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商务判论文摘要财经

主题:能源碳排放系数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7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能源排放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能源排放方面论文范文。

能源排放论文范文

能源碳排放系数论文

目录

  1. 能源碳排放系数:新型省柴节煤灶 新能源 高效低排放 生物质能 (省柴灶 半汽化炉 非秸杆汽化炉 )

中国可持续能源: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课题报告之一

   中国经济市场化对能源供求和碳排放的影响Marketization of China's Energy Industry and its Impact on Demand-Supply of Energy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课题负责人

   茅于轼

   课题执行负责人

   盛洪

   课题主要成员

   茅于轼,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盛洪,天则所所长,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赵农,天则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

   程炼,天则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钱璞,天则所项目研究员;

   胡安彬,天则所项目研究员;

   杨华,天则公用事业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课题写作分工

   茅于轼,指导

   盛洪,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七部分执笔;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部分执笔;全文统稿;

   赵农,第三部分执笔;

   程炼,第四部分执笔;

   胡安彬,第五部分执笔,第四部分部分执笔;

   钱璞,第六部分执笔,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部分执笔;

   杨华,课题协调.

  

   目 录

   引言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7

   一, 能源的技术经济特性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

   1,能源生产的技术经济特性

   2,能源销售(输送)的技术经济特性

   3,能源消费的技术经济特性

   二,市场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8

   1,市场化的定义与内容

   2,二氧化碳排放,国内生产总值和碳排放强度

   3,市场化与国内生产总值和碳排放强度的关系

   4,市场化指数

   三,计划经济时期对能源的配置机制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8

   1,能源的计划论文范文

   2,能源的配置:能源的短缺与配给制度

   3,能源生产指标

   4,耗能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与配给

   5,经济制度与碳排放

   四,从计划配置能源到市场配置能源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3

   1,作为能源体制改革背景的经济转轨

   2,能源论文范文的市场化

   3,能源的竞争性生产和销售

   4,能源配给制度的取消

   5,耗能耐用消费品的发展和城市化

   6,国际分工,产业转移和重化工业化

   7,能源产业市场化对能源供求的影响

   8,市场化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

   9,市场化对产业结构和终端消费结构的影响

   10,能源产业市场化对能源效率和碳排放的影响

   五,能源产业中还没有市场化的部分及其问题等等等等等等等93

   1,政府对部分能源论文范文的管制

   2,政府对能源生产和销售领域的进入限制

   3,政府对能源进出口领域进入的限制

   4,能源产业中非市场化部分对能源供求和能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5,国际比较:二氧化碳排放/GDP

   6,与市场制度成熟国家的具体差距

   7,中国的市场化潜力和碳排放

   六,在现有能源经济制度下我国的碳排放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28

   1,我国的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

   2,管制低价导致对能源的更多需求

   3,市场化导致的对能源的新增需求

   4,综合分析:我国现有能源体制对碳排放的影响

   七,制度方案与政策建议:在经济增长刚性和保证效率前提下的碳减排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42

   1,完成能源领域的市场化

   2,重点抓节煤

   3,打破和清除垄断企业及相关部门对新能源技术开发和推广的障碍

   4,节能就是减排:用社会贴现率评价节能减排新技术

   5,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于能源论文范文

   总结与建议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63

   参考文献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66

   图表索引

   表1-1,表1-2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2

   表1-3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3

   表1-4,表1-5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4

   表1-6,表1-7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5

   图1-1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7

   表2-1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5

   表3-1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9

   表3-2,表3-3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30

   表3-4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35

   表3-5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36

   表3-6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0

   图3-1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32

   图3-2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38

   图3-3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1

   图3-4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2

   表4-1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8

   表4-2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51

   表4-3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56

   表4-4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63

   表4-5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65

   表4-6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66

   表4-7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75

   表4-8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82

   表4-9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85

   图4-1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6

   图4-2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67

   图4-3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70

   图4-4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74

   图4-5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75

   图4-6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76

   图4-7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77

   图4-8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80

   图4-9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84

   图4-10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86

   图4-11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87

   图4-12,图4-13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89

   图4-14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0

   图4-15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1

   图4-16,图4-17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2

   表5-1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00

   表5-2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03

   表5-3,5-4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07

   表5-5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17

   表5-6,5-7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18

   表5-8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21

   表5-9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22

   表5-10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25

   图5-1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4

   图5-2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2

   图5-3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6

   图5-4,5-5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8

   图5-6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9

   图5-7,表5-8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01

   图5-9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03

   图5-10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04

   图5-11,5-12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08

   图5-13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23

   图5-14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24

   图5-15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26

   图5-16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27

   表6-1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32

   表6-2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34

   表6-3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36

   表6-4,6-5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37

   图6-1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30

   图6-2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31

   图6-3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32

   图6-4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36

   图6-5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38

   图6-6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39

   图6-7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41

   图6-8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42

   表7-1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45

   图7-1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44

   图7-2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45

   图7-3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55

   图7-4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56

   图7-5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57

   图7-6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64

   图7-7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65

   摘 要

   虽然二氧化碳减排是避免人类不确定的未来所必需,但适度经济增长是各国人民的当下福利,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在保证适度经济增长和提高能耗效率前提下减排二氧化碳.

   因此,二氧化碳减排的制度方案和政策措施应是,在推进市场化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市场失灵加以补救.

   我们既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又经历了市场化改革,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市场制度比计划经济能更有效地使用能源,从而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

   市场化对能源领域的影响是,(1)因持续提高经济效率导致GDP高速增长,也带动了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方向增长,但增长幅度要比前者低得多,年均约低8.3%;(2)极大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了单位GDP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4.5%;(3)由市场导向,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工业轻型化,到2000年以后又进入了再重化工业化过程,这对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显着的影响.

   市场化从三个方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而碳排放效率:(1)能源论文范文的调高使人们更为节能;能源论文范文的市场化则给出配置能源的正确信号;(2)市场竞争会降低能源生产和作为成本的能耗;(3)产权制度则使企业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

   由于我国的特点,本文的"市场化"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这一过程本身会带来效率的提高,可称为"制度变革效应".一是指在市场制度下的情形,市场本身持续地动态地推动效率的提高,可称为"制度内效应".

   在能源供求方面,市场化的影响是,第一,市场经济时期的能源供求量增长率与计划经济时期没有显着差别.第二,能源产量的增长率也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幅度地振荡;而在市场经济时期趋向平稳,波动较小.

   从1980年到2005年,我国的市场化指数从4提高到6.3,碳排放效率(GDP/碳排放)从920美元/吨提高到2560美元/吨.

   然而我国的市场化还未完成,与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相比市场化指数较低,从而碳排放效率较低.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数据来看,市场化指数与碳排放效率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除了山东的排位比较靠前(8),其它能源大省(区),如山西(23),黑龙江(22),内蒙古(21),新疆(25)和陕西(27)等等,市场化程度均排在20名之后.这在很大程度是因为能源产业的市场化水平过低所致.

   如果我国现在的能源经济制度不再变革,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50年将达623亿吨.4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6%.

   如果我们认为市场化指数基本上定量地描述了现实中的市场化程度,假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是均匀的,我国要达到成熟的市场制度水平(即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还需14年.

   从1980年到2004年,OECD国家的碳排放强度指数平均每年下降2%,而我国的这一数字则为4.4%,如果剔除结构因素,则为7.2%.两者之间的差额为2.4%或5.2%.这一差额大致对应于"制度变革效应".

   如果我国继续完成市场化,尤其是在前14年会大大降低碳排放强度,抵消重化工业化带来的碳排放强度,从而碳排放总量的增长.从2005年到2050年,碳排放的平均增长率为4%.

   因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重要地位,要重点抓节煤,即优先完成煤炭产业的市场化和征收资源税和环境税.这将导致煤炭论文范文上升23.1%.

   政府要纠正传统能源的网络外部性对新能源开发的阻碍和打破网络的技术性封锁,其减排的效果不可估量.如果由此开始加速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从2005年到2050年,碳排放平均每年的增长率约为2.8%;205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会降至184亿吨.

   征收能源税和环境税,或进行排放权交易,并以税款设立基金,支持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纠正网络外部性,等等,都会带来二氧化碳减排的明显效果.单因减少煤炭消费一项,就会减少5.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从社会贴现率角度看,政府支持不可耗竭的无(低)碳能源的开发是值得的,这种战略性的举措将会带来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由此可能导致的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替代.从2028年开始,我国的碳排放就会出现零增长,到2036年,则会开始出现持续的负增长;从2005年到2050年每年平均增长1%.到205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会降至80 亿吨以下.

   Abstract

   As we know,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to 论文范文oid the uncertainty of human future, but moderate and steady economic growth is people's welfare at the moment. Therefore, our aim is to reduc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keeping moderate and steady economic growth and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Therefore, the proper institution resolution and policy measure of reduc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s to remedy market failures on the base of pushing marketization award.

   China experiences both planned economy and market-oriented reform. Historical data shows that market institution is more efficient in using energy and accordingly reduc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per unit GDP than planned economy.

   Impacts of marketization on energy field are mainly show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creased in the same direction with GDP because of continuously improved economy efficiency, but its growth speed was about 8.3% slower than GDP every year. Secondly,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sing was improved rapidly, th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GDP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was reduced, and the index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dropped by 4.5% per year in 论文范文erage. Thirdly, China has gone through a period from light industrializ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he论文范文y and chemical re-industrialization after year 2000, which has exerted obvious impacts on energy demand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mpacts of marketization on improving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 are mainly show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increase in energy prices can help s论文范文ing energy, and marketization of energy price is in f论文范文or of allocating energy optimally . Secondly, market petition can decrease energy production cost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s costs. Thirdly, the institution of property rights can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use energy more efficiently.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the meaning of marketization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first meaning of marketization is transition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The transition itself can improve efficiency, which can be called as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The second meaning is that market system itself can improve efficiency continuously and dynamically, which can be called as "effect in institutions".

   Impacts of marketization on demand-supply of energy are mainly showed in two aspects. Firstly,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market economy and planned economy in growth rate of demand-supply of energy. Secondly, the fluctuation of growth rate of energy production is much larger under planned economy and is 论文范文aller and towards stabilization under market economy. .

   From 1980 to 2005, the index of marketization has increased from 4% to 6.3%, and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has increased from US$ 920 per ton to US$ 2560 per ton.

   However, China's market-oriented reform has not finished yet, thus both the index of marketization and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untries with mature market economy. The data from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dicate that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dex of marketization and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

   The ranks of marketization degree of most major provinces of energy production (except Shandong (8)), such as Shanxi (23), Heilongjiang (22), Inner Mongolia (21), Xinjiang (25) and Shaanxi (27), are all behind twentieth largely because of low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of energy industry in these provinces.

   The total emission of carbon dioxide would reach 62.3 billion tons by year 2050 and 论文范文erage growth rate would be 5.6% per year during forty-five years if China were to keep the current institutions in energy industry.

   It will take us fourteen years to reach the level of mature market institution (论文范文erage level of OECD) if we consider that the index of marketization reflects the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of real world quantificationally and the process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is uniform.

   From 1980 to 2004, the index of carbon emissions intensity dropped 论文范文erage 2% per year in OECD countries, while the figure was 4.4% in China, or was 7.2% if structure factors were eliminated. The gap between them is 2.4% or 5.2%, which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The 论文范文erage growth rate will be 4% from 2005 to 2050 if China is to promote market-oriented reform continuously. Carbon emission will h论文范文e dropped greatly in the first fourteen years to offset the growth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thus carbon emission gross because of he论文范文y-chemical industrialization.

   Consider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al in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we should lay emphasis on coal s论文范文ing. 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marketization of coal industry and imposing resource tax and environment tax, which will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the coal price by 23.1%.

   The effect of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will be immeasurable if government remedy the work externality that impediment to exploit new energy and break the technical blockage of work. Average growth rate will be about 2.8% per year from 2005 to 2050, and the gros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will decrease to 18.4 billion tons by 2050.

   These measures, including imposing energy tax and environment tax, emissions trading, establishing fund with taxes, supporting exploitation of new energy and technology of energy s论文范文ing, remedying work externality etc, can obviously decrease emission of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of coal consumption alone will reduce the emission of 520 million tons of carbon dioxide per y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iscount, it is of great worth for the government to support the exploit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This strategic measure will change world order, hence fossil energy may be substituted largely by new energy. In China, growth rate of carbon emission will be zero from 2028 and the figure will be a negative quantity from 2036. The 论文范文erage growth rate will be 1% from 2005 to 2050 and then the gros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will be lower than 8 billion tons by 2050.

   引 言

   地球是一个复杂系统.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会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损害的说法,实际上无法被确切证明.然而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显着增加是一个事实.如果我们认为现在的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最佳环境,我们至少要保持现状.所以我们的研究限定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上.

   经济学的本质是一种哲学态度,即遵从自然秩序的态度.这种态度认为自然秩序是最好的秩序,只要不违背它,就会得到好的结果.所以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过于积极的干预也许是件坏事.然而,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是否自然秩序的结果?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增长的工业化是否自然秩序?

   况且,自然秩序通常在较长时期中发挥作用,往往表现对违背自然秩序的惩罚.惩罚的极端形式就是对大量个体生命的毁灭,这对地球生物界将是一场灾难.凯恩斯有句名言:"长期来说我们都死了."如果在当下就丧失生命,长期还有什么意义?

   当然,地球从来就不是一个恒温室.亿万年来,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气候环境的变化中适者生存.如果努力维持这个恒温(假如可能),可能会使人类丧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关键在于,如果是以种群为单位的适应,则要以一些个体的死亡为代价,留下适应的个体传续种群.这显然不能被接受.所以,在今天人类社会道德价值基础上,我们能接受的是个体层次的适应,即绝大多数个体能够承受的温度波动范围.所以我们的态度就是,适度减排,个体适应.

   在另一方面,各国的经济增长涉及到各国人民的当下福利,对于任何一个个人来说,这比远期的,并不确定的气候变暖要重要得多.因此对于各国来讲,GDP是国际私人物品,而避免气候变暖则是国际公共物品.各国显然更有动力获得前者,而对后者的问题上搭便车.所以我们要面对现实,承认适度的经济增长是二氧化碳减排努力的上限.这样就使我们的目光转向减少单位GDP的碳排放上.

   由此导致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保证适度经济增长和提高能耗效率前提下减排二氧化碳,其指标就是单位社会福利的能耗及碳排放减少.这决定了本课题的基本取向:以市场制度为基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对在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外部性问题予以恰当补救.

   谈到补救时,我们知道有一个难题,即我们并不确切知道排放一单位二氧化碳会带来多少损害,从而无法适用边际减排成本等于边际减排收益的公式.这也许可以用一种替代方法来解决,即我们知道用某种普遍可以采用的技术减少排放一单位二氧化碳的成本.这是在不确定的气候变暖前景下的稳妥的选择.

   更何况,如果将二氧化碳减排与节能的目标重合起来,由于节能本身具有经济合理性,减排也就有了比较确定的基础.由此,减排的目标变得清晰,措施变得可操作了.

   第一章 能源的技术经济特性

   第一节 能源生产的技术经济特性

   1,竞争性

   各种形式的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等,散布在世界各地,因而对能源的生产是分散的,能源生产者之间就是竞争的.这使得一次能源可以通过市场的形式进行生产资源的配置.

   2,规模经济,容易导致垄断

   然而,有些能源的生产,如石油的炼制,水力发电,等等,有着较强的规模经济.炼油的企业规模最大可达每年4700万吨,而全世界平均炼油生产规模554万吨/年.水电的规模可达上千万千瓦,如我国五大发电公司的规模都在30GW左右.这都使生产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性质,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能源生产的垄断者,如美国的标准石油公司,等等.

   负外部性:对环境的破坏

   在能源的生产过程中,会带来对周边环境和更大范围环境的破坏.如煤炭生产会导致土地塌陷,水源破坏,生态退化和煤矸石燃烧对空气的污染;水电开发要建筑水坝,淤积泥沙,破坏流域生态;核能生产也会产生不易处理的核废料,甚至会发生核泄漏,等等.

   第二节 能源销售(输送)的技术经济特性

   1,网络型

   由于一些能源,如电和天然气的特性,要求用线路或管道运输和配送这些能源;或由于一些能源,如汽油的使用特性,需要设立遍布公路网的加油站;这都使这些能源的运输和销售具有某种网络性.

   网络具有网络经济性和网络外部性.网络经济性类似于范围经济,是指多种产品放在一个企业内生产的成本会低于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即网络中的不同管道或线路放在一个企业内生产和经营的成本,要低于分别由不同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成本之和.

   网络外部性是指,当网络的节点或消费者增加时,网络中已有的消费者的效用增加,网络的整体价值也不成比例地增加.

   网络经济性和网络外部性的存在都会使企业具有垄断性质,但如果没有管道和线路的排他性质,这种垄断性质不会很强.例如,加油站的网点构成一个网络,但由于没有在运输和销售上的排他性,虽然有些垄断性质,但不是很强.

   2,自然垄断

   由于管道和线路具有物理上的排他性,电网和天然气网络都有很强的网络经济性(即范围经济性),这意味着这两种网络具有自然垄断性质.

   3,可将垄断性质向上下游延伸

   运输和配送网络的自然垄断性质,又可以通过捆绑业务的形式,向上下游延伸.如天然气管道网络的自然垄断性质,可以通过将运输与配送业务和零售业务捆绑起来,而延伸到零售领域.

   4,竞争性

   其它重要能源,如煤炭,可以通过各种非管道的运输形式运输和配送,如铁路,公路和海运等,因而运输具有竞争性.

   第三节 能源消费的技术经济特性

   1,私人物品

   各种能源都是人们可排他性地占有和消费的物品,因而是私人物品.这种性质决定了能源无需由政府提供,而可经由在市场中的企业提供.

   2,可替代

   各种能源,煤炭,石油,电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等等,都可以互相替代,因而尽管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是基本需求,但任何单一能源都不是不可替代的.

   更进一步,除了其它能源,其它资源也可以替代能源.如采用更为节能的技术,或用劳动力替代能源,用更多的资本替代能源,等等.这更加强了能源的可替代性.

   3,短期需求弹性低,长期需求弹性高

   能源作为大众必需品的特点,一是"必需",也就意味着其需求的论文范文弹性比较小;一是"大众",这意味着这种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普遍的关注,有着广泛的舆论影响.论文范文弹性也可分长期和短期.所谓短期的论文范文弹性,是指人们对能源产品的使用模式已定,如投资了燃煤设备,已经买了辆汽车,或者安装了天然气灶具,论文范文的变动对人们需求量的影响.而长期论文范文弹性是指,论文范文变动从长期看会影响人们消费何种能源方式的选择,从而影响对该种能源的需求量.如因汽油论文范文上涨,人们决定不买汽车,而去坐公交车;或者因天然气论文范文上涨不选择使用天然气炉灶,而是用其它替代能源.这两种情况都会显着地减少对该种能源产品的需求.

   因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短期论文范文弹性比较小,有时几乎为零;而其长期论文范文弹性较大.

   表11 美国能源需求的论文范文敏感性

  

   资料来源: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Short-Term Energy Outlook", August 2000.

   表1-2 美国1993年居民与商业建筑对能源的论文范文弹性

   能源 短期弹性 长期弹性 居民用户 电力 0.00 -0.80 0.00 ~ -2.50 天然气 0.00 ~ -0.88 0.00 ~ -3.44 燃油 0.00 ~ -0.70 0.00 ~ -3.50 商业用户 电力 -0.17 ~ -1.18 0.00 ~ -4.74 天然气 0.00 ~ -0.38 0.00 ~ -2.27 燃油 -0.30 ~ -0.61 -0.55 ~ -3.50 C. Dahl, A Survey of Energy Demand Elasticities in Sup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MS, Contract No. DE-AP01-93EI23499 (Washington, DC, October 1993).

   这个判断可以从表1.1和表1.2的数据中看出来.在表1.1中,当原油论文范文上涨10%时,对汽油的需求会下降0.3%;即论文范文弹性为负的0.03.当天然气井口论文范文上涨10%时,居民对天然气的需求不会下降,即论文范文弹性为零.在表1.2中,无论是居民和商业机构,用于其房屋中的天然气和燃油的最高的短期论文范文弹性(的绝对值)都在1以内,而最高的长期论文范文弹性(的绝对值)则在2.27到3.5之间.

   据一些研究,我国煤炭需求的短期论文范文弹性接近于零(0.061),长期论文范文弹性约为-0.96(焦建玲,2007)长期煤炭出厂论文范文弹性为0.26,长期运输成本弹性为1.44(林伯强等,2007)每燃烧一吨标准煤就产生二氧化碳2公斤燃烧一吨油会排放公斤的二氧化碳每燃烧一吨标准煤二氧化硫8.5 公斤氮氧化物7.4公斤年份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 煤 炭 石 油 天然气 水电,核电,风电 2001 143199 66.7 22.9 2.6 7.9 2002 151797 66.3 23.4 2.6 7.7 2003 174990 68.4 22.2 2.6 6.8 2004 203227 68.0 22.3 2.6 7.1 2005 223319 68.9 21.0 2.9 资源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表1-4 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总量 煤炭 焦炭 原油 汽油 煤油 柴油 燃料油 天然气 电力消费量 万吨标准煤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亿立方米亿千瓦小时 223319 216558 22206 30086 4853 1077 10972 4242 479 2494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徐国泉等根据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5),推算出的碳排放量如下(见表1.6).

   表1-5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吨/吨标准煤)

   项目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核电 Fi(C) 0.748 0.585 0.444 0.0 Fi(CO2) 2.745 2.146 1.629 0.0 其中,Fi(C)是碳排放系数,Fi(CO2)是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后者是在前

   者的基础上乘以3.67得出.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

   排放情景分析(R),2003.

   表1-6 中国 1990,1995一2004年的能源,人口,GDP以及碳排放

   资料来源:徐国泉,刘则渊和姜照华,2006.

   根据表1.3的数据,我国在2005年共排放二氧化碳约53亿吨(422163万吨 (煤炭)+ 100255万 吨(燃油)+ 10541万吨(天然气)).其中,消费煤碳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排放的比重为79.2%.因此可知,煤炭消费是我国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

   在煤炭消费中,四大行业,发电,钢铁,建材和化工所占比重高达91%(2006年);而仅电力一个行业就占53%(见表1.7).因此可以说,火力发电是我国碳排放最多的,最重要的一个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42%.

   表1-7 四大行业占煤炭消费的比重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E)2007 生产总量 134796 142811 155093 174129 195212 215000 238000 246517 同比增长 3.08% 5.95% 8.60% 12.27% 12.11% 10.26% 12.72% 6.52% 国内消费量 127002 132202 145699 163742 186310 205635 220900 242837 同比增长 -0.15% 4.09% 10.21% 12.38% 13.78% 10.37% 7.42% 7.12% GDP同比增长 8.4% 8.3% 9.1% 10.0% 10.1% 9.9% 10.7% 11.6% 四行业比例 80.56% 81.00% 82.67% 83.49% 85.71% 88.99% 91.31% 92.02% 电力 43.91% 45.21% 47.25% 48.87% 50.56% 51.28% 52.74% 52.99% 钢铁 11.87% 11.61% 11.75% 12.27% 13.06% 15.52% 15.84% 17.18% 建材 18.82% 18.06% 17.41% 16.68% 16.55% 16.66% 16.66% 16.43% 化工 5.95% 6.12% 6.25% 5.67% 5.54% 5.53% 6.076% 5.42% 需求增速 3.08% 6.53% 10.83% 13.38% 15.09% 12.74% 6.92% 12.46% .即使是作为同一个个人,正如森指出的那样,个人在作为消费者和决定公共事务时的贴现率不同(第103页).后者要低于前者.

   贴现率为正,就会低估一种资源的未来价值.对于资源所有者来说,就会低估煤炭,石油等能源作为一种可耗竭资源的当下价值.个人之间交易形成的市场论文范文就可能低于贴现率为正时的市场论文范文,交易量会偏大.这对能源的时间配置的两个方面都带来问题.一是人们会更多地生产和消费能源,使其在最优的被替代时间之前就耗竭.一是当代人比其子孙要消费更多的能源.

   关于可耗竭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如何在时间上有效配置,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霍特林法则,即:

   P't /Pt等于 ρ;

   其中,P't/Pt为资源的净论文范文(矿区使用费)变动率,ρ为贴现率.

   这一公式的含义是,如果要让不可再生资源的社会价值最大化,该资源的净论文范文或产权价值Pt应以社会效用贴现率ρ同样的比率上升.在实际中,也并没有出现一个按霍特林法则上升的可耗竭资源的净论文范文(珀曼等,2002,第237页),可反证现在的不可再生资源并非在代际间最佳配置.显然,如果跨越代际的贴现率为0,资源的净论文范文或产权价值要保持在一个不变的水平上.而当代的个人的贴现率为正,所以无法实现可耗竭资源在时间上的最佳配置.

   ρ等于 0时

   ρ> 0时

   时间

   图1-1 资源净论文范文

   说明:图中ρ为贴现率.如果贴现率等于0,资源的净论文范文应是水平线;如果贴现率大于0,则资源的净论文范文应是一条向右上倾斜的线.本图说明,当贴现率大于0时,(1)资源会较贴现率等于0时更早地耗竭;(2)当代人会比后代人消费更多的资源.

   因此,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即可耗竭资源,有关能源在未来会耗竭的准确信息不能由竞争性市场的论文范文给出,也不能通过市场在时间上实现最佳配置.

   第二章 市场化,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

   第一节 市场化的定义与内容

   市场化是指经济制度的一种变迁方向,沿着这个方向,个人拥有更多经济自由,社会更多地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则更少地直接干预经济.

   市场化这个概念在一定历史背景下有着特殊意义,即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里,市场化是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向,其目标是成熟的市场制度.

   市场制度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1)市场定价机制.它的功效一是相对于论文范文管制有更高的能源定价,由于需求的论文范文弹性是负数,会直接导致对能源需求的减少,进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一是改善能源配置的效率;一是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一是从长期看,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深化,这仍会带来效率的提高.

   (2)竞争.一方面,竞争会使市场定价机制更为有效,形成准确的论文范文体系,因为垄断会使市场定价机制失效;另一方面,竞争会对微观主体产生改进技术和制度的压力,迫使其提高效率.

   (3)产权制度.更有效的产权制度有两种取向.一是民间化;民间产权会避免国有产权的弊端:不能很好的行使和保护;一是个体化;即产权更为清晰地在个人之间划分,从而带来更强的产权激励.

   按照制度经济学"制度是重要的"基本原理,我国三十年改革带来的经济奇迹也告诉我们,市场化改革可以带来效率提高,持续的效率提高就是经济发展.很显然,市场化在能源领域也会带来效率的提高.市场化会对节能和减排带来非常显着的综合而全面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特点,本文的"市场化"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这一过程本身会带来效率的提高,可称为"制度变革效应".一是指在市场制度下的情形,市场本身持续地动态地推动效率的提高,可称为"制度内效应".

   在我国三十年的改革过程中,"制度变革效应"和"制度内效应"在叠加地起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变革效应"在逐渐减少,而"制度内效应"会逐渐增加.但总体而言,两种含义的市场化带来的效率提高的速度会逐渐降低.

   第二节 二氧化碳排放,国内生产总值和碳排放强度

   将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比,就得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其表达为:

   I 等于 CO2(吨)/GDP(万元)

   I为碳排放强度.很显然,某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CO2t 等于 GDPt * It (1)

   下标t表示第t 年.这实际上是同义重复.

   三者的增长指数为:

   CO2t+1/CO2t 等于 GDPt+1/GDPt * It+1/It

  

   显然,基期(即第 t年)的指数为1.

   用Rc 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指数,Rg 代表GDP增长指数,Ri代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增长指数,即:

   Rc 等于 CO2t+1/CO2t;

   Rg 等于 GDPt+1/GDPt;

   Ri 等于 It+1/It.

  

   则:

   Rc 等于 Rg * Ri (2)

   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指数等于GDP增长指数乘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增长指数.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率可表达为:

   d CO2 /dt 等于 Rg * Ri -1 (2')

   在本研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率是一个重要指标,它是由两个重要因素,GDP指数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数决定的.所以我们要研究这两个因素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其中市场化的影响有多大.

   第三节 市场化与国内生产总值和碳排放强度的关系

   GDP增长指数受要素投入变动,技术变动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动的影响.即:

   Rg 等于 f(dF, dT, dD) (3)

   其中,dF为要素投入变动,dT为技术变动,dD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动.

   碳排放强度增长指数则为:

   Ri 等于 f(dTe, dDe, dPe, dSe) (4)

   其中,Te为能源的技术效率变化,它本身也部分地是论文范文的函数;De为能源的配置效率变化,Pe为能源论文范文对能源需求的影响,Se为在市场论文范文体系中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在影响GDP变动的几个因素中,技术变动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动都与市场化有关;这两个因素会在总体上增加GDP;

   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几个因素,能源技术效率的变化,能源配置效率的变化,能源论文范文变动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变化,都与市场化有关,并且总体上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

   技术变动(dT)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动(dD)涵盖了能源技术变化(dTe),能源配置效率变化(dDe),能源论文范文变动对能源需求的影响(dPe),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变化(dSe),这说明市场化同时产生推动GDP增长和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这两个方面既在增加碳排放,又在减少碳排放.

   然而,由于GDP增长是一国经济的当下目标,所以是一个既定的前提,我们减排的目标就主要应在降低碳排放强度上.

   实际上,在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四个因素中,论文范文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其它三个因素的因素.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函数.

   dTe 等于 f(dPe,dOe); (5)

   dDe 等于 f(dPe,dOe); (6)

   dSe 等于 f(dPe, dOe); (7)

   在上面各式中,dOe统指其它因素.

   (5)式表明,因能源论文范文相对于其它资源论文范文上调,会激励人们采用更为节能的技术,包括用其它资源替代能源的技术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进而降低碳排放强度.

   (6)式表明,因各种能源论文范文都由市场决定而形成的正确的相对论文范文体系,会给出正确的信号,引导人们更为准确地配置能源,从而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7)式表明,由能源间相对论文范文趋向市场论文范文,会导致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这可能会降低,也可能会提高碳排放强度.如煤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将会提高碳排放强度.

   论文范文体系还可能在最终产品领域产生影响,改变产业结构;由于不同产业,如轻重工业的能耗水平不同,产业结构的变动也会影响到碳排放强度.其方向是不确定的.

   然而总体来讲,论文范文市场化会促使碳排放强度降低.

   同样,市场化中的竞争因素也对GDP的增长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动产生比较普遍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市场论文范文体系的形成有赖于竞争.垄断情形下不可能形成有效率的市场均衡论文范文.对于影响GDP增长的三个因素,通过给企业带来的压力,竞争促进其改进技术提高效率(dT);通过形成市场均衡论文范文和给企业带来动力而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实际作用,在即定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出(dD).甚至通过实现生产要素间的竞争而使社会的要素投入更大(dF).因此竞争在总体上推动了GDP的加速增长.

   竞争也同时会降低碳排放强度.通过提高能源技术效率(dTe),改进能源配置效率(dDe)和使市场论文范文体系更为准确(dPe),使得碳排放强度下降.

   产权制度的变革会提高激励水平,也会通过降低交易论文范文改善资源配置.这两点都会加强论文范文市场化和竞争所带来的效果,因为也是在总体上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和降低碳排放强度.

   总体而言,市场化会加快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时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第四节 市场化指数

   为了量化地描述市场化程度,以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美国卡托研究所和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发展出了一套"经济自由指数",并对全世界123个国家自1970年以来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跟踪评价.我国的国民经济研究所也参照这套指数的指标体系对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动态评价.这套指数的指标体系如下.

   经济自由指数的分指标及内容:

   分指标1:政府规模:支出,税收和企业

   A 一般性政府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百分比

   B 转移支付和补贴占GDP的百分比

   C 政府下属企业和投资

   D 超额边际税率

   i 超额边际所得税率

   ii 超额边际收入和工资税率

   分指标2:法律结构和产权安全性

   A 司法独立性

   B 中立法庭

   C 产权保护

   D 对法律规则和政治进程的军事干预

   E 法律体系的整合性

   F 合约的法律强制性

   G 不动产出卖的监管限制

   分指标3:货币体系的健全性

   A 货币增长

   B 通货膨胀标准差

   C 通货膨胀:最近期年份

   D 私人外汇银行账户自由

   分指标4:国际贸易自由度

   A 国际贸易税

   i. 国际贸易税收收入占进出口百分比

   ii 关税率中间值

   iii 关税率标准差

   B 贸易壁垒管制

   i 非关税贸易壁垒

   ii 进出口守法成本

   C 预期贸易部门规模

   D 黑市汇率

   E 国际资本市场控制

   i 外国人所有权和投资限制

   ii 资本控制

   分指标5:信用,劳动力和商业管制

   A 信用市场管制

   i. 银行所有权

   ii 外资银行竞争

   iii 私人部门信用

   iv 利率控制/消极真实利率

   B 劳动力市场管制

   i 最低工资

   ii 聘用和解聘管制

   iii 集中的集体竞价

   iv 法定允许雇佣成本

   v 法定允许解聘成本

   vi 强制征召

   C 商业管制

   i 论文范文管制

   ii 行政限制

   iii 官僚成本

   iv 开设新事业

   v 额外支付/贿赂

   vi 许可证限制

   vii 纳税服从成本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其中的五大类,政府规模,法律体系与产权,健全货币,国际贸易自由度和管制等都与我们上节分析的市场化几个方面有关.如"政府规模"与格体系市场化与竞争程度有关,"法律体系与产权"与产权制度有关,"健全货币"与论文范文市场化有关,"国际贸易自由度"与竞争程度有关,"管制"与论文范文体系市场化和竞争程度有关.我们可以利用经济自由指数的现成成果数量化地评价和描述我国的市场化程度的变化以及进行国际比较.

   2005年,中国的经济自由指数为6.3.分指标指数见下表.

   表2-1 中国的经济自由指数分指标(2005年)

   项目 分值 具体值 1A 一般性政府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百分比 3.9 26.8 1B 转移支付和补贴占GDP的百分比 8.4 6.5 1C 政府下属企业和投资 2.0 53.4 1Di 超额边际所得税率 6.0 45 1Dii 超额边际收入和工资税率 1D 超额边际税率 6.0 1 政府规模 5.1 2A 司法独立性 3.9 2B 中立法庭 4.0 2C 知识产权保护 4.9 2D 军队对政治的干预 5.0 2E 法律和秩序 7.5 2F 合约的法律强制性 7.1 2G 不动产出卖的监管限制 8.4 2 法律体系和产权 5.8 3A 平均货币量增长率(最近五年)与真实GDP增长率(最近十年)之差 9.0 5.1 3B 每年通胀率(近五年)的标准差 9.3 1.8 3C 通货膨胀率:最近期年份 9.6 1.8 3D 公民私人外汇银行账户自由(国内外) 5.0 8.2 3 健全货币 8.2 4Ai 国际贸易税收(%) 8.8 1.8 4Aii 关税率中间值 8.2 9.2 4Aiii 税率标准差 6.9 7.7 4A 关税 8.0 4Bi非关税进口壁垒 5.1 4Bii 进口成本 7.0 4B 贸易壁垒管制 6.0 4C 实际和期望的贸易部门规模对比 10.0 4D 论文范文和黑市汇率差 10.0 4Ei 公民进入外国资本市场/外国人进入本国资本市场便利程度 6.7 4Eii 外国资本市场交易限制/在13项IMF目录中的资本控制指标 0.8 4E 国际资本市场控制 3.7 4国际贸易自由度 7.6 5Ai 银行所有权 2.0 5Aii 本国银行竞争 5.0 5Aiii 信用扩张 9.2 5Aiv 利率控制/消极真实利率 10.0 5Av 利率控制 5A 信用市场管制 6.5 5Bi 最低工资限制 5.1 5Bii 聘用和解聘管制 5.3 5Biii 劳动力通过集中的集体竞价获得的工资分配 7.4 5Biv 法定允许雇佣成本 0.9 5Bv法定允许解聘成本 1.7 5Bvi 强制征召 0.0 5B 劳动力市场管制 4.5 5Ci 论文范文控制 2.0 5Cii 行政限制/新生意的进入 4.0 5Ciii 政府官僚时间成本 2.0 5Civ 新生意的开设 5.2 5Cv 非正常支付 5.5 5Cvi 许可证管制 4.8 5Cvii纳税遵从 3.5 5C 商业管制 3.8 5 管制 5.0

   从表中可以看出,涉及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指标"健全货币"和涉及到对外经济关系的"国际贸易自由度"的得分较高,拉高了中国的总分,但"政府规模","法律体系与产权"和"管制"这三个与国内市场化相关的分指标还较低.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会更详细的分析.

   第三章 计划经济时期对能源的配置机制

   第一节 能源的计划论文范文

   计划经济体制,究其实质,就是要在经济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包括生产,交换,分配等)以国家集中的公共决策取代原有分散的私人决策,实现国家对于国民经济的过程控制与目标管理的愿望(即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目标).

   在计划经济时期,诸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能源的论文范文——与其他主要产品的论文范文一样,是由国家的计划部门统一决定的.由于能源对于国民经济的极端重要性,计划部门对能源论文范文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控制措施.能源论文范文,作为基础产品的论文范文,会对其他产品的论文范文决定,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国民收入(经济剩余)在不同部门的分配产生重要影响.正因为如此,计划部门保持了相当稳定的能源论文范文.

   为了克服我国的资本短缺问题,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采取了高积累率的方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即:计划部门通过人为地压缩消费并压低农副产品,原材料和能源的论文范文,力图确保加工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利润率,从而实现国民经济高积累率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由此导致我国经济论文范文体系的全面扭曲.如表3.1所示,我国采矿业论文范文存在严重低估;矿产加工业中作为中间品的行业(如炼焦煤炭业,有色冶金业和建材业等),其论文范文仍被低估;而矿产加工业中作为最终品的行业(石油加工业和化学工业),其论文范文被明显高估.显然,在以上方针和战略的实施下,我国能源的计划论文范文——相对于加工品而言,显得更加偏低.需要说明的是,表3.1中的数据虽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1985年到1989年的论文范文水平,由于我国在能源领域的改革滞后,所以也反映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论文范文扭曲.

   表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行业的论文范文扭曲率

   产业名称 论文范文扭曲率(%)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石油开采业

   黑色金属采选业

   有色金属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采盐业 -94.66

   0.79

   -31.92

   -59.40

   -37.62

   -12.34 畸低

   -15.96

   -23.03

   -52.39

   -40.63

   12.12 畸低

   -26.62

   -36.77

   -43.77

   -34.65

   0.00 畸低

   -63.76

   -40.02

   -36.78

   -25.45

   -8.61 畸低

   -98.61

   -27.65

   -9.03

   -1.83

   31.44

   石油加工业

   黑色冶金业

   有色冶金业

   建材业

   化学工业 -37.82

   322.79

   8.33

   -17.86

   -12.24

   -9.49 -39.81

   389.45

   8.91

   -9.95

   -2.06

   1.86 -53.24

   355.69

   10.27

   -8.88

   -15.89

   24.81 -75.54

   175.43

   14.66

   -3.50

   -12.71

   39.40 -81.01

   130.60

   31.93

   8.74

   -15.54

   37.29

   资料来源:瞿立功,朱铁臻:《中国工业产业的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

   资料表明,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煤炭论文范文一直被定在很低的水平上,甚至经常出现论文范文低于成本的现象."自1950年至1985年的统计,我国煤炭出厂论文范文平均年增长2.53%,而煤炭成本增长率为3.42%."(石瑛,1992,第133页)这种煤炭论文范文偏低的情况也可以在国际比较中看出.表3.2表明,以1950年的煤炭论文范文为100,到1983年,中国的煤炭论文范文指数为193,苏联,美国和西德的同类指数则为中国的2~3倍.表3.3表明,中国的煤炭论文范文除了与同是计划经济的苏联比较相近外,与其它市场经济国家相差甚远.

   表 各国煤价上涨率比较

   图1 能源计划定价与短缺,从而构成具有计划经济本质特征的"短缺经济".这显然在更大的范围内以及更大的程度上加剧了能源的短缺现象.于是,采取限量,甚至定量供应等计划配给手段,借以决定能源在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之间的配置,就成为国家(计划当局)的一种必然选择.由此形成了普遍意义上的能源配给制度.

   能源的配给制度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生产企业能源的实际消耗,但无法削弱因"投资冲动"而带来的对于能源的过度需求.不仅如此,企业还会在能源短缺和能源配给制度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与计划部门的反复博弈,力图加大企业的能源配给量;并采取囤积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能源的支配量.这不仅加剧了全社会的能源短缺程度,而且会进一步强化对于能源配给的制度需求,从而严重固化了这一制度.

   第三节 能源生产指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能源分别由煤炭,石油,电力等专业企业(如煤矿,洗煤厂,油田,炼油厂和电站)生产和提供.煤矿根据隶属的不同,分为统配煤矿(论文范文直属企业)和地方煤矿.统配煤矿隶属于煤炭部及其下属之矿务局,其服务于论文范文计划的实施以及全国范围的调配(包括出口);地方煤矿则通常服务于各级地方计划的实施以及地方范围的调配.在一定时期,地方煤矿还受到论文范文主管部门不同程度的业务指导.石油企业基本直属于石油部,企业的生产受到论文范文主管部门的垂直领导和管理.电力企业的情况则与煤炭企业相近.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各能源企业根据不同的生产指标提供产品.能源的生产指标一般属于指令性计划,它对能源生产企业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能源生产指标大致形成如下:首先,论文范文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根据所属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提出一定时期(通常为年度)所能达到的产量;然后,论文范文计划当局根据国民经济总量(包括增长率)控制数以及论文范文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上报的产量,分别确定总的各项能源生产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在论文范文相关主管部门和各地方政府之间予以分解.最后,由论文范文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再将计划当局确立的生产指标逐一分解,从而下达各能源企业的生产指标.

   由于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能源产量的高指标更是名列其中.当时,与国民经济总量指标的确定相同,我国将能源产量指标确定为"三本帐",即论文范文计划当局对外公布的数字(指标)是所要求达到的必成数,而其确定的内部数为期成数;计划当局的期成数经过分解则是论文范文相关主管部门和各个地方的必成数,论文范文主管部门和各地方还有它的期成数.重要的是,在计划经济特定的体制和激励机制下,这种高指标的要求很可能导致国民经济超负荷运行.

   生产指标的设定是一回事,而生产指标的实现或完成却是另一回事.在生产指标给定的条件下,指标的完成状况主要取决于生产能力,生产条件和对生产者的激励.对于能源总产量指标的实现而言,总的生产能力是由能源生产的普遍技术水平,生产企业的数目,企业的规模等决定的.如果将一定时期内能源生产的技术水平视为给定,那么能源总的生产能力则取决于国家已往对于能源生产领域的投资——尤其是基本建设投资的状况(包括新建,扩建和改建).由于能源的投资和生产企业的数目由计划当局所决定,企业的进入又面临严厉的制度性壁垒,当能源总产量指标随着国民经济总量指标而不断加码时,其实现程度总会面临所能达到的上限.而基本建设投资决策的滞后,以及新增投资对于生产能力扩大所致的时滞,进一步增强了一定时期能源总产量的刚性.

   第四节 耗能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与配给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计划当局总体上确立了鼓励生产,抑制消费的方针.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大量耗能的机械和设备被投入到国民经济的各生产部门.以农业部门为例,1952至197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8亿瓦增加到1175.0亿瓦,增长了652.8倍;其中,农业排灌动力机械由0.9亿瓦,增加至482.3亿瓦,增长了534.9倍.同期,联合收割机由284台增至18987台,增长65.9倍;农用载重汽车由280辆增至73770辆,增长262.5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则由1307台增至557358台,增长了425.4倍.时至1978年,一台春雷牌三波段收音机的计划售价还高达100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即,1978年我国耗能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分别如下:收音机7546万台;录音机163万台;电视机304万台;电风扇920万台;电冰箱9万台;洗衣机1万台表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电百户拥有量

   家电 录音机 电视机 电冰箱 洗衣机 百户拥有量 3.3 6.2 0.2 0.02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年鉴》1978年城市人口数据计算.

   第五节 经济制度与碳排放

   一国(或某一地区)碳排放的数量,从数量关系上讲,取决于能源消耗的总量与结构.但从经济意义上说,则取决于国民经济的总量(或增长)以及对于能源配置,利用的效率.因此,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碳排放的总量必定会有所增长的.但由于在不同体制下能源消耗的效率会有明显的差别,选择有效的经济体制以提高能源消耗的效率,从而尽量减少碳排放,应当成为我国降低碳排放的一条重要而又可行的路径.下面我们将要用事实证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能源消耗效率是较为低下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能源消耗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碳排放,也为全球环境的保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根据表1.5给出的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再根据一定的折算比例,我们计算出1953年至2005年期间我国每年的排放总量(如表所示).从总体上看,我国煤炭在能源消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在1978年之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但之后又有所回升;1990年后又开始下降.由于煤炭的碳排放系数在各类能源中最高,煤炭消费比重的升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排放量.表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

   图3-2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953年~2007年)

   说明:根据表3-5数据绘制.

   为了更清晰地揭示计划经济下能源消耗效率的低下状况,就有必要进行比较研究.而我国改革前后所选择的不同的经济体制,恰好提供了研究的事例.为此,我们选择了我国1953年至2005年期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并将这一时期分为改革前和改革后两个大的阶段,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改革初始和改革推进等四个小的阶段,采用平均每万元GDP能源消耗量(吨标准煤/万元)——单位能耗量,平均每万元GDP碳排放量(吨二氧化碳/万元)——单位排放量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等指标,来对能耗效率与碳排放效率做比较分析.

   根据表2.6所列的数据可以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前(1953至1978(1979至2005年),这两项指标则均出现明显的递减趋势.这一事实无疑表明:随着计划经8.08(15.59(吨标准煤/万元)和39.93(吨二氧化碳/万元).与计划经济形成阶段相比,在计划经济运行阶段,单位能耗量指标上升了93%,单位碳排放量指标也上升了85%.这一结果是容易得到解释的.计划经济形成阶段较高的能耗效率和碳排放效率,归因于在该阶段市场机制仍然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的事实能耗效率和碳排放效率.表 能耗效率与碳排放

   图3-3 中国的碳排放强度(1953年~2007年)

   说明:根据表3-6数据绘制.

   再将计划经济时期的碳排放强度换算为指数,以1958年为1,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碳排放强度基本没有下降,反而略有上升,到1978年约为1.2.见图3-4.

  

   图3-4 计划经济时期(1958年至1978年)的碳排放强度指数 以1958年为

   第一节 作为能源体制改革背景的经济转轨

   19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至今尚未完成的经济转轨不仅在总体上决定了能源体制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构成了理解能源产业市场化综合影响的重要背景.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经济转轨的内容,方式与次序高度地依赖于改革的初始条件,因此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加以概括.就本课题的目的而言,我们大致可统称为"市场化",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对中国的经济转轨进行描述.

   引进竞争:分权化

   中国的经济转轨是从分权改革开始的,它包括两个方面:论文范文(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权和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前者是一种行政分权,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1980年开始实施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实施这一体制的初衷是为了让地方与论文范文政府分担当时严重的财政赤字,但是其更为深远的影响则是赋予了地方政府发展和控制当地经济的动机与能力,也使它们相对于论文范文政府拥有了更强的谈判力量.向企业放权是在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内进行的.最早是1979年四川重庆钢铁公司等六家企业的扩权试点,接着是国务院下达《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1983-1986年实行的两步利改税;1987年以后实行了企业经营承包制,1992年发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赋予国有企业14项自主权,所有这些都是把企业的放权让利作为改革的中心.

   2,建立市场定价机制

   市场化的核心在于放松对产品数量和论文范文的管制,使这两者最终由市场决定.出于降低改革成本的考虑,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管制的放松总体上是延产业链条逆向进行的,即首先开放消费品市场,其次是中间投入品市场,最后是要素市场.市场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双轨制,即对于同一种产品和要素,一部分由计划控制,实行计划分配和计划论文范文(通常低于市场价),另一部分进入市场,由交易双方议定论文范文,按照市场论文范文自由交易.双轨制在维持原有经济结构正常运转的同时使市场培育成为可能,但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寻租现象.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和短缺的消除,双轨制也逐步被取消.

   3,产权改革:民营化

   这里的"民营化"较传统文献拥有更广泛的含义,它指的是政府对于经济主体经营行为直接控制的弱化.在这种意义上,中国经济的民营化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第一条途径是民营企业的进入和发展,第二条途径是传统公有制企业的改制.前者反映了中国经济转轨过程的"增量"性质,即通过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传统经济结构不断进行"稀释".例如在改革之初的1978年工业总产值的78%来自于国有企业但到1997年国有企业的份额已锐减至工业总产值的1/4.

   4,对外开放与国际分工

   从一开始,"改革"与"开放"就是中国经济转轨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制度和技术上的模板,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也为新兴的非传统体制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生存空间.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分工体系,并且以此为依托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不过在这一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未能被市场正确定价的外部性,如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随着投资和贸易被转移到了中国并且产生了长期性的影响.

   中国经济转轨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它与高速的经济增长过程交织在一起.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在本质上,这一特征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起点的反映.和民营化一样,经济增长的动力可以归为两个部分,即新增经济成分的贡献和原有经济部门在改革后效率的提高.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是经济转轨的结果,而且也直接促进了后者的进行.经济增长为各个经济主体提供了更大的利益空间,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改革的阻力.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和相应产业结构转换也为经济转轨增添了复杂性.例如最近的能源论文范文改革就由于CPI的高涨而被搁置.

   第二节 能源论文范文的市场化

   能源论文范文改革是以双轨制为核心的论文范文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如前所述,在改革之前,作为计划经济和赶超战略的产物,能源论文范文被压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能源生产企业因此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的状态.在企业具有利润动机并且需要依靠自我积累进行投资之后,这种情况无法再持续下去.因此能源论文范文体制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扭转企业大幅亏损的局面,而其措施也是以提高论文范文为主.1982年从石油部门开始,煤炭(1983年),电力(1985年),天然气(1987年)等能源生产部门先后实行了产量承包责任制和双轨制论文范文,同时政府逐步调整能源计划论文范文.上述论文范文改革措施对于鼓励生产者增加产量起了一定作用,但也产生了不少问题,而且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能源论文范文极不合理的状况.例如,由于各种加价措施和经济政策,加上中间环节的各种加价,使煤炭论文范文十分混乱,特别是中间环节的各种加价的好处,并不能返还到煤炭生产上,而用户负担却加重了,政府每年还必须给予统配煤矿大量补贴.有鉴于此,在论文范文明确提出发展市场经济后,能源论文范文改革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1994年以来政府对煤,油,天然气和电价都分别进行了改革,采取部分或全部放开论文范文,取消双轨制,提高市场论文范文最高限价等措施,并决定逐步与国际市场论文范文接轨,改革的目标也转向了发挥论文范文的资源配置作用.在能源论文范文的市场化过程中,能源论文范文也有大幅度的上升.从图3-1可以看到,在1990年之前,能源论文范文的上升速度要明显低于总体商品零售论文范文的上涨速度,这一现象反映了能源论文范文改革的相对滞后.而在1990年之后,随着生产资料论文范文改革的深入,能源论文范文则超过了总体商品零售论文范文的上涨速度,在2000年之后两者的差距更是迅速拉大.到2005年,相对于同样的基期指数(1978年等于100),燃料零售论文范文指数已经超过了商品零售论文范文指数的两倍.

   图4-1 中国能源论文范文指数变动情况(1978-2007年)

   1,煤炭

   1985年以前,煤炭论文范文改革以政府统一调价为主,煤炭出矿价由15.91元/吨提高到28.05元/吨,其中包括1979年每吨提价5元;1983年向用户加收2元维简费;1985年又提价4元等.此外,一些矿还采取了一些加价办法,予以照顾.

   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未纳入计划的乡镇煤矿放开论文范文管制自行销售,并于当年11月28日进一步批准地方煤矿计划外生产的煤炭可以自销,自销煤炭可以随行就市,自定论文范文,议价出售.从1985年起,政府对统配矿实行了行业承包,以上年统配矿产量3.83亿吨为包干基数,其中3.57亿吨执行国家计划论文范文;超过包干基数的加价50%;超递增计划的加价100%;不纳人国家分配的,论文范文不受限制.1986年又将各种加价按统配矿计划销售量平均分摊,每吨原煤加价2.9元,精煤5.8元,块煤4.4元.1987年又由全国平均加价改为分区核定加价,即在1985年国家计划论文范文的基础上,华北区加价11%,东北区14%,华东区12%,中南区11%,西南区13%,西北区8%.

   1988年,在采取各种加价措施之后,又采取了若干政策性补助措施:一是对指令性分配计划的煤炭,扩大按发热量计价的范围,缩小灰分间隔,调整供冶金企业使用的炼焦精洗煤比价;二是调整缺煤地区煤炭地区差价;三是调减产量包干基数.由于实行上述措施,使煤炭论文范文每吨实际增加3.6元,每吨煤炭论文范文平均达到36.5元.指导性分配计划的煤炭,在以质计价的基础上,其出厂论文范文每吨加价100%.

   1989年对保电,保钢的定向煤实行加价100%,并同意东北地区对增产,超核定能力煤炭,加价26.6%.1990年8月又进一步提高煤炭论文范文,对统配煤矿计划内综合平均出厂价每吨提高10元(其中8元用于补亏,计人价内,l元作为新增维简费,价外1元用于建立开发基金,价外收取).1991年12月再次提高计划内统配煤炭出厂论文范文,计划内统配煤综合商品煤每吨提价5元(其中3元用于补亏,2元作为专项维简费).1992年7月统配煤提价10元,全部用于补亏.此时,煤炭形成了多种论文范文的体制,其中包括:①指令性论文范文,②指导性论文范文,③超包干基数加价50%,④超递增计划加价100%,⑤地方煤出省加价20元,⑥保钢,保电定向煤补贴价,⑦生活用煤补贴价,⑧保化肥出省煤加价30%,⑨市场论文范文等等.

   1993和1994年,政府分两次放开了除发电用煤以外的煤炭论文范文.1993年,政府放开了全国统配煤矿的洗精煤,冶金行业用的动力煤和华东,华北,湖南的论文范文统配煤的出厂论文范文以及地方上调论文范文统配的经济煤的论文范文,当年实行市场定价的煤炭总量已达全国产量的70%左右.1994年7月,政府取消了统一的煤炭计划论文范文,除了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用煤实行限价以外,其他煤炭论文范文全部放开.2002年1月1日政府开始取消电煤指导价政策,但是2003年有关部门却又以文件形式指令电煤论文范文

   表1 1990-2005年煤(单位:元/吨)

   年度 煤炭平均论文范文 市场煤销售价 重点合同电煤价 1990 43.85 62 62 1991 58.45 71 71 1992 90.67 85 85 1993 105.42 114 95 1994 108.94 127 101 1995 115 140 106 1996 125 165 143 1997 166.6 177 155 1998 160.2 174 155 1999 143.98 146 152 2000 140.19 140 149 2001 150.99 167 151 2002 167.81 182 160 2003 174.81 221 195 2004 206.4 283 222 2005 270.2 270 213 数据来源:李艳舫,2007.

   2,石油产品及天然气

   80年代初以来,原油论文范文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双轨制'原油论文范文的出现;二是随着单价原油论文范文调整,"储量有偿使用费"在论文范文中得到体现;三是逐步放开论文范文,与国际市场论文范文接轨.

   改革之前,原油的计划论文范文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上.自1971年油价调整为100元/吨之后,一直沿续到1988年,各油田平价油加权平均为104元/吨.自1981年开始,国务院对原石油部实行原油产量包干的新政策,允许将超出包干基数1亿吨的超产油,以国际油价出口或以计划内高价在国内销售,所得收入由石油部支配,主要用于加强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力量.从此原油论文范文进入双轨制阶段.此后几年,高价油比重逐步增大,到1987年,高价油和平价油的平均论文范文已经达到207.56元/吨.1988年至1991年在原油论文范文调整的同时,将部分或全部调价额列人"储量有偿使用费",为石油地质储量的勘探工作提供资金.到1991年,全国平价原油每吨论文范文达205元,高价原油每吨论文范文达550元.

   自1992年起,为理顺论文范文,逐步取消"双轨"论文范文体制,开始采取"平转高"的方式逐步并轨,即将计划由平价分配的原油,逐步按高价分配,使原油论文范文总水平逐步提高.1992年9月底,政府进一步放开对油价的控制,上调了部分计划内原油论文范文,完全放开计划外油价,取消石油最高限价.1998年,政府对原油,成品油论文范文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改变了单一政府定价的模式.主要内容是:石油,石化集团公司之间购销的原油论文范文由双方按照国内陆上原油运达炼油厂的成本与进口原油到厂成本基本相当的原则协商确定.购销双方结算论文范文由原油基准价和贴水两部分构成,其中原油基准价由国家计委参照每月国际石油市场中原油基准价由国家计委参照每月国际石油市场米纳斯(印尼),塔皮斯(马来西亚),辛塔(印尼)和杜里(印尼)等四种相近品质原油的普氏(Platt's)报价日平均价(离岸价)加上关税确定,新论文范文每月底公布,下月一日起实行.贴水由购销双方(石油集团和石化集团)根据原油运杂费负担和国内外油种的质量差价以及市场供求等情况协商确定.根据这项方案,国内原油分为四类:轻质油,中质油I,中质油II和重质油.国际相近品质参考油种为:轻质油参考塔皮斯原油,中质油I参考米纳斯原油,中质油II参考辛塔原油,重质油参考杜里原油.汽,柴油零售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由国家计委按进到口岸完税成本为基础加国内合理流通论文范文制定各地零售中准价,石油,石化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在上下5%浮动的幅度内确定具体零售论文范文.

   2001年10月,政府出台新的接轨办法,一是将国内汽,柴油论文范文从单一与亚洲市场挂钩改为与亚洲,欧洲,北美三地市场挂钩,以使国内油价更充分的反映国际油价的变化的总趋势.二是从过去的每月一调,改为当国际油价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相应的调整,避免论文范文变动过于频繁.三是在不突破根据接轨原则确定的调价总额的前提下,适应国内汽,柴油市场消费结构,参照国际市场比价关系,相对调整汽,柴油论文范文,以调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满足市场需要.四是汽,柴油零售价浮动幅度,由上下5%改为上下8%,扩大企业定价的自主权.五是当国际市场原油论文范文超过一定限度时,国内企业要通过成品油论文范文消化部分涨价因素,即论文范文适当少提;当国际市场原油论文范文低于下限指标时,成品油论文范文适当少降,以减少论文范文波动的幅度.

   和石油论文范文一样,天然气论文范文在改革前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并且由于输送条件的限制,为了鼓励就地使用天然气,政府还实行了优惠的低论文范文.1978年全国天然气井口气价为每千立方米50元(四川为每千立方米30元,后于1980年调整到每千立方米50元),并且各类用户论文范文相同.1982年5月,政府首次较大幅度调整了四川气田的天然气论文范文,从每千立方米50元调整到每千立方米80元,1984年7月再次提高到每千立方米130元.1982,1984年两次气价调整的收人全部作为勘探开发基金.1985年,供鞍钢,辽化,盘锦化肥厂的天然气井口价上调为每千立方米115元,供其他用户气价调为每千立方米75元.1986年5月全国其它各油田天然气井口论文范文也由每千立方米50元统一上调为每千立方米80元.1987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实行天然气常数包干,在包干基数内的天然气保持原有论文范文不变,包干外的超产气论文范文提高到每千立方米 260元,高,平差价收人作为企业天然气勘探开发专项基金.1988年起政府对天然气实行储量有偿使用,每千立米提取5元,1989年又提高到32元.1992年7月,政府开始对包干内天然气实行分类气价,将用户分为居民,化肥,商业和其他四个类别,各类又分计划价和自销价.计划内天然气出厂论文范文实行论文范文政府定价,并按不同用不同油田对化肥,居民,商业和其他用气实行分类定价.计划外气出厂论文范文论文范文政府指导价,但西气东输,忠武线,陕京线等新建管道项目,不再区分计划内气和计划外气,也不再按不同用途实行分类定价,均采用政府指导价.此天然气论文范文在实际执行中还出现了协议气价.2001年原国家计委又制定出新的天然气论文范文体系,该论文范文体系同时考虑天然气井口价和净化论文范文,并为此制定一个统一的论文范文,即天然气井口价为每千立方米900元,天然气净化论文范文为每千立方米50元,生产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该论文范文上下调整5%一10%左右.同时,该论文范文体系也允许新管道的操作者根据距离和天然气输送量来确定管道运输费,后者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管道折旧费,二是管道运作费.

   2005年12月26日,政府取消了天然气定价"双轨制",全面实行政府指导论文范文.这次的天然气出厂论文范文形成机制改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将现行按化肥,居民,商业和其它用气分类简化为化肥生产用气,直供工业用气和城市燃气用气,同时将天然气出厂论文范文归并为两档论文范文,归并后全国85%左右的气量执行一档气论文范文;第二,将天然气出厂价由以前的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并存改为统一实行政府指导价,供需双方以国家规定的出厂基准价为基础,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协商确定具体结算论文范文;第三,天然气论文范文与可替代能源论文范文挂钩,根据可替代能源论文范文变化情况每年调整一次,相邻年度的调整幅度最大不超过8%,在3~5年过渡期内,一档气论文范文暂不可随可替代能源论文范文变化调整;第四,将当时的自销气出厂基准论文范文每千立方米980元作为二档气出厂基准价.将归并后的现行一档气出厂论文范文作为不同油田一档气出厂基准价,用3~5年的时间逐步调整到二档气出厂基准论文范文水平,最终实现一,二档气价并轨.

   表4-2 天然气井口价(出厂价)中的计划气价演变情况(单位:元/千立方米)

   年度 川渝地区 其他油田 1982 80 50 1987 计划内 130 计划内 80 计划外 260 计划外 260 1992 化肥厂 220 化肥厂 130 民用 280 民用 160 商业 480 商业 210 其他产业 240 其他产业 330 1994 化肥厂 470 化肥厂 440 民用 530 民用 460 商业 670 商业 / 其他产业 490 其他产业 520 1997 化肥厂 520 化肥厂 480 民用 685 民用 580 商业 925 商业 830 其他产业 645 其他产业 690 2002 化肥厂 590 化肥厂 546.2 民用 765 民用 646.2 商业 1005 商业 896.2 其他产业 725 其他产业 756.2 2005 化肥用气 690 化肥用气 660 工业用气 875 工业用气 920 城市燃气 920 城市燃气 830 数据来源:王红晨(2007)

   3,电力

   中国的电价改革起步于1980年.1980~1984年主要是通过结构性电价调整,缓解电价中存在的突出不合理矛盾;1985年,国务院实行了多家办电和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政策,并实行与此相对应的多种电价制度,将统一电价分成指令性电价和指导性电价两大系列.指令性电价在执行国家管理目录电价的基础上,实行随燃,运价论文范文浮动的用电加价办法.指导性电价的种类主要包括集资办电电价,带料加工及议价燃料发电电价,小水电,小火电代售电价三类,采取定向销售,分别订价的办法.

   上述定价方法为社会各方面办电提供了有力的激励,促进了电力投资的发展.1990年全国指导性电量已达880多亿千瓦时,占全部售电量的20%以上.但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受电力高速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双重影响,国内开始出现电力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以个别成本为基础定价的还本付息电价政策也直接推高了电力项目造价和电力论文范文,1990年代中后期新投产机组的平均上网电价已超过每千瓦时0.4元.

   鉴于上述情况,自1989年以来,在继续鼓励多家办电的同时,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多次进行电价大检查.1993年对电价进行调整,工业用电平均每度提价3.2分左右,居民照明用电每度提价5分左右,农材排灌用电每度约提价2分.(1993年居民生活用电每度0.21-0.22元,非居民照明用电每度0.297-0.307元,非工业,普通工业用电每度0.251-0.268元,大工业用电每度0.164-0.183元,农业生产用电每度0.20-0.218元,贫困县农业排灌电每度0.055-0.60元).

   1996年国家计委规定对地方指导性电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并于1996年调整了各地的指令性目录电价和地方指导性电价,同时在推行统一销售电价制度和峰谷分时电价制度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1997年的电价调整方案中,燃运加价由按总量改为按单耗计算,并要求电力企业消化30%.新建电力项目的发电成本,由按个别成本改为按平均成本核定.继续推行统一销售电价制度,全国2/3的地区指令性与指导性电价并轨,执行统一的目录电价.取消了一切价外乱加价和乱收费,只保留了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少数经过国务院批准的收费项目.1998年,以"经营期电价"政策取代"还本付息电价"政策.这一政策实行后,原有的"一厂一价,一机一价"的定价方式逐步向按标准成本定价方式过渡,新项目的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降低了5分钱左右.

   2003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电价改革方案》,相继开展了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改革试点.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出台了《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对2003年《电价改革方案》进行了细化,确定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市场竞争机制,明确了输配电论文范文的成本决定机制.这一举措意味着电力论文范文改革真正进入了市场化阶段.

   论文范文改革是能源产业市场化的一个核心部分,正确市场论文范文的形成促进了能源的配置效率,有效地减少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能源的误用与浪费.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的论文范文改革都伴随着或导致了能源论文范文的上升,这是能源论文范文向其真实社会成本回归的反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和经济转轨一样,能源论文范文改革在总体上是增长导向的,碳排放在大部分改革过程中都不是一个政策变量,因而最终实现的市场论文范文体系也不会对这一外部性加以反映.同时如果没有开放的市场作为支撑,在能源供给与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况下,论文范文调整更多地只是各部门利益的一种平衡手段,它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则非常有限.因此论文范文改革在碳排放领域的积极影响充其量是间接性的.不过值得我们乐观的一个因素是,论文范文改革为能源价值的确定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一旦碳排放的影响通过适当的途径被引入市场体系之中,就可能通过论文范文的变动准确地反映出其社会成本,使人们能够据此做出有效的决策.

   第三节 能源的竞争性生产和销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部分能源部门的供给都集中在少数几个企业.这种高度集中的供给结构有利于政府的计划控制,但是在实行经济转轨后则迅速显示出其弊端.在放开论文范文后,这些企业的第一反应是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索取更高的论文范文而不是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因此在能源体制改革当中,与论文范文改革对应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在能源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以此来提高能源生产和配置的效率.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第一种途径是引入"体制外"的能源供应商,典型的例子是煤炭行业中的乡镇煤矿;第二种途径则是在"体制内"培育新的竞争者,典型的例子是国家电力公司的拆分.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和既得利益的强大阻力,在很多能源部门这一改革的进展并不顺利,但是它仍然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国内能源供给的扩张和生产效率的改进.2006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2.1亿吨标准煤,是1978年的3.5倍;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22亿千瓦,年发电量2.86万亿千瓦时,分别为1978年的10.9倍和11.1倍.在能源供给的这一巨大增长中,非传统体制经济成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煤炭

   中国煤矿由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组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其管理也是从中央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省辖市),县(旗),乡(镇)多级管理体系.国有重点煤矿由国家投资建设,煤炭产品原来由国家统一分配,近20年来,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逐步由统一分配向市场销售转变;地方国有煤矿由地方政府(省,地,县)投资,国家资助建设,煤炭产品由地方政府(省,地,县)分配,现也转变为在市场上销售;乡镇集体煤矿和个体煤矿由集体或个人筹资建设,产品在煤炭市场销售.国有重点煤矿的管理原由国家煤炭管理部门负责,地方国有煤矿管理由地方煤炭管理部门负责.1998年,国有重点煤矿下放给省级地方政府.由地方煤炭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乡镇集体煤矿管理由乡(镇)政府筹资建设,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进行管理:一种是承包制,由乡(镇)政府选择承包人,承包人同乡(镇)政府签订承包合同,负责管理;另一种方式是由乡(镇)政府直接委任负责人进行管理.个体煤矿则由投资者经营管理.

   实行经济转轨之后,乡镇个体煤矿的发展对于中国煤炭供给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间,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年均增长了2.2%,地方国营煤矿年均增长1.5%,乡镇煤矿年均增长幅度为7.9%.1980年,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乡镇个体煤矿产量分别是34439万吨,16212万吨和11362万吨,所占比重分别为55.5%,26.1%和18.3%;1998年,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乡镇个体煤矿产量分别是50036万吨,21088万吨和51043万吨,所占比重分别为41.0%,17.3%和41.8%,国有重点煤矿和地方国有煤矿分别比1980年所占比重减少14.5%和8.9%,而乡镇个体煤矿所占比重增加23.5%.

   乡镇个体煤矿的兴起在一个侧面折射了增长导向的产业政策和行政分权化所导致的窘境.在改革初期,为了缓解煤炭供应短缺的状况,论文范文政府对于乡镇个体煤矿的发展持积极的鼓励态度,后者也因此获得了迅猛发展.然而随着煤炭需求的饱和,小煤矿的弊端开始更多地显现出来.小煤矿的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对生态环境破坏巨大,其不断发生的安全问题更给社会稳定造成了直接威胁.基于这些原因,论文范文政府开始限制小煤矿的发展,而这一政策也得到了由于成本劣势而陷入困境的国有大中型煤矿的支持.从1997年5月下旬开始,论文范文政府以《煤炭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为依据,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顿煤炭生产秩序的活动.这项活动的结果是关闭了一些非法办矿,违法开采的小煤矿.据27个产煤省(区,市)的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共取缔无证矿井14700多处,停产整顿8600处,边生产,边整顿矿井7500多处,国有煤矿井田范围内的无证矿井已关闭3500多处,超层越界矿井由整顿前的2966处减少到1610处,全国小煤矿已由整顿前的7.3万多处下降到5.8万处.乡镇煤矿占煤炭总产量的比重也由1995年48.9%的峰值跌落到2000年27.0%的低点.

   表4-3 不同所有制煤矿在原煤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

   年度 原煤总产量

   (百万吨) 国有重点煤矿所占比例(%) 地方国有煤矿所占比例(%) 乡镇煤矿所占比例(%) 1980 620.1 55.5 26.1 18.3 1985 872.3 46.6 21.0 32.5 1990 1029.9 46.6 19.9 38.3 1995 1360.7 35.4 15.7 48.9 2000 1000.0 53.6 19.4 27.0 2001 1089.0 56.7 20.7 22.6 2002 1393.0 51.1 18.9 30.0 2003 1667.0 48.5 17.0 34.6 2004 1957.0 47.0 15.0 37.9 2005 2112.6 48.6 13.9 37.5 2006 2331.7 48.0 13.7 38.2 2007 2523.4 48.7 13.4 37.9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煤炭协会有关数据整理.

   不过尽管面临着论文范文政府的严厉限制,不断论文范文的各种"黑煤窑"事件显示小煤矿依然非常活跃.有相当数量的小煤矿游离在论文范文监管之外,从而也使得统计数据难以真实反映它们的实际状况.由于其成本优势和灵活的经营策略,小煤窑仍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尤其在出现周期性煤炭短缺时则更是如此.与此同时,在财政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方政府对本地的小煤矿采取了纵容甚至保护的态度,这也大大削弱了论文范文政府产业政策的效力.1998年下半年开始,为了消除由于企业利益主体不同对关闭小煤矿所形成的阻力和转变论文范文政府的职能,新组建的国家煤炭工业局按照新的职能要求,把原煤炭部直属104家国有重点煤矿中财政关系在论文范文的94家下放给了地方.

   2,石油产品及天然气

   实行经济转轨之后,中国石油产品与天然气的生产及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1982年,在地质部内恢复的石油地质局与海洋地质司合并成立了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1982年2月,石油工业部下设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负责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业务.1983年3月从石油工业部中分离出炼油化工部分成立了独立的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SINOPEC),1988年国务院决定撤销石油工业部,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CNPC),同时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独立.

   1992年国务院撤消了能源部,三大公司直属国务院领导.它们的政府职能并未完全剥离.为了解决外贸问题,199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合资组建中国联合石油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化进出口总公司合资组建了中国国际石化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系统的各单位从地质矿产部分离出来,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CNSPC),该公司的成立打破了油气工业上下游和海陆各居一方的分割垄断局面,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为了比较彻底地解决政企不分,上下游分离,海陆分离,产销分离,内外贸分离的状况,对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和石油化工总公司进行了大重组.

   1998年3月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将原化学工业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政府职能合并,成立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由国家经贸委管理.1998年5月,它们的下属各企业组成两个特大型集团公司,大致以黄河为界,北方的11个省,区内的石油,石化生产企业,原油成品油运输管道和地力石油公司及其加油站归属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而南方15个省的相应单位归属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石

能源碳排放系数:新型省柴节煤灶 新能源 高效低排放 生物质能 (省柴灶 半汽化炉 非秸杆汽化炉 )

油公司改组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对外贸易窗口,由其控股,但保持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中国国际石化联合公司则由中国石化集团控股并成为其对外贸易窗口.2000年3月,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从上述体制改革过程不难看出,中国的石油产业一直保持着很高的集中度.1998年产业大重组前,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油气生产上占了全国总产量的99.16%,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在原油加工上则占了全国总产量的95.69%(1997年数据).石油产业重组后,三大集团公司实现了石油产业链的一体化经营,从而打破了这种上下游分割垄断的格局,但是在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等方面却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相反,三家集团公司分处大陆南,北方和海上,又形成了地域分割垄断.2000年,三家公司在油气生产上占了全国总产量的98.62%,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原油加工上占了全国总产量的94.17%.

   不过在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上还需要注意到另一个问题,就是虽然从国家的宏观管理上石油产业划分为上述几家大型公司,但其下属的诸多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和石油加工企业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分析表明,产业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垄断程度较高,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下游的石油加工业竞争程度较高,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但因为长期以来部门封闭,区域分割的石油产业管理体制,加上企业并不享有充分的定价权,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实际上要比集中度指标所反映的程度更弱.同时由于政策法律制度,资金和技术上的壁垒,外部企业想要进入石油产业也极为困难.

   与煤炭一样,石油产业的垄断经营也引发了论文范文与地方政府,体制内外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例如,虽然《矿产资源管理法》规定油气资源国家所有,一级管理,但一些地方政府却自行颁发勘探,开发许可证,开采油气资源,并且和国有的油气田企业构成了直接竞争.也有地方政府自行与外国石油公司签约,在所辖区域内开展石油对外合作,打破了石油行业统一对外合作的秩序.此外,很多国有油气田企业和当地企业,居民的关系由于资源和市场竞争而非常紧张,甚至发生偷盗,哄抢国有企业原油,天然气和生产设备的现象,而这些案件的处理常常由于执法责任不清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而不了了之.在石油产业真正实现开放之前,这样的冲突很难根本杜绝.

   3.电力

   中国电力系统在电力体制改革以前,一直采取的是垂直一体化的垄断模式,国家电力主管部门(电力部,能源部,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和供电,不仅电网是国家投资,国家管理,而且电源建设也只能是国家投资办电.1980年代电力体制改革之后,政府首先放开了电源建设,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1982年龙口电厂集资办电,开始引入集体所有制成分,1985年中外合资建设了沙角B厂及大亚湾核电站,引入了国外资本,允许外商投资建设电力项目,打破了独家垄断办电的局面,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对电力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1985年至1995年间,地方自筹和利用外资筹集电力建设资金达1900亿~2000亿元,占国内电力总投资的一半左右.1997年1月,取消电力部,成立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行业开始实现政企分开,打破垄断,引入竞争.1998年8月,国家电力公司提出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厂网分开,竟价上网"为主要思路的四步走的改革方案.1998年12月"厂网分开,竟价上网"开始在上海,浙江,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六个省市进行试点.

   2000年后电力工业开始实行电厂和电网相分离,重组发电资产和电网资产.2002年12月,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11家企业,包括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家电网公司.原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组建了五家独立的发电企业,分别是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2000年的财务决算为依据,5家发电集团公司的资产规模,质量大致相当,地域分布基本合理,在各区域电力市场中的份额均不超过20%,平均可控容量约为3200万千瓦.原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网资产重组后成立了两家电网公司,分别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有限公司,并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组建成立了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华中五大区域电网公司,其中原山东电网归属华北电网,福建电网归属华东电网,内蒙古电网归属东北电网,四川和重庆电网归属华中电网,西藏电力企业由国家电网公司代管.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计划单列,包括云南,广东,广西,贵州.

   从电力行业的改革情况看,"厂网分开"已经基本完成,它打破了原来"国家电力公司"的纵向一体化经营组织模式,在发电端形成了多个竞争主体,但输电,配电,售电三个环节仍是一体化经营,由国家电网垄断.这种格局使得发电商在与电网的交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很难摆脱单一买方对论文范文的控制.与此同时,电网的垄断地位也弱化了它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激励.

   能源的竞争性生产和销售有利于能源行业提高效率,降低论文范文,扩大产出,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但是从碳排放的角度来看,它的效应则是双向的:一方面,能源生产企业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它们能够以较少的碳排放来提供能源;另一方面,在当前能源论文范文未能充分反映碳排放外部性的情况下,能源供给的增加未必是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分权化在能源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当中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竞争性改革措施是伴随着分权化并且在它的推动下进行的.论文范文政府行政权力的收缩可以认为是经济转轨的一个必然结果,不过就我们的主题而言,分权化的上述效应至少有两点是值得忧虑的:第一,论文范文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维持一个统一,公平,合规的全国性市场?第二,如果由于某种市场缺陷而使得论文范文无法反映商品的真正社会成本,政府是否有能力进行有效的干预?这两个问题对于中国碳排放控制的机制设计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

   四,能源配给制度的取消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人为压低的能源论文范文是赶超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了满足终端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政府也要通过低论文范文对他们进行隐性补贴.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中国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的论文范文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有时甚至低于生产成本.低于均衡水平的论文范文必然导致短缺,进而使得配给制度成为维持经济正常运转的必需品.例如在1978年,上海市规定全市的燃料,包括煤炭,焦炭,重油,烧用原油,石油液化气,煤气以及其他可燃资源,均由市计委,市工业交通办公室综合平衡,统一分配.所有工厂,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公社,机关,商店,部队一律实行凭证供电制.市计划用电办公室根据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统一制定全市用电指标分配方案.所有用电单位都必须严格执行电证所规定的指标.对超用的单位,要实行昨超今还的原则,不遵守者实行拉闸限电(王延中,2001).在配给制度下,约束能源消费的往往不是论文范文,而是配额的数量.例如在"六五"期间,中国人均电力消费从1980年的254.6度上升到1985年的329.1度.但同期电力建设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再加上有些地区水电枯水季节发电不足,火电燃料供应紧张等原因,造成了较严重的缺电局面.尤其在"六五"末期,缺电现象由沿海地区逐渐扩大到西北与西南部分地区,在一些缺电严重地区,电力供应成为各单位,各省安排工农业生产的依据,形成"以电定产"的局面.

   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配给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以计划者的偏好替代了消费者的偏好,因此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计划者认为重要的部门能够得到更多的能源,而被认为不那么重要的部门则难以甚至无法获得必须的能源.如果计划者的偏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不一致,那么这种配置显然就是低效率的.配给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它很容易导致经济体系中信息与激励的扭曲.由于能源的效用远高于它的账面成本,各个经济部门常常会夸大自己的需要以获取更大的配额,结果导致计划者对于经济实际运行情况的信息失真,同时在配额上的寻租活动也很容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滋生腐败现象.

   作为论文范文改革的先导,"双轨制"部分地缓解了能源配给制度对于需求的抑制.最明显的一点是,原来被排除在计划之外的部门现在能够通过支付更高的论文范文获得能源.从理论上看,论文范文双轨制的效率与市场经济是完全相同的,其基础就是制度经济学中着名的科斯定理:无论在最初的配置中是否有人低价甚至免费获得了资源,只要他们能够将这些资源投入市场进行交易,那么最终的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的.然而在现实当中,双轨制却加剧了在计划内配额上的寻租行为.总体上看,由于在计划内外能源的套利上实际存在着障碍,论文范文双轨制下的能源需求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扭曲的.具体而言,因为不可交易的计划内配额挤占了供给总量的相当一部分,结果通过高昂的论文范文抑制了一部分对于计划外能源的需求.

   除了实行"双轨制"的国有能源生产企业,计划外能源的另一个重要供给者是论文范文政府控制之外的经济部门,包括地方政府的下属企业,新兴的乡镇企业和私人企业.它们主要集中在煤炭,小火电,小水电等领域.这些企业有的因为缓解能源短缺的需要而被允许自行定价(如乡镇煤矿),有的则直接就是传统体制外经济部门为了满足自身的能源需求而("非法")建立的.在"计划内"能源供给受到配给制度严格控制的时期,这一部门的产出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能源论文范文逐渐并轨之后,能源的市场需求才真正得以体现.取消配给制度对能源需求的影响来自两个维度:需求创造与需求转移.一方面,原来"计划外"部门的能源需求现在合法地出现在了市场当中,相反,原有"计划内"部门不再能够无偿或低价获得能源,它们面对统一的市场论文范文被迫下调自己的能源需求;另一方面,各个经济部门开始根据市场论文范文调整自己在能源与其他投入之间以及各类能源之间的需求比例关系,它的表现之一是能源使用的"降级"现象,即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使用燃油,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重新转向了煤炭.与计划配给下的能源需求不同的是,能源的市场需求是有活性的,它能够通过市场论文范文的牵引创造供给满足自身.因此虽然取消配给制度的第一反应通常是能源论文范文的上涨,但接踵而来的就是供给的迅速扩张.与此同时,能源配给制度的取消本身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后者则又反过来促进了能源需求的增长.

   第五节 耗能耐用消费品的发展和城市化

   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对应,中国居民的收入也在迅速提高.在经济转轨的近30年时间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在7.8%左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是1992年的6.8倍,1978年的40.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是1992年的17.8倍,1978年的41.4倍.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推动了消费需求的上升.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上升到2006年的6114元,增长33.2倍.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2006年达到10363元/人,比1978年增长25.6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达到2850元/人,比1978年增长20.7倍.与总量增长相对应的是结构变动,在收入上升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进行了升级,用于食品等基本生活需求的部分下降,而服务类消费则显着上升.200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43.1%.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突出地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上.在实施经济转轨之后,中国居民的耐用消费品购置表现出了很强的阶段性特征.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代,消费热点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代,消费热点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新三件";第三个阶段则是1990年代末至今,消费热点是汽车,住房,通讯等.可以看到,在耗能方面,每一代耐用消费品都比前一阶段显着上升.与此同时,中国居民拥有耐用消费品的数量也大幅增加.例如,1981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洗衣机6.31台,彩色电视机0.59台,电冰箱0.22台,到2007年,上述耐用消费品的数量则分别变为了96.8,137.8和95.0.此外,1981年拥有量几乎为零的空调器,家用电脑和家用汽车在2007年的百户城镇居民拥有量分别达到了95.1,53.8和6.1.在绝对量上,2006年电脑销售量达到2286万台,2007年中国汽车销售量达870万辆,是世界上同类商品销售增长最快的市场.耗能耐用消费品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中国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费需求.

   表4-4 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单位:部)

   消费品

   年份 洗衣机 电冰箱 彩色电视机 空调器 家用电脑 家用汽车 1981 6.31 0.22 0.59 — — — 1995 88.97 66.22 89.79 8.09 — — 90.50 80.10 116.69 30.80 9.70 0.50 2005 95.51 90.72 134.80 80.67 41.52 3.37 2006 96.77 91.75 137.43 87.79 47.20 4.32 2007 96.8 95.0 137.8 95.1 53.8 6.1 数据来源:1981年至2005年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7年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 要》;

   与经济转轨和增长交织在一起的城市化过程.在从1981年到2007年的26年时间里,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从20.16%变为44.9%,上升了24.7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5个百分点,而且保持着较为平稳的增长速度.这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同时它对于中国的能源需求也具有重要的含义.

   城市化对于能源需求的影响首先在于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数量上的差异.例如,2006年农村人均生活用能量为131千克标准煤,而城镇人均生活用能量则是275千克标准煤,超过前者的两倍.这种能源消费数量差异主要是两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一方面,农村收入水平较低,拥有的耗能耐用消费品数量也较少.例如,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的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和电冰箱数量分别为45.9,94.4和26.1,除彩电外,数量不及城镇居民拥有量的一半.另一方面,农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使其能源消耗量大大低于城镇居民.例如,大多数农村居民平时的交通主要依靠步行和畜力车辆,城镇居民则更多地乘坐使用燃料的交通工具往返于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相应的能源需求也就大大高于前者.

   城市化在能源需求方面的另一种效应是结构上的.由于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城乡居民在能源需求结构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秸秆,薪材,沼气等有机燃料在农村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费中占有相当的比例.1995年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构成中,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质能占到66%,原煤为23%,电力仅有11%;此后生物质能比重有所下降,商品能源略有上升,但直到2000年,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质能比重仍高达56%,原煤比重为32%,电力和成品油比重为12%.2006年,秸秆和薪柴的消费总量分别17790.81和9685.63万吨标煤,比2000年仍然有所增长.相反,城镇居民则主要使用更为清洁的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如天然气和电力.因此随着城市化的进行,这些能源在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也在不断上升.我们看到,从1980年到2006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上升了一倍,其中煤炭消费量却反而降为了原来的二分之一,相反,电力消费量则跃升为过去的23倍.从碳排放角度看,这组数字是有意义的.虽然城市化导致对煤炭的直接消费减少了,这意味着碳排放总量减少了,但由于对电力的消费大大增加了,而在我国,火电占发电总量的比重高达70%,又意味着增加了碳排放总量.

   表4-5 中国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的变化

   年份 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千克标准煤) 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千克标准煤) 电力(千瓦小时) 煤油

   (千克) 液化石油气(千克) 天然气(立方米) 煤气(立方米) 1980 97.7 118.0 10.7 1.0 0.4 0.2 1.4 ?1983 ??106.6 ??127.7 ??13.4 ??1.2 ??0.6 ??0.1 ??1.5? ?1984 ??113.5 牋134.95 牋15.39 牋1.43 牋0.63 牋0.53 牋1.5?9 ?985? 牋127.55 牋149.65 牋21.36 牋1.23 牋0.93 牋0.43 牋1.3?6 ?986? 牋127.35 牋148.35 牋23.23 牋1.32 牋1.12 牋0.72 牋1.3?3 ?987? 牋132.15 牋152.15 牋26.41 牋1.24 牋1.14 牋0.74 牋1.6?1 ?988? 牋141.05 牋159.15 牋31.21 牋1.12 牋1.22 牋1.42 牋1.5?1 ?989? 牋139.35 牋152.45 牋35.34 牋1.13 牋1.43 牋1.53 牋2.4?4 ?990? 牋139.25 牋147.15 牋42.41 牋0.94 牋1.44 牋1.64 牋2.5?1 ?991? 牋138.15 牋142.05 牋46.90 牋0.89 牋1.79 牋1.69 牋3.1?0 ?992? 牋133.45 牋126.15 牋54.61 牋0.76 牋2.06 牋1.86 牋4.4?1 ?993? 牋130.65 牋120.55 牋61.25 牋0.62 牋2.52 牋1.42 牋4.5?5 ?994? 牋129.35 牋109.55 牋72.75 牋0.67 牋3.27 牋1.77 牋6.3?5 ?995? 牋130.85 牋112.35 牋83.53 牋0.55 牋4.45 牋1.65 牋4.7?3 ?996? 牋145.55 牋118.35 牋93.13 牋0.51 牋5.81 牋1.61 牋3.9?3 ?997? 牋133.15 牋99.51 牋101.85 牋0.5. 牋6.0. 牋1.7. 牋4.9?8 ?998? 牋115.95 牋71.59 牋106.65 牋0.5. 牋6.2. 牋1.9. 牋6.0?6 ?999? 牋121.45 牋67.14 牋118.25 牋0.6. 牋7.0. 牋2.1. 牋9.3?2 ?000? 牋126.45 牋62.64 牋132.45 牋0.5. 牋7.8. 牋2.6. 牋10.04 ?0010 牋130.35 牋61.63 牋144.65 牋0.6. 牋7.9. 牋3.5. 牋9.4?6 ?002? 牋136.95 牋59.49 牋156.35 牋0.4. 牋9.1. 牋4.0. 牋9.8?3 ?003? 牋153.95 牋63.49 牋173.75 牋0.4. 牋10.07 牋4.40 牋10.27 ?0042 牋164.25 牋63.12 牋190.25 牋0.2. 牋10.42 牋5.24 牋10.72 ?0057 牋179.95 牋67.09 牋216.75 牋0.2. 牋10.27 牋6.12 牋11.17 ?0061 牋194.75 牋64.37 牋249.45 牋0.2. 牋11.24 牋7.92 牋12.04 ?0070 牋203.35 牋61.53 牋274.95 牋0.1. 牋12.29 牋10.19 牋12.29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城市化还通过一些间接的途径影响着能源需求.城市化过程涉及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后者要求巨大的物资和能源投入.此外,居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之后,对于工业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而这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都需要能源作为投入.考虑到各种产品与服务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城市化对于能源需求的提高具有某种乘数效应,这也是现代经济体系中能源重要性的特定反映.

   第六节 国际分工,产业转移和重化工业化

   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转轨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在依托国际分工体系实现高速增长和体制变革的过程中,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加深.在1978年~2006年间,进出口总额从206.4亿美元变为17604.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16%,外贸依存度也相应地由9.6%上升至65.7%.在利用外资方面,从1979到2006年,中国累计批准外资项目596110个,金额16680.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919.0亿美元.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是由其特定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的变动,其供给分工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动.从中国的贸易结构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1980年代初期,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在资源与初级劳动方面.在80年代中期以前,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占总出口的二分之一,其中石油占四分之一,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略微低于二分之一,其中轻纺,橡胶,矿产冶金等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加工型制成品超过四分之一.在80年代后期,中国出口的主体由粗加工制成品向精加工产品转变.中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上升,1989年已经达到71.3%,1990年超过74.4%,2005年高达93.6%.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增长较快,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05年,机械及运输设备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占49.2%.与此同时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从1980年代占制成品出口的较高的比重逐年下降,到2005年只有17.9%.

   表4-6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单位:%)

   年份 初级产品 工业制品 纺织品与有关产品 化学成品与有关产品 机械及运输设备 1980 50.3 49.7 22.1 6.2 9.4 1985 50.6 49.4 16.4 5.0 2.8 1990 18.3 81.6 2.3 12.5 31.6 2000 20.8 79.2 9.2 13.4 40.8 2005 6.4 93.6 16.9 4.7 46.2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与出口相对应,中国在实行经济转轨之后的进口商品结构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1980年,初级产品进口额为69.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4.8%.从1983年开始,随着国内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和绝对额都大幅度下降.在1985年的最低点,初级产品进口额为52.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12.3%.之后随着加工贸易的开展,初级产品进口的金额和比重又开始回升,在1989年分别达到117.5亿美元和19.9%.经过1990年代初的震荡,自1995年之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较为稳定地保持着20%和80%的比例.从初级产品内部的各种商品来看,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的进口产品比重自从1996年以来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产品比重总体上则在上升.例如,中国自1993年成为原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能源排放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能源碳排放系数引用文献:

[1] 化石能源和碳排放本科论文怎么写 化石能源和碳排放函授毕业论文范文2500字
[2] 碳排放和能源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碳排放和能源类本科论文怎么写2000字
[3] 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2000字
《商务判论文摘要财经》word下载【免费】
能源碳排放系数相关论文范文资料