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格式图书

主题:高校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7-04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高校学生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高校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高校学生论文范文

高校论文

目录

  1. 高校:高校学生教室内发生不雅行为 被偷拍传到网络

   教育信息参考

   2017年第7-8期(总第130期)

   主办:山东工商学院图书馆

   本期目录

   如何唤醒"沉睡"的图书证 1

   大学章程建设助推中国高校转型 4

   资源支撑领跑中国海洋经济 6

   贵州省属高校将推广建"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 7

   76.8%受访者支持保护高校古迹作为校史象征 7

   微课"煨"出教学新滋味 9

   大学生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升自主能力 13

   贵州普通本科高校省级重点学科打破"终身制" 15

   安徽促进高校公共资源面向社会开放 15

   高校"抱团"办学能否实现共赢 16

   如何唤醒"沉睡"的图书证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校图书馆的大量图书资源风光不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资源逐渐丰富的时代,如何盘活现有的纸质书籍资源,又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图书资源?在"快餐文化"的冲击下,高校怎样激活大学生的阅读热情,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和阅读环境?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暑期将近,从前,这是大学生从图书馆借书的高峰期.一些"70后","80后"这样回忆大学时代的假前生活:一忙完考试,同学们便争抢着去图书馆借假期读物,唯恐去晚了,好书就被人借走了.而如今,此番情景不再,高校图书借阅量逐年下降,相比过去,图书馆显得异常冷清.

   为何高校图书馆越建越大,看书的学生却越来越少?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唤醒高校里沉睡的借书证?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沉睡"在高校里的借书证

   出于对高校图书馆借阅率的担忧,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做了一项调查.该校图书馆统计了2017年,2017年和2017年师生的读书记录,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仅全校不少借书证处于"沉睡"状态,甚至有的师生进入学校后便没有进过图书馆.以2017年为例,有925名本科生和194名硕士生一年内没有进过图书馆.这表明,很多借书证没有被使用过.

   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阅读状况也出人意料."统计显示,本科生进图书馆的比例是最高的,硕士生其次,博士生最低.以2017年的数据为例,阅读量排在前50名的学生中,本科生占绝大多数,硕士生约占20%,博士生仅有两人."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小兵分析说.

   教职工的借阅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在接受调查的教职工中,教师进图书馆的频率比学生还低,且借阅的书籍大多以专业课程类书籍为主.此外,图书馆图书的借阅次数,每年减少1-2万次."这在不少高校是普遍现象,下降的数字虽然不太明显,但是每年都呈下降趋势,应引起重视."张小兵说.

   南京医科大学开展的一项针对1100余位本科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还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来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上自习,其次才是借书还书等.

   "这并非发生在某一所高校的孤立现象,全国很多高校都是如此."在张小兵看来,这种现象引人担忧."一个人的阅读状况,直接影响了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一所大学的精神境界,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校师生的阅读水平."

   "中国是阅读传统最悠久的国家,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很多国人静不下心读书."南理工党委书记尹群对当前的阅读现状忧心忡忡,"'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南理工青年女科学家车文荃则表示,即便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考虑,阅读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大学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特别强调科研创新,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及人文素养,不仅可以使科研工作者思路更加开阔,而且有助于他们对研究成果的梳理,归纳,总结及准确表述."车文荃说,"目前,许多本科生,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及科研论文时暴露出的问题,如思路不清,逻辑关系不顺等,都与其文字功底,人文素养,逻辑能力不足息息相关.阅读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根基,而且会有利于学生用多维视角解读问题,养成良好的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

   读书的热情哪去了

   很长时间以来,高校图书馆都是大学生最爱去的地方.如今,图书馆借阅量下滑,是否意味着高校师生的阅读热情不再了呢?

   "不去图书馆不代表不读书."张小兵并不认为目前高校师生的阅读状况很糟糕.他分析说,如今,电子书的流行以及自购书的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师生对图书馆的依赖.

   南医大的调查也显示,在课外阅读书籍来源上,约七成学生使用手机与电脑进行网上阅读,人数排名第一;到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的学生数排名第二;自己购买图书阅读的学生数排第三.

   不过,张小兵表示,电子图书并不能取代纸质书籍."电子书更适合快餐式阅读,如果进行精读或科研,往往更需要纸质书籍.因为进行科研或者精读,往往需要在书上做标注,并需要反复阅读."

   问题不仅仅出在学生不再热衷纸质阅读,包括电子阅读在内的大论文范文体阅读意愿也并不乐观.

   在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中,南医大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自己是因为学业繁重而没时间阅读.

   "现在基本上不怎么看课外书了."南师大新闻专业大三的管同学坦率地告诉记者,身边不少同学和她一样,离课外阅读越来越远.她分析的原因是,大三了,不少同学忙着准备考研或者出国,大家在课余时间看专业书的情况比较多,或者看英语类书籍,其他"杂书"基本上没时间看.

   不过她坦言,即便是在大一,大二时,自己看课外书的时间也很有限."在宿舍里,同学们基本人手一台电脑.平时上完课或下自习,回到宿舍里,大家一般都喜欢上上网,看看电影,电视节目,放松一下."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或是宅在宿舍里上网看视频,打游戏,刷微博,或是上培训班,听讲座,运动,实习,*,旅游等,这些都挤占了阅读时间.

   对于这种现象,有研究者表示,大学生拥有丰富的课余生活是时代的进步.但是,一些高校管理者也对高校图书资源的浪费感到可惜.张小兵告诉记者,现在高校图书馆越建越大,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也很丰富."比如,我校图书馆的书籍定期更新,每年会更新8万册左右,我们还拥有信息共享空间,研讨间,电子阅览室,经常组织读书研讨沙龙等.如果学生在大学时代,不好好读一读经典图书,不参加一些阅读活动,真的很可惜."

   激活阅读热情良方何在

   借书证"沉睡"的板子不能仅仅打在学生身上,积极面对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滑的挑战,也是高校的责任.采访中,这是记者听到的很多高校管理者表达的共识.

   "从2017级开始,本科生在毕业前必须提交6篇不低于2000字的读书报告,计2个学分."去年10月以来,南京工业大学开展了以"携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伴"为主题的本科生经典名着研读计划,专门设立了名着修读学分,并且规定为必修学分.

   该校教务处处长管国锋告诉记者,经典名着研读推荐书目设大学之门,思想之魂,学术之旅3个板块.学生要在大一至大三学年选择6部推荐书目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完成后署名上传豆瓣网.

   作为一名在图书馆岗位上工作了30年的资深图书馆学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建平认为,学校在进行一些制度性规定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服务,要从新媒体方式的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利用,提供书籍的丰富性,增强与时代的契合度等方面下功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此,不少高校纷纷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为了唤醒"沉睡"的图书证,南理工向本科生推荐好书;开设系列讲座宣传图书馆资源,让学生能使用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创新性研究;开展送书上门服务,改善图书馆的读书环境,改善上网条件等,把更多学生吸引到图书馆来.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当然不仅仅是吸引更多学生阅读纸质书籍.经常去图书馆,却又找不到想要的书?"馆藏书刊检索与获取"讲座会帮你;"搜索引擎的运用包括三个境界!百度和谷歌有什么异同?"这是"搜索引擎助力网络学习"讲座;"MeTeL号称世界名校教学智慧的结晶,老师们在这儿能找到PPT,视频,案例,考卷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是"国道数据多媒体库"讲座等今年3月至6月,南医大图书馆举办了一系列读书讲座,内容包括在线学习考试,文献查找利用,学术资源检索和深度挖掘,网络学习技巧,培训者既有数据库的培训专员,也有图书馆资深馆员.

   一些学校在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习惯养成教育中也下了功夫.南京工业大学管国锋说:"我们在校内'学习在线'网站专设了读书报告板块,开通互评功能,让学生们就大家上传的读书报告互评打分.互评优秀的学生可凭作品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让其在更广的范围内交流读书见解."

   张建平分析说,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师生的阅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已不再是阅读的单一来源,传统的图书馆的确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这并不意味着"狼来了","现代的图书馆,理应跨出大楼和纸质图书的狭义概念,应主动应对阅读方式的变化,开发更多的电子资源,提供更多的网络化服务,让师生足不出户就能阅读图书,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数字资源服务.同时,要借助新媒体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手段,及时发布书讯,吸引学生阅读."张建平说,在这一方面,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已迈出了稳健的步伐,对于进行传统阅读的学生人数下降,其实不用太过紧张.

   南理工,南医大的图书借阅情况显示,借阅书籍的师生大多以休闲和实用为主要目的,其次是开阔视野和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南医大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可以满足他们的借阅需求,也有学生认为文学类和人际,心理类图书不能满足需求,几乎所有受调查者都希望图书馆能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对此,张建平表示,书籍购置的选择能否与学生兴趣吻合,是高校图书馆是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学校在配置一些专业课程所需书籍的基础上,也应拿出更多资金,根据学生需求进行一定数量的图书配置."

   张建平建议,大学图书馆还应扩展功能,不仅成为资源中心,还要成为交流和文化中心,比如,可以经常举办一些人文类的讲坛,吸引师生和社会人士参加;营造一些类似咖啡吧的学习空间,为师生开展讨论式,交流式的学习提供环境,将更多的师生引导到阅读中来.(作者:沈大雷 杨萍 蔡心轶 张金凤)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7年7月2日

   参考文献格式:沈大雷,杨萍,蔡心轶,张金凤. 如何唤醒"沉睡"的图书证,[N].中国教育报,2017-7-2.

   大学章程建设助推中国高校转型

   高校章程被视为大学的"宪章",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启内部各项规章制度,被寄望成为高校实现自主办学的重要突破口.

   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以章程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明确要求所有高校章程的核准工作将在2017年12月31日前完成.

   目前,111所论文范文部委高校已全部启动章程制定和修改工作.教育部公布了两批已被核准的高校章程.教育部论文范文司长孙霄兵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从已经公布的章程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论文范文管理"办学原则实现了落地.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二是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三是大学内部的关系.而此三者也正是章程制定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与第一批核准的6所高校章程相较而言,第二批9所高校章程,在"去行政化","自主办学"方面呈现出更多的细节.更加具体设计了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治理体系框架,院系等学术组织的运行规则与治理体系和校内论文范文监督机制.

   这9所高校包括: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西南大学.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明确党委和校长的职权边界,依法协调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

   以上海财经大学章程为例,该校章程明确规定,党委主要讨论决定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和重要干部任免;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也是学校行政的主要负责人,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四川大学章程则专门设置"党委及行政"一节,对党委和校长的主要职权与职责分别做了切合学校实际的具体规定.

   赋权院系成为实体

   长期以来,在高校内部,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在学校层面,学院的自主权是极其有限的.学院只是作为学校的一级教学科研单位,机械地执行学校职能部门的命令和指示.只负责做事,没有或少有管理权力.有事权而没人权,财权和物权.

   这种体制的弊端很明显:学校管得过多过死,导致事与权分割,权与责分离,权利和责任严重不对等,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校内基层组织积极性的发挥.

   上述9所高校章程,在赋权给学院方面均有改革动作.上海交通大学章程中,院为实体的理念得以强化,管理模式上实现了"校办院"向"院办校"的转变.该校章程明确"学院(系)享有学校授权范围内的办学权,人事权和资源配置权".规定"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根据学院(系)的办学目标,办学成本和办学绩效配置资源,通过综合预算方案划拨学院日常经费和其他资源,学校定期评估学院的运行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

   四川大学章程也对校院管理职权职责进行了确定和规范,学校管理重心实现下移.四川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改革对于他们来说更是期待已久,这次章程的规定有利于调动基层办学单位以及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制度保障教授治学

   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进程中,"教授治学"体现了科学化,论文范文化的大学治理方向."教授治学"先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之中,及教育部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

   9所高校的章程,对"教授治学"均浓墨重彩.

   东北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章程的最大亮点就是巩固了学校在教授治学方面的长期探索实践成果.从2000年开始,东北师范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在学院层面建立了15个教授委员会,当时赋予教授委员会8项决策权力,包括学科建设,学术评价,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评职,教育教学,对外办学等几乎所有与学术相关的事宜.在此次章程的制定中,东北师范大学又建立了"分层次,分类别"的委员会制度体系.从学校,学部,学院3个纵向层面来建立委员会制度,在学校学术事务,教学事务,开放办学,文献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横向层面建立若干与学术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并按照工作性质及切块管理的原则,对与学术相关的事宜进行自主管理,监督协调,享有咨询决策权.

   其他高校章程也都强化了学术管理权.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章程中确立了教授治学新机制.上海交通大学章程确立了学术主导的发展模式,明确"学术委员会是学校学术事项的最高议事机构".中国矿业大学章程严格规定了党政干部进入学术委员会的比例.

   校务公开论文范文监督

   权力下放了,监督制约机制不能缺席.

   东北师范大学创新校内监督机制,整合各方面监督力量,在章程中规定设立监察委员会,形成了以学校纪委,监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监督机制.

   四川大学章程则规定,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大会)作为学院教职工行使论文范文权利,论文范文管理学院的重要形式,按照章程和学校规定行使论文范文管理和论文范文监督权力.

   西南大学章程也明确,学校不断完善论文范文管理,监督体系,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上海财经大学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学校的"宪法",权威必须得到维护,校内各项规章不得与学校章程相违背,相冲突.上海财经大学章程明确确定了"违宪审查"制度:"教职员工和学生可依据相关程序向学校提请修改或废止与本章程相抵触的校内其他规章制度."(作者: 张维)

   来源:《法制日报》2017年7月3日

   参考文献格式:张维. 大学章程建设助推中国高校转型,[N].法制日报,2017-7-3.

   资源支撑领跑中国海洋经济

   论文范文网北京7月22日电(记者 张晟,陈思武)数家中国海洋资讯和研究机构22日在北京联合发布报告,指出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其中海洋经济增长趋缓,但资源支撑在所有分项评价方面独领论文范文.

   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2017)显示,传统海洋空间资源,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继续保持平稳发展,而海洋生物资源,海水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则处在快速成长期.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海域空间利用为沿海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资源空间,并缓解了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总体上

高校:高校学生教室内发生不雅行为 被偷拍传到网络

看,近岸海域空间利用率较高,远海空间利用尚显不足.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曙光表示,在陆地资源逐渐匮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供给不足的形势下,将发展的眼光转向海洋,是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内在需要.

   出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中国近年来从严实施围海填海管理,去年全国共下达建设用围海填海计划指标2.15万公顷,实际安排计划指标约1.84万公顷.

   报告显示,按可比价计算,中国去年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7%,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2%达4540万吨,海洋天然气产量则同比减少4%至120亿立方米,海洋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约为2017年的2.8倍,其中海上风能发电已经步入商业化运行阶段.

   中国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财政部2017年起设立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促进海洋能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应用.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副主任夏登文表示: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工作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和国外没有太大技术差距.目前我国潮汐能发电技术比较成熟,波浪能,潮流能发电技术进入示范应用和商业化开发阶段,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能量转换装置.

   除了资源支撑,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和管理保障等其他五个分项指数则表现平稳,它们共同构成首个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整体发展的综合性指数,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论文范文(青岛)国际资讯中心和国家金融信息中心联合编制.

   在以2017基期指数为100的基础上,去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为115.5,过去四年年均增速为4.9%,明显落后于同期经济增速.在所有分项指数中,资源支撑子指数增长最快,指数年均增速为8%;经济发展子指数年均增速为4.85%,社会民生子指数期间年均增速为6.85%,环境生态子指数年均增速为2.17%,科技创新子指数年均增速为4.17%,管理保障子指数年均增速为3.73%.

   2017年,中国将"海洋强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要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海洋权益.

   报告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5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涉海就业人员总规模达3513万,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4.6%;海洋水产品产量为3138.8万吨.

   环境压力方面,去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另外,去年中国新建11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1531平方公里.

   来源: 论文范文网 2017年7月22日

   参考文献格式:张晟,陈思武. 资源支撑领跑中国海洋经济[EB/OL]. news.xinhua./fortune/2017-07/22/c_1111740322.htm

   贵州省属高校将推广建"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

   记者8月1日从贵州省教育厅获悉,贵州省高校将推广建设"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搭建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学生工作平台,为学生解难题,办实事.

   据了解,"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是一种集中化,集约型办公模式.基本包含学生奖学助学,勤工助学,学籍学历,考试业务,课程选定,学习救助,社团活动,户籍*,党团关系,就业服务,征兵服役,学生住宿,乘车优惠,图像采集,医疗保险,信息网络等事务的集中咨询和*工作.

   教育厅要求,服务中心的建设要从充分方便学生角度出发,选择在学生学习生活聚集的地方,中心大厅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应设置问询台,*窗口,休息等候区等.教育厅还要求在建设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同时,加快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开展网上咨询和*工作.

   据悉,省属高校将率先于今年年底初步建成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探索实行"一站式"服务,省内所有高校将于2017年春季开学前完成"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作者: 申红珊)

   来源: 《贵州都市报》2017年8月2日

   参考文献格式:申红珊. 贵州省属高校将推广建"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N]. 贵州都市报,2017-8-2.

   76.8%受访者支持保护高校古迹作为校史象征

   国内许多高校历史长,如今校内建筑多成为文物古迹,甚至成为学校标志.然而,近些年陆续出现一些高校在扩建中大肆征用,拆建这些古迹的做法,不仅在决策时未广征意见,新建后同学们也多不支持.

   对此,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进行的调查中,2140名大学生认为,53.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学校确有古迹等文物保护对象;对于这些古迹的现状,47.5%的受访者表示被保护性使用,如做教学楼或遗址,但也有16.4%的受访者表示古迹已经被破坏性开发或被拆除.

   昔日建筑今何在?47.5%被保护性使用,16.4%被破坏

   调查中,53.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有古迹等文物保护对象.

   而各学校对于这些古迹的处置方式各有不同,47.5%的受访者表示被保护性使用了,如做教学楼或遗址等,其次是"被修缮保护,对外开放"(29.2%),但16.4%的受访者爆料说古迹已被破坏性开发或拆去,还有16.3%的受访者表示"空置没人管".

   就读于中山大学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李孟徽介绍,中山大学的老建筑一般是3种使用方式:学校办公和教学;对外开放,接待游客;或不用做任何用途,直接保存."比如说学校的小礼堂,建校的时候就有,现在仍作毕业典礼和重要会议等使用.而像陈寅恪故居则作为一个景点开放,里面会陈列资料供游客观赏."

   李孟徽认为,一所学校因为有了老建筑才创造出有别于外面世界的氛围."学术氛围其实也是靠老建筑和景观营造出来的.中山的校园很有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对古迹的保留,新生会因此看到历史沿袭脉络,校友也会因此留下更多记忆."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曾组织过多次古文物修缮工作的古建筑保护专家柳肃认为,即便是像湖南大学这些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的老建筑,同样是可以利用的,"作为文物保护的建筑它照样可以用,而且,文物要利用才行,不用空着在那里反而容易坏.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人在里面工作至少可以在里面打扫灰尘,防止它长霉长虫".柳肃表示,在保护它原有形状的前提下,老建筑的里面是可以进行装饰以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和办公.

   对于这些古迹,76.8%的学生认为应该"好好保护,是学校历史荣誉的象征",52.2%的学生建议应"有限地在公益,公共服务范围使用".仅有4.3%的学生认为"应该拆掉建新楼".

   70.3%大学生不支持学校频繁扩建翻建

   虽然一些高校频繁扩建和翻建,但调查发现,70.3%的大学生并不支持这一做法.

   吉林大学新闻专业大二学生李楠(化名)说他的学校就是中国高校扩建,翻建的代表."去年翻修了一栋楼,原本花斑白的围墙变成咖啡色,风格变了,同学们并不买账."

   据李楠介绍,他们学校"大兴土木"的做法已严重危及学校的财务状况,"吉大是中国负债最高的学校,钱都花在了新修校舍上."他同时指出,学校的路面破损很快,"工程质量太差,几乎每年都要大修,这让人怀疑里面是否存在腐败问题."

   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的谭思瑶表示,对老建筑要区别对待,"用于观赏的那种老建筑,它的设计可能非常雅致,比如说未名湖周边的一些古迹,还有静园这4个院系四合院似的设计,在功能和样式上的表现都很有代表型,这个绝对不能拆,这是学校蕴含的文化价值的体现.但是像那种老的宿舍楼,它的价值不是很大,只是比较旧,我觉得那种可以拆了新建现代的设施."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袁倩倩认为,无论学校在规划中是拆旧还是建新,都应该遵从建筑规划专家的意见,学生的意见也许只是提起注意,而专家才知道老建筑应该怎样被保护."老师和学生作为学校的主要活动者,有权发言,但在具体施行上,还应该尊重专业做法."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郭世佑把学校的老建筑视为学生归属感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学校的扩建,翻建行为将校园变为了工地,不利于高校做学术所需要的氛围,学校扩建,翻建"破坏了校园的宁静感,影响学校的整体规划,破坏了历届学生他们共同的记忆".

   对于自己学校的决策反馈机制,71.3%的大学生直言不满意.

   老建筑如何规划处置?60.1%受访者提出应先征询意见再出方案

   在受访者看来,对于校内老建筑使用方案的产生,60.1%的人认为"应该在规划前就广泛征求意见再出方案",53.8%支持"学校决策者规划后公示再论文范文",36.0%的受访者建议"简历畅通决策反馈机制,随时提问及时回复".还有17.6%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决策者直接实施,效率更高".

   李是厦门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厦门大学保留了一些校主陈嘉庚建校时期的老建筑.她认为那时"戴斗笠穿西装式",中西结合的老建筑体现了学校的独有精神."如今新建的翔安校区,学校在规划时就把六七种方案做成模型,在学生活动中心展示,公开征求意见,最终落成的实体规划是多数人同意的结果.这让全校师生都有一种参与感."

   郭世佑强调,对老建筑的规划处置方案需要有教代会,工会等组织的有序参与,"不仅是校领导,校领导书记拍板,还要开教代会,会议结束以后工会要行使它的职能,它应该要有这些程序".同时学校还应该尊重应届毕业生以及校友的感受,"这些东西可能跟他们的晨读有关系,甚至跟他们的初恋记忆有关系,你不能随便去把它破坏,不然多年以后他们回到校园就找不到那种归属感了".(作者: 孙震 冯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8月5日

   参考文献格式:孙震,冯杰. 76.8%受访者支持保护高校古迹作为校史象征,[N]. 中国青年报,2017-8-5.

   微课"煨"出教学新滋味

   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微课热.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的微课,符合人学习知识的规律,也适应了现代人时间碎片化,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的情况.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

   微课评价体系需要综合多种因素,不仅对学习效果有所衡量,还需要参考教学过程中多个周期的反馈,甚至学生在利用微课学习时的心情,学习的态度,都可能成为影响效果的重要方面.

   在讨论技术性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教和学的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借助新技术尝试"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进行评价与思考的能力.

   "一节工程制图课,课堂上50分钟,在'微课'中通过动画,文字介绍和视频讲解只用10分钟就能展现.""平时将学生对教学中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问题做好针对性的讲解和制作.要尽量在讲课水平,视频编辑,课件效果等方面精益求精,在10分钟的视频中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供学生学习参考."华东交通大学理学院教师涂晓斌对"微课"深有体会.他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绪论"课程,凭借出色的画面拼接和生动的表现形式,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比赛中获得江西本科高校唯一一个一等奖.

   近年来,微课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焦点.记者从刚刚在北京闭幕的2017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了解到,全国各地均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微课已成为课改的一个重要抓手,如何用好微课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教育"微"时代来临:微课"热"在何处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课,慕课等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倍受瞩目.

   2017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将原本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的课堂,提炼要点制作成十几分钟的微型视频课堂,他本人也因此被人称作"一分钟教授".自此,微课以一个正式的概念开始进入全球视野.

   2017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最早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并且开始组织佛山市最早的微课大赛.他提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当前,国内微课主要呈现为较短的教学视频,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完整地呈现出教师针对某个典型知识点的教学,包括知识点导入,新授课,巩固练习,作业等传统教学环节.微课不仅时间上短小,其内容也微观和简明.

   到目前为止,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受到教育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2017年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微课教学比赛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探索,希望借此推动高校教师培训方式方法的改变,解决培训多样性,便捷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促进高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浙江,江西,江苏等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组织了各自的微课比赛,征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微课作品.

   为更好地推动微课发展,2017年11月2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国学习与发展联席会和国内200多个教育机构发起成立首个全国性的"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该联盟从资源建设标准,体系化微课程建设,资源建设应用,资源的共建共享等角度深度推动,并服务教育改革,在业界赢得认可度.

   与传统的课堂二元对立与统一:颠覆还是融合?

   心理学,传播学等研究显示,一个普通人的注意力极限是10分钟.因此可以说微课的发展与推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的微课,符合人学习知识的规律,也适应了现代人时间碎片化,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的情况.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

   那么微课是否能够完全代替传统课堂?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关于新兴技术彻底颠覆课堂的声音一直存在.早在20世纪初,电影发明不久,爱迪生就曾经预言:"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等有可能利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的学校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然而时间过去了一个世纪,爱迪生的预言落空了.电视出现后,人们也一度认为可以用电视教学取代课堂讲授,事实证明也行不通.微课出现前,新媒体教学也已经在很多学校得以普及,不少教师采用视频课件教学,但并没有对课堂教学产生太大的影响,

   此外,抛弃传统课堂推广微课教学在现有教学管理机制上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例如原来45分钟一节课的课程设置,在被分割为以10-20分钟为单位的课程后,教学管理部门需要针对新的课程结构和体系进行重构,对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排课系统,考试系统重新设计.此外,时间较短的微课将学校原来的教学节奏成倍提高,老师和学生都必须适应新的教课方式,效率和流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王竹立老师表示,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相互合作的过程,有效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无论多么精彩,都与现场情况有一定的疏离感,缺少面对面教学所具有的那种交流互动氛围.

   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很多学者以及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此进行了很多的探讨.部分学科教师也开始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尝试应用微课开展教学.微课可以应用于课前的知识回顾,课前预习,课中知识点归纳与提炼,也可以在课程的尾声采用交互式的微课程实现巩固学习知识之目的.

   "微课不应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而应该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教授这样认为.他在《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这样写道:"仅仅是一段'微视频',如果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没有改变,这样的'微视频'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积件'的思路上,即将课堂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切片,做成一个个教学片断,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或者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反思的'微格教学'.但是,在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中,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出,在推进课改,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最高目标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这种观念,同样也体现在微课学习的评价上.南京大学教授张宝辉指出,微课评价体系需要综合多种因素,不仅对学习效果有所衡量,还需要参考教学过程中多个周期的反馈,甚至学生在利用微课学习时的心情,学习的态度,都可能成为影响效果的重要方面.

   借慕课之势,为微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平台

   最初的微课仅仅是作为一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被教师与学生所认识,并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和声音.但是,2017年以来,微课与全球范围内的慕课大潮相遇,使得微课的发展有了新的契机.如何促进微课与慕课进行有效的对接,充分发挥微课作用成为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慕课热源于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渗透,冲击以及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逐渐成熟.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对传统教育和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产生了热切需求.

   "大学和教室的围墙正在逐步退去,出现了全球大学,也出现了跨越时空,自由交互的SNS社会化协作学习社区,学习变得无处不在."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张举范表示,当前在全新的学习生态环境下,学习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传授与学习的关系.在WEB2.0技术条件下,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演变为互动式传播,RSS(简易信息论文范文)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信息订阅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教与学成为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了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他表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慕课,其价值不仅仅是优质资源的免费共享,也给予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开放平台."

   如果从慕课中抽离系统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考试以及学分认证等评价环节,可以清楚地看到,慕课所涵盖的几个核心概念包含"基于视频","在若干分钟内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等内容,而这一特征恰恰与微课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说慕课其实是一系列同一课程体系下微课的组合.借助慕课这一平台,推进微课的开放与共享,则是充分发挥微课作用,提升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上海37所高校间已经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黄钢表示,目前中国大学存在着学校间师资分配不均,课程资源不足的状况,因此一些学校的学生无法像一些名校的学生那样享受到较多的优质课程."决不能让学生因为几分的高考分数之差,而与很多好课程失之交臂."黄钢介绍,为保障课程共享机制的教学效果,学校已将其纳入到对学生的考核当中.此外,为保障课程质量,共享平台也积极加强在线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努力为在线共享课程提供技术保障,建立了直播教室以及在线教务管理系统.共享平台还积极与西部高校合作,将优质课程资源输送到西部."全国许多的高校教室已经接入直播教室网络."黄钢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天虎介绍说,学校联合北京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成立研发中心,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资源共享平台现在已整合构成了1万多学时的泛在学习资源库,并开发了适合手机,平板电脑,PC等多种终端的自适化应用,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条件,和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慕课蓬勃发展为微课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平台.无论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抑或是基础教育,均可以借助这种新的教学载体,实现课程传授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紧密结合在线教育,努力回归教学本质

   当前,微课热席卷全国.在此影响下,众多教育界内外的人士都在跃跃欲试,希望能将微课的最大效应发挥出来.

   "微课的未来在网上,微课应当借力互联网以及在线教育取得发展."王竹立老师认为,与课堂教学不同,微课在网上显然更受欢迎.当人们无法到现场听课时,在网上看视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网络学习者不像在课堂里那样,是一个特定的群体.网络学习者来自各行各业,四面八方,微课因其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了这样一群人的需求,有可能在网络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对微课的未来进行了大胆的预测:未来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这样一种局面,即学历教育还是由传统实体学校唱主角,而非学历教育则主要由网络教育来承担.

   那么在线教育今后的发展将会是怎样的趋势呢?

   黄钢表示,在线教育的发展要更具前瞻性,敢于尝试创新.他认为这样才能通过高品质的课程资源共享,引领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达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王天虎则认为在线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高校间的协作.高校在课程资源协作方面可尝试多种协作模式.如基于大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学资源免费共享模式,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资源有偿共享模式,资源超市模式等.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部长侯建军认为,在线教育的发展中,技术是基础,理念是驱动,而开放是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的始终追求.至于在线教育发展将产生的影响,人们学习方式将更加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师生关系,学历认证方式,教学成本结构以及体制机制都会产生深刻的变革.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种种机遇与挑战以及当前的微课,慕课火热的局面,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陈丽认为更应该回归教学的本质.在讨论技术性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教和学的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借助新技术尝试"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进行评价与思考的能力.

   作为在全国率先应用翻转课堂理念的学校,山东昌乐一中常务副校长张福涛在介绍其应用经验时说:"我们是微课,翻转课堂的最大受益者,在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的环境下,学生由原来的两人一桌转变为六人一个圆桌,这样的转变带来的是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原来的满堂灌不见了,教师也得以从繁杂的教务中解脱了,学生课前学微课,课中充分讨论,教师有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很多专家认为,微课和课改密切结合,符合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求,但愿在这一波热浪过后,微课仍然能具有长远的生命力,与翻转课堂,网络教育相结合,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 马赫 杜丽敏 黄蔚 李凌)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8日

   参考文献格式:马赫,杜丽敏,黄蔚,李凌. 微课"煨"出教学新滋味,[N]. 中国教育报,2017-8-8.

   大学生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升自主能力

   今年20岁的黄欣,是南京大学软件学院2017级的学生.即将升入大四的他,在忙碌的大学生活中,挤出时间自学了11门MOOC课程,并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弈论""编程语言""Scala函数式编程原则""数据科学导论""机器学习"等6门课程的合格证书.

   MOOC(慕课)是一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通过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在黄欣眼里,与传统大学教育模式不同的是,网络课程学习时间自由,效率高.MOOC的课程一般在8周左右,其涵盖的内容不比传统大学18周课的内容少.这些课程,对学习时间没有严格的限制,所以更要求学习者要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强化学习效果.

   黄欣最先接触MOOC,是通过Coursera这一在线教育平台实现的.开始的时候,黄欣的在线学习并不顺利.第一门课由于与暑期实习冲突,没能听成.后来又选了一门名为"机器学习"的课程,听了4周后落下学习进度,也没能坚持上完.他又选了一门"编译程序"的课,但由于课程难度实在太大,加上他还没有适应网络学习的方式,所以不久又放弃了.

   "一连串的失败让我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并且开始畏惧这种学习方式.但直觉告诉我,慕课将成为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就在这时候,我接触到了教育组织(Udacity).Udacity对课程难度进行了划分,出于树立信心的目的,我选择了一项难度最低的课程.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下,我完成了这门课程,并顺利拿到了我的第一个在线学习的证书."这份证书重新激发了黄欣对在线学习的热情.之后,他相继选择了"博弈论""编程语言""机器学习""数据学科导论""Scala函数式编程原则"等5门课程,并且获得了这5门课程的合格证书.

   在完成学校的课程之外学习11门网络课程,这让许多人觉得难以想象.黄欣有自己的办法:"要善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例如乘坐地铁的时间,等待校车的时间,课间休息的时间."他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学院有一位前几年毕业,现在在微软亚研院工作的师兄,利用乘坐地铁的时间读了很多书,当时学校图书馆TP分类的图书他几乎全部读过.像我是软件工程专业的,那么我每周都会留一些时间做程序项目进行练习,如果我觉得某门课程似乎比练习更有意义,那我就会把原计划用于练习的时间拿来学习MOOC."

   "我觉得他不属于学霸,一定要评的话可以把他放在学神这一级."黄欣的高中同学张玺丽这样评价他,"他很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认定的事情就会踏踏实实去做."当年以高中年级第一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的黄欣,在同学们眼里是一个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

   对于如何判断和选择MOOC课程,黄欣的经验是:"判断一门课程的质量可以查看论坛里的评价,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可以查看课程大纲,如果涵盖内容很广,但是上课时间又不多的话,那很有可能只是介绍性的课程,反之就是比较深入的课程.还可以看他的课程设计,授课方式,作业设计尤其是编程作业,老师和助教的参与程度以及论坛的活跃度等等."

   当中国青年报记者希望黄欣能把学习方法分享给MOOC的学习者时,他很痛快地拿出了自己学习法宝:"结伴学习,参与讨论."他说:"由于MOOC的学习不具备强制性,没有功利性,绝大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学分,也不会得到认证,所以结伴学习的方法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一起讨论更容易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使我们不会轻言放弃."

   "他是一个很愿意分享的人,当MOOC刚刚在国内兴起时,他就叫上我并督促我和他一起学习."黄欣的好友谷瑞这样评价他.分享,互动,也是MOOC的精髓.每一门课都可以有很多的学习者同时学习,大家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问题.学习者可以通过解决其他人的问题而增进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可以通过提问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可以浏览其他人的讨论而开阔思路和眼界,得到启发.

   黄欣谈到,在选修"博弈论"时,教授们提供了在线的实验,可以与同学一起互动完成一些游戏,譬如囚徒困境等等,让学习者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在"编程语言"这门课中,每一次的编程作业都有同学互评的环节,每一个学习者都必须为其他至少3名学习者的代码风格进行评分和点评.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科学与管理系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桑新民教授是这样描述黄欣的:"黄欣是我2017年上半年在南京大学课堂上碰到的,当时他是软件学院大二的本科生.我发现,他在大规模网络课程的新天地中,正在探索一套全新的学习方法,并由此提升自己在网络环境下的创造性自主能力."

   桑新民教授说:"这是南京大学在世界大规模网络课程新潮流中自发产生的论文范文优秀学习者."

   黄欣的一篇"我在Coursera上大学"的文章也被桑教授作为范例向感兴趣的师生推荐.而看到过这篇文章的学生,也都感叹自己真的有点out了.

   如今在阿里巴巴实习的黄欣,切身的体会到了MOOC课程对于他的工作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他认为MOOC的存在可以让学习者学到更加实用的知识,也可以帮助没有学位的人找到满意的工作.

   对于MOOC的未来,深受其益的黄欣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在线教育要想发展,必须取得提供认证或者学分的资格,建立盈利模式.未来的在线教育应该是软硬件结合的,新的人机互交方式将会取代触控操作,就像触控操作在移动终端取代论文范文操作一样."(作者: 路新楠 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8月12日

   参考文献格式:路新楠,李新玲. 大学生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升自主能力,[N]. 中国青年报,2017-8-12.

   贵州普通本科高校省级重点学科打破"终身制"

   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省级重点学科打破"终身制".《贵州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近日下发,《办法》明确,贵州省将对建设期满三年并通过验收的省级重点学科,每五年进行一轮合格评估.对评估为"不合格"的省级重点学科将由省学位委员会做出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直至撤销的决定.

   《办法》明确,在省级重点学科的中期检查和验收环节,贵州省将根据"分类评估,以评促建,动态管理"的原则,采取同行专家评议,实地考察等方式,对省级重点学科实行年度报告,中期检查,验收评估和绩效分析制度.

   三年建设期满,省学位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省级重点学科进行验收评估,对建设成效显着的学科,将通报表扬并给予适当奖励,对验收不合格的学科要进行限期整改或通报批评直至撤销省级重点学科资格.(作者: 申红珊)

   来源: 《贵州都市报》2017年8月18日

   参考文献格式:申红珊.贵州普通本科高校省级重点学科打破"终身制",[N]. 贵州都市报,2017-8-18.

   安徽促进高校公共资源面向社会开放

   记者8月16日从安徽省教育厅获悉,教育厅近日下发《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资源有序开放的意见》,要求全省各高等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教育,文化,科研,体育等资源,最大限度向社区居民开放.高校的图书馆,体育场馆,博物馆等也应纳入开放范围.

   意见明确提出,高校的图书馆,教学和科研实验室,体育场馆,实习实训中心,标本馆,博物馆,展览馆,工程中心,重点研究基地,体验中心,认知中心和网络课程,信息资源等都应纳入开放范围.

   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在每年确定并公布若干个校园和基地,实验室等各类资源开放日.开放日可以和招生咨询,校园文化宣传相结合.标本馆,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工程中心,重点研究基地,体验中心,认知中心,创新实验室等要加大开放频次,充分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设置校园开放日,广泛接纳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进校参观,学习,锻炼.

   入选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高校应率先做好教育科研资源开放的示范工作,省教育厅将把此项工作纳入高水平大学建设考核指标.为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把部分公共资源推向市场,经物价部门审批,学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成本收取适当论文范文.(作者: 陈婉婉)

   来源: 《安徽日报》2017年8月18日

   参考文献格式:陈婉婉. 安徽促进高校公共资源面向社会开放,[N]. 安徽日报,2017-8-18.

   高校"抱团"办学能否实现共赢

   今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大三学生小彬没闲着.因为辅修了华中科技大学英语专业的双学位,他每天都要早起乘车去上课.而跟小彬同样辅修华中科技大学2017级英语双学位的学生,武汉高校共有约600名.

   早在2001年,湖北7所部属"211"高校就开始了联合办学的探索,2017年又相继成立了16所高校师范院校联盟和南湖片区十校联盟.今年5月,在原师范院校联盟基础上,旨在打造学生培养新模式的17所高校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正式成立,融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至此,多层次,多类别的高校联合办学格局正在湖北铺展开来.

   抱团: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下简称"网联")由华中师范大学牵头,以17所有教师教育和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高校为主体,部分中小学参与组建.主要合作内容涵盖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乃至在职教师培训.

   17所高校协议包括:网络联盟高校的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面授或同步视频等方式,免费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课程,成绩合格后计入相应学分,达到辅修专业相应学分要求,可申请辅修高校的本科辅修证书;完成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位课程及论文后,可申请高校本科双学位.

   "高校与高校之间合作培养人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认为,"网联"的核心理念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根本目的是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从而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与"网联"的成立打破时空限制不同,湖北此前推进的联合办学均建立在地理位置相近的集中片区.如"七校联合"就立足于武昌区大学城的地缘优势,其中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等都只有一路之隔.

   据了解,湖北高校联合办学模式始于上世纪90年代.早在1994年,武汉地区的5所部属高校就曾进行联合办学的探索.2001年高校体制调整之后,联合办学进入第二阶段,五校联合办学发展为七校联合办学.截至2017年,武汉地区重点大学之间的联合办学,成为国内持续时间最长,实质性参与高校最多,合作范围最广,受益学生最多的办学模式.据统计,20多年来,在联合办学中跨校读双学位的毕业生超过3万人,促使了湖北省有关部门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突破: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

   根据《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章程》,17所高校将共建"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平台,利用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湖北地区教师教育数字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17所高校现有25万名全日制本科生,约占湖北全省本科生的30%.从今年起,包括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等在内的5所高校,在联盟平台上试运行学校心理辅导,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等3门课程,下半年起还将陆续增设网络课程.

   "网联"内的高校分布在湖北省各市(州),从地理位置上说,学生跨校辅修难度较大.以位于黄石的湖北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学生若要辅修华中师大的双学位,按照此前实体联合的培养模式,需要每周末都到武汉上课,但两校相距近100多公里,联合办学根本无法开展.如今,湖北师范学院的学生只需在电脑前,登录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平台,就可以使用华中师大优质的教学资源.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授"为主,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而"网联"带来的,则是以"学"为主的价值理念,肯定学生(学员)的学习自主权.联盟形成的网络微课程体系跟"慕课"有着许多共同点——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开放程度高,可重复等.这是否意味着对传统实体课堂的颠覆?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负责人表示,"网联"并不完全等同于"慕课",不是完全的自学模式,只是以"网联"平台进一步辅助课堂教学,一般要求学生所修课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且教师指导的学时不少于三分之一.

   "只有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才能培养未来的学生,我们希望教育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构建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说,"网联"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机制的创新.

   挑战:网络课程如何保证办学效果?

   如何保证辅修的质量,历来是联合办学中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

   在此前的实体联合办学模式下,并非所有学生都能任意跨学科辅修校内外专业,高校每年都会对报名条件进行调整,原则上鼓励学有余力且对修读专业有充分认识的学生报名,一些"火爆"的专业则因报名人数过多需要加以限制.

   2017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针对2017级本科生辅修报名条件作了如下补充:第一学年所学课程加权平均总成绩在主修专业本年级排名前10%且学有余力;各专业皆限招20人,但不降低成绩要求.

   在这一条件的限制下,相对于201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生辅修七校,十校的人数从857人缩减到406人,其中辅修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数更是从531人控制在29人.

   同时,各校还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在学务管理上,对辅修专业的考试,毕业与主修专业一视同仁,制定辅修专业培养方案,由各学院进行日常管理,教务部进行专项检查,监督.各校开设的专业也都是相对实力较强,资源较丰富的专业,能在保证本校正常教学之外接纳外校学生辅修.

   如今"网联"成立后,学生大部分课程需要自主完成,课程评价与测试的问题再次遭到质疑.

   湖北师范学院教务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网络联盟所开设的课程均需通过网络视频课程平台进行授课,课下师生之间交流探讨的机会并不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课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

   据了解,课程评价大多在网上进行.考核过程中,学生的平时成绩将占到总成绩的80%左右,这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不能懈怠.通过平时作业,微格演示(要求教师或者师范生将平时40分钟的课堂内容在几分钟内完整呈现出来)和论坛发言跟帖等方式进行考核,难度丝毫不比现实中的考试低.而且网络平台的监管将更加细微具体,有的考核甚至有时间限制.

   "'网联'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信息技术能力建设为重心的应用驱动机制,多样性资源有效聚集机制,扁平化管理的持续运行机制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合作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促进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功能."刘传铁说.

   纵深:跨层次办学如何实现共赢?

   七校联合建立在办学水平较高且实力相当的7所"211"部属高校之间,这也被戏称为"强强联合".

   如此一来,对于"网联"这种不同层次的高校"抱团"办学,有的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差距较大,不免有人担心,这种合作对于部属高校而言,更多的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很少有部属高校学生会选择辅修二本,三本院校的相关课程.

   类似的问题,早在2017年南湖片区十校联合办学时就曾引发热议.作为南湖十校中唯一的"211"大学,联盟成立当年,总共998名学生报名申请跨校辅修,其中有950人都把目标锁定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该校学生则无一人选择辅修联盟内其他高校的双学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常务副部长陈勤舫介绍,近年来,在与省属高校的合作中,该校工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借助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工科院校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而动漫专业则可借助联合办学,聘请湖北美术学院的教师来校授课讲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而各校开设的特色课程也为真正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学习途径.

   "网联"的成立,也就意味着跨层次的联合办学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学资源将面向联盟内高校和相关中小学开放,互认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学分,对完成联盟内辅修,双学位课程的学生,发放微课程证书.

   "从表面上看,主要是华中师范大学牵头,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但各校并非仅需'供血'.联盟内的高校和相关中小学也为该校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数字化,开放式见习与实习教学资源,打造'网联'实习资源库和远程实习基地.""网联"内一所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除此之外,"网联"还将制定出湖北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形成湖北论文范文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网联"平台也可以收集网联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定期发布网联教师教育质量报告,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建议.

   评价:"最大的受益者必定是学生"

   就读一所学校,享受多所学校教学资源,大学四年毕业拿两个学士学位证书——这无疑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该校2017年辅修校内外双学位(含本校,七校,十校)的学生人数达2701人,2017年的辅修总人数则为2277人,而接纳七校,十校的辅修学生两年来均维持在3300人左右.

   "联合办学,整合教育资源,最大的受益者必定是学生."陈勤舫认为,通过联合办学,可以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就业竞争力.拿七校联合来说,据统计,对一些主修专业就业比较困难的学生,其中80%是通过辅修专业成功就业或跨专业读研深造.

   "只有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才能培养未来的学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网联"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机制的创新.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认为,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大学之间的联盟,可以通过资源的共享,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可能性,同时也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更好利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从这样一些优点来看,我觉得它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未来高校办学的一个趋势".

   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严新平是七校联合办学模式的早期参与者之一.在他看来,高校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发展打下前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训练基础,就要吸纳其他高校的优势.高校间互取所长,就能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作者: 程墨 荣洲标 郭凯 汪亮亮)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28日

   参考文献格式:程墨,荣洲标,郭凯,汪亮亮. 高校"抱团"办学能否实现共赢,[N]. 中国教育报,2017-8-28.

   承办:图书馆信息咨询部

   论文范文:6903615-8216

   联系地址:山东工商学院图书馆216室

   本刊*:lib.sdibt.edu./gbkw/jyxxck/jyxxck.htm

   19

   1

总结:此文是一篇高校学生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高校引用文献:

[1] 高校学生工作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高校学生工作论文题目哪个好
[2] 高校学生工作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高校学生工作核心期刊参考文献有哪些
[3] 高校学生工作论文提纲模板范本 高校学生工作论文框架如何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格式图书》word下载【免费】
高校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