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中文论文标准格式及说明

主题:劳动生产率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4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集聚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集聚劳动生产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集聚劳动生产率论文范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目录

  1. 劳动生产率:秦晓:中国经济将转向制度和劳动生产率红利

中文论文标准格式及说明

   一,总体说明

   1. 全文用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或以上版本排版,页边距上下各2.54cm,左右各3.17cm.全文用单倍行距段前,段后0倍间距

   2. 全文Times New Rome(TNR)字体

   3. 英文参考文献,题目,摘 要和关键词中的标点符号用标点标点符号后均空一个半角字符"Econometrica,""中的",""之间不用空一个字符.表示编号的阿拉伯数字后接半角实心句点.",实心句点后空一个半角字符文中其他各处标点符号的用法见

   4. 中文题目,作者,单位及邮编,内容提要,关键词等放在正文前,英文题目,作者,单位及邮编,内容提要,关键词等放在文末.

   5. 全文采用四级标题制,即节,小节,目,子目等四级标题,分别用"一,""(一)""1.""(1)"编号.可根据需要略过某些级次,如节"一,"标题下直接为目"1.".前论文范文标题需单独成行,但第四级标题不能单独成行,后面直接接标题下的内容.正文中的要点可用"第一","第二,"等表示,也可用四级标题编号表示,但不用带圈的阿拉伯数字或者前论文范文标题编号(如"1. ")表示.

   6. 其他要求详见"标准格式"说明.

   二,"标准格式"说明

   产业发展从人口集聚中受益了?

   ——基于2005-2017年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空一行)(

   (空一行)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2005-2017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统计分析和工具变量回归,研究了近些年中国城市人口集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受集聚经济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人口集聚效应对非农劳动生产率有显着促进作用,但第二产业并不明显,甚至为负值,第三产业享受了更多集聚经济的好处人口集聚并非越强越好,人口规模超过某个水平反而会抑制劳动生产率不同规模城市的集聚效应略有差别,中小城市对集聚的好处更加敏感.

   关键词:集聚效应;劳动生产率;城市规模

  

   一,引言

   全球和中国的城镇化率分别在2017年和2017年超过50%,并且在提高.不管全球还是中国层面,一半以上的人口已经生活在城市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城市作为要素和经济活动聚集的区域,其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是集聚经济,因此,城市集聚经济的现状和规律研究对认识城市和引导城市合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集聚经济是城市产生的源泉之一.集聚经济外生于单个企业,是指厂商的空间聚集带来的成本节约Brueckner,2017).Marshall1920),Ohlin1933),Hoover1936),Glaeser1992),Jacobs1961,1969)以及Henderson1995)等分别从行业内企业间,行业间等多个角度解释了集聚的来源.Abdel-RahmanFujita(1990),Becker & Henderson(2000)以及Krugman2000)进一步从多样化的中间投入,劳动力专业化以及劳动力共享角度和临近市场等角度解释了集聚经济,进而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D论文范文is2017)进一步建立了城市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用之估计了本地集聚对宏观增长的显着作用.可见,集聚经济的微观解释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另一方面,集聚也有可能带来不利于生产率增长的集聚不经济或者称拥挤效应congestion effect),包括由于企业竞争,企业和人口密集带来的高劳动力,原材料成本,高地租和拥挤的外部性等效应,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见Henderson1974)和Rappaport(2017)等.集聚经济和不经济的冲突,结果体现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上,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范畴.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按照集聚指标的不同,可以将研究集聚对产业发展影响的文献分为两类.国外学者最早倾向于从城市规模的角度考察对生产率的影响.Shefer1973)的研究发现城市规模扩大一倍,劳动生产率增长20%;Sveikauskas1975)和Moomaw1981)对美国城市研究的结果表明城市规模扩大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但前者认为城市规模增加一倍,生产率将上升6%-7%,后者则认为这一效应仅为2.7%;Glaeser Resseger(2017)表明美国都市人口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这种相关性在高人力资本城市中尤为明显.

   CicconeHall(1996)的经典文献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密度较城市规模更能反映集聚的程度,他们利用美国各州数据发现就业密度每增加一倍,大约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6%.此后Ciccone(2002),BrulhartMathys(2017)等都对经济活动密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在不同程度上证实了经济密度对劳动生产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他学者使用了不同国家或部门的数据检验了集聚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发现经济集聚与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呈显着正相关Henderson,2003;Braunerhjelm & Borgman,2006).

   理论上用经济密度*的集聚水平更贴近其意义,但这种合理性的基础是衡量密度的分母能够反映真实的经济活动空间,但是现实中随着城市立体空间应用的发展,以建成区为分母衡量的经济密度离现实的集聚情况越来越远,因此本文回归到使用人口规模来衡量集聚.

   具体到中国城市集聚经济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样本层面对中国的城市集聚经济进行了检验.其中,最微观的角度利用了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傅十和和洪俊杰2017)利用我国2004年制造业企业普查数据,首次检验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得益于何种类型的集聚经济,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在我国城市中得益于显着的行业内集聚经济和跨行业集聚经济同时不同规模的企业收益的类型有所差别.郑江淮等2017),陈良文等2017),姚先国等2017),潘文卿等2017)和王良举等2017)同样使用了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使用产业数据的学者包括Batissa(2002)和Gao(2004)利用中国各省的制造业细分产业面板数据来研究集聚经济对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城市集聚经济的被解释变量范畴包括工业和产业增加值增长傅十和和洪俊杰,2017;王良举,2017,GDP增长李金滟和宋德勇,2017,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范剑勇,2006;张浩然,2017等方面,如引言所述,劳动生产率提高当今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城市集聚经济对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综合来看,多数文献认为集聚对产业发展的正向作用较为明确,但也可能存在更复杂的关系,例如Gardiner et al.2017)认为集聚对欧盟地区发展的作用并不明确,GlaeserKahn (2004)以及Accetturo2017)等考虑了集聚不经济的因素,因此质疑集聚的好处.

   研究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三部分为,总结目前中国城市集聚经济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规律,接下来第四部分建立计量模型,第五部分回归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力图从集聚经济角度解释客观变化规律,最后进行总结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城市集聚与劳动生产率

   从数据的统计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特征性事实:劳动生产率与城市规模的关系曲线明显呈倒U型.表1 不同规模城市生产率统计万元/人/年

   劳动生产率 年份 巨大型

   城市 特大

   城市 大城市 中等

   城市 小城市 合计 第二产业 2005 18.78 21.7100 17.0200 12.8800 15.1500 17.3900 2017 26.4700 30.7200 24.5400 21.3500 24.0700 25.8200 2017 31.0600 35.3300 31.4500 29.0700 35.1600 32.1700 平均 27.47 30.3400 24.4700 20.4000 23.0400 25.7000 注:表中数据皆为以城市数量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值.资料来源

   (空一行)

   从表1和图1,2和3中可以看出,无论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值皆在横轴为特大城市处取得人口都导致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其中第三产业和非农产业的情况尤为明显.这说明人口规模为300-1000万人的城市劳动效率相对较高.

   图1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城市规模关系

   四,集聚效应模型

   本文借鉴Forgarty Garofalo(1988)和MRW1988),以Romer内生增长函数为基础构建生产函数,设定经济的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 (1)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L,并取常用对数, (2)

   等

   五,变量以及计量

   具体的变量设定和所使用数据的情况如下.

   其中因变量为劳动生产率(lnq):传统意义上的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增加值与劳动力之比,但是由于精细的劳动时间难以获得,因此多数学者使用了劳均生产总值作为劳动生产率的数据,只有范剑勇(2006)使用工资数据,但是需要大量假设条件.因此本文也分别使用第二,三产业的劳均生产总值(即相应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与从业人员数之比)及其加权平均值,并调整为2005年论文范文的数据,作为非农产业生产率的*指标.进入回归的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对数值.

   主要自变量首先为经济集聚指标(rpop):在衡量经济集聚程度时,大量研究使用了密度变量,例如非农产业劳动力就业密度(Ciccone & Hall,1996;范剑勇,2006),经济密度(郭琪和贺灿飞,2017)等.但是我们认为统计部门公布的建成区面积不能代表实际的经济活动面积,最大的差别在于建成区面积不考虑立体的空间(例如楼宇的高度等,由此推断对建有大量高层写字楼的城市来说,建成区就业密度衡量的集聚水平是被高估的),因此不同城市的真实集聚程度并不能由密度来体现.经过权衡,我们使用市辖区常住人口数衡量集聚经济程度.这里不使用统计部门直接公布的户籍人口数的原因是发生经济活动的人群包括非户籍人口.尽管常住人口数并不能直接获取,但是国家统计局要求从2004年1月1日起,各地区要统一用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为基数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因此本文的的常住人口通过"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市辖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估算.平方项用rpop2表示.

   等

   六,计量过程以及结果分析

   (三)按城市规模分组的估计结果

   本文将人口数量小于100万的中小城市人口数量大于100万的大城市.

   中小城市的

   如表5所示,中小城市中,因变量分别为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时,方程1)和方程2)的人口系数皆显着为正其中方程1)人口项系数为0.0033,方程2)为0.0106,说明人口集聚显着提高了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中小城市的人口每增加一万人,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将分别提高0.33%和13.8%,远远高于全部城市0.07%和0.2%的水平.方程2)和6)人口平方系数皆显着为负,说明集聚对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效应呈倒U型.经过计算,基于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最优的城市人口数量分别为66.80万,第三产业为65.71万,而2017年中小城市平均人口数量62.42万,略微小于最优规模.

   表5 中小城市样本结果

   (1)

   非农产业 (2)

   非农产业 (3)

   第二产业 (4)

   第二产业 (5)

   第三产业 (6)

   第三产业 rpop 0.0033*** 0.0338** -0.006*** -0.0981*** 0.0106*** 0.1380*** (0.0116) (0.0696) (0.0284) (0.3218) (0.0972) (0.6541) 等 等 等 等 等 等 等 N 1098 1098 1098 1098 1098 1098 adj. R2 0.7870 0.7510 0.6340 0.4180 0.6100 0.6220 注:***,**,*分别表示通过1%,5%和10%的显着性检验,系数下文括号内的值为稳健性标准误;因变量指标为相应产业的的劳动生产率对数值,回归时控制了时间,省份和城市级别个体效应,但囿于篇幅,省略时间和省份虚拟变量系数的报告工具变量回归与普通LSDV估计的检验p值高度显着,因此认为有必要使用工具变量回归.等

   七,结论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A., 1920he Economics of Industry, London: Macmillan.

   [2] Alonso W., 1971, "The Economics of Urban Size,"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6 (1) : 67-83.

   [3] D论文范文is M. A., J. D. M. Fisher and T. M. Whited, 2017,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etrica, 82(2): 731–764.

   [4] 陈洁雄,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实证研究2000-2017",《经济学家,34-40页.Do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enefit from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Chinese City Data

   (空一行)

   ZHOU Yulong, SUN Jiuwe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6

   (空一行)

   Abstract: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Chinese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from 2005 to 2017,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on the labor productivity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 differentiated influenc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y on different scale cities.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s. Firstly,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promotes non-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evidently. While the tertiary industry enjoys more of the positive effect, the secondary none and even negative. Secondly, stronger agglomeration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better because over large population will jeopardize productivity. At last, agglomeration effect varies on city scales. Median and 论文范文all cities are more sensitive to agglomeration benefit.

   Key Words: gglomeration effect; labor productivity;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city scales

   (空一行)

   ﹝责任编辑: ﹞﹝校对: ﹞

   三,附录

   附录一:参考文献在文中的引用规则

   本研讨会实行引文实引制.凡投本研讨会的文章必须按"着者-出版年"编码制进行参考文献着录,所有引文务请逐条核对.

   (1)根据"着者-出版年"编码制,正文中引用各篇文献的标注内容由着者姓氏与出版年构成,并置于"()"内,如(Henderson & Clark,1990).对于中国人着者,朝鲜人着者,日本人用汉字姓名的着者等只标注着者姓氏无法识别该人名时,应标注着者姓名,如"(白重恩等,2004)".若正文中已提及着者姓名,则在其后的"()"内只须着录出版年,如"波特(2005a)23-46认为等".

   (2)对于以英文书写的着者,字母与符号均用Times New Roman(即TNR)字体.若有两个着者,则着者之间用"&"连接,如(Henderson & Clark,1990),三个及三个以上着者,则由第一个着者的姓氏加"et al."构成,如(Porac,Thomas,Wilson,Paton & Kanfer,1995) 应标注为(Porac et al.,1995).对于以汉字书写的着者,出版年以及页码用TNR字体,两个着者之间用"和"连接,三个及三个以上着者,由第一个着者加"等"构成,如(黄茂兴和李军军,2017;金煜等,2006).无论是中文着者还是西文着者,除了连接符"&"外,括号和逗号等标点符号在引用处均采用全角符号,符号前后不用空格.

   (3)若引用同一着者同年出版的多篇文献时,在参考文献列表以及文中着录中的出版年后均应用小写字母"a","b","c"等加以区别,如波特(2005a).

   (4)若引用的文献为着作,在"()"外应以上标形式着录引文页码.如(波特,2005a)23-46,在参考文献列表中不用标注.若引用的文献为其他类别,则"()"外无需标注页码,页码在参考文献列表中标注.

   附录二:数字用法规定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修订公布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应按以下要求对数字加以使用:

   (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中的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年,月,日用汉字,例如,时间用"1999年10月"表示,不能用"99年10月"或"1999.10"或"1999年十月"等表示.中国清代及以前的历史纪年用汉字,并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如清咸丰十年(1860年).民国纪年用阿拉伯数字并括注公历,如民国25年(1936年).

   (2)表示起讫时间的用短划线形式"-"连接号,不用波浪号"~"或长划线"—"连接号,例如,应采用"1978-1980年","1980年4-9月",而不能用"1978~1980年","1980年4月~9月"或"1978—1980年","1980年4月—9月".也可以用"至"连接,但不能用"到"连接,例如,可以用"1978年至1980年",不能用"1978年到1980年".

   (3)除加引号的引用文献资料外,其他所有数字均用阿拉伯数字.

   基金项目:(小五黑体,左顶格)本文获(13JBGP825) 微观上,Theil指数和Herfindahl指数等指数型指标也是衡量集聚广为人知的指标,但由于本文考虑宏观指标以及指数指标可能不符合正态分布等原因,这些不做考察.(1. 注释采用页论文范文的形式,每页重新编号.2. 采用小五宋体.3. 首行缩进两个汉字,编号与注释内容之间空一个英文半角字符.4. 编号用带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5. 注释为释义性注释,即对论着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而非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列于文末)

   8

   1. 主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排列.2. 字数控制在20字以内.

   1. 如有副标题,则另起一行以中文破折号连接,四号宋体,不加粗,居中排列.2. 副标题不超过一行.

   1. 作者用小四号宋体,居中排列.2. 如有多个作者,作者中间空4个英文字符.3. 不加作者单位信息.

   五号黑体

   1. 五号楷体不超过五号黑体

   1. 关键词

   1. 一级标题采用四号楷体,加粗,居中排列.2. 标题号后加",".3. 前后采用6磅间距.

   所引文献在文中引用时采用

   根据《夹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标点符号用法(草案)》的规定,除了直引的英文句子内的标点符号用半角形式外,其他中英文混排时均用中文全角标点符号.

   正文中的英文单词,短语放在全角圆括号即"()"中,且除专有名词首字母,大写的缩略词外,所有字母全部用小写.

   1. 注释编号用带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所引英文文献中若有两个作者则作者间用

   多条文献置于句首或句中时

   多条文献圆括号中置于句末时各文献间用

   所引中文文献中若有两个作者则作者间用所引中文文献中若有三个及三个以上作者只需列出第一个作者后加

   所引英文文献中若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作者则只需列出第一个作者后加

   1. 表格必须有编号和表名.表号和表名均用五号黑体,并置于表格上方.表号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表号后不用加其他标点符号.表名居中.若有单位,则放置圆括号中,右顶格.

   2. 全文所有表格连续编号.

   3. 表格采用三线式表格,左右开口.

   4. 表中的数字保留4位小数点.

   5. 表中的文字用小五号宋体.

   6. 表格若有注释和资料来源说明,则置于表格下方,左顶格并缩进两个汉字,小五宋体.

   7. 表格前后与正文间各空一行.

   1. 图必须有图号和图名.图号和图名均用五号黑体,并置于图下方.图号和图名之间空两个字符.

   2. 全文所有图连续编号.

   3. 图若有注释和资料来源说明,则置于图名下方,左顶格并缩进两个汉字,小五宋体.

   4. 图前后与正文之间各空一行.

   1. 所有公式需用word自带公式编辑器编写.

   2. 独立成行的公式需左顶格并缩进四个汉字;独立成行的公式必须有公式编号,编号置于全角圆括号中,且右顶格,全文所有公式连续编号.

   3. 公式中的函数,变量名,向量矩阵,数字均用TNR字体,希腊字母均用Symbol字体;变量名,小写希腊字母用斜体,函数,大写希腊字母,向量矩阵,数字用正体;向量矩阵加粗.

   4. 公式中主体部分用五号,上下标占主体字号的58%.

   5. 如果公式太长可以多行排列,但需要在等号处对齐.

   6. 在文中引用公式时,应采用"式+公式编号"形式,如"由式(2)得到";不得采用"公式编号+式"形式,如"由(2)式得到".

   变量名均斜体

   二级标题采用小四黑体,首行缩进两个汉字,"()"后不用加其他标点符号.

   1. 论文范文标题单独成行,采用五号宋体,首行缩进两个汉字,标题号用阿拉伯数字,标题号后加实心圆点".",圆点后空一格,标题后不加"."

   1. 各计量与统计结果均用表格呈现.

   2. 估计结果要报告估计系数以及标准误而非t值,z值等.标准误放置在半角圆括号"( )"中.若系数与标准误分两行放置,系数在上一行,标准误在下一行;若系数与标准误放置一行,则系数在前标准误在后.

   3. 显着性符号用上标形式的"*"号表示,若系数与标准误分两行放置,则"*"置于系数右上角;若系数与标准误放置在一行中,则"*"置于该单元格末尾即标准误的右上角.

   4. 在注释中应对显着性符号以及圆括号内的数值进行说明.

   1. 参考文献标题用五黑字体,不加括号,左顶格,末尾加":",与正文之间空一行.

   2. 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实引,即文中引用了的文献必须全部列示在参考文献中,参考文献中列示的文献在文中必须引用.

   3. 英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各自均按字母顺序排列.

   4. 各文献均用小五号字体.

   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右括号与文献之间空一个字符.

   1. 着作格式:姓名, 年份, 着作名称, 出版地: 出版单位. .

   2. 着作名用斜体.

   ","在后引号"""内."" ""中的右"""与期刊名称间空一个字符.引号要用半角弯引号,,即"" "".

   1. 期刊格式:姓名, 年份, "文章名称," 期刊名称, 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2. 文章名称置于双引号" "内.

   3. 杂志名称用斜体.

   1. 英文作者的姓用全称,名用缩写,名后加半角实心句点".";姓与名或名与姓之间空一个字符,多个名的缩写间也空一个字符,不用","隔开.

   2. 若仅有一个作者,则姓在前,名在后.

   3. 若有多个作者,第一个作者姓在前,名在后;其他作者名

劳动生产率:秦晓:中国经济将转向制度和劳动生产率红利

在前,姓在后;最后一个作者与倒数第二个作者间用"and"连接.

   1. 中文期刊格式:姓名,年份,"文章名称",《期刊名称》,期号,起止页码.

   1. 第一个词,所有实词及专有名词首字母均大写,其他字母均小写.

   2. 主标题与副标题均用小四号,加粗,居中排列.

   3. 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用":"连接,副标题无需另起一行.

   1. 五号,居中排列.

   2. 姓在前,名在后,名所对应的拼音合在一起,中间不用连字号.

   3. 姓全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

   4. 多个作者之间用半角","分隔.

   1. 作者单位与地址信息用小五号字号,居中排列,无需置于圆括号内.

   2. 单位名称,属地和邮编之间用半角","分隔,","后空一个字符.

   3. 若同一作者有多个单位或不同作者的单位不同,则分行列示作者单位,并用阿拉伯数字标示不同单位,同时在作者姓名后用上标标示对应的阿拉伯数字.

   五号加粗

   五号

   五号加粗首字母大写

   1. 五号.

   2. 除专有名词的首字母以及大写的缩略词外,各单词全小写.

   3. 各关键词之间用半角"; "隔开,";"后空一个字符.

   五号楷体右顶格

总结:此文是一篇集聚劳动生产率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劳动生产率引用文献:

[1] 劳动生产率和制本科论文怎么写 关于劳动生产率和制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2] 劳动生产率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关于劳动生产率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2500字
[3] 容易写的劳动小论文题目 劳动小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中文论文标准格式及说明》word下载【免费】
劳动生产率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