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新闻学文开题报告参考资料,新闻学文开题报告知识

主题:合肥建设学校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7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建设学校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建设学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建设学校论文范文

合肥建设学校论文

目录

  1. 合肥建设学校:安徽省颍上县实验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掠影.WMV

   浙财院党〔2017〕8号

   论文范文浙江财经学院委员会 浙江财经学院关于印发《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与本科教学改革发展规划》等7个专项规划的通知 附件1

   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2017-2017)

   本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本科专业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根据《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2017-2017年)发展规划》,制订本规划.

   一,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本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现状

   1.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是学校由以扩大规模为重点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质量和水平,突出优势和特色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新学分制培养方案推进为契机,学校把本科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不断加强教学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圆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2007-2017学年开始的省属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连续3个学年获省财政拨款奖励,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以学分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学校从2017级开始试行了新学分制培养方案,通过增设短学期,完善"平台+模块","理论+实践","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3+3"培养方案,优化公共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平台和模块的设置;建立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业教育体系,系统建立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完善双专业培养方案等,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主要突破口的各项教学基本建设成效明显.一是本科专业建设成绩斐然,"十一五"期间学校本科专业数从34个增加到38个,覆盖了经,管,文,法,理,工六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总数从8100余人增至11800余人.新增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14个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二是课程建设成绩显着,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校级精品课程62门,校级一类课程83门,校级双语课程5门.三是教材建设成果突出,有5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教材入选国家精品教材,14部教材被列为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教材选优率一直在90%以上.四是教学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1个校级教学团队先后获得立项;先后有4位教师获省教学名师奖,6位教师获省教坛新秀奖,13位教师获校教学名师奖,25位教师获校教坛新秀奖.

   ——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通过出台一系列教学工作激励政策,在全校营造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涌现出一大批教学改革成果."十一五"期间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取得零的突破,2项成果获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5项.全校教师共承担各级教学科研项目254项,其中省新世纪教改项目25项,研究成果大部分在教学与教学管理实践中得到运用.2006年学校被确认为全国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高校之一,并顺利通过随后教育部专家组的中期检查.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学校逐步构建,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并以ERP实训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了实验课程和实习基地建设. "ERP综合性人才培养实验区"项目成为浙江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新增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资助了81门实验课程建设,建设校外实习基地118个.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各类学科竞赛,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累计600多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得国际级奖项6项,国家级奖项23项,省级奖项751项.

   ——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程度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学校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近50个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改进教学管理和服务方式,稳定教学秩序,教学事故数和学生考试违纪率明显下降.通过论文范文听课,两级督导,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开展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等方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因素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2.存在问题与不足

   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学校在教学领域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教学中心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确立.二是人才培养理念需要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以单纯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范式尚未根本改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受制于教学经费投入和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广度,深度还不够,部分教职工缺乏参与和支持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四是两级教学管理体制还未完全建立,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未得到充分调动,教学质量的主体意识尚未确立,主体地位尚未形成.

   (二)"十二五"期间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是浙江财经学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以"上层次,上水平"为发展重点,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任务,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所经济管理类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关键时期.

   1.外部环境

   ——高等教育竞争激烈对学校办学水平带来了新挑战.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推进,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发展模式将迎来新的调整和变化,国内高校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对生源的争夺将日益加剧.另一方面,综合性大学和理工农医等多科性大学依托其综合办学实力和学科交叉优势,其经济管理类学科与专业建设水平也迅猛提升,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多,我校的办学形势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竞争主要表现在质量,特色和品牌的竞争,这给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新挑战.

   ——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从高等教育日益拓展的时代性功能来看,高校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的思路及服务社会的功能日益强化.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对接企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自主创新,这对学校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2.内部环境

   ——学校"十二五"奋斗目标对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根据《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2017-2017年)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学校要努力实现大学更名,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高校转型,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本科专业布局和结构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范式需要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

   ——学校有限的办学经费给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增加了新难度.学校的办学经费相对有限,办学资源还相对短缺,无法完全满足各项教学基本建设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本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本科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路径,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寻发展,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教学基本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等基本举措,建立规范有序的教学工作运行机制,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发展目标

   通过"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发展,使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新的提高,专业建设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着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本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是以"质量立校"战略实施为指导,推进实施《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2017-2017年)发展规划》提出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主要任务如下: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围绕我校人才培养新的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往人才培养单一化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树立精英化培养意识,通过实验班等途径,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校的传统教学优势,应继续保持并加以完善,并通过完善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增设新的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增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专业建设

   以突出经管学科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为前提,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大力发展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专业,到2017年,学校本科专业数扩大到42个以上,新增校级重点专业4个以上,省级重点专业3个以上,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以上,普通本科生规模达到15000人以上,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明显,具有自身特色的本科现代专业体系.

   按照"扶持新办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强化优势专业"的思路,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新专业的办学条件和基本规范建设,优化新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使新办专业质量达到合格标准;强化老专业尤其是重点专业特色的培育和凝练,在培养模式,培养过程的各环节体现专业特色,使之成为国家特色专业,省内品牌专业.

   3.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共享

   以提高课程质量为中心,加强课程建设,推进课程的精品化和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通过精品课程和一类课程建设,带动一般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增立项校级一类课程90门,校级精品课程60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 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

   以优势学科专业,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特色教材的编写和教材选优为重点,争取"十二五"期间新增6部以上国家规划教材,25部省重点建设教材,教材选优率保持在90%以上.

   按照"整合,共享,持续,实用"的原则,推进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搭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经验交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4.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探讨实验(实训)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验课程的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增立项50门以上的实验(实训)课程;积极引入实验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实现实验(实训)课程的高效率,规范化的管理.

   到2017年,争取新增国家实验示范中心1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以上,校级学科(专业)实验中心2个以上,学校所有实验室通过省教育厅实验室合格评估.

   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利用好已建的实习基地,并通过多种渠道,新建一批与专业,学科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校共建成150个左右实习基地,重点扶持建设并利用好20个左右的校级示范实习基地,切实提高实习基地的利用率和实习质量.

   5.高水平师资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实施"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优秀团队培育"等外引和内培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工程,提高师资队伍层次,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优化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到2017年,学校专任教师达到1200名左右,其中正高职称教师180名以上,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45%以上,具有海外学习交流经历教师比例达到25%以上.

   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十二五"期间在推进校级教学团队建设基础上,继续争取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新增省级教学团队4个,并通过完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交流与互补,提升教学团队的"作战能力",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6.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思结合,大力提倡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加强课程教学的论文范文性,开放性和协作性,积极推进考试方式的改革,使课程教学实现从"注入式"向"启发式"转变,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从单纯传授知识向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转变,进一步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评价,强化教学管理,积极构建以"知识传递,融通应用,拓展创造"为一体的现代课程教学范式.到2017年,争取有20%的课程达到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要求,并带动,引领校内其它课程,实现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

   7.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我校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注重多样性和实效性,统筹划分城乡调查,企业调查,专业调查及毕业实习之间的衔接,根据专业特点来探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形式的改革.积极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通过竞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8.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以学分制运行为核心,以质量目标管理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以教学考核及评估为手段,规范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强化管理制度的服务内涵,增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完善二级督导体系,逐步形成两级管理权责分明,服务体系健全,能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由组织系统,监控系统和评估系统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四,"十二五"期间本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突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专业特色

   1.完善专业建设管理制度

   通过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继续完善适应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管理体制.根据教育部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调整的精神,修订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等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强化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逐步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和专业设置准入与退出机制,对低水平,低效益的重复专业点,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的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实质上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提升;对学科水平低,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不善及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实行限期整改,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2.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

   根据学校财力情况,逐步加大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延长新专业的经费投入年限,增加一般专业的年度基本经费投入,同时规范专业建设经费的使用管理,实行经费管理责任制,专业建设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加强检查监督,保证经费使用效益.

   3.加强师资队伍与专业负责人建设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以人才引进与培养为主要抓手,双管齐下,化大力气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学科专业带头人,尤其要积极引进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师资和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努力营造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明确专业负责人的遴选,职责及考核办法,充分发挥负责人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调动团队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形成分工协作,利益分享,责任分担的专业建设团队合作机制.

   4.加强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实验室建设.优化实验室的结构和布局,提高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和实验室开放的效果;引入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提高实验课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内容,优化实验项目,鼓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继续推进实验课程立项工程,重点支持新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形式,鼓励教师参与和指导实习学生.利用好论文范文财政专项资金申报政策,组织协调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同时,积极利用杭州市的公共实训基地,扩大学校实习实训新途径,主动与企业对接;完善实习制度建设,如实习基地申报立项制度,示范基地扶持制度等.

   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多种形式的论文写作规范和要求;扩大已有学科竞赛的规模,探索竞赛内容与教学改革之间的互动;制订相对规范的社会调查管理和调查质量评价体系;拓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新学分制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分类培养.具体措施:一是,强化精英化教育意识,以创新实验班方式培养少数拔尖型人才.正视学生个体差异,遴选出有意愿及研究潜力的学生组成实验班,按学术精英型人才要求进行培养,努力提高学生考研录取率和就业层次;二是,不断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化教育途径,协助做好现有的合作项目,增加更多的学生的海外课堂经历,逐步扩大国际教育资源的引进,除会计学专业外,再选择适合的专业进行国际化教育的试点;提高留学教育层次,做好中美合作"会计硕士"试点项目;三是,探索复合型新专业,组织相关学院进行探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增设具有复合交叉优势的新型专业;同时对现有双专业等制度进行完善,建立相关修读制度;四是,以人为本,强化因材施教,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新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五是,深化第二课堂制度建设和内涵建设,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激励教师对第二课堂的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六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充实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内涵,规范和完善弹性学习制度建设

   进一步推进新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完善选课制度,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和开放范围,增加培养方案的弹性,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减少课内学时,丰富课外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本科生"综合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鼓励学生向多样性,个性化方向发展.

   3.加强课程,教材基础与规范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更新教学内容,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体系结构更为科学,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严把教材选用质量关,加强国外原版教材的引进,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抓好优势学科专业和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调动教师编写优质和特色教材的积极性;把教材的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包括教学辅导书,教学素材光盘,教学网站等在内的立体化教材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学习要求;建立教材样本库,特别是优秀教材和获奖教材的样本收集.

   继续推进以精品课程,一类课程为主的"网络课堂"建设,形成包括教学资料,课件,案例,教学录像,电子教材,自学题库,网上辅导,答疑等各种内容为一体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库;建立"本科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网站,为教师搭建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学习交流平台;为教学名师新秀,教学比赛获奖教师录制课堂教学录像,建立具有示范作用的优秀课堂教学录像资源库.

   4.积极推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启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计划",示范推广优秀课程教学范式;推动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大力推进研讨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合理采用科学,先进,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拓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继续实施并完善课堂教学观摩制度,鼓励教师参与或观摩"说课"比赛;试点"大班上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案例库;继续做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及大学英语教改示范点项目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

   5.深入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加大教学改革研究经费投入,设立校级教改项目200项以上,并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同时,加强对"十一五"期间立项的在研教改项目的检查,督促和结题,验收,促进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鼓励各二级学院组织教学改革研讨交流会,定期开展全校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评选,认真做好教学成果奖的培育,评选及推广工作.加强先进教育思想观念的探索和交流,邀请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或调研培训等.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教职员工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推广运用研究与改革实践成果.

   (三)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1.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大教学激励力度

   进一步理顺学分制模式下的教学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与学分制相对应的包括教学建设,教学运行,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岗位职责等在内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并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全面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开放网上各类教学信息,畅通教学管理信息渠道,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与透明度.

   修订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激励办法,加大激励力度,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出台本科生综合导师考核激励政策,促进教师担任综合导师的积极性.

   2.完善两级教学管理体系,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长效机制

   完善两级教学管理体系,启动实施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开展二级学院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完善专业评估(特别是新专业,重点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各种专项评估制度,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试卷,教案,教学日历,实验(实习)报告,教风与学风状况等各种专项检查,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协调两级督导的合作与分工,形成一个有效的督导体系,进而有效地建立起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

   附件2

   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2017-2017)

   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学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根据《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2017-2017年)发展规划》,制订本规划.

   一,建设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建设发展现状

   1.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科与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显着进步,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全校新增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重点A类学科和 B类学科各1个,确定23个校级重点学科,进一步拓展了学科领域.

   ——学位点增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新增9个硕士二级学科和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5个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并获得6个硕士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实现了我校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零的突破.

   ——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我校研究生招生数每年平均递增35%,在校生人数从"十五"期末的180余人增长至900余人.初步实施研究生教育两级管理体制,建立了各项教育管理制度,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获得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1个,毕业生考上博士7人,初次就业率平均95%,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省属高校中领先.

   2.不足与问题

   与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相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方面还存在不足,学科与学位点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科团队与构建一流学科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学科成果偏少.

   (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统筹规划,在学科布局,队伍建设,基础设施,科研和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再上新的台阶,促进学校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

   1.机遇

   ——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上升的空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明确提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试点.《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也指出,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继续加强重中之重学科,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扩大重点学科领域,提高重点学科水平,并以此为主要依托,建设一批重点一级学科和交叉新兴学科,争取打造若干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和一批高水平学科创新平台.

   ——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指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实施英才培养,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等计划和工程,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等举措.《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要求,发挥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研究生选拔培养机制.

   ——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我省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也必须改变外延扩张,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将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优化教育服务,改善教育品质,提升教育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

   2.挑战

   ——高校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学校品牌,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特色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我们进一步凝练优势和特色学科,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品牌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带来严峻挑战.

   ——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资源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既受到学校学术地位,综合实力,社会声誉等方面的制约,又有人财物资源的限制.如何拓展资源渠道,优化资源配置,争取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面临的持续挑战.

   ——研究生教育改革面临多重考验.由于规模效益和质量效益,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学术价值和职业导向等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研究生教育面临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和教育对象等多重评价体系的挑战.

   二,"十二五"期间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牢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大力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结构和研究生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全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基本思路

   1.科学定位,明确目标.围绕大学建制和博士点申报的基本目标,紧密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确保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布局的科学性.

   2.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拓展改革思路,改革,创新与发展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社会需求,夯实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

   3.重点突出,整体推进.重点建设省级研究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大力扶持校级重点学科,积极发展交叉与新兴学科,集中力量解决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中事关学校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

   4.凝练方向,彰显特色.以一级学科建设为重心,围绕打造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特色明显的多科性大学目标,提升学校特色优势学科的品牌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在学科建设方面,立足于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立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整体水平较高,以一级学科为主体的学科体系,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为博士点申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十二五"期间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

   1.学科点及研究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具有综合优势,并能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持的学科体系,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鼓励学科交叉和融合,在经管类学科中集中打造若干个在全省高校中具有引领作用的学科高地.培育2至3个优势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水平,确保拥有省一,二级重点学科7个以上,力争新立项建设省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各1个.

   2.学科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带头论文范文学术骨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队伍,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有1-2个学科团队在全国有重要影响.

   3.学位点建设及招生规模.学位点数量和招生规模稳步增长.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以上,专业硕士学位点9个以上,并在拥有的一级学科中开设更多的专业;研究生年招生数达到600人,在校生规模超过1600人.

   4.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研究生省优学位论文,高水平期刊论文,各类科研立项和奖励的数量取得新突破.新增1-2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

   5.研究生思政教育.构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全员育人体系,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力度,研究生初次就业率90%以上,升博率稳步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学科和学位点建设

   1.推进学科建设的制度创新,形成有效体制保障.强化二级学院学科管理的责任意识,实施学科建设目标管理.探索一级学科管理的协调机制,建立学科建设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完善学科建设检查评估制度.

   2.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凝练学科方向和特色.通过人才引进工程,突破影响学科团队形成和发展的人才约束,着力建设以学科研究方向为主导的创新团队,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3.推进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以推动一级学科建设为导向,科学设计和实施基地建设方案;整合学科资源,建设若干跨学科的校级综合性研究基地,构筑多学科联合攻关平台;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的能力和水平.

   4.推进优势学科建设,打造学科高地.在切实保障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通过专家评议和表决机制,滚动建设30个左右的校级重点学科,在人才引进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各类重点学科特殊政策,使优势学科成为省属高校乃至全国同类学科的"高地".

   5.推进学位点建设,完善研究生教育结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研究生专业设置,下大力气做好新增硕士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工作,培育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6.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化程度.通过鼓励学术骨干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外学术组织,开展与国外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培育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学科队伍等各种途径,积极推进重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 立足学科特色,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创新导向,权责明晰"为指导思想,落实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工作目标.实行动态优化配置,统筹研究生培养经费和招生名额.完善校院两级研究生培养分层管理模式.树立以创新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建立以课程学习,科研成果和综合表现为评价基础的动态奖助金制度.明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权力和责任,强化导师责任制.

   2. 优化教育结构,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以学术型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并重,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品牌.理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关系,明确两类研究生在素质结构和知识结构方面的区别,完善两类培养方案;理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关系,分别构建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递进性的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模块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理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关系,着力建设好学校教授和企业,行业骨干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理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的关系,分别根据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理论性,专业性要求和专业学位论文的实用性,综合性要求,制定不同的论文评价体系.

   3. 强化过程管理,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系统管理,抓好专业培养方案,个人培养计划,课程学习,实践环节,中期考核,课题研究,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等各个环节.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创建研究生教育案例库,实现优质资源网络共享.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质量评估体系及其信息反馈机制.

   4. 创新教育机制,促进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以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重视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科学前沿知识的教学,鼓励研究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采取有效手段,将研究生教育延伸到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选择一批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条件好的企业或科研院所作为校外培养基地.

   5. 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评价体系,切实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以培育学术精品和优秀学位论文为重要导向,设立专项基金,实施"学术精品和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重视"选题"环节在学位论文中的重要作用,严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关,避免开题报告形式化.严格学位论文的指导,评阅和答辩工作,继续实施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和匿名评阅制度.鼓励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创造性研究,提高学位论文的学术含量.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以及以学术团队的形式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科技创新项目","新苗人才计划"的申报.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健全学术奖惩机制.

   6. 完善考核机制,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实行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年报制度,加强对导师履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完善研究生导师信息库.强化导师教书育人责任意识和奖惩机制,开展优秀导师评选,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导师任职制度.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和优秀导师人才的引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团结合作,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引进一批企事业单位具有学术或社会影响力的资深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7. 加强招生宣传力度,提高新生整体素质.形成校院,学位点和导师的全方位招生宣传格局,扩大"211高校"考生和本校优秀考生的比例.根据地域优势,行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积极拓宽招生渠道,保证生源稳定增长.进一步完善招生工作的各个环节,公正,公平,有效地选拔高素质人才,提高新生整体素质.

   8. 加大经费投入,优化研究生培养的资源配置.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寻求社会支持,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等途径,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经费.完善学位点建设中的专家论证制度,经费分配制度,检查与评估制度,将学位点建设经费的投向与学位点建设的成效挂钩,确保学位点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学位点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升.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实验条件.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使研究生教育具有更好的硬件环境.

   (三)研究生思政工作建设

   1.思政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研究生200人以上的二级学院设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学业,思想品德及心理人格发展的责任意识.加大对研究生骨干的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群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

   2. 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加强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程《就业与创业》的建设.加强对毕业生择业的合理引导,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继续聘请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研究生就业导师.积极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二级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流程,鼓励导师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推荐就业岗位,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探索就业导向的社会实践模式,以突出特色优势与专业技术含量的研究生创新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为平台,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与就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3. 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生日常规范管理.开展校,院,学位点论文范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研究生自我调适能力.坚持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建立特殊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对重点人群的干预机制,有效预防和应对研究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充分发挥研究生评优评先的导向功能,重视发挥三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重视学生的安全稳定教育.

   4. 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论文范文节","创新论坛"等校级研究生文化品牌活动的建设.指导,支持各二级学院开展以学术活动为平台的高质量学术科技活动,引导,促进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活动.开展"一院论文范文"工程,提升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和层次.

   附: 附1

   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学科布局规划表

   学科

   门类 一级学科 序号 学科

   编号 二级学科 学科类别 硕士点 责任单位 省级

   重点 校级

   重点 校级

   候选 已建 新增

   候选 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一级硕士) 1 020171 政治经济学 √ √ 经贸学院 2 020172 经济思想史 经贸学院 3 020173 经济史 √ √ 经贸学院 4 020174 西方经济学 √ √ 经贸学院 5 020175 世界经济 经贸学院 6 020176 人口,资源

   与环境经济学 √ √ 工商学院 应用经济学

   (一级硕士) 7 020201 国民经济学 √ √ 数统学院 8 020202 区域经济学 √ √ 经贸学院 9 020203 财政学 √ √ 经贸学院 10 020204 金融学 √ √ 经贸学院 11 020205 产业经济学 √ √ 经贸学院 12 020206 国际贸易学 √ √ 经贸学院 13 020207 劳动经济学 √ √ 财政学院 14 020208 统计学 √ √ 数统学院 15 020209 数量经济学 √ √ 经贸学院 16 020210 国防经济 经贸学院 法学 法学

   (一级硕士) 17 030101 法学理论 √ √ 法学院 18 030102 法律史 法学院 19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 √ 法学院 20 030104 刑法学 法学院 21 030105 民商法学 √ √ 法学院 22 030106 诉讼法学 √ 法学院 23 030107 经济法学 √ √ 法学院 24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

   法学 法学院 25 030109 国际法学 √ √ 法学院 社会学 27 030301 社会学 √ 法学院 马克思

   主义理论 28 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 人文学院 29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学院 政治学 30 030201 政治学理论 财政学院 教育学 心理学 31 040203 应用心理学 人文学院 体育学 32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军部 管理学 管理科学

   与工程 33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信息学院 工商管理

   (一级硕士) 34 120201 会计学 √ √ 会计学院 35 120202 企业管理 √ √ 工商学院

   信息学院 36 120203 旅游管理 √ √ 工商学院 37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 √ 工商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 38 120301 农业经济管理 √ 工商学院 公共管理

   (一级硕士) 39 120401 行政管理 √ √ 财政学院 40 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

   事业管理行政 √ 财政学院 41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 √ √ 财政学院 42 120404 社会保障 √ √ 财政学院 43 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 √ √ 财政学院 图书馆,情报

   与档案管理 44 120501 图书馆学 图书馆 哲学 哲学 45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人文学院 46 010105 *学 √ √ 人文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 47 050101 文艺学 √ 人文学院 48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

   语言学 √ 人文学院 49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 √ 人文学院 50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人文学院 51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 人文学院 52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人文学院 53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

   文学 人文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 54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 √ 外语学院 55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 外语学院 56 050211 外国语言学

   及应用语言学 √ 外语学院 新闻传播学 57 050301 新闻学 √ 人文学院 58 050302 传播学 √ 人文学院 艺术学 美术与设计学 59 050404 设计艺术学 √ 艺术学院 历史学 历史学 60 060105 中国近现代史 人文学院 工学 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 61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信息学院 软件工程 62 信息学院 理学 数学 63 070102 计算数学 √ 数统学院 64 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数统学院 65 070104 应用数学 √ 数统学院 66 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 √ 数统学院 地理学 67 070502 人文地理学 人文学院 1. 本表根据现行国家目录编制,含10个学科门类,23个一级学科,67个二级学科,未包括目录外专业.国家目录如有修订,本表将作相应调整.

   2. "学科类别"中"省级重点"和"校级重点"截止到2017年12月.现有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期结束后,原则上在本表"校级重点"和"校级候选"的48个二级学科(不含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范围内,通过专家评议和校学术委员会表决,滚动建设30个左右的校级重点学科.

   3. 新增硕士点需由所在二级学院提出申请,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后决定.

   4. 本表所列二级学科中,社会学科32个,占48.5%,管理学科12个,占18.2%,人文学科16个,占24.2%,三项合计占91%;工学2个,理学5个,合计占9%.

   附2

   "十二五"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纲要

   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是国家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大举措,也是未来一个时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增长点.我国设有39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十一五"期间我校获得了工商管理,会计,税务,金融,保险和资产评估等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为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全校应高度重视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抢抓历史机遇,争创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

   一,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指导思想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完善学校研究生教育结构,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思路

   1.以点带面,探索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以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点建设为先导,加强现有6个专业学位点的建设,为其他领域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提供借鉴经验.

   2.分步推进,扩大专业学位教育的覆盖面.积极创造条件,加紧建设已基本达到专业学位申报条件的学科,做好申报准备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把专业学位教育覆盖到全校更多的经管类学科.

   3.全面发展,实现多学科的专业学位布局.按照三大主干学科的发展思路,实现专业学位教育在学科数量和学生规模上的全面提升,逐步实现在校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同等数量.

   三,正确处理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关系

   1.协调两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关系.明确在素质结构方面养成科学家素养与实干家精神的区别,知识结构方面具备开展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区别.根据培养目标的区别,制定科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协调两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关系.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四者组合成有层次,相关联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递进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建设"模块式"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综合性.

   3.协调两类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关系.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依托学科导师组,通过导师组的最佳群体组合,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开阔视野,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学科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促进研究生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4.协调两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的关系.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论论文范文调创造性,理论性和专业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论文范文调创新型,实用性和综合性.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专业学位论文的特点,制定两类研究生不同的论文评价体系.

   四,建立激励教师从事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机制

   1.制定与专业学位教育相关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奖励措施,增强导师申请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关的应用研究型课题和横向课题的积极性.在科研成果奖励方面,加大对已被政府或企事业单位采纳并产生一定效益与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

   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重点支持有重要理论意义,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应用前景好的前瞻性研究,为申请更高级别的项目,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打下基础.

   3.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案例库建设,专业学位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构建和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体系,使专业学位教育真正成为独立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4.完善专业学位硕士导师激励机制.健全专业学位指导教师的动态遴选制度.建立导师参与社会*的评价机制,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业绩考核体系,构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5.积极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与海外专业学位教育的合作,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和国门,促进专业学位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1.抓好生源质量.专业学位教育质量首先决定于招生质量.树立争创名牌意识,解决规模与质量的问题.在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监督下,根据地域,行业特色积极拓宽招生渠道,保证生源稳定增长.

   2.建立模块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既要符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又要体现知识的宽广性,新颖性,先进性,综合性,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扎实的文化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模块式课程体系,将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促进多学科课程的综合并保持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3.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案例库以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完善弹性学制.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校内人才整合力度,发挥人才资源的潜力.对于具有一定发展潜力但目前缺乏高水平带头人的学科方向,采取有效措施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对现有骨干教师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选送教师到相关职业部门挂职锻炼.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5.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对专业学位点的教学条件,师资状况,培养方案,毕业生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学位点的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作出客观评价.

   6.加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位教育观念,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质量监督.在办学思想,师资培训,教材与案例建设,教学方法,论文要求,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规范要求,并通过检查评估等手段加强监督.

   7.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采取有效手段,将研究生教育延伸到企事业单位,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使研究生在社会实践的一线学习,研究,探索现实问题.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经验,在研究生教育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择本地一批力量雄厚,有研究课题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作为产学研基地.

   六,"十二五"期间应积极申报的硕士专业学位点

   (一)公共管理硕士(MPA)

   1.办学条件.我校MPA专业培养方向将以管制经济学,财政学和会计学三个省级重点学科为基础,以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和经济法硕士点为核心,设置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公共财政与税收管理,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与审计三个直接面向公共经济管理部门的方向,集中学校最优质的学科资源在公共经济管理领域提供MPA教育.同时,利用多年干部教育所形成的省,市,县,乡四级教育网络,依托与省财政,税务,审计,统计,物价和国资委等部门的长期合作培训关系,将MPA教育推广到这些部门的最基层,尤其是财政,地税和国税系统.

   2.人才培养特色.以财税系统为主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3.发展潜力.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依据学校定位和学科优势,我校的MPA教育发展方向将突出横向集中,纵向深入的特色,与已在我省开设MPA教育的兄弟院校错位发展,在公共经济管理领域将MPA教育向基层拓展.

   4.责任单位:财政学院.

   (二)应用统计硕士(M.A.S.)

   1.办学条件.依托数统学院和经贸学院的师资力量,以及来自本省大中型企业提供的教育资源,突出应用统计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学习,现场研究,模拟实训,社会实践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应用统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具有良好的统计学背景,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党群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统计调查咨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3.发展潜力.随着人类社会各种体系的日益庞大,复杂,精密,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统计学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曾被评为20世纪给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的20项新技术之一,它的应用遍及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是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深层次,高层次管理的重要工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责任单位:数统学院.

   (三)法律硕士(J.M)

   1.办学条件.依托法学院现有经济法学硕士点和法学本科专业,经济法研究所,民商法研究所和法理研究所三个校级研究所,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等校级重点学科,案例分析室,模拟法庭和社会心理咨询室等实践教学实验室的科研和教学力量,确保法律硕士的高质量培养需要.

   2.人才培养特色.能够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管理,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独立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和有关管理工作的口径宽,综合性的高层次法律人才.

   3.发展潜力.法律硕士是在取得一种学科知识后,兼具一定的法律基础才开始的专业学位教育.法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不仅为各个学科的融合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也有助于在特定领域中对涉法问题如何处理找到解决途径,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性和发展潜力.

   4.责任单位:法学院.

   (四)工程硕士(软件工程方向)

   1.办学条件.依托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学科与工程两个校级重点学科,初步形成了知识管理与工程,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服务科学与工程以及管理与技术等优势研究领域.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研工作,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

   2.人才培养特色.以培养多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软件人才为目标.按照产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形成灵活的课程体系和动态的教学计划,全面加强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借鉴国际人才培养经验,努力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各方面创新.\

   3.发展潜力.我国软件服务业去年以25.6%的增长率达到9513亿元,占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15.6%.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人才的缺口进一步凸现.软件工程硕士是可以从事软件工程各领域工作(如软件服务,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网络安全等),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人才,能满足我国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责任单位:信息学院.

   (五)国际商务硕士(MIB)

   1.办学条件.依托经贸学院的产业经济学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A类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五个校级重点学科,初步形成了管制经济,转型经济,集群经济,民营经济以及都市圈经济发展等优势研究领域.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研工作,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

   2.人才培养特色.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培养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通晓现代商务基础理论,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3.发展潜力.根据我国提出"人才强商"战略,对商务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商务人才应该具备全球视野,国际理念,开拓创新精神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而面对这样的要求,我国对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营销人才,国际投资管理人才,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尚存在着较大缺口,国际商务硕士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4.责任单位:经贸学院.

   (六)旅游管理硕士(MTA)

   1.办学条件.我校现有的企业管理学科硕士点自2004年开始招生,旅游管理学科作为企业管理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为发展和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点打下良好的基础.2006年,我校首次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结合新农村建设,旅游规划,新农村规划等,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研工作,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稳步推进.复合型师资的配置初见成效,已形成一套旅游管理专业特别是休闲旅游管理方向上十分突出的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可胜任各级旅游与休闲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与休闲企事业单位,工商企事业单位及外事部门的管理工作,旅游与休闲景区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工商管理基础知识,旅游与休闲企业管理专业知识,旅游与休闲企业景区规划和管理业务知识,技能,以及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3.发展潜力.本专业突出旅游企业和休闲企业管理的特色,特别是强调景区规划及管理,弥补我省旅游管理学科中景区管理的人才培养的不足,对我省建设旅游大省具有重要意义.

   4.责任单位:工商管理学院.

   (七)翻译硕士

   1.办学条件.依托外国语学院现有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省级重点专业"英语"以及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两个校级重点学科,发挥爱尔兰研究所,计算计辅助外语教学研究所和日本文化研究研究所等三个校级研究所团队实力,整合翻译研究和外国语言学等两个优势研究领域的师资力量,结合杭州市这一国际性会议,会展,涉外旅游等翻译活动集中的特点,并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利用现有的专业语音实验室并建设口译实验室或同声传译实验室,确保翻译硕士的高质量培养需要.

   2.人才培养特色.培养能熟练运用多种语言,谙熟翻译技能,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能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且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3.发展潜力.翻译硕士突出口笔译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专业学位教育.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翻译专业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显重要,对外语及翻译人才,尤其是具有专业水平的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多,更迫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定位明确,针对性强,特色明显,社会一定会予以广泛认可.而且大量的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政府各部门和各级机构从业人员可提供充足的生源.因此,培养大批高层次的翻译专门人才,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4.责任单位:外国语学院.

   (八)新闻与传播硕士(MJC)

   1.办学条件.依托人文学院的学科与师资力量,以及来自省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提供的教育资源,突出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学习,现场研究,模拟实训,社会实践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3.发展潜力.对于满足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前景广阔.

   4.责任单位:人文学院.

   (九)社会工作硕士(MSW)

   1.办学条件.依托财政学院和人文学院的学科与师资力量,以及本省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的教育资源,突出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学习,现场研究,模拟实训,社会实践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人才培养特色.培养面向社区管理或社会福利事业的,具有社工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教学人才或管理人才.

  

合肥建设学校:安徽省颍上县实验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掠影.WMV

3.发展潜力.在国际上社会工作早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它同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具有同等的学科地位,并已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备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在我国则起步较晚,人才缺口偏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保制度的完善,社会工作硕士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责任单位:法学院.

   附件3

   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2017-2017年)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发展规划

  

   为了提升学校科研竞争力,实现创建经济,管理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财经大学的目标,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科研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科研建设现状

   1.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在经费,项目,成果等核心指标上连续取得突破,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实现了科研总量的快速增长及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明显.为了主动适应学校转型升级的需要,促进学校科研从以量的扩张为主, 向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联动转变.学校在新的科研形势下,相继出台并修订了《科研工作量业绩津贴分配办法》,《学术期刊定级标准》等10余个科研管理制度,对学校将现有的科研资源集中在科研水平质的提高上,起到了很好导向作用,为学校科研实力提升提供了扎实的制度保障.

   ——科学研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是科研经费逐年递增.年科研总经费稳定在1000万元以上,超过了年科研总经费800万元以上的"十一五"规划目标.2017年科研总经费更是突破了2000万元.二是高层次科研项目屡创新高.2006年-2017年共承担国家级课题(含教育部课题)9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2项.超额完成了国家级课题(含教育部课题)立项总数30项以上的"十一五"规划目标.三是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要成果先后涌现,在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被SCI,EI等检索收录110余篇,出版学术专着130余部,在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最高层次奖励——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取得突破性成绩,共有2项成果获二等奖.另外,学校还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省科技进步奖26项.

   ——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我校获准立项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另外,通过主动争取资源,积极拓展合作渠道,我校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共建公用事业管制政策研究所.学校成立了校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政府管制研究院,设立了49个校级研究所.

   ——社会服务稳步发展.2006-2017年我校科研经费总量达8148万元,其中横向经费约占经费总数的45%,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较大拓展.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得到提升,一批咨询报告得到了省级以上政府部门的批示及采纳,扩大了我校的社会影响.

   ——学术氛围日渐浓厚.近几年来,我校学术交流与合作层次不断提高,气氛十分活跃.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名家论坛"系列活动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每年举办60余场学术报告,吴敬琏,张卓元,逄锦聚等着名专家学者纷纷应"名家论坛"之邀前来讲学,活跃了我校学术氛围.

   ——《财经论丛》影响日益扩大.《财经论丛》连续三次荣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被评为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

   2.不足与问题

   我校科研工作在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主要有:

   一是领军人物和科研创新拔尖人才不多,缺乏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二是研究力量比较分散.科学研究没有形成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局面,研究人员各就其近,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学院层面科研组织与管理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三是研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研究机构的创新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面临的形势

   我们要清楚看到当前科研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清醒认识当前科研发展存在的巨大挑战.

   1.机遇

   ——科学研究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对未来科学研究作出了整体规划,为我校科研事业发展与繁荣指明了新的方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浙江改革开放实践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深厚源泉.浙江省乃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大量开创性的,前人没有提出或前人没有涉足的新课题, 面临层出不穷,错综复杂的新矛盾, 这些新矛盾,新问题,为我校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前沿课题和研究机遇.

   ——学校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支撑.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高水平财经大学,申报博士单位授予权"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学校急需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急需" 高质量科研成果,高层次科研课题,高级别科研奖励,高水平社会评价,高效益经济回报"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这为我校今后的科研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挑战

   ——高质量科研资源竞争日益激烈.随着省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热情持续升温,科研竞争意识普遍增强,科研资源必将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和科研潜力,寻求更多资源支持,是摆在我校科研工作面前的一大挑战.

   ——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面临困难.雄厚的师资决定着一所大学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虽然学校对于人才引进非常重视,投入也大,但受体制,机制的限制,还未能真正做到突破常规引进高端学术人才.如何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是摆在我校科研工作面前的又一大挑战.

   ——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打造迫在眉睫.我校研究团队力量还比较薄弱,研究方向还不够集中,科研力量比较分散,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联合作战能力.如何创新科研团队运行机制,提升我校科研团队内涵,组织科研团队集体攻关,积极为国家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我校科研工作的另一大挑战.

   二,"十二五"期间科研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浙江经济社会为立足点,努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转变科研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科研精品工程"和"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工程",全面提升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为学校建设高水平财经大学和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奠定坚实基础,为浙江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教师作用.始终坚持广大教师在科研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坚持管理创新,优化学术生态.创新科研考核,激励机制,健全科研平台,科研团队运行机制,完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营建能够涵养学术大师,培育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的良好学术生态.

   3.坚持理念转变,改革发展方式.注重体量扩张向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联动转变,个人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攻关转变,推动自由选择科研方向向计划与自由相结合选择科研方向转变.

   4.坚持凝炼特色,着力服务社会.盯住国家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科研的主攻方向,走"特色科研"之路,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集成优势,重点突破"策略,着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科研工作的发展目标是:瞄准国家特别是浙江重大战略需求, 承接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一批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形成一批对策性应用研究成果,成为服务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依靠,为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三,"十二五"期间科研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科研平台

   新建3-5个校级科研创新平台,力争新增2个以上省级以上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继续巩固《财经论丛》期刊地位,保持成为CSSCI来源刊物.

   (二)科研团队

   培育7-10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力争新增3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团队,其中有1个团队具备冲击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的实力.

   (三)科研经费

   科研总经费突破1.2亿元,努力增加横向课题在学校课题总量中的比重,横向合作经费总量达到7000万元以上.

   (四)科研项目

   力争国家级研究项目60项以上,教育部研究项目75项以上,承担其它省部级研究项目175项以上,争取获得1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五)科研成果

   发表一级A期刊论文(含SCI,SSCI,A&HCI收录的国际期刊论文)100篇以上,出版学术专着165部以上;力争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6项以上.

   (六)社会服务

   努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力争产出一批有深度,有份量的研究成果,提交各类咨询报告100份以上,被省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纳,有影响的咨询报告10份以上;积极与国家,省市等有关部门共建2-3个科研合作机构,力争与5-10个市,县(市,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服务国家和地方决策咨询的重要依靠力量.

   (七)学生科研

   学生科研总经费达到50万元以上.立项1000项以上校级学生课题,在国家二级期刊以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以上.

   (八)学术交流

   主办,承办,协办国际学术会议或全国性或区域性学术会议20次以上;举办"名家论坛"300场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为实现既定的科研目标和发展任务,特提出如下保障措施.

   (一)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建设一支高水平科研队伍

   1.引进年轻有潜力博士.积极引进80后优秀博士,重视海外背景,学科关联度,SCI/EI论文数量,毕业院校层次等关键指标.

   2.注重科研人才培育.加快校内师资队伍"博士化"建设进程,帮助和促使未获得博士学位教师尽快攻读或取得博士学位;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进程,培育教师的国际视野.

   3.培育科研创新团队.遵循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建立健全科研团队建设运行机制,积极推动"浙江财经学院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浙江财经学院青年学术人才基金"等专项项目,通过项目牵引,平台搭建,制度支撑等措施,培育与形成若干个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创新团队.

   4.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通过校内合理流动,校外竞聘等形式,吸引优秀管理人才到校院两级科研管理队伍中来.为科研秘书创造良好工作条件,加强对科研秘书的培训,建立一支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

   (二)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学术生态

   1.推进教授治学.不断提高非领导职务教授在学术委员会中的比例,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的作用,使学术委员会成为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重要渠道,切实保障教师的学术权利;进一步完善科研的校内评审机制,组建以教授为主的评审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维护各类科研评审的公平公正.

   2.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加大重大项目组织力度,完善重大项目预研和培育体系,建立"预研究"和"预答辩"制度.加强在研项目精细化管理,提高项目结题率;完善科研成果考核机制,鼓励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3.健全平台运行机制.制订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制度,培育交叉学科,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将研究平台真正打造成为财院的政策特区和社会服务高地.

   4.改革科研评价机制.逐步推行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鼓励教授潜心研究,引导学术建设从注重数量真正转移到注重内涵和质量建设.

   5.完善学术交流运行机制.设立学术交流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国际学术会议;继续办好"名家论坛";加强与国内外名牌院校,科研机构合作.

   6.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加强学风教育和宣传,引导师生增强遵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学术监督委员会的作用,积极防治学术不端行为.

   (三)广开服务渠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建立各种形式的服务平台.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及省市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的科研联系,与各级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系统组织和鼓励教师深入参与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决策参谋工作当中;鼓励和支持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特色,主动寻找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研究.

   2.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研成果宣传,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对学校科研最新成果,研究领域,学术带头人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学校知名度.建立成果采集,加工和报送制度,组织召开科研社会服务推介会,积极组织"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应用性成果向市场转化,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力资源,大力开展社会需要的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

   3.建立与各地市校友会的联络机制.通过走访,校友联谊会等形式,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多渠道筹集科研资金,推动科研服务社会工作深入开展.

   附件4

   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2017-2017年)

   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为全面实现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进一步落实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举措,全面提高学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努力造就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才与师资队伍,根据《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人才与师资队伍发展状况

   (一)主要建设成就

   "十一五"期间,学校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遵循师资队伍建设规律,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14人(含东方学院),其中正高级职称136人,副高级职称28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总量的51.3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师资总量的26.4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师资总量的75.3%,基本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较为优良,结构较为合理,具有较强教学,科研和服务能力的教职工队伍,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较为雄厚的智力保证.

   1.更新观念,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

   为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适应学校事业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十一五"期间,学校不断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观,把人才工作,教师队伍建设与校内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落实师资队伍建设具体任务,进一步确立了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核心地位.

   2.完善政策,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调整,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了人才引进和招聘的系列政策,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科学术带头论文范文骨干教师,切实加强了学科建设,提高了师资,管理队伍的水平.五年来,我校共引进专业教师101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22人,具有博士学位49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11人.

   3.加强内培,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和业务水平

   "十一"期间,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各种进修访学,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水平,重视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使用.着力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和业务水平.五年来,学校共资助教师从事各种进修访学300余人,其中出资培养博士165余人,取得博士学位69人,专任教师中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8人,晋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5人;有1名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4名教师获省教学名师奖,6名教师获省教坛新秀奖;1名教师新增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名教师新增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0名教师被新列为省"151人才工程"人选,11名教师被新列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教师被新列为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1名教师入选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培养人员;选拔38名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7名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4.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构建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学校建立了柔性用人机制,将引进专家和引进智力结合起来,着力构建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形成了由特聘教授,*教授,外聘授课教师,校外实习(实践)指导教师等组成的多层次外聘教师体系,推行按需聘用,合约管理,注重实效的管理模式,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外聘教师在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学位点申报,科研合作,课程教学,学生实习与社会实践指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益.五年来,学校先后聘任特聘教师,*教授百余人,聘任外聘教师(含成教学院)千余人次,校外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上万人次.

   5.推进了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十一五"期间,学校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完成了学校第三,第四轮全员岗位聘任工作,并根据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逐步推进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岗位聘任相关工作,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岗位意识,营造了重实绩,重贡献,岗位可高可低,待遇能上能下,促进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学校还进行了两轮的校内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较大幅度上调了校内津贴,课时津贴和科研津贴;坚持实施教职工定期体检制度,提高疗休养补贴,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稳定了教师队伍,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不足与问题

   学校师资整体水平与学校发展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与水平上,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还不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还不够高,学科梯队建设水平差异性较大,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师资和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能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的高层次学术人才和创新团队偏少,师资队伍整体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与体制上,高端人才引进缺乏强有力的竞争措施,不同学科人才引进差异性政策体现不够,人才引进待遇与人才作用发挥关联不够;师资队伍建设缺乏保持动态稳定的机制和活力;对创新团队缺乏有效的建设,激励措施;教师岗位职责还不够明确,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管理与服务队伍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和态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的出台,将极大地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很多国内,外优秀的硕博毕业生选择投身高等教育事业,同时也将大力推进高校教师国内外学习,访问,交流,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开拓了广阔空间.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与东方学院独立分设,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奋斗目标与办学定位和"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三大战略,为学校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明确了的方向,为学校师资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明确定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对学校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向博士化,国际化,名师化,职业化方向迈进将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我校作为一个省属财经类院校,受历史,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发展的平台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与很多兄弟院校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水平与学校发展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学校财务约束与保障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等问题,都将使学校"十二五"期间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面临严竣的挑战.

   三,"十二五"期间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紧紧围绕学校战略任务,大力推进人才兴校战略,着力打造"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优秀团队培育工程","高素质管理队伍建设工程",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与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目标

   通过"十二五"期间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使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更为完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优良,富有活力的人才与师资队伍,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大学和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水平财经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十二五"期间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 师资队伍总量

   根据学校规划,到2017年,本部在校本科生规模达到15000人以上(不含东方学院),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600人以上,留学生规模达到300人,成人学历教育在读生达到6600人,计划折合学生数约为19000人,按优秀生师比要求,专任教师将达到1200人左右(含母体派出的东方学院教师).

   (二)师资队伍结构

   1.学科结构.保证传统优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充实新兴学科师资力量,优先引进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和实验室以及新办专业急需的教师,努力形成一支符合学校定位,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2.学历结构.提高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学校专任教师1200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总数在500名以上,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45%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0%以上.

   3.职称结构.学校120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资格达到180名以上,副高专业技术资格450名以上.

   4.海外学历经历结构.具有三个月及以上海外学习交流经历教师达到360名以上,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25%以上.

   5.年龄结构.学校中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保持在75%以上,并较大幅度地提高45岁以下教授及35岁以下副教授的数量.

   6.学缘结构.教师学缘结构多元化,师资队伍中非本校毕业教师占师资总数的95%左右,提高具有海外学历的专任教师数量.

   (三)师资队伍学科梯队

   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努力打造和培育10名左右国家级名师,70名左右省部级名师,300名左右校级名师后备人员(100名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后备人员及200名校级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

   1.国家级人才.力争引进和培养10名左右在学科建设上有重大建树,学术造诣深厚,在国内学术界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能够领导和团结梯队成员开拓创新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学术名师,形成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三大主干学科学术团队.

   2.省部级人才.力争有70人次以上入选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及各类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其中争取有2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0人入选各类省级人才工程.

   3.校级人才.培养300名校级名师后备人员,其中培养100名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后备人员,200名在教学科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校级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

   4.团队建设.培育7-8个省级以上教学和创新团队,力争培育7-10个校级创新团队,新增3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团队,其中有1个团队具备冲击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的实力.同时继续争取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新增4个省级以上教学团队.

   (四)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努力提高中层领导班子的能力,素质和水平;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对基层管理职员开展一轮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全员培训,不断提升管理服务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五,"十二五"期间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措施

   (一)更新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以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尊重"的重要方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学校各级领导,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尊重人才,为人才服务"的要求,将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及时解决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根据学校总体规划,结合本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措施,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为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二)着力推进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以引进高水平的青年人才为主要目标,根据高层次人才市场需求情况,适时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增加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创新引智方式,积极与国内"985","211"知名高校研究生院建立联系,建立稳定的人才引进渠道;加强引进人才的预期产出管理和考核,实行灵活薪酬方式,将待遇与未来产出紧密挂钩,让引进人才充分发挥潜力和积极性.

   2.推进师资队伍"博士化"工程.通过出台政策鼓励和考核,晋升约束等措施,帮助和促使未获得博士学位教师尽快攻读或取得博士学位,进一步提升学校师资博士率;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工程,每年选拔50名左右优秀学术骨干赴海外高校学习研究,加强引进具有国家教育背景教师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比例;推进师资队伍"名师培育"工程,强化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培养工作,完善培养体系,努力构筑由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优秀群体组成的学科队伍.

   (三)着力推进优秀团队培育工程,建设各类高水平创新团队

   1.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遵循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建立健全科研团队建设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牵引,平台搭建,制度支撑等措施,培育与形成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创新团队.

   2.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以课程和专业为建设平台,以教研室,实验室,教学基地等为建设单位,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育与形成教学方法先进,教学质量突出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四)着力推进高素质管理队伍建设工程,建设一支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管理服务队伍

   1.建立和完善干部工作制度,努力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公开竞争,选贤任能的合理机制.选好配强各部门和二级学院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加强管理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推进教育培训改革创新.以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为重要载体,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和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努力提高中层领导班子的能力,素质和水平.探索建立干部培训学时学分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干部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层管理干部按照学校任期目标管理办法,实行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2.建立和完善管理队伍考核与激励机制.根据各类基层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在"十二"五期内对基层管理职员开展一轮管理知识及业务技能的全员培训,探索建立差别,有效的考核制度,研究制定注重历史贡献和当期业绩相结合管理队伍的激励机制,激发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3.加强政治辅导员和教辅队伍建设.加强政治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指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学生事务的管理能力培育;加强图书,实验,后勤管理等教学科研辅助人员的专业技能教育,不断提升支撑服务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建立一支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撑服务队伍.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绩效考核,建立激励与约束兼容机制

   1.强化岗位设置管理,形成人才聘用运行机制.根据教学科研任务和学科建设需要,坚持"科学设岗,分类管理,精干高效,规范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岗位聘用制,形成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突出目标,建立以教师聘用制为核心的全员聘用制管理体制.

   2.明确岗位职责,强化绩效考核.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按岗定责,分类管理,明确规定各层次岗位年度或聘期须完成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具体职责与任务.以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促进绩效改进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强化教师绩效考核.积极探索并制定科学,有效,可行的教师考核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使教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考核评价办法和指标要有利于创新和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要简化学术评价环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从单纯重视数量评价向重视质,量结合的评价转变,从重视总结性,奖惩性评价向重视形成性,发展性评价转变,使考核成为促进工作的一个有效抓手.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与公平同等重要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教师校内岗位津贴政策加强能力导向,业绩导向,探索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体现向优秀人才进行政策倾斜的导向,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实行高津贴,对短期聘任的教师可以实行协议工资制.探索建立学术生涯早期的竞争淘汰与晚期的职业保护相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保障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薪酬分配激励战略.

   (六)努力营造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

   1.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认真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研究和综合协调,研究人才队伍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加强与人才的联系和沟通.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和专家的制度,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定期通报情况,倾听意见和建议.建立重大决策咨询和定期咨询相结合的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办学中的决策咨询和学术引导作用.探索建立校功勋教师计划和青年教师资助基金计划,力争形成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

   3.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校院两级校务公开;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的组织作用,促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论文范文化.

   4.确保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到位.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人才,资金,设备和项目的综合效益.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确保每年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经费落实到位.

   5.营造尊重人才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典型和各项人才政策,形成浓厚的尊重人才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对人才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附件5

   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2017-2017年)

   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维护校园和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与和谐环境,根据《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2017-2017年)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建设发展现状

   1.发展成就

   ——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和实践进一步深入,办学思想和理念进一步提升,"浙财精神"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学校各项制度得到梳理和完善,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三育人"工作稳步推进.

   ——不断推进论文范文政治建设,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各项事业和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两个项目获评省级校园文化品牌,开展了校级文化品牌评选并对有关项目重点扶持.

   ——学习型公寓建设成效逐渐显现,公寓园区学习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公寓文化逐渐形成.

   ——竞技体育活动蓬勃开展,通过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和高水平赛事的举办等有效提升了全校的体育文化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和思想动态研判等思想理论工作不断完善.

   ——校园安全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巩固,被上级评为省高校"平安校园"和"综治工作示范单位".

   2.不足与问题.

   尽管我校在探索大学精神和"浙财精神"的道路上积累了显着成效和经验,但整体来说,体现我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建设仍需加强,对"建设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中的"特色"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于二级学院和部门在重视程度,历史积累,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差异,我校文化建设发展的不均衡问题突显,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在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中,还存在诸如制度文化或环境文化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不够协调,适应等问题,影响文化发展与校园和谐的因素仍然存在.

   虽然我校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但总的来说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还未能有效发挥,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二)面临的形势

   1.机遇

   一是文化在当代经济社会中的独特价值日益突显.随着经济知识化和工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文化对经济社会的重要推动作用日益显现,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仅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文化品位和文化竞争力决定着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是文化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全党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既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国家还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举措大力发挥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文化建设也逐渐摆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以来,由教育部开展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持续进行.

   三是我省文化建设发展面临新机遇.根据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浙江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随着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同时,省教育厅也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评选活动,这为我省高校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在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大省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机遇.

   四是我校改革发展为今后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校持续深入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的上层次上水平,离不开文化的大发展,特别是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学校都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这些都为下一步的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挑战

   一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挑战.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和我们倡导的主流文化在大学生中遭到弱化,而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正逐渐为大学生所接受,一部分大学生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给校园文化带来功利化,媚俗化等不利影响,对先进文化的建设和文化品位的提高形成制约.

   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带来的挑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平民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也处在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师在面对众多学生时缺乏互动交流等,往往造成作为主体的师生在文化建设中表现淡薄,参与度不高,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我省高校发展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增强我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应对全省高校新一轮发展竞争的挑战,大力发挥文化软实力无疑是一项重要课题.当前,我校文化建设发展水平,与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建设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化建设的作用,特别是文化品牌效应对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明显,文化建设对提升办学水平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四是我校文化建设发展现状和问题带来的挑战.当前我校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总体上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是相关制度和保障措施不够健全,长效发展机制未能真正建立;全局性发展问题如"浙财精神"的提炼还有待突破,全校范围内的文化活动还有待整合,对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投入仍需加大.

   二,"十二五"期间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论文范文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科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高雅的精神文化,科学的制度文化,文明的行为文化,厚重的学术文化和优美的环境文化为载体,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秉承"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校训精神,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方针,凝练"浙财精神",推进廉政文化,诚信文化,公寓文化建设,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基本思路

   ——落实学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战略,培育和凝练具有"浙财特色"的大学精神,努力构建与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建设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和环境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在文化和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就业等实际,在内容和形式上增强吸引力,扩大参与面,提高认同感.

   ——统筹兼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学术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行为文化为重点,以学术文化为灵魂,以环境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证,形成不同文化形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处理好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在引导流行文化中坚持倡导高雅文化,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高雅文化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既要保证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又要突出重点,彰显特色,为高品位文化的形成创造条件.

   ——进一步整合校内文化资源,树立全员共建意识,动员所有人员关心,支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三)发展目标

   通过开展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进一步突出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形成具有优良的教风学风,浓郁的学术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大学文化;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占领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倡导主流文化;进一步改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优良的师德师风;进一步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校内人际关系和谐;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十二五"期间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建设高雅,包容的精神文化

   1.继续凝练和发扬大学精神.秉承"进德修业,与时偕行"之校训,进一步发扬"浙财精神",深化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和实践,不断提升办学理念.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唱响和谐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并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处理好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关系.

   3.加强校史研究和校友工作.要注重校史资料的保存和研究工作,完善校史陈列馆建设,体现学校精神传承的发展成果.加强校友会组织建设,广泛收集校友情况,促进校友文化的整合与建设.

   4.积极推进二级单位文化建设.根据不同院系和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和而不同的文化建设,逐渐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

   (二)建设科学,论文范文的制度文化

   1.继续推进规章制度梳理和完善.完善与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各项制度建设,通过对校内规章制度的梳理和完善,逐步建立规范,系统,协调的制度体系.

   2.加强论文范文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教代会","职代会","学代会","团代会"等论文范文管理制度,继续通过论文范文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献计献策,师生座谈会等倾听群众意见,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人翁精神,创造处处渗透人文关怀的制度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

   3.推进依法治校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我校依法治校工作水平,做好我校"六五"普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落实依法办事,维护校园和谐.

   (三)建设厚重,高端的学术文化

   1.大力营造校园学术氛围.深入推进学风建设,广泛倡导学习研究和创新精神,深入挖掘和宣传学术人物和学术成果,鼓励学术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全校师生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2.扎实推进学术能力建设.积极宣传和发动广大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竞赛,努力提升学术讲座层次水平,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积极举办和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不断拓展教师的学术视野,提升其学术能力,进一步扩大我校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3.努力完善学术规范和操守.进一步完善师德评价体系和师德一票否决制,提倡学术诚信,净化学术氛围,杜绝学术腐败.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切实遵守各类学术规范,做到身正为先,为人师表.

   (三)建设文明,健康的行为文化

   1.继续推进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通过规范管理服务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等,进一步发挥作风建设对行为规范体系建设的有效作用.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发挥廉政文化对党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

   2.深入开展素质拓展和社团文化建设.继续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重点的素质拓展训练,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学生积极领悟和自觉践行校训精神,以实际行动树立浙财学子的良好形象.

   3.广泛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努力发展和创新具有我校特色,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体育文化活动,积极培育文化精品和亮点,进一步丰富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

   (四)建设优美,独特的环境文化

   1.继续深化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建设好学生"读百本书"活动和"模拟证券投资竞赛"这2项省级校园文化品牌,积极申报第3项省级校园文化品牌,继续立项扶持10个校级文化品牌.

   2.扎实推进公寓文化建设.继续落实"三全育人"的要求,以学习型公寓建设为契机,凝练和拓展公寓文化内涵,深化公寓文化品牌化建设,进一步发挥公寓文化在优化育人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进一步完善学校形象塑造.加强浙财品牌视觉识别和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工作,适时修订校徽标识,征集确定校歌,规范学校品牌形象的应用和推广.

   4.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不断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工作,落实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维稳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与和谐稳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加强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的规划,建设工作,形成由职能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各二级学院,各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学校把各部门单位和党员干部在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工作情况,纳入部门考核,干部评议的重要内容.

   (二)落实工作规划

   学校每年召开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协调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制定年度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具体建设项目和责任分工,定期开展督查,总结和评比.

   (三)确保建设经费

   学校在资金上确保投入,涉及硬件建设论文范文,纳入校园基本建设规划统一考虑;校园文化活动,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统一考虑;其他软件建设经费,以项目形式专项解决.

   (四)深化队伍建设

   构建一支职责明确,专*结合的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队伍,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队伍自身建设.学校从政策和制度上激励党员,干部和教职工搞好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对推进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高校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当前,学校明确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也摆上了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被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希望全体师生员工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观念上不断创新,在措施上落实到位,切实使我校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在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附件6

   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2017-2017年)

   校园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框架思路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所指校园建设涵盖校园基本建设,图书文献资源建设,校园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

   一,"十一五"期间完成情况及现状

   (一)校园基本建设.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顺利完成了东方学院新校址选址和协助建设工作.文华校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完成下沙校区三期工程,进一步完善了一,二期市政,绿化配套设施,新征土地38.8亩."十一五"末,含紫元学生生活区,校园占地面积1194亩,建筑面积60.12万平方米.全校(含东方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996.71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5043元.

   (二)图书文献资源建设.五年来,新增纸质藏书60万册,各类资源数据库12个.截止2017年,纸质藏书达到139.5万册,学术性外文期刊和中外文报刊总数达到29185种(含电子期刊),各类资源数据库46个,其中本地数字化资源总量达到20TB.初步建立了适应教学科研需要的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相结合的文献保障体系.

   (三)校园信息化建设.优化了学校网络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完成了校园无线网络覆盖一期工程,为数字化自主学习环境的建立打下基础.2017年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累计投入500万元,整合了教务,科研,学工等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信息标准和资源共享平台.

   (四)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分批次完成了教职工货币化住房补贴集中兑现工作,完成兑现710人,累计兑现补贴资金3216.42万余元;分配各类教师专用房222套,建筑面积31700余平方米;采取校内竞拍方式处置学校腾空房54套,建筑面积2100多平方米,实际回收资金3334万余元;实施水电节能项目改造基础准备工作,对节约型校园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后勤服务总公司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成本核算和经济考核,增强服务意识,建立竞争机制,积极拓展校外市场,致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盈,较好满足了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五年来,师生综合服务满意率保持在80%以上.

   二,"十二五"期间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以论文范文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为依据,以学校发展需要为导向,加快建设"规划科学,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管理科学,配套完善,保障有力"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

   三,"十二五"期间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校园基本建设

   科学规划两校区的功能定位和布局调整,实现校区资源有效利用.进一步做好校园基本建设工作,根据规划启动文华校区校园基本建设,完善下沙校区配套设施建设.2017年底,新增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

   (二)教育教学设施建设

   加强教育教学设施建设,争取新增教学仪器设备5000万元,继续保持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评估优秀标准.

   (三)图书文献资源建设

   建设好符合大学建制要求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加强特色资源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到2017年底,纸质藏书达到185万册,各类资源数据库达到56个以上,本地化数字资源总量达到40TB以上.提高面向广大师生的基本服务能力和面向高层次人才的个性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四)校园信息化建设

   全面完成数字校园工程,提高校园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学校网络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全校范围的高速畅通,开放共享,安全可靠的信息服务支撑平台.加快网上教学资源和网络在线教学系统建设,促进学校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数字化,现代化.

   (五)节约型校园建设

   健全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体制和体系,努力打造"最清洁","节约型"校园.确保学校人均用水用电达到我省节能降耗的标准和要求,即全校用水量低于市节水办规定用水指标;全校用电总量师生数有效比值达到省教育厅节能降耗要求.认真落实开发区创建"最清洁"校园的各项指标要求,力争成为首批"最清洁"校园之一.继续保持市卫生先进单位,绿化先进单位,节水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六)后勤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后勤改革,努力改善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根据论文范文和教育部提出的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着力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督"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理顺关系,改善结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学校后勤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十二五"末,师生综合服务满意率力争达到85%以上.

   (注:以上数据不含东方学院)

   四,"十二五"期间建设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学校持续发展

   1.完成文华校区西侧地块土地置换工作,置换土地面积约103亩,拆除建筑面积45700平方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建设资金压力.

   2.对文华校区东侧地块进行重新规划,"十二五"期间在保留行政楼,图书馆,第二教学楼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科研服务设施建设58000平方米,能基本满足学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需求.

   3.完成下沙校区"十一五"新征38.8亩土地的绿化和美化工作,新建研究生楼及国际交流楼35000平方米, 拟在下沙校区西北角新建大学生创业园1200平方米,计划投入440万完成校区内沥青道路维修改造5.5万平方米.

   4.进一步完善下沙校区体育运动实施建设,完成两个田径场和一期网球场地面翻新,完成灯光球场,游泳馆以及羽毛球场地等项目的改造;计划新建高尔夫球练习场及拓展训练场地各一个.

   5.积极争取新征土地300亩以上,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6.在完成设备更新的基础上,平均每年不少于投入1000万元,用于新增教学仪器设备.

   (二)持续加大建设力度,切实提高文献资源保障能力

   1.加快总量积累,优化馆藏结构.大力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提高文献采集量,计划每年投入资金650万以上.在确保总量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优化馆藏结构,增加数字资源,提高数字资源比重,每年新添数据库2-3个,提高外文图书购买数量,满足新专业和重点学科教学科研需要.

   2.加强特色资源建设.继续做好"财苑文库"收集和入藏工作,高质量地完成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项目"浙商文库"和"诺贝尔经济学奖文库"的建设任务,正式建成并开通使用文库网站.

   3.构建图书馆多层次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重点加强网上图书馆服务,优化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检索平台,加强数字资源整合,加强图书馆知识门户和学科导航建设,把图书馆网站建设成面向全校师生和Inter用户的智能型教学科研知识门户.扩大用户教育与培训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尝试为学校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提供深层次,个性化服务.加强馆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文献资源保障能力.

   (三)以数字校园工程为抓手,推动校园信息化资源建设

   1.强化信息资源整合,继续推进数字校园.在数字校园一期工程基础上,继续投入300万元推进人事管理系统等数字校园关键性应用后续工程,继续整合其他中小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完整的共享数据链,建设数据更完善的公共数据中心平台,2017年实现学校人事,教务,科研,学工及办公自动化等主要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全面数据互通共享.

   2.更新,完善校园网基础设备设施.投入5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项目,实施紫园生活区学生用户的校园内网接入项目,实现网络在空间上的延伸,大幅提高信息共享效率;升级校园网主干速率,平滑过渡到万兆网络,更新服务器,存储及信息安全等设备,大幅提升校园网运行效率.

   3.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建立信息化推进的长效机制.研究建立符合我校教学信息化改革方向,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协调体制,合理协调跨部门事务,建立信息化稳步推进的长效机制.

   (四)齐抓共管,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1.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500万元,用于水电基础设施改造和水电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及节能新产品的运用."十二五"期间完成数字化水电改造工程,建立用水监测管理系统,道路路灯管理系统,大功率设备用电管理系统等,实现对校区水电智能化远程实时控制管理.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产品,降低照明用电的消耗,为节水节电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2.分解指标,建立分级管理模式.通过技术改造,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管理制度,积极探索用电指标与部门经费挂钩的奖惩办法.争取"十二五"末实行指标分解,校院分级职责,职能部门监督,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

   (五)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后勤保障与服务

   1.按照管理,服务,经营相分离的原则,制定后勤改革方案,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通过改革,将现有浙江文华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和浙江财经学院后勤总公司分设.突出文华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作用,承担学校后勤经营和服务的相关任务,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择优选用原则,扩大学校选择后勤服务单位的范围,直至做到完全自主选择.

   2.加强与上级职能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单身宿舍等住房200套,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支持.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维修与改造.新增教学楼多媒体教室用电的配电房建设,确保多媒体教室空调用电需要.

   附件七

   浙江财经学院"十二五"(2017-2017年)

   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总体规划,统一建设,分步实施,在整体集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总体规划,统一建设,分步实施"的方针,以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深化应用,实现高水平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跨平台的信息资源访问.

   坚持需求驱动,优化流程,规范管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学校内部管理,优化业务流程,规范管理,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促进校务公开, 提升服务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师生,完善系统,以优质信息服务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在信息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布局,在提供业务处理的同时,以人为本,挖掘需求,完善系统,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二)发展目标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和整合信息系统功能,到2017年时,建成支持快速自主开发的技术开发平台,支持统一事务处理与信息查询的综合服务平台和支持数据分析和预测的决策支持平台,支撑和推动学校现代化,国际化导向的全方位,系统性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力争将我校建成浙江省首批高校信息化示范单位.

   二, "十二五"期间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校园网建设

   升级校园网主干速率,平滑过渡到万兆核心网络;大力建设校园无线网络,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学生宿舍的各运营商全面接入,全面提升校园网资源使用效率;逐步改善校园网,图书馆,实验室等信息化重点部位设备设施条件,以适应云计算,云应用的使用和研发.

   (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支撑和推动学校现代化,国际化导向的全方位,系统性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进一步梳理和调整管理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规范,在已建成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功能,构建提供统一事务处理与信息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支持论文范文管理与科学决策.

   "十二五"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建设任务包括:

   1. 优化和完善业务应用层各信息系统的功能,调整或重组业务管理流程,避免多头管理和重复管理,使业务系统的管理流程更加明晰,功能更加完善.

   1.1 人事管理系统:在原有功能基础上进行升级,通过系统的升级建设,推动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

   1.2 财务管理系统:对财务系统进行相应调整.

   1.3 学生管理系统:升级学生管理系统框架,对现有功能进行调整和完善,使系统功能覆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过程.

   1.4 教学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重新划分和组织系统功能和业务模块,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1.5 对教学,科研,办公,图书馆,资产,一卡通等已经具有一定建设成效的系统进行跟踪管理和必要的接口升级更新,保持系统稳定.

   2. 基于各信息系统构建共享数据层,建立公共数据库和主题数据仓库,实现数据的共享与整合,为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支持.

   2.1 进一步完善公共数据中心结构,在统一信息编码基础上,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组织和管理数据,消除信息孤岛,解决数据信息冗余和不一致.

   2.2 围绕学校核心业务,构建决策支持数据仓库,如: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构建面向不同分析主题的数据集,形成支持决策的统一数据仓库.

   3. 构建信息加工层,通过工作流技术的运用实现跨部门,跨系统业务流程的整合与定义,基于共享数据层,实现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分类应用.

   3.1 从被服务对象的角度重新考虑和审视学校各项主要业务的内容和流程,根据不同角色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打破传统的功能划分方式和系统边界,通过引入工作流引擎等工具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流程整合,为最终用户呈现统一的事务处理服务和流程管理平台.

   3.2 加快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完善对学科发展水平,学术资源状况,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支持各级管理决策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快速灵活地进行复杂查询和多维分析处理,同时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预测信息,并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展现给决策人员, 为科学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4. 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将校园信息门户打造成为具有统一事务处理服务,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通过跨部门综合服务平台,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各类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包括人事,教学,科研,财务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为学生提供包括迎新,学习,就业,校园生活,校友管理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

   (三)建立遵循CMMI标准的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规范涵盖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和软件配置管理的系统开发架构,确保信息化建设过程的规范有序和建设成果的优质高效.

   1. 项目管理

   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强化和应用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保证按时按质的完成项目.以CMMI的项目管理要求为标准,建立项目管理规范,内容包括:立项管理,项目计划与进度管理,质量保证与过程控制,风险跟踪与变更控制,沟通与协调管理和验收管理等.

   2. 系统分析与设计

   规范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与工具,保障完成用户所需要的系统,使得项目组人员协作沟通更加顺畅.主要内容包括:需求分析与管理,包括需求获取与描述,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处理流程分析;基于需求分析,采用统一的建模语言与工具,分别进行实体建模,数据建模和流程建模,并按照文档规范形成相应的设计文档.

   3. 系统开发

   形成一套统一的开发规范,用于团队开发内部,保证不同的开发人员在工作环境设定,代码开发规范以及日常开发的行为能够达到共通的要求.开发规范用于开发的各个阶段,保证开发中的各个问题能够按照开发制定的标准进行处理.

   4. 系统测试

   规范测试流程,拟定测试计划,采用统一的测试方法与工具,按照行业测试标准实施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功能测试以及性能测试,形成测试报告.通过测试,可以尽可能发现被测系统的错误,提高软件的可靠性.

   5. 软件配置管理

   初步实施软整合和优化功能件配置管理,通过建立配置控制组,确定配置基线,建立控制协议,制订评审与检查软件配置管理计划和规程,制订相关的软件开发,测试和支持工具的配置管理计划和规程完成.

   (四)跟踪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已有技术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开展新技术的应用和实践,形成从硬件资源,底层服务到基础服务的技术架构体系,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架构

   1. 硬件资源方面

   进一步优化调整应用系统部署结构,利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技术,提高服务器利用率,保持应用系统的高可用,降低应用系统和硬件的耦合性,增强应用结点的扩展性.

   应用虚拟化技术,单台物理服务器可做多台服务器使用,共享硬件资源且相互独立, 解决目前服务器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的问题,节约硬件投资. 实现虚拟机在物理服务器间在线迁移,快速克隆等功能,充分发挥虚拟化技术在服务器管理和能源节约等方面的优势.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通过扩充服务器结点提高服务负载能力.用多节点的普通服务器,代替论文范文昂贵的高性能服务器,通过灵活多样的均衡策略,把数据流量合理分配给服务器群中的服务器共同承担.底层服务方面进一步完善负载管理,集群管理,以满足多结点部署结构的复杂要求,提供统一的备份服务,日志服务,系统监控服务等,为各系统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保证,实现服务器统一的集中化,自动化的管理.

   2. 基础服务方面

   升级现有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和基于角色的授权管理,实现真正的单点登录,单点注销;升级灵活查询系统,支持快速生成各种形式的数据查询服务;完善数据同步服务,支持业务系统之间数据同步;完善数据抽取转换服务,为数据仓库的构建提供支持;进一步挖掘报表分析工具的功能,为数据的展现和决策分析提供支持;构建快速开发平台,加强自主开发能力,缩短功能拓展与应用开发的周期,提高效率.

   (五)整合并重构IT服务资源,建立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基于流程和服务的,遵循ITIL标准的信息化运维服务平台,规范IT服务管理,保证信息系统的持续运行和高可用性,提高IT服务综合满意度.

   1. 通过在运行维护体系中引入服务生命周期的模型,以信息化战略作为总纲,通过服务设计,服务转换和服务运作加以实施,并借助持续服务改进不断完善整个过程,使IT服务管理的实施过程被有机整合为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改变以往服务模块之间相互割裂,独立实施的局面.

   2. 在服务设计环节中,搭建并维护处在生产环境中所有服务的信息化服务目录,为不同类别用户提供统一的,一致视角的业务服务目录和技术服务目录;规范IT服务的服务级别管理,确保所有当前提供的IT 服务均处于一定级别的约定的协议水平;加强服务连续性管理,通过规范流程以及不断加强实战演练,确保IT服务或设备能够在规定业务时间内重新运作,保证并支持整个学校业务的;

   3. 在服务转换环节中,规范服务变更的管理,快速响应客户业务需求的变化,确保整体业务效益的最大化,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中断或返工;提高服务资产和配置管理水平, 提供正确,全面的资产配置信息,让业务人员及其他用户能够据此做出正确决策,维持高效的服务管理流程,同时实现服务资产,IT 配置,IT 能力和IT 资源的最优化;规范发布和部署管理,实现对程序打包,构建,测试和部署发布到生产环境中整个流程的有序,一致,可回退性,保证生产环境中业务系统的正确,平稳运行;常态化服务检查和测试工作,根据确定的服务协议,在特定的服务级别保证下,在服务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应用服务检查和测试,以确保服务的各个方面都符合质量要求,保证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满足业务需要.

   4. 在服务运作环节,部署有效的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确保有效的事件管理和事故管理,对IT 基础设施中发生的所有事件进行必要监控,对引起服务中断或可能中断的事件进行规范管理,根据服务级别协议的要求,在尽可能小地影响客户和用户业务的情况下尽可能快地将服务恢复到"正常状态";加强"服务请求"类事件的管理,对低风险,经常发生且成本低的微小变更以及信息咨询请求,加强自助服务以及培训工作,纳入规范的管理轨道;加强问题管理,预防问题和事故的再次发生,制定恰当的解决方案或防止其再次发生的预防措施,将未能解决的事故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落实安全和可用性管理,规范化访问管理流程;

   5. 在持续服务改进环节,不断的,迭代的改进支持业务流程的IT服务,使得IT服务能够不断与业务需求的变化相适应,从本质上说,持续服务改进是关于寻找提高流程的效果,效率和成本效率的方法.

   (六)深化信息化制度,规范建设,自上而下形成涵盖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校内标准的完善全面的信息化制度规范体系,实现过程持续改进,效率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确保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序进行.

   1. 健全与完善信息化组织与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与规范.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架构,明确工作职责与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IT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IT 人员的培训管理办法及工作绩效奖励办法.

   2. 提升信息化建设与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与成熟度,吸收国际现行标准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管理理念和实施策略完善立项,建设,测试,培训,验收,维护等各管理过程的控制流程和文档体系.

   3. 完善软件开发的设计标准,数据标准和资源整合标准,形成具备自身优势和特点的技术标准体系,确保信息系统的共享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4. 建立健全信息化运行维护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技术方案,全面推进ITIL(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最佳实践在信息化运维服务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事件管理,配置管理,发布管理,变更管理等服务支持过程的管理规范和备份恢复,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方案.

   5. 加强对信息化建设与运维过程的监控与评估,建立信息系统的安全应急预案,质量保证与评审管理办法,风险管理与控制办法以及信息系统的后评估管理办法,确保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七)进一步完善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岗位规划,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信息化梯队,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完善信息技术与管理岗位的规划,建立吸引和培养各类信息化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稳定和提高信息化人才队伍.

   规划建立建设岗,运维岗,项目管理岗和管理岗4条发展路径,明确各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同时配套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聘用与绩效考核策略,建立一支配备1-2名信息总监,1-2名高级项目主管,3-5名全职和*相结合的研发队伍,20名全校范围内的具有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的综合型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梯队.

   加强各职能部门IT*队伍的建设,使其能够分担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过程中的信息上报,需论文范文集,数据采

总结:本文关于建设学校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合肥建设学校引用文献:

[1] 关于学校师德建设的论文题目 学校师德建设论文标题怎样定
[2] 学校师德建设外文文献 学校师德建设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学校师德建设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学校师德建设论文大纲如何写
《新闻学文开题报告参考资料,新闻学文开题报告知识》word下载【免费】
合肥建设学校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