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科学和科普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科学和科普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100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科学和科普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3-12-26

科学和科普论文范文

《我国杰出科学家精神》

该文是关于科学和科普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科学家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科学是一项人类不断探索改造自然,同时又不断改变和革新自己的活动.科学家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于一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我国杰出科学家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年龄结构、出生地域、学科分布、科研成果等进行研究,从“科学的”和“人文的”两方面论述杰出科学家精神,激励和引导科技工作者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

关键词:杰出科学家;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4-00-05

以我国杰出科学家的典型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例,研究我国杰出科学家精神,首要的问题是界定杰出科学家,其次是要了解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获奖者的基本情况,进而总结提炼杰出科学家精神.

1 杰出科学家

小时候人们经常问一个问题:长大后,你想当什么?其中一个答案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份职业,这份职业与、医生和运动员一样,都有其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科学家的个人魅力,主要与其科研水平和科学贡献相关.

2019年,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了《科技发展大跨越 创新引领谱新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五)》,报告显示中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是1991年的6.2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可见我国科研人员人数众多.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认为:“科技奖励为科学家的内部分层提供了一个标尺.获得的科技奖励声望越大,级别越高,科技人员所居于的层次也就越高.”[1]也就是说,一个科学家在一定范围内的学术竞争力,取决于科学家在该范围内做出成果所获得的奖励的等级和声望.

科学家作为一个普遍职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对他们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杰出科学家精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2000年开始首次评审,本文选择截至2020年1月的共33位著名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黄昆、王选、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王小谟、张存浩、程开甲、于敏、赵忠贤、屠呦呦、王泽山、侯云德、刘永坦、钱七虎、黄旭华、曾庆存.

2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情况统计

表1是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背景材料的综合分析和统计.

第一,从当选院士年龄来看,当选时年龄都普遍偏大.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中科院院士有17人,工程院院士有9人,同时是两院院士的有6人,分别是王选、闵恩泽、师昌绪、吴良镛、郑哲敏和刘永坦.屠呦呦不是两院院士.在3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当选院士时年龄最年轻的是黄昆,他当选时年仅36岁.当选院士时年龄最大的是黄旭华,他当选时已经70岁了.其他绝大多数获奖者当选年龄在55~65岁之间.

第二,从年龄结构来看,科研时间跨度大.从获奖时年龄来看,33位获奖者在获奖时70岁以下的只有 1 位,70~ 79 岁之间的有 6 位,80~ 89 岁多达 21 位,90 岁以上的有5位.获奖时年龄 80 岁以上的有26人,占到总人数的 79%.33位获奖者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为 83 岁.

第三,从出生的地域来看,大多数出生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在14个省份,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其中,6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江苏省出生,是获奖得主最集中的省份,占比18%; 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在辽宁省出生,占比12%;7 位获奖者在京津沪地区出生,占比21%.

第四,从学科分布来看,大多集中在传统优势的学科专业.据上表的统计结果,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相对集中,并集中于我国有传统优势的学科专业中.

第五,从科技成果来看,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效益性.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有更强的创造性、更强的创新精神、更强的创新能力,集中的标志是具有更明显的创新成果.其技术创新成果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六,从“归国”情况来看.2019年12月,由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中国海归70年70人”. 这70人是在政界、科研、学术、金融、商界、医药、教育、文艺、体育等领域有着杰出表现的留学人员,其中,科技人才占到10%.归国的科学家都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历史节點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3 杰出科学家精神的存在形式

3.1 表现在思想观念中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群体都有着“学必有成,学成必归,归必报国”的爱国情怀.在新中国成立时,美国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叶笃正、师昌绪、谢家麟、吴良镛、张存浩满怀报国之情回国,为新中国崛起贡献了举足轻重的力量.袁隆平一直把解决吃饭问题当作自己最大的责任.“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隐姓埋名30年,把自己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中.

3.2 表现在科技实践活动中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把对祖国的热爱都转化成了勤奋、刻苦,他们的勤奋和刻苦是终生的、超常的.王选院士从1975年到1992年,每周工作 65小时以上.金怡濂在研制“神威”机期间,年逾花甲,仍坚持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黄昆80岁高龄,患有帕金森病,仍每天去上班.吴孟超做了数万计的肝脏手术,练就了熟能生巧的功夫.

3.3 表现在社会贡献中

获奖者的研究成果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闵恩泽打破国外封锁,开发出了石油化工催化剂.王选凭借激光照排系统,支撑起方正集团的创业之路.很多获奖者都捐助基金,王选把获得的奖金900万元用来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钱七虎院士将 800万奖金中用于个人支配的部分,全部投入国家的扶贫事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捐款650万元.

4 我国杰出科学家精神

研究杰出科学家精神,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杰出科学家精神有“科学的”和“人文的”两个方面,下面分两个方面做论述.

4.1 “科学的”精神

求实精神.科学是面对未知世界的无穷无尽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既定的方法,有的只是对真理的不断追求.作为新时代的杰出科学家,求实精神是不断激发其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精神.秉持求实精神,就是要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永葆好奇之心,敢于怀疑质疑,不轻信权威,不断接受挑战.

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就是一种创新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不计任何利害的情况下,才有了科学的最初萌芽.大家都知道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面对当前全世界激烈的高新科技竞争,为了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为国家的长远發展考虑,科学家必须具备创新精神.

合作精神.面对日益复杂的科学活动,合作成为一项科学技术发明必要的条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家一个人在实验室潜心研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科学家之间、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甚至国家政府之间,国际团队之间的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合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科学家的批评精神最主要的就是保持怀疑论态度,对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质疑,才能不断地促使新的理论和方法产生,才能不断推动科学的进步.

专注精神.屠呦呦是专注精神的代表,她常说她一生为一件事情而来.当今,中国科技政策环境利好,研究平台和设施也可达到国际水平,高于历史上的任何时候,具备了最好的客观条件.但同时,全世界科技竞争激烈,“跟跑”容易,“并跑”有难度,“领跑”非常难.要想取得一定的突破,专注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法宝.

4.2 “人文的”精神

爱国精神.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拥有完整人格的人必须是热爱祖国的人.在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不忘初心,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实现在伟大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中.“中国老一辈科技精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这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理念.这在六十年代 ‘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标准中得到最极致的体现.”[2]

奉献精神.和才智成就相比,奉献精神是更加宝贵的道德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用数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一两百年走过的科技发展之路,这么快速的科技进程全部归功于中国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岁月中,钱七虎院士为我国多项大型工程立下汗马功劳,在武汉市慈善总会发布的捐款公示中显示,钱七虎院士向武汉捐款650万元.2019年,钱老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曾全额捐出800万元奖金,用于资助西部和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上学.

育人精神.科学需要承前启后,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传承和超越,伟大的科学家甘为人梯,年轻人不断努力,这些精神对学科和学派的发展至关重要.老一辈科学家要把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年轻科学工作者要志向高远,不断创新,才能站在老一辈科学家的肩膀上不断超越.

4.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杰出科学家精神不仅包含着“科学的”精神特征,也包含着“人文的”精神特征,两个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杰出科学家精神,既是科学精神活动的内在本质要求,同时又是人文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两者互相作用,表现在思维、道德、价值的结合.科学家精神气象万千,虽不能穷尽,但汇聚的力量气势磅礴.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精神,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必将为劳动者增添情怀的温度,进而使之迸发出无穷的创新力量.致敬科学家精神,去引领更加伟大的新时代创新.

参考文献:

[1] 姚昆仑.科学技术奖励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28.

[2] 徐飞,李玉红.中国现代科学家群体状况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0-81.

作者简介:姚婷(1990—),女,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评论,本文是一篇关于科学家方面的科学和科普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科学和科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科学和科普引用文献:

[1] 科学和科普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科学和科普方面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2] 科学和科普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科学和科普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2000字
[3] 科学和科普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科学和科普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2万字
《科学和科普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科学和科普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10000字》word下载【免费】
科学和科普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