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路径探析

主题:社会公共利益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2

简介: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利益社会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利益社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利益社会论文范文

社会公共利益论文

目录

  1. 一、构建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二、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失衡的现状
  3. 三、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路径
  4. 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篇——爱护公物

朱鸿亮,张洪民,张瑞青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54)

摘 要: 构建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中国社会利益关系失衡的现状却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利益关系的失衡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利益关系失衡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构建和谐利益关系的微观机制: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正义的利益保障机制.

关键词: 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87(2010)02-0012-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而这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因为社会制度在本质上就是利益制度,是“调节、限制、疏导人们利益行为的一套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行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尤为重要.

一、构建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成果使全国人民普遍受惠,但由于各种原因,贫富差距在城乡、区域、行业、阶层和成员之间逐步拉大,甚至在某些区域和阶层之间过于悬殊,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这种情况在改革的初期是难以避免的.当改革进一步深入,由于前期形成的利益格局,加上改革还没有到位所带来的原有体制障碍,使得后期改革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利益矛盾更加突出.从而凸显构建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就利益角度而言,是指不同社会成员和群体在利益分配和占有过程中总体上形成了相对均衡、合理的利益关系和格局,使得不同社会成员和群体的利益分歧、矛盾在整体上保持在社会秩序范围之内.和谐社会不是静止的社会,它是一种从不和谐——和谐——不和谐——和谐周而复始的动态社会.这种动态的和谐,是随着改革而发生变化,特别是指社会利益分化重新分配而进行协调的结果.社会和谐离不开关系协调,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协调.社会关系协调与社会和谐都是社会的态势,只不过前者侧重从社会过程,后者侧重从社会结果.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的功能在于:合理地对待人们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实现,把推动人们活动的利益因素纳入到整体的社会机制之中,进行引导、规范和整合,最终确立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的动态平衡,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失衡的现状

公正合理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中国社会利益关系失衡的现状却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

第一,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20%的最高家庭收入和20%的最低家庭收入的差距是15倍左右,而发达国家是6~7倍.按社会警戒线理论,超过10倍就是贫富差距显象化.从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来看,2001年我国已达到0.4的国际警戒线.以后每年都有所上升,目前已接近0.5.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进入世界上收入分配很不平等国家行列.在绝对的水平上,我国的贫富差距要比西方发达国家、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大.周大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进行的摘编中也指出:2007年,中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收入分配差距仍是人民群体中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第二,部分社会成员的期望失落感正在增强.利益关系不协调,贫富差距过大,已经在部分社会群体中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对社会上存在的劳动所得与付出严重失衡的现象,工论文范文农民深感困惑,特别是那些生活艰难的下岗职工和失业工人,有的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亨廷顿在论述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时,曾论证了期望失落感与政治不稳定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当人们的期望随社会成员的发展而提升时,人们满足这种期望的能力由于经济发展内在的限制并不能以等于或大于期望提升的速度发展,则需要社会有流动机会或相应制度安排转化或调节这种失落感,否则会造成政治的不稳定.政治不稳定与社会不稳定经常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而已,因此,期望失落感与社会不稳定之间同样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相关性.

第三,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还比较小,贫困弱势阶层却大量存在.改革以来,随着利益结构的不断分化,我国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日益多元化的阶层结构正在形成之中,但是总体上我国的阶层结构仍很不平衡、很不合理,其表现就是,社会上层阶级化,即上层阶级逐渐成为“实体”,权力、财富、知识精英相结盟.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还比较小且不成熟,贫困弱势阶层却大量存在.一个庞大的底层社会也已形成,与上层社会实体化不同,底层社会正在碎片化.最近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则提出了一个有关中等收入者的标准,即将家庭年收入5.37~16万元、个人年收入3.4~10万元作为中等收入者的标准.这项研究认为,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目前的中等收入者占全国总人口的7%左右,大约有l亿人口符合这个标准.“以职业、收入和消费水平为标准衡量的中国中产阶层的比例也分别只有15.9%、24.6%和35%.这些结果都表明中国还远未成为一个中间阶层占主体的社会.”弱势群体数量庞大.我国的弱势群体主要由贫困农民、城镇下岗失业工人、农民工、较早退休人员,以及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组成,其规模在1.4~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

和谐社会的利益阶层分化应该呈现橄榄形状态,即中间阶层占据社会的主体.庞大的中间阶层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至关重要,它是处于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的缓冲层,当它成为主体时,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冲突就会受到阻止,它是构成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和化解利益摩擦的“沉沙地”.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指出:“中间阶层与稳定的关系,颇似富裕与稳定的关系一样,一支庞大的中间阶层犹如普遍富裕一样,是政治上的一支节制力量.”中产阶层代表温和、保守的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和激进的思想和冲突论就很难有市场,它是构成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李培林等学者的结论是:“不管是客观阶级,还是认同阶级,那些中间阶层都很少有冲突性意识和潜在冲突性的想法.因此,只有建构一个比较庞大的中产阶级结构层,社会才会稳定发展.”中产阶层也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当中产阶层占社会的多数时,中产阶层的生产方式就保证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它是构成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

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篇——爱护公物

三、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路径

针对目前我国利益关系失衡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构建和谐利益关系的微观机制.

1.建立和完善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机制.一种公平而富有效率的利益分配机制,本质上是要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论文范文在谈到处理国家、合作社、农民的关系问题上,说:“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论文范文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论文范文更加明确地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社会财富如果越来越集中于少数社会群体,社会发展的成果只为少数人所享有,而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则受到损失.这种利益关系格局不改变,不仅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目标难以实现,甚至可能导致论文范文所忧虑的:“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由于社会成员的能力不同、面临的风险不同以及机会平等准则难以有效实施等,所以,在初次分配之后,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必定客观存在.对这种差距如果不加以调控,长此以往,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将对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国家有必要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针对通过市场机制的初次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加大二次分配的调节力度,运用税收、金融、行政等调节干预手段,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把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和利益分化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鼓励社会调节的“第三次分配”,即发展慈善事业.完善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政策支持,鼓励资助或创办慈善组织济贫济弱,规范社会救助事业.从而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有机结合,合理的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与这种利益分配格局相一致,形成中等收入层为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把社会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使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2.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党和政府能够听到弱势群体的声音,政府应本着缓解社会心理冲突、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整合的原则进行疏导.疏导的重要方法,就是政府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化的机制,广开与人民群众沟通的通畅渠道,使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利益分配等事项的建议、要求、批评等,能直接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对话和沟通,使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有效的表达,从而在政策的制定上能够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利益要求.在有关利益表达的讨论中,人们更多强调的是利益表达对于弱势群体的重要性,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不全面,实际上,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中,利益表达不仅对于弱势群体,而且对于其他群体包括强势群体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建立公平、开放、多向度的利益表达机制,为不同群体提供公平表达利益的制度性平台,引导人民群众以理性和制度化的方式化解冲突,有序表达利益诉求.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大众传播媒体的利益表达功能,进一步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让他们在表达基层群众利益要求等方面有所建树,疏通群众合理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利益诉求渠道多元畅通,就会加强各社会阶层、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把社会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最终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要求的合理的利益关系和社会阶层结构,使各阶层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3.完善公平正义的利益保障机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长期有效地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必须依靠制度的支撑.这就需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同社会成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物权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现行法律法规如户籍管理和人口迁移等条例中限制公民权利的一些规定,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行清理修改.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相关的各种社会组织,为社会成员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在现阶段,有必要特别重视对劳动者基本权益进行有效保护,如社会成员就业权利的保护、劳动安全条件的保护、劳动收入权利的保护、同工同酬权利的保护等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制度、政策各个方面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接受教育,都能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论文范文出版社,1988.

[2]周大亚,中国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07-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J].论文范文与科学,2008.(1).

[3]冯书泉.关注弱势群体,夯实健康发展之基[J].科学社会主义.2004,(2).

[4]李培林,张翼.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杨国良】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利益社会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利益社会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社会公共利益引用文献:

[1] 公共利益论文范文 公共利益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2000字
[2] 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相关论文范文5000字
[3] 新颖的社会公共道德论文题目 社会公共道德论文标题怎样定
《构建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路径探析》word下载【免费】
社会公共利益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