学论文样文: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

目的:

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

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

方法:

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

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

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

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

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

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

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

结果:

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

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

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

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

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

结论:

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第三篇产科护理学论文范文模板:护理服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模型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目的:

1.尝试建立护理服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模型,通过综合评估护理服务项目的技术难度、劳动强度、风险程度和时间耗费,测算护理服务项目传统人力成本核算的校正系数,为确定护理服务劳务价格和补偿标准提供依据.

2.分析单项护理服务劳动量的影响因素,以期在护理人力成本核算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研究方法:

1.采用文献分析法和Delphi法分析护理服务劳动特性.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在护理服务劳动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Delphi法,参考综合评价法,构建护理服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模型.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3.运用护理服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模型,参照成本相对值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四川省2家*甲等综合性医院的208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对选取的12项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和14个专科的59项专科护理服务项目进行初步人力成本评估,计算其人力成本校正系数.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EXCEL计算护理服务项目人力成本校正系数.

4.采用问卷调查法和Delphi法分析单项护理服务劳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①初步分析单项护理服务劳动量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法进行“单项护理服务劳动量影响因素初始问卷”题目的编制.其次,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广州市*甲等综合性医院9家,排除手术室、供应室、门诊、急诊、透析室等非临床住院科室,将非住院科室的1097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n等于945)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等于152),并检验其信效度.问卷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与重测信度进行检验.问卷的效度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分析.其中内容效度采用专家评定CVI系数和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检验;结构效度运用SPSS13.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运用LISREL8.7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②为了使上述在广州市调查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全国具有推广性,本研究进一步采用Delphi法选取全国14个省市的22名护理学专家进行咨询,进一步确定单项护理服务劳动量的影响因素结构.

研究结果:

1.护理服务劳动特性的分析结果

(1)护理服务劳动特性专家咨询结果.护理服务劳动特性表现为4个方面,即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具有一定劳动强度、具有一定风险性以及耗时性.其中采用3个条目评判护理服务技术难度,即服务项目操作步骤的繁杂程度、对操作者的知识要求和对操作者的决策能力要求;采用2个条目评判护理服务的劳动强度,即单位时间内的体力消耗程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精力集中程度;采用2个条目评判护理服务的风险性,即操作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的几率和操作给护士带来职业暴露的几率;采用测量单项护理服务平均耗时的方法评判其耗时性.第1轮调查:一级条目赞同率为81%,二级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在2.91-4.78之间;第2轮调查:一级条目赞同率为81%,二级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在4.41-4.89之间;第3轮调查:一级条目赞同率为86%,二级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在4.41-4.91之间.

(2) Delphi法专家代表性及咨询结果的可靠性.选取32名护理专家作为本研究的咨询专家,其中护理教育领域专家8名,临床护理专家及临床护理管理者24名.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海南、安徽和新疆.专家平均年龄(43.53±,4.94)岁,平均工作年限(23.22±,5.42)年,平均管理年限(12.41±,6.22)年;其中护士长10名占31%,护理部副主任9名占28%,护理部主任5名占16%,大学护理学教授8名占25%;专科学历2名占6%,本科学历11名占35%,硕士学历17名占53%,博士学历2名占6%;90%以上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3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84.38%和81.48%;协调系数分别为:0.315、0.135和0.126,P值均小于0.01.专家对内容的熟悉程度系数为0.86,对内容的判断依据系数为0.91,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9.

2.护理服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模型

(1)护理服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模型及指标体系

研究所得护理服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模型如下:

护理股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模型(相对值)等于c×,XnⅠ-1XnⅠ-2XnⅡ-1XnⅡ-2XnⅢ-1XnⅢ-2XnⅣ-1

其中,XnⅠ-1,-XnⅢ-2为单项护理服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各项指标的平均得分,Ⅳ为操作时间;C为单位时间护理服务人力成本.

护理服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模型包括4个一级指标,即护理服务项目的技术难度、护理服务项目的劳动强度、护理服务项目的风险程度和护理服务项目的操作时间;8个二级指标,即服务项目操作步骤的繁杂程度、对操作者的知识要求、对操作者的决策能力要求、单位时间内的体力消耗程度、单位时间内的精力集中程度、服务项目操作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的几率、操作给护士带来职业暴露的几率和服务项目的操作时间.专家对一级指标赞同率为100%,二级指标赋值均数最小值为4.30,最大值为4.83,均值为4.60.

(2)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所选专家的代表性及咨询结果的可靠性.选取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40名护理学专家作为本研究的咨询专家,其中临床护理专家及临床护理管理人员34名,护理教育领域专家6名.其平均年龄为(44.35±,5.30)年;平均工作年限为(24.05±,7.06)年;平均管理工作年限为(12.75±,5.83)年.其中,20名占50%的专家为总护士长或护士长,14名占35%的专家为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6名占15%的专家为护理学院教研室主任或护理学院院长;其中37位占93%的专家为副高以上职称,14位占35%的专家为硕士及以上学历.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126(P<,0.001).专家对内容的熟悉程度系数为0.86,对内容的判断依据系数为0.92,权威程度系数为0.89.

3.综合评估模型的初步实测结果

12项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和14个专科的59项专科护理服务项目传统人力成本核算的校正系数分别为:皮牵引0.23,小夹板固定技术0.33,会阴擦洗0.34,石膏绷带固定技术0.34,胎心监测0.37,*灌洗上药0.46,鼻腔滴药0.46,外阴湿热敷0.51,鼻腔冲洗0.53,咽喉部喷雾0.55,外耳道滴药0.56,外耳道冲洗0.65,婴儿臀部护理0.66,新生儿脐部护理0.88,测眼压0.99,口腔护理1,测基础代谢率1.03,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锻炼1.1,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7,床上擦浴1.19,血糖监测1.19,持续闭式引流1.28,泪道冲洗1.29,结膜囊冲洗1.33,*内陷护理1.36,肛管排气1.37,T-型管引流护理1.57,上颌窦穿刺冲洗1.58,结合菌素试验1.63,皮*射1.66,碘吸收试验1.68,胃肠减压1.71,腹腔灌洗1.78,肌内注射1.81,体位引流的护理1.9,负压封闭引流2.04,骨牵引2.09,吸痰2.18,鼻胆管引流护理2.2,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2.21,膀胱灌注2.23,结膜*射2.28,结肠灌洗2.4,膀胱冲洗2.55,气管切开2.61,清洁灌肠2.66,造口扩肛2.68,造口护理2.69,静脉输液2.98,脑室引流3.1,下鼻甲粘膜*射3.14,球后注射3.16,洗胃3.45,留置导尿3.48,留置针静脉输液3.72,角膜异物取出3.74,婴幼儿灌肠3.98,新生儿抚触4.08,小儿股静脉采血4.1,胃管置管术4.25,腹膜透析4.27,小儿高压氧疗4.45,小儿头皮静脉输液4.95,结膜结石剔除术4.95,输血4.97,鼓膜穿刺5.18,呼吸功能锻炼5.19,新生儿沐浴5.2,血液透析5.33,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清洁灌肠5.62,三腔二囊管压迫技术13.26.

4.单项护理服务劳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

(1)单项护理服务劳动量影响因素指标的初步确定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广州9家医院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单项护理服务劳动量影响因素为4个方面,因素1为护理风险,包括3个条目,主要内容是护士提供护理服务时所面临的护理纠纷、职业暴露和患者发生护理意外的风险;因素2为患者病情,包括4个条目,主要内容是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疾病种类、自理能力和配合程度;因素3为操作环境,包括3个条目,主要内容是病区布局、护理工具先进与否以及进行护理操作时周围的环境;因素4为护理服务项目特性.包括3个条目,其主要内容是护理服务项目的技术难度、劳动强度和操作时间.问卷总体信度系数为0.827,4个因子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0,问卷重测信度为0.831;问卷CVI系数为0.77,每个条目与领域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231-0.713之间;4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67.392%,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X2值为78.32,df为59,X2/df为1.33,RMSEA<,0.05, NNFI、 CFI、IFI和GFI均在0.90以上.

(2)单项护理服务劳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

为了使上述在广州市调查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推广性,本研究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专家进行了咨询.确定单项护理服务劳动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2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为4个,即护士的自身特征、患者情况、护理服务项目的特性和操作环境;二级指标为14个,即护士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护士的技术熟练程度、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患者的自理能力、患者的配合程度、患者的疾病种类、服务项目的操作时间、服务项目的技术难度、服务项目的风险程度、服务项目的劳动强度、病区布局、护理设备与材料的合理配置、进行操作时患者床单位周围的环境.

专家代表性及咨询结果的可靠性:22名专家来自全国14个省市.其平均年龄为(44.73±,4.57)年;平均工作年限为(25.82±,5.47)年;平均管理工作年限为(12.91±,5.98)年.其中护士长11名占50%,护理部主任5名占23%,护理学院教研室主任或院长6名占27%;硕士以上学历占30%;90.9%以上专家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专家对咨询内容的熟悉程度系数为0.89,对咨询内容判断依据系数为0.91,专家权威系数为0.9.

研究结论:

1.护理服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模型为:

护理服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模型(相对值)等于c×,XnⅠ-1XnⅠ-2XnⅠ-3XnⅡ-1XnⅡ-2XnⅢ-1XnⅢ-2XnⅣ-1其中,XnⅠ-1~XnⅢ-2为单项护理服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各项指标的平均得分,XnⅣ-1为操作时间;C为单位时间护理服务人力成本.

护理服务人力成本综合评估模型包括4个一级指标,即护理服务项目的技术难度、护理服务项目的劳动强度、护理服务项目的风险程度和护理服务项目的操作时间;8个二级指标,即服务项目操作步骤的繁杂程度、对操作者的知识要求、对操作者的决策能力要求、单位时间内的体力消耗程度、单位时间内的精力集中程度、服务项目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的几率、服务项目给护士带来职业暴露的几率和服务项目的操作时间.在此人力成本综合评估模型的基础上,参照成本相对值法,可计算出护理服务项目传统人力成本核算的校正系数.在按照传统人力成本核算方法对各单项护理服务项目进行人力成本核算时,需乘以相应的校正系数,得到人力成本综合评估结果.

2.运用上述综合评估模型,对选取的12项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和14个专科的59项专科护理服务项目进行初步人力成本评估,其传统人力成本校正系数范围在0.23~13.26之间.

3.单项护理服务劳动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2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为4个,即护士的自身特征、患者情况、护理服务项目的特性和操作环境;二级指标为14个,即护士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护士的技术熟练程度、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患者的自理能力、患者的配合程度、患者的疾病种类、服务项目的操作时间、服务项目的技术难度、服务项目的风险程度、服务项目的劳动强度、病区布局、护理设备与材料的合理配置、进行操作时患者床单位周围的环境.进行护理服务人力成本核算时需考虑上述因素对成本核算结果的影响.

第四篇产科护理学论文范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背景:临床实践是决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MNS)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MNS研究生今后能成为某一专科或专病领域的高级实践护士的重要阶段.由于我国MNS教育刚起步,国内尚无可供借鉴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招收MNS的院校各自按照对MNS临床实践培养的理解,在临床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实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甚至与本科生实践教学无明显差异,导致我国MNS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国情和护理人才发展规律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是我国MNS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的:了解和分析国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实践培养情况,找出我国目前MNS临床实践培养环节存在的不足,探讨MNS的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探索临床实践培养环节的组成及运行规律;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并验证模式中提出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性.为我国MNS临床实践培养提供较为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促进我国MNS教育质量的提升.

研究内容与方法:

1.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的比较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对中美4所大学护理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实践培养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各院校临床实践的具体实施情况.应用比较研究法从临床实践各环节要素出发,对专业方向、临床实践目标、临床实践安排、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教学指导、临床实践评价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MNS临床实践培养与国外的异同及存在差距,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依据及方向.

2.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研究:①应用文献研究法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②应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调查全国15所护理院校的MNS研究生,了解学生期望通过临床实践学习达到的实践能力及对临床实践过程的看法;通过对我国6所大学护理学院及临床附属医院的13位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深度访谈,初步了解专家对MNS研究生应具备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方式等的看法,为构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奠定基础.③应用文献研究法、模式研究法,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构建MNS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

3.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策略研究: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对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中提出的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该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结果:

1.MNS临床实践能力概念、内涵及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概念,即MNS研究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以医学、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指导,全面考虑服务对象包括个体、家庭、社区的健康需求,有效地解决临床或专业服务范畴内的复杂护理问题,并为其提供适宜、经济及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和行动能力.MNS临床实践能力的内涵,是由多种能力要素构成的集合体;灵活运用系统知识的能力;侧重于在多变的护理工作情境中有效解决临床复杂护理问题的能力.MNS临床实践能力的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的运用是植入到不同的临床工作情境之中,具有情境性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体,具有动态性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具有可评价性特征.

2.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在模式中的逻辑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核心价值,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MNS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建立的理论指导,能力本位教学理论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构建提供了基本原则,个性化教育思想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构建提供了基本要求,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学习环境提供了基本理念.

3.MNS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临床实践动机、临床一般实践能力、临床专业实践能力、临床情境实践能力4个基本构成要素组成.其中临床实践动机包括实践兴趣、成就动机、实践压力;临床一般实践能力包括护理基本操作技能、交流沟通与协作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临床专科实践能力包括专科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专科护理操作技能;临床情境实践能力包括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力、临床执行力.


https://www.mbalunwen.net/lunwendaquan/077319.html

4.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由临床实践培养目标、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临床实践考核、临床实践保障机制5个实践环节要素构成.各环节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临床实践培养目标是导向性要素,临床实践教学过程是进程性要素,临床实践评价是检验性要素,临床实践保障机制是依托性要素.根据我国生源不同的特点,形成了适用于两类不同生源的临床实践模块.

5.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教学策略研究证实:该策略有助于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激发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兴趣和调动MNS研究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教学策略的应用模型.

结论:

1.界定了MNS临床实践能力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提出了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各理论在模式中的逻辑关系,丰富了MNS教育的理论研究.

2.建立了由4个要素及15个次要素组成的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为制定MNS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3.构建了由5个临床实践环节要素组成,且体现不同生源特色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为开展MNS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运行框架.

4.验证了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性,该策略可作为MNS临床实践教学的优选教学策略之一.

第五篇产科护理学论文范文格式: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

目的:

1.构建科学、客观、可操作化的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类目体系及质量分析框架,为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及质量分析提供参照依据.

2.尝试在尽可能全面剖析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及质量的基础上,归结出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及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以及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启迪,进而推进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及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尽快达到国际水平.

3.基于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现状分析与质量分析,提出提升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策略.

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考察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及论文分析研究现状,把握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及论文分析的研究趋势,确定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2.应用理论研究法,剖析高等教育质量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逻辑推理、比较等内容分析法的方法学思想等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确立本研究的理论及方法学基础.

3.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构建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现状分析类目体系以及质量分析框架,并通过预分析及课题组专家小组讨论确定类目体系的类目及操作性定义,以及质量分析框架的指标及评价标准,最终形成由6个一级类目及其所属的二级类目等所构成的类目体系,以及3个一级分析指标及其所属的二级分析指标等所形成的分析框架.

4.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截至2011年底前上传至中国知网(CNKI)及PQDT数据库的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来源,分别选取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样本912篇、56篇进行论文现状分析及质量分析,同样选取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样本56篇进行论文现状分析及质量分析.

5.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应用理论研究法,提出提升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策略.

结果:

1.运用内容分析法等构建了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类目体系.具体包括研究领域、研究问题的来源、文献综述类型、研究理论基础、研究设计类型、研究对象及方法共6个一级类目及所属二级类目,并对各级类目进行概念性界定、操作性界定及举例说明.

2.在文献研究等基础上,构建了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分析框架.具体包括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共3个一级分析指标及所属二级分析指标,并对各指标要素内涵及评价标准进行明确界定.

3.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结果如下:(1)基本情况分布: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总体呈起伏上升趋势,学校分布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最多为40篇(4.4%).(2)研究领域及其主题分布:以社区卫生护理研究最多(34.1%),主要分布在社区弱势群体、妇女、老年等群体健康以及社区家庭健康研究等方面;其次为临床护理研究(27.4%),其中以症状管理研究主题最多(38.8%),其次为生活质量研究等.(3)研究问题的来源分布:以临床实践与经验来源最为多见(51.0%),其次为护理学文献来源等.(4)文献综述类型分布:以传统叙述性综述为主(84.8%).(5)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布:应用理论或概念模式的论文占84.0%,主要以单理论或概念模式应用为主(69.1%),以非护理学理论或概念模式应用最为多见(60.7%).(6)研究设计类型的分布:以量性研究为主(65.5%),其次质性研究(24.7%);量性研究以非实验性研究最多见(79.6%),质性研究以现象学研究最多见(29.3%).(7)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以患者最为多见(40.0%);抽样方法以方便抽样最为多见(41.7%);资料收集方法以两种或以上方法最为多见(40.4%).

4.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结果如下:(1)创新性:受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为78%,理论或方法上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比例为44.4%,所发表的SCI学术论文所占比例为65.2%.进一步分析也发现,选题视角、受基金资助情况及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学术性:具有理论或概念框架的论文比例为92.9%,且所应用的理论具有一定影响力:文献综述的涵盖面较为广泛;隐含的研究工作量较大.(3)规范性:论文的结构基本能保持一致,引言独立成章节,少数学位论文存在参考文献的标注不够规范等问题.

5.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结果如下:(1)基本情况分布: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学校分布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最多为14篇(25.0%).(2)研究领域及其主题分布:以临床护理研究最为多见(37.5%),其中以生活质量研究主题较为常见(33.3%);其次为社区卫生护理研究(21.4%),主要分布在社区妇女、老年和儿童及青少年健康研究等方面.(3)研究问题的来源分布:以临床实践与经验来源最多(32.1%),其次为护理学文献来源等.(4)文献综述类型分布:以传统叙述性综述为主(92.9%).(5)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布:应用与未应用理论或概念模式的论文比例分别为51.8%及48.2%,主要以多理论或概念模式应用为主(69.0%),非护理学理论或概念模式来源为主(48.3%).(6)研究设计类型的分布:以量性研究为主(64.3%),其次混合研究(28.6%);量性研究以非实验性研究为主(69.4%),质性研究以理论研究等常见.(7)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以患者最为多见(51.8%),其次两种或以上研究对象(23.2%);抽样方法以方便抽样最为多见(30.3%);资料收集方法以两种或以上方法为主(75.0%).

产科护理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产科护理学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产科护理学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产科护理学论文范文题目

6.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结果如下:(1)创新性:受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为51.8%,理论或方法上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比例为17.9%,所发表的SCI学术论文所占比例为18.2%.(2)学术性:具有理论或概念框架的论文比例为28.6%,部分理论应用的影响力及严谨性还不足;文献综述的涵盖面较为广泛;研究工作量较大.(3)规范性:论文的结构基本能保持一致,少数学位论文存在电子文献的标注格式不正确等问题.

结论:

1.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现状及质量分析中既存在共性,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分析其原因主要与中、美两国护理研究的发展、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体制、国家政府对护理科研的资金投入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故应在立足于我国现有国情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美国先进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经验,为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及导师指导指引方向,同时也为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供借鉴.

2.以前述研究为基础,秉持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从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以及论文审核等方面探讨提升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策略.首先,探索改革博士研究生招生体制,优化护理学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其次,尝试改进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升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最后,尽快完善博士学位论文审核机制,保障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为您写产科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产科护理学引用文献:

[1] 关于产科的论文题目 产科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2] 经典产科护理论文选题 产科护理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新颖的产科护理学论文选题 产科护理学论文题目如何取
《产科护理学论文范文参考 产科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产科护理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