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轻重之争去留之辩——对鲁迅其作品教学争

主题: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3-12-25

简介: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文化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教育论文

目录

  1. 一、轻重之争,直面一个无法绕越的命题
  2. 二、去留之辩,彰显大师的内在真实价值
  3. 三、鲁迅精神,审视当代教育的一个文化支点
  4. 教育:传统文化与教育智慧----普明传统文化教育中心江洪波老师

杨继利

(苍南县桥墩高级中学,浙江苍南325806)

一、轻重之争,直面一个无法绕越的命题

学界关于鲁迅的讨论热闹异常,鲁迅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又受到许多人的竭力保护.论争不会是无中生有的无聊,不会是惹事生非的哄闹,只能说明一个事实:鲁迅之于我们是一个绝对绕不开去的命题.

在纷纷扰扰的争论中,笔者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可以找到哪些非读鲁迅不可的理由?或者说鲁迅身上到底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世界文学范围内,就文学技巧而言,比鲁迅作品写得精致圆熟的有的是;就思想深度而言,比鲁迅文章写得深刻的也有的是,那么我们凭什么非读鲁迅不可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试着将那些曾对鲁迅产生深刻影响的大师与文化跟鲁迅进行一种替代假设.

鲁迅深受尼采的影响,甚至有人讲没有尼采就没有后来的鲁迅,但尼采能替代鲁迅吗?不能.鲁迅思想承继了尼采但又超越了尼采,尽管他的思想世界影响力没有尼采那么大,但国人对鲁迅的认同度远远超过了尼采.我们可以没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但我们却不能没有《野草》.鲁迅也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俄罗斯文学与鲁迅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琳娜》能替代鲁迅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吗?当然不能.

鲁迅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受魏晋文化影响尤深.但是否有了传统文化就可以不要鲁迅了呢?当然不能.没有了鲁迅,我们就失去了一面映照传统文化的镜子,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反省批判能力将会大大减弱.鲁迅也应该会对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产生深度影响,中国未来也可能产生比鲁迅更伟大的文化大师,但是否有比鲁迅更伟大的人出现,就可以不要鲁迅了呢?估计也不能.就像有了托尔斯泰,普希金依然伟大一样;有了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依然伟大一样,一座文化大山的崛起并不是要以夷平另一座文化大山为代价的.即使在鲁迅身后再出现一个文化巨人,我想,鲁迅的魅力依然不减.

鲁迅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所呈现的生命文化形态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既是民族性的,又是世界性的,但首先是民族性的.鲁迅思想是根植于特定时域文化的,有着广泛的关联性,它是*现代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可以将鲁迅作为一个文化支点,撬起现代中西方文化这座大山,失去了鲁迅,无疑就增加了许多文化的盲点.

现在有些人认为,不将鲁迅这座文化大山搬移,自己就永无出头之日,这显然是为自己的无能辩护.真正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不会视身边挺立的文化巨匠为一种威压,他会从中汲取营养,然后另立山头,那怕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土丘,也会有吸引人的别样景致.小说写不出杰作,就怪《红楼梦》太伟大,岂不可笑?

我们相信,鲁迅是可以被超越的,一座挺立的文化大山能被超越,这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来说绝对是幸事,这需要怎样一种旺盛的集体创作力啊!就像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群星璀璨,巨匠迭出,使俄罗斯文化获得了挺立论文范文的自信.对于中国文坛而言,如果《红楼梦》是永远无法超越的,那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大悲哀;如果鲁迅是永远无法超越的,那一定是中国文坛的一大悲哀.鲁迅生前就没想到要不朽的,他倒是希望很快能有后起之秀将他踏过,而自己就作一块铺路的基石.如果我们能在鲁迅精神的指引下将鲁迅成功地超越,岂不是鲁迅存在的真正价值吗?然而在当时,包括后来一些想踏过鲁迅的人所用的手段又何其拙劣甚至下作呢?他们不是让自己长得更高,从而越过去,而是想将鲁迅论文范文埋掉,然后跨过去.从他们身上,我们明白了一个民族文化之所以裹足难进的缘由了.

将鲁迅看得太轻,意味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失重;将鲁迅看得太重,则意味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失态.任何文化大师的精神遗产只有置放于常温常态中,才能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因此拥有一种健康成熟的文化评判心态与评判尺度是多么的重要.

二、去留之辩,彰显大师的内在真实价值

伴随着鲁迅的轻重之争,语文教学界又掀起了鲁迅作品大撤退的辩论.一些人认为,过去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占的比重过大,应该撤去一些.另一些人又站出来坚决反对,认为减少鲁迅作品是语文教育的一场危机.还有一种看法更有意思,认为语文教材中要增加孔子的分量,就必须要减少鲁迅的篇目,将孔子与鲁迅对立起来.请看下面来自网络的一段文字:

“在新的世纪,我们要扭转上个世纪后半期一种奇特现象:多读鲁迅,少读《论语》,甚至读鲁迅而不读《论语》.

论语教人温良恭俭让,而鲁语教人痛打落水狗.

论语教人爱人,而鲁语教人一个也不宽恕.

论语教人文质彬彬,而鲁语教人以牙还牙.

论语教人做谦谦君子,而鲁语教人做斗士.

论语教人中庸,而鲁语教人极端.

这些对比,实在太触目惊心了.但是更可悲的是,很多人反复使用鲁语而不自觉不妥.”

这段文字虽然只是在网上流传,却代表了中国学界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扬鲁就必抑孔,扬孔就必抑鲁.许多人似乎总是把鲁迅与孔子放在一个很对立的位置来审视,认为两位大师有着水火不相容的人格品性,而语文教材内容的调整方向又恰恰印证了他们这一假想.现在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是明显减少了,而孔子的内容却多了起来,高中课堂专门开设《论语》选读课就是例证,其实在江浙一带,关于《论语》的所谓选读就是一种必读.

人们对鲁迅与孔子这种彼此对立的错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鲁迅生前对孔子所持的批判态度.众所周知,在五四文化运动中,鲁迅批孔子批得很厉害,之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批驳孔子,加上他们两人在精神气质上确有较大差异,于是就给人感觉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其实,我们若深入探究两位大师的精神人格,发现他们在本质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

首先孔子与鲁迅都是活得很真实的人,对生活、对理想都透出无限的诚挚;其次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论文范文的韧性,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最令人感动,这种精神与鲁迅式的韧性相通;第三他们身上都表现出一种大爱精神,都有一种将天下苍生置于心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的思想均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旨归,就是怎么样让人活得更好;第四这两位大师遭遇的命运也异常相像,一样地被追捧、被贬斥、被扭曲,又重新被发现、被还原、被定位.对待两位文化大师的态度均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心态某种程度的不成熟.

其实鲁迅与孔子是可以互补共存、求同存异的.儒家文化强调稳定和谐,因此创新精神不足;鲁迅精神强调革新突破,因此需要适当以和谐调剂.将儒家思想与孔子精神交错相融,可以使文化呈现一种和谐与生长并存的态势.研究孔子与鲁迅的关系是很值得教育者去探究的命题.

关于鲁迅作品的比重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笔者认为这不是衡量鲁迅价值的一种根本尺度.在鲁迅的政治化图解时代,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占绝对优势,但未必就真正彰显了鲁迅作品的内在教育价值,反而造成了鲁迅精神价值的严重扭曲.现在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分量是少多了,但我们若能积极去挖掘鲁迅作品的核心教育价值,把握鲁迅精神的真实内涵,一样可以将鲁迅存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所以增加也好,撤减也罢,均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我们能否真正走进鲁迅的生命世界,用鲁迅精神构建我们的人格大厦,浇注我们的生命底色.因此学界的论争到了应该要改变方向的时候了,让理性精神导引论争的方向,而不是停留于感性化的争吵,这对教育文化的健康良善发展有着直接的意义.

三、鲁迅精神,审视当代教育的一个文化支点

鲁迅因其精神的真实性、强韧性、深刻性、广‘阔性,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一个无法漠视的存在,鲁迅精神不仅对于当代教师的教育人格塑造有着直接的意义,对于当代整个教育文化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文化也呈现丰富多元的局面,新课程理念的推广,教育也逐渐回归育人正途.但不可否认,我们当前的教育文化还是存在着种种问题的.

教育的日益功利化使教育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教育完全摆脱功利是不可能的,但在教育中若唯利是图,无疑是对教育的一种亵渎,也是教育的一场灾难.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文化的核心价值应建立在促进生命健康和谐发展这个基本维度上,然而教育功利化在很大程度上则是违背生命的.鲁迅精神对生命存在尊严的深度关注无疑可以作为检省当前教育文化反生命化的一把标尺.将鲁迅精神置放于心中,我们将拥有审视当代教育文化的良好判断力,行走在教育的途中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教育:传统文化与教育智慧----普明传统文化教育中心江洪波老师

健康的教育文化应该具备开放性、包容性,而日益功利化的教育文化失去了应有的胸襟与气度,它容不下个性,容不下思想,摒弃一切与自身利益追求冲突的元素,于是教育逐渐被挤入一个狭窄封闭的通道中,它无法吸收外面的阳光雨露,当然也就日渐呈现暗弱的生长状态.鲁迅精神之树之所以常青,就因为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吸取一切可为己用的文化元素,用拿来主义眼光进行鉴别筛选,最后化为营养融人自己的血液骨肉中,这种胸襟气度无疑是教育文化发展应该追求的.

健康的教育文化还应该具有批判与自我批判能力.批判与自我批判是文化再生与文化重塑的关键,而教育文化造血功能的丧失主要归因于它失去了良好的批判与自我批判能力.批判体现为文化吸收选择上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自我批判体现为摒除自身缺点毛病的坚决性与彻底性,教育文化的包容与开放要以此为前提,包容不是盲目接纳,开放不是随意进出.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上,鲁迅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极佳的典范,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是鲁迅精神极重要的元素.我们的教育之所以陷入功利化的泥淖中不可自拔,关键一点就是丧失了良好的自省意识与批判能力,于是对一切反教育倾向也就习以为常了.

教育文化的发展有赖于教育者良好教育人格的重塑,而教育文化的发展又会反过来有效促进健全教育人格的塑造.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衡量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改革若不能有效促进教育文化的良性发展,这样的改革即使再轰轰烈烈,也无法逃避其失败的结局.是到了该正视现状的时候了,自欺欺人与粉饰太平除了使我们永远跟成功绝缘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当我们的教育改革陷入困境、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回到鲁迅那里去,从他身上汲取智慧、勇气与力量.鲁迅精神是对人性温暖的呼唤,是对生命回归的期待,是对人类良知的守候.拥有了鲁迅,我们的精神就不会永远地迷失.在风沙弥漫中,依然有一个清晰的路标在指引着我们向前.

总结:这是一篇与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教育引用文献:

[1] 文化教育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音乐和融合教育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2000字
[2] j教育教学专业论文题目 j教育教学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爱教育方向论文题目 爱教育论文题目怎样取
《轻重之争去留之辩——对鲁迅其作品教学争》word下载【免费】
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